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韓非子對墨子政治思想承與變之研究
作者:周筱葳
作者(外文):CHOU,HSIAO-WEI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文欽
邱敏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墨子韓非子政治思想MoziHan Fei Tsupolitical ideologyheavenpow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
春秋戰國時期,乃中國歷史上變動相當急遽的時代。在政治名義上,雖然仍尊崇周天子之名號,但實質上,卻展現諸侯各據一方、秩序分裂之面貌。為此,各諸侯國君無不野心勃勃,期盼成為下一個中原霸主,於是,征戰四起。
因為西周以來的禮制瓦解,連帶形成社會階層的流動,以往的貴族不再具有上流社會的保障,移往民間之情形多有;因此,教育也產生普及的樣態。因為教育普及,連帶影響思想家的興起。思想家之生,其主張均是符應時代問題而存在;換言之,思想家透過觀察時代現象,依照自己的學理知識,提出能夠解決時代問題的主張。因此,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派別相當活躍。
墨子與韓非子,站在戰國時期的前端與末端,他們的共通特色在於都飽受時代動盪已久的生長環境,所以,解決亂世是他們自成一家的主要動機。但不同的是,因為對於時代觀察的切入點不同,所以提出的主張,在根源、核心上自有所相別。
墨子從平民的角度出發,倡導「賢人政治」,唯有讓具有政治才能的賢人在位,才能夠建立起完善的政治體系。此外,面對崩解的秩序,墨子訴諸於「天」的力量,他以為「天」有意志、具賞罰權力,全天下之人都該以「天」為效法對象並服從於「天」。
韓非從國君的角度出發,縱然也具有賢人政治的思維,但更多的是「形名法術」,國君必須能夠在「法」的範疇中,運用適當的「術」,強調自己的「勢」並能夠穩固之。換言之,韓非身為法家集大成者,以「法」、「術」、「勢」三者運用於政治管理中,無非是為了不斷強調國君的價值與存在性。
統而言之,墨子與韓非子以為亂世之所生的主要原因不同,形成思想互異:墨子以為亂源在於「人不相愛」,於是以「兼愛」作為解決之方,而「兼愛」其實只是實踐,此思想之根源動力在於「天」。韓非以為亂源在於「勢之旁落」,所以相當強調國家權力的唯一來源,為此,加強國君在一國之中的地位與絕對權勢,乃解決動亂之方。由此見得,兩人對於天下之亂均有卓見、各具特色,但不難歸納出兩人以為解決亂世當以「政治」改革入手之思想特質。
本論文即以墨子與韓非子「政治思想」為切入點,深究兩人思想中對於政治的觀察力與相應主張,呈現時代與思想家的絕對關聯。此外,透過兩人政治思維異同之比較,更能展現時代流動下,思想家風貌各異的精采處。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a very special dynasty.In terms of politics,the son of heaven still had fame,but he didn’t has any power.Based on the situation,most of princes hoped that one of the princes can slove the confusing dynasty.But every princes hoped the next son of heaven is myself,because of the reason,there were a lots of wars in the dynasty.
Because of son of the heaven didn’t has any power to control the princes,they had land and sovereignty to build personal country.Noble lost absolute guarantee, social class mobility changed.In this time, the flourishing of numerous schools of thought and free competition among them. That was the most glorious and thriving era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Mozi and Han Fei Tsu were borned in the dynasty.They were educated and they hoped that they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time.They had their own opinions,so their way of solve the problem were different.
Mozi was a civilian,he advocated that the person had political talent should be apointed.Besides,he advocated that the heaven had thought and it can punish or reward human beings.So,everyone should follow and obey the heaven.As the result,the order of the country would be calm.
Han Fei Tsu was borned in noble family.He also advocated that the person had political talent should be apointed.But,he advocated that the king of the country was the most important man.The king must has the most power,and he can use way to control ministers and citizens in the suitable rules.
The point of the paper was researching Mozi’s and Han Fei Tsu’s political ideology.Besides,there are continuity and variety in their notions.We can see the various thought in this time.
一、專書
(一)古籍
(戰國)韓非著,張覺等譯注:《韓非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漢)劉向:《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漢)劉向輯錄,(明)閔齋伋裁注:《戰國策》,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96年。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王國維:《觀堂集林》,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章學誠:《校讎通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正大印書館,1975年。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錢熙祚校:《慎子》,台北:世界書局,1955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1983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1983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出版社,1991年。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楊家駱主編:《十三經注疏補正․第十二冊․公羊注疏集補正》,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楊家駱主編:《管子校正 商君書解詁》,台北:世界書局,1966年。
何倫經:《墨子校詁》,台北:華聯出版社,1968年。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
張雙棣等注譯:《呂氏春秋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黃汝成:《日知錄集釋》,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

(二)近人專著(國外專書在前,依國籍排列;其餘依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日)長谷部恭男著,郭怡青譯:《法律是甚麼?法哲學的思辨旅程》,台北:商周出版社,2012年。
(英)霍布斯著,黎思復、黎廷弼譯:《利維坦》,北京:台灣商務書局,1997年。
(法)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美)加爾布雷斯著,劉北成譯:《權力的剖析》,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
(美)本杰明․史華茲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詹姆斯著,萬俊人等編譯:《詹姆斯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年。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德)卡爾˙馬克思:《資本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德)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德)埃里希․弗洛姆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2003年。
(義)尼科洛․馬基雅維利著,潘漢典譯:《君主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義)馬基維利著,呂健忠譯:《君主論》,台北:暖暖書屋,2012年。
羅光:《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2年。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黃秀琴:《韓非學術思想》,台北:華僑出版社,1962年。
楊向奎:《中國古代社會與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陳拱:《墨學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出版,1964年。
舒大剛:《墨子的智慧》,台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66年。
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
孫廣德:《墨子政治思想之研究》,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雷渝齊:《韓非政治思想研究》,台北:長歌出版社,1972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王靜芝:《韓非思想體系》,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79年。
韋政通:《先秦七大哲學家》,台北:牧童,1979年。
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0年。
方東美著,馮滬祥譯:《中國人的人生觀》,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8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李振興:《尚書流衍及大義探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蔡仁厚:《墨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
劉澤華:《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上海:東方出版社,1985年。
韋政通:《先秦七大哲學家》,台北:水牛出版社,1985年。
梁啟超:《子墨子學說》,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
梁啟超:《墨子學案》,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5年。
張素貞:《韓非思想體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羅國杰:《倫理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陳問梅:《墨學之省察》,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劉澤華:《士人與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
李紹崑:《墨子:偉大的教育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張素貞:《韓非子的實用哲學》,台北:中央日報,1989年。
盧瑞鍾:《韓非子政治思想新探》,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
王讚源:《中國法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姚蒸民:《法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公司,1991年。
蔡尚思:《墨子研究論叢》,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年。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曾春海:《儒家的淑世哲學----治道與治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周世輔:《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鄭良樹:《韓非之著述及思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冊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3年。
顧頡剛:《古史辨》冊七,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公司,1993年。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錢穆:《墨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任繼愈:《墨子和墨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劉家和:《古代中國與世界》,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年。
王讚源:《墨子》,台北:東大圖書股份公司,1996年。
田昌五,漆俠:《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第一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谷方:《韓非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亞彬:《中國墨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6年。
范壽康:《中國哲學史綱要》,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6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謝雲飛:《韓非子析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台北:五南書局,1997年。
馮成榮:《墨家思想體系研究》,台北:馮同亮書坊,1997年。
黃源盛:《中國傳統法治與思想》,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王學泰:《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
姚蒸民:《韓非子通論》,台北:東大出版社,1999年。
孫廣德:《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9年。
王杰:《儒家文化的人學視野》,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
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永義:《墨子與中國文化》,四川: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吳進安:《墨家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
薩孟武:《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許雅棠:《民本治理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蔡尚思:《十家論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呂文郁:《春秋戰國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
胡適著,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書局,2008年。
周富美:《墨子、韓非子論集》,台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年。
陳拱:《韓非思想論衡》,台北:台灣商務書局,2008年。
易中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
宋洪兵:《韓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0年。
時顯群:《法家「以法治國」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黃源盛:《中國法史導論》,台北:元照出版社,2012年。

二、期刊論文(依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李紹崑:〈墨子的社會思想〉,《現代學人》第5期,1962年5月,頁101-122。
周富美:〈墨子的實學〉,《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2期,1973年6月,頁89-170。
周富美:〈墨子兼愛說平議〉,《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6期,1977年12月,頁99-126。
宋淑萍:〈韓非子思想中的名實問題〉,《書目季刊》十四卷一期,1980年6月,頁39-48。
蔡英文:〈韓非政治思想中的政治價值一元論〉,《東海學報》第25期,1984年6月,頁157-185。
升華:〈先秦倫理思維方法初探〉,《道德與文明》1986年第6期,1986年6月,頁27-30。
呂耀懷:〈《韓非子》治家論初探----兼與孔、孟有關思想比較〉,《哲學與文化》二十五卷第六期,1998年6月,頁575-582。
譚培文:〈論墨子交相利的利益觀〉,《商丘師專學報》第15卷第1期,1999年2月,頁46-47。
易憲容:〈論墨子的價值哲學〉,《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1994年4月,頁20-25。
黃淑靖:〈試析墨子思想的困境〉,《歷史教育》第4期,1999年6月,頁15-28。
吳進安:〈墨子政治哲學的政道與治術〉,《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11期,1999年11月,頁1010-1030。
易憲容:〈墨子價值哲學及現代意蘊〉,《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7期,2002年7月,頁607-616。
尤銳:〈新舊的融合:荀子對春秋思想傳統的重新詮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一期,2003年12月,頁137-184。
柯德仁:〈戰國時期士的功能分類研究〉,《中原學報》第31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367-389。
湯智君:〈墨子的施教與影響析論〉,《東海中文學報》第16期,2004年7月,頁25-53。
張德蘇:〈墨子「非命」與儒家的「命」〉,《山東大學學報》第3期,2005年3月,頁21-26。
張德蘇:〈《墨子》「非命」與儒家的「命」〉,《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卷3期,2005年5月,頁21-26。
葉新源,鍾家蓮,葉劍飛:〈先秦----中國人權意識與精神的發韌期〉,《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4期,2005年7月,頁95-98+102。
蔡禮彬:〈個體意識的逐漸覺醒: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遷的另一種解讀〉,《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28-131。
喬宏偉:〈荀子、韓非社會思想之比較〉,《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期,2006年2月,頁93-95。
高秀昌:〈論墨子關於政治與宗教關係之思想〉,《中州學刊》第152期,2006年3月,頁143-146。
齊秀生:〈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流動述略〉,《齊魯學刊》第191期,2006年3月,頁42-46。
張淼:〈墨子民本思想的現代審思〉,《齊魯學刊》第192期,2006年3月,頁32-34。
趙保佑:〈「兼愛」:構建現代和諧社會的倫理基礎〉,《中州學刊》第152期,2006年3月,頁139-142。
馮兵:〈韓非子的治國思想探微〉,《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2006年5月,頁57-61。
楊寧寧:〈社會變遷條件下的春秋戰國食客〉,《思想戰線》第32卷第3期,2006年5月,頁131-139。
王俊:〈春秋戰國時期的鬼神思想〉,《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卷6期,2006年12月,頁122-124。
馮雪俊,高錦花:〈論春秋戰國時期人的覺醒〉,《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07年4月,頁82-85。
涂平榮:〈墨子政治倫理思想探析〉,《宜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3期,2007年6月,頁23-25+46。
陳一弘:〈墨子「非命」之旨趣及其意義〉,《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6月,頁1-30。
國風:〈管制與放任:先秦儒、道、法民生經營思想的碰撞〉,《理論探索》2007年第6期,2007年6月,頁73-77。
盤劍波:〈論春秋戰國時期「士」的崛起及其貢獻〉,《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07年7月,頁86-89。
周金華:〈試論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革中的地位與作用〉,《湖南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7年8月,頁21-27。
張其鎮:〈春秋戰國時期的開源與節用觀探析〉,《江西社會科學》2007卷12期,2007年12月,頁86-90。
何芳:〈墨子的道德理想及其現代意義〉,《棗莊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8年2月,頁118-124。
高巍翔:〈春秋戰國經濟技術發展與我國封建社會的文化生態〉,《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2008年3月,頁99-103。
鄭蘇文:〈墨子「為民之利」思想探析〉,《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第9卷第2期,2008年6月,頁20-22。
吳元豐:〈「義」道義涵的承接及轉出----《墨子》思想研究〉,《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13期,2008年7月,頁151-165。
劉桂榮:〈韓非對荀子的接受研究〉,《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8年8月,頁64-68。
婁金香,李亞光:〈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流動述論〉,《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卷5期,2008年9月,頁82-85。
楊賽:〈墨子「非樂」論〉,《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08年9月,頁11-17。
劉小剛:〈法、術、勢:韓非子政治哲學的實踐路徑〉,《雲南行政學院學報》10卷6期,2008年11月,頁30-32。
王鴻生:〈中國傳統政治的王道和霸道〉,《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2卷第1期,2009年1月,頁128-132。
張斌峰:〈墨子的「法治」觀及其現代價值〉,《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2009年1月,頁94-98。
錢永生:〈墨子人本思想的結構〉,《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2009年1月,頁5-10。
何芳:〈墨子「民本」平等思想的現代審思〉,《棗莊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9年2月,頁127-131。
吳豐年:〈墨子尚賢學說之研究〉,《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第3卷第1期,2009年2月,頁1-16。
穆靜:〈春秋行人與戰國策士外交辭令緣何不同〉,《語文學刊》2009年2A期,2009年2月,頁27-28。
劉麗琴:〈試析墨子人格精神的義理根據〉,《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第9卷第1期,2009年2月,頁95-98。
魏義霞:〈從孔子與墨子的天命論看儒家與墨家的不同命運〉,《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1期,2009年3月,頁1-9。
林逢源:〈《韓非子》論姦偽與賢智〉,《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十八期,2009年6月,頁21-42。
蕭美齡:〈《墨子》非儒思想之衡定〉,《鵝湖月刊》第34卷第12期,2009年6月,頁47-55。
宋洪兵:〈秩序與正義之間----略論先秦儒法之理想政治及其實現途徑〉,《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第4期,2009年7月,頁126-133。
陳智勇:〈春秋戰國時期的和諧社會觀〉,《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9期,2009年9月,頁154-157。
吳進安:〈墨家天人關係論探析〉,《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12期,2009年12月,頁107-126。
段瑞芬:〈春秋戰國的知識階層----士階層於禮崩樂壞後的超越〉,《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5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24-27。
蘇德昌:〈《韓非子》「以刑去刑」說疑義論析〉,《漢學研究集刊》第九期,2009年12月,頁47-80。
王黎明:〈墨子「天志」、「明鬼」思想積極意義分析〉,《天水行政學院學報》第61期,2010年1月,頁126-128。
周木村:〈對墨子「兼愛」觀念可行性的質疑〉,《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1期,2010年1月,頁30-33。
魏義霞:〈論墨子「以尚賢使能為政」的政治哲學〉,《齊魯學刊》第214期,2010年1月,頁27-31。
張立文:〈墨子的救治社會之道〉,《湖湘論壇》第131期,2010年2月,頁59-68。
蔣重躍:〈歷史的變革與思想的矛盾----對韓非思想中的矛盾的再思考〉,《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2010年7月,頁67-71。
劉甲朋:〈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產權思想〉,《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4期,2010年8月,頁101-103。
白彤東:〈韓非子與現代性----一個綱要性的論述〉,《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五期,2011年5月,頁49-57。
白崢勇:〈王充對於墨子及其學說的認識與評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2期,2011年6月,頁25-54。
陳曼娜:〈春秋戰國時期文化消費初探〉,《貴州社會科學》第258期,2011年6月,頁73-79。
趙俊崗:〈《君主論》與《韓非子》政治思想的異同〉,《衡水學院學報》第13卷第5期,2011年10月,頁78-81。
孫長祥:〈宿命與天命----墨子「非命」思想的反思〉,《哲學與文化》第38卷第11期,2011年11月,頁43-58。
白崢勇:〈《墨子》「尚同一義為政」平議〉,《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3期,2011年12月,頁203-239。
吳豐年:〈墨子非樂學說之研究〉,《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第4卷第3期,2012年2月,頁139-153。
李賢中:〈墨家的天人關係〉,《哲學與文化》第39卷第4期,2012年4月,頁147-164。
干春松:〈荀子與儒家在戰國政治轉型中的秩序安排----荀子與賢能政治〉,《邯鄲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13年3月,頁24-33。
程諾蘭:〈墨子倫理觀與周代親親倫理思想之背離關係探討〉,《興大人文學報》第51期,2013年9月,頁133-174。
陳穎萱:〈從《韓非子․大體》論君主運用法術時的基本態度〉,《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二十五期,2014年3月,頁1-18。
曾暐傑:〈尊君原是為民----論韓非的集權專制思想以「利民」為目的〉,《應華學報》第十五期,2014年6月,頁39-76。
洪巳軒:〈從《韓非子》「人設之勢」論政治權力之鞏固〉,《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五十一期,2016年3月,頁1-34。
侯展捷:〈《韓非子》「仁」概念的雙重論述----韓非道德觀之省思〉,《哲學論集》第四十七期,2016年7月,頁1-28。

三、學位論文(依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一)博士論文
王季香:《先秦諸子之人格類型論》,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林建銘:《墨子道德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王億仁:《《韓非子》政治思想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二)碩士論文
湯智君:《墨學之「義」之考察》,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林晉堂:《《韓非子》的君臣民思想初探》,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湯娟宜:《墨子的宗教思想研究》,台北: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淑鈴:《韓非反人文觀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鈺文:《墨子宗教情懷的形成與實踐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林淑琪:《韓非思想中的君臣關係及其意義》,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7年。
陳君蘭:《墨子兼愛倫理理論結構之衡定》,宜蘭:佛光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李鈺文:《墨子宗教情懷的形成與實踐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江其荃:《墨子與韓非思想異同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許鈞婷:《墨子政治思想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管力吾:《韓非政治思想探析》,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德翰:《韓非之法律思想研究──以刑罰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2010年。
王介成:《《墨子》兼愛思想研究》,台北: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呂依惠:《墨子育才與任用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李政謀:〈義利之辯—墨子思想與功利主義比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陳若葳:《韓非之政治思想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謝南盛:《《韓非子》思想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