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君毅儒佛思想研究——以「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為入路
作者:蕭愛蓉
作者(外文):AI-JUNGHSIAO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葉海煙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唐君毅生命存在心靈境界儒佛思想當代新儒家Tang JunyiExistence of LifeSpiritual Realm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houghts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當代新儒家學者唐君毅(1909~1978),他在儒佛思想方面均有深刻的造詣、精湛的詮釋,充分表現在《中國哲學原論》系列及《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等著作之中。唐君毅把握吾人當下的生命存在以探究心靈邁向超越的歷程與方法,也論述心靈感通如何能夠體察客觀境、主觀境與超主客觀境,達到調和、安立一切事相的效用,使人德融通天德,構成廣大圓融、德性生生不已的人文世界。因此,本論文從「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討論唐君毅儒佛思想之闡釋,期望在此研究之中考察他的儒佛詮釋特點與運用方法。
唐君毅將儒家傳統的「盡性立命」詮釋為「心靈感通」,一方面以「生命存在」和「心靈境界」詮釋心靈開通九境的歷程;另一方面依據「神聖心體」和「執兩用中」之道闡釋心性之大用。在這之中,唐君毅既援引理學和《易》解釋「執兩用中」的活動,認為吾人以心靈的根源神聖心體作為實踐中樞,與外境、他人之生命存在或事相形成對立之兩端,而心體之靈覺能依附在心靈感通而調適,協調心境關係,使彼此的生命存在感通無礙,達到運用神聖心體總攝一切事相、宗教和哲學的目的。此外,唐君毅也從隱顯、始終、幽明等傳統氣化說而論一切事相的活動,這不僅是依據儒家思想而析論心靈與外境之間的力用與互動,同時也援引華嚴宗理事觀、法界觀及唯識宗種子學說進行闡釋。本論文亦論及唐君毅對「善」與「不善」的看法,他在《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以心靈感通涵納道德意識的各種表現,並說此心靈感通即蘊藏心之靈覺,而靈覺即是吾人之良知良能、道德理性,在感通的歷程中能因應事相與外境的不同,運用執兩用中之道。最後,本論文藉由唐君毅的「三祭」觀,察見心靈九境論蘊含的道德人格之涵養、破執去妄之實踐及心靈超越之意涵,均能體現在三祭之中。
綜上所述,唐君毅不僅接受傳統儒學的心性論與工夫論,更依據自己對儒佛的體認而詮釋生命存在的活動及心靈境界的意涵,建立出完整且獨具特色的心靈九境論。
This research mainly investigate Tang Junyi's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houghts, and focus on “existence of life” and “spiritual realm”. Expecting to know Tang Junyi how to interpret new philosophical system through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Especially Tang Junyi deeply comprehend Confucianism, Hua-yen Buddhism and Yogācāra Buddhismt, it’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his thoughts. This research also use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philosophical research method, let we realize Tang Junyi emphasizes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ical concepts.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can understand Tang Junyi thinks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re very important, and how to use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s the theoretical content of spiritual activities.
一、專書
(一)古籍
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9冊。
馬鳴菩薩造,﹝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32冊。
﹝後秦﹞鳩羅摩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
﹝南朝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
﹝梁﹞僧祐:《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
﹝隋﹞釋智顗:《摩訶止觀》,《大正藏》第46冊。
﹝隋﹞釋智顗:《維摩經玄疏》,《大正藏》第38冊。
﹝隋﹞釋智顗說、釋灌頂記:《觀音玄義》,《大正藏》第34冊。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
﹝唐﹞釋湛然:《妙法蓮華經釋籤》,《大正藏》第33冊。
﹝唐﹞釋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第35冊。
﹝唐﹞釋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藏》第45冊。
﹝唐﹞釋法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大正藏》第45冊。
﹝唐﹞釋澄觀疏:《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正藏》第36冊。
﹝唐﹞釋法藏:《華嚴經旨歸》,《大正藏》第45冊。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
﹝宋﹞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大正藏》第47冊。
﹝元﹞釋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48冊。
﹝明﹞釋智旭:《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嘉興藏》第36冊。
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王陽明撰,鄧艾民註:《傳習錄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二)近人著作
方立天:《法藏》,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牟宗三:《五十自述》,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21.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1971年。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0年。
余仕麟、段吉福、吳映平:《生命心靈的超越:儒家新析論與唐君毅道德形上學》,四川:巴蜀書社,2010年。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吳汝鈞:《佛教大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2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吳汝鈞:《純粹力動現象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吳汝鈞:《當代新儒學的深層反思與對話詮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李明輝主編:《當代新儒家人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杜維明撰,郭齊勇、鄭文龍主編:《杜維明文集.第一卷》,湖北:武漢出版社,2002年。
金小方:《唐君毅道德哲學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段吉福:《從儒學心性論到道德形上學的嬗變——以唐君毅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年。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二)》,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上、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
唐君毅:《青年與學問》,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唐君毅:《書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唐君毅全集編委會:《年譜.著述年表.先人著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張云江:《唐君毅佛教哲學思想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梁瑞明:《心靈九境與人生哲學》,香港:志蓮淨苑,2006年。
梁瑞明:《心靈九境與宗教的人生哲學》,香港:志蓮淨苑,2007年。
郭齊勇:《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郭齊勇:《儒學與現代化的探討》,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郭齊勇:《儒學與儒學史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臺北:現代禪出版社,2003年。
單波:《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學的精神空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彭國翔:《重建斯文:儒學與當今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彭國翔:《儒家傳統的詮釋與思辯——從先秦儒學、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彭國翔:《儒家傳統與中國哲學:新世紀的回顧與前瞻》,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葉海煙:《道德、理性與人文的向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劉述先、林月惠主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劉述先:《現代新儒學之省察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劉述先主編:《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
劉述先編:《當代新儒家人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蕭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第二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
賴賢宗:《體用與心性: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1年。
霍韜晦主編:《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論文集(四)》,香港:法住出版社,1991年。
霍韜晦主編:《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論文集II》,香港:法住出版社,1990年。
韓廷傑:《唯識學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
釋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1988年。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
﹝日﹞龜川教信著,釋印海翻譯:《華嚴學》,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年。
二、學位論文
林如心:《唐君毅道德的惡源論》,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95年。
陳振崑:《唐君毅的儒教理論之研究——由宗教意識與道德意識之分辨論人文宗教是否可能》,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98年。
廖俊裕:《唐君毅的真實存在論——《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2年。
三、期刊論文及研討會論文
尤惠貞:〈牟宗三先生對於儒佛之辨析——從〈佛家體用義之衡定〉談起〉,《鵝湖月刊》第32卷第10期,2007年4月,頁1~16。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倫理建設〉,《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1999年,頁417~429。
朱光磊:〈牟宗三的佛學研究〉,《鵝湖月刊》第36卷第2期,頁8~16。
何仁富:唐君毅論儒家「三祭」宗教精神的形上意義〉,《鵝湖月刊》 396期,2008 年6月,頁38~ 45。
吳汝鈞:〈佛教新思維:《純粹力動現象學》〉,《中央研究院研究週報》第1066期,2006年4月,頁5~7。
吳啟超:〈仁心何以能生出事物來?——從唐君毅的鬼神論求解,並略說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學」〉,收入於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8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143-163。
李杜:〈唐君毅先生與臺灣儒學〉,《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8期,1997年8月,頁710~724。
李瑞全:〈唐君毅先生之生命哲學:心靈與境界一體論〉,《鵝湖學誌》第40期,2008年6月,頁32~50。
杜保瑞:〈從當代儒佛辯諍談中國哲學研究視野〉,《哲學與文化》第40卷第8期,2013年8月,頁97~114。
杜保瑞:〈對唐君毅高舉儒學的方法論反省〉,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香港中文大學的當代儒者」學術研討會,2004年12月20~12月23日。
汪中文、施穗鈺:〈以敬終始,徹通幽明――論唐君毅「三祭禮」之人文精神〉,《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第48卷第1期,臺南:國立臺南大學,2014年,頁21~32。
沈政威:〈「返體全用」與「因用明體」——熊十力《體用論》及其《新唯識論》思想異同之解讀〉,《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5期,2009年7月,頁87~114。
林安梧:〈當代儒佛之爭與〈存有三態論〉一一從熊十力《新唯織論〉說起〉,《哲學與文化》第40卷第8期,2013年8月,頁25~50。
林維杰:〈儒學的宗教人文化與氣化〉,收入於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8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115-142。
韋漢傑:〈從《佛性與般若》看華嚴宗哲學〉,《鵝湖月刊》第26卷第1期,2007年7月。
高柏園:〈論唐君毅對儒佛的貫通之道〉,《哲學與文化》第40卷第8期,2013年8月,頁5~23。
陳英善:〈大乘菩薩道與儒家倫理〉,《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1999年,頁322~344。康特:〈虛假當念之時間構造——以天臺宗及華嚴宗為主〉,《臺大佛學研究》第16期,2008年12月,頁171~228。
陳振崑:〈唐君毅的宗教融合思想〉,《華梵人文學報》第7期,1996年7月,頁1~39。
陳特:〈心性與天道——唐君毅先生的體會與闡釋〉,《鵝湖學誌》第17期,1996年12月,頁75~98。
陳學然:〈唐君毅研究概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8卷4期,2008年12月,頁187~226。
曾昭旭:〈唐君毅先生與當代儒學〉,《鵝湖月刊》第17卷第2期,1991年8月,頁18~24。
黃冠閔:〈唐君毅的境界感通論:一個場所論的線索〉,《清華學報》第41卷第2期,2011年6月,頁335~373。
黃冠閔:〈唐君毅的境界感通論:一個場所論的線索〉,《清華學報》第41卷第2期,2011年6月,頁335~373。
黃惠雅:〈熊十力先生論佛家空有二宗評述——兼疏解熊先生對佛家空有二宗之誤解〉,《鵝湖月刊》第63期,1980年9月,頁21~25。
楊維中:〈論中國佛教心性論的基本特徵〉,《宗教哲學》第8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37~160。
葉海煙:〈唐君毅的道德之學與生命之學〉,《揭諦》第33期,2017年7月,頁195~218。
趙法生:〈牟宗三的儒教觀〉,《宗教哲學》第67期,2014年3月,頁77~92。
趙敬邦:〈論儒學在唐君毅先生哲學中的角色--杜保瑞教授文章讀後〉,《哲學與文化》第44卷22期,2017年2月,頁185~200。
鄧秀梅:〈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56期,2013年10月,頁63~106。
鄭志明:〈唐君毅的「儒家宗教精神」說〉,《宗教哲學》第3卷第3期,1997年7月,頁48~65。
鄭志明:〈唐君毅與牟宗三宗教觀的比較〉,《鵝湖月刊》第36卷第3期,2010年9月,頁25~41。
四、外文資料
Ng, Yau-Nang William “T'ang Chun-i's idea of transcendenc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is Life, Existence, and the Horizon ofMind-HeartPh.D.diss,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1996.
Lau, Kwok-keung “Creativity and un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ld and the divine in Whitead and T'ang Chun-i Ph.D.diss,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1986.
趙敬邦(Chiu, King Pong):“Thome H. Fang, Tang Junyi and Huayan Thought: A Confucian Appropriation of Buddhist Ideas in Response to Scientism in Twentieth-, Brill Academic Pub, 201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