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時期「帝魏」之三國國史撰述評議
作者:陳俊偉
作者(外文):Jun-Wei C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康韻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三國史書寫規格皇族敘述《魏書》《魏略》《三國志》《魏氏春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
  本文探討範圍包含了陳壽《三國志》,以及王沈《魏書》、魚豢《魏略》、孫盛《魏氏春秋》(《魏氏陽秋》)等,四部魏晉時期的曹魏正統觀之三國國史著作,聚焦在高層統治者的相關史料。透過併觀的方式研究,以便更能體察各本史籍的差異性,尤其是政治態度的不同,從而理解不同史家面對敏感的歷史時往往採取了不同的編纂策略,可謂同一難題、作法不同,因而研究者不宜過度投射自身期待與苛責史家。古代國史著作雖然編纂者眾多,留存一定數量之材料基礎者卻相對稀少,遑論四本記載內容之差異頗為明顯的著作互相參驗,國史範疇之中唯有魏晉時期的三國國史書寫,可以如是多方展現當代一流史家解決同一難題--處理敏感歷史的策略,以及提供讓後世繼續深思該策略之優缺點的空間。
  本文從緒論開始,即省思《三國志》、裴松之《三國志注》研究的問題,指出「演繹法」的「前提」錯誤、讀者的過度詮釋,史籍著述時代平面化等問題。進而強調陳壽編纂《三國志》之時,應無強烈、明顯的「尊蜀」傾向,然而該書存在著種種可以讓後世誤解、曲解的條件,反倒形成連當初編纂者或許都始料未及的一派論述。可是,陳壽固然為當代翹楚,《三國志》一書亦應當視為魏晉時期蜀地、中原地區的智慧結晶,終究還是有其時代性。史家本人體現今人所稱「巴蜀學派」的特徵,抱持奉上國、保全蜀地的理念,且身入西晉王朝之後反而得到仕宦翻身的機會與史才方面的肯定,因而除了政治壓力之外,境遇亦屬史家頗為接受西晉北人歷史詮釋觀的原因。正由於以曹魏政權為中心思考,《三國志》一書中出現的諸多「尊蜀過吳」的表面跡象,原因主要是蜀漢政權為偏遠地域獨自存在的政權,可是孫吳政權一度為曹魏政權藩臣而後叛之,因而陳壽不忘故國的安排不似後世推測得如此繁多。與此書寫規格相對應的,陳壽「抑曹」的傾向並不顯豁,歷代論者聚焦、集矢的卷十至卷十四中之合傳議題、卷次議題等,其實沒有明確的褒貶、予奪。連同《三國志》之史論,內容亦往往多褒少貶而較不具批判性,亦存在「尊魏」、「尊晉」的痕跡。陳壽的「抑吳」之心則亦不明顯,在《三國志•吳書》「評曰」論及孫氏君主之時大抵客觀,只是相對於《三國志•魏書》「評曰」評論曹氏君主之隱諱、委婉,不免讓讀者感受到史家評論的雙重標準。
  最後,不同於陳壽面對敏感歷史時採取簡略的敘述方式,往往讓歷史留下空白,魚豢《魏略》的歷史敘述則相對詳細又直接,較頗似雜史雜傳的文彩風格。透過魚豢《魏略》,可以發現曹魏政權舊地毋須等到陳壽入北,已經出現史家挑戰官方之歷史詮釋體系(體現的成品為王沈《魏書》)。魚豢《魏略》之歷史敘述,還對後來陳壽《三國志》、孫盛《魏氏春秋》有了相當程度的幫助與啟示,尤其《魏氏春秋》與《魏略》相同,頗收一些傳聞軼事,卻也都出現真實性方面的問題。正因為統治者高層內部之事秘,史家若不願接受官方往往粉飾太平的說法,選擇有二,或者例如魚豢、孫盛寧可犧牲史料的真實性也不願讓歷史空白,或者例如陳壽是一面較不願意使用較不可信的史料、一面又參酌官方史料且理性判斷。背後應當視為史家權衡代價之後的選擇。史家著史往往考慮繁多,怎樣的內容較符合其理解的歷史真實才是重點。面對統治者高層內部的歷史,陳壽與魚豢、孫盛,恐怕只是兩邊選擇不同而已。研究者該深思的是陳壽還能不能再多進行一些批判且少一點留白,以及魚豢、孫盛整理史料之「入情合理」的工夫是否能更紮實。現實世界從來就不是只有善惡、是非、黑白,理論上如何是另一回事,更多的時候需要面對的是比較得失的實務經驗問題。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al with a group of historical works of high-level rulers, including Three Kingdoms of Chen Shou, Wei Shu of Wang Shen, Wei Lue of Yu Wei, and Wei Shi Yang Qiu of Sun Sheng. By observ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various historical archives, especially different political attitudes of them,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most revered regime in Three Kingdoms by Chen Shou is Cao Wei, and the Shu Han regime follows. It is mainly because Three Kingdoms stands for the Cao Wei orthodoxy and therefore negating the betrayal Sun Wu regime. In contrast, Yu Sheng and Sun Sheng are willing to sacrifice the authenticity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 not allowing the history to be blank. Chen Shou stands exactly on their opposite side. The key is that what kind of content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truth that the historian understands.
一、古籍
[周]左丘明著;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西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魏]魚豢撰;張鵬一輯佚:《魏略輯本》(名古屋:采華書林,1972年)。
[晉]傅玄撰;劉治立評注:《《傅子》評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晉]陸雲著;劉運好校注整理:《陸士龍文集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晉]常璩著;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晉]袁宏撰;周天遊校注:《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南朝宋]劉義慶編;[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撰;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北齊]魏收著:《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梁]劉勰撰;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梁]蕭統主編;[唐]李善注:《文選(附考異)》(臺北:五南圖書,2009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通釋;王煦華整理:《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李昉編纂;夏劍欽校點:《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
[宋]趙鵬飛著:《春秋經荃》,[清]徐乾學等編輯:《通志堂經解》(臺北:大通書局,1969年)。
[南宋]蕭常撰;嚴一萍輯選:《續後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百部叢書集成據清道光郁松年校刊宜稼堂叢書影印)。
[南宋]周必大撰:《文忠集》(臺北:臺灣商務,1970年,四庫全書珍本二集)。
[元]蘇天爵著;陳高華,孟繁清點校:《滋溪文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郭孔延撰:《史通評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明萬曆三十二年郭孔陵刻本)。
〔明〕朱明鎬著:《史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何焯著;崔高維點校:《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朱彝尊著;王利民校點:《曝書亭全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清]朱彝尊著:《曝書亭集》(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
[清]尚鎔著:《三國志辨微(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未收書輯刊影印清嘉慶刻本)。
[清]紀昀等纂:《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年)。
[清]黃中堅著:《擬更季漢書昭烈皇帝本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叢書集成續編影印昭代叢書)。
[清]黃恩彤撰:《三國書法》(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未收書輯刊影印清光緒三十一年家塾刻本)。
[清]李慈銘著:《越縵堂讀史札記全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清]李慈銘著;由雲龍輯:《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清]錢大昕撰;陳文和,張連生,曹明升校點:《廿二史考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清]湯球輯;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95年)。
[清]史珥著:《三國志勦說》,《四史勦說》(《清風堂蔵板》)。
[清]沈濤撰:《銅熨斗齋隨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式訓堂叢書)。
[清]王鳴盛編;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清]惲敬著:《大雲山房文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四部叢刊初編縮印同治年刊本)。
[清]牛運震撰:《空山堂讀史糾謬.三國志糾繆》,[清]杭世駿,牛運震等撰:《二十二史考論(歷代正史研究文獻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清]劉體仁撰:《十七史說》,[清]杭世駿,牛運震等撰:《二十二史考論(歷代正史研究文獻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訂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趙一清等撰:《三國志注補:外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王夫之著;舒士彥整理:《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張廉撰:《季漢書辨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四庫未收書輯刊影印清道光九年青山環漪軒刻本)。
王瑞功著:《諸葛亮研究集成》(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劉咸炘著;黃曙輝編校:《劉咸炘學術論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李景星著;韓兆琦,俞樟華校點:《四史評議》(湖南:岳麓書社,1986年)。
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程仁桃,葛瑞華主編:《《三國志》研究文獻輯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
二、今人專書
丁琴海著:《中國史傳敘事研究》(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于濤著:《三國前傳:漢末群雄天子夢》(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牛潤珍著:《漢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毛漢光著:《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方北辰著:《三國志注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天行健著:《正品三國》(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6年)。
王文進著:《裴松之《三國志注》新論──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7年)。
王永平著:《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瑞功著:《諸葛亮研究集成》(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方詩銘著:《方詩銘論三國人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江美華著:《東晉的儒學》(臺北:五南圖書,2002年)。
田餘慶著:《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何兹全著:《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呂思勉著:《呂著三國史話》(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杜維運著:《史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祥年著:《漢魏六朝傳記文學史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
李俊著:《中國宰相制度史》(臺北:臺灣商務,1989年)。
李純蛟著:《三國志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李傳印著:《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學與政治的關係》(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則芬著:《三國歷史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周一良著:《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周勛初著:《文史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周勛初著:《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胡寶國著:《漢晉間史學的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長孺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年)。
唐燮軍著:《史家行迹與史書構造:以魏晉南北朝佚史為中心的考察》(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唐翼明著:《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黃文榮著:《論清代《三國志》之研究──以校勘、評論、補注為例》(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原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呂士朋先生指導,2003年))。
郝潤華著:《六朝史籍與史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馬鐵浩著:《《史通》引書考》(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馬鐵浩著:《《史通》與先唐典籍》(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梁啟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梁滿倉,吳樹平等著:《新譯三國志》(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張大可著:《三國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張高評著:《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張新科著:《唐前史傳文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新科著:《中國古典傳記文學的生命價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張爾田著:《玉谿生年譜會箋》(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
張蓓蓓著:《魏晉學術人物新研》(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傅斯年著;雷頤點校:《史學方法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傅樂成著:《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喬治忠著:《中國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高禎霙著:《《史》《漢》論贊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原: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羅敬之先生指導,1990年))。
雷家驥著:《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陳俊偉著:《敘述觀點與歷史建構:兩晉史家的「三國」前期想像》(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郭丹著:《先秦兩漢史傳文學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趙白生著:《傳記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趙彩花著:《前四史論贊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年)。
錢鍾書著:《管錐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鍾書林著:《范曄之人格與風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廖宜方著:《唐代的歷史記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羅秉英著:《治史心裁:羅秉英文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英]愛德華.卡耳(Edward. H. Carr)著;江政寬譯:《何謂歷史?》(臺北:博雅書屋,2009年)。
[英]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臺北:麥田出版,2009年)。
[英]海特.麥當納(Hector Macdonald)作;林麗雪,葉織茵譯:《後真相時代》(臺北:三采文化,2018年)。
[美]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劉世安譯:《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象》(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美]恩格爾(Alan Engel etx)等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
[美]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著;羅耀宗翻譯:《反脆弱》(臺北:大塊文化,2013年)。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著;許金聲等譯:《動機與人格:第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美]汪榮祖著:《史傳通說:中西史學之比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美]漢斯.凱爾納(Hans Kellner)著;韓震,吳玉軍等譯:《語言和歷史描寫──曲解故事》(鄭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
[美]簡.麥戈尼格爾(Jane McGonigal)作;閭佳譯:《遊戲改變世界,讓現實更美好!》(臺北:橡實文化出版,2016年)。
[美]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著;姬健梅譯:《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臺北:平安文化有限公司,2016年)。
三、期刊論文
文廷海著:〈明代《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研究簡論〉,《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8年),頁15-20。
王文進著:〈論《江表傳》中的南方立場與東吳意象〉,《成大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頁99-136。
王德毅著:〈蕭常《續後漢書》及其影響〉,《東吳歷史學報》第17期(2007年6月),頁1-23。
朱曉海著:〈平章范曄謀反案〉,《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2015年),頁18-47。
朱曉海著:〈《三國志》的正統觀〉,《古典文獻研究》第19輯下卷(2016年),頁135-156。
安朝輝著:〈一部以西晉王公貴族為主體的著作──淺論傅暢《晉諸公贊》〉,《河南學院學報》第32卷第6期(2016年),頁71-76。
李貞慧著:〈重讀蘇軾〈方山子傳〉:以敘事觀點為中心的討論〉,《清華中文學報》第5期(2011年6月),頁123-165。
李立泉,周博文著:〈重評孫權的歷史地位〉,《雲夢學刊》第22期(2000年),頁22-25。
李俊恒著:〈陳壽《三國志.賈詡傳》發覆〉,《齊魯學刊》第5期(2008年),頁50-52。
李海濤著:〈「諸毛繞涿居」與「潞涿君」──從《三國志•蜀書》中的一個故事談起〉,《說文解字》第7期(2012年),頁125-127。
李純蛟著:〈論東晉孫盛的《三國志》研究〉,《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3年),頁24-30。
李純蛟著:〈《三國志》:一切後三國文化的源頭〉,《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6年),頁37-40。
施守全,施建偉著:〈重評孫權的歷史地位〉,《遼寧師院學報》第3期(1981年),頁28-32。
曹書杰著:〈王隱家世及其《晉書》〉,《史學史研究》第2期(1995年),頁23-30。
徐益藩著:〈《典略》《魏略》考〉,《學林雜誌》第5期(1941年),頁153-176。
宋志英著:〈司馬彪《續漢書》考辨〉,《史學史研究》第2期(2005年),頁25-32。
吳懷東著:〈曹操是「英雄」還是「奸雄」?──東晉史學家孫盛論曹証實〉,《皖西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2014年2月),頁105-113。
尚志邁著:〈晉武帝與太康之治〉,《張家口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4年),頁83-88。
林盈翔著:〈曲筆書弒,以史傳真──《三國志》曹髦被弒之《春秋》書法〉,《成大中文學報》第53期(2016年6月),頁1-32。
林溢欣著:〈從日本藏卷子本《群書治要》看《三國志》校勘及其版本問題〉,《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3期(2011年7月),頁193-216。
許聖和著:〈「國事孫晧」與「故事孫晧」──從《三國志》到《高僧傳》間的觀察〉,《彰化師大文學院學報》第6期(2012年9月),頁185-204。
郭永吉著:〈先秦兩漢東宮稱謂考〉,《文與哲》第8期(2006年6月),頁53-80。
侯建州著:〈譙周勸降評議探賾〉,《文與哲》第11期(2007年12月),頁163-182。
莊瑲逸著:〈司馬光《資治通鑑》帝魏疏論〉,《中國文化月刊》第258期(2001 年9月),頁106-126。
莊濬鴻著:〈郭頒《魏晉世語》蠡測:以《三國志》裴注批語為主要進路〉,《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14期(2016年3月),頁33-67。
陳英傑著:〈論「嚴羽劉辰翁詩論並稱」的基礎、背景和意義〉,《清華中文學報》第13期(2015年6月),頁181-227。
陳俊偉著:〈魚豢《魏略》的宮闈秘事之敘述傾向──以王沈《魏書》、陳壽《三國志》為參照〉,《漢學研究》第33卷第4期(2015年12月),頁109-140。
陳俊偉著:〈袁曄《獻帝春秋》之歷史敘述評議〉,《東華漢學》第23期(2016年6月),頁63-100。
陳俊偉著:〈魚豢《魏略》的人物書寫──以王族敘述為範圍的考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31期(2017年6月),頁39-68。
陳俊偉著:〈劉咸炘《三國志知意》之陳壽「尊蜀過吳」評述〉,《思辨集》第20期(2017年3月),頁273-290。
陳俊偉著:〈韋昭《吳書》之國族本位與人物書寫〉,《東華漢學》第 25期(2017年6月),頁37-80。
陳俊偉著:〈陳壽之「尊魏」、「尊蜀」論題再議──以劉咸炘《三國志知意》的相關考辨切入〉,《漢學研究集刊》第25期(2017年12月),頁157-188。
陳俊偉著:〈東晉孫盛《魏氏春秋》之王族歷史敘述〉,《東海中文學報》第35期(2018年6月)(刊登中)
陳健梅著:〈裴松之生卒年考〉,《中國史研究》第2期(2001年5月),頁52。
熊銳著:〈尊魏•戀蜀•遠吳:劉咸炘對《三國志》三國親疏書寫的認知〉,《史學史研究》第1期(總169期)(2018年),頁67-76。
董乃斌,程薔著:〈民間敘事論綱(上)〉,《湛江海洋大學學報》第23卷第2期(2003年4月),頁12-21。
董乃斌,程薔著:〈民間敘事論綱(下)〉,《湛江海洋大學學報》第23卷第5期(2003年10月),頁38-51。
蔡名哲著:〈傳國玉璽傳說的形成〉,《東華人文學報》第23期(2013年7月),頁1-28。
楊代欣著:〈劉咸炘與他的《〈三國志〉知意》〉,《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4年),頁12-14+22。
魏世民著:〈兩晉三部小說成書年代考〉,《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4卷第4期(2002年8月),頁28-31。
魏斌著:〈孫吳年號與符瑞問題〉,《漢學研究》第27卷第1期(2009年3月),頁31-55。
謝偉傑著:〈孫吳彈性外交述論〉,《漢學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年6月),頁21-46。
劉坤,李劍鋒著:〈從曹丕對曹植的優待再審其兄弟關係〉,《甘肅社會科學》第4期(2014年9月),頁160-163。
劉開軍著:〈劉咸炘《四史知意》的史學批評理論〉,《池州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12年2月),頁83-87。
龐天佑著:〈論《三國志》的人物評價〉,《史學史研究》第2期(2002年),頁30-37。
[日]田中靖彥著:〈初期東晉における孫吳觀──干寶《搜神記》を中心に〉,《六朝學術學會報》第7集(2006年3月),頁51-66。
[日]津田資久著:〈「魏略」の基礎的研究〉,《史朋》31期(1998年12月),頁1-29。
[日]津田資久著:〈『魏志』の帝室衰亡敘述に見える陳壽の政治意識〉,《東洋學報》第84卷第4號(2003年3月),頁1-28。
[日]津田資久著:〈曹魏至親諸王攷──『魏志』陳思王植伝の再検討を中心として〉,《史朋》第38號(2005年12月),頁1-29。
[日]渡邊義浩撰;張學鋒譯:〈1999年日本史學界關於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第7期(2001年),頁23-28。
[日]齊藤孝作;莊雅琇譯:《古典力》(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四、會議論文
王文進著:〈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裴松之《三國志注》的兩種讀法〉,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林文月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年),頁175-212。
范家偉著:〈三國正統論與陳壽對天文星占材料的處理──兼論壽書無〈志〉〉,黃清連編:《結網編》(臺北:東大圖書,1998年),頁131-180。
黃俊傑著:〈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楊儒賓,黃俊傑:《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頁1-34。
徐冲著:〈「開國群雄傳」小考〉,《中國中古史研究》編委會編:《中國中古史研究.第一卷: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會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81-105。
楊志遠著:〈劉咸炘的《後漢書知意》與《三國志知意》析論〉,楊志遠主編:《博雅與融通:吳鳳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頁11-39。
張榮明著:〈歷史真實與歷史記憶〉,瞿林東,葛志毅主編;羅炳良,郝振楠副主編:《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頁354-361。
陳相因,陳思齊主編:《聶隱娘的前世今生──侯孝賢與他的刺客聶隱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6年)。
葉振華著:〈王沈《魏書》初探〉,周鵬飛,周天遊主編:《漢唐史籍與傳統文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頁210-215。
劉靜夫著:〈習鑿齒評傳〉,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編:《魏晉南北朝史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頁322-338。
[日]津田資久著:〈《三國志.曹植傳》再考〉,《中國中古史研究》編委會編:《中國中古史研究.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71-79。
五、學位論文
方圓著:《論習鑿齒之史學》(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柳春新先生指導,2009年)。
田亞瓊著:《袁宏《後漢紀》研究》(安徽大學傳世文獻整理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張子俠先生指導,2010年)。
宋志英著:《晉代史學研究》(南開大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博士學位論文,喬治忠先生指導,2002年)。
李俊安著:《《三國志.魏書》書法抉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張蓓蓓,方介先生指導,2016年)。
吳心怡著:《魏晉太原孫氏的家學與家風》(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江建俊先生指導,2003年)。
林盈翔著:《裴松之與劉孝標史注學比較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王文進先生指導,2010年)。
林盈翔著:《《三國志》「《春秋》書法」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張高評先生指導,2016年)。
胡君暉著:《《後漢書》與《三國志》中「漢魏嬗代」敘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王文進先生指導,2015年)。
許愷容著:《《史記》「于序事中寓論斷」之研究──以秦漢以來史事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張高評先生指導,2012年)。
馬麗著:《《三國志》稱謂詞研究》(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學位論文,吳金華先生指導,2005年)。
唐燮軍著:《魏晉南北朝史學探微》(華東師範大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博士學位論文,王東先生指導,2008年)。
張嘉純著:《蜀漢知人群體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鄭毓瑜先生指導,2013年)。
閆愛萍著:《王沈《魏書》研究》(山西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學位論文,李書吉先生指導,2004年)。
陳義彬著:《陳壽《三國志.魏書》之《春秋》書法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張高評先生指導,2013年)。
趙宣淳著:《劉備帝系憑藉與其集團形成關係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王文進先生指導,2013年)。
趙莉著:《張勃《吳錄》考論──重構孫吳國史的嘗試》(寧波大學專門史碩士學位論文,唐燮軍先生指導,2013年)。
趙彩花著:《前四史論贊文體藝術及其文化內涵》(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蔣凡先生指導,2004年)。
趙鑫著:《曹魏史傳散文研究》(山東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李劍鋒先生,2015年)。
嚴紅彥著:《《三國志》裴注中所見《魏晉世語》考述》(蘭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王勛成先生指導,2007年)。
蘇子齊著:《名教與新經:袁宏《後漢紀》的史論及其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張蓓蓓先生指導,2016年)。
六、其他
陳俊偉著:〈清代尚鎔《三國志辨微》、《三國志辨微續》述評〉,《國文天地》第386期(2017年7月),「天地書肆」,頁110-113
陳俊偉著:〈清代黃恩彤《三國書法》評述〉,《國文天地》第387期(2017年8月),「天地書肆」,頁95-100。
陳俊偉著:〈清代張廉《季漢書辨異》評述〉,《書目季刊》第51卷4期(2018年3月),頁73-82。
葛兆光著:〈第一等的題目和第一等的書〉(澎湃新聞,2016年5月7日)網址:https://kknews.cc/zh-tw/news/jn4nq6.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