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鄭玄到朱熹:朱子《四書》詮釋的轉向
作者:高荻華
出版日期:2015
出版項:臺北:大安
ISBN:9789867712660
主題關鍵詞:朱熹四書研究考訂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
期刊論文
1.林維杰(20051200)。朱熹哲學中的經典詮釋與修養工夫。法鼓人文學報,2,217-2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冠宏(19970500)。魏晉人詮釋「甯武之愚」的義涵試探--兼論與朱熹所解之比較。中國文學研究,11,77-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曉東(20011200)。善與至善:論朱子對「大學」闡釋的一個向度。臺大歷史學報,28,23-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倪芳芳(19970900)。錢穆「論語新解」與朱子「論語集注」之比較--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等九章為例。孔孟月刊,36(1)=421,10-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岑溢成(19880500)。「生之謂性」釋論。鵝湖學誌,1,55-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光慶(2000)。朱熹《四書》解釋方法論。孔子研究,2000(6),48-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昌偉(19990600)。陳乾初「大學辨」對朱子的駁難。鵝湖,24(12)=288,8-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趙中偉(20060100)。「仁」的詮釋之轉化與延伸--以朱熹《論語集注》為例。輔仁國文學報,增刊,99-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志剛(1996)。從《四書章句集注》看朱熹的訓詁學與義理學。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6(1),5-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振維(20020700)。論朱熹對孟子「性善」說的詮釋及其問題--「性善」與「人性本善」的辯議。哲學與文化,29(7)=338,617-627+6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馬耘(20020700)。《論語》「仁」概念朱注獻疑--兼論「仁」概念之確義。哲學與文化,29(7)=338,638-651+6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傅佩榮(20010700)。朱注《論語》的商榷。哲學與文化,28(7)=326,629-637+6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剛(2001)。《大學》、《中庸》與朱熹自然哲學。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柯玫妃(20060600)。朱熹經典詮釋之目的與結果析論--以《論語.先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為例。問學,10,63-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潘德榮(20011200)。理解中的原義與原意:朱熹與施萊爾馬赫的理解觀之比較。臺大歷史學報,28,51-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高荻華(20031100)。論「禮記」「樂和」。長庚科技學刊,2,245-2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郭齊(2000)。朱熹《四書》次序考論。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儒賓(19991200)。《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歷程--從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論。臺大歷史學報,24,29-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岑溢成(19831100)。大學之單行及改本問題評議。鵝湖,9(5)=10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月惠(20010600)。宋儒對於「仁」的詮釋--以「論語」「觀過,斯知仁矣」為例。鵝湖學誌,26,35-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蔡信安(19870100)。論孟子的道德抉擇。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0,135-1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逢源(20050500)。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次。東華漢學,3,223-2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振維(20020600)。論朱熹對孟子「性善」說的詮釋及其問題--「性善」與「人性本善」的辯議。哲學與文化,29(6)=337,504-531+5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崑將(20010600)。朱子對《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及其爭議。臺大歷史學報,27,83-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麗真(19910600)。魏晉人對傳統禮制與道德之反省--從服喪論、同姓婚論與忠孝論談起。臺大中文學報,4,109-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傅武光(19740600)。四書學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18,651-928+928_1-928_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鍾彩鈞(1993)。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國際朱子學會議。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05)。朱子全書與朱子學--2003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朱子全書與朱子學--2003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87)。中國傳統文化再檢討(上篇: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首屆國際中國文化學術討論會。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俊良(2004)。朱熹論語集注的思想史分析(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淙德(200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成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柯玫妃(200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研究--以詮釋傳意方法分析(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致文(2003)。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澧(1971)。東塾讀書記。臺北:文光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亞當.史密斯、謝宗林(2007)。道德情感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俊傑、江宜樺(2005)。公私領域新探:東亞與西方觀點之比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大齊(1996)。論語臆解。臺北: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慧傑(1978)。朱熹倫理學。臺北:牧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曹元弼(1995)。禮經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姚瀛艇(1995)。宋代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錢穆(1991)。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程石泉(1992)。學庸改錯及新詮。花蓮:花蓮師範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朱熹(2001)。四書或問。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任繼愈(2003)。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荻華(2007)。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洪漢鼎(1993)。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祖漢(1997)。中庸義理疏解。鵝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明輝(2004)。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董洪利(1997)。古籍的闡釋。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文史知識》編輯部(1996)。儒、佛、道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馮達文(1998)。宋明新儒學略論。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呂思勉(1977)。理學綱要。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皮錫瑞、周予同(1996)。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先慎、韓非(19830400)。韓非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Tillman, Hoyt C.(2002)。朱熹的思維世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包弼德、劉寧(2000)。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錢穆(2005)。朱子學提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黃清連(1998)。結網集。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趙峰(2004)。朱熹的終極關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梁啟超(198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姜廣輝(1995)。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束景南(2000)。朱子大傳。福建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江藩、方國瑜(1990)。經解入門。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范曄(1986)。後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應麟(1966)。困學紀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何俊(2004)。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譚宇權(1995)。中庸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錢穆(2001)。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蘭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朱熹、黎靖德(1986)。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牟宗三(1991)。心體與性體。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沈善洪(1992)。黃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馬宗霍(1987)。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劉宗周(1968)。劉子全書。臺北:華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章權才(1999)。宋明經學史。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李澤厚(1986)。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鄧克銘(19930000)。宋代理概念之開展。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陳榮捷(1988)。朱熹新探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蔡方鹿(2002)。朱熹與中國文化。貴州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朱杰人(2001)。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朱子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陳榮捷(2004)。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諸橋轍次、唐卓群(1937)。儒學的目的與宋儒的活動。南京:國民印務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范立舟(2001)。理學的歷史及其歷史命運。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1983)。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台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李明輝(1997)。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黃宗羲、全祖望、吳光(1992)。宋元學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司馬光(1936)。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黃俊傑(1995)。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牟宗三(2003)。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余英時(2004)。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孔穎達。禮記正義。藍燈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邢昺。論語正義。藍燈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錢地(1978)。論語漢宋集解。錢地之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卓忠信(1969)。論語何氏集解、朱子集注比較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邱漢生(1982)。四書集注簡論。湖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朱彝尊(1970)。經義考。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陳克明(1996)。群經要義。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陳如勳(1986)。論語集解、皇疏、邢疏、集注、正義、諸家異解辨正。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李澤厚(2002)。論語今讀。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趙岐、孫奭。孟子注疏。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陳大齊(1991)。孟子待解錄。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方俊吉(1993)。孟子學說及其在宋代之振興。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系編輯委員會(1981)。大學論文資料彙編。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系編輯委員會(1981)。中庸論文資料彙編。復文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蔡方鹿(2004)。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陳志信(20030000)。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岑溢成(1992)。詩補傳與戴震解經方法。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焦循(1988)。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黃俊傑(1983)。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皇侃(1991)。論語集解義疏。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曾春海(2001)。朱熹哲學論叢。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徐洪興(1996)。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顧炎武(1978)。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孔丘(1997)。定州漢墓竹簡論語。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戴震(1990)。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皮錫瑞(1989)。經學通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司馬遷、瀧川龜太郎(1990)。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班固(1997)。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呂不韋(1996)。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王肅(1983)。孔子家語。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張湛(1975)。列子。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朱熹(1980)。朱文公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王邦雄(1998)。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陳滿銘(1989)。中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黃俊傑(2005)。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黃俊傑(2004)。中日《四書》誇釋傳統初探。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1958)。中國學術史論文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1982)。論孟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余英時(1992)。從價值體系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吳怡(19760000)。中庸誠的哲學。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金春峰(19980000)。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袁保新(19920000)。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高柏園(19880000)。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張亨(1997)。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劉述先(1984)。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陳來(2000)。朱子哲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李紀祥(1988)。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大槻信良(1976)。朱子四書集註典據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黃俊傑(1993)。孟子。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黃俊傑(1991)。孟學思想史論。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張岱年(1991)。中國倫理思想研究。貫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周予同(1997)。群經概論。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王邦雄(1995)。中國哲學史。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陳榮捷(1988)。朱學論集。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陳逢源(2006)。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孔丘、程樹德、程俊英、蔣見元(1990)。論語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錢穆(1982)。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錢穆(1996)。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余英時(2003)。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硏究。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1997)。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黃俊傑(2004)。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李明輝(2002)。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喜馬拉雅研究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程頤、程顥、王孝魚(1981)。二程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李明輝(20050000)。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張立文(2001)。朱熹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余英時(2003)。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徐復觀(2002)。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楊儒賓(2002)。朱子學的展開:東亞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鍾彩鈞(2002)。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