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風景與認同:論王潤華的兩部現代詩集
書刊名:東方文化
作者:張松建
作者(外文):Zhang, Songjian
出版日期:2011
卷期:44:1/2
頁次:頁309-336
主題關鍵詞:南洋本土性王潤華新馬華文文學現代詩NanyangEthnography and local identityWong Yoon WahChinese literature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Modern Poet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9
  • 點閱點閱:19
圖書
1.王潤華(1999)。地球村神話。新加坡作家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潤華(1988)。山水詩。蕉風月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潤華(2010)。王潤華詩精選集。台北:新地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潤華(1980)。橡膠樹。泛亞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孟文、徐迺翔(2002)。新加坡華文文學史初稿。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萬菁(1994)。中國作家在新加坡及其影響:1927-1948。萬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德明(2007)。流散族群的身份建構--當代加勒比英語文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慷鼎(1995)。新加坡華文日報社論研究(1945-1959)。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柄谷行人、趙京華(2006)。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愛德華.W.薩伊德、單德興、陸建德(2002)。知識份子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馬侖(1984)。新馬華文作家群像。風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新加坡國家圖書館(1994)。新華作家傳略。新加坡:新加坡國家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駱明(2005)。新加坡華文作家傳略。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史英(2001)。新華詩歌簡史。新加坡:赤道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格倫• A •洛夫、胡志紅(2010)。實用生態批評:文學、生物學及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潤華(2010)。華文後殖民文學--本土多元文化的思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Darby, Wendy Joy、張箭飛、趙紅英(2011)。風景與認同:英國民族與階級地理。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弗朗茲•法農、萬冰(2005)。黑皮膚,白面具。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苗秀(1971)。新馬華文文學大系第1集-理論。新加坡: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德里克、王寧(2004)。反歷史的文化?尋找東亞認同的「西方」。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潤華(2009)。王維詩學。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里爾克著、馮至(1994)。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松建(2011)。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許文榮(2008)。馬華文學• 新華文學比照。新加坡:青年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秦賢次(1979)。葉公超散文集。臺北:洪範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潤華(1970)。高潮。臺北:星座詩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潤華(2004)。越界跨國文學解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潤華(1999)。熱帶雨林與殖民地。新加坡作家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Fanon, Frantz、萬冰(2005)。全世界受苦的人。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Bongie, Chris(1991)。Exotic Memories: Literature, Colonialism, and the Fin-de-Siecle。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1.王潤華(1989)。司空圖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Bradbury, Malcolm、McFarlane, James(1976)。Modernism: 1890-1930。Penguin。  new window
33.海德格爾、成窮、余虹、作虹(1992)。海德格爾詩學文集。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Buber, M.、陳維綱(1986)。我與你。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托•斯•艾略特、李賦寧(1994)。艾略特文學論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潤華(1966)。患病的太陽。臺北:藍星詩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楊松年(2001)。戰前新馬文學本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黃晉凱、張秉真、楊恒達(1989)。象徵主義.意象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柯利弗德.格爾茨、韓莉(1999)。文化的解釋。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王潤華(1978)。內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Debord, Guy Ernest、王昭鳳(2007)。景觀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趙毅衡(1990)。文學符號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王德威(20110000)。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De Man, Paul(1971)。Blindness and Insight: Essays in the Rhetoric of Contemporary Critic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5.Said, Edward W.、李琨(2003)。文化與帝國主義。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Frye, Northrop(1985)。Approaching the Lyric。Lyric Poetry: Beyoud New Criticism。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南子、流川(2003)。把花生米挖起來--談《五月詩社文叢》。南子評論集。新加坡:五月詩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德威(2007)。序: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詹明信(1999)。帝國主義與現代主義。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潤華(2004)。論胡適「八不主義」 所受意象派詩論之影響。越界跨國文學解讀。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維廉(1988)。語法與表現--中國古典詩與英美現代詩美學的匯通。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艾略特、李賦寧(1994)。傳統與個人才能。艾略特文學論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Adorno, Theodor W.(2000)。Lyric poetry and society。The Adorno Reader。Malden:Blackwell。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