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共積極防禦戰略:根源、演變與傳統
作者:沈明室
作者(外文):Ming-Shih Shen
校院名稱:政治作戰學校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中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軍事戰略積極防禦戰略文化演變傳統Military strategyactive defensestrategic cultureevolutiontradi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4
本論文從戰略文化的觀點探討中共積極防禦戰略的發展與演變,並追溯中共戰略文化的中西戰略思想根源,了解中共戰略文化在不同階段形成、過渡與轉變的過程。透過戰略文化研究途徑現有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檢視西方學者對中共戰略文化的觀察,另方面透過對中共戰略社群形成的軍事戰略思維與模式的檢證,結合對中國歷代戰略傳統的分析,歸納出中共積極防禦戰略與中國戰略傳統的延續與發展。
  積極防禦已經成為中共的治國指導方針,不但可以運用於軍事作戰,更可以運用於國家重要政策。而且積極防禦戰略已經形塑成為一種戰略文化,不同層次領導人遂行不同部門的國家與國防事務,都會不自覺的運用此種思維形成指導方針。可見積極防禦戰略已經成為中共在軍事作戰層次與戰略思想層次主要戰略思維,可以從日常決策行為反映出來。中共對於積極防禦戰略的靈活彈性運用,與《孫子兵法》奇正相生的觀點相通,就是以一種看似矛盾,實則為辯證性的觀點,建構出在不同戰略環境與態勢皆能適用的軍事戰略觀。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 of PRC’s active defense strategy by strategic culture approach, and retraces the sources of PRC’s strategic culture from the east and west strategic thoughts. It also analyzes PRC’s strategic culture to realize its development, transition and changing procedure. From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west scholar in strategic culture approach, we can not only review the literatures about PRC strategic culture, but can test and verify the PRC strategic community strategic thinking and models. So we can conclude the content and generalize th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C’s active defense strategy from Chinese strategic traditions.
PRC’s active defense strategy has become the guidelines of national strategy, which is used in military operation and in national strategic policy. It has become parts of PRC’s strategic culture. The leaders of PRC’s various levels have also used the strategic thinking to guide the policy making.
For PRC, active defense has become the main strategic thinking both in military operation and in national strategic, and demonstrated in decision making behavior of foreign affairs. PRC’s application of the active defense with good flexibility, like the use of Sun Ze’s concept of “the regulars may lead to the reservists”(奇正相生). It seems to contradict each other, but is dialect. PRC has also established the military strategic thinking which is suited any different strategic environment and situation.
中文專書
1993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社,1994年。
1996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社,1997年。
1997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社,1998年。
1997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社,1998年。
1998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社,1998年。
1999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社,2000年。
2001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社,2002年。
2002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社,2003年。
B. H. Liddll-Hart, Strategy (Faber and Faber, 1967)譯本參見紐先鍾譯,戰略論:間接路線,台北:麥田出版公司,民85年。
Clifford Geertz著,納日必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Colin Gray原著,史政編譯局譯,戰略探索,台北:史政編譯局,民88年。
Edward C. O’Dowd & John F. Corbett, Jr.原著,「一九七九年懲越戰爭之教訓」,解放軍七十五週年之歷史教訓,台北:史政編譯室,民93年。
John J. Tkacik, Jr. 原著,「從驚愕到僵局:韓戰半世紀後共軍所記取之教訓」,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解放軍七十五週年之教訓,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93年。
Mark Burles & Abram N. Shulsky原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中共動武方式,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3月。
Ziauddin Sardarm原著,陳貽寶譯,文化研究,台北:立緒出版公司,民國88年5月。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台北:唐山出版社,民85年。new window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上海社科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中央文獻出版社,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中央文獻出版社,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6年。
中央文獻出版社編,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中央文獻出版社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中央文獻出版社編,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中央軍委辦公廳,鄧小平關於新時期軍隊建設論述選編,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年。
中央黨校出版社編,江澤民同志理論論述大事紀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思想分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6月。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年中國的國防,新華社12月27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外交理論學習綱要,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毛毛,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台北:雙大旅遊出版社,2000年。
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一輯,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複製,年不詳。
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集,第1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集,第3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集,第5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毛澤東,毛澤東哲學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合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王三欣,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8年。
王京朝、萬寧主編,軍隊管理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王厚卿,中國軍事思想論綱,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書中主編,美蘇爭霸戰略問題,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8年。
王普豐,毛澤東軍事戰略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王維章編,鄧小平軍隊現代化建設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
石之瑜,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台北:五南出版公司,民84年。
伍文主編,鄧小平軍事謀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偉大綱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列寧,列寧全集,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列寧,列寧全集,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列寧,列寧軍事文集,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年。
列寧,國家與革命,北京:外國文書籍出版社,1949年。
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朱梅生主編,軍事思想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
朱德,朱德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江金權主編,三個代表與黨建理論的新發展,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
江澤民,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彙編)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8月。
冷溶,鄧小平理論與當代中國基本問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吳安家,中共政治發展,台北:政大國研中心,民83年。
吳安家,中共意識形態的變遷與持續,台北:作者自印本,年不詳。
吳冷西,憶毛主席,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年。
吳春秋,大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吳建國等主編,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
吳政宏、王勝利主編,高技術條件下人民防空,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呂中元主編,畫說拿破崙戰爭史,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年。
呂元禮,政治文化:傳統與現代的會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呂敬正等主編,當代戰略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4年。
宋時輪,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4年。
宋時輪,軍事學術論文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4年。
李化成,「解嚴後臺海兩岸政治戰略決策之分析比較:兼論策略的思維」,政治作戰學校政治作戰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0年9月11日。
李星主編,邊防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李英明,文化意識形態的危機,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83年。
李英明,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5年。new window
李啟明,孫子兵法與現代戰略,台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new window
李賀,李賀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李慎明主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李夢鶴主編,新軍事變革中的戰術理論創新,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福井,古寧頭戰紀,台北縣永和市:稻田出版社,民88年。
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李際均,論戰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年。
李德哈特著,紐先鍾譯,戰略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
李銳,廬山會議實錄,開封: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李樹直、郭濱,十六大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李鵬程,毛澤東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沈明室,「共軍高技術局部戰爭觀的發展與限制」,第七屆三軍官校基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陸軍官校舉辦,民89年5月。
沈明室,改革開放後的解放軍,台北:慧眾文化公司,民84年。
沈明室,美伊戰爭與台海安全,台北:時英出版公司,2003年。
沈明室,新世紀反恐怖大戰,台北:軍事迷文化,2002年。
辛棄疾,「議練民兵守淮疏」,辛稼軒詩文存抄。
阮銘,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2年。
岳忠強,政治工作學總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
岳嵐主編,高技術戰爭與現代軍事哲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
岳嵐等主編,打得贏的哲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林中斌,以智取勝,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5年民間版。
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林中斌主編,廟算台海:新世紀海峽戰略態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91年。
林合立原著,塗百堅,陳怡如譯,世紀末中國:鄧小平續局,台北:智勝出版社,1996年。
林伯宏,中共軍事思想路線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7年6月。
林伯野等著,毛澤東軍事辯證法思想新探,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林英家,鄧小平新時期軍事哲學思想,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
法務部調查局編,中共現行法律彙編,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民78年。
侯魯樑,毛澤東建軍思想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
姜淑萍、張明杰、張曙編,鄧小平在兩次論爭中,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4年。
姜普敏、 臧士明主編,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
姜新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貧困,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79年再版。
姚延進、劉繼賢,鄧小平新時期軍事理論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
姚明理著,莫昭平、傳依萍合譯,林彪的陰謀與死亡,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3年。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系研究中心複製,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一輯,台北:政治大學國際觀系研究中心,1974年。
施耐庵,水滸傳,台北:世界書局,2001年二版。
洪長泰,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台北:一方出版公司,2003年。
洪保秀主編,鄧小平國防思想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12月。
洪澤、劉濤等著,中國戰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約米尼著,紐先鍾譯,戰爭藝術,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
胡為雄,毛澤東研究述評,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
胡哲峰,毛澤東武略,台北:慧明文化公司,民91年。
胡哲峰、于化民著,當代中國軍事思想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1991年。
范碩,葉劍英在1976,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年。
軍事科學院計畫組織部編,歷史性的轉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軍事科學院葉劍英傳編寫組,葉劍英傳略,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凌志軍,變化:六四至今的中國社會大脈動,台北:時報出版公司,2003年。
埃德加‧斯諾原著,西行漫記,北京:三聯書店,1979年。
夏征難,解讀「戰爭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
夏東民、陸樹程著,江澤民戰略思想研究,蘇州:蘇洲大學出版社,2002年。
孫佳科,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北京:長征出版社,2003年。
宮玉振,中國戰略文化解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
徐子宏譯注,周易,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2年三版。
徐根初,跨越:從機械化戰爭走向信息化戰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秦耀祁主編,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紐先鍾,中國戰略思想新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3年。
紐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4年。
紐先鍾譯,戰爭論(中) ,台北:軍事譯粹社,民69年。
茨章特科夫主編,韋辛、沙方譯,論列寧的軍事理論遺產,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
郝玉慶、蔡仁照,科技強軍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馬克思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年。
馬克思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年。
馬克思格斯全集,第15卷,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年。
馬克思格斯軍事文集,第1卷,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年。
馬克思格斯軍事文集,第5卷,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年。
高金佃主編,國際戰略學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2版。
國史館史料處,金門古寧頭、登步島之戰史料初輯,新店:國史舘,民68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亞太安全譯文彙輯II,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88年。
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研究室編,黨的軍事戰略轉變與人民軍隊建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
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年2版。
屠春友,鄧小平的謀略世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世平,毛澤東作戰指揮思想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張全啓主編,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國燾,我的回憶,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1971年二版。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張德良主編,毛澤東軍事思想概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許和震主編,新軍事變革與訓練創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許明等著,建設新世紀的先進文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郭化若,孫子譯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郭偉濤,人民戰爭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郭偉濤、徐焰、范震江、倪齊生,毛澤東戰爭指導藝術,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郭華倫,中共史論,台北:政大國研中心,民78年4版。
郭壽航,鄧小平國防現代化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9年6月。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87年。new window
陳序經,中國文化的出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晉,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陳偉華,軍事研究方法論,龍潭:國防大學,民92年。
陳培雄,毛澤東戰爭藝術,台北:新高地出版社,1996年。
陳猶鴻等編,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陸軍總司令部編,陸軍作戰要綱,龍潭:陸軍總司令部印,民88年。
富勒著,紐先鍾譯,戰爭指導,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
彭光謙、王光緒,軍事戰略簡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彭光謙、姚有志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彭德懷,彭德懷軍事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程中原、夏杏珍著,歷史轉折的前奏:鄧小平在1975,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
華桂發主編,毛澤東評說中外戰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年。
菲力普‧蕭特著,仝小秋、楊小蘭、張愛茹等譯,毛澤東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
費學禮,「中國飛彈飛越台灣海峽的政治與軍事評估」,台灣沒有明天?台北:先覺出版公司,1999年。
馮海明,戰後局部戰爭演變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黃力之,先進文化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新華社,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新華社,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中美,中共新領袖胡錦濤,台北:時報出版公司,2002年。
楊立忠、楊鈞錫,現代高技術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楊家駱主編,孫子兵法,台北:世界書局,2000年2版。
楊繼繩,鄧小平時代(1976-1987) ,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
董子峰,信息化戰爭型態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董志新,毛澤東讀三國演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解放軍出版社編,軍隊高中級幹部理論學習讀本,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雍濤,毛澤東哲學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廖國良、李士順、徐焰,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廖蓋隆,攻擊與鬥爭:毛澤東思想的延續與發展,台北:新視野出版公司,1999年。
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褚良才,軍事學概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
趙士林主編,防「左」備忘錄,太原:書海出版社,1992年。
趙文華、劉有水、孟培培,科學技術與未來戰役戰術,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
齊正鈞,新時期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發展,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劉先廷主編,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先廷主編,鄧小平軍事思想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年。
劉伯承,劉伯承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劉延進、劉繼賢,鄧小平新時期軍事理論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
劉建軍、馬鳳珍主編,鄧小平之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
劉鳳翰,抗日戰史論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6年。
劉繼賢、王益民主編,鄧小平軍事理論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劉繼賢、張全啟著,毛澤東軍事思想原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
潘石英主編,當代中國軍事思想精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衛煒、劉克主編,鄧小平理論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鄭永年,江澤民的遺產:在守成和改革之間,紐澤西:八方文化公司,2000年。
鄭學稼,列寧評傳,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64年。
鄧力群主編,軍事戰略家毛澤東,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年。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38-1965),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鄧小平,鄧小平論國防和軍隊建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
鄧小平,鄧小平關於新時期軍隊建設論述選編,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年。
鄧光榮、王文榮,毛澤東軍事思想辭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
蕭浩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薄富爾著,紐先鍾譯,戰略緒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
薛國安,「孫子兵法」與「戰爭論」比較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聶送來、李效東主編,世界軍事發展年度報告(20032004),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聶榮臻,聶榮臻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聶錦芳,中共十六大與馬克思理論創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羅有禮、朱奎玉、侯魯樑編著,高技術局部戰爭探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
羅貫中,三國演義,台北:世界書局,2002年2版。
譚若思原著,楊明暐等譯,一中帝國大夢,台北:雅言出版公司,2004年。
蘇紹智,十年風雨:文革後的大陸理論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蘇進強主編,九一一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公司,2002年。
龔育之,毛澤東的讀書生活,北京:三聯書店,1986年。





期刊論文
丁樹範,「曲折發展50年的中共解放軍」,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民91年)。new window
文沁,「對江澤民營植共軍領導地位之研析」,中共研究(台北),第27卷第9期,民82年9月。
毛澤東,「人沒有壓力是不會進步的」,黨的文獻(北京),1993年第4期。
王世塗,「中共『戰略文化』解析」,國防雜誌(台北),第12卷第8期,民86年2月。new window
王志平,「論中國古代的兵學與兵法」,中國軍事科學(北京),2000年第6期。
王幸生,「中華民族的戰略文化傳統及其特色」中國軍事科學(北京),1998年第3期
王幸生,「中國文人關注軍事問題的傳統及其對軍事文化的影響」,中國軍事科學(北京),2002年第6期。
王芙晨、王乾都,「毛澤東軍事哲學思想的奠基之作」,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動態(北京),1987年第2期。
宋時輪,「毛澤東軍事思想是我軍勝利的指南」,紅旗(北京),1981年16期。
李化成,「從戰略文化的觀點解析中共『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在不同時空下的意義與內容」,源遠學報(台北),民88年12月。
李炳彥,「重權謀:東方兵學文化的展現」,中國軍事科學(北京),2002年第5期。
李慎之,「談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戰略與管理(北京),2002年第4期(總53期)。
李達,「『實踐論』解說」,新建設(北京),1951年3卷6期、4卷1、2、3期。
李際均,「中國軍事思想傳統與防禦戰略」,中國軍事科學(北京),1997年第4期;
李際均談毛澤東軍事戰略思維」,百年潮(北京),2003年第11期。
李際鈞,「論戰略文化」,中國軍事科學(北京),1997年第1期。
李德義,「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的歷史發展與思考」,軍事歷史(北京),2002年第4期。
沈明室,「中共軍事戰略與台海安全」,和平論壇電子報(台北),民國91年7月20日。new window
沈明室,「『軍事戰略思維』評介」,中國大陸書選評介集(台北),第八輯(台北:政戰學校軍社中心,2004年)。
沈明室,「『戰略學』評介」,大陸書選評介集第七集(台北:政戰學校敵情研究學系,民92年)。
沈明室,「中共50年代的軍事現代化-兼論對80年代軍事現代化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2卷第8期,民85年8月。
沈明室,「中共戰略決策的文化分析」,東亞季刊(台北),第33卷第1期,民國91年春季。new window
沈明室,「中共權力繼承與軍隊角色」,東亞季刊(台北),第27卷第3期,民85年1月。new window
沈明室,「共軍對『三個代表』思想的實踐與影響」,展望與探索(台北),第1卷第8期,民92年8月。
尚全孝,「試談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中的幾個辯證關係」,國防大學學報(北京),1995年第5期,1995年5月25日。
林彪,「人民戰爭勝利萬歲」,紅旗(北京),1965年10月,第10期。
林彪,「高舉黨的總路線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紅旗(北京),1959年10月1日。
門洪華,「中國國家戰略利益的拓展」,戰略與管理,2003年總第57期,頁83-89。
邵宗海,「從兩岸關係的變遷探討兩岸關係的定位」(上),遠景論壇(台北),第4卷第4期,2003年10月。new window
姚有志,「中國傳統地緣觀的演變及特點」,中國軍事科學(北京),1997年第4期;
姚有志,「古代中西軍事傳統之比較」,中國軍事科學(北京),1995年第3期。
施正權,「從比較戰略文化看戰爭與和平:以美國和中共為例」,哲學與文化(台北),第31卷第4期,2004年4月。new window
柯惠鈴,「從『百團大戰』看抗戰中期中共軍事戰略」,中華軍史學會會刊(台北),第3期。
秋石,「從治國之道的高度闡述江澤民軍事戰略思想」,求是(北京),2003年第11期。
宮玉振,「試論戰略文化傳統及其對戰略行為的影響」,中國軍事科學(北京),2001年第6期,總第14卷第6期。
徐向前,「努力達成國防現代化」,紅旗(北京),1978年10月2日。
秦亞青,「國家身分、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3年第1期。
馬根生、陳小明,「以『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深化軍事文化研究」,中國軍事科學(北京),2002年第4期,第15卷第4期,頁148-149。
高屹,「鄧小平新時期的外交戰略思想述論」,黨的文獻(北京),1996年第2期。
張文儒,「論中國傳統軍事文化的主要特徵與人文意識」,中國軍事科學(北京),2000年第6期。
張農科,「中國空軍由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訪問空軍司令員劉順堯中將、政委喬清晨中將,紫荊雜誌(香港),1999年11月號。
張瓊,「從武經七書的軍事文化特色看古代兵學的儒學化」,中國軍事科學(北京),2001年第4期,總第14卷第4期。
畢文波,「中國軍事戰略方針的新調整」,軍事歷史研究(北京);
莫大華,「中共戰略文化初探」,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9卷第5 期,民85年5月。new window
莫大華,「戰略文化:戰略研究的文化途徑」,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5卷第6期,民85年6月。new window
莫大華,「戰略文化與軍事準則理論之探討」,國防雜誌(台北),第12卷第3期。new window
傅全有,「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效履行人民軍隊根本職能」,求是(北京),2001年15期,總967期。
傅岳邦,「中共『三個代表』的制度分析:新制度論的觀點」,展望與探索(台北),第1卷第2期,民92年2月。
黃樸民、孫建民,「試論中華民族的統一文化」,中國軍事科學(北京),2002年第5期。
楊奎松,「有關平型關戰鬥的幾個問題」,黨史研究資料(北京),第9期,1995年9月。
葛振峰,「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思想與中國歷史文化」,中國軍事科學(北京),2001年第3期。
劉庭華,「『周易』軍事思想文化探玄」,中國軍事科學(北京),2002年第6期。
劉華清,「堅定不移的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現代化軍隊的道路前進」,求是(北京),1993年15期。
劉慶,「二十世紀中國戰略思想演變述略」,中國軍事科學(北京),2000年第2期。
鄭學稼,「評『毛澤東思想』」,中華雜誌(台北),170期。
錢高陞,「戰略文化傳統及對戰略行為之影響-以中共對外戰爭為例」,國防雜誌(台北),第十八卷第十七期,民92年11月。new window
糜振玉,「孫子的慎戰思想與中國的國家安全戰略」,中國軍事科學(北京),2001年第1期,總第14卷第1期。
譚一青,「毛澤東與中國軍事文化」,中國軍事科學(北京),2000年第6期。
嚴家祺,「江澤民有軍事戰略思想嗎?」,動向(香港),2003年6月號。
蘇東斌,「對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再認識」,社會科學(上海),1986年第11期。

博碩士論文
朗錫恭,中共軍事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民91年。
許光武,毛澤東與鄧小平時代意識形態結構內容的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7月。
許薌君,從中共軍備發展探討解放軍軍事戰略思想,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
陳大元,中共軍事戰略之研究(1922-2002)--兼論我國軍事戰略之方向,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
陳玉南,從軍事戰略思想轉變探討中共「高技術局部戰爭」準備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
齊茂吉,五○年代至八○年代由中共內部派系鬥爭探討其軍事路線之演變,政治大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74年7月。new window
劉昺坤,從戰爭本質探討中共武力犯台問題,國防管理學院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6月。new window
劉祖光,1949年-1957年毛澤東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7月。
劉順銘,從戰略文化觀點探討中共軍事戰略與用兵動因,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劉慶元,後冷戰時期中共國家安全戰略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1年四月。
段復初,中共新時期軍事政策:形成因素內涵與影響,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7年五月。new window
羅慶生,全球化時代中共的軍事戰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
謝志淵,中共人民戰睜思想之演變1927-1999,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5月。
張宇翔,毛鄧軍事思想的積極防禦之比較,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年6月。

報紙

劉華秋,「鄧小平同志對中國新時期外交工作的偉大貢獻」,光明日報,2004年8月17日。
「反思伊戰強調要堅持信息化條件下人民戰爭」,中國國防報,2003年5月19日,3版。
「江澤民在俄羅斯國際關係學院發表的演講」,人民日報,1994年9月4日。
陳健,「提高群眾參戰支前科技含量」,中國國防報,2004年5月1日,3版。
光明日報「實際-馬克思主義大發展的基礎」,,1987年10月26日。
粟裕,「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解放軍報,1979年5月15日,1版至3版。
張偉佳,「發展高技術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中國國防報,2004年5月1日,3版。
馬景然,「高技術條件下,人民戰爭需創新」,中國國防報 2003年12月02日 第6版。
袁文先、黃玉亮,「堅持以軍事戰略方針統攬各項工作」,解放軍報,2003年12月16日,6版。
彭光謙,「創新與發展有中國特色的軍事戰略理論」,中國國防報,2003年5月22日。http://www.jczs.sina.com.cn 。
邱金凱,〈理清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基本思路〉,解放軍報,2003年6月24日。
關於二十年來軍隊建設的歷史經驗」,解放軍報,1999年1月8日。
「爲實現我軍現代化跨越式發展而奮鬥」,解放軍報,2004年8月2日,3版。
Zalmay Khalilzad的專訪,中國時報,民89年9月19日,3版。
江澤民,「在聯合國成立五十週年特別紀念會議上講話」,人民日報,1995年10月25日。
江澤民,「在全軍生產經營工作會議的講話」,人民日報,1993年11月8日。
王稼祥,「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解放的道路」,解放日報,1943年7月8日。
王叢標,「實施科技強軍海軍戰略,提高我軍現代防衛作戰能力」,解放軍報,2001年2月13日,3版。
江澤民,「在接見出席全軍管理工作會議全體同志時的講話」,解放軍報,1992年9月15日。
江澤民,「江澤民在追悼大會上致悼詞」,文匯報(香港),1997年2月16日。
江澤民,「關於二十年來軍隊建設的歷史經驗」,解放軍報,1999年1月8日。
林中斌,「水泥叢林游擊戰」,中國時報,民94年3月14日,4版。
王建民,「解放軍首次反恐訓練研討明確反恐三項基本任務」,新華社,2003年8月30日。
「在歡迎我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工作人員大會上的講話」,解放軍報,1999年5月14日,1版。
人民日報,1988年12月16日。
人民日報,1984年6月4日,社論。
人民日報,1984年6月5日社論。
人民日報,1988年5月16日。
人民日報,1989年12月18日,1版。
人民日報,1995年10月9日。
人民日報,1997年2月26日。
人民日報,1997年5月30日。
人民日報,2000年3月10日。
人民日報,2002年11月17日。
人民日報,2003年3月11日,1版。
文匯報(香港),2003年5月25日,5版。
文匯報(香港),2003年9月17日,5版。
新華社,2003年9月7日。
新華社電,2003年8月6日。
解放軍報(北京),2003年3月17日
解放軍報,1988年3月2日,2版。
解放軍報,1991年9月10日,1版。
解放軍報,1994年6月9日。
解放軍報,1995年31日。
解放軍報,1996年10月18日。
解放軍報,1996年6月21日,1版。
解放軍報,1996年6月8日。
解放軍報,1997年3月5日。
解放軍報,1999年1月8日。
解放軍報,1999年3月27日。
解放軍報,2001年3月10日。
解放軍報,2002年12月18日,1版。
解放軍報,2002年3月13日。
解放軍報,2003年6月24日。

網路文獻
“新華社 2002年11月17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33874.htm
China’s Advanced Military Forces,” http://www.ndu.edu/inss/china_center/chinacamf.htm.
《200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內文參見網站,http://www.china.org.cn/ch-book/20021209/
《2002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全文內容參見http://www.china.org.cn/ch-book/20021209/ 。
「九屆全國人大期間解放軍代表重要議案掃描」,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為什麼說要發展高技術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解放軍報網路版,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專題。http://www.pladaily.com.cn/item/party/6/bgwd/44.htm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995年11月,中國的軍備控制與裁軍,http://www.china.org.cn/ch-book/junbei/ijunbei.htm 。
王厚卿,「論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及其運用與發展」,毛澤東百週年紀念,http://www.peopledaily.com.cn.
江澤民,「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係」(1995年9月28日),引自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archive/131722.htm 。
江澤民十六大報告內容。新華社 2002年11月17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33874.htm
沈明室,「共軍東山島演習與兩岸關係」,和平論壇電子報,第92期,民93年8月23日,http://www.fics.org.tw 。
柳百琪,「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稱號的由來」,炎黄春秋,1999年第12期。http://www.gmw.cn/content/2004-09/14/content_99155.htm
「江澤民與國防和軍隊建設」,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2004年9月27日。
彭光謙,「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
中國科學院論壇。http://www.cas.cn/html/dir/2002/06/04/7041.htm 。
黃金聲、唐俊全、徐明善,「我國三代領導人關於新時期海洋戰略的重要決策與論述」,藍色戰略研究中心,http://www.54479.com/54479/ ,2004年4月20日。
楊尚昆,「關于“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百年潮,2001年第8期。http://www.excbook.com/books/467/7/1.html
自大紀元週報,http://www.epochtimes.com/gb/3/6/22/n332074.htm
解放軍報(北京),網路版,2003年3月17日,http://www.pladaily.com.tw.。
楊志恆,「中共軍事一年來的回顧-2000」,http://iir.nccu.edu.tw/final-report/ (2-1)年.htm
趙南起,「論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歷史貢獻與科學價值」,毛澤東一百周年紀念文,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毛澤東思想研究所。http://www.mzdsx.com/lanmu/mzdsx.htm
中國國務院,2002年中國的國防。http://www.china.org.cn/ch-book/20021209/ 。



英文文獻
Adelman, Jonathan R. and Shih, Chih-Yu. 1993. Symbolic War: The Chinese Use of Force,1840-1980, Taipe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Allard, C. Kenneth. 1990. Command, Control, and the Comnon Defense.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Allard, C. Kenneth. 1996. “Information Warfare: The Burden of History and the Risk of Hubris.” In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National Security. edited by Stuart Schwartzstein. Washington, D. C.: CSIS.
Arkin, William. 1998. The U.S. Military Online: A Directory for Internet Access to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2nd ed. Washington, D.C.: Brassey’s, Inc..
Bassford, Christopher. 1988. The Spit Shine Syndrome: Organizational Irrationality in the American Field Army.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Bertsch, Gray K. & Gomschow,Thomas W. 1976.ed., Comparative Communism: The Soviet, Chinese & Yugoslav Models,San Francisco:W,H, Freeman & Company.
Blank, Stephen J. etc., 1999.Conflict, Culture, and History: Regional Dimensions, Maxwell Air Force Base:Air University Press.
Booth, Ken & Trood, Russel ed.1999. Strategic Cultur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N.Y:St. Martin’s Press Inc.
Booth, Ken. 1990. “The Concept of Strategic Culture Affirmed,” in Jacobsen, Carl G. ed., Strategic Power: USA/USSR London: Macmilla.
Brown, Michael E., Cote Owen R., Lynn-Jones, Sean M. and Miller, Steven M. 2000. The Rise of China,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Burles, Mark and Shulsky, Abram N. 2000. 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 Evidence from History and Doctrinal Writings, Santa Monica: RAND.
Chen, King C. 1987. China’s War with Vietnam, 1979: Issues, Decisions and Implications, Stanford, CA: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Clausewitz, Carl von. 1993. On War, London: David Campbell Publishers Ltd.
Cliff, Roger. 2001. The Military Potential of China’s Commercial Technology, Santa Monica: RAND.
Cohen, William S. 1997. Report of th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Dellios, Rosita. 1997 “ ‘How May the World Be at Peace,’: Idealism as Realism in China’s Strategic Culture,” in Hudson, Valerie M. ed., Culture and Foreign Policy, Boulder: Lynne Rienner.
Ellings, Richard J. and Friedberg, Aaron L. 2001. Strategic Asia 2001-02: Power and Purpose, Seattle: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Elvin, Mark. 1973.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London:Eyre Methuen,.
Hadley, Arthur T. 1986.The Straw Giant: Triumph and Failure, America’s Armed Force. New York: Random House.
Hammond, Paul Y. 1961.Organizing for Defense: The American Military Establish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ill, John. 2003 .“China’s Armed Forces Set to Undergo Face-Lift,”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February.
Huang Chun-chieh and Zürcher, Erik ed., 1993. Norms and the State in China, New York:Laiden.
Joffe, Ellis. 1987.The Chinese Army After Mao,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Alastair Iain. 1995. Culture Realism: Strategic 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ohnston Alastair I. . 1996. “Cultural Realism and Strategy in Maoist China,”in Peter Katzenstein(ed)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ohnston,Alastair Iain. 1995 .“Thinking about Strategic Cultur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4(Spring).
Joint Chiefs of Staff. 1997.Joint Vision 2010. Washington, D.C.: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Khalilzad, Zahmay M., Shulsky, Abram N., Byman, Daniel L., Cliff, Roger, Orletsky, David T., Shlapak, David and Tellis, Ashley J. 1999.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 Santa Monica: RAND.
Kierman, Frank A. Jr. and Fairbank, John K. 1974.Chinese Ways in Warfar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ierman, Jr., Frank A. and Fairbank John K. ed. 1974.Chinese Ways in Warfa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Klein, Yitzhak. 1991. “A Theory of Strategic Culture,”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 10, No.1,Jan.-Mar.
Lai, David. 2004. Learning from the Stones: A Go Approach to Mastering China’s Strategic Concept, Shi, Carlisle, PA: SSI, U.S. Army War College.
Lattimore, Owen. 1988.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Hong Ka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n, Chong-Pin. 1988. China’s Nuclear Weapons Strategy—Tradition within Evolution, Lexington, MD: Lexington Books.
Macmillan, Alan ; Booth, Ken and Trood, Russell .“Strategic Culture,” in Ken Booth and Russell Trood ed., Strategic Cultur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1999), pp.16-21.
Mancall, Mark. 1984.China at Center: 300 Years of Foreign Policy, New York:Free Press.
Mann, James. 1999. About Face: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New York: Alfred A. Knopf.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2001. 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hina,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Nixon,Richard . 1990.Victory without War,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Inc.
Pillsbury, Michael. 2000. 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men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Pumphrey, Carolyn W. 2002. 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Security Implications, Carlisle: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Puska, Susan M. 2000.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fter Next, Carlisle: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Robinson, Thomas W. and Shambaugh, David. 1994.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Clarendon Press.
Romberg, Alan D. and McDevitt, Michael. 2003. China and Missile Defense: Managing U.S.-PRC Strategic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Schurmann, Frank. 1966.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rl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churmann,Franz. 1966 .Ideology &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cobell, Andrew. 2001. “The Chinese Cult of Defense,” Issues and Studies, Vol. 37, No. 5, September/October, pp.101-127.
Scobell, Andrew. China and Strategic Culture, Report of SSI(Carlisle: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U.S. War College.
Scobell, Andrew. ed. 2001. The Costs of Conflict: The Impact on China of a Future War, Carlisle: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Scobell,Andrew. 2003.China’s Use of Military Force: Beyond the Great Wall and the Long March(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gal, Gerald. 1985.Defending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ambaugh, David. 2002. 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hlapak, David A., Orletsky, David T. and Wilson, Barry. 2000. Dire Strait? Military Aspects of the China-Taiwan Confrontation and Options for U.S. Policy, Santa Monica, CA: RAND.
Shulsky, Abram N. 2000. Deterrence Theory and Chinese Behavior, Santa Monica: RAND.
Snyder, Jack L. 1976. Soviet Strategic Culture: Implications for Limited Nuclear Operations,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Sokolsky, Richard , Rabasa, Angel and Neu, C. R. 2000. The Role of Southeast Asia in U.S. Strategy Toward China, Santa Monica: RAND.
Thompson,John B. 1985.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台北:唐山出版社。
Upton, Emory. 1904.The Military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8 Reprint.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Waldron, Arthur. 1990.The Great Wall of China: from History to Myth,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dron, Arthur. 1994. “Chinese Strategy from the Fourteenth to the Seventeenth Centuries,” in Williamson Murray, Knox, MacGregor. & Bernstein, Alvin. eds., The Making of Strategy: Rulers, States, and Wa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hiting, Allen S. 1975. The Chinese Calculus of Deterrence,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Wortzel, Larry M. 1999. The Chinese Armed Forces in the 21st Century, Carlisle: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Zhang, S hu Guang. 1999 “China: Traditional and Revolutionary Heritage,” in Booth, Ken. & Trood, Russell. ed., Strategic Cultur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