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代中國佛教思想語境下的人文關懷
書刊名: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
作者:溫金柯
作者(外文):Wen, Jin-ke
出版日期:2013
卷期:2
頁次:頁217-230
主題關鍵詞:佛教與人文關懷現代中國佛教歐陽竟無太虛印順Buddhism and humane careModern Chinese BuddhismOuyangjingwuTaixuYinshu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56
  • 點閱點閱:11
清末民初以來,在傳統宗法社會崩解、科舉取士制度取消的情況下,長期居於主宰地位的儒家意識型態在中國經受無情的挑戰。在此情況下,過去在中國社會文化中居於較為邊緣角色、並且被界定為較與現實人生無關的佛教,獲得了重新自我認識的機遇。五四運動之後,梁漱溟就此也提出其質疑;為了回應質疑,歐陽竟無、太虛、印順等現代中國佛教思想家為佛教的人文關懷建構了新的論述。這些思想家建構的現代中國佛教思想,樹立了佛教在社會文化中的主體意識,並創造了具備現代化特質的新佛學。本文是在前人理論建構的基礎之上,進行佛教義理與現代倫理議題的對話,可以在實踐和理論上進一步推展佛教的人文關懷。從佛教的業報信仰背後的人觀(眾生觀),可以看到佛教非孤立的自我觀,而是眾生通體,這是佛教人文關懷的哲學基礎;佛教的空觀也給人文關懷提供了超越與解放的憑藉。引述余英時的研究,也就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入世傾向,在北宋僧人透過《中庸》的提倡與詮釋,將佛教哲學思維的語境脈絡移入儒學領域,促成了中國哲學在宋以後的佛教化。這說明佛教化已經是中國傳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份。最後引鄧子美教授「以中國佛教為基礎重建中國文化」的說法作結,呈現新一代中國思想家對於相關問題的思考。
This article is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theoretical construct, the dialogue of Buddhist moral principles with modern ethical issues, in practice and in theory can further promote the humane care of Buddhism. People from the of Buddhist karma faith behind outlook (sentient beings outlook), you can see the self-concept of Buddhist non-isolated, but living beings henselae, which is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he Buddhist humane care; Buddhist concept of empty also to provide humane care beyond liberation of virtue.
期刊論文
1.歐陽漸(1975)。談內學研究。內學年刊,2,199-2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程恭讓(1998)。梁漱溟的佛教思想述評。孔子研究,1998(2),66-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程恭讓(2002)。從太虛與梁漱溟的一場爭辯看人生佛教的理論難題。哲學研究,2002(5),7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歐陽漸(1975)。今日之佛法研究。內學年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程恭讓(19991200)。歐陽竟無先生的生平、事業及其佛教思想的特質。圓光佛學學報,4,141-1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溫金柯(20110600)。印順導師對《阿含經》的觀點及其對當代漢傳佛教的影響。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16,57-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溫金柯(2011)。佛教反對死刑及其對應報律與世俗權力的態度。華梵大學哲學系第十四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1年3月12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Ziporyn, Brook、吳忠偉、周建剛(2006)。善與惡:天臺佛教思想中的遍中整體論、交互主體性與價值吊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梁漱溟(2005)。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太虛(1980)。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太虛大師全書。台北: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歐陽漸(1976)。歐陽大師遺集。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印順(1984)。印度之佛教。台北:正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印順(1978)。佛法概論。台北:普門文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呂澂(2003)。內院佛學五科講習綱要。台北:大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鄧子美(2004)。超越與順應--現代宗教社會學觀照下的佛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錢穆(1978)。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正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特雷西、馮川(1995)。詮釋學、宗教、希望--多元性與含混性。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藍吉富(1991)。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傅偉勳(1990)。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郭湛波(1966)。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香港:龍門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傅偉勳(1990000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余英時(2003)。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Tracy, David、陳佐人(2009)。與他者對話--宗教之間的對話。香港:道風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Tracy, David(1989)。The Analogical Imagination: Christian Theoloy and the Culture of Pluralism。New York:Crossroad。  new window
18.黃仁宇(1995)。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俞吾金(20010421)。人文關懷:馬克思哲學的另一個維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印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印順(1987)。無諍之辯。妙雲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太虛(1999)。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太虛大師選集。新竹: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太虛。論宋明儒學。太虛大師全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太虛(1970)。人生觀的科學。太虛大師全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