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略領導之研究:以美國、中共軍事決策群為例(1949-2016)
作者:皮業榮
校院名稱: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洪陸訓
李亞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戰略領導軍事決策群文武關係美國戰略領導中共戰略領導Strategic leadership,Military decision-making groupCivil-military relationsU.S. strategic leadershipChina's strategic leadershi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
過去研究,戰略與領導之間看似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實則一體,因此,期藉本論文提出綜整性的研究以及系統性的思維,作為爾後實務與研究之參酌;故本研究旨在透過近代美、中兩國軍事發展與戰略文獻探究,檢視美、中在武裝力量建力與運力的主要演進歷程,勾勒戰略領導的概念系絡,以期歸納建立分析架構或提供深化的理論基礎。
研究發現,今國際情勢時而丕變,戰略領導應隨之更新而變化,以符戰略需求;而軍事決策群之組成攸關戰略領導的成敗。關鍵不在文武關係是否取得均衡,而是在平時權力較勁、互為消長下,態勢形成後之動態平衡所產生的團隊智能,是否具因應危機的處理能力,且戰略資源有限,軍事決策群理應掌握同盟、聯合紐帶,共享資源、分攤風險;另戰略規劃應具有時空交織之系絡以遵行,期使各層級組織有所依循並綿密配合。再者,戰略決策亙戰略全程宜保持彈性,並應留意平、戰時轉換間的順遂,平時亦應建立多重配套以因應。
現代戰爭詭譎多變,具象虛擬交織,特別是資訊科技、太空權、水下空間之爭奪,相對抽象無以辨別,較之克勞塞維茲時代「戰爭之霧」的挑戰尤有過之。雖說科技使戰場透明,但亦製造出更多迷霧。此狀在具體與抽象間游移,更徒增戰略領導之艱鉅,如何使戰爭藝術性佳之專業成員參與其間亦是時代新課題。然在戰略文化下,若能針對戰略情勢快速反應,掌握戰略領導節奏,並使軍事決策群互動產生正向良性循環,逆轉危勢,方能為潛在之敵司命。
In the past, researchers treated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as two different subjects with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ut, in reality, they are part of the holistic strategic leadership. Therefore, this paper adopts a holistic perspective on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for future studies on this subject. Exploring the literature of military and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modern times and examining the evolution of how they establish and use their armed forces, we hope to be able to draw out an integrated conceptual body of strategic leadership a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studies in this area.
This study finds that as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changes, strategic leadership should be updated in line with the change for strategic need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ilitary decision-making group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strategic leadership. The key is not in the balance of civil and military relations, but in whether or not this group of decision makers can respond to the changing situation while they constantly fight with each other for control. Since strategic resources are limited, the military decision-making group should try to share the resources and split the risks with alliances and joint forces; the strategic planning should have a framework of time and space for all levels of organizations to follow. Moreover,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here should be enough flexibility and focus on the smooth transition between peacetime and wartime stages with a multi-level response mechanism.
The modern war is treacherous and varied, and physical warfare and virtual-space warfare are closely intertwined, especially with the appearance of conflicts in the area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outer space, and the underwater dimension. The challenges from these forms of unintelligible modern warfare are much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fog of war” in the era of Clausewitz. Although technology makes the battlefield more transparent, it also creates more fog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tant shifting between the concrete and the abstract adds to the difficulty of strategic leadership. How to allow professionals with talent in the art of war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dern warfare is also a new topic. All in all, under the strategic culture, only those who fast respond to changing situations, control the pace of leadership, and produce a positive cycle in the military decision-making group, can turn the crisis in their favor and determine the fate of their enemy.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官德,《中國共產黨對解放軍的控制—共軍保衛工作的理論、制度與實踐》,臺北:知書房,2008年。
王勝蘭主編,《一帶一路百問百答》,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5年7月。
皮業榮、李佑生,《領導統御》,臺中:創世紀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皮業榮主編,《全民國防(二)》,臺中:創世紀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皮業榮主編,《國防科技概論》,臺中:創世紀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田越英,《圖解當代中國國防》,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12月。
任民著,《國防動員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年。
朱成虎主編,《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理論與實踐》,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年。
李亞明,《中共解放軍概論》,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4年11月。
李亞明主編,《共黨理論與中國大陸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10月。
吳文程,《政治發展與民主轉型:比較政治理論的檢視與批判》,臺北:五南圖書,2007年9月。
吳朝旺,《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的系統性分析:國防法第三條的詮釋》,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3年12月。
李育慈譯,Andrew Scobell and Larry M. Wortzel編,《中共軍力成長》(China’s Growing Military Power: Perspectives on Security, Ballistic Missiles, and Conventional Capabilitie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9月。
李育慈譯,Laurie Burkitt、Andrew Scobelland Larry M. Wortze編,《解放軍75周年之歷史教訓》(The Lessons Of History: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t 75),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10月。
余忠勇譯,Hans Binnendijk and Patrick M. Cronin編,《文武合一:複合式行動的關鍵力量》(Civvilian Surge: Key to Complex Operation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1年7月。
余瓊瑤等譯,William W. Newmann著,《美國總統與國安決策過程》(Managing National Security Pokicy: The President and the Process),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7年10月。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1987年。new window
汪國禎,《余伯泉將軍與其軍事思想》,臺北:中華戰略學會,2002年。
花亦芬著,《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臺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洪松輝譯,Paul A. C. Koistinen著,《軍工複合體:一項歷史的觀點》(Th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A Historical Perspective),臺北:政治作戰學校,1998年。
洪陸訓,《軍事政治學:文武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2002年。
洪陸訓,《軍事社會學:武裝力量與社會》,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洪陸訓、彭成功譯,Charles A. Stevenson著,《軍人與政治人物:處於壓力下的美國文武關係》(Warriors and Politicians: US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under Stress),臺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2009年。
洪陸訓等譯,Morris Janowitz著,《專業軍人—社會與政治的描述》(The Professional Soldier: A Social And Political Portrait),臺北:黎民文化,1998年。
洪陸訓等譯,Stephen K. Scroggs著,《軍隊與國會關係》(Army Relations with Congress),臺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2001年。
洪陸訓等譯,Peter D. Feaver & Christopher Gelpi著,《選擇你的戰鬥:美國的文武關係和武力使用》(Choosing Your Battles: American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and the Use of Force),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07年。
冷溶、汪作玲主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
范震江、馬保安主編,《軍事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7年。
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譯,Шапошников,БорисМихайлович著,《軍隊大腦》,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夏寒冬,《誰控制中國軍隊》,新北:領袖出版社,2013年。
高一中譯,Eliot A. Cohen著,《卓越領導:戰爭期間軍人與政治家的領導關係》(Supreme Command:Soldiers, Statesmen,and Leadership in Wartime),臺北:史政編譯室,2003年。
張其仔等主編,《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5)No.5—“一帶一路”戰略與國際產能合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12月。
陸軍準則編審指導委員會,《陸軍作戰要綱:聯合兵種指揮》,桃園:陸軍總司令部,1983年。
曹雄源譯,《美國國安會簡史》(History of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1947-1997),新北:Airiti Press Inc,2012年。
莫大華等譯,Christopher P. Gibson著,《確保國家安全:文武關係關聯的國家安全決策過程改革》(Securing the State : Reforming the 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t the Civil-Military Nexus),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0年。
莫大華等譯,Rebecca L. Schiff著,《軍隊與國內政治:文武關係調和理論》(The Military and Domestic Politics:A Concordance Theory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臺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2009年。
莫大華等譯,Sam C. Sarkesian and Robert E. Connor, Jr.著,《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美國軍事專業:戰爭、和平與政治》(The US Military Profession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War, Peace and Politics)。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1年。
莫大華等譯,Thomas C. Brusau and Scott D. Tollefson編著,《誰監督衛國者與如何監督:民主的文武關係》(Who Guards the Guardians and How: Democratic Civil-Military Relations),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09年9月。
郭樹勇譯,Robert J. Art著,《美國大戰略》(A Grand Strategy for America),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許永嬌、李呢喃譯,Ezilabeth N. Saunders著,《五角大樓的秘密:美國總統是如何影響世界軍事行動的》(Leaders at War: How Presidents Shape Military Interventions),北京:新世紀出版社,2016年。
許秀芬等譯,Steven L. Rearden著,《誰掌控美國的戰爭?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史(1942-1991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年。
陳煥森,《中共軍事改革與習近平鞏固軍權》,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6年12月。
陳孝燮、高一中譯,Robert Pois&Philip Langer著,《戰爭中的指揮錯誤》(Command Failure in War: Psychology and Leadership),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8年。
陳偉華,《軍事研究方法論》,桃園:國防大學,2003年7月。
陳德昇主編著,《中共「十八大」菁英甄補與治理挑戰》,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4月,頁85-211。
曾祥穎譯,Bill Owens & Edward Offley著,《軍事事務革命:移除戰爭之霧》(Lifting the Fog of War),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曾祥穎譯,Anthony H. Cordesmam著,《伊拉克戰爭經驗教訓大戰略之課題》(The Lessons of the Iraq War: Issues Relating to Grand Strategy),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畢恆達,《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臺北:小畢空間出版社,2010年。
楊紫函譯,Edward A. Olsen著,《21世紀的美國國防:大退場戰略》(US National Defens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Grand Exit Strategy),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7年12月。
馮並,《”一帶一路”:全球發展的中國邏輯》,北京:北京盛源印刷有限公司,2015年5月。
新玉言、李克,《崛起大戰略:”一帶一路”戰略全剖析》,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年1月。
傅凌譯,Alvin and Heidi Toffler著,《新戰爭論》(War and Anti-War:Survival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鈕先鍾,《孫子三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鈕先鍾譯,André Beaufre著,《戰略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鈕先鍾譯,B. H. Liddell Hart著,《戰略論:間接路線》(Strategy: The Indirect Approach),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鈕先鍾譯,Karl Von Clausewitz著,《戰爭論精華》(A Short Guide to Clausewitz on War),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詹哲裕,《現代倫理學》,臺北:大航海企業,2009年1月。
黃淑芬譯,Andrew Scobell & Larry M. Wortzel著,《中共軍文變化》(Civil-military Change in China: Elites, Institutes, and Ideas after the 16th Party Congres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譯處,2006年。
黃筱鄉,《中共意識形態演變》,臺北:俄情研究雜誌社,1992年。
黃筱鄉主編,《勝於無形—國軍軟實力指標初探》,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6年11月。
楊暉總譯審,Кокошин,АндрейАфанасьевич著,《戰略領導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年。
趙本立譯,《軍事領導學》(Army Leadership),臺北:大屯出版社,2004年。
趙建民,《中國決策:領導人、結構、機制、過程》,臺北:五南出版社,2014年。
趙景芳,《美國戰略文化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
趙磊主編,《”一帶一路”年度報告:從願景到行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1月。
齊茂吉,《毛澤東與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 1945-1971》,臺北:新新聞文化,1997年。
蔡伸章譯,James F. Dunnigan & Raymond M. Macedonia著,《美國的軍事革新—從越戰到波灣戰爭》(Getting it right : American Military Reforms After Vietnam to the Persian Gulf and Beyond),臺北:麥田出版,1996年1月。
劉支藩,《我國總動員制度之研究》,國防經濟研究所,1969年。
劉立峰,《軍隊大腦:世界15位著名總參謀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3年。
劉勝驥,《方法論I:方法之建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11年。
國防大學軍隊建設與軍隊政治工作教研部編,《《政工條例》要義新義解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潘昭賢、葉瑞徽譯,Frederick S. Hillier and Gerald J. Lieberman著,《作業研究》(Introduction to Operations Rresearch 9tg ed.),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戴耀先譯,Walter Gorlitz著,《德軍總參謀部:1650~1945》(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Generalstabes von 1650-1945),湖南:海南出版社,2004年。
孫子,《孫子兵法》。

二、期刊、研討會等論文
王猛,〈戰略機遇期的有所作為—“和平崛起”理論的外交理念分析〉,《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4年,頁80。
田力品譯,Niall Ferguson著,〈季辛吉的時代價值〉,《國防譯粹》,第43卷,第1期,2016年,頁42-49。
皮業榮,〈美國國防轉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5月。
李亞明,〈習近平與軍隊關係之研析〉,《2014中共解放軍研究學術論文集》,2014年。
李亞明,〈解放軍參與中國大陸救援天然災害任務之研究—以雅安地震為例〉,《第四屆軍事政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年11月。
李亞明,〈習近平「中國夢」、「強軍夢」之實踐—以軟、硬實力為例〉,《2016中共解放軍研究學術論文集》, 2016年11月。
李育慈譯,Milan Vego著,〈技術優勢並非萬靈丹〉《國防譯粹》,第38卷,第8期,2011年,頁20-26。
李育慈譯,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之軍事與安全發展〉,《國防譯粹》,第41卷,第5期,2014年,頁74-87。
李承禹、朱文章、萬德風,〈中共反介入戰略與區域阻隔:源自孫子兵法的教訓〉,《復興崗學報》,第101期,2011年12月,頁277-296。
李華強譯,Jacod Alex Klerman著,〈重新思考後備役制度〉,《國防譯粹》,第38卷,第7期,2011年,頁4-9。
李蕙貽,〈習近平中央軍事指揮體制改革之研究〉,《復興崗學報》,第109期,2016年12月,頁113-138。
沈明室,〈共軍國防轉型的文化因素以近期編制體改革為例〉,「八十八週年校慶暨第19屆三軍官校基礎學術研討會」,2012年,頁1-10。
沈明室,〈收攏權力或疊床架屋:中共中央軍委體制改革之研究〉,《2016中共解放軍研究學術論文集》, 2016年11月。
周丕啟,〈略論戰略文化〉,《現代國際關係》,第10期,2001年,頁57。
林正義,〈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及對台灣的啟示〉,《新社會政策》,第25期,2012年。
林穎佑,〈中共反介入戰略與區域阻隔:源自孫子兵法的教訓〉,《國立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電子報》,第8期,2015年11月,
http://cap.nthu.edu.tw/ezfiles/891/1891/img/2367/151825309.pdf(檢索日期:2016年7月13日)
施正權,〈從比較戰略文化看戰爭與和平〉,《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4期,2004年4月,頁25-60。
洪志安,〈中共「六四天安門事件」後黨軍關係之演變〉,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洪松輝,〈美國文武關係中「文人統制」的理論與實際〉,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洪陸訓,〈文武關係之理論、研究途徑和類型學〉,《東亞季刊》,第26卷第1期,1994年9月,頁76-77。new window
洪陸訓,〈文武關係文獻探討〉,《復興崗學報》,第74期,2002年6月,頁73-111。new window
洪陸訓,〈民主政體中的文人統制—軍人服從義務與軍隊政治教育的詮釋〉,《復興崗學報》,第68期,1999年12月,頁1-20。new window
洪陸訓,〈共黨國家的文武關係〉,《復興崗學報》,第75期,2002年9月,頁1-30。new window
洪陸訓,〈克勞塞維茲的文武關係理論〉,《中華戰略學刊》,104年夏季刊,2015年6月,頁62-94。new window
洪陸訓,〈美國小布希總統時期的文武關係(2001-2006)〉,《問題與研究》,第59卷,第3期,2017年9月,頁1-36。new window
胡敏遠,〈論析戰略文化對國防戰略策訂的影響〉,《中華戰略學刊》,104年夏季刊,2015年6月,頁95-123。new window
秦俊,〈美國與中共在氣候變遷問題的合作與競逐〉,《復興崗學報》,第96期,2009年,頁243-272。new window
袁平譯,Brett T. Williams著,〈網際空間作戰的十大論點〉,《國防譯粹》,第38卷,第8期,2011年,頁4-17。
袁平譯,Sean F. Conroy著,〈美空軍國民兵動員架構精進之道〉,《國防譯粹》,第38卷,第7期,2011年,頁32-42。
高一中譯,Mike Petters著,〈面臨危機的美國造船業〉,《國防譯粹》,第33卷,第6期,2006年,頁5-12。
翁明賢、李黎明,〈美國未來霸權地位演變趨勢之分析:週期理論觀點〉,《全球政治評論》,第16期,2006年,頁27-48。new window
張凱銘、劉泰廷,〈歐巴馬政府核戰略布局之分析〉,《國立臺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報》,第5期,2010年,頁72-84。new window
張競,〈中共軍改「軍種主建」與軍力現代化〉,《2016中共解放軍研究學術論文集》,2016年11月。
章昌文譯,Joe Doty and Jeffrey E. Fenlason著,〈征戰多年後真正汲取的教訓〉,《國防譯粹》,第39卷,第6期,2012年,頁4-15。
章昌文譯,Vincent A. Manzo著,〈東北亞情勢風險管理〉,《國防譯粹》,第42卷,第11期,2015年,頁80-93。
莫大華,〈美國式「軍事事務革命」的探索〉,《第八屆國防管理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
莫大華,〈戰略文化:戰略研究的文化途徑〉,《問題與研究》,35卷6期,1996年6月,頁39 -52。new window
郭豐湣譯,Randall M. Mauldin著,〈培育聯勤人才〉,《國防譯粹》,第33卷,第6期,2006年,頁34-41。
陳永全,〈中共軍改中「戰區主戰」論其解放軍聯合作戰之過去、現在與未來發展〉,《2016中共解放軍研究學術論文集》,2016年11月。
陳克仁譯,Vince Yasak著,〈美陸戰隊航空後勤轉型〉,《國防譯粹》,第37卷,第11期,2010年,頁18-23。
陳俊明,〈政黨輪替、文武關係與台灣的民主鞏固:分析架構與策略〉,《政治科學論叢》,第24期,2005年9月,頁77-109。new window
陳勁甫、邱榮守,〈淨評估在美國戰略規劃之角色探討〉,《第九屆國防管理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2001年,頁46。
陳勁甫、郭春龍,〈國防二法〉立法過程之研究〉,《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卷,第3期,2004年12月,頁135-172。new window
陳津萍,〈中共國家安全委員會初探〉,《陸軍學術雙月刊》,第51卷,第539期,2015年2月,頁61-72。
陳偉華,〈戰略研究的批判與反思:典範的困境〉,《東吳政治學報》,第27卷,第4期,2009年,頁1-54。
董慧明,〈當生命線接上數據鏈:共軍網路政治工作變革與發展研究〉,《2016中共解放軍研究學術論文集》,2016年11月。
童兆陽、劉興岳著,〈戰略管理與國防資源管理之整合模式〉,《國防管理學院學報》,第15卷,第1期,1994年,頁1-17。
黃由正譯,Mitchell H. Stevenson著,〈面對廿一世紀戰爭的陸軍後勤挑戰〉,《國防譯粹》,第37卷,第11期,2010年,頁8-12。
黃恩浩,〈爭論中的國際關係「戰略文化」研究〉,《問題與研究》,51卷4期,2012年12月,頁95-127。new window
黃國賢譯,John C. McKay著,〈戰略領導者必備之軟實力〉,《國防譯粹》,第43卷,第12期,2016年,頁28-35。
楊念祖,〈中共設立「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意涵研析〉,《展望與探索》,第12卷,第4期,2014年,頁9-10。
翟本瑞主持,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網路社會發展政策整合研究—子計畫—網路社會教育發展與資訊教育機會政策規劃》,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5年2月。
鄧定秩,〈泛論軍事文化〉,《中華戰略學刊》,104年夏季刊,2015年6月,頁1-24。new window
薄貴利,〈論國家戰略的科學內涵〉,《探索與爭鳴》,第7期,2015年,頁74-75。
謝奕旭,〈中共解放軍於吉布地建立首座海外基地概述〉,《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7年1月,頁22-26。
謝奕旭,〈美國文武關係與鴻溝(2008-2014)〉,《國防雜誌》,29卷5期,2014年9月,頁93-112。new window
謝奕旭,〈國軍培育與形塑聯合作戰文化要素之研究〉,《第三屆軍事政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2年11月。
顏錦標,〈美國「文武隔閡」問題之探析〉,《復興崗學報》,第77期,2003年9月,頁179-202。new window
三、網站資料
〈大公資訊-美國對“新型大國關係”提法為何不積極?〉
http://news.takungpao.com/world/watch/2014-10/2799687.html,檢索日期:2017年5月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決定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設置〉
http://www.gov.cn/ldhd/2014-01/24/content_2575011.htm,檢索日期:2016年7月1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1988年)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_(1988年),檢索日期:2016年7月24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http://www.mod.gov.cn/,檢索日期:2016年6月3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http://www.miit.gov.cn/,檢索日期:2017年3月23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火箭軍〉
http://news.mod.gov.cn/pla/depb.htm,檢索日期:2016年6月3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戰略支援部隊〉
http://news.mod.gov.cn/pla/2016-01/06/content_4639145.htm,檢索日期:2016年6月30日。
〈外交部:設國安委是為確保國家安全〉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3-11/14/c_125700266.htm,檢索日期:2016年7月16日。
〈文匯網- 習近平:太平洋容得下中美兩個大國〉
http://news.wenweipo.com/2014/07/09/IN1407090034.htm,檢索日期:2017年5月4日。
〈回首改革:百萬大裁軍,三總部一馬當先〉
http://www.mod.gov.cn/hist/2016-01/19/content_4636853.htm,檢索日期:2016年7月15日。
〈美國國防部的重大組織沿革─高尼法案研析〉
http://top81.ws/show.php?f=6&t=107838&m=403449,檢索日期:2016年7月26日。
〈每日頭條- 美國推動「亞太再平衡」戰略進入新階段〉
https://kknews.cc/zh-tw/military/g6nk3l.html,檢索日期:2017年5月4日。
〈新浪軍事-中國軍艦護航索馬裡海域〉
http://mil.news.sina.com.cn/nz/jzsml/index.shtml,檢索日期:2017年5月2日。
〈新華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由來〉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6/06/c_116064614.htm,檢索日期:2017年5月6日。
〈新華網-閻學通:亞太已形成中美兩極格局〉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15-02/05/c_133972187.htm,檢索日期:2017年5月6日。
〈澎湃-軍委下設一廳六部三委三辦一署一總局,15部門職能多公佈〉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19285,檢索日期:2016年6月30日。
〈黨指揮槍:軍旗跟著黨旗走〉,《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5031085.html,檢索日期:2017年4月11日。
〈歐巴馬政府在敘利亞犯下的兩個致命失誤〉,《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8108,檢索日期:2017年1月20日。
金一南,〈中美兩軍實力對比〉,《YouTube》,發佈日期:2017年2月26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LxQFPIL-Hc,檢索日期:2017年3月19日。
羅源,〈中國國防建設與國家安全〉,《YouTube》,發佈日期:2017年2月25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TM__gJGzU,檢索日期:2017年3月16日。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Clausewitz, Carl von. On War. edited & translated by Michael Howard & Peter Paret.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Finer,Samuel Edward.The Man on Horseback: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Politic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8.
Huntington, Samuel P.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Janowitz, Morris.The Professional Soldier: A Social and Political Portrai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1.
Joint History Office. Joint Chiefs of Staff 1949–2012.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2012.
Karásek, T..Analyzing Counterinsurgency as a Rise of a Strategic Subculture,2016.
Klein, I. J.. Soviet Strategic Culture, 1917-1965(Order No. 8901594).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303679185), 1988.
Humphreys,Macartan and Jeremy M. Weinstein(). Demobilization and ReintegrationMulti-Domain Battle:Combined Arms for the 21st Century,2007.
Nye, Joseph.The Powers to Lea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8.
Young, G. D.. A Question of Balance: Strategic Culture and the Cold War, 2006.

二、期刊、研討會等論文
Cohen, E. A. “Strategic Assessment 1996: Instruments of U.S. Power.”Foreign Affairs,Vol.76,No.2,1997,p.181.
Conroy, Sean F. “Accessibility—Improving the Mobilization Framework in Order to Leverage Availability of the Air National Guard.”Air & Space Power Journal,Vol.76,No.2,2011,pp.17-25.
Correll, John T.“The Campaign for Goldwater-Nichols.”Air Force Magazine, October:2011,pp.68-72.
Gates, R. M.“Helping Others Defend Themselves.”Foreign Affairs,Vol.89,No.3,2010, pp.2-6.
Kennan,George.“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Foreign Affairs (Pre-1986), 1947.
Leffler, M. P. “Defense on aDiet: How Budget Crises Have Improved U.S. Strategy.”Foreign Affairs,Vol.92,No.6,2013,pp.65-76.
Legbold, Robert.“Managing the New Cold War: What Moscow and Washington Can Learn From the Last One.”Foreign Affairs,Vol.93,No.4,2014,pp.74–84.
Stevenson, Mitchell H. “U.S.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the 21stCentury.”Joint Force Quarterly,Vol.40,No.1,2006,pp.38-43.
Gourley, Scott R.“Logisticians Prepare for Joint Service Future.”Army,June:2010, pp.36-40.

三、網站資料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https://www.aiib.org/en/index.html(Accessed on 2017/05/19)
“CSIS- Breaking New Ground: Preparing DoD for the Future with Secretary Ash Carter”
https://www.csis.org/events/breaking-new-ground-preparing-dod-future-secretary-ash-carter.(Accessed on 2017/01/03)
“Maturing-Revolution-In-Military-Affairs,” 2011.06.02.
http://www.csbaonline.org/wp-content/uploads/2011/06/2011.06.02-Maturing-Revolution-In-Military-Affairs1.pdf.(Accessed on 2016/09/16)
“Multi-Domain Battle:Combined Arms for the 21st Century,”
http://www.tradoc.army.mil/MultiDomainBattle/docs/MDB_WhitePaper.pdf.(Accessed on 2017/03/20)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http://chn.sectsco.org/.(Accessed on 2017/05/02)
“Carl von Clausewitz,”Wikipedia,
https://de.wikipedia.org/wiki/Carl_von_Clausewitz.(Accessed on 2017/05/17)
“Кокошин,АндрейАфанасьевич,”Wikipedia,
https://ru.wikipedia.org/wiki/Кокошин,_Андрей_Афанасьевич.(Accessed on 2016/01/31)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The White House,
https://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nsc.(Accessed on 2016/06/30)
“Top Leaders,”
http://www.defense.gov/About-DoD/Leaders.(Accessed on 2016/06/3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