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後陳千武文學中「歷史創傷」的象徵與衍繹
書刊名:高雄師大國文學報
作者:阮美慧
作者(外文):Juan, Mei-hui
出版日期:2022
卷期:36
頁次:頁29-76
主題關鍵詞:陳千武跨越語言一代歷史創傷倖存者隱喻Chen, Chien-WuAcross language generationsHistorical traumaSurvivorMetaphor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53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鄭炯明(19870800)。桓夫詩中的歷史意識和現實批判。笠,140,76-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松永正義、陳明台(20090600)。戰爭的記憶--閱讀陳千武。新地文學,8,256-2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明台、李敏勇、鄭烱明、王慈憶(20090600)。倖存者的死與再生--陳千武文學討論會。新地文學,8,237-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天儀(19860600)。論詩人桓夫及其作品。笠,133,68-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慧婷(1994)。記實與虛構:陳千武自傳性小說「臺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系列作品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惠芳(2001)。論陳千武小說《活著回來》--一部台灣特別志願兵紀錄《獵女犯》的綜合考察(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羅秋英(2012)。太平洋戰爭的記憶書寫︰以陳千武《活著回來》、陳映真〈忠孝公園〉、宋澤萊〈最後一場戰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妍淩(2012)。陳千武小說《活著回來》及其相關事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袁婉禎(2013)。記得志願兵:論陳千武的《活著回來》(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亞里斯多德、劉效鵬(2012)。詩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聃生(1984)。孤岩的存在--白萩作品評論集。臺中:熱點文化事業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阮美慧(2012)。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陳千武。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陶家俊、加布麗埃.施瓦布(2011)。文學、權力與主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亨泰、呂興昌(1998)。林亨泰全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天命(1993)。存在主義概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小濱(1995)。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臺北市: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秀菊(2004)。文學陳千武:陳千武的創作歷程與作品分析。臺中:晨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千武(1969)。野鹿。臺北:田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千武(1974)。媽祖的纏足。笠詩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千武(1974)。剖伊詩稿。笠詩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千武(1986)。安全島。臺北:笠詩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千武(1988)。愛的書籤。臺北:笠詩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Heidegger, Martin、孫周興(1996)。走向語言之途。台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千武、陳明台(2003)。陳千武詩全集。臺中:臺中市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千武(1984)。獵女犯。台中:熱點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商禽(2009)。商禽詩全集。臺北縣:印刻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小濱、愚人(2009)。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春明(1974)。兒子的大玩偶。大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大衛.J.莫里斯、吳張彰(2018)。凝視創傷--不是每一種傷痛,都能被看見。三采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白睿文、李美燕、陳湘陽、潘華琴、孔令謙(2016)。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千武(1940)。彷徨的草笛。陳千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千武、賴襄欽(1942)。若櫻。陳千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千武(1943)。花的詩集。陳千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千武(1965)。不眠的眼。笠詩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桂榮(2010)。創傷敘事--安東尼.伯吉斯創傷文學作品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汪民安(2015)。文化研究關鍵詞。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周婉窈(2009)。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秋吉久紀夫、陳明台(1997)。桓夫詩評論資料選集。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許玉蘭、陳千武(2010)。玉蘭花飄香。許玉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喬治.巴代伊、賴守正(2020)。情色論。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瑪麗.雅各布斯、陳平(2010)。精神分析和閱讀的風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千武(1964)。密林詩抄。現代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Felman, Shoshana、Laub, Dori、劉裘蒂(1997)。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沈志中(20190000)。永夜微光:拉岡與未竟之精神分析革命。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蕭阿勤(20080000)。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魯迅(1996)。影的告別。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