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知識繼受與學科定位論百年來台灣法學教育之變遷
作者:劉恆妏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eng-Wen Li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泰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法學教育台灣繼受知識學科legal educationTaiwanreceptionknowledgedisciplin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5)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8
摘要
本文以學科與教育體制為觀察核心,透過法學知識繼受移植的脈絡,探討作為知識生產與再製體系的法學教育,在百年來台灣的歷史發展與演變。藉由法學教育之制度史考察,本文嘗試分析這套外來知識體系,如何透過外來新學制的支撐,制度性地逐步建構出今日台灣法學的風貌。
由於台灣歷史發展之特殊性,首先,本文依序探討台灣法學發展的兩大淵源:戰前日本帝國法學與民國時期中國法學,以及延續兩脈發展之戰後台灣法學發展經驗。其次,本文觀察外來法學的傳遞與變革,如何在知識系統轉譯移植的深層影響下,受到既有觀念框架的制約。在國家權力機制掌控下,經由高教體制、學科體制、官制、考用制度與專門職業認證制度等複雜的制度建設而轉化推移,發展出不同於繼受母國的脈絡。
本文認為,即使台灣法學學科與教育體制所傳授的知識元素,已經全盤西化,然而,對於「什麼是法學」這類有關法學學科定位與知識功能的看法,乃至於法學教育培育人才之目標,卻未一併西化,而是在傳譯、表述的過程中,被傳統重新詮釋與界定,展現出迥異於繼受母國的特殊性。相應於傳統知識體系對法律的看法,法學之功能,被與司法緊密連結,持續鎖定在供應審判機關需求之司法部門內,司法面向以外的發展,相對顯得薄弱。台灣法學發展,除了所有學科必然具有的培養學者以供自我再製的基本目標外,明顯呈現出特重國家司法官僚需求之特性。
徵引書目

中文

官書及檔案資料

1.〈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研究院工作報告〉,收於黃季陸主編,《革命文獻 第五十三輯 抗戰前教育與學術》,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70年12月頁403-427(《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研究院工作報告》,中央研究院編印,1935年11月,南京印行)。
2.《七十七學年度國立台灣大學概況》,國立台灣大學印行,民77年10月。
3.《五十一學年度國立台灣大學概況》,國立台灣大學印行,民51年10月。
4.《五十學年度國立台灣大學概況》,國立台灣大學印行,民50年10月。
5.《六十六學年度國立台灣大學概況》,國立台灣大學印行,民66年11月。
6.《司法行政部司法官訓練所第九期結業學員紀念冊》,台北,1970年12月。
7.《四十九學年度國立台灣大學概況》,國立台灣大學印行,民49年10月。
8.《四十四學年度國立台灣大學概況》,國立台灣大學印行,民44年10月。
9.《國民政府公報》,民國37年。
10.《國立台灣大學研究所概況》,國立台灣大學印行,民60年7月。
11.《國立政大學法官訓練班第三期畢業同學錄》,南京,1948年5月。
12.《國立政大學法官訓練班第四期暨監獄官組第一期畢業同學錄》,南京,1948年12月。
13.「六十三學年度第一次校務會議記錄」教務處報告,台大校史檔案。
14.「台灣大學四十五學年度第二次校務會議記錄」,台大校史檔案。
15.「台灣大學四十四學年度第一次校務會議記錄」,台大校史檔案。
16.中央組織委員會,〈改革高等教育案原文〉,收於收於黃季陸主編,《革命文獻 第五十五輯 抗戰前教育概況與檢討》,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71年5月,頁109-112(原載於《中央週報》,第239期,1933年1月2日,專載頁1-3)。
1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第三輯 文化》,無錫,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
18.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第三輯 教育》,無錫,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
19.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第五輯 第一編 教育(一)》,無錫,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
20.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第五輯 第一編 教育(二)》,無錫,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
2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第五輯 第二編 教育(一)》,無錫,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
2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第五輯 第三編 教育(一)》,無錫,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23.王任遠編纂,《動員戡亂時期司法行政紀要》,台北,司法行政部印行,1972年1月。
24.司法行政部,《戰時司法紀要》,南京,司法行政部,1948年。
25.司法行政部編印,《司法工作近況紀要》,民國43年1月。
26.司法院史實紀要編輯委員會,《司法院史實紀要 第三冊》,台北,司法院,1985年3月。
27.台北帝國大學,《台北帝國大學一覽》,1928-1941、1943。
28.台北帝國大學,《學內通報》,第32-325號,1931-1943。
29.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委員會編輯小組編輯,《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 大專教育篇 (下)》,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民國76年12月。
30.朱家驊,〈九個月來教育部整理全國教育之說明〉,收於黃季陸主編,《革命文獻 第五十三輯 抗戰前教育與學術》,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70年12月,頁108-133(原載於《教育部公報》,第4卷第49、50期,南京,民21年12月18日,頁22-44)。
31.考試院,《考銓報告書》,台北,考試院,2003年7月。
32.行政院,〈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教育工作報告〉,收於黃季陸主編,《革命文獻 第五十三輯 抗戰前教育與學術》,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70年12月,頁169-295(原載於行政院秘書處編,《行政院工作報告》,南京,行政院秘書處,1935年11月,頁221-324)。
33.吳相湘、劉紹唐主編,民國史料叢刊第一種《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民二十三年)1-5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60年10月影印初版。
34.吳相湘、劉紹唐主編,民國史料叢刊第五種《國立北京大學紀念刊第一冊》(民國六年二十週年紀念冊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60年10月影印初版。
35.吳相湘、劉紹唐主編,民國史料叢刊第六種《國立武漢大學一覽》(民國二十四年),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60年10月影印初版。
36.吳惠齡、李壑編,《北京高等教育史料第一集(近現代部份)》,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7月。
37.法官訓練所同學總會重編,《法官訓練所同學錄》,上海,自版,1947年10月。
38.秦孝儀主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革命文獻第七十七輯 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下)》,台北,民國67年12月。
39.秦孝儀主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革命文獻第七十九輯 中國國民黨歷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一)》,台北,1979年6月。
40.國史館中華民國史法律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法律志(初稿)》,台北,國史館,1994年。
41.國史館教育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教育志(初稿)》台北,國史館,1990年6月。
42.國民政府,《司法公報》,第六號,1929年1月。
43.國立編譯館譯,國聯教育考察團著,《中國教育之改進》,台北,正中書局,1963年。
44.張鴻祥等編,《國立台灣大學六十七學年度研究生論文提要集》,台北,台大研究生協會出版,1979年。
45.教育部,〈十年來之高等教育〉,收於杜元載主編,《革命文獻 第五十六輯 抗戰前之高等教育》,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台北,1971年9月,頁191-206(原載於教育部編,《十年來之教育概述》,1940年,頁5-11)。
46.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民22年10月),民23年。
47.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民37年10月)一冊,上海,商務印書館,民37年12月初版。
48.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民46年7月)(全),台北,正中書局,民46年8月臺初版。
49.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四次中國教育年鑑》(民63年6月)(上、下),台北,正中書局,民65年初版。
50.陳盛清,〈抗戰七年來之法律學〉,收於杜元載主編,《革命文獻 第五十九輯 抗戰時期之學術》,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2年6月,頁59-69(原載於《中國戰時學術》,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文化運動叢書第8種,民34年5月,重慶出版)。
51.黃少谷,〈審檢分隸與司法革新—總統府六十九年七月國父紀念月會報告〉,1980年,7月29日,收於台灣基隆地方法院編,《道德理性與司法改革—司法院黃院長少谷先生論述獎詞》,基隆,台灣基隆地方法院,1984年1月。
52.黃龍先,〈我國大學課程之演進〉,收於杜元載主編,《革命文獻 第六十輯 抗戰時期之高等教育》,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2年9月,頁22-74(原載於《高等教育季刊》,1卷3期,民30年9月,重慶出版,頁112-134)。
53.蔡元培,〈中央研究院過去工作之回顧與今後努力之標準〉,收於黃季陸主編,《革命文獻 第五十三輯 抗戰前教育與學術》,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70年12月,頁357、364、376、382(原載《中央週報》新年增刊,1930年1月1日,南京出版)。
54.戴立寧等編輯,《保險法令彙編(下冊)》,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6年1月。

一般專書及論文集(依姓名筆畫排序)

1.丁相順,〈日本近代法學教育的形成與近代化〉,收於中國法律史學會主辦,韓延龍主編,《法律史論集 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月,頁436-464。
2.丁相順,《日本司法制度與法律職業制度比較研究》,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4月。
3.二十年來的台灣婦女編輯委員會,《二十年來的台灣婦女》,台北,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編印,民54年12月。
4.尤英夫,《中國律師制度概論》,台北,自印,1972年。
5.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國79年1月。
6.方兆驥等,《學府紀聞 私立輔仁大學》,台北,南京出版社,1982年2月。
7.方流芳,〈中國法學教育觀察〉,收於蘇力、賀衛方編,《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法學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頁320-381;方流芳,〈中國法學教育觀察〉,載賀衛方(編),《中國法律教育之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1-53(同作者同篇之較早期版本)。
8.王世正等,《學府紀聞 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南京出版社,1981年10月。
9.王立民,〈附錄:20世紀初中國法學轉型的兩點思考〉,收於何勤華編,《律學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頁575-594。
10.王伯琦,《王伯琦法學論著集》,台北,三民書局,民88年1月。
11.王泰升,〈台大法學教育與台灣社會(1928-2000)〉,收於氏著《台灣法的世紀變革》,台北,元照,2005年2月,頁106-269。
12.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1999年4月。
13.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台北,元照出版社,2001年。
14.王泰升,《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院史(1928-2000)—台大法學教育的回顧》,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2002年6月。
15.王泰升主編,《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院史附錄參考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2001年6月。
16.王健朗,《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歷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17.王國平,《博習天賜庄—東吳大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18.王崇名,《法律與社會:西方法律文明與未明的韋伯》,台北,揚智文化,2004年4月。
19.王澤鑑,〈民法五十年〉,收於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 第五冊》,台北,作者自版,1998年。
20.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 第一卷 1898-191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21.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法律》,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12月。
22.台北律師公會監修,王泰升、曾文亮編撰、《二十世紀台北律師公會會史》,台北,台北律師公會,2005年5月。new window
23.左玉河,《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10月。
24.任拓書,《中華民國律師考試制度》,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
25.朱景文主編,《對西方法律傳統的挑戰:美國批判法律運動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26.江庸,〈五十年來中國之法制〉,收於梁啟超等撰,上海申報館編,《晚清五十年來之中國(1872-1921)》,香港,龍門書店,1968年再版(上海,1922初版),頁97-106。
27.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劉興善研究主持人,《大學各學院劃分問題之研究》,台北,編者出版,1990年6月。
28.何炳松,〈三十五年來中國之大學教育〉,(原載氏著《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1931年9月出版),收於氏著《何炳松文集 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5月,頁506-577。
29.何敏,〈從清代私家注律看傳統注釋律學的實用價值〉,收入梁治平編,《法律解釋問題》,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頁323-350。
30.何清欽,《光復初期之台灣教育》,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0年4月。
31.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年。
32.吳玉山,〈政治與知識的互動:台灣的政治學在九0年代的發展〉,收於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政治學報特輯,第31卷,2000年12月,頁3-50。
33.吳吉遠,《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職能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頁72-263、264-316。
34.吳廷璆主編,《日本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7月。
35.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台北,元照,2004年10月。
36.吳建璠,〈清代律學及其終結〉,收於何勤華編,《律學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頁398-412。
37.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38.呂理州,《明治維新—日本邁向近代化的歷程》,台北,遠流,1994年11月。
39.李文朗,《台灣人口與社會發展》,台北,東大,1992年1月。
40.李建興,《汗水與掌聲—國立台北大學成立前後》,台北,商鼎,2000年11月。
41.李啟成,《晚清各級審判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42.李景禧,〈法學明珠—《法學評論》追憶〉,收於熊先覺等主編,《法學搖籃:朝陽大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9月。
43.李貴連,〈中國近現代法學的百年歷程(1840-1949)〉,收於蘇力、賀衛方等編,《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法學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頁214-319。
44.汪楫寶,《民國司法志》,台北,正中書局,1954年10月。
45.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6月。
46.阮毅成,〈中央政府遷台後之司法官與律師考試〉,收於氏著《法語 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9年11月,頁516-546。
47.阮毅成,〈中國法治前途的幾個問題〉,收於氏著《法語 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9年11月,頁297-317(原載於《東方雜誌》,第30卷13號,上海,民國22年5月25日)。
48.阮毅成,〈所企望於全國司法會議者〉,《法語 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9年11月(原載於《東方雜誌》,上海,第32卷第10號,民國24年5月16日),頁233-268。
49.阮毅成,〈法治前途與法律教育〉,收於氏著《法語 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9年11月,頁470-476(原載於《時代公論》,第40號,南京,民國22年1月1日)。
50.阮毅成,〈條文主義的法律教育—法律教育的失敗及其補救〉,收於氏著《法語 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9年11月,頁477-488(原載於《教育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第25卷4號,民國24年2月7日)。
51.林文雄,〈發刊詞〉,《法制史研究》,創刊號,台北,中國法制史學會,2000年12月。
52.林秀美,〈台北帝國大學之創設〉,收於曹永和總編輯,《台北帝大的生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發行,1999年11月初版,頁63-75。
53.林照雄,〈我國高等教育問題的探討〉,收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教育論文集—家庭、學校與社會》,台北,編者印,民國80年10月,頁103-112。
54.林端,〈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台北,自版,巨流經銷,民國83年。
55.武樹臣,〈中國古代的法學、律學、吏學和讞學〉,收於何勤華編,《律學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頁9-20。
56.社團法人台灣法學會主編,《台灣法學新課題(一)》,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09月。
57.邵建東,〈法學教育改革法〉、收於邵建東編譯,《德國法學教育的改革與律師職業》,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頁27-36。
58.邵建東,〈德國「雙軌制」法學教育制度及對中國的啟示〉、收於邵建東編譯,《德國法學教育的改革與律師職業》,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頁3-15。
59.邵建東,〈德國法學教育的最新改革評述〉,收於邵建東編譯,《德國法學教育的改革與律師職業》,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頁16-26。
60.邵夢蘭編述,《國立復旦大學紀聞》,台北,華欣文化,民75年4月
61.邱祖賢,《我國高等教育行政決策之探討》,高雄,復文圖書,1985年6月。
62.保成文化出版公司,《公務員基準法、行政秩序罰法、程序法、執行法 修正草案》,修正草案系列叢書6,台北,保成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年不詳。
63.城仲模,〈四十年來之行政法〉,收於氏著,《行政法之基礎理論》,台北,三民書局,民80年10月,增訂初版,頁891-945。
64.洪雅馨執行編輯,《「台灣法學教育之改進-如何配合社會人才之需求」研討座談會報告》,台北,東吳大學法學院,1997年。
65.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台北,播種者,2000年8月。
66.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編,《學科•知識•權力》,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67.師棠,〈律學衰因及其傳統評價〉,收於何勤華編,《律學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頁523-528。
68.徐家力,《中華民國律師制度史》,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
69.翁岳生,〈德國大學法學院對審判實務之影響〉,收於氏著,《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台北,月旦,1995年4月。
70.高明士編著,《中國傳統政治與教育》,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71.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0年。
72.康寧祥編,《自由中國選輯2:司法獨立》,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1979年8月。
73.張生,《民國初期民法的近代化—以固有法與繼受法的整合為中心》,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74.張建邦,〈高等教育中私立大學扮演的角色〉,收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教育論文集—家庭、學校與社會》,台北,編者印,民國80年10月。
75.張春興主編,《當前高等教育問題》,台北,中國論壇社,民國69年10月。
76.張晉藩,〈清代私家注律的解析〉,收於氏著《清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頁164-188;另收於何勤華編,《律學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頁452-477。
77.張晉藩,〈清代律學及其轉型〉,收於何勤華編,《律學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頁413-451。
78.張曼娟主編,《坎坷與榮耀:東吳大學建校百年紀念文集》,台北,書林出版社,2000年2月。
79.張德美,《探索與抉擇—晚清法律移植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80.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1-29、141-166。
81.盛振為,〈十九年來之東吳法律教育〉,收於孫曉樓著,王健編校,《法學教育》,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82.郭潤濤,《官府、幕友與書生:紹興師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83.郭蘇燦洋,〈由歷次全國教育會議看我國高等教育之現況及發展〉,收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教育論文集—家庭、學校與社會》,台北,編者印,民國80年10月,頁167-186。
84.陳水逢,《日本近代史》,台北,中華學術院日本研究所、中華大典編印會合作出版,民57年5月。
85.陳平原主講,梅家玲編訂,《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台大》,台北,麥田,2005年5月。
86.陳剛編,《中國民事訴訟法制百年進程(清末時期 第一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10月。
87.陳哲三,《中華民國大學院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1976年12月。
88.陳能治,《戰前十年中國的大學教育(1927-193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6月。
89.陳清秀,《稅法之基本原理》,台北,作者自版,83年8月。
90.陳惠馨主持,《司法官、律師考試試題相關問題分析專案研究報告》,台北,考選研究系列10,民國91年12月。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
91.陳舜芬,《高等教育研究論文集》,台北,師大書苑,民82年3月。
92.陳嗣哲,〈1912至1949年我國司法界概況〉,《文史資料存稿選編》,1980年,頁457-463。
93.陳新民,〈司法人員考試的方法論〉,收於氏著,《公法學劄記》,台北,自版,民80年10月,頁381-426。
94.陳新民,〈驚鴻一瞥的憲法學慧星—談徐道鄰的憲法學理論〉,收於氏著,《公法學劄記》,台北,自版,民82年10月,頁213-262。
95.陳維曾,《法律與經濟奇蹟的締造-戰後台灣經濟發展與經貿法律體系互動之考察》,台北,元照,2000年7月。
96.陸嘯釗,《惡法錄及其他》,台北,文星書店,民國54年11月。
97.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食貨出版社1972年。
98.傅斯年,〈一個問題—中國的學校制度〉,收於《傅斯年全集 第六冊》,台北,聯經,1980年,頁79-85。
99.湯能松等,《探索的軌跡—中國法學教育發展史略(上)》,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
100.程燎原,《清末法政人的世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
101.黃宗智,《法典、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2月。
102.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8月。(舊版為黃宗智,《民事審判與民間調解:清代的表達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103.黃紹恆,〈張漢裕教授學術源流考〉,收於吳聰敏編,《張漢裕教授紀念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3月,台北,台大經濟學系,頁236-239。
104.黃源盛,〈台灣的中國法制史教育及其問題點—中國法制史課程結構的回顧及現況〉,收於中國法制史學會主編,《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中國法制史學會,民82年11月,頁3-34。
105.黃源盛,〈從法繼受觀點比較晚清與日本刑事立法的近代化〉,收於氏著,《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台北,五南,民國87年10月,頁397-422。
106.黃源盛,〈晚清法制近代化的動因及其開展〉,收於氏著,《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台北,五南,民國87年10月,頁271-306。
107.黃源盛,《民初法律變遷與裁判(1912-1928)》,台北:自刊,2000。
108.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台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4月。
109.楊幼炯,《近代中國立法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5年9月台增訂一版。
110.楊鴻烈,《中國法律發達史 下》,台北,商務印書館,民77年3月。
111.葉俊榮計畫主持,《法律學門規劃研究推動計畫》,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執行期間:89年1月1日至89年12月31日,執行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計畫編號:NSC89-2418-H-002-005,2001年。
112.葉俊榮計畫主持,法治斌協同主持,《法律學門期刊評比與學術標準之研議》,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執行期間:86年12月1日至87年6月30日,執行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計畫編號:NSC 87-2418H-002-014,1998年。
113.董保城,〈課程自主、考試評量與學術自由—以司法院大法官第三八0、三八二號解釋為題〉,收於氏著《教育法與學術自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7年5月,頁55-71。
114.詹卓穎、張介宗、傅濟功著,《韓國的教育與社會文化》,台北,商鼎文化,2000年8月。
115.熊明安,《中華民國教育史》,重慶出版社,1997年11月。
116.劉恆妏,〈日治與國治政權交替前後台籍法律人之研究—以取得終戰前之日本法曹資格者為中心〉,收於《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台北,元照,民93年1月。
117.劉海峰等,《中國考試發展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118.劉清波,〈法學教育及其教學方法之檢討〉,第二次研討報告,收於教育部、文工會、青工會合編,《大學院校哲學及法律學教學研討會資料彙編》,1978年12月,頁76-80。
119.劉龍心,《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120.鄭玉波,《保險法論》,台北,三民,1974年6月。
121.鄭沐心,《台灣議會政治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8年6月。
122.鄭秦,《清代司法審判制度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123.錢劍夫,〈中國封建社會只有律家律學律治而無法家法學法治說〉,收於何勤華編,《律學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頁21-32。
124.戴東雄,《中世紀義大利法學與德國繼受羅馬法》,台北,自版,元照經銷,1999年11月。
125.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126.繆全吉,《清代幕府人事制度》,台北,中國人事行政月刊社,1971年。
127.薛化元、周志宏,〈百年來台灣教育法制史的考察—以國家權利與教育內部事項為中心〉,收於台灣法學會,《台灣法制一百年論文集》,台北,1996年11月。new window
128.謝冠生,〈追憶龐德教授(代序)〉,收於張文伯編著,《龐德學述》,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民56年11月,頁1-8。
129.謝懷栻,〈初版序言〉,收於梅仲協,《民法要義》,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
130.韓秀桃,《司法獨立與近代中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131.瞿立鶴,《清末留學教育》,台北,三民書局,民62年4月。
132.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9月。
133.魏鏞,《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台北,商務印書館,民61年10月。
134.懷效鋒,〈中國傳統律學述要〉,收於何勤華編,《律學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頁1-8。
135.羅志田,《國家與學術:清季民初關於『國學』的思想論爭》,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1月。
136.關曉紅,《晚清學部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137.蘇亦工,《明清律典與律條》,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167-246。
138.蘇雲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 1928-1937》,北京,三聯,2001年8月。

翻譯著作(依姓名字母序及漢字姓名筆畫排序)

1.Alison W. Conner(康雅信)著,王健譯,〈培養中國的近代法學家:東吳大學法學院〉,收於賀衛方編,《中國法學教育之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1997年12月,頁248-249。
2.Benedict Anderson(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和散佈》,台北:時報,1999年4月。
3.Clifford Geertz(克利弗德•紀爾茲)著,楊德睿譯,《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北:麥田,2002年8月。
4.Derk Bodde(德克•布迪)、Clarence Morris(克拉倫斯•莫里斯)合著,朱勇譯,《中華帝國的法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5.Douglas R.Reynolds(任達)著,李仲賢譯,《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6.E.Patricia Tsurumi(派翠西亞•鶴見)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年6月。
7.Franz Wieacker著,陳愛娥、黃建輝譯,《近代私法史—以德意志的發展為觀察重點》,台北,五南,2004年10月。
8.Harold J. Berman(哈羅德•伯爾曼)著,賀衛方等譯,《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
9.Herbert Passin著,劉焜輝、洪祖顯譯,《日本的現代化與教育》,台北,幼獅,1973年4月。
10.Jérôme Bourgon(鞏濤)著,林惠娥譯,〈西方法律引進之前的中國法學〉,收於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法國漢學》,教育史專號,第8輯,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頁220-249。
11.Keith Jenkins(凱斯•詹京斯)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5年。
12.Lawrence M. Friedman(勞倫斯•傅利曼)著,吳懿婷譯,《二十世紀美國法律史》,台北,商周,2005年2月。
13.Lawrence M. Friedman(勞倫斯•傅利曼)著,楊佳陵譯,《美國法導論》,台北,商周,2004年3月。
14.Lilian Pudles(蒲依蓮)著,許苗杰譯,〈二十世紀初中國留日學生的法政教育〉,收於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法國漢學》,教育史專號,第八輯,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頁250-284。
15.Marc Bloch(布洛克)著,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The Historian''s Craft),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
16.Max Weber(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法律社會學》,台北,遠流,2003年7月。
17.Max Weber(韋伯)著,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台北,遠流,2002年1月。
18.Melissa Macauley(麥柯麗)著,傅建奇譯,蘇亦工校,〈挑戰權威—清代法上的寡婦和訟師〉,收於高道蘊等主編,《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增訂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頁552-578。
19.Michel Foucault(米歇•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民國82年。
20.Michel Foucault(米歇爾•福科)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1年12月。
21.Natalie Z.Davis(娜塔莉.澤蒙.戴維斯)著,楊逸鴻譯,《檔案中的虛構:十六世紀法國司法檔案中的赦罪故事及故事的敘事者》,台北,麥田,2001年11月。
22.Peter Burke(彼得•柏克)著,江政寬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台北,麥田,2002年8月。
23.Peter Burke(彼得•柏克)著,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從古騰堡到狄德羅》,台北,麥田,2003年4月。
24.Prasenjit Duara(杜贊奇)著,王憲明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2月。
25.R. C. van Caenegem(范•卡內岡)著,史大曉譯,《歐洲法:過去與未來—兩千年來的統一性多樣性》,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26.Robert C. Stevens(羅伯特•斯蒂文斯)著,閻亞林等譯,《法學院: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法學教育》,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9月。
27.Roscoe Pound(龐德)著,〈中國法律教育改進方案〉,收於張文伯編著,《龐德學述》,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民56年11月,頁161-190。
28.Roscoe Pound(龐德)著,〈改進中國法律的初步意見〉,收於張文伯編著,《龐德學述》,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民56年11月,頁141-154。
29.Ruth Hayhoe(許美德)著,許洁英譯,《中國大學1895-1995:一個文化衝突的世紀》,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
30.S. Kendrick , P. Straw, D. McCrone合編,王幸慧等譯,《解釋過去╱了解現在—歷史社會學》,台北,麥田,1997年。
31.Timothy B. Weston(魏定熙)著,金安平等譯,《北京大學與中國政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32.井上清、鈴木正四著,楊輝譯,《日本近代史 上 下》,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79年3月。
33.內田滿著,唐亦農譯,《早稻田與現代美國政治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34.升味準之輔著,董果良譯,《日本政治史 第一冊 幕末維新 明治國家之成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35.夫馬進著,王亞新等譯,〈明清時代的訟師與訴訟制度〉,收入《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頁389-430。(原文係〈明清時代の訟師と訴訟制度〉,收於梅原郁編,《中国近世の法制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頁437-483。)
36.田中耕太郎著,阮愷東譯,《法學教育論》,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69年3月(譯自《法律時報》4卷2號,昭和7年1月17日)。
37.寺田浩明著,王亞新譯,〈日本的清代司法制度研究與對「法」的理解〉,收錄於《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頁112-138。
38.寺田浩明著,王亞新譯,〈清代民事審判:性質及意義-日美兩國學者之間的爭論〉,《北大法律評論》,1卷2輯,1998年,頁603-617。
39.寺田浩明著,王亞新譯,〈權利與冤抑-清代的聽訟和民衆的民事法秩序〉,載於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 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頁191-265。
40.池田敬正等著,朱元等譯,《日本明治維新史》,台北,國防研究院,民國56年12月。
41.依田熹家著,譯者不詳,《日本通史》,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4月。
42.岩畸昌、中村孝著,章宗祥譯,《國法學》,東京,譯書彙編社,1901年(明治34年,法政叢書)。
43.林茂生原著,林詠梅翻譯,《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台北,新自然主義,2000年12月。
44.松本巍著,蒯通林譯,《台北帝國大學沿革史》,手寫稿,1960。
45.信夫清三郎著,周啟乾等譯,《日本近代政治史 第二卷 明治維新》,台北,桂冠,1990年12月。
46.宮崎市定,〈清代的胥吏和幕友〉,收入劉俊文主編,欒成顯、南炳文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 第六卷「明清」》,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508-539。
47.栗田園次著,胡錫年譯,《日本近代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1年2月。
48.涂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1991。
49.滋賀秀三,王亞新譯,〈中國法文化的考察-以訴訟的形態爲素材〉,載於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頁1-18、97-111,內含王亞新對該文的解說。
50.滋賀秀三著,〈中國法文化的考察—以訴訟的型態為素材〉,收錄於王亞新等譯,《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頁1-18。
51.滋賀秀三著,王亞新譯,〈清代訴訟制度之民事法源的考察—作為法源的習慣〉,收錄於王亞新等譯,《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52.滋賀秀三著,王亞新譯,〈清代訴訟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收錄於王亞新等譯,《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頁19-53。
53.實藤惠秀著,潭汝謙等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增補版)》,北京,三聯書店,1983年8月。

博碩士論文(依姓名筆畫排序)

1.林珮瑛,《我國司法官訓練制度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2.洪瑞重,《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教育的接收與推展(1945-1947)》,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86年6月。
3.孫慧敏,《建立一個高尚的職業:近代上海律師業的興起與頓挫》,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4.張幸真,《台灣知識社群的轉變--以台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到台灣大學物理系為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7月。
5.郭俊銘,《政府遷台後我國高等教育政策演變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6月。
6.陳鋕雄,《日治時期的台灣法曹—以國家為中心之歷史考察》,台大法研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7.曾士榮,《戰後台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兼以「台灣大學」為討論例案(1945~50)》,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8.葉龍彥,《清末民初之法政學堂(1905-1919)》,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年。
9.劉惠璇,《抗戰時期大後方大學訓育問題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6年6月。
10.蔡讚燁,《我國律師職前訓練制度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1月。
11.鄭婉琪,《政治控制、教育管制與升學主義: 歷史社會學的詮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民91年6月。
12.鄭麗玲,《帝國大學在殖民地的建立與發展:以台北帝國大學為中心》,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4月。

期刊與研討會論文(原則上依姓名筆畫排序)

1.《台大校刊》,第35期,台灣大學發行,收於校史室。
2.Daniel H. Foote著,王兆鵬譯,〈日本法曹養成制度改革之推動與塑造力量〉,《月旦法學雜誌》,第118期,2005年3月,頁180-191。
3.W. W. Blume(劉伯穆)著,王健譯,〈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的法律教育〉,《南京大學法學評論》,1999年春季號。
4.王冠吾,〈在校讀書時群的生活〉,《法律評論》,第27卷第11-12期合刊(總期第928-929期),民50年12月,頁27-28。
5.王振忠,〈十九世紀華北紹興師爺網絡之個案研究〉,《復旦學報》,1994年4月。
6.王泰升,〈台灣戰後初期的政權轉替與法律體系的承接(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9卷1期,民88年10月。
7.王能君,〈台灣勞動法制的形成與展開過程初探〉,《思與言》,第40卷1期,2002年3月。
8.王雲五,〈現代中國高等教育之演進〉,《教育雜誌》,抗戰以來之高等教育專號,第31卷第1號(新第77號),民國30年1月,頁60-62。
9.成永裕,〈台灣地區大學法學教育之新走向〉,收於程家瑞主編,《中國法制比較研究論文集—九四年海峽兩岸法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法學院,1997年9月。
10.成永裕,〈法學教育革新之芻議〉,台大法律學院、台大法學基金會主辦「法學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3月30日。
11.朱武獻,〈行政機關的用人現況及對當前法學教育之期待〉,《台灣法學會學報: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法學與法學教育專輯》,第21輯,89年11月。
12.朱浤源,〈光復初期台大法學院的成立〉,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玄奘大學主辦,「東亞教育與法制研究的新視野」研討會,2004年5月22-23日。
13.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的高等教育〉,《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5期,1993年9月。
14.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史料及其研究評介〉,收於《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6期,1993年3月。
15.吳經熊,〈法律教育與法律頭腦〉,收於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編,《清華法學》,第4輯,二十世紀漢語文明法學家研究專號,2004年5月,頁1-4。
16.吳豪人,〈他山之石:淺論日本司法改革中的法學教育革新〉,台大法律學院、台大法學基金會主辦「法學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3月30日。
17.呂理正,〈司法人員考試制度的發展與法學教育的關係〉,台大法律學院、台大法學基金會主辦「法學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3月30日。
18.李家慶,〈律師之在職進修與專業訓練〉,台大法律學院、台大法學基金會主辦「法學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3月30日。
19.林欣宜、陳偉智,〈簡介台灣大學所藏「台大校史檔案」〉,收於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編輯小組編,《Academia—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第二號,1997年5月,頁101-106。
20.林紀東,〈法學教育的基本觀念問題—慶祝母校校慶〉,《法律評論》,第27卷第11-12期合刊(總期第928-929期),民50年12月,頁24-25。
21.林輝煌,〈我國司法官在職教育之現狀與展望〉,台大法律學院、台大法學基金會主辦「法學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3月30日。
22.林錫堯,〈對「法律工作執行人員聘用問題之研究」之評論〉,收於《憲政改革與文官體制專題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考試院編印,民國93年10月。
23.林錫堯,〈對「法律工作執行人員聘用問題之研究」之評論〉,收於考試院編,《憲政改革與文官體制專題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考試院編印,民國93年10月,頁156-161。
24.邱景墩、陳昭如,〈戰前日本的帝國大學制度與台北帝國大學〉、收於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編輯小組編,《Academia—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創刊號,台北,1996年4月,頁1-6。
25.邱澎生,〈祥刑與法天:十七世紀中國法學知識的「信念」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術講論會,史語所,2002年4月29日。
26.若林正丈著,許佩賢譯,〈總督政治與台灣本地地主資產階級—公立台中中學校設立問題(1912-1915年)〉,《台灣風物》,52卷4期,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02年12月,頁107-146。new window
27.孫慧敏,〈從東京、北京到上海:日系法學教育與中國律師的養成(1902-1914)〉,《法制史研究》,第3期,2002年12月,頁157-196。
28.國立政治大學校友會編輯委員會編,《政大校友通訊—政大四十年校慶專刊》,台北,民56年。
29.張志銘,〈「法治乖張」的法社會學分析〉,《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82年11月,頁234-252。
30.張偉仁,〈〈中國法制史書〉自序〉,《食貨月刊》,3卷3期,1973年6月,頁26-38。
31.張偉仁,〈良幕循吏汪輝祖:一個法制工作者的典範 下〉,《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19卷2期,1990年6月,頁19-50。
32.張偉仁,〈良幕循吏汪輝祖:一個法制工作者的典範 上〉,《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19卷1期,1989年12月,頁1-49。
33.張偉仁,〈清代司法組織概述之一—參與中下層司法工作的個人、團體和官司〉,收入氏編《清代法制研究》(中研院史語所),冊一,1983,頁143-295。
34.張偉仁,〈清代法學教育 下〉,《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18卷2期,1989年6月,頁1-55。
35.張偉仁,〈清代法學教育 上〉,《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18卷1期,1988年12月,頁1-35。
36.張偉仁,〈傳統觀念與現行法制:「為什麼要學中國法制史?」一解〉,《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17卷1期,1987年12月,頁1-64。
37.張偉仁訪問,〈清季地方司法:陳天鍚先生訪問記(下)〉,《食貨月刊》,1971年,1卷7期:頁388-397
38.張偉仁訪問,〈清季地方司法:陳天鍚先生訪問記(上)〉,《食貨月刊》,1971年,1卷6期:頁319-339。
39.梁熙吉吉、劉恆妏,〈韓國2000年司法改革簡介—以法學教育與司法考試制度改革為中心〉,載於《月旦法學雜誌》,69期,2001年2月,頁187-196。
40.許章潤,〈書生事業 無限江山—關於近世中國五代法學家及其志業的一個學術史研究〉,收於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編,《清華法學》,第4輯,二十世紀漢語文明法學家研究專號,2004年5月,頁40-70。
41.陳俐甫,〈台北高等商業學校沿革(1919-1947)〉,《台灣文獻》,直字95期,1991年3月。
42.陳昭如,〈初探台北帝大政學科的法學教育與法學研究〉,收於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編輯小組編,《Academia—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第二號,1997年5月,頁13-68。
43.陳昭如.傅家興,〈文政學部-政學科簡介〉,收於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編輯小組編,《Academia—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創刊號,台北,1996年4月,頁10-71。
44.陳偉智,〈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簡介〉,收於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編輯小組編,《Academia—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創刊號,台北,1996年4月,頁7-9。
45.陳惠馨,〈東亞法律文化與法律教育—傳統中國與現代台灣的比較〉,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玄奘大學主辦,「東亞教育與法制研究的新視野」研討會,2004年5月22-23日。
46.陳惠馨,〈德國法制史系列講座第四回—中世紀時代的德國法〉,《月旦法學雜誌》,92期,2003年1月。
47.陳新宇,〈清代的法律方法論—以《刑案彙覽三編》為中心的論證〉,收於中國法制史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編,《法制史研究》,台北,第6期,2004年12月,頁99-133。
48.堯嘉寧,〈台灣近代法學教育的開端―以台北帝國大學政學科為中心〉,台大法律學研究所主辦,第六屆基礎法學復活節研討會。
49.曾士榮,〈從「台北帝大」到「台灣大學」-戰後文化重編之個案研究(1945-1950)〉,收於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編輯小組編,《Academia—台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第2號,1997年5月,頁1-12。
50.黃立,〈國家考試制度與法學教育之關係〉,台大法律學院、台大法學基金會主辦「法學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3月30日。
51.黃得時,〈從台北帝國大學設立到國立台灣大學現況―光復以來三十年間本省高等教育發達之一例證〉,《台灣文獻》,26卷4期、27卷1期,1976年3月。
52.黃遠庸著〈中央司法界之現象〉,《民國叢書》第二編99綜合類,《黃遠生遺著》,卷一,上海書店。
53.葉俊榮,〈法律學學科成就評估報告〉,《科學發展》,27卷6期,民88年6月,頁607-613。
54.葉俊榮等,〈台灣法學期刊評比〉,《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28卷1期,民87年10月,頁259-295。
55.葛克昌,〈稅法教育與法律研究所—以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財稅法組為例〉,《台灣本土法學》,60期,2004年7月。
56.褚填正,〈林桂端律師於二二八受難前在台事略(1943-1947)〉,《台北文獻》,直字第147期,民93年3月,頁243-267。
57.劉禾著,陳燕谷譯,〈普遍性的歷史建構:《萬國公法》與十九世紀國際法的流通〉,李陀、陳燕谷主編,《視界》第一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頁64-84。(Legislating the Universal: The Circ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Lydia H. Liu ed., TOKENS OF EXCHANGE, 1999, Duke University Press, pp.127-164)。
58.劉恆妏,〈日治台人不能念法政?—日治時期台灣法政教育初探〉,發表於《第四屆台大基礎法學復活節》,2001.03.31。
59.劉恆妏,〈戰後台灣司法人之研究—以司法官訓練所文化為主的觀察〉,載於《思與言》,第40卷1期,2002年3月。
60.蔡樞衡,〈中國法學及法學教育〉,收於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編,《清華法學》,第4輯,二十世紀漢語文明法學家研究專號,2004年5月,頁5-25。
61.鄭麗玲,〈「敝衣破帽」的天之驕子—台北高校生與台北帝大預科生〉,《台灣風物》,52卷1期,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02年3月,頁41-88。
62.鄭麗玲,〈日本殖民地高等教育政策之轉折與發展―以京城帝國大學與台北帝國大學的設立為例〉,《台灣風物》,51卷2期,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2001年6月,頁87-137。
63.蕭文生、鄭津津,〈法律工作執行人員聘用問題之研究〉,收於《憲政改革與文官體制專題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考試院編印,民國93年10月,頁107-155。
64.韓秀桃,〈略論北洋時期的司法發展〉,《安徽大學法律評論》,第2卷,第2期,2002年,頁59-238。
65.瞿同祖,〈清律的繼承和變化〉,《歷史研究》,1980年4月,頁133-143。
66.聶文,〈台灣校友代表的講話〉,收於朝陽大學校友會編印,《朝陽校友通訊》,北京,朝陽大學校友會,1997年12月,頁18-20。
67.顏厥安,〈法學教育之目的與課程內容〉,台大法律學院、台大法學基金會主辦「法學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3月30日。
68.顏厥安、王照宇,〈台灣法學教育與證照考試的檢討—由訊息、行為與效率的觀點分析〉,發表於台大法學院主辦「法學教育改革會議」,2002年3月30日,台大法律學院國際會議。
69.關吉玉,〈憶朝陽〉,《法律評論》,第27卷第11-12期合刊(總期第928-929期),民50年12月,頁25-26。
70.蘇永欽,〈法律作為一種學問〉,《月旦法學雜誌》,第98期,頁178-182
71.蘇永欽、李茂生、宋燕輝、楊宏暉、楊坤樵,〈從美、日、德的法學期刊看我國法學期刊的問題與出路〉,《政大法學評論》,79期,2004年6月,頁313-390。new window
72.蘇國賢、蔡明璋,〈台灣社會學者的隱形學群與知識生產〉,《台灣社會學》,第8期,2004年12月,頁133-192。

口述歷史、傳記、紀念文集(依姓名筆畫排序)

1.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王寵惠先生文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70年12月。
2.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胡漢民先生文集1-7輯》(全四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70年12月。
3.王任遠口述,馬西屏整理,《王任遠司法六年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民國84年7月。
4.王聿均、萬紹章,《朱家驊先生之事功與思想論集》,台北,中華民國聯合國同志會,民國81年5月。
5.王泰升、潘光哲訪談,〈楊與齡先生訪談紀錄〉,收於司法院司法行政廳編,《台灣法界宿耆口述歷史 第一輯》,台北,司法院,2005年2月。
6.王萍訪問,官曼莉紀錄,《杭立武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國79年6月。
7.朱昭陽口述,吳君瑩紀錄、林忠勝撰述,《朱昭陽回憶錄—風雨延平出清流》,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6月,
8.吳主惠著,蔡茂豐譯,《信仰、教育、研究—吳主惠回憶錄》,台北,譯者自印,1979年6月。
9.吳湘湘,《陳果夫的一生》,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60年10月。
10.呂有文,《七十憶往》,台北,自版,1997年10月。
11.李超哉,《愧負一生》,台北,自版,民國75年8月。
12.李模,《奇緣此生 李模回憶錄》,台北,商周文化,民82年10月。
13.沈雲龍訪問,謝文孫、胡耀�甯鶹�,《張知本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5年6月(民國49年6月9日至9月1日接受訪問)。
14.阮毅成,《八十憶述 上下》,台北,作者自版,民73年11月。
15.林式幹等編,《林佛性先生紀念集—逝世十週年紀念》,台北,自版,民57年7月。
16.林敏生,《法律企業家林敏生》,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9月。
17.金雄白,《記者生涯五十年(下)》,台北,躍升文化,民77年10月。
18.段彩華,《民國第一位法學家—王寵惠傳》,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71年1月。
19.胡國台訪問,郭瑋瑋紀錄,《劉真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82年12月(訪問時間:民國七十八年六月至八十一年三月)。
20.夏晉麟著,蕭廉任譯,《我五度參加外交工作的回顧》,台北,傳記文學,民67年1月。
21.容閎,《西學東漸記》,台北,文海,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95輯。
22.徐詠平,《陳果夫傳》,台北,正中書局,民67年1月。
23.財團法人韓忠謨教授法學基金會,《韓忠謨先生紀念集》,台北,財團法人韓忠謨教授法學基金會,2002年。
24.高明輝口述,范立達整理,《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台北,商周文化,1995年3月。
25.國史館編印,《黃季陸先生論學論政文集(第一冊)》,台北,國史館,1986年11月。
26.張幸真整理,〈吳守禮教授口述歷史紀錄〉,1997年6月13日。
27.曹永洋,《都市叢林醫生—郭維租的生涯心路》,台北,前衛,1996年5月。
28.曹永祥,《噶瑪蘭的燭光—陳五福醫師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2月。
29.梁妃儀、蔡篤堅,《互信與堅持:萬國三十年的故事》,台北,記憶工程,2004年10月。
30.許世英口述,冷楓撰記,《許世英回憶錄》,台北,人間世月刊社,1966年2月。
31.許曹德,《許曹德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6月。
32.陳天錫,《遲莊回憶錄》,第一、二編合編,自印,民國59年(1970)10月。
33.陳天錫,《遲莊回憶錄》,第三編,自印,民國60年(1971)12月。
34.陳天錫,《遲莊回憶錄》,第五編,自印,民國62年(1973)03月。
35.陳天錫,《遲莊回憶錄》,第四編,自印,民國60年(1971)12月。
36.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台北,正中,民國83年。
37.陳嗣哲,〈1912至1949年我國司法界概況〉,《文史資料存稿選編》,1980年,頁457-463。
38.陳毓賢,《洪業傳》,台北,聯經,民81年8月。
39.陳寶川口述,卓遵宏、歐素瑛訪問,歐素瑛記錄整理,《陳寶川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1999年12月。
40.彭明敏著,林美惠譯,《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9月。
41.黃仁霖,《黃仁霖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年11月,頁188-189。
42.黃稱奇,《撐旗的時代》,台北,悅聖出版社,2001年10月。
43.楊千鶴著,張良澤、林智美和譯,《人生的三稜鏡—一位傑出台灣女作家的自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3月。
44.楊基銓,《楊基銓回憶錄》,台北,前衛,1996年3月。
45.熊秉真、江東亮訪問,鄭麗榕紀錄,《魏火曜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6月。
46.謝健著,《謝鑄陳回憶錄》,台北,文海出版社,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91輯,民國49年10月。
47.藍博洲,《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網頁資料(依筆畫排序)

1.〈肖揚:實行統一司法考試是司法制度重大改革〉,北京,中新網,2003年7月13日,參見http://www.sifakaoshi.net/Ariticle/Skdt/200306/17.html ,2004/08/31點閱。
2.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官方網頁,http://www.iias.sinica.edu.tw/ 。
3.王振民,〈略論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中國法學》,1996年第6期,參見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40607-111915.htm,2004/09/01 點閱。
4.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查詢網頁,http://n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
5.立法院「法律系統」查詢網頁,http://lis.ly.gov.tw/lgcgi/ttswebw?@0:0:1:lawarti@@0.6043912927954984 。
6.各校法律系所官方網頁。
7.江鴻波,〈同濟大學法學教育史初探〉,http://www.lawyerwu.com/luntan/dispbbs.asp?Boardid=52&ID=1820&replyID=7420&skin=1 ,2005/01/11點閱。
8.考試院院會通過「高等考試法官檢察官律師考試條例」草案新聞稿,中華民國92年12月11日,http://www.exam.gov.tw/newshow.asp?998。
9.何勤華,〈中國近代民商法學的誕生與成長〉,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19015 ,2004/12/31點閱。
10.李玉璽,〈世界主要國家法學教育改革概述〉,陳惠馨教授指導「法律人法意識之建構研究計畫」,http://www.lawplan.nccu.edu.tw/html/3-3-5.htm ,2002/06/24上載。
11.李里峰,〈民國文官考試制度的運作成效〉,後載於《歷史檔案》,2004年第1期,後載於《歷史檔案》,2004年第1期,http://www.cc.org.cn/zhoukan/zhonguoyanjiu/0204/0205241010.htm,《世紀中國》(http://www.cc.org.cn/) 上網日期 2002年05月24日,2003/01/18點閱。
12.李復甸,〈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教育對中國法學教育之影響〉,收於《東吳大學百年校慶法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3月2日,http://www.scu.edu.tw/lex/a3-2-2000-8.htm ,2004/08/06點閱。
13.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查詢網頁,http://law.moj.gov.tw/ 。
14.能見善久,〈日本法律教育改革計畫〉,http://www.cnlawschool.com/meeting/displaymeeting,2004/09/01點閱。
15.參見編輯部專訪,〈專訪九十年律師高考榜首黃世杰先生〉,《考選週刊》,17集853期3版,http://wwwc.moex.gov.tw/ct.asp?xItem=1540&ctNode=219 ,2004/07/04點閱。
16.強世功,〈想起了黃宗智—本土化與法學傳統〉,《北大法律評論》,第1卷第2期,北京,法律出版社,http://211.100.18.62/fxsk/FXKW/articleshow.asp?fid=330 ,2004/10/01點閱。
17.許章潤,〈多向度的現代漢語文明法律智慧—台灣的法學研究對於祖國大陸同行的影響〉,http://www.legaltheory.com.cn/info.asp?id=8456,2005/03/20點閱。
18.郭潤濤,〈試析清代幕業“紹業幫”的經營狀況〉,見http://www.hist.pku.edu.cn/document/shaoyb.htm ,2003/10/22點閱。
19.游常山,〈做大夢,敢實踐!黃旭田-改革急先鋒〉,《30雜誌》,2004年7月號,http://www.30.com.tw/spot/trend/trend.asp?ser=10059&Pg=1。
20.賀衛方 魏甫華,〈改造權力—法律職業階層在中國的興起〉,原載於《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年第6期,參見北大法律信息網,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5470 ,2004/08/31點閱。
21.董保城,〈東吳大學比較法學教育回顧與前瞻〉,收於《東吳大學百年校慶法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3月2日,http://www.scu.edu.tw/lex/a3-2-2000-7.htm ,2004/08/06點閱。
22.鈴木賢,〈日本的法學教育改革—21世紀「法科大學院」的構想〉,轉引自丁相順,〈日本法科大學院構想與司法考試制度改革〉,《法制與社會發展》,2003-09-22。見http://paper.studa.com/2003/9-22/2003922154007.html ,2004/10/12點閱。
23.鄭戈,〈法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嗎?—試論;『法律科學』的屬性及其研究方法〉,http://www.gongfa.com/zhenggefaxue.htm , 2004/10/01點閱。
24.蕭功秦,〈從科舉制度的廢除看近代以來的文化斷裂〉,http://www.edu.cn/20010917/3001888.shtml ,2004/12/19。
25.聯合報「聯合知識庫」查詢網頁,http://dbs.lib.ntu.edu.tw/cgi-bin/weblinks/auth.cgi?o=04401。

報紙

1.〈中醫師高考口試聘由邱賢添等任委員〉,《民報》,第487號,1946/11/05(二),3版。
2.〈司法人員考試昨天開始舉行〉,《民報》,第175號,1946/04/03(三),2版。
3.〈四名提辭呈推事簡介〉,1989-03-24/聯合報/03版/焦點新聞。
4.〈本省高、普考試 已訂變通辦法 稿用國文得付口譯 考委允許期間兩年〉,《民報》,第184號,1946/04/12(五),2版。
5.〈全省各法院推事、檢察官派定〉,《民報》,第100號,1946/01/18(五),2版。
6.〈有關技術職業教育 教部已訂細部計劃 配合國家建設所需人力〉,1977-03-13/聯合報/02版。
7.〈省律師大會一日於中山堂召開,對律師考試表意見〉,《民報》,第405號,1946/09/03 (二),3版。
8.〈高考律師難過關! 檢覈莫非開後門? 考選部昨表示兩者同是前門 都是依法辦理只是條件不同〉,1982-10-31/聯合報/02版。
9.〈辭職檢察官及調查員簡介〉,1989-03-25/聯合報/03版/焦點新聞。
10.江中明,〈教授顧問 全程陪伴 孩子們最信賴的保母 數度難過落淚 賀德芬:勿讓「漂亮收場」時機流逝〉,1990-03-23/聯合報/03版/憲政專題╱廣場
11.何振奮,〈立委兼律師•政海風雲錄〉,1966-10-08/聯合報/03版/;
12.李平勳,〈放寬律師錄取名額 十分切合當前需要〉,1977-12-21/聯合報/02版。
13.李若松,〈郭瑞蘭 司法院電腦化推手 發明「追音輸入法」加速各級法院文書作業〉, 1999-03-14/聯合報/38版/消費 資訊。
14.汪士淳,〈律師養成制度的他山之石 進了門,不代表入了門道!日本研修、實習教育二年;德國實務實習至少二年半;法國研修教育共三年。〉,1994-07-27/聯合報/39版/探索。
15.汪士淳、張宗智,〈二八八事件之後的律師界〉,1994-07-27/聯合報/39版/探索
16.孟祥傑,〈總量管制師資結構 三年未達標準 大學停減招〉,2003-12-09/聯合報/A6版/生活。
17.林騰鷂,〈當前經濟法令缺失與改革途徑〉,1982-09-24/聯合報/02版
18.法務部檢察司,〈增加律師人數 保障人民權益〉,2001-03-16/聯合報/15版/民意論壇。
19.政治大學法律學會,〈律師考選制度 不公平〉,1989-12-22/聯合報/27版/大家談。
20.徐碧華、汪士淳,〈學生效「法」法界觀點 法律人名利雙收 熱度升高 戴東雄盼能因此促使國人重視法治 賀德芬則擔心學生以功利角度選系〉,1991-08-05/聯合報/03版/焦點新聞。
21.馬道容,〈溫室花朵 通過民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