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春秋大義研究-道德史觀之探討
作者:李匡郎
作者(外文):Li, Kuang-La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羅光
周紹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83
主題關鍵詞:春秋春秋大義道德道德史觀哲學教育邏輯學PHILOSOPHYEDUCATIONLOGIC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3
本文分為五章,十四節,前者緒論說明研究之旨旨趣及資料的限度;後有後語,總結
全文及表明研究後的感想。
第一章:說明春秋大義在此論文中所有的界說,內容及作為歷史哲學研究對象的理由
。春秋之名不始於孔子,但「春秋大義」則是自孔子修春秋始。春秋大義基本上是表
現一種道德標準──道德史觀,它的外在形式是「體」,內在基礎為「仁」。
第二章:孔子與春秋,說明孔子作春秋的動機,目的與意義。並探討時代背景對春秋
大義的影響。在文中說明秦王說為後人尊美孔子所致,及孔孔子知我,罪我之嘆的意
義,孔子疑王道不興,明王不復作,故作春秋為後世留下一王道之軌跡,此伯春秋之
本意。
第三章:三傳、諸子與春秋大義,從分節中可見作者以左傳為春秋之說明者,比公羊
、穀梁傳較早出且有系統。公、穀為集體的創作,春秋未至漢初三百餘年間,學脈未
斷,然資料不足明徵。本章主在說明三傳說明春秋的方式及標準,以及戰國諸子對春
秋大義的看法。
第四章:春秋大義的解釋;對漢以降,史學家,從政者引春秋以證時事,加以說明、
研究。對所謂春秋有微語,大義所討論的對象以及後世春秋學研究的方向作探討。春
秋在漢代有今古文的爭議,本文嘗試作部份的探討,並數集後代研究的成果。
第五章:春秋大義的發展與影響,自漢至今,對春秋大義所作的討論及應用可謂汗牛
充柙,本章分正名思想,道德史觀與天合史觀來討論其發展與影響,基本上,儒家思
想中的天合與道德是一貫的,由中庸中「天合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及孟子所謂「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
也。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盡心)而導出人性為善的基礎,因而盡
人性之善可達到贊育造化的境界,在儒家思想中是固基礎,也是中國文化的中心。
由以上的研究,我們可以肯定中華文化中的「道德史觀」是春秋大義的全部內容,不
僅在先秦就已由孔子所發展,宜至現代,如國父謂:「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
世界。」都直接的指示出一條人類生存的康莊大道。
由以上的研究,我們可以肯定中華文化中的「道德史觀」是春秋大義的全部內容,不
僅在?先秦就已由孔子所發展,直至現代,如國父謂:「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
成世界。」都直接的指示出一條人類生存的康莊大道。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