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易經哲學中人與道德理念之研究
作者:鄭炳碩
作者(外文):ZHENG, BING-SHUO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高懷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0
主題關鍵詞:易經道德中國哲學宇宙仁者教育PERSONVERSTEHE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9
本文所謂《易經》,指《周易》而,言包括「經」與「傳」的思想,因為若孤立的只
看「經」之原文,實在看不出所以然來,必要藉由「傳辭」以了解,二者不易劃分。
儘管所謂《易經》容易被誤解為只限於《周易》之「經」的一部分,然而只要站在「
以傳解經」的立場上,終究是必以「經」為本、以「傳」為輔,故可言《易經》哲學

本文之題目為什麼不直接說「易經中人與道德理念之研究」,而要說「易經哲學中人
與道德理念之研究」?這是因為我要強調《易經》所涵攝的哲學意義。如此,則可以
提出「哲學是什麼?」「中國有沒有哲學?」進而「易經擁有的哲學意義」等問題。
故對這個問題要特別寫一章「哲學之理念與中國哲學。」
哲學雖然強調概念、推理及科學的認識,但真正的哲學理念就是人如何實現自己的終
極理念。即以認識論、邏輯學、形上學等作為學問體系之哲學,都集中於人與人自己
的我實現的問題上。由這種觀點來看,《易經》亦具有了相當好的哲學體系。
《易經》是以象徵體系之形式,動地表現了自然與人的問題。《易經》本由自然界之
觀察,推理,引伸而成書。但由後來《易經》哲學之演展看,更有含著道德哲學的色
彩。
作易者觀天下萬物以制八卦,而擬出一套陰陽變易之普遍原理而作成六十四卦之象徵
符號體系。此象徵符號體系的終極意義是如何呢?
在我第一次讀《易經》之後,一直有的疑問,就是《易經》所象徵的終極意義是什麼
?我一直在這個問題中打轉,而我最後所得之結論,就是人對人自己的理解。《易經
》以先觀察自然世界為出發點,由此展現了生生不息的整個宇宙。但人在這圓道周流
之天地上所真正找到的,乃是人自己的倒影和道德的秩序。由此,人回顧看自己與人
間世界而提出道理念。
《易經》所言之中與宇宙,是以生生之德的創造性為樞紐,而表現了相互關連的存有
系統。
人在此相關的存有系統裡,如何去建立自己的道德理念?人如何總體地說明人自己的
特殊性與獨特性呢?人在面對著生命世界而何以要覺悟道德自主性來努力於道德實踐
呢?人又如何與天地同樣參與於創造一種融合三才而成的「三極之道」去成就「大人
」之理念呢?這些問題,成為本文關注的主要問題。
本文所採用欴方法,是一種基本問題研究方法或基本觀點研究方法。所謂基本觀點,
就是說一套理論或思想體系根本上必是針對某一個基本問題的解答或詮釋。若我們找
到了這個基本問題,則可以掌握整個理論的總脈絡。因為這個理論的體系與內容,實
際上都是以這基本問題為始點。故一套思想內容,可說是對那基本問題的展示或推演
的過程。
就《易經》之最基本觀點而論,我認為那就是人對人自己的理解問題。換言之,《易
經》所要表達之終極意義,即是人對自己的自覺反省與實現問題。《易經》之作易者
首先以仰觀俯察之自然世界為始點,用象徵付號體系來展現宇宙之生生不息。如前面
所述,人在這個圓道周流之天地問所真正找到的,乃是人自己的倒影和道德的秩序。
由此,他們提出道德理念之問題。
作易者所理解(Verstehen) 的世界,即為不斷地生生不已的生命世界。人自覺地以天
道、地道和人道作為自己的世界,而企圖建占哲學人類學的意義之世界,換言之,是
要通過自己的精神、目的和動機而建立新的意義的世界。
理解使人與世界建立起意義聯繫的同時,彰現人的自我理解。理解所展示的是一個人
存的精神世界。人在理解中意識到他者存有的意義與價值,理解同時亦提高了人生的
境界。故理解是構成人存的基本結構與方式。
作易者觀察宇宙,不僅是被動地接受,同時亦主動地吸收、形成。雖然我們的具體的
世界為經驗所限制,但我們也由這經驗再企圖建立新的人存意義和目標。由此,《易
經》所言之宇宙自然的整體,遂轉變為瀰漫著生命之道德意義的世界。所以,我們可
以說此「道德意義」構成了整個《易經》之理解的背景,而且這種道德的視域(Horiz
on) 形成了人與宇宙的相關的、相融的、和諧的存有系統。人與萬物生命資始於乾元
,當人出現在此世界去從事生命之活動與創造時,人存的搏造,就其存在的價值和意
義的天道,互相結合在一起,這說明了人在天地之道中如何形成性命的道理,人道之
成立,亦是根本於天道。
天的存在只是物理的現象,在哲學上重要的是人對它的看法或詮釋。《易經》不僅擺
脫了天的束縛而與它和諧,且要求將天道拉下來,內在化為自己的德性。是以人的地
位乃登升到參天地之化育的三才。
如此,《易經》之理論體系,皆是從人之道德的理解之基本觀點而引出或展示出所有
的問題。《易經》裡的形上學、哲學人性觀、道德哲學等問題,皆據於此基本觀點。
在這理解視域中,《易經》建立了人的道德世界之意義的聯性及意義內容的多樣性。
因此,每一個問題的探觸與尋解,均展現為人對其自身理解之整體性的活動。
本文首先憑藉易經傳二份所包括之哲學上之本質而奠定本文討論之主題與方向。《易
經》語辭隱晦,歷代注易之書浩瀚如海,本文主要採用宋明儒學之註釋。而且在此,
我要預設:四書的論點與《易經》之義理是一致的。
其次從哲學人類學、詮釋學和道德哲學的觀點,而論《易經》哲的人性觀作為相關的
存有系統之人與宇宙,道德理念實踐之問題。從而透顯《易經》哲學所言之整人之理
想與實道德之問題。
本文第一章討論作為哲學目標的終極理念是人生根本的問題,故應以人與實現道德人
格之問題為中心。中國儒家哲學亦以人與道德哲學為中心。尤其是《易經》最有這種
涵義。
第二章說明《易經》哲學的內容結構與發展。第三章說明從象徵體系看《易經》之本
質意義,並說明象徵符號系統的雙層結構與所象徵的終極目的。
第四章是作為相關的存有之人觀。在此,以「作為相關的存有之人」這種觀點來解明
《易經》裡所涵攝的對「人」之最普遍、總持的解釋。人是一種不能以單獨地、孤立
的方法來解釋的存有。《易經》並不強調「人」在宇宙內的獨存,而強調一個相即的
存有系列內的共存與感。人與其他存有一起共存,郤具有其特殊性及獨特性。
第五章,討論人之道德的自覺與理念。《易經》所說之人,在道德基礎上才可以認自
己的本質主體。人確保自己之道德自主性後,人要把自己理念化(Ideirung)而提出道
理念。那是本天道而立人極的「天人合德」、「大人」。人可以實現「道德理念」之
可能根據,是人之性命論與生生不已的創造論。
第六章討論軏整人之理念。人雖然生於道,不過現實上的人便執著於物欲而障蔽了自
己的天性。故《易經》所說的人,是常不足而不完全的人。《易經》因而常說及教人
如何改過以體現道德。《易經》之整個世界,可以說是,人的道德實踐之視域。人一
定通過道德實踐之修養工夫而可以實現理想的道德人格。
從《易經》哲學之精神看,人類由宇宙自然之大道之體認而立人生之正道,這正道即
是追求道理念而實現自己人性。本文要指出入之存在於天地之中,在天道的宇宙論與
道德人性論互相貫通的統合根本上,去實現人之道德意義和創造活動。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