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戰後政經變遷論我國公共安全體系的發展
作者:馬中慧
校院名稱:中央警察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蕭全政
章光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公共安全國家安全國土安全公共安全部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2
本文從古典國家理論之觀點,將涉及國家之「安全」議題,區分為對外之「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與對內之「公共安全(public safety)」兩個層面;前者主要是由軍事組織負責,而後者則由以警察為主的公共安全組織處理。「911事件」後,為因應恐怖主義隨時存在的威脅,美國提出「國土安全(homeland security)」的概念,強調維護國土內部的社會經濟安全。傳統的「公共安全」與「國土安全」仍同屬國家內部的安全維護,因而合稱「public security」(國內仍翻譯成「公共安全」);其與「國家安全」的關係雖然密切,但仍僅具互補而非涵蓋或從屬的關係。
公共安全體系鑲嵌於國內外政經結構脈絡中,故其形成、運作與發展,亦深受國內外相關政經結構與變遷的影響。因此,本文採取結構性的觀點,強調從國家機關的稟賦(endowments)、立場,及相關行為者(actors)之間的靜態結構關係與動態歷史脈絡,分析戰後臺灣公共安全體系的本質與變遷,並從內外政經潮流中,探討公共安全體系的改革,以為未來政府組織再造之參考。
本文主張,面對全球化與反恐怖主義等政經結構變遷,公共安全體系應該被定位為中立化、國家化,而且兼具獨立性與整合性,才能成為同時有效處理傳統「公共安全(public safety)」與「國土安全(homeland security)」議題的「公共安全(public security)」機關;而在政府組織再造中,這須整合現存的海巡署、警政署、消防署、移民署,乃至於空中勤務總隊等陸、海、空組織,成為一個符合國家發展所需,並具主體性與獨立性的「公共安全部(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中文文獻
人事管理(1993)。臺灣省82年擴大人事主管會報中心議題:「如何有效執行機
關組織及員額精簡措施」。人事管理,第30卷,第8、9期,頁51。
丁仁方(1999)。國家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臺北:時英出版社。
于春豔(1992)。我國警察組織體制之演進與展望。發表於「健全警政體制提升
組織效能省政業務研討會」,臺灣省政府主辦,臺北。
小谷豪治朗著,陳鵬仁譯(1990)。蔣經國先生傳。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
中國時報(1988)。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全文。中國時報,1988年8月26日,
第2版。
中國國防部(2009)。「2008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國北京:中國國防部。
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
北:自立晚報社。
天下雜誌(1994)。政府再造:人民的新夢想。天下雜誌特刊,第12輯。
王大佛(1995)。英美警察科學。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王作榮(1978)。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王炯華(1998)。統合治安 確立專責。中央日報,1998年9月29日,第1版。
王烱華、王家俊(2009)。空勤求生裝備 百人僅13套採購進度牛步 「執勤時心
生恐懼」。蘋果日報,2009年1月12日。
王明倫(2000)。戰後臺灣行政革新與政府再造之政治經濟分析(1945-2000)。
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王振寰(1989)。臺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new window
期,頁71-116。
王志和(1975)。值得重視的幾個警察人事問題。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5new window
卷,第4期,頁28-30。
王志和(1996)。警察行政。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王雲五(1964)。岫廬論政。臺北:法令月刊社。new window
王萬里(1986)。美蘇關係研究-冷戰.和解.對抗。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王壽南 (1987)。王雲五先生年譜初稿。臺北:商務印書館。
126
王曉明、章光明(2006)。美國警察國土安全的角色。國土安全論壇研究專論(2006
年)http://www.twhomelandsecurity.com/ld/PDF/Document4.pdf,摘於2009年2月2
日。
方瀛(1979)。從警力現代化試探警察勤務制度變革途徑。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new window
刊,第9卷,第3期,頁51,58-63。
內政部警政署(1995)。中華民國(臺灣地區)警察大事記。臺北:內政部警政
署。
內政部警政署(2003)。警政白皮書(91年版)。臺北:內政部警政署。
內政部警政署(2004)。警政白皮書(92年版)。臺北:內政部警政署。
五南編輯部(1988)。法律英漢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田弘茂(1992)。「威權政黨國家的轉型—臺灣的發展經驗」,收錄於張京育主
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頁353-377,臺北: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古奠基(1976)。當前警察人事與組織問題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7new window
卷,第1期,頁21-24。
古奠基 (1982)。泛論我國警察人事制度。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13卷,第new window
2期,頁66-80。
史賓爾(Spanier, John)著,方海鶯譯(1991)。當代美國外交史。臺北:桂冠圖
書公司。
江大樹(1996)。我國文官政策之形成與變遷(1949-1996)。國立臺灣大學政new window
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之,臺北。
江大樹(1997)。國家發展與文官政策。臺北:憬藝出版社。
江大樹(1998)。中央政府組織體制之調整。國策期刊,第4期,財團法人國策new window
研究院。
江丙坤(1998)。政府再造的工作重點與策略。遊於藝,第10期,第3版,
http://www.hrd.gov.tw/09_DEVELOP/09_05_monthly/number10/1
0_3_01.asp?version=10,摘於2005年9月18日。
江岷欽(1996)。企業型政府的理念、實務與省思。研考報導季刊,第37期,頁
22-36。
127
任德厚(1984)。國家、系統論與政治過程-比較政治學理論取向之研究。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朱武憲(2006)。政府改造現況與展望。日新半年刊,第6期,頁172-190。
朱金池(1997)。警察組織理論研究的新取向:制度論(institutionalism)。中new window
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28卷,第3期,頁63-88。
朱金池(1998)。我國警察組織設計之研究:制度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
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朱柔若(2008)。東亞共同體在臺灣-兼論歐盟外籍人士就業安全之管理。就業
安全半年刊,2008年第1期,頁102-107。
朱雲漢(1998)。民主、轉型?臺灣現象。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朱雲漢(2003)。臺灣新興民主的困境─兼論台灣民主化經驗對中國大陸的意義。
余紀忠先生逝世周年紀念論文摘要, 中國時報。
http://politics.soc.ntu.edu.tw/pLog/resserver.php?blogId=16&resource=2003.4.9Yun
Han-News.pdf,摘於2009年2月2日。
朱蓓蕾(2003)。台海互動對公共安全之影響。發表於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
際研究所和平論壇「臺海十年來互動之安全檢討」座談會,財團
法人台灣智庫主辦,臺北。
朱蓓蕾(2006)。全球化下移民對國土安全之影響,收錄於國土安全與國家安全
論文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編印。
朱錦源(2006)。義勇消防人員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
以臺中縣義勇消防人員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9)。2008年兩岸經貿情勢回顧與2009年展望。兩岸經濟
統計月報,第192期,頁67-76。
http://www.mac.gov.tw/big5/statistic/em/192/index.htm,摘於2009年2月3日。
行政院主計處( 2008 )。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新聞稿。
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dgbas03/bs4/ninews/9802/t1.xls
,摘於2009年2月3日。
行政院主計處( 2009 )。98 年1 月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
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922613504771.doc,摘
128
於2009年2月3日。
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2007)。中央災害防救會報第10次會議(行政院國土安
全三合一聯合政策會報)紀錄。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歷次會報
紀錄,2007年8月16日。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0)。研考制度的建立與發展。臺北:行政院研
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8)。政府再造綱領。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
核委員會。http://www.aproc.gov.tw/links5/6-3-1.html,摘於2005
年9月18日。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8)。各國行政革新策略及措施之比較分析。臺
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組織法研究修正專案小組(1988)。行政院組織法研究修正專案小組總報
告。臺北:行政院組織法研究修正專案小組。
行政院組織法研究修正專案小組(1998)。行政院組織法(八十一年至八十五年)
研修報告。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8)。97年外勞調查-01提要分析。臺北:行
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臺灣知識經濟競爭力 亞洲第一」新聞稿。
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編(1979)。行政院孫院長六十七年言論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編(2003)。行政院通過「反恐怖行動法」草案,從事恐怖行動者,
最重處死刑。行政院即時新聞,2003年10月29日。
行政院新聞局編(2004)。游揆:反恐行動刻不容緩,行政院一週內成立「行政
院反恐怖行動管控辦公室」。行政院即時新聞,2004年11月16
日。
汪榮祖、李敖(1995)。蔣介石評傳(下冊)。臺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
汪毓瑋(2007)。未來我國國土安全機關組織與人力資源整合研究。國家菁英季
刊,第3卷,第2期,頁51-82。
余至美(2002)。威權轉型後臺灣地區政府再造之政治經濟分析。暨南國際大學
129
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何沙崙(1995)。行政革新之制定與執行評估,發表於「加速行政革新之行動策
略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主辦,臺北。
何鴻榮(1997)。行政重組的成因和原則之解析—兼論行政院組織法修訂的動力
和應有的方向。立法院院聞,第25卷,第1期,頁65-81。
沈明義(2006)。國土安全架構下-警察組織與角色調整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
公共安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文志(2001)。海陸爭霸下亞太戰略形勢發展與臺灣的安全戰略。東吳政治學new window
報,第13期,頁129-174。
李松林(1993)。蔣經國的臺灣時代。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李佩珊(1990)。普遍化優惠關稅制度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保宏(1976)。基層警察組織芻議。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7卷,第1期,new window
頁11-12,24。
李郁華(1973)。警察勤務試行通則與警察勤務條例之比較。中央警察大學警學new window
叢刊,第4卷,第1期,頁56-66。
李湧清(1985)。理論在警察勤務上之應用。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16卷,new window
第3期,頁11-17。
李湧清(1993)。我國社會變遷與警察組織1973-1989。中央警察大學警政學報,
第22期,頁155-212。
李湧清(1998)。警察組織-理論與實際。收錄於警察行政專題,頁1-60,桃園:
中央警察大學。
李湧清(2001)。論當代民主社會中警察的角色與功能。收錄於警察學總論,頁new window
263-282。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湧清(2004)。警察發展、軌跡與趨勢。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5卷,第1new window
期,頁1-16。
李登輝(1995)。經營大台灣。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登輝(1999)。台灣的主張。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邢泰釗(2005)。專訪前警政署長孔令晟先生。日新警察半年刊,第5期,頁128-139。
邱伯浩(2006)。中共武警角色之解析。青年日報2006年1月8日,第3版。
130
吳文程(1995)。臺灣政治轉型理論的分析架構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第4期,new window
頁135-183。
吳煥偉(1998)。台灣民主轉型之結構與策略分析(1949-1997)。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嘉德(Peter Ó Neill)作,林純瑜譯(2005)。外籍勞工在台灣。人籟文化論
辨月刊,2005年3月號。
http://www.riccibase.com/new/renlai/topic/p2005%2003%202.htm
,摘於2009年2月3日。
杭亭頓(Hunting, Samuel P.)(1989)。中華民國民主化之背景(The Context of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發表於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與美國哈佛大學國際事務研究中心合辦之「中華民國民主化」研
討會,臺北。
杭亭頓(Hunting, Samuel P.)著,劉軍寧譯(1994a)。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
民主化浪潮(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杭亭頓(Hunting, Samuel P.)著,聶政雄、張岱云、石浮、寧安生譯(1994b)。
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臺
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波特(Michael E. Porter)著,李明軒、邱如美譯(1996)。國家競爭優勢,臺北:
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明尼(1992)。自由化、民主化及國民黨的角色,收錄於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
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林士賢(1974)。健全警察組識功能的回顧與展望。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5new window
卷,第1期,頁66-67。
林鐘雄 (1993)。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
柯三吉(1993)。公共政策與政治經濟論叢。臺北:時英出版社。
保安警察第一總隊(1957)。保安警察第一總隊成立10週年紀念專輯。臺北:保
安警察第一總隊,初版,頁46。
若林正丈(1994)。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出版社。
若林正丈、林松義合著,廖兆陽譯(1988)。中日會診臺灣-轉型期的政治。臺
131
北:故鄉出版社。
美國國務院監督與打擊人口販運辦公室(2005 )。人口販運資料簡報。
http://www.ait.org.tw/events/docs/20070119-FactSheetsAboutHuma
nTrafficking-C.pdf,摘於2009年2月2日。
施志茂(1973)。我國刑事警察組織體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
卷,第4期,頁77-85。
施能傑(1995)。人事政策改革是行政改革的核心。人事月刊,第21卷,第3期,
頁38-44。
苗建寅主編(1990)。中國國民黨史(1894-1988)。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
社。
馬士元(2006)。從美國經驗談我國國土安全體系之建構。論文收錄於「國土安
全與國家安全論文集」,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舉辦,桃園。
馬起華(1983)。憲法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殷乃平(1994)。1990年代金融及政策之轉變。論文收錄於「國父建黨革命一百
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國民黨主辦,臺北。
徐昀(2001)。經濟發展與犯罪--台灣經驗分析(民國四十年至八十七年)。國立new window
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客勞(Clough, Ralph N.)著,艾思明譯(1987)。海島中國。臺北:洞察出版社。
翁旭樞(2005)。臺灣警察制度之比較研究(1895-1987)。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
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涂雄翔(2006)。警察在政治體制中角色之研究(1949-2005)。國立中山大學中
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高政昇(1986)。國軍與警察人事制度之比較。警政學報,第9期,頁109-150。
梅可望(1998)。從憂患中走來-梅可望回憶錄。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
國家發展會議秘書處(1996a)。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議題總結報告。臺北:國
家發展會議秘書處。
國家發展會議秘書處(1996b)。經濟發展議題總結報告。臺北:國家發展會議
秘書處。
國家發展會議實錄編輯委員會(1997)。國家發展會議實錄。臺北:國家發展會
132
議秘書處。
康綠島(1993)。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臺灣經驗。臺北:卓越文化出版社。
陳一新(1995)。斷交後的中美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大慶(1970)。臺灣省通志,卷二,政事志,保安篇,第一冊。臺北:臺灣省
文獻委員會編印。
陳立中(1991)。中華民國的警察制度。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6卷,第3期,頁
37-67。
陳玉璽(1995)。臺灣的依附型發展。臺北:人間出版社。
陳世哲(1992)。從組織重整觀點析論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政治大學公共行政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志奇(1981)。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臺北:中華日報社。
陳宏銘(1997)。台灣憲政體制的變遷—結構制約與路徑依循下的選擇。東吳大
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英傑(2006)。網路犯罪概況。刑事雙月刊,2006年May-June,頁16-19。
陳俊勳,黃芳祐(2008)。美國911事件後台灣反恐機制研析。工安技術論壇,2008
年4月號,頁32-39。
陳荔彤(2008)。海洋事務管理機制-以海洋部之設立為中心。發表於「2008海new window
洋事務管理機制與政策研討會」,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辦,基隆。
陳師孟、林忠正、朱敬一、張清溪、施俊吉、劉錦添合著(1992)。解構黨國資
本主義:論臺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臺北:自立晚報社。
陳東龍(2001)。專題報導-雷震案:白色恐怖的打手,集黨政軍情特於一身的
警備總司令部。東森新聞報,2001年5月19日。
陳新民(1995)。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臺北:自版。
陳清泉(2006)。台灣移工人權保障之探討─以岡山泰籍移工滋擾案為例。發表
於「2006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 國立成
功大學主辦,臺南。
陳誠(1961)。臺灣土地改革紀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陳純瑩(1994)。臺灣省政府成立初期之警政(1947年5月至1949年12月)。警new window
專學報,第7期,頁1-42。
陳純瑩(1994)。臺灣光復初期之警政。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
133
版,臺北。
陳純瑩(2002)。我國威權體制建構初期之警政(1949-1958)。發表於「中國近new window
代國家的塑造」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臺北。
陳進郁(1994)。「行政院組織法」修正過程之研究—由政治生態環境看修法過
程之演變(1987-1993)。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臺北。
陳興唐編(1992)。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臺北:人間出版社。
陳聰憲(1992)。政府遷臺後中央行政機關組織結構變遷之生態分析。臺灣大學new window
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弘毅(1979)。配合警察勤務制度革新之新觀念。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9
卷,第4期,頁43-45。
陳汝瑩(2005)。臺灣警察制度史之研究(1895-2005)。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宜安(2004)。我國國家體制與警政發展(1950-1987)。臺北:中國文化大學new window
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佩修(2003)。在「九一一」事件後有關「國土安全」的戰略思維與行動策略。
發表於「東協發展與區域合作座談會」,國立中興大學全球和平
與戰略研究中心舉辦。
陳添壽(2002)。政經轉型與警察角色變遷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new window
33卷,第2期,頁31-54。
陳添壽、蔡泰山(2007)。文化創意與產業發展。臺北:蘭臺出版社。
陳健民(1995)。臺灣地區政治民主化過程中警察角色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
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曉真(1994)。戰後台灣經貿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1950-1993)。中興大學公
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章光明(1999)。從政治改革論我國警察功能之演變。中央警察大學警政學報,new window
第34期,頁1-34。
章光明(2001a)。警察與政治。收錄於警察學總論,頁283-316。臺北:五南圖new window
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章光明(2001b)。從『警察故事』看臺灣警政。國政評論,內政(評)090-101
134
號。
章光明(2002)。我國警察組織司法環境變遷之研究-從一六六到五三五。中央new window
警察大學警政論叢,第2期,頁33-50。
章光明(2006)。建構安全管理機制之研究。收錄於風險社會與安全管理學術研new window
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編印。
許介鱗(1996)。戰後臺灣史記。臺北:文英堂。
許介鱗、李文志、蕭全政(1991)。臺灣的亞太戰略。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許志雄(1995)。憲法與司法。收錄於黃宗樂主編,民間司法改革白皮書。臺北:
業強。
許舜閔(1993)。威權政治下中央行政體制發展之歷程1950-1993。國立政治大
學政大公行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福明(1986)。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
展的影響。臺北:正中書局。
許新枝(1977)。行政學與行政問題。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
曹宇帆(2007)。解嚴二十週年專題報導-解嚴後台灣展活力 數據會說話。中央
社。http://www.cnanews.gov.tw/spec/index.php?no=0425,摘於2008
年3月10日。
梁添盛(1999)。論警察權限行使與令狀主義之適用。律師雜誌,第234期,頁
11-24。
童振源(1998)。「柯江高峰會」對兩岸關係之影響。 發表於「一九九八年華
盛頓華人專業協會年會」,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舉辦。
http://www3.nccu.edu.tw/~ctung/Documents/paper8.doc,摘於2009年2月3日。
張中勇(2003)。美國「九一一」事件後國土安全作為對臺灣安全的啟示。新世
紀智庫論壇,第21期,頁59-82。
張中勇(2005)。學者指若發生大規模傳染疾病將影響國家安全,大紀元時報,
2005年8月17日,
http://tw.epochtimes.com/bt/5/8/17/n1021567.htm,摘於2009年2月
3日。
張中勇(2005)。二十一世紀台灣治安工作之挑戰。中央警察大學執法新知論衡,
第1卷,第2期,頁1-28。
135
張世杰(1994)。國家、市場與社會:一個宏觀的行政革新理念之啟示。中國行new window
政評論,第3卷,第3期,頁161-212。
張雄世(1978)。關於警政署提示革新警察勤務制度「初步概念」之芻議,中央new window
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9卷,第1期,頁14-16。
張潤書(1988)。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
張綠薇(1996)。戰後警政的接收與重建-中樞遷臺前後警政發展之探討。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嘉尹(2006)。臺灣憲法變遷的憲法學考察。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3期,new window
頁129-164。
張讚合(1996)。兩岸關係變遷史。臺北:周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曾榮汾(1986)。淺談建立中國警察史的一些問題。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new window
17卷,第2期,頁2-7。
曾榮汾(2001)。警史論叢。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曾建元(2002)。動員戡亂時期臺灣憲法變遷的歷史回顧。淡江人文社會學刊,new window
第10期,頁113-146。
黃季陸(1986)。黃季陸先生論學論政文集。臺北:國史館。
黃昭堂(2003)。臺灣總督府。臺北:鴻儒堂出版社年。new window
黃俊傑(1995)。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黃俊能(2008)。從國外經驗談犯罪製圖與犯罪預防。發表於「2008年犯罪防治
學術研討會-科技與犯罪防治」,中央警察大學主辦,桃園。
渡邊長雄(1950)。中國資本主義與戰後經濟。東洋經濟新報社。
彭樹智主編(2003)。世界通史-當代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彭懷恩(1987)。臺灣政治變遷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
彭懷恩(1992)。臺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風雲論壇社。new window
彭錦鵬(1990)。行政重組與現代化之考慮原則—美國與中華民國經驗之對照分
析。收錄於蔡政文主編,邁向已開發國家:中華民國政治發展,
頁121-146,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彭錦鵬(1996)。文官體制的彈性管理理念—美國經驗及其啟示。刊載於彭錦鵬new window
主編,文官體制之比較研究,頁43-78。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
研究所。
136
游盈隆(1997)。民主鞏固與台灣憲政體制的選擇,收錄於游盈隆主編,民主鞏
固或崩潰,頁49-76,臺北:月旦出版社。
游乾賜(2003)。我國海岸巡防機關組織變革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游乾賜(2006)。海巡署成長與變革。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森田孝利(1994)。日本統治初期台灣的治安維持制度。臺北:淡江大學日本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程德受(1977)。三個警察人事問題構想的商榷。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8new window
卷,第2期,頁7-10。
詹中原(2007)。臺灣公共行政實務發展之歷史回顧。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
096-030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post/2/3038,摘於2009年1月3日。
農政調查會(1964)。戰後諸國的土地改革。東京都:農政調查會。
雷亨利(1971)。考用合一職位分類與警察人事行政,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new window
第1卷,第4期,頁20-22。
楊日青(2008)。蔣經國與民主化。國政研究報告,憲政(評)097-006號,財團
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2/3038,摘
於2009年4月18日。
楊永年(2000)。警察組織。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7期,頁37-60。new window
楊清江(1985)。警察業務概說。中央警察大學警政學報,第8期,頁15-22。
楊國祥(1994)。我國政治發展過程中警察行政中立之研究1949-1994。中央警官
學校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趙建民(1994)。威權政治。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趙既昌(1985)。美援的運用。臺北: 聯經出版社。
葉毓蘭(2007)。人口販運與外事警察。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8卷第1期,new window
頁57-78。
葉毓蘭(2008)。經濟惡化 治安沉淪。蘋果日報論壇,2009年02月28日。
齊光裕(1997)。威權體制的轉型與解嚴。近代中國,第117期,頁30-58。
廖益興(1993)。台灣地區威權統治下的政經體制。政治學報,第21期,頁79-9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警務處(1946)。臺灣一年來之警務。臺北:臺灣省行政長
137
官公署警務處。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a)。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三月來工作概要。臺北: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b)。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臺北:臺灣省
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7)。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三十五年度工作報告。臺北: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透明組織( 2008 )。公佈2008 世界各國貪腐印象指數新聞稿。
http://www.ti-taiwan.org/ch.files/index-1.htm,摘於2009年2月3日。
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委員會(1982)。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
八輯)。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歐斯本與蓋伯勒(David Osborne and Ted Gaebler)著,劉毓玲譯(1993)新政府
運動。臺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鄭裕民(2006)。海巡署於「暫定執法線」護漁工作暨相關問題研析。海巡雙月
刊,第23期,頁30-37。
鄭錫鍇(1997)。企業性政府與人事行政革新。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1期,new window
頁67-89。
鄭梓(1991)。試探戰後初期國府之治臺策略。登載於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自立報系。
賴淑卿(1992)。國民政府警政制度之建立及其發展(1925-1948)。國立政治
大學歷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賴澤涵(1993)。台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第new window
31號專書。
鄧子正(2002)。消防組織的起源探索與現況特徵探析。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new window
第33卷,第3期,頁153-178。
薛化元(1996)。「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臺北:稻鄉出版社。
薛化元(2008)。蔣經國與臺灣政治發展的歷史再評價。國政研究報告,教文(研)
097-001號。
總統府 (2001)。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議開幕典禮總統致詞。總統府新聞稿,2001
年8月24日。
138
總統府新聞稿( 2001 ) 。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議開幕典禮總統致詞。
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Rid=599
9,摘於2008年3月14日。
劉阿榮(2001)。臺灣之永續發展—國家與社會的觀點。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new window
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阿榮(1996)。戰後臺灣政商關係之演變:理論架構與經驗意涵。中央大學社
會文化學報,第4期,頁1-42。
劉世林(2006)。「911」後我國國家安全的新思維-警察組織在國安體系中的new window
角色-。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6卷,第5期,頁1-22。
劉坤億(1996)。官僚體制革新之研究──企業型官僚體制理論及其評估。國立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進慶(2001)。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new window
劉錫誥(1980)。革新警察勤務制度對過去與現在勤區查察之研討。中央警察大new window
學警學叢刊,第10卷,第4期,頁18-23。
盧瑞鍾(2008)。二次政黨輪替的民主經驗。發表於「二次政黨輪替與台灣民主
的再深化:理論、制度與經驗研討會」,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
政治學友會、財團法人台灣民主基金會共同主辦,臺北。
蕭全政(1989)。臺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蕭全政(1991)。修正行政院組織法的基本邏輯與方向。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6
期,頁2-3。
蕭全政(1992)。國民主義下的政經改革和政府角色調整。中國論壇,第33卷,
第1期,頁49-53。
蕭全政(1994a)。政治與經濟的整合。臺北:桂冠圖書公司。new window
蕭全政(1994b)。兩種社會科學典範。政治科學論叢,第5期,頁59-85。new window
蕭全政(1995)。臺灣新思維:國民主義。臺北:時英出版社。
蕭全政(1996)。國家發展與行政革新。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30 期,頁2-3。
蕭全政(1997)。組織制度的政治經濟分析。暨大學報,第1卷,第1期,頁1-16。
蕭全政(1998a)。政府再造與企業家精神。發表於「跨世紀政府再造研討會」,
行政院研考會與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系主辦,臺北。
蕭全政(1998b)。臺灣在內外政經變遷中的行政組織調整。發表於「行政現代
139
化」兩岸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主辦,臺北。
蕭全政(1999a)。臺灣威權體制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發表於「威權體
制的變遷:戒嚴後的臺灣國際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
動委員會主辦,臺北。
蕭全政(1999b)。政府再造與企業家精神。暨大學報,第3卷,第1期,頁321-336。
蕭全政(2000)。政權轉移與政府再造。國策期刊,第15期,
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ml/15_3.htm,摘於2006
年6月8日。
蕭全政(2004)。經濟發展與臺灣的政治民主化。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1期,new window
頁1-25。
蕭全政(2007)。從新政府運動看臺灣的政府再造與政府改造。登載於政府改造
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
共事務中心。
蕭全政、管碧玲、江大樹(2001)。行政院組織調整芻議。政治科學論叢,第15new window
期,頁191-208。
蕭全政、馬中慧(2008)。從公共安全與國家安全之關係看公共安全組織體系在
國家機關中之定位。發表於第2屆「風險社會與安全管理」學術
研討會,中央警察大學主辦,臺北。
蕭峰雄(1997)。提升國家競爭力的理論與實踐。理論與政策,第11卷,第3期,new window
頁43-57。
蕭新煌等(1992)。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臺灣研究基
金會。
蕭耀銘。(1986)。蔣總統經國先生行政革新指示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賴澤涵主編(1993)。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所第31號專書。
謝瑞智(1991)。憲法大辭典。臺北:國家發展策進會。
謝明俊、林庭瑤(2007)。抓非法外勞、陸客 坦言做不到。中時電子報。
http://n.yam.com/chinatimes/politics/200709/20070924775142.html
,摘於2008年2月27日。
140
鍾起岱(1996)。以企業精神活化地方政府施政功能。研考報導,第36期,頁27-33。
關中(1985)。中美關係的檢討。臺北:作者自印。
酆裕坤(1980)。由提高警察素質探討我國警察人事行政問題,中央警察大學警new window
學叢刊,第10卷,第4期,頁33-35。
酆裕坤(1982)。介紹連納德與摩爾新著「警察組織與管理」。中央警察大學警政
學報,第2期,頁279-383。
蘇起(2004)。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
鹽見俊二著,周憲文譯(1954)。日據時代臺灣之警察與經濟。臺灣經濟史初集,new window
中譯。臺北:臺灣銀行。
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PDFFiles/0986.pdf,
摘於2006年6月8日。
參考網站:
中央警察大學全球資訊網,http://cpuweb.cpu.edu.tw/profile.asp,摘於2008年3月
10日。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全球資訊網,
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menu11.asp,摘於2008年3
月10日。
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nfa.gov.tw/show/show.aspx?pid=10,摘於
2008年3月10日。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http://www.ey.gov.tw/,摘於2008年3月10日。
行政院海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ga.gov.tw/index.asp,摘於2008年3月10日。
法源法律網,http://db.lawbank.com.tw/FLAW/FLAWDAT0201.asp,摘於2008年3
月10日。
柯林頓訪問中國於上海演說稿“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nd the First Lady in
Discussion on Shaping China for the 21st Century” ,
http://www.whitehouse.gov/WH/New/China/19980630-3597.html,
,摘於2009年2月24日。
後備司令部全球資訊網,
141
http://afrc.mnd.gov.tw/Publish.aspx?cnid=1364&p=13653&Level=2
,摘於2009年2月25日。
國家檔案管理局虛擬檔案館,
http://va-enable.archives.gov.tw/chinese/03subject_03_04_10.htm,
摘於2009年3月3日。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摘於2008年3月10日。
臺北市大安區戶政事務所,
http://www.tahr.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3851e1c,
摘於2008年2月19日。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9/4381417.shtml,摘於2008
年3月10日。
http://forum.wordreference.com/showthread.php?t=1203758,摘於2009年3月5日。
警光雜誌社全球資訊網,
http://www.police.org.tw/eng/aspcode/en_news_storypage.asp?oid=
9832342,摘於2009年03月4日。
西文文獻:
Albrechtsen, Eirik(2003). Security vs safety.
http://www.iot.ntnu.no/users/albrecht/rapporter/notat%20safety%20
v%20security.pdf.
Almond, Gabriel A. and Sideny Verba(1972). The Civil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lt, James E. and K. Alec Chrystal (1983). Political Economics. California: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lock, Fred (1977). The Ruling Class does not Rule: Note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State. In Richard Quinney, ed., 1979. Capitalist Society.
Homewood, Illinois: The Dorsey Press. pp.128-140. Reprinted From
Socialist Revolution, Vol.7, No.3: pp.6-28.
Brewer, John D., Adrian Guelke, Ian Hume, Edward Moxon-Browne and Rick
142
Wilford (1988). The Police, Public Order, and the State: Policing
in Great Britain, Northern Ireland, the Irish Republic, the USA,
Israel, South Africa, and China.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Burrel, G.and G. Morgan(1979). Sociological Paradigms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Lo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Chiu, H. ed.(1979). China and Taiwan Issue. N.Y.: Praeger Publisher.
Chou, Yang-Sun and Andrew Nathan(1987). Democratizing Transition in Taiwan.
Asian Survey, Vol. 27, No. 3, pp.277-299.
Cohen, Jean L. and Andrew Arato (1992).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Elliott, John E. (1984). The Institutionalist School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David
Whynes (Ed.), What is Political Economy? pp.59-89. Oxford:
Basil Blackwell.
Frederickson, H. George ( 2005 ) . Public Administration with an Attitude.
Washington D.C.: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ggard, Stephan Mark ( 1983 ) . Paths from the periphery: 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Doctoral
Dissert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u, Jason C. (1994). Quiet Revolution o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Taipei:
Kwang Hwa Publishing Company.
Huang, Mab (1976). Intellectual Ferment for Political Reforms in Taiwan, 1971-173.
Michigan Paper in Chinese Studies, No. 28 , pp.21-59.
Jacoby, Neil (1966). U.S. Aid to Taiwan: A Study Foreign Aid, Self-Help and
Development. N. Y.: Praeger.
Kuhn, Thomas S.(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worthy, Robert H. and Lawrence P. Travis III (1999). Policing in America:
A Balance of Forces. 2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Lincoln, Y.S. and E. G. Guba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ies. London: Sage.
143
Linz, Juan J. (1975). 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 In Fred I. Greenstein and
Nelson W. Polsby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3,
pp.175-411,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Lutterbeck, D. (2004). Between Police and Military – the New Security Agenda and
the Risk of Gendarmeries.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Vol. 39, No. 1,
pp.45-68.
O’Donnell, G. and Schmitter, Philippe C. (1986).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erlmutter, Amos ( 1981 ) . Modern Authoritarianis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Runciman, W. G., ed. (1978). Max Weber: Selections in Transl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olte, J. Aart (2001).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In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2nd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unnann, F. and Orville Schell(1967). Communist China. London: Penguin
Books.
Sutter, Robert G.(1991).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anging East Asia Order:
Implication for Taiwan’s Ability to Deter Possible Treats from the
Mainland.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Skocpol, Theda (1979).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Maxwell D. (1974). The Legitimate Claims of National Security. Foreign
Affair, Vol. 52, No. 3, pp.577-594.
Valenzuela, J. Samuel. (1992).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Post-Transitional
Settings: Notion, Process, and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In Scott
Mainwaring, Guillermo O’Donnell and Samuel J. Valenzuela eds.,
Issues in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The New South American,
144
Democrac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Winckler, Edwin A (1984).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The China Quarterly, No. 99 ,
pp.481-49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