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劉國松抽象水墨論述中氣韻的邏輯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廖新田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ao, Hsin-tien
出版日期:2016
卷期:104
頁次:頁34-55
主題關鍵詞:劉國松氣韻氣韻生動抽象畫離散中國現代畫水墨畫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9
  • 點閱點閱:13
「氣韻」或「氣韻生動」是中國傳統繪畫與書畫理論的核心概念,甚至可以說是中國繪畫美學的「終極」判準,各朝各代中的各種論說圍繞著這個觀念而發展、演繹開來,形成中國書畫理論體系。從中國美術史來看,它可以說是相當牢固的品藻標竿,其延續性格大致多於變革的企圖。然而,在十九世紀西方現代文化的衝擊之下,「氣韻」是否依然維持原有的意涵與形貌,或已然呈現鬆動的狀況,實有待進一步檢視。進而言之,氣韻的「原真性」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有了哪些變樣與移位,又如何因著文化「離散」(diaspora)現象而調整其論述策略,是值得深探的議題。戰後兩岸分治,中國文化因而走上開枝散葉的道路。文化離散意味著:在文化的擴散、交錯、移動、衝撞中,所謂「美學原鄉」的內容逐漸被掏空、移轉,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詮釋內涵,雖然保留著原先的形式「空殼」。此一探索有助於釐清臺灣美術中中華文化因素在傳統、本土與現代的角色與機制運作,換言之,現當代藝術與中國美學的貌合神離或「貌離神合」或其他可能的關係需要重新透過案例研究加以辯證與釐清。 戰後兩岸現代美術游移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有著激烈的路線辯論。劉國松是這段藝術變遷的典型,除了藝術上的獨特風格與成就,1960年代劉國松的藝術論述觸及了上述論爭中的許多面向。他強調新傳統,反對舊傳統與偽傳統,也不贊成全盤西化;創作上他提倡抽象畫乃中西繪畫之合流所在。在破與立之間,似乎仍然秉持著「氣韻」的大纛來正當化其論述的理路。他如何建立一個新的氣韻邏輯以融通這些異質的概念乃本文探索的重點。進一步的,劉國松的抽象水墨理論與氣韻生動的關係,實能檢視此概念的現代性變樣以及文化離散下的意涵。依此,本文的觀察點是:「氣韻」和中國現代美術運動(或現代中國美術運動)有密切的關係。本文發現,劉國松的氣韻生動論述仍然延續過往傳統論述的態度,供奉氣韻為金科玉律。「殊途同歸」(中西藝術的遇合)與「存而不論」(以氣韻生動為最高指導原則)為其整體藝術論述的基本邏輯,並藉由目標的預定來證成其創作觀的正當性。
期刊論文
1.郭承豐(196910)。老大帝國抽象畫--兼介陳正雄的畫。大學雜誌,22,38-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奕麟(19950400)。論東方人的東方論--從戰後臺灣傳統文化的建構看現代國家的吊詭。當代,108,86-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錦昌(19910800)。東方社會的「東方論」--從名的作用談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再造。當代,64,38-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白淵(195908)。對國畫,派系之爭有感。美術,3(6/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國松(1960)。論抽象繪畫。筆匯,2(3),22-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冬富(1992)。省展與當代畫壇關係之變遷(1946-1985):以國畫部門為例。炎黃藝術,37,27-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冬富(1992)。省展與當代畫壇關係之變遷(1946-1985):以國畫部門為例。炎黃藝術,38,24-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冬富(1992)。省展與當代畫壇關係之變遷(1946-1985):以國畫部門為例。炎黃藝術,39,36-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惺嶽(1969)。劉國松與他的時代。幼獅文藝,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冬富(1992)。省展與當代畫壇關係之變遷(1946-1985):以國畫部門為例。炎黃藝術,40,2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復觀(1965)。現代藝術的永恆性問題。民主評論,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盧雲生(1962)。藝術的葡萄胎--抽象畫。創作雜誌,5,62-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尉天聰(1969)。一個畫家的剖白--與劉國松的一席對談。幼獅文藝,192,148-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惺嶽(1965)。「東方精神」在哪裡?--評劉國松的繪畫思想及其他。文星,93,35-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郭承豐(1969)。走馬看畫--並替現在中國山水畫算命。大學雜誌,24,4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郭承豐(1970)。「五月」底「六月」出。大學雜誌,31,47-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郭承豐(19701100)。抽樣藝術。大學雜誌,35,45-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查律(2010)。分判之下的自我理由--論劉國松繪畫理論中的錯誤與偏執。書畫世界,2010(5),27-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建平(2009)。不同世代的精神共鳴--''現代藝術論戰''中的徐復觀與劉國松。臺灣研究集刊,104,100-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國松(1962)。畫與自然。建築雙月刊,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白淵(19550300)。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文物,3(4),16-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伯欣(20011200)。何謂「東方」?--戰後臺灣美術批評意識的一個初步考察(1950-1960年代)。現代美術學報,4,105-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蕭瓊瑞(1990)。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與臺灣地方性風格的形成--一個史的初步觀察。探討我國近代美術演變及發展藝術研討會。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新田(2012)。水墨技巧與文化召喚:正統國畫論爭中的「氣韻」之用。2012匯墨高升:國際水墨大展暨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69-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新田(2013)。氣韻之用:郎靜山攝影的集錦敘述與美學難題。影像、偶然、非秩序:重探臺灣藝術的當代性學術研討會。台南:台南藝術大學。45-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廖新田(2010)。臺灣戰後初期「正統國畫論爭」中的命名邏輯及文化認同想像(1946-1959):微觀的文化政治學探析。藝術的張力:臺灣美術與文化政治學。台北:典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raziel, Jana Evans(2008)。Diaspora: An Introduction。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  new window
3.林木(200704)。劉國松的中國現代畫之路。四川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復觀(19820000)。論戰與譯述。台北:志文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國松(1965)。中國現代化的路。台北市:文星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國松(1966)。臨摹•寫生•創造。臺北:文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君毅(1996)。劉國松研究文選。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蕾(1993)。Writing Diaspora: Tactics of Intervention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Studie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9.薩伊德(2004)。東方主義。台北:立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蕭瓊瑞(2014)。東方情--臺灣現代藝術巨匠大展。台北:尊彩藝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蕭瓊瑞(2011)。水墨巨靈--劉國松。新北市:遠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蕭瓊瑞(19910000)。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臺北:東大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俊傑(2009)。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劉國松(19580616)。現代繪畫的哲學思想--兼評李石樵畫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國松(19541123)。為什麼把日本畫往國畫裡擠?--九屆全省美展國畫部觀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國松(195412)。日本畫不是國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漢寶德(20090423)。國畫的科學化回顧郎靜山的藝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石之瑜(20140929)。文化暴發戶,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817289。  new window
6.黃冬富(2005)。六十年來省展國畫部作品與臺灣水墨畫界關係之發展,http://subtpg.rpg.gov.tw/web-life/arts/content2.asp。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復觀(19600524)。毀滅的象徵--對現代美術的一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復觀(19610717)。非人間的藝術與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徐復觀(19611105)。現代藝術對自然的叛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羅曉媛(20160302)。歧視字眼「東方人」美國聯邦法全刪,http://udn.com/news/story/6813/1534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Gilroy, P.(1997)。Diaspora and the detours of identity。Identity and difference。London:Sage。  new window
2.林瑞明(2005)。《筆匯》的創刊、變革及其影響。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信疆(2009)。掙扎、迷惘與突破:我的徬徨少年時。紙上風雲:高信疆。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國松(196604)。中國現代畫的基本精神。臨摹‧寫生‧創造。台北:文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復觀(1981)。釋氣韻生動。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信疆(2009)。大地的囚徒。紙上風雲--高信疆。台北:大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秀雄(1996)。劉國松現代水墨畫的發展歷程與藝術思想探釋。劉國松研究文選。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君毅(2002)。劉國松論述年表。劉國松談藝錄。鄭州:河南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鑄晉(1996)。中西藝術的匯流--記劉國松繪畫的發展。劉國松研究文選。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國松(1965)。論抽象繪畫的欣賞。中國現代畫的路。台北:文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國松(1965)。論繪畫批評。中國現代畫的路。台北:文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國松(1965)。繪畫的峽谷--從十五屆全省美展國畫部說起。中國現代畫的路。台北:文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國松(1965)。從龐圖藝展談中西繪畫的不同--兼評「龐圖」國際藝術運動展。中國現代畫的路。台北:文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尉天驄(1969)。一個畫家的剖白--與劉國松的一席對談。劉國松的世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惺嶽(1969)。劉國松與他的時代。劉國松的世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惺嶽(2015)。鹹魚翻不了身!答劉國松兼論「五月」。帝國的眼睛:林惺嶽藝術評論及學術文集。台北:典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國松(1965)。自由世界的象徵--抽象藝術。中國現代畫的路。台北:文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國松(1966)。畫與自然。臨摹.寫生.創造。台北:文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國松(2015)。序:臺灣本土化與李君毅的現代水墨。後殖民的藝術探索--李君毅的現代水墨畫創作。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徐復觀(1965)。現代藝術的歸趨。中國現代畫的路。臺北:文星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