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代台灣環境運動紀錄片的構框與動員策略研究
作者:紀文章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en-chang Chi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邱貴芬
黃玉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環境運動紀錄片敘事策略構框動員《遮蔽的天空》《天堂路》《貢寮,你好嗎?》environmental movementdocumentarynarration strategyframingmobilizationThe Poisoned SkyMaking a Journey to the ParadiseGongliaoHow are yo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2
2005年,筆者開始紀錄反彰火運動,直到2010年完成《遮蔽的天空》這部影片,在這長達五年的拍攝、剪輯的紀錄過程中,筆者不斷思考與反省紀錄片與環境運動之間的關係,與此同時,亦考察與筆者同樣類似處境的紀錄片工作者林家安的作品《天堂路》(2009)和崔愫欣的《貢寮,你好嗎?》(2004)。筆者跟這兩部影片的作者皆是獨立製片的製作背景,同時也是該環境運動的深度參與者,此類似的背景成為筆者欲意探究環境運動紀錄片相關問題的初衷。
本研究企圖探討這些環境運動紀錄片的構框脈絡,如何在美學上的敘事手法與傳播策略等溝通樣態上,對觀眾傳達運動的理念。首先,環境運動紀錄片是如何透過理性的科學論據,來反擊它的對抗對象與說服觀眾?其次,環境運動紀錄片又是如何再現受害者的面貌,採用影像本身的感性特質,以訴諸同理心的感性敘事策略來展開動員效應?再來,這些在地的受害者面對政府與財團他者化的對待時,環境運動紀錄片如何再現在地意識,讓庶民發聲,在影像上達成在地主體性建構,以平衡不對等的發言權,甚至是取回在地人民對環境倫理的詮釋權?最後,本研究關心環境運動紀錄片能否透過紀錄片的表現美學模式運用,擴展另類的構框手法以開發影片的敘事成效?
在觀眾的回饋意見方面,本研究透過映後問卷分析,探究紀錄片在對觀眾進行共識動員時所發生的相互作用與效應。
本研究最終發現,這些紀錄片對內具有凝聚運動者的認同、鼓舞士氣,以及療癒「運動傷害」的作用,對外則表達環境運動的理念、動員觀眾的環境意識,而在運動告一段落之後,則走向「歷史影像檔案」的生命延續之路。
In 2005, I started to work on a documentary film which focuses on the Anti-Coal-Power-Plant Alliance in Changhua Coastal Industrial Park (CCIP). And my documentary film, The Poisoned Sky, was finished and released in 2010. During the five years’ filming and editing, I had kept thinking about and reflect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cumentary and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I studied two documentary films, including Gongliao, How are you? made by Su-xin Chei in 2004 and Making a Journey to the Paradise made by Jia-an Lin in 2009. The reason I chose these three documentary films as the focus of my studies was that the two directors and I share a similar background: all of us are independent film-makers, and, simultaneously,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we chose to film.
The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framing strategies that are often adopted in the documentary films which center around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as well as the nar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hat are used in these documentary films to convey the ideas of those movements to the audience.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sections. In the first section, the discussion revolves around the rational scientific evidence presented in these documentary film and it is argued that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is used to challenge the discourses that the oppressors offered to justify their behavior; it also works to convince the audience of legitimacy of these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In the next section,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how the victims suffering from various pollutions are presented by the narration strategies of emotional empathy.
The third section i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representations of how the people who suffer from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our government and corporations construct their subjectivities via visual images which make possible the voicing out of people’s though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unequal status they have. It is also concerned with the issue of the role of documentary filmmaking in helping these people to get back their right on interpreting the environmental ethics concerning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The final section consists in a discussion of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magnify the narrative effects in the documentary by using different modes of aesthetics in visual images.
In terms of the feedback of audience, the paper offers a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and the effects produced when the documentary films make a consensus mobilization work to the audience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after screening.
Finally, this paper discovers that these documentary films may generate the effects of uniting people, inspiring their belief in the morale of the movements, and healing the trauma made by the movement. Meanwhile, they can keep up the spirit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and propel the audience to be mo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y may become "the visual archives of history" after the movements come to an end.
書籍
Adorno, Theodor W. and Horkheimer, Ma著,林宏濤譯,2008,《啟蒙的辯證—哲學的片簡》(Dialektik der Aufklarung:Philosophische Fragmente),台北:商周
Armes, Roy著, 廖金鳳、陳儒修譯,1987,《第三世界電影與西方》,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Barsam, Richard M.著,王亞維譯,1996,《紀錄與真實》(Non-Fiction Film: A Critical History),台北:遠流
Deleuze, Gilles著,黃建宏譯,2003,《電影二︰時間-影像》,台北:遠流
Espinosa, Julio Garcia著,李尚仁編譯,1987,〈支持不完美電影〉(For an Imperfect Cinema),收於《邁向第三電影》。台北:南方
Frodon, Jean-Michel等著,林志明等譯,2000,《侯孝賢》,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Gramsci, Antonio著,田時綱譯,2007,《獄中書簡》(Lettere Dal Carcere),北京:人民出版社
Habermas, Jurgen著,劉北成譯,1994,《合法化危機》(Legitimationsprobleme im Spatkapitalismus),台北:桂冠
Lofland, John & Lofland, Lyn H.合著,任凱 王佳煌合譯,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台北:學富
Marcuse, Herbert著,劉繼譯,1990,《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One-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台北:桂冠
Nichols, Bill, 1991, Representing Reality:Issues and Concepts in Documentar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2001,陳犀禾、劉宇清、鄭潔等譯,2007,《紀錄片導論》(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2010,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second editi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Rabinowitz, Paula著,游惠貞譯,2000,《誰在詮釋誰—紀錄片的政治學》(They Must be Represented:The Politics of Documentary),台北:遠流
Renov, Michael (Eds.) , 1993, “Toward a Poetics of Documentary,” Theorizing Documentary,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Said, Edward W.著,1981,閻紀宇譯,2002,《遮蔽的伊斯蘭:西方媒體眼下的穆斯林世界》(Covering Islam: How the Media and the Experts Determine How We See the Rest of the World),台北:立緒
―――,1994,單德興譯,2011,《知識分子論》(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The 1993 Reith lectures),台北:麥田
Swingewood, Alan著1977,馮建三譯,1993,《大眾文化的迷思》(The Myth of Mass Culture),台北:遠流
王慰慈,2000,《記錄與探索-與大陸紀錄片工作者的世紀對話》,台北:遠流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
汪民安主編,2007,《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吳明益,2014,《浮光》,台北:新經典文化
李道明,2013,《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李道明、張昌彥主編,2000,《紀錄台灣—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上、下兩冊,台北:文建會
李鵬程主編,2003,《當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辭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編,2000,《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台北:麥田
邱貴芬,2003,〈文學影像與歷史-從作家紀錄片談新世紀史學方法研究空間的開展〉,《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new window
―――,2016,《「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孫慰川,2014,《後『解嚴』時代的台灣電影》,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瑞文,2004,《阿多諾美學論—評論、模擬與非同一性》,新北:左岸文化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新北:揚智
郭力昕,2014,《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台北:麥田
敦誠等著,1992,《邊地發聲—反主流影像媒體與社運紀錄》,台北:唐山
楊小濱,1995,《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台北:麥田new window
廖炳惠編著,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


期刊論文
王玉燕,2006,〈紀錄片作為社會運動的載具:《貢寮,你好嗎?》的書寫策略〉,中華傳播學會
年會研討會
―――,2007,《環境議題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研究:一個集體行動框架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品驊,2008,〈冷感性:非日常〉,《重探自然—人文傳統與文人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王慰慈,2006,〈1960—2000年台灣紀錄片的發展與社會變遷〉,《台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1930-2003》,台北:同喜文化,頁10-32
―――,2006,〈台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以Bill Nichols的六種模式為研究基礎〉,《台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1930-2003》,台北:同喜文化,頁82-99
王墨林,1995,〈台灣紀錄片中的身分認同〉,《電影欣賞》,國家電影資料館
何明修,2001,〈台灣環境運動的開端:專家學者、黨外、草根(1980-1986) 〉,《台灣社會學》第二期,頁97-162
―――,2004,〈文化、構框與社會運動〉,《台灣社會學刊》第33期,頁157-199
李道明,敦誠(等著),1990,〈在陽台上演講的電影工作者—兼談我拍攝社會運動紀錄片的經驗〉,《邊地發聲—反主流影像媒體與社運紀錄》,台北:唐山,頁73-90
―――,1990,〈台灣紀錄片與文化變遷〉,《電影欣賞》,第44期,頁80-93
―――,2000,〈什麼是紀錄片?〉,原載於《聯合月刊》52期(1985年),收在《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下),頁285-297
―――,2002,〈台灣紀錄片的美學問題初探〉,《真實與再現:紀錄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李家驊,2013,《真實與幻見:台灣紀錄片中的寫實情結》,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博士論文new window
林寶元,2008,〈解嚴後初期紀錄片的再出發—美學觀點的再思考〉,《台灣紀錄片美學系列》,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林家安,2006,《紀錄片作為一種社會實踐:以拍攝天堂路為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碩士論文
林琮昱,2006,《台灣紀錄片的發展與變貌(1990-2005年)》,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所碩士論文
紀文章,2008,〈從《劉必稼》看紀錄片美學的政治性〉,《陳耀圻與真實電影:從《劉必稼》到《時代變貌》紀錄片暨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邱貴芬,2005,〈鄉土文學之「後」:台灣紀錄片與另類文化願景〉,《中國現代文學》第34號,韓國中國現代文學學會,頁69-100
―――,2009,〈科技與倫理篇〉,《台灣紀錄片美學系列二》,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孫松榮,2008,〈真實美學的誤差值:《劉必稼》非同步影音的政治喻象〉,《陳耀圻與真實電影:從《劉必稼》到《時代變貌》紀錄片暨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頁13-16
―――,2014,〈超紀實之眼:論張照堂1970年代的另類紀錄片〉,《現代美術學報》,台北市立美術館,頁75-104
陳亮丰,1998,《紀錄片生產的平民化—95-98年「地方記錄攝影工作者訓練計畫」的經驗研究》,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成,2002,《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力昕,2008,〈《劉必稼》:一個關於「人」的故事〉,《陳耀圻與真實電影:從《劉必稼》到《時代變貌》紀錄片暨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頁9-10
郭玉敏,2005,〈貢寮,你好嗎?一部紀錄反核運動的紀錄片〉,《文化視窗》雜誌第75期,頁14-17
賀照緹,1992,《小眾媒體•運動文化•權力──綠色小組的運動形式及生產條件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聞天祥,2008,〈私・Me時代:我和我的…〉,《台灣紀錄片美學系列》,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蔡慶同,2012,〈媒體即身體:綠色小組與環保抗爭〉,《南藝學報》第5期:頁1-23new window
盧非易,2002,〈看誰在說話:台灣新聞與紀錄片作者角色之變遷〉,《真實與再現:紀錄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戴伯芬、魏吟冰,敦誠(等著),1992,〈台灣反主流影像媒體的社會觀察—從拍攝內容分析談起〉,《邊地發聲—反主流影像媒體與社運紀錄》,台北:唐山,頁43-52


剪報
王昶閔報導,2008.9.8,〈六輕年排碳量 等於1萬年中秋烤肉〉,《自由時報》
中央社╱彰化縣十日電,2008.10.10,〈遮蔽的天空 紀錄反彰工火力電廠過程〉,《中央社》
朱立群報導,2010.3.3,〈環團科學舉證±2℃內容有誤〉,《中國時報》
林宛諭報導,2008.10.11,〈反彰火 博士生拍紀錄片〉,《聯合報》
紀文章,2007.4.27,〈當媒體與國營事業體共舞〉,《鹿港時報》
洪敏隆、侯良儒、李光濱╱連線報導,2016.5.26,〈太魯閣擬禁亞泥採礦〉,《蘋果日報》
徐世榮,2009.10.29,《探求一個合理的環評架構》,《中國時報》
郭力昕,2004.12.11,〈不碰政治的台灣紀錄片文化─「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的啟發〉,《聯合報》
陳曉宜、曾韋禎/台北報導,2008.12.19,〈立委插手公視 學者轟民主大不幸〉,《自由時報》
湯佳玲、劉力仁、陳珮伶報導,2010.3.4,〈正負2度C數據解讀錯誤 學者不背書〉,《自由時報》
鍾麗華報導,2012.3.4,〈《不能戳的秘密》早揭疫情/李惠仁嘆 官僚用偽科學欺民〉,《自由時報》


網站資料
Alain de Botton(艾倫.狄波頓),2014.6.28,〈你所不知道的獨裁者把戲:狂發惱人而無用的新聞,比報禁更傷害民主〉,「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連結網址: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934,上網日期:2016.6.20
「Box Office Mojo」網站,網站位址: http://www.boxofficemojo.com/genres/chart/?id=documentary.htm,上網日期:2016.4.9
TIDF,2016.4.23,〈【TIDF】台灣是這樣長大的-「如果紀錄有顏色:綠色小組30週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連結網址: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7992,上網日期:2016.6.28
井迎瑞,2005.4.8,〈DV的時代來臨了,我們將以何種態度來迎接它?〉,「【鐵馬影展論壇】(三)走向人民媒體」,取自《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4095,上網
日期:2015.1.2
―――,2005.5.31,〈紀錄的意義︰那一天,我丟了飯碗觀後感〉,《苦勞網》論壇,取自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0551,上網日期:2009.10.12
王墨林,2005.4.7,〈記錄片在乎現實嗎?〉,《苦勞網》論壇,取自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4097,上網日期:2009.10.12
王慰慈訪談,訪談時間:1998.8.1,〈紀錄片口述歷史記錄:張照堂〉,《台灣電影資料庫》,取自: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recordOralList_show.htm?RMOPID=21,上網時間:2016.5.18
王舜薇,2009.7.4,〈置入性行銷,跟誰溝通?〉,《苦勞網》論壇,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2550,上網日期:2009.10.13
尹俞歡報導,2016.4.26,〈彰火開發2度受阻,台電計畫改做再生能源〉,《風傳媒》,取自: http://www.storm.mg/article/109305,上網日期:201.5.2
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242492,上網日期:2015.09.02
李道明訪談,訪談時間:1998.6.16,〈紀錄片口述歷史記錄:彭光照、張文雄、彭春夫〉,《台灣電影資料庫》,上網時間:2016.5.18,取自: 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recordOralList_show.htm?RMOPID=25
林木材,2005.8.27,〈《貢寮 你好嗎》的回歸映記〉,《電影‧人生‧夢》部落格,取自 http://woodlindoc.blogspot.tw/2005/08/blog-post_27.html,上網日期:2009.10.13
―――,2008.5.4,〈從鏡頭談作者,評紀錄片《天堂路》〉,《紀工報》第34期,取自http://docworker.blogspot.tw/2008/05/blog-post_2657.html,上網日期:2016.3.26
―――,2013.11.24,〈《看見台灣》,見與不見〉,《電影‧人生‧夢》部落格,取自http://woodlindoc.blogspot.nl/2013/11/blog-post_24.html,上網日期:2013.11.28
―――,2016.6.14,〈對現實的回應:2014台灣紀錄片回望〉,《電影‧人生‧夢》部落格,上網日期:2016.6.28,取自http://woodlindoc.blogspot.tw/2015/10/2014.html
林木材、關魚/訪問,關魚/整理,2011.12.13,〈不要害怕自己的意識型態─專訪《牽阮的手》導演莊益增〉,《紀工報》第十八期,取自http://docworker.blogspot.tw/2011/12/blog-post_13.html,上網日期:2013.11.2
柯金源,2013.9.30,〈台灣環境議題類型紀錄片之演進〉,「山海經典」部落格,連結網址: http://blog.yam.com/keyuan/article/70511008,上網日期:2016.7.12
胡慕情,2013.11.7,〈鳥目台灣〉,《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取自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article/727,上網日期:2013.11.28
「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臉書粉絲團,連結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stoppm2.5/,上網日期:2016.7.12
黃玉珊,2009.5.19,〈南藝學派紀錄片之崛起與表現特色〉,黑白屋電影工作室,取自 http://yushan133.pixnet.net/blog/post/27847673,上網日期:2009.10.14
童詠瑋,2016.6.17,〈【綠色小組專題】歷史是什麼顏色?(上)〉,「回顧 2016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如果紀錄有顏色:綠色小組30週年】與【時光台灣1980s:電視新聞】」,《紀工報》第三十五期,上網日期:2016.6.28,連結網址: http://docworker.blogspot.tw/2016/06/2016-301980s.html
―――,2016.6.17,〈【綠色小組專題】歷史是什麼顏色?(中)〉,「回顧 2016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如果紀錄有顏色:綠色小組30週年】與【時光台灣1980s:電視新聞】」,《紀工報》第三十五期,上網日期:2016.6.28,連結網址: http://docworker.blogspot.tw/2016/06/2016-301980s_17.html
―――,2016.6.17,〈【綠色小組專題】歷史是什麼顏色?(下)〉,「回顧 2016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如果紀錄有顏色:綠色小組30週年】與【時光台灣1980s:電視新聞】」,《紀工報》第三十五期,上網日期:2016.6.28,連結網址: http://docworker.blogspot.tw/2016/06/2016-301980s_59.html
「綠色小組社會運動紀錄片」查詢目錄,【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典藏 1986-1997 年歷史影像修復與開放使用計畫】,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學院,網址:http://203.71.53.86/,上網日期:2016.3.2
藍祖蔚,2013.8.2,〈看見台灣:高度的意義〉,《藍色電影夢》部落格,取自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13/10/post-2711.html,上網日期:2013.11.28


討論片單(以時間排序)
《持攝影機的人》(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狄嘉‧維多夫(Dziga Vertov),1929
《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Triumph des Willens),蓮妮‧瑞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1935
《劉必稼》,陳耀圻,1966
《大甲媽祖回娘家》,黃春明、張照堂,1974
《龍船咚咚響》,黃春明、張照堂,1974
《淡水暮色》,黃春明、張照堂,1974
《紀念‧陳達》,張照堂,1977
《再見‧洪通》,張照堂,1978
《王船祭典》,張照堂,1979
《古厝》,余秉中、張照堂,1980
《美濃-油紙傘的故鄉》,余秉中、張照堂,1980
《風櫃來的人》,侯孝賢,1983(劇情片)
《戀戀風塵》,侯孝賢,1986(劇情片)
《桃園機場事件》,綠色小組,1986
《鹿港反杜邦運動》,綠色小組,1987
《水源里與李長榮的抗爭》,綠色小組,1987
《反六輕》,綠色小組,1987
《只要孩子不要核子》,綠色小組,1987
《為什麼要反核》,綠色小組,1987
《我愛後勁不要五輕》,綠色小組,1987
《反五輕運動》,綠色小組,1988
《反對運動新浪潮》,綠色小組,1988
《鹿港反杜邦之後:一些社會運動工作者的畫像》,李道明,1990
《台灣獼猴》,劉燕明,1990
《藍鵲飛過》,劉燕明,1991
《人民的聲音:環保篇》,李道明,1991
《迷霧中的王者—帝雉》,王立言,1992
《台北樹蛙》,劉燕明,1994
《ㄉㄨ ㄉㄨ ㄨˋ 蘭嶼角鴞的故事》,梁皆得,1995
《我們為什麼不歌唱?》,關曉榮,1995
《台灣珍禽—藍腹鷴》,王立言,1996
《草山飛鷹》,梁皆得,1997
《穿過婆家村》,胡台麗,1997
《美麗少年》,陳俊志,1999
《在高速公路上游泳》,吳耀東,1999
《凌池倩影》,梁皆得,1999
《勞資趣味競賽》,羅興階,2000
《彩繪畫師郭新林》,紀文章,2000
《鹿港苦力》,紀文章,2000
《私角落》,周美玲,2001
《多格威斯麵》,黃信堯,2001
《縣道184之東》,賀照緹,2002
《雜菜記》,許慧如,2003
《再會吧!1999》,吳汰紝,2003
《誰的土地》,林家安,2003
《台北來的人》,林家安,2004
《25歲,國小二年級》,李家驊,2004
《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摩根・史柏路克(Morgan Spurlock),2004
《那一天,我丟了飯碗》,廖德明,2004
《貢寮,你好嗎?》,崔愫欣,2004
《生命》,吳乙峰,2004
《華氏911》(Fahrenheit 9/11),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2004
《Viva Tonal跳舞時代》,郭珍弟、簡偉斯,2004
《歌舞中國》,彭文淳,2004
《無米樂》,顏蘭權、莊益增,2005
《卯上麥當勞》(MCLIBEL),芙蘭妮‧阿姆斯壯(Franny Armstrong),2005
《翻滾吧!男孩》,林育賢,2005
《奇蹟的夏天》,楊力州,2006
《醫生》,鍾孟宏,2006
《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戴維斯.古根漢(Philip Davis Guggenheim)執導、艾爾.高爾(Al Gore)主演,2006
《有怪獸》,蘇啟禎,2006
《雲的那端》,蕭美玲,2007
《黑畫記》,許慧如,2008
《山有多高》,湯湘竹,2009
《春天--許金玉故事》,曾文珍,2009
《帶水雲》,黃信堯,2009
《天堂路》,林家安,2009
《歸途列車》,范立欣,2009
《盧貝松之搶救地球》(Home),盧貝松(Luc Besson)監製、楊‧亞祖-貝彤(Yann Arthus-Bertrand)執導,2009
《愚蠢時代》(The Age of Stupid),芙蘭妮‧阿姆斯壯(Franny Armstrong),2009
《企業人格診斷書》(The Corporation),馬克.阿克巴(Mark Achbar)等,2009
《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Capitalism: A Love Story),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2009
《±2℃》,黃室淨、洪雯麗執導,陳文茜製作,2010
《遮蔽的天空》,紀文章,2010
《水台中》,紀文章,2010
《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柯金源,2010
《擺盪》,柯金源,2010
《牽阮的手》,莊益增、顏蘭權,2010
《沈沒之島》,黃信堯,2011
《不能戳的秘密》,李惠仁,2011
《還我土地》,黃淑梅,2012
《看見台灣》,齊柏林,2013
《公民不服從》,陳育青,2014
《不能戳的秘密2:國家機器》,李惠仁,2014
《蘋果的滋味》,李惠仁,2015
《穹頂之下》,柴靜,2015
《看不見的鬼島》,林泰州,2016
《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林泰州,2016


網路影片
《太平路上的相思寮》,許文峰,連結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lIMjBgTRgM,上傳日期:2010.2.3,上網日期:2016.5.1,上網當日(2016.5.1)點閱人數:3,070人
《台灣不可承受之輕》,連結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o6VhSXHNtw,影片上傳 日期:2010.8.3,上網日期:2016.5.1,上網當日(2016.5.1)點閱人數:4,861人
《白海豚之歌MV》,連結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YzOIqUlISI,影片上傳日期:2010.7.6,上網日期:2016.5.1,上網當日(2016.5.1)點閱人數:45,011人
《國光石化‧決戰時刻 百萬青年站出來!》,作者不詳,連結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gD3lBtPDY,影片上傳日期:2011.1.20,上網日期:2016.5.1,上網當日(2016.5.1)點閱人數:10,350人
《國光石化:全面啟動》,連結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jMuHJ2LfFg,影片上 傳日期:2011.2.19,上網日期:2016.5.1,上網當日(2016.5.1)點閱人數:5,485人
〈遮蔽的天空_局部畫面_莊秉潔老師談戴奧辛汙染〉,上傳日期:2012.2.3,連結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2tVJyxOJwY,上網日期:2016.7.15,上網當日
(2016.7.15)點閱人數:729人
《遮蔽的天空》預告片,連結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Ct1q06gxP0,影片上傳 日期:2011.4.24,上網日期:2016.5.1,上網當日(2016.5.1)點閱人數:628人
《遮蔽的天空》精華版,連結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_yFHF3xyJ8,影片上傳 日期:2009.1018,上網日期:2016.5.1,上網當日(2016.5.1)點閱人數:3,364人
《還我土地第八號(相思寮不賣完整版)》,許文峰,連結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tz_-cKqne4,影片上傳日期:2010.7.28,上網日期:2016.5.1,上網當日(2016.5.1)點閱人數:56,111人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