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念孫《廣雅疏證》訓詁術語研究
作者:張意霞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新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王念孫廣雅疏證訓詁術語因聲求義一聲之轉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3
訓詁術語在中國訓詁學的發展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王寧先生在〈談訓詁學術語的定稱與定義〉一文中說:
傳統訓詁學在發展過程中累積了大量的術語,這說明有關語義方面的很多
現象,前人都已經發現了,而且進行過研究,有了一定的理性認識。特別
是清代的乾嘉學者,和晚近以章太炎先生為首的推動傳統語言學向科學語
言學過渡的大師們,在訓詁學術語的定稱與定義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對
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王念孫是清朝乾嘉學術皖派的重要學者之一,他上承戴震「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下啟「因聲求義」的溯源理論,使古聲得以呈現,古義得以闡發,而他的《廣雅疏證》也是清朝乾嘉學術中極具代表性的著作。清朝章太炎先生贊曰:「念孫疏《廣雅疏證》,以經傳諸子轉相證明,諸古書文義詰詘者皆理明。」 而本師陳伯元先生也在〈論音絕句〉中說:
乾嘉傑出語言家。廣雅疏來盡著花。因得聲音作根本,九經三史任搔爬。
父子相承經學家。敻乎尚矣實難加。讀書雜志千金鑑,傳釋經詞盡歎嗟。
脂至異流真不易,緝盍侵談分兩家。祭部昂然還獨立,清人音學有津涯。
王念孫的《廣雅疏證》不論在當代或後世都擁有極高的評價,其內涵自然非常值得探尋。因此本論文乃針對《廣雅疏證》中訓詁術語的部分加以歸納分析,期望透過這樣的研究來尋求各訓詁術語的使用條件與涵義,及各術語間的異同與關連,來進行確定及釐清訓詁術語定義的工作。本論文內容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緒論。主要探討作者王念孫完成《廣雅疏證》的背景、生卒事蹟及年表、交游與論學、古韻分部等。第二章為訓詁術語析例。本章將《廣雅疏證》中的訓詁術語分門別類,以見其梗概。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別將《廣雅疏證》中的重點術語分類研討,包括「轉」、「通」、「同」……等,以釐清這些術語的定義與意涵。第六章為王念孫《廣雅疏證》訓詁術語的評析,探討其對右文說的繼承與發揚、訓詁術語定義的比較與合理界說,及王念孫《廣雅疏證》的貢獻與影響。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