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性別與家國 : 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
作者:鄭毓瑜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0
出版項:臺北:里仁
ISBN:9578352719
主題關鍵詞:辭賦評論魏晉南北朝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6) 博士論文(16) 專書(13)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2
期刊論文
1.蘇瑞隆(1990)。論謝靈運的撰征賦。文史哲,199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袁行霈(1992)。陶淵明的「閑情賦」與辭賦中的愛情閒情主題。北京大學學報,199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珍珍(19951200)。Myth as Rhetoric: The Quest of the Goddess in Six Dynasties Poetry。國立中正大學學報,6(1)(人文分冊),235-2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0)。首屆國際賦學術討論會。文史哲,199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毛慶(199207)。高唐神女傳説之分析。山西師大學報,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傅正谷(1996)。洛神賦的夢幻辭賦地位及當代論辯。社會科學輯刊,199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鄧士樑(1994)。論建安以閑邪和神女爲主題的兩組賦。新亞學術輯刊,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Lee, Yu-ch'eng(19830900)。Hsieh Ling-yun: The Poet as an Exile。Tamkang Review,14(1-4),141-154。  new window
9.陳世驤、古添宏(19770300)。論時:屈賦發微。幼獅月刊,45(3),13-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康達維(1988)。論賦體的源流。文史哲,198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毛慶(1992)。論宋玉辭賦的女性美及其創作心態。山西師大學報,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麗中、吳新發(19930800)。傅柯[Michel Foucault]與後殖民論述--現代情境的問題。中外文學,22(3)=255,51-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毛漢光(19770900)。中國中古賢能觀念之研究--任官標準之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3),333-3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梁一萍(19961100)。在西與南之間--美國西南部的地理論述與族群認同。中外文學,25(6)=294,27-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鄧仕樑(19910000)。論謝靈運「述祖德」詩二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2,163-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文月(19920600)。潘岳陸機詩中的「南方」意識。臺大中文學報,5,81-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1997)。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央研究院(1989)。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台北: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屈雅君(1995)。對於中國傳統男性文學形象的女性主義注視。中外女性文學國際研討會。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戴維揚(1994)。噴向永恒思維的螺旋--析論羅門三篇詩作的「空間運作」。羅門蓉子文學世界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顏崑陽(1994)。漢代「楚辭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第二屆中國詩學會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辦)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1991)。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南京大學中文系(1999)。辭賦文學論集。第四届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毓瑜(1996)。賦體中「遊觀」的型態及其所展現的時空意識:以〈天子游獵賦〉、〈思玄賦〉、〈西征賦〉為主的討論。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淑香(1996)。邂逅神女--解《老殘遊記二編》逸雲說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658-6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韓中慧(1985)。御定歷代賦彙諷喻類賦篇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秋麗(1996)。漢魏六朝紀行賦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棟樑(1997)。古代楚辭學史論(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魯瑞菁(1996)。〈高唐賦〉的民俗神話底蘊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瞿蛻園(1978)。漢魏六朝賦選注。台北市:西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約(1984)。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利器(1982)。顔氏家訓集解。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師培(1977)。中國中古文學史。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逸、洪興祖(1967)。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司馬相如、金國永(1993)。司馬相如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節(1957)。阮步兵詠懷詩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元龍(1986)。御定歷代賦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善(1975)。文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94)。新亞學術輯刊。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88)。左傳。台北:天工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勇(1976)。世説新語校箋。台北:宏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酈道元(1972)。水經注釋。台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文月(1998)。謝靈運。台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聞一多(1995)。神話與詩。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莫礪鋒(1993)。神女之探尋--英美學者論中國古典詩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施淑女(1969)。九歌天問二招的成立背景與楚辭文學精神的探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Holzman, Donald(1976)。Poetry and Politics: The Life and Work of Jua Ch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9.李志鈞(1978)。阮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朱碧蓮(1993)。楚辭論稿。上海:三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斯翰(1989)。漢賦--唯美文學之潮。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符(1997)。潛夫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范文瀾(1978)。文心雕龍註。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延傑(1981)。詩品注。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韓經太(1990)。心靈現實的藝術透視。北京:現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Cassirer, Ernst、劉述先(1959)。論人。台北:文星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賀明明(1989)。佛洛依德著作選。台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董小英(1994)。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康正果(1991)。風騷與艷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雲龍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屈原、王逸、洪興祖(1977)。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林文月(1981)。山水與古典。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錢鐘書(1979)。管錐篇。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揚雄、汪榮寶(1968)。法言義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張守節(1974)。史記三家注。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嚴可均(196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曹淑娟(1987)。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游國恩(1977)。楚辭論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李誠(1995)。楚辭文心管窺。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歐陽詢、汪紹楹(1980)。藝文類聚。京都: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劉勰、周振甫(1984)。文心雕龍注疏。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曹植、趙幼文(1984)。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陳壽(1979)。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朱熹(1980)。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矛鋒(1996)。同性戀文學史。臺北:漢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鄭樹森、郭勉、羅童(1995)。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廖蔚卿(1997)。魏晉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澤厚、劉綱紀(1986)。中國美學史。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何啟民(1982)。中古門第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劉知幾、浦起龍、呂思勉(1981)。史通釋評。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錢穆(1985)。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陶淵明、楊勇(1987)。陶淵明集校箋。台北: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郭紹虞(1980)。中國歷代文學論。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莊子、郭慶藩、王孝魚(1980)。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房玄齡、楊家駱(1980)。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魏徵、楊家駱(1980)。新校本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范曄(1979)。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嵇康、戴明揚(1962)。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何沛雄(1982)。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周華山(1995)。同志論。香港上環:香港同志研究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繆越(1978)。讀史存稿。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班固(1983)。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鄭良樹(1998)。辭賦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鄭毓瑜(1996)。六朝情境美學綜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劉康(199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城邦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洪順隆(1998)。抒情與敘事。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周志煌、廖棟樑(1997)。人文風景的鐫刻者--葉維廉作品評論集。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曹道衡(1992)。漢魏六朝辭賦。臺北:群玉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錢穆(1977)。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阮籍、陳伯君(1987)。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馬積高(1987)。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郭維森、許結(1996)。中國辭賦發展史。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簡宗梧(1993)。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Felman, Shoshana、Laub, Dori、劉裘蒂(1997)。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Foucault, Michel、王德威(1993)。知識的考掘。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釜谷武志(199504)。文學と消憂--魏晉時代まで。中國文學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Freud(1957)。One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 (1914)。A General Selection from the Works of Sigmund Freud。New York:Doubleday。  new window
3.Michael, Foucault(1972)。Questions on Geography。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New York:Harvester。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