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婦女寫作潮」的文學生產機制思考-
作者:劉乃慈
書刊名:再脈絡:臺灣當代女性小說研究
頁次:193-246
出版日期:2013
出版項:新北:群學
主題關鍵詞:文學生產機制女作家女性文學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Widmer, Ellen、劉裘蒂(19931100)。十七世紀中國才女的書信世界。中外文學,22(6)=258,55-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敏(2001)。從稿費制度的實行看上海文化市場。史林,20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郁晴(2007)。晚明吳中地區名門女詩人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聖華(2002)。晚明詩歌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伯海、袁進(1993)。上海近代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Gunn, Edward M.、張泉(2006)。被冷落的繆斯:中國淪陷區文學史(1937-1945)。新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康正果(1991)。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雲龍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力堅(2006)。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ourdieu, Pierre、Johnson, Randal(1993)。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Ko, Dorothy Yin-Yee、李志生(2005)。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顯清(2008)。明代後期社會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rook, Timothy、方駿、王秀麗、羅天佑(2004)。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江(2006)。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Bürger, Peter、蔡佩君、徐明松(1998)。前衛藝術理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辛廣偉(2000)。臺灣出版史。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Brook, Timothy、陳時龍(2009)。明代的社會與國家。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Spence, Jonathan D.、溫洽溢(2001)。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熊月之(2008)。異質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熊月之、張敏(1999)。上海通史,第6卷: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明山(2003)。中國近代版權史。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巫仁恕(20070000)。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方志遠(2004)。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牛建強(1997)。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胡曉真(20100000)。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傳統派」文人與閨秀作家的轉型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Mann, Susan、楊雅婷(2005)。蘭閨實錄--晚明至聖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康(1994)。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Foucault, Michel、Sheridan-Smith, Alan Mark(1972)。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New York:Harper and Row。  new window
25.Foucault, Michel、Sheridan-Smith, Alan Mark(1994)。The Order of Things。New York:Vintage Books。  new window
26.Link, Perry(1981)。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 Popular Fic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Berkeley,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27.陳伯海(2001)。上海文化通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青生(1995)。抗戰時期的上海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Bourdieu, Pierre、Emanuel, Susan(1996)。The Rules of Art-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呂正惠(1988)。閨秀文學的社會問題。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曉真(20030000)。女性小說傳統的建立--閱讀與創作的交織。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愛玲(2001)。童言無忌。張愛玲典藏全集--散文。臺北:皇冠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邱貴芬(20030000)。臺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仁淵(2005)。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江南為例。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白嵐玲(2004)。小說評點與晚明出版事業。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歐梵(2006)。印刷文化與現代性建構。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愛玲(2001)。《傳奇》再版序。張愛玲典藏全集。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愛玲(2001)。我看蘇青。張愛玲典藏全集。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蘇青(1989)。關於我。蘇青散文。臺北:五四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江中明(1997)。留住一船星輝:王惕吾先生資助年輕作家的故事。眾神的花園:聯副的歷史記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徐開塵(2008)。鍛鑄一枚經久不朽的戒:聯經出版公司。臺灣人文出版社30家。臺北:文訊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范銘如(2003)。由愛出走:八、九〇年代女性小說。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心村(2010)。戰爭.女性.家庭性。亂世書寫:張愛玲與淪陷時期上海文學與通俗文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心村(2010)。打造公共知識分子:女性出版文化的誕生。亂世書寫:張愛玲與淪陷時期上海文學與通俗文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誦聖(2001)。袁瓊瓊與臺灣八〇年代的「張愛玲熱」。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葉中強(2010)。近代稿酬制度與文人職業化。上海社會與文人生活(1843-1945)。上海:上海群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葉中強(2010)。職業空間與文人多棲。上海社會與文人生活(1843-1945)。上海:上海群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葉凱蒂(1999)。在淪陷區上海寫作:蘇青以及她所倡辨的文學雜誌《天地》。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蘇惠昭(2008)。持續打造炫亮的榮光:時報文化出版公司。臺灣人文出版社30家。臺北:文訊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開鈴(2011)。塗鴉的女人:美國內戰前女性暢銷小說作家。女力與韌性:婚姻、家庭、姐妹情誼。臺北:五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Dickie, George(2004)。The New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Art。Aesthe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Art: The Analytic Tradition: An Anthology。MA:Blackwell Publishing。  new window
23.Spender, Dale(1989)。Woman and Literary History。The Feminist Reader: Essays in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Literary Theory。New York:Basil Blackwell。  new window
24.邱貴芬(1997)。族國建構與當代臺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仲介臺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淇瀁(2001)。「副」刊「大」業:臺灣報紙副刊的文學傳播模式初探。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