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內藤湖南史學研究
作者:何培齊
作者(外文):Pei-Chi Ho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馬先醒
李朝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內藤湖南(虎次郎)史學思想史學方法史學史中日文化交流Naito Konan( Torajiro)historical thoughthistorical methodhistoriographythe culture cross of Sino-Jap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1
《內藤湖南史學研究》提要
本文題旨在探討內藤湖南的史學研究,即其史學研究方法與態度。並及於其與中國知識分子間之交遊,由其中稍窺其史學研究態度。包含緒論與結論,共計六章。
第一章〈緒論〉,下分二節。第一節〈研究動機與方法〉;第二節〈文獻回顧〉主要對已有的內藤湖南研究成果的回顧;此外,即是對日本當前的內藤研究作介紹。
第二章〈家學與生平〉,下分二節。第一節〈家鄉學統與家庭教育〉,探討其家鄉學術傳統及其家庭教育;第二節〈由教師到記者生涯〉,首談其秋田師範教師生涯,記者生涯大別為大內青巒旗下、政教社時期及《大阪朝日新聞》時期,以及其在《臺灣日報》社時期的在臺生活與言論。
第三章〈初訪中國及其交遊〉,下分二節。第一節〈攬勝之旅與交遊〉,探討其首度中國行的印象,及其與中國名士嚴復等人之訪談內容;第二節〈內藤與文廷式〉,探討內藤與文廷式之私誼,並明其於東洋史學上之影響。由此可知內藤與中國文士之交流模式,並可窺見其歷史學研究態度。
第四章〈史學理論與方法〉,為本文探討重點所在,下分五節。第一節〈日本東洋史學與支那學派〉,探討日本東洋史學的發展及其分支,可明內藤在日本東洋史學發展的意義;第二節〈歷史發展觀〉,下分「天運螺旋形循環說」及文化中心移動說,探討內藤的歷史發展理論;第三節〈考據樸學論〉,探討內藤考據樸學論的源頭,及其學術研究態度之要求;第四節〈時代區分論〉,將之與梁啟超之〈時代區分論〉並觀,以明其時代區分論之思想源頭;第五節〈古史研究法〉,分別探討〈「加上」原則與語言學之應用〉及〈內藤與王國維之二重證據研究法〉,前者與顧頡剛「層累造成的古史說」比較,後者與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對比,以明其間關係,並可明中日學術交流之一般。
第五章〈《支那史學史》中之史觀與史論〉,由該書來探討內藤之史學研究法及史學研究態度。第一節〈成書經過〉;第二節〈變化之歷史觀〉;第三節〈著史體例與態度〉;第四節〈內藤論章學〉;第五節〈在中國史學研究上之地位〉。
資料之使用,以《內藤湖南全集》及日文研究論著為主,即以日文資料為主,中、英文資料為輔,及一般相關典籍之參考。此外,亦作一趟研究主題人物足蹟踏查之旅,此於研究論題頗有助益。
A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Thought of Naito Konan
Abstract
The major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examine Naito Konan’s historical views, which precisely include his methodology and attitude toward historical studies. It also covers examination of his association with Chinese intellectuals, revealing part of his attitude toward historical studies. The thesis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including an introduction and a conclusion.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sis, including two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about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motive by which I compose the thesis. The second section is to examine literature on Naito Konan.
Chapter 2 is to introduce Naito Konan’s life and family education. The first section is to discuss his intellectual inheritance connecting to his family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radition of his hometown. The second section is to discuss his ideas in different period of lifetime. He first worked as a teacher at a teacher-training school, and later as a journalist in Japan and Taiwan.
Chapter 3 is titled ‘First Visit in China and his Association with Chinese Friends’, including two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to discuss his images of China and his meetings with Chinese scholars such as Yen Fu, etc. The second section focuses on discussion of his friendship with Wen Tingshi, in which I analyse a pattern of his interaction with Chinese scholars, revealing his attitude toward historical studies.
I focus on discussion of his historical theory and methodology in chapter 5, which includes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to discuss development and branch of the Japanese 東洋史學, in which his role in Japanese Chinese studies is being examined.. The second section is about his interpretation on how history of human beings proceeds. The third section is about his views on 考據, in which I examine how his theory on 考據 originates and what his standard and attitude toward academic work are. In the fourth section I examine an intellectual origin of his theory on how to divide Chinese history,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hat of Liang Qichao. The last section is about his theory on how to research Chinese history of the ancient period. I separately compare his theory on the subject with those of Gu Jiegang and Wang Guowei, in which I clarify mutual connections among their theories, which also helps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s of various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scholars of the Republican period.
In chapter 5 I use one of Naito Konan’s historical work entitle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 as a case study to examine his historical theory and his attitude toward historical studies.
Regarding to sources the “Naito Konan’s Collective Works ” was used as a major source for my research. In addition various sources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re also adopted in the study. Furthermore I conducted a trip to Naito Konan’s hometown in Japan for a further fieldwork, which certainly helps to improve my academic understanding of the Japanese scholar.
參考書目
一、 日文資料
(一)主題資料
內藤虎次郎,《內藤湖南全集》全十四卷,東京,筑摩書房,昭和45年9月15日—昭和51年7月31日。
內藤虎次郎,《中國中古の文化》,京都,弘文堂,1947年5月。
內藤虎次郎,《中國近世史》,京都,弘文堂,昭和22年4月初版。
內藤虎次郎,《支那上古史》,京都,弘文堂,昭和19年5月初版。
內藤虎次郎,《支那史學史》,東京都,清水弘文堂書房,昭和24年5月25日初版發行,同28年9月30日再版發行,同36年11月15日3版發行。
內藤虎次郎,《支那史學史》,東京都,清水弘文堂書房,昭和42年3月30日。
內藤虎次郎,《支那論》,東京,創元社,昭和13年5月20日發行,同14年5月1日11版發行。
內藤虎次郎,《支那繪畫史》,東京,弘文堂,昭和13年10月初版發行,昭和27年9月改版限定發行。
內藤虎次郎,《目睹書譚》,東京,弘文堂書房,昭和23年9月印行。
內藤虎次郎,《先哲の學問》,東京,弘文堂書房,昭和21年5月初版印行。
內藤虎次郎,《東洋文化史研究》,東京,弘文堂書房,昭和11年3月初版發行,昭和23年4月八版發行。
內藤虎次郎,《清朝史通論》,東京,弘文堂,昭和19年3月10日初版,仝年8月10日再版。
內藤虎次郎,《清朝史通論》,東洋文庫571,東京,平凡社,1993年11月初版第一刷。
內藤虎次郎,《新支那論》,東京,創元社,大正13年9月27日發行,同年10月7日再版發行。
內藤虎次郎,〈富岡氏藏唐鈔王勃集殘卷〉,《支那學》1卷6號,(大正10年2月),頁62—67。
內藤虎次郎,〈舊鈔本翰苑に就きて〉,《支那學》2卷8號,(大正11年4月),頁62—67。
內藤虎次郎,〈聖武天皇宸翰雜集〉,《支那學》2卷3號,(大正10年11月),頁53—58。
內藤虎次郎,〈靄靄莊印譜序〉,《支那學》3卷12號,(大正14年12月),頁82—83。
內藤虎次郎,〈盛伯羲遺事〉,《支那學》2卷11號,(大正11年7月),頁61—68。
內藤虎次郎,〈易疑〉,《支那學》3卷7號,(大正12年12月),頁1—16。
內藤虎次郎,〈尚書編次考〉,《支那學》1卷7號,(大正10年3月),頁1—22。
內藤虎次郎,〈爾雅の新研究〉(上、下),《支那學》2卷1、2號,(大正10年9、10月),頁1—11;24—36。
內藤虎次郎,〈書論の變遷〉(上、下),《東光》(支那學別卷)3—4號,(昭和23年1月20日;仝年4月10日),頁43—52;42—48。
內藤虎次郎,〈正倉院尊藏二舊鈔本に就きて〉,《支那學》3卷1號,(大正11年10月),頁61—68。
內藤虎次郎,〈盛伯羲祭酒〉,《支那學》1卷11號,(大正10年7月),頁28—44。
內藤虎次郎,〈章實齋先生年譜〉,《支那學》1卷3、4號,(大正9年11、12月),頁14—24;44—52。
內藤虎次郎,〈胡適之君の新著章實齋年譜を讀む〉,《支那學》2卷9號,(大正11年5月),頁1—16。
內藤虎次郎,〈王亥〉,《藝文》第7年第7號,(大正5年7月),頁631—646。
內藤虎次郎,〈大英博物館所藏太平天國史料〉,《史林》第10卷第3號,(大正14年7月1日),頁74—79
內藤虎次郎,〈秦邊紀略嘎爾旦傳〉,《史林》第3卷第3號,(大正7年7月1日),頁1—18。
內藤虎次郎,〈禮部志稿解題〉,《史林》第1卷第1號,(大正5年1月1日),頁123—127。
內藤虎次郎,〈清朝初期の繼嗣問題〉,《史林》第7卷第1號,(大正11年1月1日),頁42—57。
內藤虎次郎,〈憲臺通紀考證〉,《史林》第2卷第1號,(大正6年1月1日),頁86—96。
內藤虎次郎,〈支那歷史的思想の起源〉,《史林》第19卷第1號,(昭和9年1月),頁36—60。
內藤虎次郎,〈宋樂と朝鮮樂との關係〉,《支那學》4卷1號,(大正15年7月),頁1—26。
內藤虎次郎,〈王國維を悼む〉,《大阪每日新聞》,(昭和2年6月17日)。
內藤虎次郎,〈京都大學と樸學の士〉,《大阪朝日新聞》,(昭和34年8月14至15日)。
內藤虎次郎,〈章學誠の史學〉,《懷德》第8期,(昭和5年10月)。
內藤虎次郎,〈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歷史と地理》第9卷第5號,(1922年5月)。
內藤湖南,〈漢學新法〉,《小天地》,第1卷第2─3號,(明治33年11月15日;同年12月15日)。
內藤虎次郎記,內藤戊申編,〈內藤湖南記已亥鴻瓜記略〉,《国際政経事情》21期,(1956年10月),頁115—125;23期,(1957年9月),頁79—89。
內藤虎次郎記,內藤戊申編,〈內藤湖南記清國再游記要禹域鴻瓜後記〉,《国際政経事情》20期,(1956年3月),頁69—78。
內藤虎次郎記,內藤戊申編,〈內藤湖南記游清記〉,《立命館文学》135期,(1956年8月),頁63—74;136期(1956年9月),頁56—70;137期(1956年10月),頁38—44;139期(1956年12月),頁66—77。
內藤虎次郎記,內藤戊申編,〈內藤湖南記游清第三記〉,《東洋史研究》16卷1期,(1957年6月),頁68—82;16卷2期,(1957年9月),頁80—94。
內藤虎次郎記,內藤戊申編,〈內藤湖南間島吉林旅行談:附間島問題私見〉,《立命館文学》216期,(1963年6月),頁100—113;222期(1963年12月),頁63—77。
內藤虎次郎記,內藤戊申編,〈游清第四記京城奉天調查旅行〉,《朝鮮学報》33期,(1964年10月),頁125—140。
(二)日文專書
三田村泰助,《內藤湖南》,《中公新書》278,東京,中央公論社,昭和45年。
三宅米吉,《那珂通世遺書》,東京,大日本圖書,大正4年8月。
三宅花圃,《三宅雪嶺集》,東京,改造社,1933年。
下店靜市,《支那繪畫史研究》,東京,富山房,昭和18年12月,初版發行。
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52年12月發行,1968年5月14刷。
久木東海男,《新聞先覚評論》,京都,立命館出版部,昭和7年。
千葉三郎,《內藤湖南とその時代》,東京,國書刊行會,昭和61年12月5日發行。
小川環樹編,《日本の名著:內藤湖南》41,東京,中央公論社,昭和46年。
小中美千代等編,《那珂通世遺書》,東京,大日本図書,1915年。
小林太市郎,《中國繪畫史論攷》,京都,大八洲出版株式會社,昭和22年12月印刷發行。
小倉芳彥,《吾レ龍門二在リ矣》,東京,龍溪書舍,1974年5月第一刷。
小沢栄一,《近代日本史學の研究 明治編》,東京,吉川弘文堂,1968年。
山口久和,《章學誠の知識論》,東京,創文社,1998年2月第一刷發行。
山崎 竜,《東洋史概說》,東京,南雲堂深山社,1969年6月15日一刷,1972年4月10日增刷。
川那邊貞太郎,《自恃言行錄》,東京,川那邊貞太郎發行,明治32年8月。
中村久四郎,《現代日本における支那學研究の實狀》,東京,外務省,1928年。
中村不折、小鹿青雲,《支那繪畫史》,東京,玄黃社,大正2年11月印行,大正3年2月再版發行。
中村幸彥,《近世後期儒學界の動向》,《近世後期儒家集》,東京,岩波書店,1972年。
中野目徹,《政教社の研究》,京都,思文閣出版,1993年6月20日。
井上哲次郎等編,《日本倫理彙編》,東京,育成會,明治34年5月至仝34年11月發行,明治36年10月三版。
五井直弘,《近代日本と東洋史学》,東京,青木書店,1976年10月1日第一版第一刷發行。
加賀榮治,《內藤湖南ノ─ト》,東京都,東方書店,1987年5月初版第一刷,1988年9月初版第二刷。
吉川幸次郎,《人間詩話》,東京,岩波書店,昭和32年6月17日第1刷,仝39年10月10日第7刷發行。
吉川幸次郎,《文明のかたち》,《思想との對話》10, 東京,講談社,1968年4月30日第一刷。
吉川幸次郎,《吉川幸次郎全集》,東京,筑摩書房,昭和48年9月22日一刷。
吉川幸次郎,《東洋學の創始者たち》,東京,講談社,昭和51年10月20日第一刷發行。
吉川幸次郎,《音容日に遠し》,東京,筑摩書房,昭和55年8月。
名和悦子,《内藤湖南の近代東アジアへの視角—20世紀初頭の「間島問題」との関わりを通して—》,岡山大学大学院文化科学研究科学位論文,(平成12年9月)。
安藤德器,《西園寺公と湖南先生》,東京,言海書房,昭和11年4月。
有山輝雄,《雜誌《日本人》《日本及日本人》の変遷》,日本近代史料研究會,昭和52年。
江上波夫編,《東洋学の系譜》,東京,大修館書店,1992年11月1日初版發行,1993年3月10日再版發行。
池內宏、神田喜一郎等,《內藤博士頌壽記念‧史學論叢》,出版項不明。
竹內好、橋川文三編,《近代日本と中国》,東京,朝日新聞社,1974年8月。
竹田篤司,《物語「京都學派」》,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1年10月初版。
竹内実,《日本人にとっての中国像》,東京,春秋社,1966年。
羽田亨,《支那學論叢:內藤博士還曆祝賀》,東京,弘文堂書房,1926年。
羽田亨,《羽田博士史學論文集》上卷歷史篇,下卷言語.宗教篇,昭和32年11月3日第一刷,昭和50年8月30日第二刷。
西田直二郎,《史學論叢:內藤博士頌壽記念》,京都,弘文堂,1930年。
佐藤能丸,《明治ナショナリズムの研究―政教社の成立とその周辺―》,東京,芙蓉書房,1998年11月25日第一刷發行。
杉村邦彥,《書苑彷徨》第一集,東京,二玄社,1981年12月初版發行,1994年4月二刷。
杉村邦彥,《書苑彷徨》第二集,東京,二玄社,1986年8月初版發行。
杉村邦彥,《書苑彷徨》第三集,東京,二玄社,1993年4月初版發行。
谷川道雄,《中國中世の探求—歷史と人間》,東京,日本エデイタ─スク─出版部,1987年9月10日第1刷發行,1990年5月第2刷發行。
谷川道雄,《中國中世社會と共同体》,東京,国書刊行かい,1976年。
谷川道雄,《中国中世の探求歴史と人間》,東京,日本エデイタ─スク─出版部,1987年9月10日第1刷發行。
谷川道雄,《世界帝國の形成:後漢隋唐》,東京,講談社,1977年。
谷川道雄,《隋唐帝國形成史論》,東京,千曲書房,1971年。
谷岩本萩島等編,宮崎市定等,《アジア歷史研究入門》﹝全5卷﹞,東京,同朋舍,昭和58年11月15日初版發行,仝60年8月10日再版發行。
谷沢永一,《內藤湖南研究考文獻目錄稿》,收在,《內藤湖南著書展》,東京,泉書店,1969年。
貝塚茂樹,《中國古代史學の發展》,東京都,株式會社弘文堂書房,昭和42年7月30日。
貝塚茂樹,《日本の思想家─內藤湖南:開化した国民主義者》,朝日新聞社,昭和50年。
貝塚茂樹,《貝塚茂樹著作集》,東京,中央公論社,昭和52年3月10日發行。
那珂通世著,和田清譯,《支那通史》卷3,東京,岩波書店,1975年。
京都大學文學部編,《京都大學文學部五十年史》,京都大學文學部,昭和31年11月印行。
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編,《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三十周年史》,京都,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昭和10年11月印行。
岩井忠熊,《日本近代史學の形成》,《岩波講座歷史》卷22,東京,岩波書店,1963年。
岩井忠熊,《明治國家主思想史研究》,東京,青木書店,1972年。
岩橋遵成,《徂徠研究》,東京,名著刊行會,昭和57年2月發行。
東洋文庫近代中國研究委員會,《明治以降日本人の中國旅行記》,東京,東洋文庫,1980年。
波多野鼎,《正統學派の價值學說》,東京,巖松堂書店,昭和12年10月改訂初版發行,同13年6月再版發行。
波多野鼎,《折衷正統學派の價值學說》,東京,巖松堂書店,昭和13年1月改訂初版發行,同13年9月再版發行。
波多野鼎,《墺國學派の價值學說》,東京,巖松堂書店,昭和12年10月改訂初版發行,同13年8月再版發行。
芳賀登,《批判近代日本史学思想史》,東京,柏書房,1974年5月。
金原省吾,《支那繪畫史》,東京,古今書院,昭和13年8月印行。
金基赫,《人間文化》,東京,三愛會,昭和59年9月第一刷。
青木正兒,《青木正兒全集》全十卷,東京,春秋社,昭和50年12月30日第一刷發行,昭和58年9月10日—同59年8月30日第二刷發行。
青木富太郎,《東洋學の成立とその發展》,東京,1940年。
青江舜二郎,《アジアびと:內藤湖南》,東京,時事通信社,昭和46年3月初版。
青江舜二郎,《竜の星座─內藤湖南のアジア生涯》,東京,朝日新聞社,昭和41年11月。
狩野直喜,《支那學文藪》,東京,みすず書房,1973年4月發行。
狩野直喜,《讀書纂餘》,京都,弘文堂書房,昭和22年7月10日初版。
倉田保雄,〈エリセエ─フの生涯:日本學の始祖〉,東京,中央新書,1977年。
原宗子,《亜細亜の頃:政教社における 內藤湖南を中心に》,《調查研究報告》10,東京,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1980年3月發行。
唐代史研究會編,《東アジア古文書の史的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90年9月20日發行。
家永三郎,《近代日本の思想家》,東京,有信堂,昭和37年3月第一刷發行。
宮崎市定,《アジア史研究》全5冊,東洋史研究叢刊四,京都,同朋舍,昭和32年﹝1957﹞12月25日─昭和53年8月20日初版發行。
宮崎市定,《中國に學ぶ》,東京,朝日新聞社,昭和40年。
宮崎市定、羽田明等共著,《古代帝國の成立》,﹝京大東洋史1﹞,大阪市,創元社,昭和27年1月15初版,仝38年6月30日10版。
島田虔次,《中國の傳統思想》,東京,みすず書房,2001年5月發行。
桑原武夫編,《人間素描》,東京,文藝春秋新社,昭和40年8月發行。
桑原武夫編,《歷史の思想》,《現代日本思想大系》27,東京,筑摩書房,昭和40年。
桑原騭藏,《桑原騭藏全集》全五卷,東京,岩波書店,昭和43年10月11日。
神田喜一郎,《神田喜一郎全集》全九卷﹐京都﹐同朋社﹐昭和59年10月15日初版第一刷。
神田喜一郎,《敦煌學五十年》,東京,筑摩書房,1970年7月初版第一刷。new window
高橋克三,《近世鹿角学統考》,私家版,昭和50年。
高橋克三,《湖南博士と伍一大人》,秋田,石川內藤生誕百年記念祭實行委會,昭和40年12月印行。
國際歷史學會議日本國內委員會,《日本における歷史學の發達と現狀》,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陶德民,《日本漢學思想史論考—徂徠‧仲基および近代—》,吹田市,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平成11年3月發行。
朝日新聞社編,《朝日新聞の九十年》,東京,朝日新聞社,昭和44年。
森鹿三、伊藤幹治,《內藤湖南‧宇野圓空》,《日本民俗文化大系》﹝11﹞,東京,講談社,昭和53年12月10日第一刷發行。
植手通有,《日本近代思想の形成》,東京,岩波書店,昭和49年3月第一刷,仝年8月第二刷。
鈴木虎雄,《支那文學研究》,京都,弘文堂書房,大正14年11月15日發行,昭和3年5月10日四版。
鈴木俊,《概說東洋歷史》,東京,吉川弘文堂,昭和25年6月30日發行,昭和30年1月20日第6刷發行。
鈴木俊、西島定生,《中國史の時代區分》,東京,東京大學出版,1957年。
鈴木敬,《中國繪畫史》,東京,吉川弘文館,昭和56年3月發行。
增井經夫,《アジア歴史と歴史家》,東京,吉川弘文堂,1966年。
增井經夫,《中國歷史書─中國史學史》,東京,刀水書房,1984年7月20日發行。
稻葉岩吉,《滿洲發達史》,東京,日本評論社,1935年修訂版。
橋本增吉等,《明治以後に於ける歷史學の發達》,東京,四海書房,昭和8年2月。
礪波護,《京大東洋學の百年》,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2年5月20初版第一刷。
歴史教育研究会編,《明治以後における歴史学の発達》,東京,四海書房,1973年。
﹙三﹚日文期刊論文
Fogel, Joshua, 知恵正木譯,〈內藤湖南と三宅雪嶺〉,《書論》18期,(1981年春),頁193—198。
Henri Maspero, 內藤戊申、內藤耕次郎譯,〈最近五十年支那學界の回顧〉, “Trends in Chinese scholarly circles over the past fifty years,” 《東洋史研究》1卷1期,(1935年),頁22—38;1卷3期,(1935—1936年),頁32—41;1卷4期,(1936年),頁54—63;1卷5期(1936年),頁44—55;1卷6期,(1936年),頁45—52。
三田村泰助,〈瓶原時代の內藤湖南先生〉,《內藤湖南全集月報》1期,(1969年4月),頁5—8。
三田村泰助,〈內藤湖南史學の風光——東京學派と京都學派〉,《日本及日本人》1591號,(昭和63年7月1日),頁80—90。
三田村泰助,〈章學誠の「史學」の立場〉,《東洋史研究》第12卷第1號,﹙昭和27年9月﹚,頁1—17。
三宅花圃,〈內藤博士の追憶〉,《書藝》4卷9號,(昭和9年9月1日),頁24—27。
三宅雄二郎,〈內藤湖南君のこと〉,《書藝》4卷9號,(昭和9年9月1日),頁21—23。
下村寅太郎,〈內藤湖南燕山楚水〉,《創文》59期,(1968年3月),卷頭語。
上西鵬一,〈內藤湖南先生と朝日新聞社說〉,《內藤湖南全集月報》14期,(1976年7月),頁3—5。
上杉允彥,〈內藤湖南支那論〉,收在河原宏、藤井昇三《日中關係史の基礎知識:現代中國を知るために》,東京,有為覚,1974年。
上原淳道,〈王國維の古代史研究に就いて〉,《東京支那學會報》第10期,(昭和27年3月)。
上野淳一,〈內藤湖南先生と上野三代〉,《內藤湖南全集月報》14期, (1976年7月),頁1—2。
千葉三郎,〈內藤湖南と畑山呂泣:その交友をめぐつて〉,《書論》14,(1979年春),頁87—99。
小川琢治,〈內藤湖南先の追憶〉,《支那學》7卷3號,(昭和9年7月),頁68—71。
小川琢治,〈內藤湖南博士を憶ふ〉,《歷史と地理》第三四卷第四、五號,(昭和9年10月25日)。
小川義久,〈大谷探險隊將來の庫車出土文書庫車出土文書について〉,《東洋史苑》,40—41合併號。
小川環樹、三田村泰助,〈內藤家の家学と湖南先生の学風〉,收在小川環樹編《日本の名著:內藤湖南》,東京,中央公論社,1971年。
小竹文夫,〈支那史の時代区分:現代支那の意義〉,《支那研究》44期,(1937年),頁19—34。
小倉正恒,〈內藤湖南先生を憶ふ〉,《懷德》12期,(1934年10月),頁21—24。
小倉芳彥,〈支那かぶれ今昔〉和〈東洋史學の戰後的課題〉,收在《吾レ龍門ニ在リ矣東洋史學中國私》,東京,龍系所社,1974年。
小倉芳彥,〈北一輝と內藤湖南〉,《朝日新聞》(夕刊),(1970年7月4日),頁7。
小島祐馬,〈狩野先生の學風〉,《東方學報》(京都)17號,(1949年11月),頁151—167。
小島祐馬,〈通儒としての狩野先生〉,《東光》5期,(1948年4月),頁7—12。
小島祐馬,〈湖南先生の《燕山楚水》〉,《支那學》7卷3號,(昭和9年7月),頁86—92。
山元祥子,〈父の思い出〉,《內藤湖南全集月報》12期, (1972年11月),頁3—5。
山根幸夫,〈日本人の中国観:內藤湖南と吉野作造の場合〉,《東京女子大學論說》19卷1期,(1968年9月),頁1—15。
工藤文哉,〈憶湖南先生〉,《書藝》4卷9號,(昭和9年9月1日),頁30—33。
中村不折,〈內藤君と私〉,《書藝》4卷9期,(昭和9年9月1日),頁29—30。
丹羽正義,〈內藤先生〉,《內藤湖南全集月報》4期, (1969年11月),頁1—4頁。
丹羽正義,〈先生を懷ふ〉,《支那學》7卷3號,(昭和9年7月),頁41─43。
井上以智為,〈內藤先生の追憶〉,《歷史と地理》第34卷第4—5號,(昭和9年10月25日)。
今井貫一,〈內藤湖南先生を憶ふ〉,《懷德》12期,(1934年10月),頁24—28。
今西春秋,〈內藤先生と滿洲学〉,《內藤湖南全集月報》9期,(1971年),頁5—8。
內藤戊申,〈中国史の時代区分論展望:日本人の古代区分〉,《史林》
內藤戊申,〈父の学風憶い出〉,《筑摩》5卷1期,(1969年5月),27—31。
內藤戊申,〈父湖南を語る〉,《賀茂文化》5期,(1974年7月1日),頁3。
內藤戊申,〈游清諸記の注に代えて〉,《內藤湖南全集月報》13期, (1973年12月),頁5—8;14期(1976年7月),頁5—8。
內藤戊申,〈內藤湖南北韓吉林旅行日記〉,《朝鮮学報》21―22期,(1961年10月),頁403—429。
內藤戊申編,〈內藤湖南研究文獻目錄〉,《書論》13期,(1978年秋),頁143—151。
內藤戊申編,〈內藤湖南研究文獻目錄補遺〉,《書論》14期,(1979年春),頁124—133。
內藤茂申,〈父の憶い出‧學風〉,《書論》13號,﹙1978年秋﹚,頁103—106。
內藤耕次郎,〈人間湖南に関する断章〉,《內藤湖南全集月報》10期, (1971年10月),頁5—8;11期(1972年5月),頁5—8;12期(1972年11月),頁5—8。
太田孝太郎,〈內藤湖南〉,《岩手史学研究》18期,(1950年),頁34—49。
戶川芳郎,〈漢学シナ学の沿革とその問題点:近代アカデミズムの成立と中国研究の系譜〉,《理想》397期,(1966年6月),頁8—25。
日比野丈夫,〈內藤湖南が交わった学者文人たち〉,《書論》13,(1978年秋),頁78—90。
日比野丈夫,〈內藤湖南先生の金石拓本〉,《內藤湖南全集月報》7期,(1970年9月),頁5—8。
木村泰治,〈湖南先生と私〉,《秋田魁新聞》,(1965年5月9日),頁4。
木村毅,〈明治の新聞人素描〉,《学等》65卷6期,(1968年6月),頁46—50。
木崎好尚,〈朝日と私〉,《詩文》4,(1917年9月),頁36—40。
古城貞吉,〈狩野博士と私〉,《東光》5,(1948年春),頁70—73。
外山軍治,〈內藤湖南〉,《日本》,(1965年8月),頁160—161。
本田成之,〈湖南先生と余〉,《支那學》7卷3號,(昭和9年7月),頁71─72。
田村實造,〈內藤先生の学思〉,《內藤湖南全集月報》13期, (1973年12月),頁1—5。
田村實造,〈湖南先生と《支那絵画史》〉,《書論》第13號,﹙1978年秋﹚,頁102。
田岡嶺雲,〈內藤虎次郎〉,《文庫》5期,(1897年5月),頁8—9。
石田幹之助,〈內湖南先生追憶生誕百周年に因みて〉,《東亞時論》7卷11期,(1965年11月),頁2—8。
石田幹之助,〈目睹書譚のことなど〉,《內藤湖南全集月報》6期,(1970年6月),頁1—4。
石田幹之助,〈最近における支那學の展望〉,《思想》86期,(1929年,7月),頁525—538。
石濱純太郎,〈僕の憂鬱〉,《支那學》7卷3號,(昭和9年7月),頁52─54。
吉川幸次郎、鈴木脩藏、倉田淳之助、中田勇次郎出席,小川環樹整理,〈「先學を語る」鈴木虎雄博士〉,《東方學》第52輯,(昭和51年7月1日),頁143—161。
吉川幸次郎,〈三區分說雑感〉,《書論》13期,(1978年秋),頁74—76。
吉川幸次郎,〈天才汪洋の学〉,收在《吉川幸次郎全集》卷17,東京,千曲書房,1975年。
吉川幸次郎,〈先師と中國文學〉,《東光》5期,(1948年4月),頁18—27。亦收在《吉川幸次郎全集》卷17,東京,千曲書房,1975年。
吉川幸次郎,〈折の人6:內藤虎次郎〉,《朝日新聞》(夕刊),1967年9月18日,頁9。亦收在《吉川幸次郎全集》卷20,東京,千曲書房,1975年。
吉川幸次郎,〈狩野君山先生と支那の學人〉,收在《支那について》,大阪,秋田谷,1946年。亦收在《吉川幸次郎全集》卷17,東京,千曲書房,1975年。
吉川幸次郎,〈唾手封侯志已灰:內藤湖南全集第一卷第二卷を読んで〉,《內藤湖南全集月報》,(1972年11月),頁1—4。亦收在《吉川幸次郎全集》卷23,東京,千曲書房,1977年。
吉川幸次郎,〈湖南續記〉,收在《吉川幸次郎全集》卷23,東京,千曲書房,1977年。
宇都宮清吉,〈回想湖南記〉,《書論》13期,(1978年秋),頁107—112。
安成三郎,〈內藤湖南先生金書由來〉,《書藝》4卷8期,(昭和9年8月1日),頁26—27。
池田誠,〈內藤史学に関する私論〉,《內藤湖南全集月報》11期,(1972年5月),頁1—5。
池田誠,〈內藤湖南の辛亥革命論〉,《立命館法学》39—40期,(1961年),頁285—327。
池田誠,〈內藤湖南の袁世凱論〉,《立命館法学》44期,(1963年),頁491—523。
池田誠,〈內藤湖南の国民的使命観について:日本ナショナリズムの─典型〉,《立命館法学》39—40期,(1961年),頁285—327。
竹林熊彥,〈內藤湖南博士のことども〉,《書物展望》12卷4期,(1942年4月),頁283—286。
羽田亨,〈史料蒐集家としての內藤博士〉,《支那學》七卷三號,(昭和9年7月),頁80─86。
羽田亨,〈東方文化研究所と狩野博士〉,《東光》第5號,(昭和23年4月)。
衣笠安喜,〈折衷学派の政治および学問思想〉,《日本史研究》40,(1959),頁28—39;41,(1959),頁28—49。
佐伯富,〈湖南博士と急就章〉,《內藤湖南全集月報》8期, (1971年3月),頁5—8。
佐藤廣金,〈東洋史學者の残したもの戦前の東洋史研究者と私たちの距離〉,《クマツ枢》2期,(1980年7月),頁33—49。
佚名輯,〈內藤湖南先生著述目錄〉,《支那學》7卷3號,(昭和9年7月),頁7—27。
佚名輯,〈內藤湖南王修植筆談〉,《書論》15號,(1979年秋),頁153—154。
佚名輯,〈內藤湖南張元濟筆談〉,《書論》14號,(1979年春),頁147—149。
佚名輯,〈鄉土と人:內藤虎次郎〉,《岩手史学研究》5,(1958年)。
佚名輯,〈當今の新聞記者湖南內藤虎次郎先生〉,《萬朝報》,(1901年11月26日),頁1。
李 梁,〈清末民初における政治と社會の一側面─內藤湖南と服部宇之吉の場合〉,《弘前大學人文學部文經論叢》第30卷第3號。
杉本直次郎,〈內藤先生と私〉,《內藤湖南全集月報》10期, (1971年12月),頁1—4。
杉本直次郎,〈內藤先生と桑原先生〉,《書法》1卷5期,(1958年8月),頁2—4。
杉本直次郎,〈本邦における東洋史學の成立について〉,《歷史と地理》21卷4期,(1928年4月),頁412—442。
杉村邦彥,〈《內藤湖南全集》補遺〉1—10,《書論》第13—22號。
杉村邦彥,〈內藤湖南と文廷式〉,《桃山歷史‧地理》第24號,(平成元年4月),頁1—10。
杉村邦彥,〈內藤湖南における学風の形成と書風の展開〉,《湖南》2期,(1982年3月),頁5—14。
杉村邦彥,〈羅振玉の日本における研究生活とその交友關係〉,《日中合同文字文化研討會發表論文集》,京都,文字文化研究所,1998年7月,頁53—70。
杉村邦彥譯,羅繼祖輯,〈京都雜憶〉,《書論》第18—19號。
谷川道雄,〈中國史の時代區分問題をめぐつて─現時點からの省察─〉,《中國中世の探求─歷史と人間》,(エデイタ─スク─ル出版,1987年9月10日第一刷發行)。
谷川道雄,〈中國史上の古代と中世─內藤湖南への回帰─〉,《古代文化》45卷8期,(1993年8月),頁1─12。
谷沢永一,〈大正の史学者〉,《国文学》13卷7期,(1968年6月),頁124—126。
金知見,〈内藤湖南先生の真蹟—高麗太祖顯陵詩について—〉,《日文研フォ—ラム》第118回,(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網路檔,1999年5月11日),頁1—18。
貝塚茂樹、三田村泰助、神田喜一郎、內藤乾吉、永田英正、吉川幸次郎,〈先学を語る:內藤湖南博士〉,《東方學》47號,(1974年1月),頁146—168。
貝塚茂樹,〈中国古代史研究四十年:京都大学退官記念〉,《図書》225,(1968年5月),頁33—47。
貝塚茂樹,〈予言者內藤湖南弟子通じ思想世に著作の大半が口述筆記〉,《朝日新聞》(夕刊),(1976年8月2日),頁3。
貝塚茂樹,〈內藤史学の本質〉,《內藤湖南全集月報》5期,(1970年2月),頁1—4。
貝塚茂樹,〈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序〉,京都大學,1960年出版,頁1—5。
赤川菊村,〈內藤湖南先生人を憶ふ〉,《灯火》43:5—10,(1953年3月)。
那波利貞,〈內藤先生を憶ひ奉る〉,《支那學》7卷3號,(昭和9年7月),頁57—61。
岡崎文夫,〈內藤先生の思ひ出〉,《支那學》7卷3號,(昭和9年7月),頁32—37。
岡崎文夫,〈章學誠—其人と其學〉,《東洋史研究》第8卷第1號,﹙昭和18年2月﹚,頁1—19。
岡村敬二,〈內藤湖南と日滿文化協會—外務省文化事部宛內藤書簡を中心に—〉,《京都學園大學人間文化學會紀要 人間文化研究》,第3號,(2000年7月),頁1—22。
岡村敬二,〈「對滿文化事業審查委員會」の創設事情〉,《京都學園大學人間文化學會紀要 人間文化研究》,第4號,(2000年12月),頁17—42。
岩井忠熊,〈白鳥庫吉内藤湖南西田直二郎と文化史への視座〉,《伝統と現代》28期,(1974年7月),頁16—23。
岩井忠熊,〈国粋主義の成立〉,《日本史研究》47期,(1960年3月),頁41—52。
幸田露伴,〈湖南君の思い出〉,《書藝》4卷9號,(昭和9年9月1日),頁27—29。
松本信広,〈巴里における内藤先生〉,《內藤湖南全集月報》2期,(1969年6月),頁5—8。
松浦嘉三郎,〈志を抱いて逝かせらる〉,《支那學》7卷3號,(昭和9年7月),頁44一53。
武內義雄,〈湖南先生の追憶〉,《支那學》七卷三號,(昭和九年七月),頁73—78。
牧野信之助,〈恭仁山莊の溫容〉,《歷史と地理》第34卷第45號,(昭和9年10月25日)。
青山秀夫,〈ウエーバーのシナ社會觀序說:マツクスウエーバと內藤湖南先生〉,《東光》第4號,(1948年春),頁2—21;《東光》第6號,(1948年10月),頁39—60。
青木正兒,〈湖南先生逸事〉,《支那學》7卷3號,(昭和9年7月),頁38─41。
狩野直喜,〈內藤君を偲んで〉《支那學》7卷3號,(昭和9年7月),頁29—32。
狩野直禎、宇野哲人、吉川幸次郎、倉石武次郎出席,梅原末治、細川護貞追錄,〈先學を語る—狩野直喜博士〉,《東方學》第42輯,(昭和46年8月),頁131—151。
相田洋,〈日本の大陸侵略と東洋史學:滿蒙史研究を中心に〉,《思潮》105期,(1968年11月),頁26—40。
倉石武四郎,〈シノロジスとその典型〉,《東光》5號,(1948年秋),頁12—15。
宮崎市定,〈內藤史学の真価〉,《內藤湖南全集月報》3期, (1969年8月),頁5—8。
宮崎市定,〈內藤湖南とシナ学〉,大宅壯一編《近代日本をつくった百人》卷2,東京,朝日新聞社,1966年。
宮崎市定,〈南洋を東西洋に分かつ根拠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7卷4期,(1942年7—8月),頁197—218。
宮崎市定,〈歴史家としての狩野博士〉,《東光》5號,(1948年4月),頁35—38。
島田虔次,〈私の內藤湖南〉,《內藤湖南全集月報》6期, (1970年6月),頁5—8。
真鍋俊二,〈內藤湖南と現代〉,《關西大學法學論集》46卷4、5、6合併號,1997年2月。
神田喜一郎、宮崎市定、羽田明、近藤金助、吉川幸次郎、田村實造、山口益、貝塚茂樹、間野英二出席,田村實造筆錄,〈先學を語る—羽田亨博士—〉,《東方學》第50輯,(昭和50年7月),頁129—144。
神田喜一郎,〈內藤先生を憶ふ〉,《支那學》7卷3號,(昭和9年7月),頁78—79。
神田喜一郎,〈內藤湖南先生とシナ古代史の研究三題〉,《內藤湖南全集月報》4期,(1969年11月),頁5—8
神田喜一郎,〈內藤湖南先生と支那古代史〉,《古代學》第3卷第3期,(昭和29年9月),頁286—288。
神田喜一郎,〈內藤湖南先生と文廷式〉,《図書》360,(1979年8月),頁32—37。
秩父威仙,〈湖南先生の綴子時代〉,《湖南》2期,(1982年3月),頁15—17。
高橋克三,〈內藤湖南:東洋史學の権威〉,小畑勇二郎《秋田の先覚》,秋田県総務部,1969年。
高橋克三,〈內藤湖南と石川伍一〉,《健康法秋田》,(1965年9月1日),頁30—33。
高橋克三,〈內藤湖南略伝〉,《書論》13期,(1978年秋),頁77。
高橋克三,〈四庫全書と恭仁山莊文庫の思い出〉,《書論》15期,(1979年秋),頁136—138。
高橋克三,〈湖南先生と鄉里毛馬內〉,《內藤湖南全集月報》12期, (1972年11月),頁1—3。
高瀨武次郎,〈君山狩野直喜博士を追慕す〉,《東光》5期,(1948年春),頁62—70。
梅原末治,〈內藤先生に新炙した日の思い出〉,《內藤湖南全集月報》2期, (1969年6月),頁1—4;7期,(1970年11月),頁1—4。
梅原末治,〈內藤先生を憶ふ〉,《支那學》7卷3號,(昭和9年7月),頁92—96。
梅原末治,〈故先生のことども〉,《東光》5期,(1948年4月),頁32—34。
梅溪昇,〈羅振玉と日本との関係序說─羅繼祖輯述「永豐鄉人行年錄」を読む〉,《鷹陵史學》18期,(1992年3月),頁19—67。
清水三郎,〈南翠日記に見る湖南〉,《內藤湖南全集月報》8期, (1971年3月),頁1—4。
野本白雲,〈湖南先生のお手紙〉,《書藝》4卷9號,(昭和9年9月1日),頁33—35。
野原四郎,〈內藤湖南支那論批判〉,《中国評論》1卷4期,(1946年),頁35—42。
喜田貞吉,〈東北地方における內地文化進展の一考察:內藤君を生んだ鹿角郡〉,《歴史と地理》34期,(1934年10月),頁4—5。
曾村保信,〈辛亥革命と日本の輿論〉,《法学新報》63卷9期(1956年9月),頁51—66。
森鹿三,〈內藤湖南先生の思い出〉,《內藤湖南全集月報》1期, (1969年4月),頁1—4。
新村出,〈內藤湖南の思い出〉,《歷史と地理》34卷4—5期,(1934年10月),頁591—594。
新村出,〈君山先生思慕の記〉,《東光》5期,(1948年4月),頁28—41。
新城新藏,〈欽若昊天─內藤博士の思ひ出〉,《支那學》7卷3號,(昭和9年7月),頁55—57。
鈴木虎雄,〈湖南博士の近什〉,《支那學》7卷3號,(昭和9年7月),頁65—67。
旗田巍,〈日本における東洋史学の伝統〉,《歴史学研究》270期,頁28—35。
增淵龍夫,〈日本の近代史学史における中国と日本〉,《思想》6號,(1963年),頁863─867。
增淵龍夫,〈歴史意識と国際感覚:日本の近代史学史における中国と日本〉,《思想》2號,(1963年),頁1─18。
稻葉岩吉,〈滿洲國創成の歷史的認識〉,《東亜》6卷11期,(1933年11月),頁2—14。
橘 樸,〈社會改革思想に関する考察支那はどうなるか:內藤虎次郎氏の新支那論を読む〉,收在《支那思想研究》,﹙東京,日本評論社,1939年﹚。
鴛淵一,〈湖南先生を語る〉,《滿蒙》17卷1期,(1936年1月),頁42—52。
藤沢義美,〈內藤湖南博士と我が国東洋史學の発展〉,《岩手史学研究》,50期,(1976年11月),頁95—107。
譚汝謙,〈內藤湖南の魅力及びその情‧理‧意‧識─八十年代の日本に寄せて─〉,《內藤湖南先生五十回忌記念講演會》,(1983年5月22日)。 
護雅夫,〈白鳥庫吉と內藤湖南:対照的な東洋史学の開拓者〉,《朝日新聞》(夕刊),1965年8月10日,頁5。
畑山呂泣,〈與炳卿〉,《アジア》1期,(1891年6月29日),頁12。
二、中文資料
﹝一﹞ 經典
毛公傳,鄭氏箋,明金蟠訂,《詩經古注》20卷,全10冊,古籍線裝書。
王應麟撰,翁載青輯,《翁注困學紀聞》20卷,全10冊,上海,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印,據通行本校刊,古籍線裝書。
王國維,《王國維先生全集》續編12卷附錄1卷, 台北,台灣大通書局,出版年不詳。
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16卷,台北,文華出版公司,民國57年3月一版。
王國維,《王國維先生全集》初編12卷, 台北,台灣大通書局,民國75年7月初版。
司馬遷,司馬貞索隱,《史記》130卷,全32冊,古籍線裝書,南宋建安黃善夫本。
左丘明,《左傳》12卷,全8冊,古籍線裝書。
孟子,趙氏注,《孟子》14卷,全3冊,古籍線裝書,上海涵芬樓借清內府藏宋刊本景印。
章學誠著,王宗炎編,劉承幹校訂,《章氏遺書》全32冊,古籍線裝書,吳興劉氏嘉業堂刊本,壬戌閏夏民國11年。
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國史研究室,民國61年4月初版,民國62年11月三刷。
章學誠,《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章學誠,《章氏遺書》,台北,漢聲出版社,民國62年。
章學誠,《章氏遺書》,出版地不詳,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管仲著,唐房玄齡注,《管子》24卷,全4冊,古籍線裝書。
劉知幾,《史通》,群碧樓,明刻本,古籍線裝書。
﹝二﹞ 中文專書
大村西崖所著,吳縣張一鈞譯,《支那繪畫小史》,上海聚珍倣宋印局書印。
文廷式,《文廷式全集》全十冊,台北,大華印書館,民國58年10月。
王玉璋,《中國史學史概論》,出版地不明,民國31年5月初版。
王吉林,《唐代宰相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初版。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民國76年4月初版。
王樹民,《中國史學史綱要》,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第1版。
北大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編,《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5月初版。
本田成之著,佚名譯,《中國經學史》,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8年5月初版。
甘孺輯述,《永豐鄉人行年錄—羅振玉年譜》,京都,中文出版社,1990年4月初版。
白壽彝,《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第1刷。
石曉軍,《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12月初版第一刷。
朱希祖,《中國史學通論》,《國民叢書》二編70,據1944年版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12月第一版。
朱沛蓮撰,《清代鼎甲錄》,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57年7月初版。
朱歧祥,《甲骨四堂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9年8月初版。
朱敬武,《章學誠的歷史文化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江 藩,《經解入門》全二冊,東京,弘文堂書房,昭和5年7月印行。
汪榮祖,《康章合論》,台北,聯經文化公司,1988年。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文化公司,1986年。
吳天任,《民國梁任公先生啟超年譜》全四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7月初版。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1年台初版。new window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72年。new window
吳文星,《日據時期在台「華僑」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80年初版。
吳文星,《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六事件」》,南投市,省文獻會,民國90年初版。
吳文星、許雪姬採編,《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口述歷史》,南投市,省文獻會,民國90年初版。
吳文星、黃秀政、張勝彥,《台灣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初版。
吳文星主編,《台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出版,民國90年初版。
吳汝鈞,《京都學派哲學:久松真一》,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6月初版一刷。
宋衍申主編,《中國史學史綱要》,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第2版,1998年10月第4次印刷。
李守常,《史學要論》,《國民叢書》二編70,據商務印書館1924年版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12月第一版。
李宗侗,《中國史學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42年11月初版,民國44年5月再版。
李宗侗,《史學概要序》,台北,正中書局,民國57年11月臺初版。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7年初版。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初版。new window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史事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初版。new window
杜維運,《清乾嘉時代之史學與史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民國51年10月初版,同54年6月再版。new window
何培齊,《王國維對「京都學派」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周法高,《漢學論集》,台北,正中書局,民國54年5月臺初版,民國80年11月臺初版第四次印行。
林正珍,《近代日本的國族敘事:福澤諭吉的文明論》,新店市,桂冠圖書公司,2002年初版。new window
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1年10月初版。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初版。
金毓黻,《中國史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12月重印第1版;1941年4月初版。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月初版,1954年12月再版。
姚名達,《清邵念魯先生廷采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1年5月初版。
施耐德著,梅寅生譯,《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73年元月初版。
洪國樑,《王國維著述編年提要》,台北,大安出版社,民國78年8月初版。
胡 適,《章實齋先生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宮崎市定著,邱添生譯,《中國史》,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9年1月初版。
馬先醒,《中國古代城市論集》,台北,簡牘學會,1980年。
馬先醒,《簡牘學要義》,台北,簡牘學會,1980年。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畫面背後的玄思》,台北,東大圖晝公司,民國81年6月初版。new window
高明士,《日本古代學制與唐制的比較研究》,台北市,學海出版社,民國75年增訂一版。
高明士,《日本古代學校教的興衰與中國關係:中國教育文化圈在東亞之形成研究之一》,台北市,學海出版社,民國66年初版。new window
高明士,《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台北,台大東亞文明中心,民國92年初版。new window
高明士,《唐代東亞教育圈的形成:東亞世界形成史的一側面》,台北,國立編輯館中華業書編審委會,民國73年初版。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台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1年2月初版,同年9月再版。同書,台北,明文書局,民國75年6月增訂一版,民國76年9月增訂二版。new window
康有為,姜義華編,《康有為全集》全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1992年12月第一版。
康有為,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全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2月第一版。
張孟倫,《中國史學史》,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第1刷。
張寶三,《唐代經學及日本近代京都學派中國學研究論集》,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7年4月初版。new window
張灝著,崔志海、葛夫平譯,《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64年台八版。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1年1月初版,同17年7月6版。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全40冊,上海,中華書局,民國25年4月印行。
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上、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年。
陳志明,《顧頡剛的疑古史學——及其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意義》,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1月初版第一刷。
陳其泰,《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陳衡恪著,俞錕校,《中國繪畫史》,濟南翰墨緣美術院排印本,民國13年11月。
彭明輝,《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0年9月初版。
董允輝,《中國史學史初稿》,1945年刊本,古籍線裝,手抄複印本。
劉 節,《中國史學史稿》,河南,中州書畫社,1982年12月第1版第1刷。
劉洪闢修,李有鋆等纂,《昭萍志略》全7冊,《中國方志叢書》第27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24年刊本影印。
劉鴻烈,《史學通論》,《國民叢書》二編70,據商務印書館1939年版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12月第一版。
潘德剛,《中國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3年5月初版一刷。
錢 穆,《中國史學名著》二冊,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2年2月初版,全63年4月再版。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初版第一次印刷,1995年臺一版第11次印刷。
瞿東林,《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6月第1版第1刷。
魏應麒,《中國史學史》,長沙,商務印書館,民國30年5月初版。
鄺士元,《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0年7月台二版。
羅振玉,《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20卷,續編20卷,三編20卷,四編20卷,台北,文華出版公司,民國57年12月─民國國61年12月一版。
嚴耕望,《治史經驗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0年4月初版。new window
嚴紹璗,《日本中國學史》,《東方文化叢書》第一卷, 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刷,1993年9月第二刷。
嚴復合集編輯委員會編,《嚴復合集》全20冊,台北,財團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會,1998年9月。
蘇振申、劉崇稜譯,《日本歷史思想之發展》,台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民國63年3月初版。
(三)中文專書中之專論
王國維,〈古史新證〉,《國學月報彙刊》1—2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0年12月影印版﹚,頁403—437。
王德毅,〈王國維先生對中國上古史研究的貢獻〉,《王國維傳記資料》第九冊,﹙台北,天一出版社,民國70年1月出版﹚,頁189—194。
吳懷祺,〈王國維的《古史新證》和二重證據法〉,《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第3輯,﹙上海,1990年2月第一版﹚,232—246。
沃興華,〈論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第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87年5月第一版。
陶振譽,〈日本學人對中國史的研究〉,《世界各國漢學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研究所與國防研究院合作出版,民國51年9月臺初版,頁1—50。
黃永年,〈論王靜安先生「二重證據法」的歷史地位〉,《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第3輯,﹙上海,1990年2月第一版﹚,頁247—259。
鄭樑生,〈日本漢學者—神田喜一郎的著述生活〉,《中日關係史研究論集》(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2年初版,頁153—180。new window
鄭樑生,〈日本漢學家狩野直喜及其《中國文學史》〉,《中日關係史研究論集》(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1年1月初版,頁129—147。new window
戴瑞坤,〈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漢學研究〉,鍾彩鈞編《中國文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八十一年五月,頁581—609。
戴瑞坤,〈漢學研究之概觀〉,《陽明學說對日本之影響》,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70年11月)。new window
顧頡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原刊《讀書雜誌》第9期,﹙民國12年5月6日﹚,《古史辨》第一冊,﹙香港,太平書局,1962年11月版﹚。
(四)中文期刊論文
上山大峻著、林慶彰譯,〈近代日本漢學家(16)─大谷光瑞(1876─1948)〉,《國文天地》12:5,(民國85年10月),頁44─50。
小野山節著、林慶彰譯,〈近代日本漢學家(19)─濱田耕作(1881─1938)〉,《國文天地》12:8,(民國86年1月),頁30─35。
水谷真成著、林慶彰譯,〈近代日本漢學家(23)─青木正兒(1887─1964)〉,《國文天地》12:12,(民國86年5月),頁16─20。
王也揚,〈康、梁與史學致用〉,《近代史研究》1994年2期(總80期),(1994年3月),頁204—218。
王仲孚,〈顧頡剛的古史研究與著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5期,(民國76年6月),頁351—391。new window
田中正美著、林慶彰譯,〈近代日本漢學家(1)─那珂通世(1851─1908)〉,《國文天地》11:1,(民國84年6月),頁44─49。
朱仲玉,〈中國史學史書錄〉,《史學史研究》1981年第2期,頁62—67。
吳文星,〈二二八事件期間留台日本人之見聞〉,《台灣文獻》50卷4期,(民國88年12月),頁205—217。new window
吳文星,〈八田與一對台灣土地改良之看法〉,《台灣師大歷史學報》28期,(民國89年6月),頁159—170。new window
吳文星,〈中日修好條約初探〉,《大陸雜誌》57卷1期,(民國67年7月),頁6—25。
吳文星,〈日本在華宣傳機構之一:順天時報〉,《歷史學報》(師大)6期,(67年5月),頁389—438。
吳文星,〈日治時期台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台灣文獻》51卷2期,(民國89年6月),頁163—173。new window
吳文星,〈日據初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肆應與變動〉,《歷史學報》(師大)15期,(民國76年6月),頁285—349。new window
吳文星,〈日據時期之台灣師範教育——教學與訓育〉,《歷史學報》(師大)8期,(民國69年5月),頁251—312。new window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的高等教育〉,《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5期,(民國82年9月),頁143—157。new window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與「國語普及運動」之研究〉(上、下),《近代中國》55、56期,(民國75年10月、12月),頁265—279、237—255。new window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台灣風物》37卷1期,(民國76年3月),頁1—31。new window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東海大學歷史學報》7期,(民國74年12月),頁77—122。new window
吳文星、陳其南講評,〈美術機制與社會文化〉,《雄獅美術》307期,(民國85年9月),頁123。
呂萬和、羅澍偉,〈西學在封建末期的中國與日本〉,《歷史研究》3期,(1981年),頁18-30。
李宗侗,〈文韻閣﹙廷式﹚丈吳軺日記手稿〉,《大陸雜誌》第32卷第4期,﹙民國55年2月﹚,頁101—108。
李紀祥,〈「經世」觀念與宋明理學〉,《中國書目季刊》23卷3期,(民國78年12月),頁30—40。
李紀祥,〈太史公「成一家之言」別解〉,《國際簡牘學會會刊》1期,(民國82年),頁163—172。
李紀祥,〈以「史」為學與以「歷史」為學〉,《華岡文科學報》23期,(民國88年12月),頁201—218。new window
李紀祥,〈史記之「家言」與「史書」性質論〉,《華岡文科學報》19期,(民國82年7月),頁1—7。
李紀祥,〈台灣地區《史通》研究之回顧(1949—1994)〉,《國立編譯館館刊》25卷1期,(民國85年6月),頁101—134。
李紀祥,〈在時間中的「在」與「逝」:歷史與不朽〉,《歷史:理論與批評》1期,(民國88年3月),頁1—40。new window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可逆性、可斷性、轉述及其他〉,《華岡文科學報》22期,(民國87年3月),頁169—190。new window
李紀祥,〈秦皇名諱及其在秦簡研究上的意義〉,《簡牘學報》第10期,(民國70年7月),頁60—66。
李紀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