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圓悟克勤禪學思想研究
作者:魏建中
出版日期:2015
出版項:新北:花木蘭文化
集叢:法藏知津. 二編, 佛教思想研究專輯;17
ISBN:9789863229391
主題關鍵詞:釋克勤學術思想佛教哲學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魏道儒(2002)。關於宋代文字禪的幾個問題。中國禪學,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正忠(1996)。惠洪「文字禪」初探。宋代文學研究叢刊,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麻天祥(1996)。永明延壽與宋代禪宗的綜合。世界宗教研究,1996(4),9-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裕鍇(2008)。惠洪文字禪的理論與實踐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5(4),82-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言生(2002)。禪宗公案頌古的象徵體系。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47-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濤(2009)。繆勒比較宗教學與伊利亞德宗教現象學方法之比較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9(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鄧克銘(20030700)。禪宗公案之經典化的解釋--以《碧巖錄》為中心。佛學研究中心學報,8,133-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方立天(2005)。永明延壽與禪教一致思潮。哲學研究,2005(3),53-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方立天(1995)。禪宗精神--禪宗思想的核心、本質及特點。哲學研究,1995(3),66-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戴繼誠(2005)。紫柏大師的「文字禪」理論及其實踐。船山學刊,56,89-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顧海建(2004)。論宋代文字禪的形成。中華文化論壇,2004(2),128-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毓婷(1993)。圓悟克勤的禪學思想。中華佛學研究,3,335-3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郝長池(2006)。宗教現象學的基本問題。現代哲學,200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貴(1995)。北宋詩僧惠洪考。文學遺產,199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方(2005)。圓悟克勤的禪學與美學思想。宗教學研究,20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呂有祥(2005)。馬祖禪風述略。佛學研究,2005(1),148-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呂有祥(2006)。大慧宗杲「看話禪」述評--以《大慧書》為中心。佛學研究,2006(12月號),287-2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呂有祥(2004)。禪宗公案之解讀。禪學研究,2004(12月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麻天祥(2001)。中國佛學非本體的本體詮釋。中國社會科學,200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麻天祥(2006)。概論宋代混融三教的文字禪。武漢大學學報,200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麻天祥(2004)。禪與基督教本體論的對話。人文雜誌,20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麻天祥(2007)。中國宗教哲學思維模式的理論探索。中國宗教,2007(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乃光(1958)。碧嚴錄評述。現代佛學,1958(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皮朝綱(1991)。圓悟克勤的禪學思想及其對中國美學的啟示。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木村清孝(1992)。圓悟克勤的禪和華嚴教理--宋代華嚴思想的一個側面。世界宗教研究,199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伍先林(2008)。略論宗杲的思想發展歷程。佛學研究,17,201-2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方立天(2002)。文字禪、看話禪、默照禪與念佛禪。中國禪學,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魏建中(2009)。認知視域下的禪宗語言哲學思想透視。學習月刊,200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魏建中(2009)。克勤「文字禪」思想與實踐及其影響。理論月刊,200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吳忠偉(2005)。心為文字之性--永明延壽判教原則的語言哲學分析。江蘇社會科學,200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楊曾文(2002)。雪竇重顯及其禪法。中國禪學,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伍先林(2000)。正覺的默照禪思想。佛學研究,128-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琰(2008)。《太乙金華宗旨》的丹道理論探微。中國道教,200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小川隆。西來無意--禪宗與佛教本土化。中國人民大學「第二屆中日佛學會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豐園(2004)。《碧巖錄》研究(碩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澤亮(1996)。黃檗禪哲學思想研究(博士論文)。武漢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有祥(1987)。臨濟義玄禪學思想述評(碩士論文)。武漢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小豔(2004)。惠洪文字禪研究(碩士論文)。武漢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孫勁松(2007)。心史永明延壽佛學思想研究(博士論文)。武漢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麻天祥(1994)。反觀人生的玄覽之路--近現代中國佛學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立勝(2008)。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穎健、張惠群(2003)。新思維範式。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澤亮(2007)。宗說俱通:佛教語言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子(2008)。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Searle, John R.、李步樓(2006)。心靈、語言和社會:實在世界中的哲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土屋太祐(2008)。北宋禪宗思想及其淵源。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堅(2007)。心悟轉法華:智顗法華詮釋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段德智(2009)。主體生成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曹剛華(2006)。宋代佛教史籍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立夫(2004)。弘道與明教:《弘明集》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何衛平(2001)。通向解釋學辯證法之途 : 伽達默爾哲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漆俠(1999)。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成中英(2003)。本體與詮釋:中西比較。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垣(1962)。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邱環(2007)。馬祖道--禪法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霞(2005)。圓融之思--儒道佛及其關係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運寧(2002)。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路平(2001)。大乘佛學與終極關懷。四川:巴蜀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潘桂明(1992)。中國禪宗思想歷程。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弗洛姆、鈴木大拙、馬蒂諾、王雷泉、馮川(1998)。禪宗與精神分析。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渭生(1998)。兩宋文化史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魏道儒(1993)。宋代禪宗文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楊維中(2007)。中國佛教心性論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秋平、尚榮(2008)。金剛經‧心經‧壇經。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洪修平(2005)。中國佛教文化歷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欽(1999)。道教煉養心理學引論。四川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高振農(1992)。大乘起信論校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賴永海(1988)。中國佛性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吳言生(2001)。禪宗哲學象徵。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艾柯、柯里尼、王宇根(1995)。詮釋與過度詮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雷蒙‧潘尼卡、王志成(2001)。看不見的和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阿部政雄(1989)。禪與西方思想。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釋普濟、蘇淵雷(1984)。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魏道儒(2001)。中國華嚴宗通史。江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洪修平(2007)。中國禪學思想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麻天祥(2007)。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石峻(1983)。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兵(1992)。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自力(2005)。釋惠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楊曾文(2006)。宋元禪宗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忽滑谷快天、朱謙之(2002)。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潘桂明(2009)。中國佛教思想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李承貴(2007)。儒士視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觀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程顥、程頤(2000)。二程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張世英(1995)。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麻天祥(2006)。中國宗教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黃啟江(19970000)。北宋佛教史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宗杲、呂有祥、吳隆升(2008)。大慧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魏敦友(2005)。回返理性之源:胡塞爾現象學對實體主義的超越及其意義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龔雋(2006)。禪史鈎沉--以問題為中心的思想史論述。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弘學、李清禾(2008)。圓悟克勤禪師--碧嚴錄‧心要‧語錄。四川: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李孚遠、鍾鎮鍠(2006)。碧巖錄。河北禪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呂有祥(2005)。佛說本生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釋曉瑩。羅湖野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釋贊寧(1982)。宋高僧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蕭萐父、呂有祥(1997)。古尊宿語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卡西爾、甘陽(1997)。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龔雋(20020000)。禪學發微:以問題為中心的禪思想史研究。臺北:新文豐。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戈國龍(2002)。道教內丹學探微。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戈國龍(2006)。探尋生命的奥秘。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戈國龍(2007)。遊心於佛道。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韓鳳鳴(2008)。解脫論:禪宗解脫哲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胡塞爾、李幼蒸(2002)。純粹現象學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韓廷傑(1999)。唯識宗簡史簡論。上海:上海佛學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淨慧(2006)。入禪之門。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牟永生(2008)。智慧與解脫--禪宗心性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錢學森(1996)。人體科學與現代科技發展縱橫觀。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秋月龍珉、汪正求(2002)。禪海珍言。桂林:灕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榮格、黃奇鉻(1996)。現代靈魂的自我拯救。北京:北京工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湯用彤(1993)。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滕軍(2007)。日本茶道文化概論。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吳言生(1998)。圓悟克勤大師傳。臺北:臺灣佛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邢東風(1997)。禪悟之道:南宗禪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徐文明(2008)。中國佛教哲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趙豔芳(2002)。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周裕鍇(1998)。文字禪與宋代詩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周裕鍇(1999)。禪宗語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紀華傳(2006)。江南古佛:中峰明本與元代禪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張祥龍(1996)。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杜繼文、魏道儒(1993)。中國禪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徐松(1957)。宋會要輯稿。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方立天(2002)。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呂澄(1979)。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2004)。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傅偉勳(1989)。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生活.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蕭進銘。丘處機迴光說的內涵、淵源及發展--兼比較禪宗的「迴光返照」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蕭進銘。光、死亡與重生--王重陽內丹密契經驗的內涵與特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寅恪、鄧廣銘(1980)。宋史職官之考正序。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龔雋(2002)。作為思想史的禪學寫作--以漢語語境禪學研究為中心的方法論考察。禪史鈎沉。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有祥(2003)。六祖惠能佛性思想簡述。六祖惠能思想研究。香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魏道儒(2007)。圓悟克勤融合禪教的方式和特點。行願大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溫金玉。臨濟禪風述要。禪宗學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