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後臺灣婦女參政之比較研究(1945-2010):以許世賢與蘇洪月嬌為例
作者:盧文婷
作者(外文):Wen-Ting Lu
校院名稱: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所
指導教授:黃秀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婦女參政許世賢蘇洪月嬌政治家族許家班蘇家班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Shi-Xian HsuYue-Jiao Su-Hongpolitical familyHsu FamilySu Famil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6
戰後臺灣婦女參政的環境及社會地位的提升,與戒嚴到解嚴時期選舉制度發展息息相關。隨著教育的普及、都市化的加速、職業結構的改變,以及資訊傳遞快速等方面影響,不僅促使臺灣婦女社會地位提升,展現自我意識,也改變婦女參政的意識。故本文以臺灣婦女參政為研究主體,透過許世賢與蘇洪月嬌兩位婦女參政者實際參與各項中央及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過程與現況,分別就戰前與戰後初期婦女參政活動、戒嚴時期,以及解嚴後婦女參與選舉政治三方面進行分析。從臺灣婦女在各階段政治發展時期參與選舉的程度,對於戰後臺灣婦女從政治漠視到積極參政的轉變,婦女對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貢獻及社會地位的提升,均有時代性轉變的意義,包括性別文化與政治、性別與黨派,和地方政治家族的形成。婦女參政不僅在中央及地方各項選舉上嶄露頭角,更為戰後臺灣政治發展注入新動力。
在婦女參政的大環境背景下,本文並就許世賢與蘇洪月嬌兩位女性參政者作為比較研究對象,針對其參與政治的動機、政治理念與作風,分析其間的差異性,以瞭解戰後臺灣婦女參政的類型與政治型態。本論文之個案研究比較,除了凸顯婦女參政之政治家族傳承具有代表性外,兩位女性的政治生涯發展,如省議會時期質詢提案的問政風格,以及在威權時代黨國體制內,以非國民黨身份爭取組黨的過程,可幫助瞭解婦女參政的個人奮鬥歷程,更可藉由婦女個案的質詢言論發表,以及個人政治主張型態,來瞭解臺灣議會政治的變遷、非國民黨組黨運動的發展。
由於許世賢與蘇洪月嬌具有豐富的選舉參政經驗,充分展現婦女積極參政的態度與政治理念;再加上歷經過二二八事件、蘇東啟政治案件等,影響其日後以非國民黨身份參與選舉活動;更者,兩位女性參政者政治參與跑道的轉換,由地方到中央,由民意代表到行政首長的選舉,均展現女性積極參與選舉政治的態度。至於對地方政治家族的經營,各自憑藉在地方上政治魅力的形塑,從而建立地方民意基礎,分別代表嘉義市「許家班」與雲林縣「蘇家班」二地的政治勢力,進而培植政治第二代作為政治家族的接班人,其所形成政治家族的過程及地方勢力的建立,均可作為婦女參政的典範。
After World War II, the elevated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tatus of the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were executed from announcing the implement of martial law to abolishing it. Influenced by the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alteration of occupational structure, the quickness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he social status of Taiwanese women show self-awareness and consciousness of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are changed. Therefore, this thesis’ major subject is focuses on Taiwanese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By way of the process and status of play of two femal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entral and regional election of staffs serving for public employment,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regarding three aspects: campaigns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and elections during the early pre-WWII and post-WWII, the period of martial laws, and the duration of abolishing martial laws. Based on the extents of Taiwanese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elect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attitudes of post-WWII, Taiwanese women toward politics have been shifted from indifference to active participation. Both Taiwanese women’s contributions to post-WWII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ir social statuses represent transitions among different eras, including formations of culture of gender and politics, gender and parties, local and political families, and so on. Not only does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spring up in every central and regional election, but also they infuse new power into the post-WWII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In this thesis, I will focus on the entire environment and background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Shi-Xian Hsu and Yue-Jiao Su-Hong, the two female politicians, were participant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Their political motives, beliefs, and styles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ypes and political shapes of post-WWII Taiwanese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This thesis is a case study for Shi-Xian Hsu and Yue-Jiao Su-Hong which hope to realize the personal progress of striving for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First, they are the representative of political families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Secondly, these two females’ political career and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styles of inquisitions into politics with respect to interpellations of proposals during the period of bureaucratic assemblies. Thirdly, during the generation of party-state authoritarianism, the two politicians whose identities are not belonged to the party endeavored to form parties. Finally, by means of presentations of speech with regard to interpellations of women’s cases, the shapes of individual argument for politics, political shift of Taiwanese assemblies and development of forming other parties.
Because Shi-Xian Hsu and Yue-Jiao Su-Hong as the two female politicians, have plenty of electing experience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how attitudes toward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beliefs. In addition, respective and personal experiences in the “228 Incident” and “Political Case of Dung-Chi Shu”, both of these two females had influences on taking part in future campaigns of elections with the identity of other parties. From local elections to central elections, from elections of representatives to chief executives, the switch of both female politicians’ road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reveals the attitudes toward to women’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elections and politics. As to the management of local and political families, they respectively use political charisma formed in regions to build the basis of local wills of citizenry, individually standing for “Hsu Family” and “Su Family” as the two local and political forces in Jia-Yi and Yun-Lin cities. They raised the second generation as the successors of the political families. Both the forming political families and the local forces foundations can be explained the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一、基本史料
《臺灣省議會公報》第16卷第17期(1967年2月)
《臺灣省議會公報》第17卷第20期(1967年5月)
《臺灣省議會公報》第17卷第25期(1967年5月)
《臺灣省議會公報》第39卷第14期(1978年6月5日)
《臺灣省議會公報》第39卷第17期(1978年6月21日)
《臺灣省議會公報》第39卷第20期(1978年7月31日)
《臺灣省議會公報》第41卷第23期(1979年6月21日)
《臺灣省議會公報》第48卷第22期(1982年6月18日)
《臺灣省議會公報》第58卷第26期(1986年9月30日)
女性學學會著、劉毓秀主編
1996《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臺北市:時報文化公司。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0《口述歷史-蘇東啟政治案件專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央選舉委員會
1982《中華民國選舉統計提要》。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1988《中華民國選舉統計提要(35年-76年)》。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1990《中華民國67、69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概況》。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1990《中華民國72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概況》。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1990《中華民國75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概況》。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1993《國民大會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實錄(上冊)》。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1991《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出版地不詳:檔案出版社。
內政部統計處編
1989《臺灣地區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江大樹、陳仁海
2007《臺灣全志卷四政治志‧選舉罷免篇》。臺灣省南投縣:臺灣文獻館。
吳錦明、沈豐茂主修,邱奕松纂修
1991《嘉義縣志‧卷四教育志》。 臺灣省嘉義縣:嘉義縣政府。
李又寧、張玉法主編
1975《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
李國祁總纂、呂實強主纂
1995《臺灣近代史‧政治篇》。臺灣省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沈雲龍、林泉、林忠勝訪問,林忠勝紀錄
1990《齊世英先生訪問紀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周琇環、陳世宏主編
2002《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 組黨運動》。臺灣省臺北縣:國史館。
林宣槐編
1982《地方自治名人錄》。臺灣省臺中市:作者自印。
林栭顯
2000《臺灣省議會組織沿革及省諮議會之成立》。臺灣省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進發編
1932《臺灣紳士年鑑》。臺北市:民眾公論社。
林衡道口述、洪錦福整理
1984《臺灣一百位名人傳》。臺北市:正中書局。
花松村主編
1996《臺灣鄉土全誌‧第一冊(臺灣總說、臺灣省)》。臺北市:中一出版社。
宣建人編
1987《臺灣人物誌》。臺灣省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郎裕憲、陳文俊編著
1987《中華民國選舉史》。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財團法人臺美文化交流基金會
1995《島國顯影》。臺北市:創意力文化公司。
高等法院檢察局通譯室同人研究會
1935《臺譯漢譯臺灣地方選舉便覽》。臺北州:臺灣地方法院檢察局通譯室。
國史館
1995〈許世賢女士事蹟〉,《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十三輯)》。臺灣省臺北縣:國史館。
1998〈蘇東啟先生事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十六輯)》。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教育部
1984《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市:教育部。
陳世宏、張建隆主編
2001《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三):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總部 》。臺灣省臺北縣:國史館。
陳翠蓮
2007《臺灣全志˙卷四政治志˙民意機關篇》。臺灣省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黃純青
1935《臺灣地方自治選舉問答》。臺北州:(板橋信用組合內)海山自治協會。
傅正主編
1989《雷震全集(40)》。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曾品滄、許瑞浩訪問,曾品滄記錄
2004〈呂洪淑女女士訪談錄〉,《一九六O年代的獨立運動—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事件訪談錄》。臺灣省台北縣:國史館。
游鑑明訪問、吳美慧記錄
1994《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記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雲林縣政府編
1972 《雲林縣統計要覽》。臺灣省雲林縣:雲林縣政府。
董翔飛編著
1984《中華民國選舉概況(上篇)》。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1984《中華民國選舉概況(下篇)》。臺北市:中央選舉委員會。
嘉義市玉山文化協會編輯
1997《許世賢博士紀念集》。臺灣省嘉義市:財團法人張進通、許世賢文教基金會。
實錄編纂委員會
1976《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額立法委員選舉-選舉實錄》。臺北市: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選舉選舉總事務所。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7《嘉義市鄉土史料》。臺灣省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
1997《耆老口述歷史(17):嘉義市鄉土史料》。臺灣省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地方自治編輯委員會
1965《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臺灣省臺中市:臺灣省地方自治編輯委員會。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
1946《臺灣省省縣市參議會一覽》。臺北市: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1951《臺灣省實施地方自治紀要》。臺北市: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第二屆臨時省議會
《第二屆第一次臨時大會特輯》。
臺灣省第三屆省議會
《臺灣省議會第三屆第四次大會專輯》。
《臺灣省議會第三屆第八次大會專輯》。
《臺灣省議會第三屆第十次大會專輯》。
臺灣省諮議會
2000《臺灣歷史主軸史料蒐集與研究》。臺灣省臺中縣:臺灣省諮議會。
2001《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黃鎮岳先生訪談錄》。臺灣省臺中縣 : 臺灣省諮議會。
2001《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許世賢女士史料彙編》。臺灣省臺中縣:臺灣省諮議會。
2001《臺灣地方自治人物誌--省議員篇》。臺灣省臺中縣:臺灣省諮議會。
2001《臺灣地方自治人物誌--縣市長篇》。臺灣省臺中縣: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秘書處編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公報》7卷5期。
臺灣省議會秘書處編
1954-1959《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2-3屆議事錄》。臺灣省臺中縣:臺灣省省議會秘書處。
1981《臺灣省議會三十五年》。臺灣省臺中縣:臺灣省議會秘書處。
1959-1994《臺灣省第1-9屆省議會議事錄》。臺灣省臺中縣:臺灣省省議會秘書處。
臺灣省議會編
1973《臺灣省議會資料選輯》。臺灣省臺中縣:臺灣省省議會。
1996《臺灣省議會成立五十週年紀念專刊》。臺灣省臺中縣:臺灣省議會。
1998《議壇風雲五十二年—見證臺灣省議會半世紀》。臺灣省臺中縣:臺灣省議會。
臺灣教育會
1939《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市:臺灣教育會。
臺灣新文化服務社編
1952《臺灣省首屆民選縣市長暨縣市議員特輯》。臺北市:臺灣新文化服務社。
臺灣新民報編
1934《臺灣人士鑑》。臺北市:臺灣新民報。
1937《臺灣人士鑑》。臺北市:臺灣新民報。
趙璞、林家駒主修,賴子清、蔡水震纂修
1980《嘉義縣志‧卷二人民志》。臺灣省嘉義市:嘉義縣政府。
趙璞、林家駒主修,賴子清、賴明初纂修
1981《嘉義縣志‧卷三政事志》。臺灣省嘉義市:嘉義縣政府。
趙璞、林家駒主修,賴子清纂修
1978《嘉義縣志‧卷十光復志》。臺灣省嘉義市:嘉義縣政府。
劉寧顏總纂,李雄揮、程大學、司琦編纂
1993《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學校教育篇》。臺灣省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寧顏總纂,林東昌、廖財聰編纂
1992《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議會篇選舉罷免篇》。臺灣省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鳳翰、何智霖訪問
1995《梁肅戎先生訪談錄》。臺灣省臺北縣:國史館。
劉燕夫
1958《臺灣選舉實務》。臺北市:中國地方自治學會。
歐素瑛主編
2001《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五):地方自治與選舉》。臺灣省臺北縣:國史館。
賴澤涵主編
1993《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31)。
薛化元
2007《臺灣全志˙卷四政治志˙民主憲政篇》。臺灣省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薛月順等編
2002《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 》。臺灣省臺北縣:國史館。
顏尚文總編纂、賴彰能編纂
2004《嘉義市志‧卷七‧人物志》。臺灣省嘉義市:嘉義市政府。
二、專著與論文集
吳乃德、陳明通
1993〈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收於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31),頁318。
吳文星
2008《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呂秀蓮
2000《重審美麗島》。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李昌麟
2008〈我國「精省」前後地方制度之研究〉,收於臺灣省諮議會《「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人物與事件」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省臺中縣:臺灣省諮議會,頁63-86。
李筱峰
1993《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市:自立晚報社。
2000〈臺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收於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主辦「戒嚴時期政案件」專題研討會,頁62-63。
林崇熙、廖世冠、劉明俊、蔡金鼎
2011 《一個雲雨飄蕩的歲月:雲林蘇家傳記》。台北市:玉山社。

施叔青、蔡秀女編
1999《世紀女性‧臺灣第一》。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紀展南
2007《嘉義媽祖婆—許世賢傳奇》。嘉義市:張進通許世賢基金會。
孫淑
1993《臺灣政治制度》。中國江蘇省,南京大學出版社。
財團法人臺美文化交流基金會
1995《島國顯影》。臺北市:創意力文化公司。
張世熒、蘇俊豪
2005〈雲林縣地方派系權力結構與動員系統之研究〉收於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頁1-36。
張玉法
2003〈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婦女參政權的演變〉,收於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39-72。
張妙清、陳雪飛譯,張妙清、賀戴安著
2009《登上顛峰的女性》。香港:三聯書店。
曹永和、張勝彥、吳文星、蔡相煇、詹素娟、戴寶村編著
2002《臺灣歷史人物與事件》。臺灣省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梁雙蓮
1989〈婦女與政治參與〉,收於梁雙蓮等編,《婦女與政治參與》。臺北市:婦女新知基金會,頁5-46。
梁雙蓮、顧燕翎
1996〈臺灣婦女的政治參與—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觀察〉,收於女性學學會著、劉毓秀主編,《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臺北市:時報文化公司,頁97-98。
陳俐甫
1996《日治時期臺灣政治運動之研究》。臺灣省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陳鴻瑜
2000《臺灣的政治民主化》。臺北市:翰蘆圖書公司。
傅正
1989《雷震全集(40)》。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彭懷恩
1986《透視黨外組黨》。臺北市:風雲論壇委員會。
1997《臺灣政治文化的剖析》。臺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
1997《認識臺灣—臺灣政治變遷五十年》。臺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
2000《臺灣政治發展的反思》。臺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
游鑑明
1998《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2000〈臺灣地區的婦運〉,收於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頁403-554。
黃長玲
2003〈婦女與政治參與〉,收於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臺灣婦女權益報告書》。臺北市: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頁212-252。
楊翠
1993《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臺北市:時
報文化出版公司。
葉長庚
1997《嘉義人‧嘉義事:1987-1997新聞文學精選集》。臺灣省嘉義市: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趙永茂
2002《臺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臺北市: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蔡明惠
1998《臺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的鬥爭》。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鄭牧心(鄭梓)
1987《臺灣議會政治四十年》。臺北市:自立晚報社。
鄭梓
1987《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臺灣省參議會史研究(1946-1951)》。臺北市:華世出版社。
戴寶村
2006《臺灣政治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薛化元
〈一九五○、六○年代臺灣(臨時)省議會在野勢力政治主張之研究—以「五龍一鳳」為中心〉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8-2411-H004-004。
謝然之
1955《臺灣十年》。臺北市:臺灣新生報社。
謝漢儒
1998《臺灣省參議會與我》。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2002《臺灣早期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謝瑾瑜
1995《2100女性參政大趨勢》。臺北縣新店市:學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歐陽子、南珊譯,西蒙‧波娃著
1981《第二性—女人》。臺北市:晨鐘出版社。
鍾逸人
1988《辛酸六十年:二二八事件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回憶錄》。臺北市:自由時代出版社。
蘇洪月嬌
1978《我的奮闘》。臺灣省雲林縣:作者自印。
1981《政治與我:省議會四年的回顧》。臺灣省臺北縣:四維公司。
蘇瑞鏘
2005《戰後臺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臺灣省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顧燕翎
1989〈中國婦女歷史地位的演變與現況〉,收於馬以工主編,《當今婦女角色與定位》。臺北市:國際崇她社臺北三社,頁5-30。
三、期刊論文
王雅各
1994〈《臺灣政界的婦女》讀後〉,《臺灣研究通訊》2:26-31。
王業立
1998〈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5(1):77-94。
朱嘉琦
1998〈臺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國教世紀》30(1):51-71。
伯紅、吳菁
2000〈半個世紀的回顧與展望—「中國婦女五十年理論研討會」綜述〉,《婦女研究論叢》1:45-48。
吳乃德
1992〈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國家政策(動態分析)》32(4):1-3。
吳文星
1982〈日據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領導階層之塑造〉,《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9:407-445。
吳榮義
1994〈臺灣婦女教育與就業〉,《臺灣研究集刊》3:75-81。
李元貞
1986〈婦女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婦女新知》53:4-6。
李貞德
1996〈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臺灣地區「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7(2):139-179。
1999〈婦女、性別與五十年來的的臺灣方志〉,臺灣省文化處主辦「五十年來臺灣方志成果評估與未來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
李清如
1995〈左手拿鍋鏟,右手麥克風:社區女性的參政實錄〉,《婦女新知》161:2-7。
周碧娥
1987〈臺灣地區婦女政治參與的變遷〉,《社區發展季刊》37:13-25。
1990〈性別體制、政經結構與婦女運動的多元化〉,《思與言》28(1):69-91。
林文琪
1989〈九0年代臺灣婦女新象(上)〉,《婦女雜誌》255:16-25。
1990〈九0年代臺灣婦女新象(下)〉,《婦女雜誌》256:64-71。
1991〈婦女參政開步走〉,《婦女雜誌》278:118-125。
林水波
1973〈家庭在政治社會化中的角色〉,《思與言》11(2):29-34。
邰寶林
1986〈臺灣婦女問題綜述〉,《臺灣研究集刊》3:45-51。
胡佛
1989〈威權體制的重建與民主化〉,《歷史月刊》23:61-70。
徐慎恕
1986〈臺灣的婦女運動〉,《臺灣文化》7:174-185。
張玉法
2000〈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的回顧—《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導言〉,《近代中國》139:130-157。
張淑卿
1999〈近年來臺灣地區的「臺灣婦女史」學位論文研究回顧(1991-1998)〉,《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7:193-209。
梁雙蓮
1983〈影響臺灣省女性省議員參政的背景因素(1951-1989),《社會科學論叢》41:1-30。
1987〈臺灣婦女的政治參與現況與發展〉,《中國論壇》23(11):79-84。
1999〈臺灣女性官員發展的困境與突破〉,《公訓報導》85:41-47。
梁雙蓮、朱浤源
1993〈從溫室到自立—臺灣女性省議員當選因素初探(1951-1989〉,《近代中國》1:91-124。
許芳庭
2000〈戰後初期臺灣婦女團體與婦運議題〉,《臺灣史料研究》15:19-43。
陳翠蓮
2002〈臺灣的國家認同研究近況〉,《國史館館刊》33:10-17。
2004〈二二八事件史料評述〉,《臺灣史料研究》22:148-187。
2004〈黨外書籍與臺灣民主運動(1973-1991)〉,《臺灣文獻》55(1):1-29。
陳儀深
2003〈臺獨叛亂的虛擬與真實--1961年蘇東啟政治案件研究〉,《臺灣史研究》10(1): 141-172 。
游鑑明
1998〈歷史口述訪問面面觀〉,《宜蘭文獻雜誌》36:67-71。
2000〈從事女性口述歷史的幾個問題〉,《近代中國》135:117-121。
黃吳彩雲
1986〈婦女在各種不同政治體制中的角色〉,《臺灣婦女》267:13。
黃秀政
2005〈戰後臺灣婦女參政問題的檢討(1949-2004):以婦女保障名額制度為 例〉,《臺灣文獻》56(1):207-230。
2006〈論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及其對臺灣的傷害〉,《興大人文學報》36(下):493-540。
黃秀瑞、趙湘瓊
1996〈臺灣婦女近十年來政治態度的變遷:民國七十二年至八十一年〉,《問題與研究》35(10):71-95。
黃武雄
2004〈蘇洪月嬌女士事略〉,《國史館館刊》37:247-260。
黃毓秀
1989〈臺灣婦女運動—困境的超越〉,《聯合文學》5(11):7-9。
葉龍彥
1992〈臺灣光復初期的高等教育(1945-1949)〉,《臺北文獻》102:63-93。
臺灣媒體觀察基金會
1999〈媒體眼中的女性政治角色〉,《新聞鏡週刊》578:17-23。
鄭梓
1988〈戰後臺灣省制之變革—從行政長官公署到臺灣省政府(1945-1947)〉,《思與言》26(1):133-146。
1991〈戰後臺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思與言》29(4):217-260。
薛化元
2000〈選舉與臺灣政治發展(1950-1996)—從地方自治選舉到總統直選〉,《近代中國》135:34-55。
謝德錫
1987〈第一位臺灣省議會議長—黃朝琴〉,《臺灣近代名人錄》1:167。
藍采風、藍忠孚、劉慧俐
1985〈臺灣女醫的專業、婚姻與家庭觀的初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主辦「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
蘇瑞鏘
2004〈戰後臺灣歷史發展「動因」與「脈絡」的再思考--以「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為中心〉,《現代學術研究》13:89-111。
顧燕翎
1996〈從移植到生根:婦女研究在臺灣(1985-199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241-268。
四、學位論文
王怡君
1998〈女性參政者之角色認同與政策議題: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候選人為例〉。臺灣省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素慧
1996〈女性政治菁英之研究:以民進黨女性公職人員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功勤
2001〈蔣介石的臺灣時代政治菁英(1945年-1975年):以中常委及內閣為例〉。臺灣省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妙虹
2002〈戰後臺灣婦女的社會地位〉。臺灣省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倩如
2002〈威權體制下臺灣女性參政之研究:以女性省議員為例(1950-1987)〉。臺灣省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玉鳳
2003〈女性參政者形象塑造與政治行銷關係之研究〉。臺灣省臺南縣: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藹若
2004〈臺灣婦女人權運動之研究:以參政權為例(1949~2000)〉。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范碧玲
1989〈解析臺灣婦女體制:現階段婦女運動的性格之研究〉。臺灣省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毅芬
1981〈我國婦女參政問題之研究:臺北縣市地區現任女性議員參政之分析〉。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心韻
1985〈三民主義婦女政策與我國婦女政治地位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隆
1994〈郭雨新(1908-1985)與戰後臺灣黨外民主運動〉。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毓芬
1998〈女人與國家:臺灣婦女運動史的再思考〉。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輝譚
1995〈臺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觀點〉。臺灣省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靜倫
1986〈顛簸躓仆來時路:論戰後臺灣的女人、婦運與國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雅茹
2003〈戰後臺灣女性參政之先驅:許世賢(1908-1983)的政治生涯〉。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芳庭
1996〈戰後臺灣婦女運動與女性論述之研究(1945-1972)〉。臺灣省臺中市: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許純瑋
2010〈省議會時期的蘇洪月嬌〉。臺灣省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通
1990〈威權政體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玫霖
2001〈性別、政治與媒體: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恩
1986〈中華民國的政治精英:行政院會議成員的分析(1950-1985)〉。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游鑑明
1995〈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善淵
2006〈地方派系對縣長選舉之影響:以第十五屆雲林縣長選舉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楊雅慧
1994〈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婦女(1937-1945):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臺灣省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麗珍
1981〈光復後臺灣地區婦女教育與就業之研究:男女平等地位的檢討〉。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文婷
2004〈戰後臺灣婦女參政的個案研究:以許世賢為例〉。臺灣省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淑芬
1986〈民選政治菁英的社會流動〉。臺北市: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立敏
1973〈臺灣地區婦女參政問題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欣純
2002〈郭國基與戰後臺灣地方自治〉。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志榮
1993〈光復後臺籍民選精英政治反對之研究(1945-1969)〉。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羅育崑
1996〈臺灣地方政治菁英之任期時間分析:以省議員為例〉。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報刊文章
《臺灣新民報》第347號,昭和6年1月17日,第4版。
《臺灣新民報》第347號,昭和6年1月17日,第17-18版。
《臺灣新民報》第348號,昭和6年1月24日,第5版。
不詳
1986〈蘇洪月嬌決心脫離青年黨〉,《雷聲》1(4):31。
不詳
1986〈蘇洪月嬌宣布脫離青年黨〉,《第一線》7:58。
不詳
1985〈青委會訪問蘇洪月嬌女士〉,《青委會訊》12:14。
不詳
1985〈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蘇洪月嬌重回省議會的原因〉,《民主平等》12:60-61。
不詳
1985〈蘇洪月嬌走回天堂〉,《縱橫週刊》31。
不詳
1980.01.19〈蘇洪月嬌妨害公務臺中地院判刑四月〉,《自立晚報》,第2版。
不詳
1960〈在野黨及無黨無派舉行本屆地方選舉檢討會記錄摘要〉,《自由中國》22(11):352-356。
不詳
1979〈『偽造為書』案宣判四個月易科罰金蘇洪月嬌表示將上訴〉,《潮流》29:2。
不詳
1982〈70年國民黨、黨外十大新聞—黨外首創推薦制度〉,《縱橫》2(5):7-16。
不詳
1985〈十位辭職無黨籍省議員發表參選聲明書〉,《八十年代週刊》6:48-49。
不詳
1986〈女性不是為「貼郵票、寫信封」而生的--夫人從政與黨外女性面臨的考驗〉,《第一線》3:34-36。
不詳
1985〈反體制?議會闘爭?--黨外省議員集體辭職〉,《蓬萊島》46:39-41。
不詳
1968.03.27〈市長甫當選又想做縣長許世賢辦妥登記〉,《中央日報》,第3版。
不詳
1972.12. 10〈母女檔˙許家班 嘉義選壇˙娘子調兵〉,《聯合報,》第3版。
不詳
1972.12.09〈各選區政見會〉,《聯合報》,第3版。
不詳
1960〈在野黨及無黨無派舉行本屆地方選舉檢討會記錄摘要〉,《自由中國》22(11):352-356。
不詳
1978.12.12〈有人說她臨場退卻蘇治芬表示不苟同昨在政見會上首度露面〉,《自立晚報》,第2版。
不詳
1982.07.01〈竹嘉兩市今日起升格臺省曾為廿一縣市減少兩縣轄市一鄉〉,《中央日報》,第6版。
不詳
1985〈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蘇洪月嬌重回省議會的原因〉,《民主平等》12:60-61。
不詳
1979〈我們抗議,議員質詢權受到嚴重侵犯!!〉,《夏潮》6(1、2):18。
不詳
2006.08.15〈扼殺婦女參政權悖離民主〉,《中國時報》,雲林新聞C2版。
不詳
1985〈青委會訪問蘇洪月嬌女士〉,《青委會訊》12:14。
不詳
1975.12.02〈政府決心辦好選舉期望人人投票〉,《中央日報》,第3版。
不詳
1980.03.13,〈政策協調結論未納多數民意立委許世賢表遺憾〉,《自立晚報》第2版。
不詳
1979〈省議員蘇洪月嬌涉嫌偽造文書案香港中華旅行社函臺北地方法院證實涉案六人之商邀書沒有偽造〉,《潮流》12:1。
不詳
1979.12.23〈美麗島宣傳車被取締案施明德陳菊等七人妨害秩序等罪送辦〉,《自立晚報》,第2版。
不詳
1979〈要求維護質詢權—蘇東啟控告江恩,地檢處後天開庭〉,《夏潮》6(1、2):19。
不詳
1983〈候選人系列介紹--張博雅:決心繼承先母遺志〉,《鐘鼓鑼》1(10):34-35。
不詳
1980.01.31〈高雄暴力事件六十一人牽連全案下月十三日前可望起訴〉,《自立晚報》,第1版。
不詳
1985〈張博雅大勢已定〉,《亞洲人週刊》25:16-17。
不詳
1984〈張博雅有乃母之風〉,《縱橫月刊》33:40-43。
不詳
1983〈張博雅的助選陣容〉《自由鐘》41:32-33。
不詳
1983〈張博雅競選意志堅定〉,《前進廣場》2:47。
不詳
1983〈莊承龍蕭天讚對上張博雅林樂善〉,《縱橫月刊》31:36-38。
不詳
1983.07.01〈嘉義市長許世賢肝癌在臺北病逝由江慶林代理一月內公告補選〉,《中央日報》,第6版。
不詳
1983〈嘉義長選舉,金錢對民心〉,《生根》1:18-20。
不詳
1972.12.18〈嘉義縣長乾坤定可謂戰爭與和平〉,《聯合報》,第3版。
不詳
1985〈臺灣人的媳婦藍美津〉,《蓬萊島週刊》52:32-33。
不詳
1975.11.10〈增選立委下月廿日投票選務工作顯有改進正按日程循序展開〉,《中央日報》,第9版。
不詳
1985〈誰是嘉義市的真正市長—張博雅?陳珠愛?許世賢?〉,《民主平等》15:42。
不詳
1972.12.14〈縣市長競選˙政見會開始 卅九候選人˙首開話匣子 昨在各選舉區˙分談政治抱負〉,《聯合報》,第3版。
不詳
1960〈選舉改進座談會的聲明〉,《自由中國》22(12):382。
不詳
1975.10.29〈競選立委花錢買票蔡李鴦做判刑確定同案八名被告一個處刑數月〉,《中央日報》,第3版。
不詳
1961.09.21〈蘇東啟叛亂案詳查中首謀者將予嚴辦盲從者從輕發落聞蘇勾通廖逆文毅圖謀顛覆〉,《民族晚報》,第4版。
不詳
1961.09.21〈蘇東啟被拘捕 警總正偵辦中〉,《中央日報》,第3版。
不詳
1985〈蘇治洋被起訴〉,《向前看週刊》7:46。
不詳
1985〈蘇洪月嬌力求澄清〉,《薪火週刊》51:58。
不詳
1980.01.19〈蘇洪月嬌妨害公務臺中地院判刑四月〉,《自立晚報》,第2版。
不詳
1986〈蘇洪月嬌徘徊歧路口〉,《臺北檔案週刊》6:1。
不詳
1982〈蘇洪月嬌—飽經政治歷練〉,《政治家半月刊》29:6-8。
不詳
1982〈蘇洪月嬌擔任雲林縣黨部主任委員〉,《政治家》33:37。
尤震
1983〈張博雅:以正直對抗不義的女醫師〉,《前進廣場》16:16-17。
未署名
1960〈選舉改進座談會的聲明〉,《自由中國》22(12):382。
老金
1982〈都是北港朝天宮選舉惹的禍—訪蘇洪月嬌談「超額貸款」案〉,《縱橫月刊》22:26。
何中雲
1983〈嘉義市有有獨立的市格—訪黨外女傑張博雅〉,《關懷》24:11-12。
何秋如
1980〈蘇洪月嬌被空妨害公務的來龍去脈〉,《青雲雜誌》1:51-60。
吳明洲
1981〈平心靜氣探討雲林縣黨外人士落敗之因素〉,《自由鐘》17:29-30。
吳祥輝
1983〈挫敗中的凱歌-訪新任嘉義市長張博雅〉,《前進廣場》18:26-28。
吳嘉邦
1978〈我所認識的蘇洪月嬌〉,《政治家半月刊》13:45-46。
李明
1990〈張博雅入閣國民黨得意〉,《民進週刊》173:50-53。
李寒冰
1985〈黨外女將浮沈錄透視黨外女將的角色與功能〉,《民主平等》4:59-63。
李超羣
1959〈何必「逼上梁山」啊!--國民為何開除省議員許世賢等黨籍〉,《自由中國》2(3):29。
李熬
1983〈為蘇東啟蘇洪月嬌說公道話〉,《民主人》21:35-36。
李賜卿
1983〈悼念「媽祖婆」許世賢女士〉,《自由鐘》37:22-26。
林大統
1981〈蘇洪月嬌的煎熬與歷練〉,《政治家半月刊》14:36-37。
林心如
1999〈臺灣女性參政的成長與限制〉,《新世紀智庫論壇》5:94-96。
林沖
1989〈許世賢餘蔭的檢驗戰—嘉義市長七搶一的變局分析〉,《民進天下》145:56-57。
1989〈是「政治家族」而非「家族政治」〉,《民進天下》145:57。
1990〈張俊雄競選立法院長張博雅競選立法院副院長〉,《民進世界》158:46-47。
林濁水
1982〈撤退就是投降:許世賢決心再為嘉義市民服務〉,《政治家》20:15-21。
邱永靖
1984〈臺灣政壇的菟絲花-細數臺灣選舉史上的女性當選人〉,《薪火週刊》3:34-41。
邱暉成
1989〈大選日愈近,辦案愈勤快?臺中市調查站矛頭指向蘇洪月嬌〉,《時代進步週刊》276:46-47。
政治家週刊編輯部
1984〈蘇洪月嬌戰後重整吃力〉,《政治家週刊》1:49。
柳寄塵
1985〈三大門派四大高手夾擊蘇洪月嬌—蘇洪月嬌的不歸路〉《縱橫週刊》24:40-44。
洪秀菊
1985〈寇克派翠克:婦女政治參與的典範〉,《中國論壇》245:42。
范毅芬
1982〈我國婦女參政之研究—女議員政治社會化之分析〉,《中國論壇》168:51-54。
虹星
1983〈從許世賢的死談「許家班」〉,《縱橫月刊》28:37-38。
迪亞
1989〈張文英突破兩黨封鎖線〉,《民進世界》147:45。
郁永河
1983〈許世賢有女克紹箕裘張博雅決心競選嘉義市長〉,《民主人》16:31-33。
峨嵋山人
1982〈蘇洪月嬌進軍「北港朝天宮」〉,《縱橫月刊》20:71-72。
桑淑懷
1979.10.04〈意識型態不同政黨似無理由不准成立三政治學者就此問題表示意見〉,《自立晚報》,第2版。
涂醒哲
1993〈從醫界到政界—嘉義市張文英市長訪問記〉,《臺灣醫界聯盟通訊》11:10-12。
張良椎
1985〈縣市長黨內外大對決〉,《縱橫週刊》11:15-16。
1985〈「一級戰區」選後巡禮—嘉義市:「媽祖婆」庇護下的張博雅〉,《縱橫週刊》27:8-10。
張博雅
1983〈做個黨外的模範市〉,《生根週刊》6:40。
1985〈張博雅從政感言〉,《新路線週刊》18:18。
彬郎
1985〈張博雅延續香火〉,《政治家》133:13-14。
曹愛蘭
1988〈婦女與政治參與〉,《民進報週刊》31:30-31。
許世賢
1980〈美麗島高雄事件與軍法審判或司法審判〉,《這一代雜誌》17:48。
許世賢、黃順興、康寧祥
1980〈臺灣地區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試擬案〉,《亞洲人》1(1):10。
郭紀
1990〈張博雅出任衛生署長〉,《民進世界》172:50-52。
陳允中
1978〈談省議員蘇洪月嬌官司纏身〉,《這一代雜誌》13:43-44。
陳復芬
1978〈蘇洪月嬌否認偽造文書當庭提出答辯狀〉,《這一代雜誌》15:47-48。
陳嘉成
1981〈蘇洪月嬌從夾擊中奮戰獲勝〉,《自由鐘》17:26-28。
陳燕飛
1985〈南北雙嬌要國民黨好看!黃玉嬌+蘇洪月嬌=絕地大反攻〉,《民主平等》12:58-60。
陳寶容
〈蘇洪月嬌不滿許龍俊文宣〉,《中國時報》1994年11月29日,第14版。
曾心儀
1985〈蘇治芬—帶著傷痕推動民主運動〉,《民主天地週刊》8:48-49。
費正
1986〈張博雅外舉不避親〉,《自由天地週刊》2:49。
黃天福
1983〈敬悼許故市長世賢博士〉,《鐘鼓鑼》1(7):1。
黃森松
1983〈追記許世賢脫黨的一戰:李茂松停職案的質詢〉,《生根週刊》12:9-13。
1985〈雲林縣:蘇洪月嬌—第一位使國民黨「三連敗」的女將〉,《霧峰政論叢書》1:30-32。
黃福山
1983〈張博雅繼承母志參選嘉義市長〉,《自由鐘》41:28-29。
黃維正
1983〈嘉義「媽祖婆」許世賢蓋棺論定—她的從政生涯、政績和政治思想〉,《前進週刊》15:4-13。
楊秋蘋
2004.04.29〈省諮議會史料展—回顧議會政治走過的路〉,《中國時報》,第C5版。
楊婉瑩
2007〈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選舉研究》14(2):60-61。
嘉義通訊
1982〈許世賢眾望所歸當選嘉義市長〉,《自由鐘》19:18-20。
管叔夷
1986〈「火鳳凰」許世賢〉,《雷聲》117:57-62。
潘立夫
1982〈嘉義市長當選人許世賢訪問記〉,《政治家半月刊》22:15-17。
1982〈許世賢當仁不讓〉,《政治家》24:8-11。
蔡興
1983〈嘉義市民大團結—嘉義市長候選人張博雅掀起高潮〉,《前進廣場》17:38-39。
鄭南榕
1982〈國民黨忽視女性的高級政治地位〉,《政治家半月刊》24:27-28。
鄭玲
1983〈張博雅棄醫從政〉,《前進廣場》9:30-32。
鄭荻
1985〈國民黨不要害蔡定芳—蔡定芳扳不倒張博雅〉,《縱橫週刊》8:53-57。
蕭史
1985〈蘇洪月嬌的無奈—她為什麼第一個回到省議會?〉,《雷聲》64:49-51。
蕭毅
1984〈臺籍醫生的抗議精神—自蔣渭水到許世賢的醫生抗議政治〉,《蓬萊島週刊》4:6-10。
顏尹謨
1984〈黨外反對運動的困境與出路〉,《蓬萊島叢刊》8:20-23。
蘇洪月嬌
1978〈我的看法與作法〉,《今日府會雜誌》1:19。
1979〈請維護議員的質詢權〉,《夏潮》6(1、2):7。
1980〈請制定一部高瞻遠矚的選舉法典〉,《青雲雜誌》7:44-45。
1984〈還給農民公道〉,《自由鐘》24:23。
蘇洪嬌娥口述、吳怡然紀錄
1983〈許世賢—臺灣地方自治史上的女強人〉,《民主人》12:15。
六、網路資料
《自由時報》,〈蘇治芬從政路〉(2010.08.29)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5/today-center9-3.htm
「北港朝天宮」(2007.12.20)
http://www.matsu.org.tw/
「聯合知識庫」(2007.12.20)
http://www.udndata.com/library/
中央選舉委員會 選舉資料庫(2010.09.27)
http://210.69.23.140/vote3.asp?pass1=B1995A0000000000aaa
中央選舉委員會國民大會代表選舉(2010.01.19)
http://2005assembly.nat.gov.tw/zh-tw/index.htm
中華日報新聞網(20100.08.26)http://www.cdnnews.com.tw/20030402/news/zyxw/733270002003040120500609.htm
中華民國監察院(2010.11.15)
http://www.cy.gov.tw/intro.asp?bar1=1&bar2=5
立法院公報影像系統(2007.12.20)
http://lci.ly.gov.tw/
周平德,〈張博雅「意外落馬」咎由自取怨不得人啦!〉,鯨魚網站—財團法人彭明敏文教基金會(2002.07.04)
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44243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10.09.27)http://vote.nccu.edu.tw/cec/vote3.asp?pass1=F1993A0000000000aaa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屆公職人員選舉資料(2007.12.20)
http://esc.nccu.edu.tw/newchinese/data/election%20data.htm
陳朝建,〈地方世襲政治再起 派系換黨如翻書〉(2008.01.12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05096958
雲林縣政府全球資訊網(2007.12.23)
http://www.yunlin.gov.tw/home.asp
慈林教育基金會典藏臺灣社運史料資料庫(2009.10.02)http://chilin.lib.ntu.edu.tw/RetrieveDocs.php#doc_1
雷震案史料彙編系列電子書 (2007.12.16)
http://www.drnh.gov.tw/www/page/C/ray/index.htm
嘉義市政府(2007.12.23)
http://www.chiayi.gov.tw/index_01.asp
嘉義市許世賢博士百年紀念-peopo公民新聞(2008.04.19)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3023
臺灣省諮議會沿革(2010.09.17)
http://www.tpa.gov.tw/index_a1.htm
臺灣省諮議會--數位典藏查詢系統(2007.12.20)
http://www.tpa.gov.tw/ndap/search.htm
臺灣省議會「(1968-03-01)議員許世賢當選嘉義市長請辭省議員職務,本會函請省政府查照轉報內政部備查」《數位典藏聯合目錄》(2009.09.02)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URN=1895271
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2010.01.27)
http://ndap.tpa.gov.tw/query.php
臺灣概覽--政府公報查詢系統(2007.12.20)
http://twinfo.ncl.edu.tw/tiqry/hypage.cgi?HYPAGE=search/search_sim.hpg&dtd_id=12
魯永明,〈雲縣-蘇治芬選戰經驗豐富〉,《聯合報》網路版(2005.10.07)http://mag.udn.com/mag/vote2005/storypage.jsp?f_MAIN_ID=180&f_SUB_ID=1034
&f_ART_ID=19132
檔案管理局--全國檔案目錄查詢網(2007.12.20)
http://near.archives.gov.tw/main.htm
檔案管理局--國家檔案資訊網(2007.12.20)
https://na.archives.gov.tw/archives/chinese/search/search_bas.jsp
總統府--名人錄--國策顧問(2007.12.16)
http://www.president.gov.tw/1_structure/famous_2.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