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對外漢字教學研究
作者:賴秋桂
作者(外文):Lai,chiu-kuei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朱歧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對外華語教學對外漢字教學部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5
在對外華語教學這個領域中,漢字教學無疑是最難的。漢字的筆畫繁複,構件多而雜,對絕大部分外籍生而言,習字是一門艱鉅的功課。習字的艱鉅,同時也變成教師的難題,因此,投入漢字教學研究的華語教師不在少數。
本論文針對問題的觀察主要以問卷執行,之後歸納回饋的內容,再採用量化、對比的方式分析,並以訴諸漢字學理獲得解決。全文分成五個主要部分,第一章緒論主要敘述研究的緣由和方式,第八章為結論,總結論文的研究結果。第二章以問卷方式調查學生對漢字學習的經驗及漢字記號化的情況,並針對課堂小考的錯寫字作分析,主要目的是想了解教師與學生的實際狀況,再以之為研究考量。 第三章、第四章依據第二章的結論對漢字作共時性和歷時性的整理。前者主要觀察楷書部件的數量及組字情況,後者以漢字部件錯綜發展為關注。第五章、第六章回歸漢字學理;第五章研究漢字構造,並將漢字分類。由於六書定名對學生不容易判斷,因此以形、音、義將漢字分為形意字與形聲字。第六章談漢字字用;為了使漢字本義與引申義連結,將認知語言學的框架和模型套用到多義詞,藉以闡明漢字字義的延伸狀況,並以之作為詞彙教學策略。第七章是根據各章研究結果而設計的教學方案,此方案側重課堂上的實際教學。此外,對於學生習字上面臨的困境亦作教學提示。
研究的結論是漢字教學的確存有許多難題,而由於學生非常關注漢字的部件,因此對部件的研究深具意義。由於漢字的形、音、義與漢字構成元件習習相關,了解部件能增加學習效率,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意願有很大的助益。
Chinese characters are very difficult to teach and study, therefore many educators spend much time to research the teaching methods.
Break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to their components for the purposes of Chinese study is an important field. Between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a character and the final fixing of its form, one can observe many shifts of script, transcription errors, elisions and embellishments that all contribute to its evolution. This complex process fills the study of characters with conjecture and error. If one aspires to be a teacher of the Chinese script, one must be both cautious and attentive to this mercurial language.
Knowing componen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will serve the purpose of raising awareness among educators engaged in Chinese language.
參考書目
一、傳統文獻

《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刷。
左丘明,《國語》,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老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6年。
《莊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3年。
《墨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韓非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1年。
《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書版社,1991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1974年。
劉向,《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1980。
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29刷。
許慎撰,徐鍇傳釋,《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王充,《論衡》,台北:中華書局,1972年。
葛洪,《抱朴子》,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劉勰,《文心雕龍》,台北:宏業書局,1982年。
顏元孫,《干祿字書》,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陳彭年等,《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1984年六版。
釋行均,《龍龕手鑒》,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吾丘衍,《周秦刻石釋音》,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許仲琳,《封神演義》,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梅膺祚,《字彙》,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自烈,《正字通》,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吳大澂,《說文古籀補》,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訓方,《里語徵實》卷中上,收錄於蔣致遠主編,《中國方言謠諺全集》14冊,台北:宗青圖書,1985年。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中》,台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顧藹吉,《隸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王筠,《說文釋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曹雪芹,《紅樓夢》,台北:新文豐,1979年。
劉鶚,《老殘遊記》,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李汝珍,《鏡花緣》,台北:聯經出版社 1983年。


二、華語教材
台灣師大國語教學中心,《迷你廣播劇》,台北:正中書局,2008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編,《實用視聽華語(一)》,台北:正中書局,2008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編,《實用視聽華語(二)》,台北:正中書局,2008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編,《實用視聽華語(三)》,台北:正中書局,2008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編,《實用視聽華語(五)》,台北:正中書局,2008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編,《實用視聽華語(四)》,台北:正中書局,2008年。
國立編譯館,《中國民間故事》,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
國立編譯館,《當代中國短篇小說選》,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5刷。
遠東圖書公司主編,《遠東生活華語I》,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99年。
遠東圖書公司主編,《遠東生活華語II(A)》,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99年。
遠東圖書公司主編,《遠東生活華語II(B)》,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99年。
遠東圖書公司主編,《遠東生活華語III》,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99年。
張芮君、張俊娟、張敏媛,《進階華語》,台中:東海大學華語中心,2006年。
張芮君、張俊娟、張敏媛,《實用視聽華語教材》,台中:東海大學華語中心,1999年。
張俊娟、張敏媛、蘇若汶,《看圖說故事》,台中:東海大學華語中心,2006年。
許英英,《看報學中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華語中心,2007年。
鄧守信、孫珞,《今日台灣》,台中:東海大學華語中心,2004年。
賴秋桂、徐瑞源,《認識台灣社會與文化》,台中:東海大學華語中心,2002年。
羅青哲,《實用商業會話》,台北:師大中國語言文化教學中心,2001。


三、近人論著
(一)專書
George A. Miller 著,洪蘭譯,《詞的學問》,台北:遠流出版,2004年。
《中文字譜》,台北:Zhongwen.com,1998年。
《有趣的漢字》,台北:來來圖書,2004年。
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中國社科院,《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1年。
王初慶,《中國文字結構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1980年。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軍、鄭振峰、唐健雄、李彥循編著,《漢字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
王寅,《認知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年。
王寧、鄒曉麗,《漢字應用通則》,香港:海峰出版,1999 年。
王甦、汪安聖,《認知心理學》重排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6刷。
朱歧祥,《甲骨文字學》,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new window
朱歧祥,《甲骨文讀本》,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何淑貞等著,《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三民書局,2009年2刷。
吳勇毅,《對外漢語教學探索》,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吳為善,《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吳連英,《易混淆漢字字典》,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二版。
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發展概要》,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年3刷。
呂必松主編,《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宋建華,《漢字理論與教學》,台北:新學林書局,2009年。
宋建華,《說文新論》,台北:聖環圖書,1996年7月。new window
李永杰,《漢字部首解》,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年,6版。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台北:聯經出版社,1974。
李孝定,《讀說文記》,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
李香平,《漢字教學中的文字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年。
周何,《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書局,2004年,
周有光,《漢字和文化問題》,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年。
周有光,《語言文字學的新探索》,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年。
周法高,《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
周健,《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3刷。
季旭昇,《說文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林西莉著,李之義譯,《漢字的故事》,台北:貓頭鷹出版,2006 年。
林義光 ,《文源》,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竺家寧,《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
金國泰、張世超、馬如森、孫凌安,《金文形義通解》,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
姚淦銘,《漢字心理學》,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姚淦銘,《漢字文化思維》,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洪燕梅,《漢字文化與生活》,台北:五南圖書,2009年。
胡文華,《漢字與對外漢字教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
孫海波,《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孫德金主編,《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印書館,2006年。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徐中舒等,《漢語大字典》,台北:遠東圖書,1991年
高家鶯、范可育、費錦昌,《現代漢字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唐蘭,《殷墟文字記》,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殷寄明、汪如東,《現代漢語文字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國音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5年。
崔永華,《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
張朋朋,《漢字書寫入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張其昀主編,《中文大辭典》,中華學術院,1973年。
張桂光,《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梁東權,《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台北:台灣書店,1998 年。
許長謨主編,《華語詞彙與語法》,台北: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2011年。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台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
黃沛榮,《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樂學書局,2006年。new window
黃靜吟,《漢字筆順研究》,台北:駱駝出版社,2005年。
程祥徽、田小琳著,《現代漢語》,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金文說》, 台北:大通書局,1974年。
葉德明,《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台北:師大書苑,2002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5年。
雷可夫(George Lakoff)&詹森(Mark Johnson)著,周世箴譯注,《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臧克和,《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武漢:人民出版,1994年。
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印書館,2005年。
趙金銘,《漢語與對外漢語研究文錄》,北京:外語教學語研究出版社,2005年。
劉志基,《漢字與古代人生風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蔡信發,《六書釋例》,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
蔡信發,《說文部首類釋》,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
蔡信發,《說文答問》,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new window
賴明德等,《華語漢字教學》,台北:三民書局,2008 年。戴維揚總主編,《實用華語文教學概論》,台北:新學林書局,2009年。
蘇以文,《隱喻與認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通識課程教學參考資料叢書,2005年。
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綱要》(增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鐘秋生,《華文教育錯誤字辨析》,新加坡華文研究會,1990年。
顧安達,《漢字的認知與教學—西方學習者漢字認知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2007年。

(二)學位論文
張智慧,《基於對外漢字教學的漢字構形理論應用研究》,河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
字學博士論文, 2011年。
郭玲,《漢字構形闡釋與對外漢字教學策略探討—基於《漢字等級大綱》漢字的
動態演變研究》,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2012年。
曹璐,《現代漢字的構形特點與對外漢字教學-以《漢字等級大綱》漢字的構形分
析為例》,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李明,《常用漢字部件分析與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謝慧君,《基於部件認知的漢字教學案例》,華中師範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論
文,2012年。
張金蘭,《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之漢字習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
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2012年。
紀壽惠,《漢字教學的設計研究-以歐美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游奇英,《零起點漢字教材編製研究─以78個兼具部首部件身分的最常用字為
學習的切入點》,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黃麗娟,《華語教學中漢字書寫與字感建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
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0年。
劉王碧玉,《從部件結構到漢字結構之漢字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以新移民親子
華語補救教學班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
文,2011年。
黃亦敏,《對外漢字教學的傳統與科技:硬筆手寫與電腦識打對漢字習得之探
究》,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12年。

(三)期刊與會議論文
王若江 由法国_字本位_汉语教材引发的思考,2000年。
http://www.docin.com/p-152423810.html
王笑然,〈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的難點問題探析〉,《蘭州交通大學學報》第25期,2007年10月。
石羽佳,(簡論歐美留學生漢字認知的特點—運用心理學進行漢字教學的思考),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 14 卷第 4 期, 1998年。
石定果,〈漢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朱字清,〈抓住漢語漢字的特點進行對外漢語教學〉,《常州工學院學報》第16冊第1期,2003年3月。
朱歧祥,〈談最早一批漢字部首的用法─一個本義與假借義二分的年代〉,《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論稿》,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new window
朱歧祥,(論甲骨文的部首—中國最早的一批象形字,《古籍整理研究學刊》,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所,2002年。new window
朱歧祥,〈論文字流變對漢字教學的重要性〉,《東海中文學報》,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第21期,2009年7月。new window
吳國升、俞紹宏,〈從構字類化角度談漢字的優越性〉,《巢湖學院學報》第7卷第4期,2005年。
宋建華,〈許慎對小篆構形演變現象之體認〉,《語言文字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東海大學,2008年。
李潤新,〈華語教學應“以漢字為本位”〉,《海外華文教育》第4期,2004年。
周碧香,〈圖解識字教學原理探討〉,《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009年。new window
周碧香,〈從學習遷移談漢字教學的改進策略〉,《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2011new window
年。
周亞民,(漢字知識本體在漢字教學的應用〉,《華語文教學研究》,2009年。new window
林碧慧,〈形聲字於華語識字教學的價值與局限性研究〉,《第十屆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2011年。
洪慧燕,〈以圖像來有效地學習漢字〉,《第八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四冊》,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2006年。
唐蘭,〈釋保〉,《殷墟文字記》,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莊雅州,〈論漢字教學的原則〉,《中原華語文學報》,台灣:中原大學,第一期,2008年。new window
陳昭容,〈漢字家譜的理論與實務─甲骨文字根分析對學習漢字的重要性〉,《甲
骨文與文化記憶世界論壇》,2010年8月。
陳玉明,〈初級漢字教學的反省式實踐─以成功大學華語中心選修課「漢字趣學」為例〉,《第十屆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2011年。
陳燕,〈漢字部首的界說-談定義的合理性〉,《兩岸漢字使用情況學術研討會》,澳門語言學會,2013年。
曾志朗,〈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沉思〉,《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語教
集教材教法組》,台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994 年。
黃震遐、陳耀良,〈以腦認知科學為基礎學習讀寫漢字〉,《第九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台北:劍潭,2009年。
黃德寬、常森:〈漢字形義關係的疏離與彌合〉,《現代漢字》第12期,1994年。
黃德寬〈漢字構形方式─一個歷時態演進的系統〉,《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4年。
黃德寬,〈關於漢字的文化闡釋〉,《語言文字與教學的多元對話》,台灣:東海大學中文系編,2009年。
黃沛榮,〈古文字形庫在字源教學上的應用〉,《第二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2001年 。
黃沛榮,〈漢字教學〉,《華語文研究與教學:四分之一世紀的回顧與前瞻》,台北:世界華文出版社,2007 年。new window
黃沛榮,〈字理教學的運用及其侷限〉,《第十屆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2011年。
黃沛榮,〈漢字部件教學法〉,《華文世界》,1996年。new window
舒兆民,〈漢字心理導入策略教學〉,
http://tw.myblog.yahoo.com/tkucc99/article?mid=142&next=139&l=f&fid=5
葉德明(2000)。(外籍生漢字書寫策略探討〉,《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2000年。
葉德明,〈從心理語言學基礎論中國字學習問題〉,《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
會論文集教材教法組》,台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984 年。
魯瑞菁,〈兩漢「三代始祖感生說」論述〉,《學燈》第十期(北京:國學時代,2009年四月)
蔡信發,〈重訂辭典部首〉,《第二十四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鄭秀慧,〈針對中高級華語學習者之漢字偏誤及教學策略─以綜合性語言課程之教學為例〉,《第四屆漢字與漢字教育國際研討會》,香港:香港大學,2013年。
賴秋桂,〈對外漢字教學的提示─以部首教學為例〉,《華語文教學與創意表達學
術研討會暨工作坊》」,台中:僑光科技大學,2011年。
賴秋桂,〈論對外漢字教學─以形意字為例〉,《第十屆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2011年。
賴秋桂,〈論漢字的部件─以「口」為例〉,《中原華語文學報》第九期, 2012new window
年。
賴秋桂,〈漢字部件的歷時性演變與教學提示〉,《應華學報》第九期,台new window
灣:文藻外語學院應用華語文系編印,2011年。
賴秋桂,〈論對外漢字教學─以繁體字部件為例〉,《第二屆兩岸華文教師論壇》,台北:台北教育大學,2012年。
賴秋桂,〈論對外漢字分級教學的課堂經營〉,《第四屆漢字與漢字教育國際研討會》,香港:香港大學,2013年。
譚中,(從教學中重新認識漢字的表意功能),《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
文集教材教法組》,台北: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994 年。
蘇建洲:(識字教學原則與識字方法釋例),《國教世紀》205 期,2003 年 4 月。


四、網路資料
小學堂: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中研院漢字構形資料庫:http://cdp.sinica.edu.tw/cdphanzi/
中研院史語所現代漢語語料庫詞頻統計:http://elearning.ling.sinica.edu.tw/CWordfreq.html
教育部主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成語典:http://dict.idioms.moe.edu.tw/cydic/index.htm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http://dict.mini.moe.edu.tw/cgi-bin/g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日本常用漢字網:http://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pdf/jouyoukanjihyou_h22.pdf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 http://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home.do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