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社區為場域之老人照顧服務發展歷程-述說宜蘭縣尾塹社區
作者:劉雅文
作者(外文):LIU,YA-WEN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指導教授:呂朝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社區照顧長期照顧小規模多機能在地老化Community CareLong-Term CareSmall-Scale Multi-Functional ServiceAging in Pla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2
本研究以宜蘭縣尾塹社區為例,檢析該社區的老人照顧模式之發展、限制與挑戰,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一、尾塹社區的老人照顧服務發展歷程及原因。
二、尾塹社區中的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對於社區照顧的看法與期待。
三、以尾塹社區為例,以社區為場域可發展的老人照顧服務。
據此,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以立意抽樣選擇尾塹社區做為研究樣本,研究場域內社區照顧服務的利益關係人為觀察單位,共訪問社區經營者7人、志工3人、老人4人、老人家屬3人等社區照顧利益關係人等17人。資料收集方法為參與觀察、深度訪談、檔案文件等,並以質性內容分析法(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探討尾塹社區照顧服務發展歷程,發現社區居民對社區照顧的看法與期待:1.「在地老化」。2.社區居民擔任自己社區長者的照顧者。3.照顧服務員可彈性提供社區照顧跟居家照顧服務。4.補助外籍照顧員聘僱費用。5.對社區長者更多的關懷陪伴。6.在社區發展小規模多機能服務等。
以尾塹社區為場域,可發展的老人照顧服務:1.社區老人照顧服務要朝向專業與多元發展。2.改善交通服務。3.增加醫療照顧資源。4.普設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等。
在研究中發現尾塹社區照顧發展歷程重要成功關鍵為1.有使命及能力的發動者及其團隊。2.持續性的課程與活動,可培養社區凝聚力與共識。因此在社區發展歷程中,提供社區人才培訓及提供持續性的社區課程活動,有助於社區照顧機制之建立。
此外,對於未來尾塹社區老人照顧服務的發展,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1.增加公車班次、補助就醫專車、提供社區巡迴專車,以改善交通不便。2.增加社區醫療站看診時間、設置醫療網絡看診系統及提供巡迴醫療車,以增加醫療資源。3.連結機構、學校及社區居民建立社區關懷網。4.讓在地社區照顧服務員服務自己社區長者,並可彈性提供日間照顧及居家照顧服務。5.補助外籍照顧員聘僱用費用,並提高長照核定時數的補助費用及時數。6.以地理位置及老人人口比例,增設社區照顧關懷據點。7.建立尾塹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版小規模多機能服務。
期待透過本研究的剖析,能勾勒尾塹社區老人照顧的發展歷程與挑戰,並透過整合性社區照顧的相關經驗,提供尾塹社區因應挑戰及創新未來的參考方向,及做為未來「在地老化」多元社區照顧設計與執行的參酌例子。
Using Weichen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 Yilan County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and challenges of elderly care in the community, and examined the following topics:
1. The process and reasons behind elderly care service development in Weichen community;
2. The opin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community stakeholders; and
3. Feasible community-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that can be developed based on the services in Weichen community.
Accordingly, this study adopted a case study design. Purposive sampling was used to select Weichen community as the research sample, and the stakeholders of the community who were engaged in the community’s elderly care services were adopted as the units of observation. A total of 17 stakeholders were interviewed, which comprised 7 community managers, 3 volunteers, 4 older residents, and 3 residents with older family member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were used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From examin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ha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and expectations: (1) aging in place; (2) residents being the caregivers of the older adults in the community; (3) flexibility for care service staff in providing community and home health care; (4) subsidies for employing foreign caregivers; (5) more attention and companionship to older adults in the community; and (6) small-scale multifunctional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
On the basis of Weichen community as the research location, this study identified the following areas for developing elderly care services: (1) professional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in community-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2) improvements in transportation services; (3) increased resources for medical healthcare; and (4) making community care centers available across all regions.
The key factors to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care in Weichen community were: (1) the initiators and team had a clear sense of mission and strong capabilities; and (2) courses and activities were held continually, which facilitated community cohesion and consensus. Thus, providing talent training and continuous community courses and activities are conducive to establishing community care mechanisms.
The author propose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community-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in Weichen community: (1)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buses, subsidize shuttle buses for medical care, and provide community-based shuttle buses to alleviate transportation problems; (2) increase the number of operating hours available for medical visits at the community medical station, establish telehealth service systems, and provide shuttle bus services for medical care; (3) establish a community care network by linking institutions, schools,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4) allow staff members of local community care services to serve older adults in their own communities and provide flexibility for them to provide day care and home health care services; (5) subsidize the expenses for employing foreign caregivers and increase the subsidies for long-term care as per the approved number of hours; (6) increase the number of locations for providing community care services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he older adult population ratio; and (7) establish small-scale multifunctional services according to the care service locations in Weichen community.
Through the conducted analyses, this study hoped to outlin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community-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By integrating relevant experiences in community car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Weichen community in overcoming future challenges and developing innovations as well as for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multifunctional community care services designs aimed at aging in place.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18)。熱門主題服務-人口政策及統計資料-人口統計資料庫-人口統計資料。檢索日期:2018年2月9日,取自https://www.ris.gov.tw/346
內政部統計處(2013)。102年第11週內政統計通報(101年底我國老人長期照顧及安養機構概況)。檢索日期:2016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7230
天主教花蓮教區醫療財團法人台東聖母醫院網站(2016)。長期照護/健康活力站。檢索日期:2016年9月19日,取自http://www.st-mary.org.tw/8_longcare_7.htm
方雅慧(2008)。偏鄉社區營造之啟動:宜蘭社區大學的課程案例。教育實踐與研究,21(1),65-95。
王香蘋(2000)。老年長期照護可近性的探討-美國經驗的啟思。醫務管理期刊,1(1),35-41。
王順民(2015)。關於衛福部社家署試辦「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中心」之評析(2015/03/04)。國政評論。檢索日期:2016年10月16日,取自http://www.npf.org.tw/1/14803
王慧伶(2008)。社區照顧據點服務與老人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南投縣。
甘炳光(1995)。社區照顧概念與推行原則。社區發展季刊,96,132-141。
行政院(2005)。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社區發展季刊,110,517-526。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國情統計通報第087號(2016年5月12日)。檢索日期:2016年9月24日,取自https://www.dgbas.gov.tw/public/Data/651282923MKFOK1MR.pdf
吳肖琪(2017)。我國長照政策之新契機。長期照護雜誌,21 (1),1-7。
吳明儒(2004)。新故鄉社區總體營造下的福利社區化。社區發展季刊,107,107-119。
吳淑瓊(2004)。從「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之執行看我國社區式長期照護體系之建構。社區發展季刊,106,88-96。
吳淑瓊(2005)。人口老化與長期照護政策。國家政策季刊,4(4),5-24。
吳淑瓊、呂寶靜、盧瑞芬、徐慧娟、簡加奇(1998)。配合我國社會福利制度之長期照護政策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吳淑瓊、莊坤洋(2001)。在地老化-台灣21世紀長期照護政策方向。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0(3),192-201。
吳淑瓊、陳正芬(2000)。長期照護資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92,19-31。
尾塹社區發展協會(2013a)。三星鄉尾塹社區發展協會辦理長青食堂計劃。宜蘭縣:尾塹社區發展協會。
尾塹社區發展協會(2013b)。細說尾塹。宜蘭縣:尾塹社區發展協會。
尾塹社區發展協會(2014)。宜蘭縣三星鄉尾塹社區發展協會第五屆第十三次理監事聯席會。宜蘭縣:尾塹社區發展協會。
尾塹社區發展協會(2015a)。三星鄉尾塹社區發展協會第五屆第四次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宜蘭縣:尾塹社區發展協會。
尾塹社區發展協會(2015b)。長青食堂簡報。宜蘭縣:尾塹社區發展協會。
尾塹社區發展協會(2015c)。宜蘭三星鄉尾塹社區發展協會第六屆第三次理監事會議。宜蘭縣:尾塹社區發展協會。
尾塹社區發展協會(2017a)。參加105年度衛生福利部社區發展工作績效組評鑑業務。宜蘭縣:尾塹社區發展協會。
尾塹社區發展協會(2017b)。尾塹社區發展協會第六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手冊。宜蘭縣:尾塹社區發展協會。
尾塹社區發展協會(2018)。尾塹社區觀光導覽圖。宜蘭縣:尾塹社區發展協會。
李光廷(2013)。日本失智症老人團體家屋多功能變身計畫及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41,354-371。
李怡娟(2017)。長照服務社區化可行嗎?監察院106年老人人權研討會會議手冊(107 -153)(2017/09)。台北市:監察院。
李怡娟、郭懷婷、劉建廷、陳嬿玲(2015)。發展宜蘭高齡友善城市的過程與工作模式。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11(3),216-223。
李易駿(2017)。小型長照服務單元的利基與挑戰:「巷弄長照站」的專業服務與籌辦想像。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7(2),183-198。
李欣芳(2018)。全台統一育兒津貼2500元 不同調縣市要退場(2018/06/30)。自由時報。檢索日期︰2018年07月04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473590
李美珍、陳武宗(2015)。認識小規模多機能社區照顧服務模式-翠華園簡介。高醫醫訊。檢索日期:2017年12月9日,取自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10402/22.htm
周月清(1997)。服務模式之發展及檢驗一以智障者家庭服務為例。當代社會工作學刊,3,1-47。
周月清、傅凱祺、傅立葉、蔡宜思、高森永、邱泯科、鄭文輝、辛炳隆、謝佳宜(2005)。我國長期照顧服務輸送之初探。台灣社會福利學刊,4(2),97-138。
周怡君(2016)。德國與臺灣身心障礙者政策與失能者長照政策的比較分析:復健模式的觀點。臺大社工學刊,34,1-40。
宜蘭縣三星鄉戶政事務所(2017)。人口統計。檢索日期︰2017年7月12日,取自http://sshhr.e-land.gov.tw/Default.aspx
宜蘭縣三星鄉公所(2018)。網站資訊-三星免費公車。檢索日期:2018年5月27日,取自http://www.sanshing.gov.tw/cp.aspx?n=D342EDA29247B84D
宜蘭縣政府(2015)。宜蘭縣政府104年工作報告。檢索日期︰2016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e-land.gov.tw/Default.aspx
宜蘭縣政府(2016)。宜蘭縣「老來寶健康促進家園站」第12站~七結站揭牌活動暨幸福家園“風鈴樂章”大會師(2016/07/14)。檢索日期:2017年5月27日,取自http://www.e-land.gov.tw/News_Content.aspx?n=770C4B84956BD13B&s=DFE329B192190744
宜蘭縣政府(2017b)。宜蘭縣「老來寶健康促進家園」服務昇級一家園一特色(2017/02/06)。檢索日期:2017年5月14日,取自http://www.e-land.gov.tw/News_Content.aspx?n=770C4B84956BD13B&sms=56708437A1C48D11&s=E55F37B8F1A196E2
宜蘭縣政府(2017c)。宜蘭縣宜蘭市七張社區發展協會「長青食堂」請恁作伙來呷飯!(2017/08/31)。檢索日期:2018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e-land.gov.tw/News_Content.aspx?n=770C4B84956BD13B&s=97E17BF2357B5E8C
宜蘭縣政府(2017d)。宜蘭縣107年度社區營造員培訓計畫招募簡章。
宜蘭縣政府民政處(2018)。戶政服務-人口統計資料。檢索日期:2018年2月9日,取自http://civil.e-land.gov.tw/cp.aspx?n=3B2BEAC05849AD8C&s=B03D686931AB967A
宜蘭縣政府社會處(2017)。106年度宜蘭縣長青食堂補助作業。宜蘭縣: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衛生局(2014a)。宜蘭縣高齡友善城市。宜蘭縣: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衛生局(2016)。幸福宜蘭,活躍老化-老來寶健康促進家園簡報。
宜蘭縣政府衛生局(2017)。醫事管理 - 不老診所暨社區安寧照護專區。資料檢索日期︰2017年5月13日,取自http://www.ilshb.gov.tw/index.php?catid=14&fieldid=3&cid=96
宜蘭縣政府衛生局(2017b)。宜蘭縣衛生所106年長者衰弱評估表。
宜蘭縣政府衛生局(2018)。宜蘭縣「老來寶健康促進家園站」〜活力宜蘭老來寶、健康長青永不老〜員山鄉湖東站揭牌活動。檢索日期︰2018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ilshb.gov.tw/index.php?catid=23&cid=4&id=3286&action=view
宜蘭縣教育支援平台(2015)。有活力尾塹社區。檢索日期:2016年10月17日,取自http://blog.ilc.edu.tw/blog/summary.php
林文明(2005)。宜蘭縣實施老人社區照顧現況與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花蓮縣。
林依瑩(2015)。All In One 走動式照顧服務推動歷程。社區發展季刊,153,107-118。
林明莉(2013)。「一樣的食堂,不一樣的共餐」-宜蘭縣「長青食堂」社區老人共餐經驗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台北市。
林萬億(2006)。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林萬億(2009)。開辦長期照顧保險不可冒進。新社會,4,26-30。
林慧茹(2016)。不被愛用的長照─社區集中型服務(2016/10/13)。風傳媒。檢索日期:2016年10月16日,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172753
邱汝娜、陳素春、黃雅鈴(2004)。照顧服務社區化-當前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照顧服務之推動與整合規劃。社區發展季刊,106,5-17。
邱淑媞(2001)。宜蘭縣營造健康社區之過程與現況。護理雜誌,48(1),28-35。doi: 10.6224/jn.48.1.28
屏東縣政府(2014)。全國首創社區主導照護之日間托老中心─松鶴園歡喜揭幕(2014/03/17)。中央社。檢索日期︰2017年8月9日,取自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44134.aspx#.V9zi8ih97b0
柯安聰(2015)。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端午賑白米慰問宜蘭弱勢(2015/5/23)。自立晚報。檢索日期:2016年3月9日,取自http://www.idn.com.tw/news/news_content.php?catid=3&catsid=1&catdid=0&artid=20080604kofang001
徐學陶(2011)。小康計畫的時代意義與影響。社區發展季刊,133,222-232。
財政部(2017)。由財稅大數據探討臺灣近年薪資樣貌」研究報告。檢索日期:2018年6月23日,取自https://www.mof.gov.tw/Detail/Index?nodeid=288&pid=75404
高淑芬、陳惠姿(2005)。長期照護與社區護理。國家政策季刊,4(4),109-128。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中國民國人口推計(105-150年)。檢索日期:2018年2月9日,取自http://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曹純媛(2010)。從社區營造到社區照顧–台中市瑞聯社區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系研究所,台中市。
梁鴻彬(1999)。政治變遷的地方模式-民進黨在宜蘭執行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高雄市。
莊秀美(2012)。社區整合照顧與社會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38,152-165。
許綺玲(2015)。小規模多機能服務模式之探討:日本與台灣的對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嘉義縣。
郭文君(2014)。訪左營銀髮家園—陳菊肯定民間照護走入社區(2014/04/09)。今日新聞NOWNEWS。檢索日期:2018年3月18日,取自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40409/1184639
陳世堅(2001)。從社政到衛政長期照顧連續性光譜系統模式研擬。當代社會工作學刊,4,1-55。
陳正芬(2011)。我國長期照顧政策之規劃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3,197-208。
陳恆鈞、劉邵祥(2007)。由政策選擇觀點談政策變遷。T&D飛訊,56,1-18。
陳燕禎(2005)。社區老人照顧支持體系及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0, 158-175。
陸敏清(2014)。健全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以我國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為例。興國學報,15,125-142。
傅立葉(2009)。對政府推動長期照護保險的看法。新社會政策雙月刊,4,31-34。
傅健豪、林翠芳(2017)。從美國經驗探討台灣長期照護制度改革。台灣衛誌,36(6),531-544。
勞動部(2018)。統計資料庫。檢索日期:2018年2月9日,取自http://statdb.mol.gov.tw/evta/JspProxy.aspx?sys=100&funid=wdefjsp2
曾竹寧(1997)。失能老人社區照顧服務網絡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市。
曾妙慧、呂慧芬(2013)。由社會福利政策綱領談日本社區整合性照護體系。社區發展季刊,141,1-25。
曾沛瑜(2015)。台東聖母醫院:連日本醫生都說老了想被他們照顧。康健雜誌,201。檢索日期:2016年9月19日,取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0439&page=1
黃松林、許秀月(2006)。社區照顧哲學觀點與健康促進實務。社會福利專題研習教材第12輯。台北市︰內政部社會福利工作人員研習中心。
黃盈樺、李佩真(2013)。初探高齡者的在地老化與服務需求。物業管理學報,4(1),11-19。
黃源協(2005)。社區長照體系的建立。國家政策季刊,4(4),41-68。
黃錦峰(2008)。宜蘭縣社區營造的軌跡-一場社會運動的檢視與價值論述。宜蘭看社造。檢索日期:2016年5月30日,取自http://community.youngsun.org.tw/modules/tinyd1/
楊弘任(2015)。社會團體與社區行動。載於雷家驥(主編)。嘉義縣志(第四篇,419-450)。嘉義縣: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楊明修(2017)。社大開學活動-水水尾塹活動開始報名。噶瑪蘭花蕊,149,33-34。
楊登茂(2017)。宜蘭縣尾塹社區發展協會「106年長者服務」要點。宜蘭縣:宜蘭縣尾塹社區發展協會。
溫金豐(2015)。組織理論與管理(第四版)。台北市:華泰文化。
廖淑容(2004)。宜蘭文化發展模式的形塑與困境。立德學報,2(1),59-81。
監察院全球資訊網(2017)。調查報告。檢索日期︰2017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cy.gov.tw/sp.asp?xdURL=./di/RSS/detail.asp&ctNode=871&mp=1&no=5765
趙坤郁等編著(2006)。社區健康營造工作手冊。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趙善如、蕭誠佑、黃松林、江玉娟、郭惠怡、陳素華、馮秀玉(2007)。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經營管理績效評估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7,186-217。
劉惠敏(2017)。長照2.0版正式上路,變得更好嗎?(2017/01/02)報導者。檢索日期:2018年3月10日,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long-term-care-version2
劉雅文(2016)。宜蘭縣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發展多元社區照顧模式可行性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60,264-281。
劉雅文、何立博(2017)。檢視長照2.0對於各障別高齡身心障礙者之規劃。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5(4),373-388。doi:10.6283/JOCSG.201712_5(4).373
滕淑芬(2017)。平價托育一條龍 要讓民眾敢生能養(2017/12/29)。遠見電子報。檢索日期︰2018年7月4日,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1727
蔡秋鳳、王秀紅(2008)。台灣長期照護政策發展。護理雜誌,55(4),24-29。
蔡啟源(2008)。建構「老人長期照顧制度」之我見─日本「公共介護制度」經驗之參酌。社區發展季刊,12,428-457。
衛生福利部(2015)。長期照顧保險制度規劃報告。台北市: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2016)。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106-115年)(核定本)。台北市: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2016a)。長照政策專區。檢索日期:2016年8月22日,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Ministry/Index.aspx
衛生福利部(2016b)。長期照顧保險制度規劃報告。台北市: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2017)。衛生福利統計專區-性別統計專區-性別統計指標-社會福利類。檢索日期:2018年2月10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21-9417-113.html
衛生福利部(2017b)。長期照顧(照顧服務、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給付及支付基準。台北市: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b)。104年度多元照顧中心(小規模多機能)服務計畫行政說明。台北市: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社會暨家庭署(2016)。關懷據點服務項目。檢索日期:2017年2月2日,取自http://e-care.sfaa.gov.tw/MOI_HMP/HMPe001/browse.action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4)。102老人狀況調查。衛生福利統計專區。檢索日期:2016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S/Index.aspx
鄧桂芬(2017)。外籍看護工外展服務 弘道宣布退出(2017/10/09)。聯合新聞網。檢索日期︰2017年10月14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9/2747546
鄧凱元、陳煒林(2017)。2015縣市調查/八成縣市財政亮起紅黃燈。天下雜誌(2015/09/01)。檢索日期︰2018年2月10日。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0453
鄭麗珍(2012)。生態觀點。載於宋麗玉(主編),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291-316頁)。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黎世宏、陳阮玲(2017)。嘉義縣社區整體照顧ABC模式-民雄、溪口。長期照護雜誌,21(1),9-14。
盧明、柯秋雪、曾淑賢、林秀錦(2013)。早期療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蕭文高(2007)。台灣社會工作的政策典範與治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省思(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南投縣。
蕭玉煌(2002)。內政部推展社區工作之成果與新方向。社區發展季刊,100,5-15。
蕭欣怡(2006)。宜蘭社區營造的回顧與前瞻(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南投縣。
魏忻忻(2017)。長照費用知多少?幫您算算這筆帳(2017/08/12)。聯合報。檢索日期︰2017年8月12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638914?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蘇淑貞、鄭清霞、吳麗雪(2015)。跨域參與共治的社區照顧模式-屏東日間托老服務實驗方案。人文社會科學研究,9(2),63-91。doi:10.6284/NPUSTHSSR.2015.9(2)4
蘇景輝(2009)。台灣老人社區照顧:理念、現況與問題。北投社區健康關懷站。檢索日期:2015年9月11日,取自http://www.ptcf.org.tw/ptcf2/modules/myproject/case.php?cat_id=79&page=0


貳、外文部分

Allen, Rubin., & Babbie, Earl.(原著),陳若平、張祐綾等(譯)(2007)。社會工作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Ashford, L. S., Smith, R. R., De Souza, R. M., Fikree, F. F., & Yinger, N. V.(2006). Creating windows of opportunity for policy change: incorporating evidence into decentralized planning in Kenya.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84, 669-672.
Bacsu, J., Jeffery, B., Abonyi, S., Johnson, S., Novik, N., Martz, D., & Oosman, S. (2014). Healthy aging in place: Perceptions of rural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40(5), 327-337.
Baldock, Peter.(1983).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Care.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18(3),231-237.
Bakir, Caner. (2009). Policy entrepreneurship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Multilevel governance of central banking reform. Governance, 22(4), 571-598.
Béland, D., & Howlett, M. (2016). The role and impact of the multiple-streams approach in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18(3), 221–227.
Braye, Suzy. (1995). Empowering Practice in Social Care: McGraw-Hill Education (UK).
Burnard, P., Gill, P., Stewart, K., Treasure, E., & Chadwick, B. (2008).Analysing and presenting qualitative data.British Dental Jounal, 204(8),429-432.
Burnard, Philip.(1991).A Method of analyzing interview Transcript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Nurse Education Today,11,461-466.
Chan, Hong-Ting, Shih-Jung Cheng, and Hwei-Jeh Su. (2008). Integrated Care of The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ontology, 2(4), 167-171.
Daft, Richard K.(原著),李再長、曾雅芬(譯)(2016)。組織理論與設計。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Davies, Bleddyn. (1998). Shelter-with-Care and the Community Care Reforms—Notes on the Evolution of Essential Species. In Residential versus Community Care (pp. 71-111). Palgrave, London.
Elo, S., & Kyngäs, H. (2008). The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proces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62(1), 107-115.
Goodwin, Nick. (2014). Thinking differently about integration: people-centred care and the role of local commun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grated care,14(3),1-2.
Guldbrandsson, K., & Fossum, B. (2009). An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concepts policy windows and policy entrepreneurs at the Swedish public health arena.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24(4), 434-444.
Howe, David(原著),陳香君等(譯)(2011)。社會工作理論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Howlett, M., McConnell, A., & Perl, A. (2016). Weaving the fabric of public policies: comparing and integrating contemporary frameworks for the study of policy process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Research and Practice, 18(3), 273-289.
Iecovich, Esther. (2014). Aging in plac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thropological notebooks, 20(1), 21-33.
Jack, Raymond. (1998). Institutions in Community Care. In R. Jack (Ed.), Residential versus Community Care: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Welfare Provision (pp. 10-40).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UK.
James W., & Vander Zanden(原著),周念縈(譯)(2005)。人類發展學-兒童發展。台北:巨流。
Jones, Gareth R., Jennifer M. George, & Charles WL Hill.(2000).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Irwin/McGraw-Hill.
Juanita Bacsu, B. J., Sylvia Abonyi,Shanthi Johnson,Nuelle Novik,Diane Martz,Sarah Oosman. (2014). Healthy Aging in Place: Perceptions of Rural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40(5), 327-337. doi:10.1080/03601277.2013.802191
Kingdon, J. W. (2014).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2nd ed.). Boston: Little, Brown.
Li, H. (2006). Rural Older Adults' Access Barriers. Social Work Research, 30(2), 109-118.
Morikawa, M. (2014). Towards community-based integrated care: trends and issues in Japans long-term care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grated Care (IJIC), 14(1),1-10.
Ohara, K. (2006,July). New Trials of the Elderly Living in Japan - community based care facil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Housing in an expanding Europe:theory, policy, particip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Ljubljana, Slovenia.
Payne, Malcolm Stuart (原著),周玟琪、葉琇珊等(譯)(1995)。當代社會工作理論:批判的導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Payne, Malcolm Stuart(原著),馮亞麗、葉鵬飛(譯) (2008)。現代社會工作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Santrock, John W. (2006). Life-span development (10th ed): McGraw-Hill, Boston, Mass.
Schutt, Russell K.(2013).Investigating the Social World:The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Research.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Stachowiak, Sarah. (2013). Pathways for change: 6 theories about how policy change happens.
Takako, T., Shuichi, A., & Leichsenring, K. (2014).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community-based integrated care system in Jap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grated Care (IJIC), 14, 1-9.
Vaismoradi, M., Turunen, H., & Bondas, T. (2013). Content analysis and thematic analysis: Implications for conducting a qualitative descriptive study. Nursing & health sciences, 15(3), 398-405.
Whittaker, Terri. (1996).Review: Empowering Practice in Social Care by Suzy Braye; Michael Preston-Shoot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6(5),740-743.
Yin, Robert K.(原著),周海濤、李永賢、張蘅(譯)(2009)。個案研究設計與方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小坂田稔(2010)。地域包括ケアシステムの意義とその構成。美作大學短期大學部紀要,55,33-48。
全國小規模多機能型居家介護士業者聯絡會(2015)。為了推動社區整體照顧,對於小規模多機能型居宅看護的期望。檢索日期:2016年9月18日,取自http:// http://www.mhlw.go.jp
宮島俊彦(2012)。地域包括ケアシステムの推進について>。保健医療科学,61(2),73-7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