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代通俗小說流行文化之研究
作者:林欣儀
作者(外文):Hsin-YiLi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益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明代通俗小說書坊作者讀者運河經濟文化商品消費文化Ming Dynasty popular novelsbookstoreauthorreadercultural commod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通俗文學的存在,一直是文學的雅俗對立的問題。當雅俗文學的藩籬正在崩解,通俗小說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性逐漸被重視。明代因為交通的便捷帶動經濟的發展,使得江南一帶的商人更加流行銷售通俗小說。從消費文化來看,商品銷售內容的變遷,可看出社會與時代的轉變。通俗小說的盛行,代表明代社會娛樂文化的興起。這種以閱讀為主的娛樂文化,直接影響到文學的內涵與價值,也改變了讀者與作者的連帶關係。明代通俗小說不但改變了作者的創作習慣,解放讀者的閱讀趣味,同時也將文學從嚴肅過渡到娛樂。明代因為交通的便捷帶動經濟的發展,使得江南一帶的商人更加熱衷於銷售通俗小說。
本論文的內容主要探討明代通俗小說與社會的關聯性。以文學社會學的角度,運用社會學的方法來研究、探討、考察明代通俗小說何以流行。
本論文的架構分成六章: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前人研究成果。
第二章為「明代通俗小說闡述」,說明明代小說的形式與分析,從中篇小說的興盛、白話短篇小說的創作、白話長篇小說的發展,探討明代通俗小說的創作狀況。
第三章為「晚明商業經濟對通俗小說之影響」,此章從運河影響商業發展的角度,探討明代經濟的繁榮,城市與消費文化的盛行,導致奢侈風氣的興起,最後士商合流,改變社會身分階級的認定。藉由《三言》與《二拍》的創作與流行,闡述晚明社會商業文化發達促使通俗小說盛行的現象。
第四章為「明代書坊對通俗小說的刊刻與銷售」,此章討論書坊主加入創作,從「熊大木」與「余象斗」模式分析此類作品如何生產;說明刊刻、評點、插圖、廣告與銷售量的關係。
 第五章為「明代通俗小說的編創與閱讀」,本章從運河與城市的關係,探討市民文學何以興起。以作者、評點者、讀者三個立場去分析通俗小說的創作與消費。
 第六章為結論,總結前五章的重點,說明明代通俗小說流行的文化現象。
在寫作方面,本論文試圖找出通俗小說之所以流行是基於何種「文化脈絡」,以文學社會學、文學心理學等相關論述,期望能了解通俗小說何以能在明代社會廣為流行。
SUMMARY
The existence of popular literature has been the opposite problem between refined and popular literature. When the barriers between refined and popular literature are collapsing,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popular novels and society has gradually been taken seriously. In Ming dynasty, selling popular novels had been increased due to the convenience of the transport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ed on the consumer culture, from the shifts of the merchandise contents, we can see the societal and the time changes. The prevalence of popular novels represented the rising of the entertainment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The reading culture as an entertainment had a direct impact on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values of the literature as well as a chang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ers and authors.
The popular novels in Ming dynasty not only changed the authors’ writing habits, liberated readers’ reading interests, but in the same time it also took the literature from being serious to entertaining. Due to the convenience of the transportation in Ming Dynasty, it promo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made the business people more interested in selling popular novels in the southern area in China.
INTRODUCTION
This dissertation has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 Introduction: includes intend of this study and a literature review.
The second chapter - Elaboration of popular novels in Ming Dynasty: explains the form and analyses of the novels in Ming Dynasty. Uses the rising of novellas, the creation of the vernacular short sto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ernacular novels to explore the creation of popular novels in Ming Dynasty.
The third chapter - Impact of commercial economy on the popular novels in late Mi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anal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this chapter explores the economic prosperity, the prevalence of urban and consumer culture, the rise of luxury style. Because of the merge on the scholars and traders, it changed how the social classes were identified. Use the creation of Sanyan and Erpai and how they became popular to explain the prevalence of popular novels was due to the well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culture in the society of late Ming dynasty.
The fourth chapter - Print and sale of the popular novels in book stores in Ming Dynasty”: discusses how the merchant of literature added the creation. Uses the models of Xiong Da Mu and Yu Xiang Dou to analyses how such types of the novels were produced. Explain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engravings, reviews, illustrations, advertisements and sales volumes.
The fifth chapter - Compilation and reading of popular novels in the Ming Dynasty, explores the rise of civic literature from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anal and the city. Analyzes the creation and selling of popular novel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f author, commentator, and reader.
The sixth chapter -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main ideas on the first five chapters, concludes the popular novels became a pop culture phenomenon in Ming Dynasty.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popular novel in this dissertation, to determin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elegance and vulgarity, was grounded by the judgement of nature, the focus on the birth of the novel and it’s evolu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writer's creative motivation, the publication of the text and its scope of dissemination, and the reader's aesthetic standards of culture,
The content of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popular novels and the society in the Ming Dynasty. Utilizing the sociological method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the popular novels became prominent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literature on the society by focusing on the sociological criticism and the analyses of use of the materials.
RESULTS AND DISCUSSION
The intent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find which type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led the popular novels becoming prominent. Because a society occupies an indispensable position in all literary phenomena, it is necessary to exam the society in Ming Dynasty with its’ trendy phenomenon of popular novels.
The popular novel became prominent in Ming Dynasty had much to do with the consumer culture at the time.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literary studies lack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observation, are mostly confined to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people and works, and have the scope tended to be overly simplified. The preponderance of popular novels represents the rise of social entertainment culture in the Ming Dynasty. This kind of entertainment culture mainly based on reading directly affects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literature as well as chang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ers and authors. When the material goods have become a symbol of the taste and the lifestyle, what does the popular novels represent the society in the Ming Dynasty?
CONCLUSION
The rise of popular literature is often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valence of popular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literature originates from the impact of the increasing numbers of the commercial cities or towns. The popular literature used to be unappreciated.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numbers of the readers, the popular literature became a classic. Taking novels as an example, the process of become classics of the novels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first appeared in the Jiangnan area, which is famous for its well developed on the economy, large population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The commerci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reflect the contemporary trend of culture at the time.
Literature and art can become a commodity because of the popular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popular culture came from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urbanization of a dense population with frequent and diversified commercial activities. From the periods of Jiajing and Wanli,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used to be favored by the literati) has been replaced by the popular literary. Because of a huge numbers of readers who are ordinary people, the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 has been differed from the tradition. This inspires the readers to think there is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of literature.
一、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列傳》,(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2月出版),頁4293。
〔明〕王世貞 編撰 /〔明〕湯顯祖 摘評:《豔異編.第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12月初版)。
〔明〕吳敬所撰:《國色天香.鍾麗情集》(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1月初版)
﹝明﹞羅貫中:《水滸志傳評林》(瀋陽:瀋陽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刻本。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台北:三民出版社,2007年6月初版)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三民出版社,2007年8月初版)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台北:三民出版社,2010年10月二版)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三民出版社,2008年6月初版)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上)(下)》(台北:三民出版社,2007年1月二版)
〔明〕李贄著,張建業註譯:《焚書 · 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初版)
﹝明﹞張瀚著,蕭國亮點校:《松窗夢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初版)。
〔明〕張岱《陶庵夢憶》(青島:青島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
﹝明﹞陳洪謨《治世餘聞.下篇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初版)。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清〕葉清輝著,耿素麗點校:《書林清話》(北京:北京圖書館,2009年1月初版)。
〔清〕劉廷璣:《在園雜誌.卷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月初版)
周何注譯:《新譯春秋穀梁傳.成公元年》(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4月初版)。
浙江省博物館編:《張深之正北西廂秘本》(杭州:西泠印社,1993年6月初版)。


二、專書
Baudrilard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一刷)
Dominic Strinati著,袁千雯、張茵惠、林育如、陳宗盈譯:《概述通俗文化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3月,初版一刷)
Mike Featherstone著,趙偉妏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11月,初版一刷)。
Peter Corrigan著,王宏仁譯:《消費社會學》(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6月,初版)
Rober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2月初版二刷)
Robert Bocock著,張君玫、黃鵬仁譯:《消費》(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年,初版)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初版一刷)
Timothy Brook(卜正民)著、方駿、王秀麗、羅天佑合譯:《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2月一版一刷)
《文史知識》編輯部編:《漫話明清小說》(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7月,一版一刷)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8月一版一刷)
王平:《明清小說傳播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王馮振:《文化研究》(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一刷)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長沙:嶽麓書社,2002年10月一版一刷)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89年8月,初版一刷)
克里斯托佛.貝里著,江紅譯:《奢侈的概念:概念及歷史的探究》(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一版一刷)
吳建國:《雅俗之間的徘徊——16至18世紀文化思潮與通俗文學創作》(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11月一版一刷)
呂景琳、郭松義主編:《中國歷代經濟史(四)明清卷》(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1月初版一刷)
宋立中:《閑雅與浮華:明清江南日常生活與消費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2月一版一刷)
宋原放主編:《中國出版史料(古代部分).第二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一版一刷)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5月一版一刷)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1月一版一刷)
李忠昌:《古代小說續書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一版一刷)。
李文治、魏金玉、經君健:《明清時代的農業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10月一版一刷)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4月,初版一刷)
李龍潛:《明清經濟探微初編》(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7月初版)
彼得.柯睿耿(Peter Corrigan)著,王宏仁譯:《消費社會學》(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6月初版)
〔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二十一「小說戲文」條。(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林雅玲:《余象斗小說評點及出版文化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2月初版一刷)
邱江寧:《明清江南消費文化與文體演變研究》(上海:三聯書局,2009年9月一版一刷)
金開誠:《文藝心理學概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9月一版一刷)
侯家駒:《中國經濟史(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一刷)
南華大學文學系主編:《傳播、交流與融合—明代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2005年8月初版)
紀德君:《明清通俗小說編創方式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6月一版一刷)
紀德君:《明清通俗小說編創方式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6月一版一刷)
范毅軍:《傳統市鎮與區域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2005年9月初版)
唐力行:《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一版一刷)
孫一珍:《明代小說簡史(上)(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孫遜:《明清小說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
徐慧君:《中國小說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2月一版一刷)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1月,初版一刷)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下)》(台北:五南出版社,2011年3月初版)
張俊、沈治鈞:《清代小說簡史(上)(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張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局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一版一刷)
許一青:《文學創作心理學》(上海:文學創作心理學,1990年12月一版一刷)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4月,初版一刷)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一版一刷)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初版一刷)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初版)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初版三刷)
陳益源:《元明中篇傳奇小說研究》(台北:學峰文化,1997年12月初版)
陳益源:《剪燈新話與傳奇漫錄之比較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7月初版)
陳學文:《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台北:稻香書版社,1991年12月初版)
陳學明:《文化工業》(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初版三刷)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3月一版一刷)
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
斯坦利.費什著,文楚安譯:《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一刷)
曾良:《明清小說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一版一刷)
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月一版一刷)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文化有限公司,1995年5月,第1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塗秀虹:《明代建陽書坊之小說刊刻》(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初版)
路善全:《在盛衰的背後︰明代建陽書坊傳播生態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初版)
楊永漢:《虛構與史實——從話本「三言」看明代社會》(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5月初版)
楊國禎、陳支平:《明史新編》(臺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12月初版第四刷)
楊義:《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史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10月,初版)
葉樹聲、餘敏輝:《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一版一刷)
趙維平:《明清小說與運河文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4月初版一刷)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一版一刷)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出版)
魯迅:《且介亭雜文》,(蘇州:譯林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劉天振:《明代通俗類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2月一版一刷)
劉天振:《明代類書體小說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4月一版一刷)
劉天振:《明清江南城市商業出版與文化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5月一版一刷)
劉炳澤、王春桂:《中國通俗小說概論》(臺北:漢威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劉翠溶、石守謙主編:《經濟史、都市文化與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6月出版)
蔡亞平:《讀者與明清時期通俗小說創作、傳播的關係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一版一刷)
鄭明娳:《通俗文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7月初版二刷)
鄭阿財:〈論文學文獻的傳播與明代俗文學的發展〉,收錄於南華大學文學系主編:《傳播、交流與融合—明代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2005年8月初版)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3月再版)
鄭振鐸:《西諦書話》(北京: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5月初版一刷)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一刷)
謝明勳:《《《西遊記》考論:從域外文獻到文本詮釋》(台北:里仁書局,2015年11月初版)
龍協濤:《文學解讀與美的再創造》(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一刷)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1月初版二刷)
薛冰:《插圖本.版畫的產生和早期版刻插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簡政珍:《讀者反映閱讀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年1月初版一刷)
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一刷)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一版一刷)
讓.波德里亞著,劉成富、全志剛譯:《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1刷)


三、學位論文
郭璉謙:《品讀、視聽與翫藏︰水滸故事的商品化與現代化》,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3。
郭姿吟:《明代書籍出版研究》,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0。
張慧利:《明代商品廣告行銷研究》,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9。
胡衍南:《二拍的生產及其商品性格》,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


四、單篇論文
文革紅:〈從清初通俗小說的標識性語句看古代讀者的小說觀念〉,《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第15卷第4期,2005年7月,頁42、43-44。
王令:〈書坊主余象斗與公案小說〉,《河南社會科學》第29卷第11期,2012年7月,頁。
王冉冉:〈明代中篇文言小說與「才子佳人」的婚愛模式〉,《湛江海洋大學學報》第23卷第5期,2003年10月,頁52-58。
王四四:〈民間寫作、通俗文化與文學現代化的發生〉,《淮北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第1期,2013年2月,頁105-108。
王言鋒:〈市民尚奇心理與明代白話短篇小說題材的選擇〉,《懷化學院學報》第28卷第10期,2009年10月,頁81-83。
王言鋒:〈明代市民主體意識的覺醒與白話短篇小說的編創視角〉,《晉中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2009年10月,頁11-14。
王言鋒:〈明清短篇白話小說體制的演變〉,《社會科學輯刊》第2期(總期139),2002年月,頁154-157。
王言鋒:〈論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的情節設置〉,《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10年,頁15-17。
王東健:〈明清江南地區的市井文化概說〉,《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2期,2016年3月,頁110-112。
王展:〈文學活動視角下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的情節特質〉,《泰山學院學報》第38卷第2期,2016年5月,頁75-79。
王海剛:〈明代圖書廣告藝術管窺--以余象斗為例的考察〉,《出版發行研究》 2010年第12期,2010年7月,頁78-80。
王婉如:〈晚清小說讀者閱讀取向對近代出版業的影響〉,《唐山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15年6月,頁92-96。
王菊芹:〈從《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看明代中後期經商議室的新變〉,《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2008年7月,頁71-74。
王萬鵬:〈才子佳人小說受眾群探析〉,《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 年3 月,頁32-34。
王齊洲:〈《十二樓》與明末清初中篇通俗小說〉,《湖北工程學院學報》第34卷第2期,2014年3月,頁26-32。
王譞:〈論話本小說對早期傳統相聲之影響〉,《中國文化研究》2013 年冬之卷,頁146-153。
石昌渝:〈清代小說禁毀述略〉,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 01期 ( 2010/07) ,頁65-75。
代智敏:〈清中期白話短篇小說衰落原因探析〉,《山西師大學報》第35卷第5期,2008年9月,頁111-113。
司新麗:〈對於「通俗小說」稱謂的質疑〉,《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9年6月,頁108-112。
田雪梅:〈論市井文化對明代晚期書籍的影響〉,《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80-83。
白海君、陸玉勝:〈市民階層的出現與文學觀念的嬗變〉,《瀋陽航空工業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2005年12月,頁101-103。
任明華:〈古代「通俗小说」考辨〉,《齊魯學刊》第6期,2002年7月,No.6 總第171期,頁66-69。
向芃、蔣玉斌:〈清初小說評點中評改合一現象〉,《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頁68-72。
何曉葦:〈明清通俗小說評者參改現象之原因探析〉,《學術交流》第174卷第9期,2008年9月,頁147-150。
宋子俊:〈市民、市民文化、市民文學——略論市民在中國古代社會和文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及作用〉,《甘肅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頁58-61。
宋克夫、舒丹:〈物欲的正視與貪欲的匡正——《三言》、《二拍》物欲觀論析〉,《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1卷第1期,2008年3月,頁56-60。
李伯重:〈明清江南的出版業刷業〉,《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3期,2001年3月,頁96-109。
李尾咕:〈熊大木刻書考略〉,《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3期,2015年5月,頁88-92。
李忠明:〈明末通俗小說刊刻中心的遷移與小說風格的轉變〉,《南京師大學報》2004年第7期,2004年7月,頁132-138。
李舜華:〈女性讀者與明代章回小說的興起〉,《學術研究》2009年第10期,2009年7月,頁137-146。
李夢生:〈論明代中篇文言小說發展軌跡及特點〉,《殷都學刊》第4期,2004年7月,頁66-71。
杜文平:〈小說評點者的三種角色對於中國古典通俗小說文本開放性的意義〉,《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2014年1月,頁42-46。
汪燕崗:〈明代中晚期南京書坊和通俗小說〉,《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10期,2004年7月,頁55-59。
汪燕崗:〈論明代建陽通俗小說的出版〉,《內蒙古社會科學》第28卷第5期,2007年7月,頁114-118。
林雅玲:〈《國色天香》、《萬錦情林》合刊本傳奇類書化現象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34期,2012年3月,頁165-196。
吳子林:〈明清之際小說經典化的文化空間〉,《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3卷, 頁66-76。
周東華:〈論中國現代通俗小說的民俗學意義〉,《湖北社會科學》第10期,2010年7月,頁128-130。
周建波、孫淮甯:〈明清時期的文化消費〉,《社會科學家》2009年8月第8期,頁145-148。
侯美珍:〈明清士人對「評點」的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3期,頁223-248。
邱江寧:〈清初江南文壇風尚與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 2006/07),頁 51-56。
段戰戈:〈書商余象斗和明代通俗小說〉,《現代語文(學術綜合)》2007年第2期,2007年7月,頁9-12。
紀德君:〈明清通俗小說編創方式的多維考察〉,《江海學刊》2009年02期 ( 2009/07),頁188-192。
紀德君:〈明清時期通俗小說創作歷程探繹〉,《學術研究》2010年第6期,頁136-143。
胡欣:〈傳統價值觀移用後的新商人形象——談《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新特點〉,《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8年8月,頁192-194。
苗菁,宋益喬:〈明清通俗小說與京杭大運河〉,《東嶽論叢》2009年 08期 ( 2009/07) ,頁101-105。
苗懷明:〈中國古代帝王與小說〉,《文史雜誌》1996年 第6期,頁15-16。
原方:〈余象斗評林體初探〉,《明清小說研究》2007年第3期,2007年7月,頁219-227、260。
唐豔華:〈論明代中篇傳奇小說的世俗化轉變〉,《商洛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13年6月,頁43-47。
徐林:〈明中後期士商社會交往評析〉,《東北師大學報》2005年第1期,2005年1月,頁56-61。
徐慶海:〈淺析《三言》、《二拍》中商賈小說及其所刻劃的商賈形象〉,《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8年5月,頁29-31。
郝威、胡瀅穎:〈明清小說評點者的多重身份芻議〉,《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2010年3月,頁85-89。
馬婷:〈明清小說讀者研究評述〉,《安徽文學》2008年第7期,2008年7月,頁314。
馬麗婭:〈從文學消費談我國古代通俗小說的興盛〉,《常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21卷第5期,頁20-22。
張文珍:〈明末清初文化變遷與通俗小說流變〉,《理論學刊》2004年第9期,2004年7月,頁112-116。
張平仁:〈熊大木歷史演義觀簡析〉,《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36-39。
張建利:〈熊大木本日記故事插圖的藝術表現形式〉,《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2015年12月,頁59-60、64。
張家瑋:〈十六至十七世紀明代商業社會與文化變遷〉,《新北大史學》第2期,2004年10月,頁125-140。
張海英:〈明中葉以後「士商滲透」的制度環境——以政府的政策變化為視角〉,《中國經濟史研究》2005年第4期,2005年12月,頁130-139。
張強:〈運河城市與明清通俗小說〉,《江蘇社會科學》2014年第3期,2014年9月,頁176-184。
張越:〈探析《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模式〉,《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1期,雙月刊2010年1月,頁78-81。
張想林:〈明代中後期商業的繁榮對話本小說的影響〉,《無錫商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6期,2009年12月,頁110-112。
曹萌:〈史家文化與明清通俗小說題材選取模式〉,《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6卷第1期,2003年1月,頁45-46。
許建平:〈明清消費文化的傳播與城市文化的興盛〉,《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7月第4期,頁54-55。
連啟元:〈新奇多樣:明代的商業城市〉,《藝術欣賞》2014年6月第10卷第2期,頁22-29。
郭桑:〈晚明文人的民間傾向〉,《宜春學院學報》第38卷第1期,2016年1月,頁71-76。
陳才訊:〈論評點者對明清小說文本形態的影響〉,《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第5期,2016年10月,頁136-144。
陳文新:〈通俗小說的概念與文體〉,《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1期,2016年3月,頁5-8。
陳國軍:〈明代中篇傳奇小說格局的構成-以《鍾情麗集》為考察中心〉,《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5年6月,頁159-164。
潘建國:〈明清時期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年 1期 ( 2001/07) ,頁118-124+130。
程毅中:〈明代的擬話本小說〉,《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總期64),2002年,頁4-14。
程國賦、曾雪麗:〈論熊大木對歷史演義小說的貢獻〉,《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3期,2007年5月,頁92-95。
程國賦:〈明代小說讀者與通俗小說刊刻之關係闡析〉,《文藝研究》2007年第7期,2007年7月,頁64-71。
程國賦:〈論明代坊刊小說選本的類型及興盛原因〉,《文藝理論研究》2008第3期,2008年7月,頁79-85。
程慧琴:〈馮夢龍《三言》的商業文化視界〉,《陝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3期,2010年8月,頁76-83。
馮保善:〈江南大眾娛樂文化與明清通俗小說的崛起——兼論明代通俗小說史“近兩百年空白一說〉,《江蘇社會科學》2015年 8月第4期,頁189 - 196。
馮保善:〈明清江南科舉壅滯與通俗小說創作〉,《江海學刊》2016年第4期,頁192-197。
董立梅:〈市民文學,一種獨特性的運河文學——讀《運河城市與市民文學》〉,《青年文學家》2012年第1期,2012年7月,頁7、9。
董傳超、田雪梅:〈市井文化影響下的明代晚期私坊刻書業研究〉,《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2010年5月,頁39-42。
詹珊:〈論讀者參與小說創作的幾種表現形式〉,《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2007年6月,頁291-298。
雷震華:〈明代中篇文言小說「豔情母題」文本的情愛觀與敘事〉,《科教文滙》第31期,2012年7月,頁65-66。
甄靜:〈論明代中篇文言小說——兼與唐傳奇比較〉,《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2006年12月,頁31-34。
臧國書:〈淺論通俗小說與白話小說〉,《曲靖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增刊,2001年8月,頁110-112、119。
趙林娜:〈明代商業思潮與《三言》、《二拍》〉,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卷第30期,2006年11月,頁97-99。
趙洋:〈明清運河城市杭州書坊與通俗小說研究〉,《青年文學學家》2012年18期 ( 2012/07),頁 67-68。
趙維平:〈《三言》、《二拍》運河商賈文化探析〉,《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06年3月,頁253-257。
趙維平:〈三言二拍商賈文化探析〉,《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 7月第2期,頁253-257。
趙薇:〈明代中篇傳奇小說編輯出版的商業化傾向〉,《編輯之友》第5期,2010年7月,頁102-103。
劉天振:〈從家書活套透視明代後期家庭倫理危機——以萬曆間刊《萬用正宗不求人》的“書啟門為考察中心〉,《齊魯學刊》,2007年第6期(2007/06),頁24-28。
劉琦:〈明代豔情小說興盛原因探析〉,《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07年5月,頁70-73。
劉海燕:〈從評林本看余象斗的小說編輯與批評〉,《閩江學院學報》第31卷第4期,2010年7月,頁8-13。
蔡亞平、程國賦:〈論明清時期讀者與通俗小說評點的關係〉,《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2013年5月,頁131-138。
蔡鄢如:〈初論《二拍》中商人形象〉,《問學集》第18期,2011年6月,頁167-175。
鄧國聲、江楊峰:〈試論「三言」、「二拍」中的新型商人形象〉,《國文天地》第24卷第10期,2009年3月,頁33-37。
錢立靜:〈《三言》、《二拍》中士、商互滲現象解讀〉,《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8卷第1期,2009年3月,頁58-60。
霍艷芳:〈余象斗刻書考略〉,《圖書館學刊》2007年第6期,2007年7月,頁28-30。
謝君:〈大運河與明清通俗小刊刻中心的轉移〉,《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2012年7月,頁45-51。
謝君:〈明清江南運河城市坊刊通俗小說的特點〉,《唐都學刊》第29卷年第4期,2013年8月,頁77-83。
謝君:〈書坊業與明清通俗小說評點〉,《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0第1期,2010年7月,頁57-62。
韓南(Patrick Hanan)著〈金瓶梅探源〉,收錄徐朔方編:《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初版一刷),頁1-48。
韓春平:〈論清出通俗小說四大期書評點本刊刻的意義〉,《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10年2月,頁92-97。
韓洪波:〈古代「通俗小說」內涵考辨〉,《邯鄲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11年3月,頁77-80。
魏延山:〈社會轉型期的歷史剖面解讀——《三言》、《二拍》文學價值再探〉,《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 3期,2007年6月,頁44-59。
蘇亮:〈古鹽補留生考——兼論晚清“熊大木現象〉,《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第33卷第2期,2015年8月,頁8-12。
藺文銳:〈情色的誘惑:明代通俗小說讀者的題材選擇〉,《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07年5月,頁26-30。

三、網頁資料
孟詩揚:〈明代書商如何打廣告?〉,引自「騰訊文化」,網址http://cul.qq.com/a/20150424/028929.htm
於慶璇:〈一兩銀子等於多少錢?大部分人都想得太便宜了〉,收錄於2016年4月12日「中時電子報」,網址http://hottopic.chinatimes.com/20160412003235-260812
《漢語大辭典》電子版,網址http://cidian.wenku1.com/%E8%91%AB%E8%8A%A6%E6%A0%BC/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