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甲骨文同形字疏要
作者:楊郁彥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U-YEN YA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指導教授:季旭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甲骨文 同形 卜辭分組分類 同源分化 假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9
本論文以甲骨文同形字為研究主題,主要針對歷來在甲骨文字中因字形、字義及用法上的混淆不清,而產生釋形、釋義與釋文上似是為非之字組,就其所形成混淆的原因將之分為同源分化、取象形近、形近而訛、依聲假借等四項,以卜辭中分組分類之觀點,於本論文之二、三、四、五章作舉要性的疏證。
本文第一章為「緒論」部分,對於本文之寫作動機與目的、寫作方法及範圍以及卜辭分組分類之年代簡述作一敘述,並就本文以下各章之同形字定義作明確之說明。
第二章「同源分化之同形字」部分,除了對於因同源分化而同形的字組做更深入之探討外,並舉要列舉「女、母」;「月、夕」等字例分析探究其形音義關係,每一字組中並列表、詳述各字例於殷墟卜辭各組各類之刻手所呈現之不同字形,以分析各字組中例字於甲骨文同形字中之同源分化現象。
第三章「取象形近之同形字」部分,意指在造字之初,因文字所取象之事物形體相近而有同形的現象,但彼此在意義及音韻上並無關係,因而形成「形同而音義皆異」的「取象形近之同形字」。以「士、王」、「山、火」、「工、壬」、「七、甲」、「、又」、「、比」等字例舉要論述之。。
第四章「形近相訛之同形字」部分,是指大部分意義與音韻上皆毫無關聯的文字中,由於字形相近,造成部分卜辭契刻者誤刻為另一字之形體,且於其所取象在兩個被誤以為同形字之間毫無相干,而導致二字同形之現象,此類「形同而音義皆異」的形近相訛之同形字,佔了甲骨文同形字中之絕大部分,但本文僅舉要就「用、」、「下、入」、「丙、內」、「入、六」、「上甲、田」等例進行疏證。
第五章「依聲假借之同形字」部分,即指甲骨文中的部分同形字是由於本無其字,依聲假借而同形者,這類同形字組中,本字與假借字在意義上是不同的,而在音韻上為音同或音近的關係,此類字組皆屬因假借關係而同形,但在卜辭中又都分化為不同形體,如「貞、鼎」、「子、巳」、「矢、寅」等字組,本文將討論其因假借同形而分化之現象,以及在各組各類卜辭中形同義異而音同的情形。
第六章即「結論」部分,總結本論文所探討之甲骨文字中同形現象之研究,敘述本文之研究價值與展望。
本論文之附錄部分,即「《甲骨文合集補編》分組分類總表」,此部分乃是筆者於碩士論文階段以《甲骨文合集》為範圍,就卜辭斷代之貞人與字體等標準所進行分組分類工作之延續。
徵引書目
一、專書(學位論文視同專書。民國以前古籍依朝代先後為序,同一朝代之古籍及民國以後專書則以編著者姓氏筆劃遞增為序;同一作者論著則以出版年月為序)
漢.許慎《說文解字》(大徐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6月。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左傳》,藝文印書館,民國86年8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黎明文化出版,民國80年4月。
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台北大通書局,民國60年。
丁山《商周史料考證》,香港龍門聯合書局,1960年2月。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79年8月。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石印本,1940年2月。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32年4月。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續編》,石印本,1944年7月。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3月。
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出土文獻研究》(第5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方述鑫《殷虛卜辭斷代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9月。
王力《同源字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0年10月。
王宇信、楊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8月。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11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23年3月。
王國維《史籀篇疏證》,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0年8月。
王國維《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民國間影印本。
王襄《古文流變臆說》,香港龍門聯合書局,1961年12月。
王襄《簠室殷契徵文考釋》,天津博物院石印本,1925年9月。
王蘊智《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現象探索》,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
白于藍《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校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朱歧祥《甲骨文字學》,台北里仁書局,民國91年10月。new window
朱歧祥《甲骨學論叢》,台北學生書局,民國81年4月。
吳其昌《殷虛書契解詁》,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本,民國48年3月。
吳俊德《殷墟第三、四期甲骨斷代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8年11月。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9月。
宋鎮豪主編《百年甲骨學論著目》,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7月。
李旦丘《鐵雲藏龜零拾.考釋》,上海中法文化出版委員會影印本,1939年1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50,民國54年11月。
李圃《甲骨文選讀》,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6月。
李學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4月。
沈培《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11月。
周法高《金文詁林》,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9月。
季師旭昇《甲骨文字根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民國79年6月。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上)》,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1年10月。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下)》,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93年11月。
屈萬里《殷墟文字甲編考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0年。new window
明義士《甲骨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5月。
金祥恆《續甲骨文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2年9月。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
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1月。
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
胡厚宣、黃建中主編《甲骨語言研討會論文集》,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胡厚宣編《蘇德美日所見甲骨集》,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3月。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考釋》,輔仁大學影印本,1939年3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57年8月。
唐蘭《甲骨文自然分類簡編》,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唐蘭《殷墟文字記》,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1年9月(1934年北京大學講義)。
夏含夷《溫故知新錄 - 商周文化史管見》,台北稻禾出版社,民國86年9月。
孫海波《甲骨文錄》,台北藝文印書館翻印本,民國60年3月。
孫海波《校正甲骨文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10月。
孫詒讓《契文舉例》(樓學禮校點本),山東齊魯書社,1993年9月。
島邦男《殷墟卜辭綜類》,日本汲古書院,1967年2月,台北大通書局,1970年9月翻印 。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年10月。
徐中舒《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7年4月。
馬如森《殷墟甲骨文引論》,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高亨 纂著、董治安 整理《古字通假會典》,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7月。
高鴻縉《中國字例》,台北三民書局,民國49年9月。
常玉芝《殷商曆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9月。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9月。
張永山主編《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張玉金《甲骨文虛詞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
張秉權《甲骨文與甲骨學》,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7年10月。new window
張秉權《殷虛文字丙編》(丙) 上輯(一)1957年,(二)1959年,中輯(一)1962年,(二)1965年,下輯,(一)1967年,(二)1972年,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許威漢《先秦文學及語言例論》,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11月。
許進雄《卜骨上的鑿鑽形態》,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2年9月。
許進雄《古文諧聲字根》,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84年11月。
郭沬若 主編《甲骨文合集》13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982年。
郭沬若《卜辭通纂附考釋》,人民出版社影印本,1983年4月。
郭沬若《甲骨文字研究》,台北藍燈文化影印本,民國80年9月。
郭沬若《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9月。
郭沬若《殷契粹編》,北京科學出版社影印本,1965年8月。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1月。
陳新雄《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8年4月。new window
陳新雄《訓詁學》(上),台北學生書局,民國83年9月。
陳煒湛《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
陳煒湛《甲骨文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陳煒湛《甲骨文簡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5月。
彭邦炯《甲骨文農業資料考辨與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2月。
彭裕商《殷墟甲骨斷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0年11月。
楊升南、王宇信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台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楊郁彥《殷墟卜辭斷代之「字形」標準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台北大通書局,民國63年8月。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葉玉森《殷墟文字前編.集釋》,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7月。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慶祝蔡元培先生65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民國22年9月。new window
董作賓《甲骨學五十年》,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44年7月。
董作賓《殷虛文字乙編》 ,民國37年10月史語所初版,民國83年6月2版。
董作賓《殷虛文字甲編》,民國37年商務印書館初版,民國65年1月史語所再版,民國87年6月史語所影印再版。
董作賓《殷曆譜》,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民國34年6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民國84年7月。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雷煥章《法國所藏甲骨錄》,台北光啟出版社,1985年12月。
趙誠《甲骨文簡明辭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蔡遠章《甲骨金文與古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
鄭杰祥《商代地理概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
鄭慧生《甲骨卜辭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
魯實先《假借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2年10月。
魯實先《文字析義》,台北魯實先全集編輯委員會,民國82年6月。
魯實先《殷栔新詮》,台北黎明文化,民國92年9月。
鍾柏生《殷商卜辭地理論叢》,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9月。new window
鍾柏生《殷虛文字乙編補遺》,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4年5月。
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0年3月。
羅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台北新文豐書局,民國75年2月。
嚴一萍《甲骨學》(上)(下),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7年2月。
嚴一萍《甲骨斷代問題》,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0年5月。
嚴一萍《商周甲骨文總集》,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3年8月。
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9月。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遞增排列)
丁山〈數名古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本1分,76-98頁,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17年3月。new window
于省吾〈釋天火人的一些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15輯,185-18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方述鑫〈論非王卜辭〉《古文字研究》第18輯,120-201頁,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王宇信〈申論殷墟卜辭的命辭為問句〉《中原文物》,20-21頁,1989年第2期。
王貴民〈「」非耜形新探〉《中原文物》,56-59頁,1983年第3期。
白玉崢〈契文舉例校讀〉《中國文字》第8卷第34冊,3681頁,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民國51年12月。
朱歧祥〈殷墟卜辭的命辭是問句考辨〉《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178-204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朱歧祥〈甲骨文中的「同形現象」〉,第五屆中區文字學座談會,民國91年11月29日。new window
吳其昌〈金文名象疏證〉《武漢大學文哲季刊》5卷3期,498-509頁,1937年3月。
吳振武〈合33208號卜辭的文字學解釋〉《史學集刊》,33-36頁,2000年1期。
李先登〈關於小屯南地甲骨分期的一點意見〉《中原文物》,25-28頁,1982年2期。
李孝定〈戴君仁先生同形異字說平議〉《東海學報》30卷, 頁,民國78年6月。new window
李孝定〈讀契識小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5本,46-48頁,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民國53年6月。
李純一〈試釋用、庸、甬并試論鐘名之演變〉《考古》,310-311頁,1964年6期。
李學勤〈《合集》32921和甲骨分期〉《殷都學刊》,9-10頁,1999年第1期。
李學勤〈小屯丙組基墟與卜辭〉,《甲骨探史錄》,69-76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4月。
李學勤〈小屯南地甲骨與甲骨分期〉《文物》,27-33頁,1981年5期。
李學勤〈帝乙時代的非王卜辭〉《考古學報》,43-73頁,1958年第1期。
李學勤〈殷墟甲骨分期的兩系說〉《古文字研究》18輯,26-30頁,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7月。
李學勤〈評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考古學報》,119-129頁,1957年3期。
李學勤〈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文物》,32-37頁,1977年第11期。
李學勤〈關於組卜辭的一些問題〉《古文字研究》第3輯,32-42頁,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
李學勤〈續論西周甲骨〉《人文雜誌》,71頁,1986年1期。
沈建華〈甲骨文中所見幾種異體字例釋〉《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輯,33-38頁,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肖楠〈再論武乙、文丁卜辭〉《古文字研究》第9輯,155-18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8月。
肖楠〈安陽小屯南地發現的「組卜辭」-兼論「組卜辭」的時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56-61頁,1976年4期。
肖楠〈略論「午組卜辭」〉《考古》,510-514頁,1979年第6期。
肖楠〈論武乙、文丁卜辭〉《古文字研究》第3輯,43-79頁,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3月。
貝塚茂樹〈甲骨文斷代研究法之再檢討〉《東方學報》23冊,1-78頁,1953年9月。
季師旭昇〈增訂《甲骨文字根總表》〉《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239-251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屈萬里〈甲骨文、比二字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3本,210-221頁,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37年3月。
屈萬里〈岳義稽古〉一文,62-67頁,《清華學報》2卷1期,民國31年6月new window
林小安〈武乙文丁卜辭補證〉《古文字研究》13輯,40-56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林小安〈武丁晚期卜辭考證〉《中原文物》,49-58頁,1990年第3期。
林澐〈小屯南地發掘與殷墟甲骨斷代〉《古文字研究》第9輯,111-154頁,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9月。
林澐〈王、士同源及相關問題〉《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113-123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林澐〈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盟〉《古文字研究》6輯,67-92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8月。
林澐〈從武丁時代的幾種「子卜辭」試論商代的家族形態〉《古文字研究》第1輯,314-336頁,1979年7月。
林澐〈無名組卜辭中父丁稱謂的研究〉《古文字研究》13輯,25-39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林澐〈說王〉《考古》,311-312頁,1965年6期。
金祥恆〈釋〉《中國文字》第8冊,1-10頁,1962年6月。
姚孝遂〈文字形體的分化及其不可逆性〉《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155-169頁,科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姚孝遂〈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階段〉,《古文字研究》第4輯,7-40頁,1980年9月。
姚孝遂〈甲骨文形體結構分析〉《古文字研究》第20輯,263-285頁,2000年11月。
姚孝遂〈再論古漢字的性質〉《古文字研究》第17輯,309-323頁,1989年3月。
施順生〈甲骨文異字同形之探討〉,102-116頁,《第十三屆全國暨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1年4月。
洪家義〈令、命的分化〉《古文字研究》第10輯,122-126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
胡厚宣〈說貴田〉《歷史研究》,34-35頁,1957年第7期。
范毓周〈試論何組卜辭的時代與分期〉《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87-95頁,科學出版社,1999年4月。
唐蘭〈毛公鼎「朱韍、蔥衡、玉環、玉瑹」新解〉《光明日報》1961年5月9日。
唐蘭〈關於「夏鼎」〉,2頁,《文史》第7輯,1979年11月。
夏淥〈學習古文字散記〉《古文字研究》第四輯,147-151頁,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
島邦男〈甲骨文字同義舉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36本上冊,《紀念董作賓、董同龢兩先生論文集》,128-149頁,民國54年。new window
徐中舒〈士王皇三字探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4本4分,441-446頁,民國23年9月。
徐中舒〈耒耜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1分冊,32-46頁,1930年5月。new window
馬孝亮〈對兩個甲骨文字的探源〉,53-55頁,《中原文物》1988年第4期。
高島謙一〈問鼎〉,《古文字研究》第9輯,75-95頁,中華書局,1984年1月
常正光〈殷曆考辨〉《古文字研究》第6輯,56-64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張世超〈組卜辭中幾個問題引發的思考〉《古文字研究》第22輯,30-34頁,安徽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2000年7月。
張永山.羅琨〈論歷組卜辭的年代〉《古文字研究》第3輯,80-103頁,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張玉金〈釋甲骨文中的 〉《出土文獻研究》第5輯,25-35頁,科學出版社,1999年4月。
張亞初〈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古文字研究》第17輯,251-252頁,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1月。
張秉權〈甲骨文中所見的「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6本第3分,342-359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64年10月。new window
張政烺〈卜辭所見殷代的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第6輯,133-140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張桂光〈甲骨文形符系統特徵的探討〉《古文字研究》20輯,286-307頁,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9月。new window
曹錦炎〈甲骨文合文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9輯,445-460頁,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郭沫若〈釋祖妣〉《甲骨文字研究》,20-49頁,藍燈文化影印版,民國80年12月初版。
郭沫若〈釋黃〉《金文叢考》,162-174頁,科學出版社,2002年7月。
陳煒湛〈卜辭月夕辨〉《甲骨文論集》,1-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陳煒湛〈甲骨文同義詞研究〉《古文字學論集初編》,139-140頁,1982年10月。
陳煒湛〈甲骨文異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6輯,227-250頁,1981年11月。
陳煒湛〈論殷墟卜辭命辭的性質〉《甲骨文論集》,154-16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勞榦〈古文字試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0本上冊,50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7年10月。new window
彭邦炯〈關於丙、內、入等字及其相關國族地望的探討〉《古文字研究》第24輯,39-42頁,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
彭裕商〈非王卜辭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輯,57-81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彭裕商〈組卜辭分類研究及其它〉《古文字研究》第18輯,94-119頁,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黃天樹〈非王「劣體類」卜辭〉《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66-69頁,四川聯合大學歷史系編,巴蜀書社出版,1998年9月。
黃天樹〈非王卜辭中「圓體類」卜辭的研究〉《出土文獻研究》第5輯,41-51頁,科學出版社,1999年11頁。
黃天樹〈婦女卜辭〉《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輯,12-22頁,1999年7月。
黃天樹〈試論賓、出、何三組卜辭在時代上的接續關係〉《考古與文物》,57-63頁,1991年3期。
黃天樹〈關於非王卜辭的一些問題〉《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5-131頁,1995年第24卷第4期。
黃錫全〈告、吉辨-甲骨文中一告、二告、三告、小告與吉、大吉、弘告的比較研究〉《古文字論叢》,13-31頁,藝文印書館,2000年2月。
葉玉森〈說契〉《學衡》第31期,1-33頁,1924年7月。
裘錫圭〈甲骨卜辭中所見的「田」、「牧」、「衛」等職官的研究〉《文史》第19輯,3-11頁,1983年8月。
裘錫圭〈論歷組卜辭的時代〉《古文字研究》第6輯,263-321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裘錫圭〈關於殷墟卜辭命辭是否問句的考察〉《古文字論集》,249-276頁,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裘錫圭〈釋「勿」「發」〉《古文字論集》,64-79頁,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趙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古文字研究》第10輯,360-371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
趙誠〈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構形關係〉《古文字研究》第6輯,211-226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趙誠〈甲骨文虛詞探索〉《古文字研究》第15輯,277-302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趙銓.鍾少林.白榮金〈甲骨文字契刻初探〉《考古》,85-91頁,1982年第1期。
劉宗漢〈釋七、甲〉《古文字研究》第4輯,235-244頁,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
劉釗〈卜辭所見殷代的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第16輯,120-134頁,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龍宇純〈廣同形異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6期, 頁,台北台大文學院,民國77年12月。new window
戴君仁〈同形異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2期,20-37頁,台北台大文學院,民國52年11月。new window
濮茅左〈「貞」字探源〉《上海博物館集刊》總第二期(建館30周年特輯),7-8頁,1982年10月。
羅運環〈甲骨文山、火辨〉《古文字研究》第20輯,212-233頁,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
嚴一萍〈王皇士集釋〉《中國文字》第7冊,1-10頁,台北台大文學院古文字學研究室,民國51年3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