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清學田的變遷
作者:顏瑞均
作者(外文):Yen, Ruey-Jiun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邱仲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學田儒學經費清承明制資源配置”School Land”Confucian schools’s fundingThe Qing Dynasty continued the Ming Dynasty systemResource allo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18
摘要
學田是儒學各項經費的總稱,內容包含田土實物租、不動產租金、資本利息收入等。學田在中國歷史上歷經兩階段的發展,第一階段是在宋元時代,此時學田做為儒學主要的經費,但這發展卻在明初嘎然而止,因為明太祖將前代遺留下來的學田收歸地方政府管轄,然後再以提供祭祀孔廟經費為由,向全國儒學撥發學田糧,由於編列預算過多與各地財政狀況不同,導致大多數地方政府無力負擔,最終造成這項政策難以為繼。而明代儒學經費配置,則轉變成由朝廷編列廩糧,供應儒學師、生、吏薪資,並特別儲放於儒學倉,以視儒學經費的獨立性。再者,儒學祭祀與其他事務的費用,在大多數地區則是以人民承役方式解決。
明中葉之後,生員人數早已超出儒學負荷,這人數壓力造成明初師生同居共學的教育模式瓦解,儒學漸褪去教育功能,其職能轉型為定期舉辦課試,作為生員日後通往科舉、國子監晉升的前置機構,但隨著其相關業務增加,儒學經費是不減反增,也逐漸超出政府編列的預算,而這經費的差額往往轉嫁於生員身上。儒學經費吃緊的現實壓力,促成明代學田再度興起,學田收入被用於作為儒學各項業務的補充經費。再者,每當社會動盪之下,越來越多生員出現難以維生的問題,學田也肩負起賑濟貧生的職能。
明代學田的管理,大多取決於地方儒學,管理人員以生員為主體,各級官員只是監管,朝廷並沒有明顯的統一政策。明清易代之後,清朝以清承明制為號召安定人心,但在第一時間卻未意識到學田的重要性。直到軍費需求的壓力,對於儒學經費進行大規模裁減,徹底破壞儒學既有的經費結構,朝廷甚至無力再對廩膳生員進行補助,經過地方官員的提醒,朝廷才關注到學田,這項原屬於地方官紳自主性地為儒學與生員提供的補充經費。於是朝廷要求進行全國性的學田普查,將大多數學田劃為額定學田起解,將此學租納入奏銷冊中,並明列於賦役全書的額外部分。
額定學租名義上是用於賑濟貧生,但由於儒學經費裁減太超過,導致起解的學租不少是流向填補於儒學各項開支之中,生員實際上獲得的補助甚微,學田也漸失賑濟貧生的功能。當清朝鼓吹書院、義學等新興教育機構建設時,許多地方也是運用額定學租,來做為建置書院、義學的初期資金,並透過聘請優良、清寒生員作為書院、義學教師,變相地讓學租依舊發揮救濟、獎勵生員的功能。所以明清各式教育機構看似一脈相承,但透過考察學租這項重要經費的配置變化,可以發現這些教育機構內,所挹注的經費比重是有極大差異,而資源配置的轉變,也影響這些機構日後的發展。
到了清代,學田實質管理者從生員轉移到地方紳士,面對起解學租的壓力教官無力應付,許多地區教官自願將學租起解權交到地方政府手上。這造成儒學學田的管理方式與書院、義學大同小異,基本模式都是官方監理,自身按章程行事。晚明以降,章程規則越來越細緻,往往包含資產建置、每年收入總額、徵收方式、經費開支細目以及監理方式。直到清末,四川省有學田局的出現,對於各式教育機構的財產進行統合性管理與經費撥發。
明清學田發展的風潮,起於成化、弘治年間,於嘉靖、隆慶時期日漸普及,到萬曆之後已成為常見的助學手段。地方官紳將設置學田,視為幫助生員達到士貴自立的手段。因此,學田主要功用是在生員求學期間,給予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即使是科舉成就是眾人所關注的文教指標,也唯有當學租充裕地區,足以在養士、課試、賓興上提供全方面補助,才易見學田在科舉上發揮其成效。而學田是地方公產,有著任何人不得任意侵奪的地位,每當人民遭遇到土地糾紛時,常常以捐田入學的名義,將田骨權讓渡給教育機構,換取官方對於自身財產的保障。使得捐田入學不似單純作興文教,實有現實的考量。
Abstract
“School Land” is the general term for various funds of Confucian schools, including land rent, real estate rent, and Interest income. “School L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In the first stage, it was the main fund for Confucianism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But it stopped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In the Ming Dynasty, the funds for Confucian schools were exchanged for other ways.The expenses of public officials and students in the Confucian schools shall be borne by the farm rent, and the sacrifices and other official duties are supported by the fiscal canton system.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surge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caused a lack of funding.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nfucian schools funding, local officials and elites have also used the method of establishing “School Land” to expand Confucian schools funding. This new fund will also solve the problem of helping poor students.
Most of the”School Land” management in the Ming Dynasty was led by Sheng-yüan(生員), and officials at all levels were only supervised. But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manager moved to the degree holding literatus(地方紳士).In the Ming Dynast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id not have a management system for “School Land”.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importance of ”School Land” was noticed because the government transferred the Confucian schools funds to military expenses and the Confucian schools’s funds were insufficient.Therefore, for the first time, a national statistical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School Land rent, and the tuition fees were paid to the official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education commissioner(提學、學政) on a regular basis every year. This fund is independently called a “Fixed School Land rent”. “Fixed School Land rent” must be listed under the other parts of the Complete Book of Land Tax and Service(賦役全書). But,the pressure of transferring revenue“Fixed School Land rent” every year forces many local education officials to voluntarily give tax collection rights to local officials to perform.
The management rules for starting the”School Lan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etailed.The awareness of the”School Land” in the society is gett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 This trend began in the Ch’eng-hua(成化) reign, generally in the Chia-ching(嘉靖) reign, and became a common sense after the Wan-li(萬曆) reign.Until the late Mi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variou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re also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owning”School Land” and funding management.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ichuan Province also had an institution that unified the management of the assets of variou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t’s name called the “School Land Ju”.(學田局)
The importance of ”School Land” in society is because people believed that investing in school is a means of helping elites to be independent. Based on the high degree of consensus on the importance and protection of ”School Land” in the society. The people give the land to the school and let the school act as the landowner, pay the land tax and lease the land to themselves for a long time. The people donate the fields not for education, but to defend their own property.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官書及政書
《大淸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簡稱《世宗憲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華聯出版社,1964。
《大淸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簡稱《世祖章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華聯出版社,1964。
《大淸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簡稱《高宗純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華聯出版社,1964。
《大淸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簡稱(《聖祖仁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華聯出版社,1964。
《內閣大庫檔案》,收於「史語所數位典藏資料庫整合系統」http://ihparchive.ihp.sinica.edu.tw/ihpkmc/ihpkm?@@0.1897443055640906
《河南賦役總會文冊》,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第60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洪武四年進士登科錄》,收於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整理,《天一閣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寧波:寧波出版社,2006。
《皇明制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宫博物院,1982。
《淡新檔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清代四川南部縣衙門檔案》,合肥:黃山書社,2015。
《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1991。
《嘉靖各部新例》,收於《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抄本.史部》,冊27,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
《福建省例》,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199種,臺北:臺灣銀行,1964。
《禮部志稿》,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7-5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乾隆〕《欽定戶部則例》,香港: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
不著撰人,《度支津梁》,收於《中國史學叢書》,第3編第1輯第5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不著撰人,《錢穀挈要》,收於《中國史學叢書》,第3編第1輯第3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不著撰人;王頲點校,《廟學典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不著撰人;黃時鑑點校,《通制條格》,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不撰人,《度支輯要》,收於《山東文獻集成》,第2輯第16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員工福利委員會,1972。
允祿等監修,《大清會典‧雍正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4-1995。
王元曦,〈浙江巡按為確查額田租銀數目〉,《內閣大庫檔案》,順治15年3月,登錄號117575-001。
四川大學歷史系、四川省檔案館主編,《清代乾嘉道巴縣檔案選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
申時行等撰,〔萬曆〕《大明會典》,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79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伊桑阿等纂修,〔康熙〕《大清會典》,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三編第711-730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92-1993。
朱元璋,《明太祖文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朱毓桂輯,《山左度支備覽》,收於《山東文獻集成》,第2輯第16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
佚名編,《閩頌匯編》,收於《台灣文獻匯刊》,第2輯第4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佚名輯,《金穀瑣言》,收於《六編清代稿抄本》,冊274,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據中山大學圖書館藏鈔本影印。
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李東陽等撰;黃彰健校勘,《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1966,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
李景隆等撰;黃彰健校勘,《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1966,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
沈之奇撰;懷效鋒、李俊點校,《大清律集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俞森編輯,《荒政全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洪金富校訂,《洪金富校定本元典章》,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16。
徐松輯,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標點校勘,王德毅,《宋會要輯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哈佛大學東亞文明系,2008。
素爾訥等纂修;霍有明、郭海文校注,《欽定學政全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馬齊,張廷玉,蔣廷錫監修,《大淸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簡稱《聖祖仁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華聯出版社,1964。
高璜,《西江學政》,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
崑岡等修;劉啓端等纂,〔光緒〕《大清會典事例》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709-8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張廷玉等纂,《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陳文等撰;黃彰健校勘,《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1966,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
雅爾圖,《心政錄》,收於《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乙編第十一冊,北京:世界圖書北京公司,2009。
馮煦主修;陳師禮總纂,《皖政輯要》,合肥:黃山書社,2005。
黃宗羲輯,《弘光實錄鈔》,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36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黃彰健,《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79。
黃彰健校勘,《明實錄附錄.痛史本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1966,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
塗山,《明政統宗》,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3册,北京市:北京出版社出版,2000
楊士奇等撰,《明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1966,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
寧立悌等纂,《粵東省例新纂》,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熊尚文,《重訂賦役成規》,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83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劉吉等撰;黃彰健校勘,《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1966,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
蔣良騏,《東華録》,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2000。
盧上銘,《辟雍紀事》,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71册,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
(二)文集及筆記
文徵明著;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王宗沐,《敬所王先生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11册,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丘濬,《大學衍義補》,收於《丘文莊公叢書》,臺北:丘文莊公叢書輯印委員會,1972。
田文鏡,《撫豫總制宣化錄.撫豫宣化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5。
朱熹著;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呂坤;王國軒、王秀梅整理,《呂坤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宋縈,《西陂類稿》。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李一元,《李陶山先生文集》,東京:高橋情報,1990。
李存,《俟庵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汪暉祖,《病榻夢痕錄》,收於陳祖武選,《乾嘉名儒年譜》,第7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沈子木,《督撫三晉疏鈔》,東京:高橋情報,1990。
周詢,《蜀海叢談》,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輯第7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
施閏章,《學餘堂文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張泰交,《受祜堂集》,收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8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張穆,《殷齋詩文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3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郭子章,《黔記》,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第43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郭子章撰;郭子仁編,《青螺公遺書》,臺北:中央研究院副史語言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光緒八年[1882]冠朝三樂堂刊本。
郭正域《合併黃離草》,收於《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陸文圭,《牆東類稿》,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陸容;佚之點校,《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6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萬士和,《萬文恭公摘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09册,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鄒一桂,《小山詩鈔.筑籟》,收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6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鄒守益;董平編校整理,《鄒守益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劉汋,《劉忠介公年譜》,收於《浙東學人年譜》第4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
劉伯淵,《灌息亭選草》,東京:高橋情報,1994。
劉堯誨,《大司馬劉先生虛籟集》,東京:高橋情報,1990。
劉華東,《劉華東鄉賢案》,收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編,《清代稿抄本》,第7編第305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
薛應旂,《方山薛先生全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34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韓世琦,《撫吳疏草》,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八輯第5-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魏象樞,《寒松堂全集》,收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三)方志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等編,《天津區縣舊志點校.光緒寧河縣志》,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方瑜,〔崇禎〕《南寧府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牛士瞻等纂;江乾達修,〔乾隆〕《新泰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66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牛若麟等修,〔崇禎〕《吳縣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王一化等撰,〔萬曆〕《應天府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王大鑰、李圖纂;吳慈、保忠修,〔道光〕《平度州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43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王之正等纂修,〔乾隆〕《嘉應州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74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王世胤、龍之珠纂,〔順治〕《新修望江縣志》,收於《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史部第5冊,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9。
王臣修、陳元珂纂,〔嘉靖〕《新寧縣志》,收於《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5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王克昌修;殷夢高纂,〔康熙〕《保德州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41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王廷贊修;武一韓纂,〔乾隆〕《太谷縣志》,收於《哈佛燕京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6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
王來賢;許一德等撰,〔萬曆〕《貴州通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王尚用修輯;張騰編次,〔嘉靖〕《尋甸府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67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
王枚修;余宏獻、羅傑性點校;睢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整理,《清光緒十八年續修睢州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王效尊纂修,〔光緒〕《太谷縣志》,收於《新修方志叢刊》第97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王軒等纂修;高可、劉英編,〔光緒〕《山西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
王淸穆修;曹炳麟纂,〔民國〕《崇明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6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王概纂修,〔乾隆〕《高州府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81-182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王粵麟修;曹維祺、曹達纂,〔乾隆〕《普安州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15冊,成都:巴蜀書社,2006。
王暠修;陳份纂,〔乾隆〕《新寧縣志》收於《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廣州府部》第29冊,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2009。
王綸部修;勞清纂,〔康熙〕《興寧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44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
王贄;關必登纂,〔康熙〕《瓊山縣志》收於《海南地方志叢刊》第19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王贈芳等修;成灌等纂,〔道光〕《濟南府志》,收於《新修方志叢刊》第81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左承業原修;施彥士補訂,〔道光〕《萬全縣志》,收於《新修方志叢刊》第200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
田琯纂,〔萬曆〕《新昌縣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9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71。
白汝衡修;熊世璁等纂,〔道光〕《岳池縣志》,收於《四川大學圖書館館藏珍稀四川地方志叢刊續編》第8-9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
任之鼎,范正輅等撰,〔康熙〕《秀水縣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任相纂;嚴文典修,〔乾隆〕《蒲臺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28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安恭己纂;胡萬凝纂,〔民國〕《太谷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19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成王左纂修,〔康熙〕《龍門縣志》收於《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廣州府部》第28冊,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2009。
朱乃恭修;席之瓚纂,〔光緒〕《懷來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塞北地方》第2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
朱家楫纂修,〔萬曆〕《重修靖江縣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朱彩修;朱長吟纂,〔康熙〕《江山縣志》,收於《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07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朱得之撰,〔隆慶〕《靖江縣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朱懋文纂修;韓文煜續修,〔康熙〕《易水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70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朱麟等修纂,〔嘉靖〕《廣德州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據明嘉靖十五年(1536)刊本攝製。
江鍾岷修;陳廷棻纂,〔民國〕《平壩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7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何向東等校注,《新修潼川府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
何廷韜修;王禹錫纂,〔康熙〕《咸寧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39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何紹基等纂,〔光緒〕《山陽[淮安]藝文志》,臺北:山陽[淮安]縣志籌印委員會影印本,1981。
何棠等纂修,〔萬曆〕《績溪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據萬曆九年[1581]刊本攝製微片。
何樂善修;蕭劼、王積熙纂,〔乾隆〕《福山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51冊,南京: 鳳凰出版社,2004。
余為霖修;郭國琦等纂,〔康熙〕《齊東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3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吳仕詮撰;黃汝金修;吳大林等點校,〔萬曆〕《溧水縣志》,南京:溧水縣政辦,2003。
吳汝綸纂,〔同治〕《深州風土記》,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第 52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吳宗周修;歐陽曙纂,〔光緒〕《湄潭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7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吳重光纂修,〔光緒〕《代州志》,收於《新修方志叢刊》第98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吳飛九修;楊廷棟等纂,〔乾隆〕《宣城縣志》,收於《哈佛燕京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22-24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
吳啓元纂;宋之樹續修,〔雍正〕《猗氏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吳穎纂修,〔順治〕《潮州府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44冊,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
呂坤,《實政錄》,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第48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呂柳文纂修;崔赫增增修,〔康熙〕《葉縣志》收於《南京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33-134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
呂調元等纂修,〔嘉靖〕《襄陵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據隆慶二年刊本攝製微片。
宋如林修;孫星衍、莫晉纂,〔嘉慶〕《松江府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府縣志輯》第1-2冊,上海:上海書店,2010。
宋祖法修;葉承宗纂,〔崇禎〕《歷城縣志》,收於《哈佛燕京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5-16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
宋錦等纂修,〔乾隆〕《德慶州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87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李中溪纂修,〔萬曆〕《雲南通志》,收於《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1輯第21卷,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李升階纂修,〔乾隆〕《趙城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7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
李自滋、劉萬春纂,〔崇禎〕《泰州志》,收於《中國華東文獻叢書》第11卷,北京:學苑出版社, 2010。
李希賢修;潘遇莘、丁愷曾纂,〔乾隆〕《沂州府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6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李明通等纂,〔隆慶〕《登封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據明隆慶三年[1569]刊本攝製微片。
李芳春、袁繼梓纂修,〔康熙〕《袁州府志》,收於《北京圖書館珍本古籍叢刊》第31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李青岩纂修;安徽省銅陵市地方志辦公室整理,〔乾隆〕《銅陵縣志》,合肥:黃山書社,2007。
李揚華撰;鄧洪波、劉文莉辑校,《石鼓書院志》,長沙:嶽麓書社,2009。
李棠修;田實發纂,〔乾隆〕《沛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李福泰修;史澄、何若瑤纂,〔同治〕《番禺縣志》,收於《廣州大典》第278冊,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
李維鈺原本;沈定均續修;吳聯薰增纂,〔光緒〕《漳州府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29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李維禎等纂,〔萬曆〕《山西通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李銘皖等修;馮桂芬等纂,〔同治〕《蘇州府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李瓊林修;成啓洸、成瓘纂,〔嘉慶〕《鄒平縣志》收於《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59-160,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李瓊林修;成啟洸、成瓘纂,〔康熙〕《太湖縣志》,收於《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59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杜應芳修;陳士彥、張文德纂〔萬曆〕《河間府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3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
汪照修;任洵等纂,〔康熙〕《嵩明州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226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沈世奕撰,〔康熙〕《蘇州府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沈庠修;趙瓚纂,〔景泰〕《貴州圖經新志》,收於《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1輯第38卷,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沈星標修;曾憲德、秦有鍠纂,〔光緒〕《京山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第43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1。
沈淮修、陳鴻翽續修;翟振慶續纂,〔同治〕《臨邑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1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沈繼賢修,〔雍正〕《嵐縣志》,收於《天春園藏善本方志選刊》,第32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周一梧等撰,〔萬曆〕《潞安府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周弘禴纂修,〔萬曆〕《代州志書》,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據明萬曆十四年刊本攝製微片。
周季鳳編,〔正德〕《雲南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70-71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周景桂修纂,〔乾隆〕《蒲州府志》收於《新修方志叢刊》第94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周憬、陳于逵修;陳恂纂,〔康熙〕《建寧縣志》,收於《清代孤本方志選》. 第二輯第29冊,北京:線裝書局,2001。
宗子質等纂修,〔萬曆〕《馬邑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據明萬曆卅六年刊本攝製微片。
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編,《明清蕭山縣志.萬曆蕭山縣志》,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
林兆珂修,〔萬曆〕《衡州府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林有席修 ;嚴思濬纂,〔乾隆〕《東湖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45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林則徐等修;李希玲纂,〔道光〕《廣南府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武維緒修;任毓茂纂,〔雍正〕《鎮安縣志》,收於《陝西省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3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金基纂修,〔永曆〕《寧洋縣志》,收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續編》第1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金鋐、鄭開極纂修,〔康熙〕《福建通志》,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第34-35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1988。
侯加乘修;邢其諫纂;解元才續纂,〔萬曆〕《濟陽縣志》,北京:中國數字方志庫藏據清順治七年[1650]增修版。
侯良弼纂修,〔康熙〕《永城縣誌》,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
侯康民,〔康熙〕《蒲州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館藏康熙三年刊本。
姜焯纂修,〔康熙〕《徐州府志》,收於《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第37-40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施璜編;陳聯、胡中生點校,《紫陽書院志》,合肥:黃山書社,2010。
皇甫汸等撰,〔萬曆〕《長洲縣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胡璉纂;虞自明修;賴中霖校注,〔洪武〕《永州府志》,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郎廷泰撰,〔康熙〕《江浦縣新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郎廷泰纂修,〔康熙〕《江浦縣新志》,收於《南京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22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
凌魚等修;朱有斐等纂,〔乾隆〕《桂陽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50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唐胄撰,〔正德〕《瓊臺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60-61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
夏允彝修纂,〔崇禎〕《長樂縣志》,收於《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6-7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孫和相修;王廷宣纂,〔乾隆〕《中牟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27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孫蘊韜修;高國梄纂,〔康熙〕《膠州志》,收於《南京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8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
徐三俊纂修,〔光緒〕《遼州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40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徐恕修;王繼洛纂;張惠民、劉子榮校柱,〔嘉靖〕《鄭州志》,收於鄭州歷史文化叢書編纂委員會編,《鄭州志兩種》,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徐特聘等撰,〔萬曆〕《上虞縣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徐錫麟、姜璘纂;劉誥、凌焯等修,〔光緒〕《丹陽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3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徐颺廷修;徐介纂,〔康熙〕《長子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5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
祝元敏修 ;彭希周等纂;成文運增修,〔康熙〕《當塗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23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
秦達章修;何國佑纂,〔光緒〕《霍山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22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荊州俊修;唐懋德纂,〔萬曆〕《臨洮府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9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
袁元修;楊九有纂,〔康熙〕《河間縣志》,收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袁學謨修;秦燮纂,〔雍正〕《石樓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26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馬日炳纂修,〔康熙〕《文昌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91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馬得禎纂修,〔康熙〕《魚臺縣志》,收於《復旦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28-29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馬暾纂輯;長治市舊志整理委員會編,〔弘治〕《潞州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高大成修;李光甲纂,〔乾隆〕《耒陽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52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高立人、李建蘭編著,《白鷺洲書院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高自位等修;曾璋等纂,〔乾隆〕《益陽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64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高廷法修;董佑誠纂,〔嘉慶〕《咸寧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34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
高廷懀纂修,〔嘉靖〕《普安州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67冊,上海:古籍書店,1982。
高建勳修;王維珍纂,〔光緒〕《通州志》,收於《新修方志叢刊》第145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高拱乾修;弋標纂,〔康熙〕《廣德州志》,收於《清代孤本方志選》. 第一輯第12冊,北京:線裝書局,2001。
高學濂纂,〔道光〕《江安縣志》,收於《重慶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29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高繼允修;姚孔碩、逢豫纂,〔乾隆〕《太谷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 第4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
屠秉懿等修;張惇德等纂,〔光緒〕《延慶州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塞北地方》第3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崔正春修;尚希賓纂,〔民國〕,《威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51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張一魁修;謝鼎元等纂,〔順治〕《新修淳安縣志》,收於《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86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張文豹等纂修;董興祚增修,〔康熙〕《定安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92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張民表纂修,〔天啟〕《中牟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館,1990,據明天啟六年[1626]刊本攝製。
張宗泰纂,〔嘉慶〕《備修田長縣志稿》,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第34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張思勉修;于始瞻纂,〔乾隆〕《掖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85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張玿美修;曾鈞等纂,〔乾隆〕《五涼全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56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張重潤修;黃正色纂,〔順治〕《陳留縣志》,收於《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72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張海修;姚之琅纂,〔乾隆〕《英山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39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張起鵾修;劉應祁纂,〔康熙〕《邵陽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39冊,上海:中國書店,1992。
張啟蒙;柏可用等纂修,〔萬曆〕《重修漢陰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據明萬曆戊午[四十六年,1618]刊本攝製微片。
張培爵修;周宗麟纂,〔民國〕《大理縣志稿》,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5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張袞、趙錦撰,〔嘉靖〕《江陰縣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1。
張煥原修;賈永宗續修;皮殿選再續,〔乾隆〕《滿城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70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張道南纂修,〔乾隆〕《鄖西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44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張鉉纂修,〔至正〕《金陵新志》,收於《宋元方志叢刊》,第6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張寧等撰,〔萬曆〕《江都縣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張愼為修;金鏡纂,〔順治〕《長興縣志》,收於《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90-93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張爾介纂修,〔康熙〕《安定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83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曹一侗等修,〔萬曆〕《商河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據明萬曆間[1573-1620]原刊崇禎十年[1637]增補本攝製微片。
曹立身修、潘茂才纂〔乾隆〕《松陽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89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曹夢鶴等纂修,〔嘉慶〕《太平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611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梁廷柟編,《粵秀書院志》,收於《中國歷代書院志》,第3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梁延年修;閔燮纂,〔康熙〕《繁昌縣志》,收於《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20-121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梁碧海修;劉應祁纂,〔康熙〕《寳慶府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39冊,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
梁鳴岡纂修,〔乾隆〕《武寧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09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愷等修;席存泰等纂,〔嘉慶〕《績溪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 安徽省》第72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盛熙祚纂修,〔雍正〕《靈山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48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
莊大中纂修,〔乾隆〕《東安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67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許占魁修;譚吉璁纂,〔康熙〕《延綏鎮志》,收於《新修方志叢刊》第63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郭若維,〔康熙〕《廣寧縣志》,藏於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郭若維刻本康熙年間增補本。
郭徽祚纂修,〔康熙〕《監利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41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陳天爵修;趙玉蟾等纂,〔道光〕《安仁縣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陳仕林等撰,〔嘉慶〕《耀州志》,收於《中國西北稀見方志續集》,第2冊,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7。
陳此和修;戴文奎纂,〔嘉慶〕《中江縣志》,收於《四川大學圖書館館藏珎稀四川地方志叢刊》第6冊,成都:巴蜀書社,2009。
陳廷章修;霍殿鼇纂,〔民國〕《馬邑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7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陳志儀纂修,〔乾隆〕《保昌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府縣志輯》第10冊,上海:上海書店,2003。
陳奇典修;劉慥纂,〔乾隆〕《永北府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229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陳宜、沈寬等纂修,〔弘治〕《夷陵州志》,收於《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62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陳怡等修;雷以諴纂,〔同治〕《咸寧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府縣志輯》; 第27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1。
陳哲修;佘錫純等纂,〔乾隆〕《清遠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70-1710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陳起鳳修;邢琮纂,〔順治〕《臨邑縣志》,收於《復旦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30冊,北京:國家圖書館,2010。
陳雲章纂修;李珣續修;張富經續纂,〔道光〕《武寧縣志》,收於《天春園藏善本方志選編》第78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陳錫等修;趙繼序等纂,〔乾隆〕《績溪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72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陳覲光修;楊爾式等纂,〔乾隆〕《鄰水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220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陸柬纂修,〔隆慶〕《寶慶府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39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
傅星裁定;鄭立功等編纂,〔康熙〕《文水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43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傅淑訓等纂修,〔萬曆〕《澤州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據明萬曆間[1573-1620]刊本攝製微片。
喬中和纂修,〔崇禎〕《內邱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據崇禎十五年刊本攝製微片。
喬允升修;寇嘉會纂,〔萬曆〕《太谷縣誌》,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方志庫藏順治十二年刊本。
單履中纂修,〔乾隆〕《銅陵縣志》,收於《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史部第5冊,北京:中華全國圖書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9。
彭澤修;汪舜民纂,〔弘治〕《徽州府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22-23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
曾王孫等修;徐孟深等纂,〔康熙〕《都昌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87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湯聘修;秦有容纂,〔康熙〕《平山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65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程肇豐纂修,〔乾隆〕《上饒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09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舒應元、陳琯等纂修,〔萬曆〕《寧德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據明萬曆辛卯年刊本攝製微片。
閔派魯、林古度纂修,〔順治〕《溧水縣志》,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24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陽思謙修,黃鳳翔等纂,〔萬曆〕《重修泉州府志》,收於《中國史學叢書》. 三編第四輯第38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馮惟賢修、王溥增修,〔萬曆〕《潞城縣志》,收於《哈佛燕京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5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
馮達道纂修、張應征續修,〔康熙〕《新修河東運司志》,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22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黃仲昭等纂修,〔弘治〕《八閩通志》,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33-34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黃宅中等修;鄧顯鶴等纂,〔道光〕《寶慶府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30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黃紹文等纂修,〔嘉靖〕《六合縣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7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楊廷望纂修,〔康熙〕《上蔡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45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楊佩、岳亭子撰,〔嘉靖〕《衡州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59,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
楊宜崙修;夏之蓉等纂,〔嘉慶〕《高郵州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2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楊應聘等纂修,《朔方新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84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楊霽修;陳蘭彬等纂,〔光緒〕《高州府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6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葉聯芳纂修,〔嘉靖〕《沙縣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雷飛鵬修;段盛梓纂,〔宣統〕《西安縣志略》,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吉林府縣志輯》第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廖騰煃修;汪晉徵等纂,〔康熙〕《休寧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 安徽省》第9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熊兆師等纂修,〔順治〕《陽山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府州縣志輯》,第14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3。
聞在上修;許自俊等纂;周保明、胡文波點校,〔康熙〕《嘉定縣續志》,收於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寶山區地方志辦公室編,《嘉定縣卷》,第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趙廷錫等纂修;天台縣地方編纂委員會編校,〔康熙〕《天台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
趙時春著,〔嘉靖〕《平涼府志》,收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續編》,第19-2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趙寧纂修,《長沙府嶽麓志》收於《中國書院志》,第4-5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5。
劉方譽、林繼衡等修;王光蘊等纂,〔萬曆〕《溫州府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18冊,上海:中國書店,1992。
劉則遠修;寇慎纂;孔尚標增修,〔崇禎〕《同官縣志》,收於《陝西省圖書館藏希見方志叢刊》,第9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劉星修;王介石、齊世恩纂,〔康熙〕《榆次縣續志》,收於《天春園藏善本方志選編》第31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劉軒等纂,〔嘉靖〕《新化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據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刊本攝製微片。
劉崇照修;陳玉樹等纂,〔光緒〕《鹽城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59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劉塏修;席慶年修;吴蒲等纂,〔乾隆〕《續修蒙化直隸廳》,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雲南府縣志輯》第79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歐陽燦等撰,〔萬曆〕《瓊州府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蔡迎恩、甘東陽纂,〔萬曆〕《太平府志》,收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22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蔣旭修;陳金珏纂,〔康熙〕《蒙化府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雲南府縣志輯》第79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蔣廷銓纂修,〔康熙〕《上杭縣志》,收於《清代孤本方志選》. 第一輯第30冊,北京:線裝書局,2001。
蔣起龍修纂,〔康熙〕《夏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7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
蔣綬修;汪思廻等纂,〔乾隆〕《東流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08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鄭重撰,〔康熙〕《靖江縣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鄭業崇修纂,〔光緒〕《茂名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6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盧大謨修;楊君堂等纂〔萬曆〕《重修寧羌州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82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盧承業原編;馬振文等增修;王有宗重訂,《偏關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 華北地 》第7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盧崟等纂;左宜似等修,〔光緒〕《東平州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7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盧熊輯,〔洪武〕《蘇州府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43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盧蔚猷修;吳道鎔纂,〔光緒〕《海陽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6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賴于宣修;張丙宿纂,〔康熙〕《藳城縣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第6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遲日豫修;程光祖纂,〔康熙〕《延慶州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北京府縣志輯》第5冊,上海:上海書店,2002。
錢以塏纂修,〔康熙〕《茂名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82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錢祥保等修;桂邦傑纂,〔民國〕《續修江都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6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鮑復泰修;馮甦等纂,〔康熙〕《台州府志》,收於《南京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80-84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
戴兆佳,《天臺治略》,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6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
繆肇祖、馮復京纂修,〔萬曆〕《常熟縣儒學志》,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第51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薛柱斗纂修,〔康熙〕《新校天津衛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141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薛乘時修;沈元寅纂,〔乾隆〕《黃梅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37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謝仲坃等修;何全吉纂,〔嘉慶〕《郴州總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48-149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謝東山刪正;張道編集,〔嘉靖〕《貴州通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68-69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謝紹祖等撰,〔嘉靖〕《如臬縣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謝錫伯修 ;汪廷霖纂,〔乾隆〕《貴池縣志續編》,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08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鞠建章纂;周家齊修,〔光緒〕《高唐州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88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瞿雲魁纂修,〔乾隆〕《陵水縣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193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聶豹修;沈錫等編纂,[正德]《華亭縣志》,收於《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3輯,史部第23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羅士學等撰,〔萬曆〕《沛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羅文思纂修,〔乾隆〕《石阡府志》,收於《故宮珍本叢刊》第222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羅炌修;黃承昊纂,〔崇禎〕《嘉興縣志》,收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23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關廷訪撰、張慎言修;楊淮點校、田駿審定,〔萬曆〕《太原府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龐鴻文等纂;鄭鍾祥、張瀛修,〔光緒〕《常昭合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 江蘇府縣志輯》第22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嚴一靑纂修,〔嘉慶〕《白河縣志》,收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54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竇士範纂修,〔順治〕《黟縣志》,收於《南京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01-102,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
蘇民望等撰,〔萬曆〕《永安縣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蘇宇庶纂修,〔萬曆〕《旌德縣志》,收於《南京圖書館孤本善本叢刊:明代孤本方志專輯》第8種,北京:線裝書局,2003。
蘇淵撰,〔康熙〕《嘉定縣志》,東京:高橋情報,1990。
(四)碑刻
《三晉石刻大全.長治市黎城縣卷》,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
《三晉石刻大全.臨汾市洪洞市卷》,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
王興亞等編,《清代河南碑刻資料》,第8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51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金柏樂主編,《溫州歷代碑科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志》,收於《石刻史料新編》,第2輯,臺北:新文豐,1979。
(五)其他
(義)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比)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1577-1629)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
(葡)克路士(Cruz, Gaspar da, -1570),《中國志》,收於(葡)克路士、伯來拉(Galeote Pereira, fl. 1534-1562)著;Charles Ralph Boxer編著;何高濟譯,《南明行紀:近代歐洲人眼中的中國南方》,臺北:臺灣書房,2010。
(葡)曾德昭(Alvaro Semedo,1585-1658)著;何高濟譯,《大中國志》,北京:商務印書館運,2012。
《(松江)徐氏族譜》,收於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藏珍稀家譜叢刊》,第1輯第13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6。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神戶: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0。
二、近人研究
(一)專著
吳唅,《朱元璋大傳》,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
吳宣德,《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明代》,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吳智和,《明代的儒學教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8。
黃仁宇著;阿鳳譯,《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01。
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井上徹著;錢杭譯,《中國的宗族與國家禮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何平,《清代賦稅政策研究1644-184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蓋浙生,《教育財政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86。
郭志超、林瑤棋,《閩南宗族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葛瑞思,《劍橋:大學與小鎮800年》,北京:三聯書店,2013。
韓大成,《明代社會經濟初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岸本美緒著;劉迪瑞譯,《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波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0。
岩井茂樹,《中国近世財政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会,2004。譯本見,付勇譯,《中國近代財政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1。
宮崎市定,《科挙:中国の試験地獄》,收於其氏著,《宫崎市定全集》第15冊,東京:岩波書店,1992。
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臺北:文海出版社,1984。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出版,2005。
胡務,《元代廟學——無法割捨的儒學教育鏈》,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5。
五十嵐正一,《中國近世教育史の研究》,東京:圖書刊行会,1979。
伍丹戈,《明清土地制度和賦役制度的發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朱開宇,《科舉社會、地欲秩序與宗族發展——宋明間的徽州,1100-164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4。
周愚文,《宋代的州縣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
周予同,《中國學校制度》,收於《民國叢書》,第三編第45冊,上海:上海書店,1991。
商衍鎏著;商志校注,《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常建華,《宗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常建華,《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森正夫,《明代江南土地制度の研究》,京都:同朋舍,1988。
申萬里,《元代教育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秦燕、胡紅安,《清代以來陜北宗族與社會變遷》,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清水盛光撰,宋念慈譯,《中國族產制度考》,臺北:中華文化,1956。
盛朗西,《中國書院制度》,收於《民國叢書》,第三編第45冊,上海:上海書店,1991。
多賀秋五郎,《中國宗譜の研究‧資料篇》,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1982。
池小芳,《中國古代小學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張海瀛,《張居正改革與山西萬曆清丈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張研,《清代族田與基層社會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1。
張仲禮著;費成康、王寅通譯,《中國紳士的收於:中國紳士續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張仲禮著;費成康、王寅通譯,《中國紳士的收於》,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張杰,《清代科舉家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張淸溪等,《經濟學:理論與實際》,臺北:張淸溪等人發行,2000。
長野郎著;強我譯;《中國土地制度的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陳支平,《近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文化》,上海:三聯書店,1991。
陳支平,《清代賦役制度演變新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
陳支平,《民間文書與明清賦役史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4。
陳秀夔編撰,《中國財政史》,臺北:正中書局,1983。
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陳峰,《清代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陳鋒,《清代軍費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陳寶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陳寬強,《清代捐納制度》,臺北:三民書局,2014。
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湖南:湖南教育,1992。
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馬鏞,《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清代(上)》,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苗春德、趙國權,《南宋教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苗春德,《宋代教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劉曉春譯,《中國東南的宗族祖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毛慶生等合著;管中閔編校,《經濟學》,臺北:華泰事業文化,2001。
毛曉陽,《清代科舉賓興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毛曉陽,《清代賓興:公益基金組織管理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7。
楊承厚,《貨幣學概要》,臺北:三民書局,1964。
楊培桂,《元代地方政府》,臺北:浩瀚出版社,1975。
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著;林麗冠譯,《金融與美好社會:諾貝爾經濟學家帶你認識公平、效率、創新的金融運作》,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2014。
雷納(Roland R. Renne)著,洪瑞堅譯,《土地經濟學》,臺北:中國地政研究所、台灣土地銀行研究處,1961。
李如鈞,《學校、法律、地方社會——宋元的學產糾紛與爭訟》,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李文治,江太新著,《中國宗法宗族制和族田義莊》,北京:社會科學,2000。
李琳琦,《徽商與明清徽州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地區里甲賦役制度與鄉村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劉秋根,《明清高利貸資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劉翠溶,《順治康熙年間的財政平衡問題(1644-1722)》,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
劉伯驥,《廣東書院制度》,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8。
梁賡堯,《宋代科舉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林麗月,《明代國子監生》,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委員會,1978。
呂埃格(Walter Rüegg)等著;賀國慶等譯,《歐洲大學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
傅衣凌,《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論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殷章甫,《土地經濟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
汪維真,《明代鄉試解額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滿鐵經濟調查會編著,《清朝經費の研究》,大連:南滿洲鐵道,1935。
濱島敦俊,《明代江南農業社会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1982。
蔡嘉麟,《明代的衛學教育》,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2。
賈志揚(John W.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1995。
趙華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合肥大學,2004。
趙子富,《明代學校與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趙蘭坪,《貨幣原理》,臺北:正中書局,1954。
趙琦,《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漢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邱秀香,《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以新式小學堂興辦為中心的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0。
錢茂偉,《國家、科舉、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韋慶遠,《明清史辨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馮明,《清代湖北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賴惠敏,《明代南直隸賦役制度的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出版,1983。
(美)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1909-2005)著;余佩珊譯,《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
(英)葛瑞思,《劍橋:大學與小鎮800年》,北京:三聯書店,2013。
(瑞士)呂埃格(Walter Rüegg)等著;賀國慶等譯,《歐洲大學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
Man-Cheong, Iona D. The class of 1761 : Examinations, State, and Elites in Eeigh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Ho, Ping-Ti.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 1368-191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二)專論
丁淑萍,〈明代社學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三浦滿,〈明代の府州県学の構造とその性格——学田制について〉,《社會文化史學》3(1967),頁26-38。
上田信,〈地域與宗族——浙江山區〉,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宋元明清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572-611。
大久保英子,〈明末以来の湖南書院の発展と変法〉,《社會文化史學》10(1974),頁35-38。
小島毅,〈嘉靖の禮制改革について〉,《東洋文化硏究所紀要》,117(1992),頁381-426。
中村治兵衛,〈清代山東の學田〉《史淵》64(1955.02),頁45、61-62。
井上徹,〈宋元以降における宗族の意義〉,《歷史評論》1998.8,頁28-39。
卞莉,〈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經濟基礎及其祭祀儀式〉,《社會科學》2006.6,頁163-171。
文武,〈清代生息銀兩制度及其影響分析〉,太原:山西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碩士論文,2012。
小川嘉子,〈清代に於ける義學設立の基盤〉,收於林友春編,《近世中國教育史研究:その文教政策と庶民教育》,東京:国土社,1958,頁275-308。
王日根,〈明清民間辦學勃興的社會經濟背景探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8.2,頁27-32。
王卓群,〈清代教育行政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王俊斌、趙華,〈清代山西學田考〉,《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9.6(2007),頁50-54。
王思治,〈宗族制度淺論〉,收於氏著,《清史論稿》,四川:巴蜀書社,1987,頁1-43。
王美芳,〈文教遐宣——清朝西南地區文教措施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6。
王薇,〈從方志看明代直隸學田〉,《中國地方志》2004.5,頁49-55。
王繼訓,〈清代學田個案研究:廣東學田〉,《齊魯學刊》179(2004),頁59-63。
安部健夫,〈元代知識人と科舉〉,收於安部健夫著,《元代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1,頁3-54。
朱鴻林,〈明太祖的孔子崇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2(1999),頁483-530。
吳振漢,〈明代贓罰探析〉,《明代研究》,7(2004),頁1-28。
李才棟,〈清代書院經濟來源變化及其意義〉,其氏著,《中國書院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頁304-306。
李才棟、鄧愛紅,〈漫說「賓興」〉,劉海峰主編,《科舉制的終結與科舉學的興起》,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頁419-425。
李才棟、鄧愛紅著,〈古代地方助學助考機構——賓興會〉,《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5,頁31-35
李弘祺,〈宋代地方學校職事考〉,《史學評論》8(1984),頁223-241。
李伯重,〈19世紀初期華婁地區的教育產業〉,《清史研究》2006.2,頁60-74。
李珊珊,〈嵩陽書院研究〉,開封:河南大學中國教育史碩士論文,2008。
李朝暉,〈清代學田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朝暉、文平,〈論明代學田〉,《貴州文史叢刊》2002.4,頁38-39。
李琳琦,〈徽商與清代漢口紫陽書院——清代商人書院的個案研究〉,《清史研究》2002.2,頁87-93。
周興濤,〈也論清代賓興〉,《中國地方志》2008.6,頁56-62。
和田正広〈明清の宗譜にみえる科挙条規〉,其氏著,《明清の官僚制度》,東京:汲古書院,2002,頁88-141。
林岳儁,〈清代科舉旅費之研究:以賓興組織為探討之主軸〉,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林金樹,〈明代私人捐田助學風氣的興起及其作用〉,《社會科學戰線》1990.3,頁167-174。
林峻煒,〈明太祖的政治理念與教化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頁67-110。
林麗月,〈明初察舉〉,《明史研究專刊》2(1979),頁47-48。
牧野修二,〈エケモンゴル時代における儒人戸の差發(差役)免徐について〉,收於藤野彪、牧野修二著,牧野修二編,《元朝史論集》,東京:汲古書院,2012,頁682-747。
邱仲麟,〈明太祖的任官理念與洪武潮的文官試職制度〉,收於朱鴻林編,《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0,頁170-178。
邵鴻,〈清代後期江西賓興活動中的官、紳、商——清江縣的個案〉,《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四卷(2004),頁75-84。
施由民,〈清代江西學田的租佃析論〉,《農業考古》2001.1,頁134-137。
范金民,〈清代蘇州宗族義田的發展〉,《中國史研究》1995.3,頁56-68。
徐梓,〈明清時期塾師的收於〉,《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2(2006),頁30-37。
張小坡,〈清代江南官學學田租佃關係初探〉,《蘭州學刊》180(2008),頁130-132。
張小坡,〈清代江南官學學田經營實態論述〉,《中國農史》2008.2,頁95-102。
張相猛,〈明清時期地方書院教育研究——以荊州地區為例〉,上海: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3。
梁洋,〈清代城南書院研究〉,長沙:湖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8。
莊吉發,〈淸末新式敎育經費的籌措及其來源〉《大陸雜誌》57:2(1978.08),頁9-23。
郭培貴、趙永蘭,〈洪武時期府州縣學設置及其特點考述〉,《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996.09),頁104-107。
郭麗明,〈教民化俗:明代社學教育〉,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2003。
陳其南,〈方志資料與中國宗族發展的研究〉,收於氏著,《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頁215-257。
陳其南,〈明清徽州商人的職業觀與家族主義:兼論韋伯理論和儒家倫理〉,收於氏著,《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頁259-311。
陳高華,〈元代的地方官學〉,《元史論叢》第5輯(1993),頁160-189。
陳實,〈清代珠江三角州教育狀況研究〉,廣州: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喻本伐,〈學田制中國古代辦學經費的恒定渠道〉,《教育與經濟》2006.4,頁50-53。
曾玲,〈明清福建的學田〉,傅衣凌、楊國禎主編,《明清福建社會與鄉村經濟》,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頁161-192。
曾美芳,〈京師戒嚴與糧餉肆應:以崇禎己巳之變為中心的討論〉,《明代研究》23(2014.12),頁91-125。
華國棟,〈論雍正年間的政區變動〉,《蘇州大學學報》,1991.03,頁118-119。
馮爾康,〈清代宗族制的特點〉,其氏著,《顧真齋文叢》,北京:中華書局,2003,頁268-289。
黃進興,〈道統與治統之間:從明嘉靖九年孔廟改制談起〉,《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4(1990),頁917-941。
楊品優,〈清代政府資助會試士子旅費政策論述——賓興會興起的制度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1.3,頁53-61。
楊聯陞,〈科舉時代的赴考旅費問題〉,《清華學報》新2.2(1961),頁116-127。
楊聯陞著;張永堂譯,〈明代地方行政〉,收於楊聯陞著,《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頁127-156。
葉憲允,〈清代福州四大書院〉,上海: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5。
蒂萊姆.格里姆,〈廣東的書院與城市體系〉,收於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主編,葉光庭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頁565-593。
賈娜娜,〈從明代學田地租管窺貴州各地生計方式的差異——對《黔記.學校志》中相關史料的解讀〉,《貴州民族研究》2011.05,頁169-174。
鄒艷妮,〈清代江南鄉試研究〉,長沙:湖南大學中國史碩士論文,2016。
鈴木博之,〈明代における宗祠の形成〉,《集刊東洋学》71(1994),頁19-36。
趙光懷、劉正剛,〈清代廣東官學田的經營管理〉,《嶺南文史》1998.3,頁46-49。
趙雙葉,〈明代書院經濟考論〉,《上海商學院學報》2007.4,頁51-52、103。
遠藤隆俊,〈中国の近世宗族論展開——士大夫研究への一視角〉,《集刊東洋学》71(1994),頁85-100。
劉伯山,〈清代徽州塾師的束脩——以《徽州文書》第二輯資料為中心〉,《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008),頁86-94。
劉曉東,〈明代塾師”生計”當議——以江南為中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2008),頁32-38。
劉曉喆,〈清代陜西書院研究〉,西安: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
慕容勛,〈清代廣州書院城市化研究〉,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教育史碩士論文,2005。
蔣威,〈論清代塾師的職業收於及其相關問題〉,《歷史教學》13(2013),頁18-23。
鄧愛紅,〈清代江西新建縣賓興會述略〉,《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頁63-67。
鄭娟容,〈吏役的供食銀——以清代江西為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2。
蕭啟慶,〈元代的儒戶〉,收於氏著,《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頁13-14。
蕭啟慶,〈元朝科舉與江南士大夫之延續〉,收於氏著,《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頁147-176。
錢蓉,〈清代學田來源試析〉,《清史研究》1998.4,頁64-72。
錢蓉,〈清朝學田的經營管理〉,《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頁10-15。
錢穆,〈中國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收於氏著,《國史新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頁253-256。
薛國棟,〈清代の官学の体制とその運営——学田制について〉,《社會文化史學》9(1973),頁1-11。
簡復振,〈淸末新式敎育經費的籌措及其來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簡蕙瑩,〈明代的儒學制度——浙閩粵地方教育體制的發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9。
(法)巴斯蒂著,周錦石欽譯、朱敬校,〈是奴役還是解放?——記1840年以來外國教育實踐及制度引入中國的進程〉,收於(加)許美德、(法)巴斯蒂等著,《中外比較教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頁1-26。
(法)伊莎白爾.拉瑟拉著;黃慰堂譯;王英校,〈歐洲人眼中的儒學教育〉,收於(加)許美德、(法)巴斯蒂等著,《中外比較教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頁30-38。
Leung(梁其姿), Angela Ki C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in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600-1900, eds. Benjamin A. Elman and Alexander Woodsid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pp. 384-385.
Elman, Benjamin A.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 via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1.1 (1991) ,pp.7-28.
Elman, Benjamin A.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Rawski, Evelyn Sakakida. Education and Popular Literacy in Ch'ing China,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