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都市治理與社會運動的文化策略:臺北市寶藏巖違建運動
書刊名:中外文學
作者:張立本
作者(外文):Chang, Li-pen
出版日期:2005
卷期:33:9=393
頁次:頁109-142
主題關鍵詞:都市社會運動都市政權文化治理寶藏巖違建抗爭藝術村Urban social movementUrban regimeCultural governanceBao-tzang-yanArt villageSquatter resista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32
  • 點閱點閱:204
本文主要分析對象是「中正二九七號(永福)公園」(寶藏巖)的違建抗爭運動,在歷經不同市府政權的過程下,其策略轉型產生的狀態。隨著都市社會環境的轉變,我們可以見到「文化」議題在其中佔有日益重要的位置;至於做為都市意義衝突戰場的都市社會運動,也放置更多力量在「文化」議題上。然而,必須探問的是,都市政權與都市社會運動在「文化」場域的交鋒中,狀況是什麼?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力量又是什麼? 以寶藏巖而言,它搭上違建運動的末班車,以藝術村的外表包裝,爭取住戶權益及違建聚落保存的實質目的。另一方面,台北市政府則在吸納對付違建抗爭經驗的同時,也在一連串都市文化的治理、宣揚、建構手法下,接受了藝術村的構想。然而,此一文化策略將整個運動帶向何方?筆者認為,都市運動若在缺乏市民直接參與鬥爭,以及社會運作之結構性邏輯尙未轉變的情形下,對於促使社會變革(social change)的影響則難以樂觀。
期刊論文
1.黃蘭翔(19950200)。日據初期臺北市的市區改正。臺灣社會研究,18,189-2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志弘(20031200)。臺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臺灣社會研究,52,121-1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2003)。共生藝棧─寶藏巖歷史聚落設置藝術村計劃委託規劃服務建議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2003)。共生藝棧─寶藏巖歷史聚落設置藝術村計劃第一次期中報告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2004)。共生藝棧─寶藏巖歷史聚落設置藝術村計劃委託規劃期末報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盈潔(1999)。重新看見寶藏巖-開發中國家都市非正式地景的營造過程與形式(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德君(2002)。危機與轉機:追蹤萬華大理街社區的空間實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雨潔(2004)。空間的歷史再書寫--「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的保存運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阿雪(1989)。光復後台北市都市政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馥瑋(2003)。說一個剝皮寮的故事--分析崩解的都市保存論述(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景森(1991)。台灣現代城市規劃: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1895∼1988)(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麗玲(2002)。都市更新與都市統理:台北與香港的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彭揚凱(1998)。綠色之城:台北都市政權統治分析(1994-1998)(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孫權(1997)。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臺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史宓(2000)。違建社區與財富積累--以台北市寶藏巖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呂秉怡(1992)。運動組織與組織轉化─無住屋運動之資源創造與轉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欣隆(1998)。明日之城,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維修(2000)。日出時,讓悲傷終結─重構都市社會運動:反對市府推土機個案,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幸均(2000)。老市中心之空間實踐:萬華大理街老社區的空間實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夏鑄九(1993)。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Freire, P.、方永泉(2002)。受壓迫者教育學。臺北市: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Castells, M.(2000)。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ume I: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Blackwell。  new window
4.夏鑄九(1992)。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叢刊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夏鑄九、黃麗玲、黃肇新、楊長苓、黃慧琦、劉昭吟、Castells, M.(2002)。《認同的力量》。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東升(19950000)。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臺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Soja, Edward W.(1989)。Postmodern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Verso。  new window
8.Castells, Manuel(1994)。一個跨文化的都市社會變遷理論。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Castells, Manuel(1994)。底層的世界:非正式經寄的起源、動力與影響。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Katznelson, Ira(1988)。Foreword。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Oxford。  new window
11.Lowe, Stuart(1986)。Urban Social Movements: The City After Castells。Urban Social Movements: The City After Castells。London。  new window
12.Mills, C. Wright(2002)。權力菁英。權力菁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002)。臺北藝術節寶藏巖影展策展草綱。臺北藝術節寶藏巖影展策展草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1)。中正297號(永福)公園以聚落公園形態保留可行性研究。中正297號(永福)公園以聚落公園形態保留可行性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龍應台(2003)。臺北在發生中。面對大海的時候。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寶藏巖工作室(2004)。GAPP計劃新聞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石文南(2003)。行動術家演出「地景詩的變奏」:寶藏巖宛如藝術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自來水事業處設計科(2004)。水處會議資料,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孫權(1997)。我們的家在康樂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馬英九(2004)。臺北怎麼搞─暢談臺北都市治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益誠(2002)。寶藏巖、公園處與城鄉所─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解析都市底層社區的存廢論述攻防戰,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蕭麗虹(2004)。市府說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Lefebvre, Henri、陳志梧(1993)。空間政治學的反思。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