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夏濟安、《文學雜誌》與臺灣大學:臺灣「學院派」文學雜誌及其與「文化場域」和「教育空間」的互涉
作者:梅家玲
書刊名:聚焦臺灣:作家.媒介與文學史的連結;洪淑苓 (主編)
頁次:251-301
出版日期:2014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主題關鍵詞:夏濟安文學雜誌臺灣大學學院派文學雜誌文化場域教育空間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應鳳凰(19851000)。劉守宜與「明華書局」·「文學雜誌」。文訊,20,321-3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褚昱志(19911100)。評五○年代的《文學雜誌》與夏濟安。臺灣文學觀察雜誌,4,68-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歐梵、林秀玲(20011100)。在臺灣發現卡夫卡[Franz Kafka]--一段個人回憶。中外文學,30(6)=354,175-1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俊雅(2002)。回首話當年--論夏濟安與《文學雜誌》。華文文學,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俊雅(2003)。回首話當年--論夏濟安與《文學雜誌》。華文文學,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余光中(20030700)。夏濟安的背影。文訊,213,111-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文星(19930900)。日據時期臺灣的高等教育。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5,143-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魯芹(19770600)。瑣憶「文學雜誌」的創刊和夭折。傳記文學,30(6),63-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世驤(1958)。關於傳統.創作.模仿--從「香港一九五○」一詩說起。文學雜誌,4(6),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應鳳凰(19851200)。劉守宜與「明華書局」·「文學雜誌」。文訊,21,308-3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芳明(20010800)。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17(10)=202,136-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彭歌(19720600)。夏濟安的四封信。中外文學,1(1),108-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宗翰(20010200)。《文學雜誌》與臺灣現代詩史。臺灣文學學報,2,157-1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朱雙一(2000)。《自由中國》與臺灣自由人文主義文學脈流。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75-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柯慶明(2003)。學院的堅持與侷限--試論與臺大文學院相關的三個文學雜誌。「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3年11月8-9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歐素瑛(2004)。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的臺灣大學(1945-1950)(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筱薇(2004)。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場域(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高恒文(2000)。京派文人:學院派的風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石濤(1987)。臺灣文學史綱。高雄:臺灣文學界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尹雪曼(1975)。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光潛。文學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夏濟安。文學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白先勇(1978)。驀然回首。臺北:爾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項潔、丁亮(2005)。國立臺灣大學校史稿(1928-2004)。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郭強生,林慧娥(19881117)。《文學雜誌》、《現代文學》、《中外文學》--對臺灣文學深具影響的文學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聶華苓(1990)。爐邊漫談。對話戰場。臺北:林白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芳明(2002)。臺灣現代文學與五○年代自由主義傳統的關係--以《文學雜誌》為中心。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白先勇(1991)。《現代文學》的回顧與前瞻。現文因緣。臺北:現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白先勇(1991)。《現代文學》創立的時代背景及其精神風貌。現文因緣。臺北:現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海音(1967)。小說家應有廣大的同情--悼念夏濟安先生。永久的懷念。臺北:夏濟安先生紀念集編印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柯慶明(1991)。短暫的青春!永遠的文學?。現文因緣。臺北:現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常風(1995)。回憶朱光潛先生。逝水集。遼寧:遼寧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侯健(1967)。紀念夏濟安先生。永久的懷念。臺北:夏濟安先生紀念集編印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平原(2003)。一份雜誌:文學史/思想史視野中的《新青年》。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一場遊行、一份雜誌、一本詩集。臺北:二魚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紹銘(1970)。懷濟安先生。吃馬鈴薯的日子。臺北:晨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賈廷詩(1967)。憶夏濟安師。永久的懷念。臺北:夏濟安先生紀念集編印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平原(2002)。新教育與新文學--從京師大學堂到北京大學。中國大學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