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劉志偉柯志明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u, Chi-weiKa, Chih-ming
出版日期:2002
卷期:9:1
頁次:頁107-180
主題關鍵詞:土地改革糧政體制國家階級Land reformGrain procurement systemStateCla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6) 博士論文(3) 專書(3)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6
  • 點閱點閱:203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臺灣戰後土地制度轉型(1945-1953)內國家、地主與農民的互動過程。筆者們採取的是歷史社會學的視角,將戰後土地制度的轉型置於臺灣長期的歷史變遷過程裡,試圖建構一個歷史解釋模型。過去對戰後土地制度轉型的研究,特別是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三年的土地改革,多傾向於探討國家如何改造農村階級關係。本研究質疑這過於強調國家自主性的論法。國家固然可以透過對於財產權的界定(在農村社會裡這些主要指的是土地所有權與租佃關係的界定)以及徵稅來型塑社會階級關係,但是,反過來說,以土地改革的過程為例,重塑階級關係的可能空間有多大,仍然受限於本身的制度效能與既存的社會階級結構。雖然這麼說,筆者們並非認定社會結構決定了國家與社會階級的行動。我們所能說的或許只是,行動者的利益與政治資與化們在既存社會結構裡的策略位置息息相關,並不依特定行動都(即使是最強而有力的「國家行動者」)的意願而自由更易的。既存的社會結構限制了將來變化的可能選擇。國家、地主與農民三個社會行動者分別座落在衝突的特定策略位置上,彼此依與自己所處的策略位置切身相關的利益,選擇行動。有鑑於此,筆者們除了在靜態面上探究什麼樣的社會經濟結構條件帶來土地改革的契機與限制外,並試圖藉由釐清與比較不同時期國家、地主與農民三者間的動態互動關係,以說明這個互動過程中行動者的提擇如何導引出三七五減租終至耕都有其田的結果。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state, landlords and peasantry in Taiwan post-war transformation of land tenure, in particular the land reform of 1940-1953. As widely known, the land reform constitutes a ke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 However, most writers fail to locate the post-war land reform in the long-term socio-economic change of Taiwan and therefore are unable to provide a historical explanation for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state, landlords, and peasantry. Most studies on Taiwan’s land reform tend to highlight how the KMT state reconstructed the class relationship in the countryside to form a small-holding agrarian society, which served its political purposes as well as the squeeze on agricultural surplus. As widely assumed, the state by means of defining property rights and taxation is able to shape the class structure. Yet, as shown in this study, the KMT state was not free to do so. Reshaping the agrarian class relationship through land policies not only depended upon the KMT state’s institutional capacity, but was constrained by existing class forces. The interests and political resourses of the collective actor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ir positions with the existing social structure. Actors make their own choice of action according to their strategic positions in the interest-conflicting social structure. As shown in this study, no one (not even the state) enjoyed absolute sway over the others. Applying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provided possibilities and imposed constraints toward Taiwan’s post-war land reform. Comparing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ree main collective actors—the state, landlords, and peasantry—in various historical conjunctures,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politics” in the post-war land reform in order to illuminate how the alliance and conflicts among actors led to the forced reduction of the rent rate (1949) and eventually to land redistribution (1953).
期刊論文
1.何舉帆(1951)。如何復興臺灣的農村。中國經濟,10,43-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鮑德澂(1952)。扶植自耕農立法之回顧與展望。土地改革,2(15),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柯志明(19921100)。殖民經濟發展與階級支配結構--日據臺灣米糖相剋體制的危機與重構(1925-1942)。臺灣社會研究,13,195-2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柯志明(198908)。農民與資本主義:日據時代臺灣的家庭小農與糖業資本。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6,5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世榮、蕭新煌(20011000)。臺灣土地改革再審視--一個「內因說」的嘗試。臺灣史研究,8(1),89-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淑貞(19951200)。臺灣日治時代租佃制度的運行。臺灣史研究,2(2),87-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益滔(19520400)。臺灣之租佃問題及其對策。財政經濟月刊,2(5),33-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柯志明(19900600)。日據臺灣農村之商品化與小農經濟之形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柯志民(19890900)。所謂的「米糖相剋」問題--日據臺灣殖民發展研究的再思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3/4),75-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古慧雯(19961200)。論「肥料換穀」。經濟論文叢刊,24(4),479-5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Sasamoto, T.(1968)。A Salient Featur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Taiwan: The System of Rice Collection by the Taiwan Provincial Bureau。The Developing Economies,6(1),27-39。  new window
12.陳鵬仁、高純淑(1999)。臺灣實施土地改革五十週年口述歷史座談會記錄。近代中國,131,175-2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入鹿山成樹(1939)。臺灣に於ける米穀檢查に就いて中の二。臺灣農會報,1(6),1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中國土地改革協會(1952)。怎樣可以使「耕者有其田」順利實施?順利完成?-中國土地改革協會座談會紀要。土地改革,2(16),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甲本正信(1935)。土壟間に就いて。臺灣農事報,343,10-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沈時可(1952)。一年來臺灣的三七五減租與土地政策。中國經濟,16,47-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沈鎮南(1948)。臺灣糖業公司土地問題概述。臺糖通訊,3(14),2-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何舉帆(1952)。從業佃糾紛看減租的前途。土地改革,2(5),43-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詩旦(1951)。臺灣土地改革的絆腳石。土地改革,復刊第二期,9-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根岸勉治(1936)。垂直的の米穀生產分化と土壟間階級。農業經濟研究,12(4),23-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寇龍華(1952)。論臺灣的糧食政策。財政經濟,2(1),16-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蘇新(1946)。再論「糧食問題」。政經報,2(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糧食局(1947)。臺灣光復後之糧食措施。臺灣銀行季刊,1(1),210-2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殷章甫(1991)。臺灣光復前後之農地租佃制度。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蕭全政(1984)。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ice Policies in Taiwan, 1945-1980,0。  new window
圖書
1.賴澤涵(1992)。臺灣光復初期歷史。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第31號專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省政府糧食局肥料運銷處(1996)。肥料手冊。南投:臺灣省政府糧食局肥料運銷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長璽、張維光(1953)。臺灣土地改革。臺灣土地改革。臺北:新動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蕭錚(1951)。臺灣農地減租研究報告。臺灣農地減租研究報告。臺北:中國地政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文山(1949)。臺灣「三七五」地租運動的透視。台北:自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臺灣省政府糧食局(1955)。十年來的臺灣糧政。臺北:臺灣省政府糧食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7)。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四次大會特輯。臺北: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9)。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七次大會特輯。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七次大會特輯。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何鳳嬌(1995)。光復初期土地之接收與處理(二)。光復初期土地之接收與處理(二)。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誠(1952)。如何實現耕者有其田。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8)。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六次大會特輯。台北: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登輝(1972)。臺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臺北:臺灣銀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臺灣省農業組織調查委員會(1949)。臺灣省農業組織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農業組織調查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1946)。臺灣民政。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山本壽賀子、曾培堂(1999)。臺灣統治概要。大社會文化事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炎憲、高淑媛(1996)。衝擊年代的經驗:臺北縣地主與土地改革。衝擊年代的經驗:臺北縣地主與土地改革。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湯惠蓀(1954)。臺灣之土地改革。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柯志明(1995)。Japanese Colonialism in Taiwan: Land Tenure, Development, and Dependency, 1895-1945。Boulder, CO:Westview Press。  new window
19.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川野重任、林英彥(1969)。日據時期臺灣米穀經濟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進慶、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1995)。台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益滔(1964)。臺灣之土地制度與土地政策。台北:台銀經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鄭梓(1994)。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灣現代史研究論集。台北:新化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单口。臺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駿(19870201)。創造財經奇蹟的人。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黃通、張宗漢、李昌槿(1987)。日據時代臺灣之財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Evans, Peter B.、Rüschemeyer, Dietrich、Skocpol, Theda(1985)。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8.蕭錚(1980)。蕭錚回憶錄:土地改革五十年。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林景源(1981)。臺灣工業化之研究。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黃俊傑(1991)。農復會與臺灣經験 (1949~1979)。臺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雷柏爾、蔡文希、石本素(1954)。臺灣目前之農村問題與其將來之展望。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華松年(1984)。臺灣糧政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安德生、夏之驊、蔡文希、襲弼(1951)。臺灣之農會。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筱峰(1993)。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柯志明(2003)。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Gold, Thomas Barton(1986)。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Armonk:M. E. Sharpe。  new window
37.凃照彥(1975)。日本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日本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日本,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Ladejinsky, W.(1970)。Agrarian Reform in Asia。Readings in Land Reform。Taoyuan。  new window
39.Mann, M.(1993)。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Cambridge。  new window
40.蕭新煌(1981)。臺灣與南韓的農業策略:鉅視社會學的研究。臺灣與南韓的農業策略:鉅視社會學的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地政局(1949)。公地放租。公地放租。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顏清梅(1993)。光復初期臺灣米荒問題初探。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徐世榮、蕭新煌(1999)。The Impacts of Class Differentia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n Post-War Land Reform in Taiwan。The Impacts of Class Differentia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n Post-War Land Reform in Taiwan。Taipei。  new window
44.陳逢源(1942)。臺灣に於ける小作問題。臺灣經濟年報(昭和十七年版)。日本,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6)。本島小作改良事業成績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Chen, Cheng(1995)。Land Reform in Taiwan。Land Reform in Taiwan。Taoyuan。  new window
47.楊懋春(1970)。臺灣土地改革對鄉村社會制度影響之研究。臺灣土地改革對鄉村社會制度影響之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1988)。中華民國農業史料(一):土地改革史料(民國十六年至四十九年)。中華民國農業史料(一):土地改革史料(民國十六年至四十九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毛育剛(1992)。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與臺灣土地改革。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0)。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一期。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一期。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1)。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二期。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二期。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2)。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台北:農復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內政部(1951)。臺灣省三七五減租考察報告。臺灣省三七五減租考察報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王益滔(1951)。農地減租與佃農經濟。臺灣農地減租研究報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立法院內政委員會(1952)。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草案關係文書。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草案關係文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石橋俊治(1942)。農業再編成の進展。臺灣經濟年報。日本,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1995)。臺灣土地改革之回顧。臺灣土地改革之回顧。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1949)。「三七五」限租手冊。「三七五」限租手冊。屏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1943)。臺灣食糧年鑑。臺灣食糧年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屏東市政府(1949)。屏東市三七五減租經過及其成果。屏東市三七五減租經過及其成果。屏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桃園縣文獻會(1962)。政事志。桃園縣志,卷三上。桃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俞飛鵬(1948)。歷年來之糧政措施(三十七年四月十三日在首屆國民大會報告詞)。糧政史料:第六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侯坤宏(1992)。糧政史料:第六冊。糧政史料:第六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陳伯達(1998)。蔣宋孔陳:中國四大家族。蔣宋孔陳:中國四大家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1992)。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陳逢源(1943)。臺灣に於ける產業組合。臺灣經濟年報。日本,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陳逢源(1943)。臺灣土地制度と小作問題。臺灣文化論叢,第一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梁義文(1981)。臺灣田賦制度之研究。臺灣田賦制度之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新竹市政府(1950)。新竹市政三年。新竹市政三年。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52)。臺灣的稅制改革。臺灣的稅制改革。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5)。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三月來工作概要。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三月來工作概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7)。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1947)。臺灣合作事業:第一輯。臺灣合作事業:第一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1946)。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施政報告:民國三十四年十月廿五日至民國三十五年四月廿四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施政報告:民國三十四年十月廿五日至民國三十五年四月廿四日。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1946)。臺灣農林:第一輯。臺灣農林:第一輯。南投縣南投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農務科(1946)。臺灣農業年報:民國卅五年。臺灣農業年報:民國卅五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臺灣省政府(1947)。臺灣省政府施政報告:卅六年六月。臺灣省政府施政報告:卅六年六月。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臺灣省政府(1947)。臺灣省政府施政報告:卅六年十一月。臺灣省政府施政報告:卅六年十一月。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地政局(1948)。臺灣省扶植自耕農實施方案。臺灣省扶植自耕農實施方案。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臺灣省政府(1948)。臺灣省政府施政報告:卅七年六月。臺灣省政府施政報告:卅七年六月。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臺灣省政府(1948)。臺灣省政府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度上半年工作計畫。臺灣省政府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度上半年工作計畫。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臺灣省政府(1950)。臺灣省政府施政報告:三十九年六月。臺灣省政府施政報告:三十九年六月。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臺灣省政府(1950)。臺灣省政府施政報告(三十九年十二月)。臺北:臺灣省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臺灣省政府(1951)。臺灣省政府施政報告:四十年十二月。臺灣省政府施政報告:四十年十二月。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48)。臺灣省三十七年度全省行政會議特輯。臺灣省三十七年度全省行政會議特輯。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地政局(1949)。實行「三七五」減租。實行「三七五」減租。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1949)。糧食增產。糧食增產。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臺灣省政府糧食局(1946)。臺灣省糧政法規。臺灣省糧政法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臺灣省政府糧食局(1962)。十六年來之糧政。十六年來之糧政。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臺灣省政府糧食處(1997)。臺灣百年糧政資料彙編,第一編:一百年來臺灣糧政之演變。臺灣百年糧政資料彙編,第一編:一百年來臺灣糧政之演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臺灣省政府糧食處(1997)。臺灣百年糧政資料彙編,第二編:近百年來糧食統計資料。臺灣百年糧政資料彙編,第二編:近百年來糧食統計資料。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秘書處(1952)。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特輯。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秘書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1948)。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五次大會特輯。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五次大會特輯。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1950)。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九次大會特輯。台灣省參議會祕書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1950)。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十次大會特輯。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十次大會特輯。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盧超(1955)。臺灣地租調查事業成績報告。臺灣地租調查事業成績報告。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臺灣總督府殖產局(0)。臺灣糖業統計,第29號。臺灣糖業統計,第29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7)。耕地賃貸經濟調查。耕地賃貸經濟調查。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7)。耕地賃貸經濟調查。耕地賃貸經濟調查。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41)。本島小作改良事業成績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6)。臺灣に於ける小作事情と其の改善設施。臺灣に於ける小作事情と其の改善設施。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地政局(1952)。臺灣省地籍總歸戶統計,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省政府糧食局(1948)。臺灣糧食統計要覽,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