:::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字家譜的理論與應用 ──華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策略
作者:林宛蓉
作者(外文):Lin, Wan Rong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昭容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漢字漢字家譜華語教學對外漢字教學字源教學法字理教學法HanziChinese Character GenealogyTCSL/TCFLChinese etymologycomponent analysi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4
使用漢字是華語的一大特點,也是華語教學中的難點。本論文提出一種對外漢字教學策略──漢字的家譜,先討論其理論基礎,再建構漢字家譜,然後著手教學設計,在課堂上進行教學試驗,驗證漢字家譜教學法的可行性。
所謂漢字的家譜,乃是先找出一些漢字的「始祖」(或稱字根、部件、部首),而這始祖並非時間性的先後,而是空間性的構形順序,將同一始祖的漢字分門別類,於是可以得到漢字的一個個家譜。漢字家譜並非僅以現代字形為拆分依據,而是考慮了字源、字理,以及漢字歷史的動態演變。這個方法奠基於考釋古文字的方法──「偏旁分析法」。
本論文在漢字的本體論方面討論了漢字的基本單位,確定漢字拆分的原則應該依理拆分、依層次拆分。按此原則,本論文以教育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的4808字,嘗試建構了數個漢字家譜。本論文並討論了漢字發展的趨勢──簡化與聲化,並著重探討了簡化字對漢字學習造成的影響,以及漢字家譜教學法的因應之道。
最後,本論文進行了一次小規模的漢字學習調查,確認學生認為解釋部件關係及用古代漢字形體來輔助教學是有效的方法。接著以「止」家譜進行課堂上的教學試驗,並從學生的回饋中,確認學生對此教法持正面肯定的態度,學生可以了解漢字並非只是無意義的筆畫構成,在「知其然」的情況下,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及記憶漢字。
Chinese characters, i.e., Hanzi, represent a major featur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s well as a considerable obstacl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or Second Language (TCFL/TCSL). The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was to develop TCFL/TCSL methodologies centered around the concep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Genealogy. The main steps taken to accomplish this task were as follows: 1) discussing the background/theory related to Chinese Character Genealogies, 2) constructing a set of Chinese Character Genealogies, and 3) designing a Hanzi pedagogy and confirming the vi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aid pedagogy through an empirical study in a TCSL classroom.
In this dissertation, a Chinese Character Genealogy refers to a collection of Hanzi which all share a common root or core component. The mapping of a given Hanzi to its core component is based on an in-depth component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Hanzi. In carrying out such an analysis, not only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 are considered, but also the etymology and orthography of the Hanzi.
The Hanzi which comprise the Chinese Character Genealogies formulated in this dissertation all come from the Taiw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list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4808 Hanzi. The dissertation also discusses the two main developments i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simplification and phoneticization, as well as the pedagogical effects wrought by these development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effects of simplified characters.
The final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a small scale survey on second language Chinese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Hanzi using the pedagogy created by the author. Results of the survey suggested that learners felt utilizing Chinese Character Genealogies enhanced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ir acquisition of Hanzi. Feedback from the survey also indicated the learners developed a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Hanzi resulting from use of the Genealogies.
一、專書及期刊、會議、學位論文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
于省吾,〈釋兩〉,《古文字研究》第10輯,1983年,頁1-9。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
卞覺非,〈漢字教學:教什麼?怎麼教?〉,《語言文字應用》1999年第1期,頁71-76。
尤浩杰,《非漢字文化圈學習者掌握漢字情況分析》,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1。
王玉新,《漢字部首認知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王亞麗,〈漢語傳統語言學的語義場──字族〉,《宜賓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頁96-98。
王建勤,〈歐美留學生漢字認知與習得的實驗報告〉,《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頁413-416。
王衍軍,〈20世紀50年代以來對外漢語精讀教材用字情況調查──以五套對外漢語精讀教材為例〉,《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華文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2期,頁51-59。
王粲,〈對外漢字教學方法研究述評〉,《學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頁38-45。
王粲,《「部件-整字-字族」對外漢字教學方法探索》,西南大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12年。
王寧,〈漢字的優化與簡化〉,《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1期,頁69-80。
王寧,〈漢字構形理據與現代漢字部件拆分〉,《語文建設》1997年第3期,頁4-9。
王寧,〈王寧從漢字改革史看漢字規範和「簡繁之爭」〉,《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月,頁1-6。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台北:三民書局,2013。
王寧,〈再論《通用規範漢字表》發布的背景和制定的意義──兼論漢字規範保持穩定的重要性〉,《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11月,頁1-5。
王漢衛、蘇印霞,《基於定量分析的對外漢字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王駿,〈留學生漢字習得的相關因素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1期,頁9-16。
王麗、朱宏,〈認知結構理論視角下的對外漢字教學探討〉,《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7期,頁80-81。
四川省井研縣教育局課題組,〈「字族文識字」教學實驗研究〉,《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頁49-53。
田艷,〈關於對外漢字教學層次性原則的思考〉,《漢字文化》2009年第1期,頁85-88。
石定果,〈漢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1997,頁552-559
石定果、萬業馨,〈關於對外漢字教學的調查報告〉,《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年第1期,頁36-48。
安雄,〈談對外「理性識字法」的構造〉,《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第2期,頁87-93。
安雄,〈集中識字經驗與對外漢字教學的新嘗試〉,《世界漢語教學學會通訊》2011年第1期,頁32-33。
江惜美,《華語文漢字教學研究》,台北:新學林出版社,2015。
江莉,《十九世紀下半葉來華西方人的漢語研究》,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5。
江新、趙果,〈初級階段外國留學生漢字學習策略的調查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4期,頁10-17。
江新,〈不同母語背景的外國學生漢字知音和知義之間關係的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6期,頁51-57。
江新、柳燕梅,〈拼音文字背景的外國學生漢字書寫錯誤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第1期,頁60-70。
江新等,〈外國學生漢語字詞學習的影響因素〉,《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2期,頁14-22。
江新,〈「認寫分流,多認少寫」漢字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第2期,頁91-97。
江新,《對外漢語教學的心理學探索》,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8。
吳世雄,〈認知心理學的記憶原理對漢字教學的啟迪〉,《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年第4期,頁85-94。new window
呂必松,《華語教學新探》,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2。
呂必松主編,《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宋建華,《漢字理論與教學》,台北:新學林出版社,2009。
李大遂,〈中高級漢字課教學新模式實驗報告〉,《語言文字應用》2011年第3期,頁118-125。
李大遂,〈突出系統性 擴大識字量──關於中高級漢字課的思考與實踐〉,《語言文字應用》,2004年第3期,頁112-119。
李大遂,〈對外漢字教學回顧與展望〉,《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頁58-62。
李大遂,〈漢字的系統性與漢字認知〉,《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頁13-21。
李大遂,〈漢字表義偏旁形成發展與造字法演進〉,《漢字文化》2004年第4期,頁50-53。
李大遂,〈漢字理據的認識、利用與維護〉,《華文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2期,頁9-16。
李大遂,〈簡論偏旁和偏旁教學〉,《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頁27-33。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李宗焜,《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
李香平,〈當前留學生漢字教材編寫中的問題與對策〉,《漢語學習》2011年第1期,頁87-95。
李香平,〈對外漢字教學中的「新說文解字」述評〉,《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2期,頁31-34。
李香平,〈對外漢字教學中的字理闡釋〉,《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頁30-36。
李香平,《漢字教學中的文字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
李倩,〈字族式探究性識字教學初探〉,《上海教育新研》2002年第8期,頁56-58。
李娜,〈集中識字法在中高及對外漢語中的應用〉,遼寧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論文,2012。
李運富,〈漢字的特點與對外漢字教學〉,《世界漢語教學》2014年第3期,頁356-367。
李燕、康加深,〈現代漢語形聲字形符研究〉,原載《現代漢語用字信息分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又收錄於《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北京:語文出版社),頁29-36
李燕等,〈現代漢語形聲字研究〉,《語言文字應用》1992年第1期,頁74-83。
李蕊,〈留學生形聲字形旁意識發展的實驗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4期,頁52-58。
李蕊,〈對外漢字教學研究綜述〉,《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年第9期,頁105-107。
李蕊,〈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形聲字表義狀況分析〉,《語言文字應用》2005年第2期,頁104-110。
李蕊,〈漢字學習策略的介入性研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9年9月,頁39-42。
李蕊,〈語文分進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初探〉,《學術探索》2012年第4期,頁171-173。
李蕊,〈聲旁規則性對留學生形聲字輸出能力的影響〉,《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8年11月,頁9-14。
李蕊,《外國人漢字習得與教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
李蕊、葉彬彬,〈語文分進的教學模式對漢字能力的影響──針對非漢字文化圈學習者的實驗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013年第4期,頁98-106。
沙宗元,《文字學術語規範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邢紅兵,〈(漢語水平)漢字等級大綱漢字部件統計分析〉,《世界漢語教學》2005年第2期,頁49-55 。
周健,《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季旭昇(2002),《說文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上冊)、2004(下冊);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台北:藝文印書館,2014。
季旭昇,《甲骨文字根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new window
岳嵐,《晚清時期西方人所編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15。
邵鴻、邵冠勇,《簡化漢字解說》,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姚孝遂,〈甲骨文形體結構分析〉,《古文字研究》第20輯,2000年,頁263-285。
施正宇,〈論漢字能力〉,《世界漢語教學》1999年第2期,頁86-92。
柯維盈,《唐蘭「甲骨文自然分類法」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柳燕梅,〈從識記因素談漢字教材的編寫原則〉,《漢語學習》2002年第5期,頁63-67。
柳燕梅、江新,〈歐美學生漢字學習方法的實驗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第1期,頁59-67。
柳燕梅,〈漢字教學中部件策略訓練效果的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2期,頁61-66。
柳燕梅,〈漢字策略訓練的必要性、可教性和有效性的實驗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9年第2期,頁280-288 。
胡文華,《漢字與對外漢字教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胡雲鳳,〈由簡化字看漢字形聲結構的變化〉,《育達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2012年7月),頁181-212。new window
胡雲鳳,《形聲字研究與教學》,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
胡雙寶,《漢字史話》,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濟南:齊魯書社,1981。
孫德金主編,《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徐通鏘,〈「字」和漢語研究的方法論──兼評漢語研究中的「印歐語的眼光」〉,《世界漢語教學》1994年第3期,頁1-14。new window
徐通鏘,〈「字本位」和語言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6期,頁1-11。
徐富昌,〈從甲骨文看漢字構形方式之演化〉,《台大文史哲學報》64期,2006年5月,頁1-40。new window
殷淩燕,〈論對外漢字教學中的部件教學〉,《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3月,頁8-10。
秦建文,〈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教學模式的建構〉,《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8年9月,頁1-6。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馬燕華,〈論漢字教學的性質、類型、特徵對不同類型語言材料中的漢字選擇〉,《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2006年,頁463-473。
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委員會辦公室考試中心,《漢語水平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修訂本),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崔永華,〈漢字部件和對外漢字教學〉,《語言文字應用》1997年第3期,頁49-53, 62。
崔永華,〈關於漢字教學的一種思路〉,《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114-118。
崔永華,〈基礎漢語教學模式的改革〉,《世界漢語教學》1999年第1期,頁3-8。
崔永華、陳小荷,〈影響非漢字圈漢語學習者漢字學習因素的分析〉,《海外華語教育》2000年第1期,頁50-53。
崔永華,〈重新認識漢字教學〉,《漢字文化》2014年第5期,頁11-12。
張旺熹,〈從漢字部件到漢字結構──談對外漢字教學〉,《世界漢語教學》1990年第2期,頁112-120。
張朋朋,〈詞本位教學法和字本位教學法的比較〉,《世界漢語教學》1992年第3期,頁222-223。
張朋朋,〈談「字本位」的內涵〉,《漢字文化》2005年第4期,頁7-10。
張朋朋,〈語文分開、語文分進的教學模式〉,《漢字文化》2007年第1期,頁64-68。
張朋朋,〈語言和文字不屬於同一類事物──論語言的自然屬性和文字的人造屬性〉,《漢字文化》2008年第2期,頁61-64,53。
張金蘭,《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之漢字習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博士學位學程論文,2013年。
張書岩等編著,《簡化字溯源》,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
張莉萍,〈華語詞彙分級初探〉,第六屆漢語辭彙語義學研討會,中國廈門,2005年4月20-24日。
張莉萍,〈對外漢語字集〉,2008年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花蓮:慈濟大學,2008年11月1-2日。
張翔、張詩亞,〈漢字字源識字教學資源庫的設計與實現〉,《電化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頁57-73。
張德鑫,〈從「詞本位」到「字中心」──對外漢語教學的戰略轉移〉,《漢語學報》2006年第2期,頁33-39。
張學濤,〈基本字帶字教學法應用於外國人漢字學習〉,《漢字文化》1997年第4期,頁47-52。
張曉濤,〈基於認知規律的漢字教學研究〉,《漢字文化》2008年第6期,頁43-45。
梁彥民,〈漢字部件區別特徵與對外漢字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4期,頁76-80。
莫為中,《非漢字背景初級學習者漢字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許芳沂,《現代中國漢字簡化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許長安,〈實事求是地評價簡化字——紀念《漢字簡化方案》公布35周年〉,《語文研究》1991年第1期,頁27。
連曉霞,〈認知理論觀照下的對外漢字教學〉,《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10月,頁40-42。
郭于禎,《由簡化字辨識傳統字研究及教學應用──以印尼籍華語學習者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郭洪丹、蔡永貴,〈漢字字族的起源與發展研究〉,《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3年7月,頁96-99。
郭玲,《漢字構形闡釋與對外漢字教學策略探討》,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12。
陳昭容,〈漢字家譜的理論與實務──甲骨文字根分析對學習漢字的重要性〉,《「甲骨文與文化記憶」世界論壇》會議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0年8月28-29日。
陳昭容,〈談西周早期虞芮兩國位於汧河流域的可能性〉,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與芝加哥大學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主辦「近二十年新出土中國古代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
陳昭容,〈從記音到專義──從簡牘及識字教材看戰國秦漢時期漢字發展的大趨勢〉,歐洲漢語語言學學會第八屆研討會主題演講講稿,2013。
陳偉,《沈兼士字族理論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98。
陳夢家,《中國文字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
陳瑩漣,《對外漢字教學中的「同聲旁字組」分析與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陳曦,〈關於漢字教學法研究的思考與探索──兼論利用漢字「字族理論」進行漢字教學〉,《漢語學習》2001年第3期,頁70-75。
傅曉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研究綜述〉,《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年3月,頁31-46。
彭華生,〈字族文教學法的心理規律〉,《四川師範學院學報(高教研究專號)》第3期,1996年5月,頁6-8。
彭萬勇,〈教學對外漢語漢字字源教學法論略〉,《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1月,頁110-111,124。
彭萬勇,〈關於對外漢字教學研究的思考和探索──兼論「字源理論」在對外漢字教學中的應用〉,《現代教育論叢》2009年第2期,頁55-59。
曾文璇,〈華語八千詞詞彙分級研究〉,《華語學刊》,2014年第1期,頁22-33。new window
舒兆民、林金錫,〈多媒體正體漢字之策略教學實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第五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221-232。
費錦昌,〈現代漢字部件探究〉,《語言文字應用》1996年第2期,頁20-26。
費錦昌,〈對外漢字教學的特點、難點及其對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119-127。
雲惟利,《漢字演進過程中聲化趨勢的研究》,南洋大學研究院亞洲人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73年。
黃天樹,〈論漢字結構之新框架〉,《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頁131-136。
黃天樹,〈殷墟甲骨文形聲字所佔比重的再統計──兼論甲骨文「無聲符字」與「有聲符字」的權重〉,《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出土材料與新視野》(台北: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頁28-136。
黃天樹,《說文解字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黃沛榮,《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樂學書局,2005。new window
黃沛榮,〈漢字的審思〉,《華語文教學研究》第3卷第2期,2006年,頁1-28。new window
黃德寬,《漢字理論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黃德寬等,《古漢字發展論》,北京:中華書局,2014。
楊琰,《字理識字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以雲南大學留學生美國佛蒙特大學來華留學生為例》,雲南大學碩士論文,2015。
楊潤陸,〈《文始》說略〉,《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頁43-52。
萬業馨,〈略論形聲字與漢字表意性〉,《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頁89-93。
萬業馨,〈形聲化──漢字結構方式的簡化〉,《語文建設》1996年第11期,頁24-26。
萬業馨,〈漢字字符分工與部件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年第4期,頁32-41。
萬業馨,〈略論形聲字聲旁与對外漢字教學〉,《世界漢語教學》2000年第1期,頁62-69。
萬業馨,〈文字學視野中的部件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1期,頁13-19。
萬業馨,〈從漢字識別談漢字与漢字認知的綜合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2期,頁72-79。
萬業馨,〈從漢字研究到漢字教學〉,《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第2期,頁40-48。
萬業馨,〈從漢字研究到漢字教學──認識漢字符號體系過程中的幾個問題〉,《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第1期,頁5-15。
萬業馨,〈略論漢字教學的總體設計〉,《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5期,頁59-65。
萬業馨,《萬業馨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2。
萬業馨,《應用漢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萬業馨,〈如何打破漢字教學的「瓶頸」──以《中國字.認知》為例談漢字教材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15年第1期,頁130-142。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賈穎,〈字本位與對外漢語詞彙教學〉,《漢語學習》,2001年第4期,頁78-80。
趙果、江新,〈什麼樣的漢字學習策略最有效──對基礎階段留學生的一次調查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002年第2期,頁79-85。
趙金銘,〈初級漢語教學的有效途徑──「先語後文」辯證〉,《世界漢語教學》2011年第3期,頁376-387。
劉又辛、李茂康,〈漢語詞族(字族)研究的沿革〉,《古漢語研究》,1990年第1期,頁1-9。
劉姝,〈初級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字感」的培養及漢字教學〉,《漢語和漢語教學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頁191-197。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
劉翔,《漢字生成系統構件探索》,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11。
劉麗群,〈《文始》初文、准初文的來源構成──兼談章太炎對出土文字材料的態度〉,《漢字漢文教育》第33輯,頁397-418 。
潘先軍,〈論對外漢字教學的層次性〉,《漢字文化》2005年第2期,頁55-57。
潘德孚,〈論漢字拆分的系統性〉,《漢字文化》2002年第4期,頁26-30。
蔡永貴,〈漢字字族探論〉,《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9月,頁1-19。
蔡永貴,《漢字字族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蔡娜,《一種漢字偏旁教學的設想──以HSK考試大綱一至三級常見偏旁為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蔡富有,〈小學識字教學理論探微──兼論「字族文識字教學法」的理論基礎〉,《語言文字應用》1996年第4期,頁55-60。
鄭錦全,〈從計量理解語言認知〉,《漢語計量與計算研究》,香港城市大學,1998年,頁15-30。
鄭繼娥,〈漢字的理據性與漢字教學〉,《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頁89-92。
魯川,〈漢語的根字和字族──面向知識處理的漢語基因工程〉,《漢語學習》2003年6月,頁1-10。
賴明德,〈華語漢字教學〉,收錄於《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三民書局,2008。
謝慧君,《基於部件認知的漢字教學案例》,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嚴彥,〈拼音文字背景初級學習者習得漢字的認知方式和加工單元調查〉,《漢語學習》2013年第3期,頁77-83。
蘇培成,〈簡化字與繁體字的轉換〉,《語文研究》1993年第1期,頁16-21。
蘇培成,〈現代漢字的部件切分〉,《語言文字應用》1995年第3期,頁52-55。
蘇培成,〈「表外字不類推簡化」不是國家的政策〉,《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4期,頁118-119。
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綱要》(第3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二、對外漢字教學教材

李蕊主編(2010),《漢字輕鬆學.起步篇》,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萬業馨(2014),《中國字.認知》(漢英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三、數位資料庫

小學堂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http://www.ihp.sinica.edu.tw/~bronze
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http://chardb.iis.sinica.edu.tw/system_intro.jsp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index.html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漢典 http://www.zdic.net/
漢語多功能字庫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