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近代政治思潮與馮友蘭
作者:李黃昌岳
作者(外文):Chang-yue Li-Huang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莊萬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近代政治思潮馮友蘭三松堂全集中國哲學史新編Fung Yu-LanThe Collected Works of Fung Yu-LanA new Edition of 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Modern Political Thought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4
盱衡近代中國的政治思潮與體系變遷,知識份子在因應時代變動議題所產生的思想應變模式,所指涉的當為中西文化本末論問題,或者是傳統思想文化的改良與承續,以及援引西學解決中國困境的救贖之道。論文認為必須回溯觀察明清以降的文化思想變化歷程,進而深入探討近代中國政治思潮的遞嬗,整理出影響中國政治運作的潛在思想慣性;並且再以馮友蘭多次的思想轉變與哲學思想史改寫-「馮友蘭現象」,做為進一步分析中國政治潛在規律的範本。
論者覃思之後的瞭解,中西文化融合的機制初始即未發揮價值轉換的絕大效能,面對近代西方文明崛起的關鍵世紀,優勢不再的中國傳統文化已經無法應付當時的挑戰,而在政權心態缺乏適時調整的主客觀因素影響下,連串的政治、經濟、思想、民族等諸多問題浮上檯面,錯綜複雜的形成跨越時代斷限的長遠影響因素,而這也是處理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較為重要的部份。眾所周知,中國的政治改革必須獲得皇權的權力賦予才得以順遂實行,但是政治制度的革新與思想文化的改造有著密切的關係。中國政治改革的動力不在於良臣賢相的代謀籌劃,而是取得政治威權與傳統倫理道德的默示首肯。
長期以來,中國知識份子視政治革新以扭轉時局頹勢為濟國淑世的理想實踐,然而因為政治思想與環境的主客觀變動,依附皇權以求改良的思想也就賡續為一種傳統政治的潛在意識,甚至轉化成對於傳統政治與道德的絕對信仰。從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發展的趨勢加以擘析,即使當權者與參與政權運作的知識份子已然注意到西方科學工藝的學習,或者是君主立憲維新的揭示,甚至辛亥革命後民國共和政體的肇建,這些知識份子縱然積極加入且置身政治與文化的改革,都無法有效遏止中國傳統政治威權主義的複製再生。
綜上所言,中國的政治傳統所依循的模式必須再加以深刻的分析探討,而「馮友蘭現象」提供了分析近代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命運縮影的範本,此「馮友蘭現象」所呈現的就是他因應政治運動的要求,不斷修正批判否定自己的哲學思想,甚至屢次呈現「昨是今非」的矛盾現象,且在晚年才得以回復原有本體思想的過程。肇於此因,闡述馮友蘭文革時期道術多重變遷的真正意涵,藉此凸顯文革這段激烈政治鬥爭的暴力本質與荒謬作為,也就成為論文的重要本旨之一。
Making a general survey of 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s and system transition, the intellectuals bring forth the thought response pattern based on the topics of times changing, including east-west cultural essential theory, the improvement and passing dow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king use of western learning to solve the Chinese plight.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thinks that we should look back upon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cultural thought from Ming Dynasty to Ching Dynasty, then deeply discuss the great change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s and generalize the hidden thought habitual of affecting Chinese political operation.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Fung Yu-Lan’s multiple thought transformation and works, the researcher is going to rewrite “Fung Yu -Lan Phenomenon” as the model for further analysis of political hidden regularity.
We know clearly that the mechanism of east-western cultural fusion do not develop the extreme efficiency of value transformation in the very beginning. Facing with the critical period of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s ris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out having the superiority anymore can’t handle the challenge of the modern times. The political power mindset does not have the proper adjustment of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therefore, a series of problems of politics, economy, thought and nationality happen and result in crossing era affecting factors. T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when we are dealing with 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History. Chinese political reform with getting the grant of the imperial power will enforce smoothly. However, the refor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has a lot to do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ought culture. The motive power of the Chinese political reform doesn’t lie in the liegemen’s strategies and plans but the agreement of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traditional ethics.
For a long time,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think of “political reform to reverse the declining political situation” as “the ideal to make the country become better.” However, because of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hange of political thought and environment, the thought of attaching to imperial power to make improvements becomes the subconsciousness of traditional politics or even transforms into the absolute belief of traditional politics and morality. From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Chinese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including the learn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isclosing of constitution and reform movement or the founding of Republic of China, the intellectuals can’t effectively hold back the reproduction of political authoritarianism, even though they actively take part in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form.
To sum up, “Fung Yu-Lan Phenomenon” is the epitome of th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destiny- presenting that Fung keeps on revising and criticizing his own philosophical thought due to the request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r even leading to the conflict of “What was right yesterday is wrong today.” That is the process of how Fung returns to his original thought. As a resul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interpreting the real implication of Fung’s continuous revising his thought during the period of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standing out the violent nature and ridiculous behavior of the political struggle.
參考書目(按出版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一、馮友蘭的著作與相關研究專著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編:《馮友蘭哲學思想批判》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58年。
王鑒平著:《馮友蘭哲學思想研究》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田文軍著:《馮友蘭新理學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1990年。
殷鼎著:《馮友蘭》臺北: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程偉禮著:《信念的旅程.馮友蘭傳》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
涂又光編選:《馮友蘭選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中江、高秀昌編:《馮友蘭學記》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李中華著:《馮友蘭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
蔡仲德編:《馮友蘭研究》(第1輯)鄭州: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單純、曠昕主編:《解讀馮友蘭.海外回聲卷》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
單純、曠昕主編、宗璞、蔡仲�巡菕G《解讀馮友蘭.親人回憶卷》深圳:海天出
版社,1998年。
高秀昌編:《舊邦新命—馮友蘭研究》(第2輯)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
單純編:《三松堂主—名人筆下的馮友蘭,馮友蘭筆下的名人》上海:東方出版
中心,1999年。
宋志明、梅長勇著:《馮友蘭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馮友蘭著:《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鄭家棟著:《學術與政治之間—馮友蘭與中國馬克思主義》臺北:台灣水牛出版
社,2001年。
程帆主編:《馮友蘭講中國哲學》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2年。
湘人等編著:《馮友蘭》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鄭家棟、陳鵬選編:《追憶馮友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鄭家棟、陳鵬選編:《解析馮友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劉東超著:《生命的層級—馮友蘭人生境界說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宗璞著:《馮友蘭》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3年。
田文軍著:《馮友蘭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單純編:《馮友蘭自述》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金春峰著:《馮友蘭哲學生命歷程》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年。
單純著:《舊學新統-馮友蘭哲學思想通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翟志成著:《當代中國哲學第一人:五論馮友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
年。
二、明清古籍原典史料
【明】朱之瑜著:《朱舜水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明】葉向高著:《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
【明】李昭祥著:《龍江船廠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懷效鋒點校:《大明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明】李贄著:《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明】張岳著:《小山類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明】張燮著:《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明】黃省曾著:《西洋朝貢典錄》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清】顧炎武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上海:上海書店據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重
印四部叢刊三編史部,上海涵芬樓景印崑山圖書館藏稿本。
【清】曾紀澤撰:《金軺籌筆》(據光緒十三年楊楷刊本影印)臺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1964年。
【清】鄭觀應著:《盛世危言》臺北:學術出版社重印中華雜誌社發行本,1965
年。
【清】清人纂輯:《夷事�隉n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1970
年。
【清】王夫之著:《黃書 噩夢 俟解》臺北:世界書局,1977年。
【清】吳可讀著:《吳可讀文集》臺北:學生書局,1978年。
【清】方以智著:《物理小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清】《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源著:《聖武記》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清】阮元撰:《疇人傳彙編》臺北:世界書局 1982年。
【清】《林則徐集(公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
【清】陳弢輯:《同治中興京外奏議約編》上海:上海書店影印,1985年。
【清】黃宗羲著:《黃宗羲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清】王韜著:《王韜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林則徐著:《林文忠公政書》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
【清】《奉使俄羅斯行程錄》(及其它一種)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
北京第1版,1991年。
【清】姜宸英著:《海防總論》北京:中華書局依據學海類編本排印的《叢書集
成初編》本,第3229�銦C北京第1版,1991年。
【清】韓奕著:《海防集要》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陳康祺著:《郎潛紀聞初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劉禺生著《世載堂雜憶》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福格著:《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愛漢者等編:《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梁廷�蛗s著:《海國四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梁廷�蛩間G《夷氛聞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梁章鉅著:《浪跡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柯悟遲著:《漏網喁魚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陸筠著:《海角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歐陽兆熊、金安清著:《水窗春囈》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屈大均著:《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陶澍著:《陶澍集》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
【清】葉德輝編:《雙�虃v闇叢書》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8年。
【清】譚嗣同著:《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德齡著:《光緒帝畢生血淚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龔自珍著:《龔自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王之春著:《清朝柔遠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清】王夫之著:《王船山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清】楊光先著:《不得已》合肥:黃山書社,2000年。
【清】張文虎著:《張文虎日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發行,2001年。
【清】周星詒著:《窳櫎日記》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清】洪亮吉著:《洪亮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湛愚老人著:《心燈錄》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清】黃遵憲著:《晚清東遊日記彙編-日本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清】包世臣著:《齊民四術》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王韜著:《弢園文錄外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發行,2002年。
【清】馮桂芬著:《校邠廬抗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清】張之洞著:《勸學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清】蘇輿匯編:《翼教叢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清】謝清高口述、楊炳南筆錄:《海錄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清】林則徐編:《四洲志》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清】黃遵憲著:《黃遵憲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清】張蔭桓著:《張蔭桓日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清】曾紀澤撰:《曾紀澤集》長沙:岳麓出版社,2005年。
【清】劉廷璣著:《在園雜志》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毛祥麟著:《三略彙編》,收錄於《明清上海稀見文獻五種》(北京:人民
文學出版社,2006年。
【清】戴震著:《戴震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韓琦、吳旻校注:《熙朝崇正集》、《熙朝正案》(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
三、民國重要文獻史料
陳序經著:《中國文化的出路》(民國叢書第三編第39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
館,1934年。
梁啟超著:《飲冰室文集》高雄:萬象書局,1962年。
嚴復著、蔣貞金輯:《嚴幾道文鈔》臺北:世界書局,1971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76
年。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編:《唐才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方行編:《樊錐集》(外一種:畢永年文)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編選:《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民變檔案
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趙清、鄭城編:《吳虞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湯志鈞編:《陶成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蔡尚思主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2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年。
蔡尚思主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1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
章炳麟著:《訄書》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彭國興、劉晴波編:《秦力山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梁漱溟著:《人心與人生》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康有為著:《長興學記》、《桂學答問》、《萬木草堂口說》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康有為著:《孔子改制考》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康有為著:《康子內外篇》(外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康有為著:《春秋董氏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康有為著:《諸天講》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丁賢俊、喻作鳳編:《伍廷芳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研究室編譯
:《辛丑和約訂立以後的商約談判》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辜鴻銘著:《清流傳:中國牛津運動逸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辜鴻銘著:《辜鴻銘文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文獻研究部編:《萬木草堂詩集-康有為遺稿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6年。
周元高、孟彭興、舒穎云編:《李烈鈞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胡適著:《胡適文存》(第1集)合肥:黃山書社,1996年。
葛虛存著:《清代名人軼事》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趙樹貴、曾麗雅編:《陳熾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張君勱、丁文江等著:《科學與人生觀》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胡思敬著:《國聞備乘》(民國史料筆記叢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金梁著:《光宣小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
梁啟超著:《梁啟超史學論著四種》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
康有為著:《康有為大同論兩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張寶明、王中江主編:《回眸新青年》(哲學思潮卷)河南:河南文藝出版社,1998
年。
張寶明、王中江主編《回眸新青年》(社會思想卷)河南:河南文藝出版社,1998
年。
張一�Q著:《古紅梅閣筆記》(民國史料筆記叢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
年。
梁啟超著:《飲冰室主人自說》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康有為著:《我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朱文通等編輯:《李大釗全集》(第3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黃世仲著:《洪秀全演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徐旭生著:《徐旭生西遊日記》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范中信選編:《梁啟超法學文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章太炎著:《菿漢三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梅貽琦著:《梅貽琦日記 1941-1946》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梁漱溟著:《我的努力與自省》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梁啟超著:《變法通議》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鄒容著:《革命軍》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陳天華著:《猛回頭.警世鐘》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容閎著:《容閎自傳-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年。
康有為著:《歐洲十一國遊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瞿秋白著:《瞿秋白遊記》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年。

四、編譯的外國史料與國外研究專著
【英】穆勒著、嚴復譯:《穆勒名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美】小科布爾(Parks M.Coble Jr)著、楊希孟譯:《上海資本家與國民政府》
(The Kuomintang Regime and The Shanghai Capitalists)重慶: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88年。
【美】阿妮達.陳著:《毛主席的孩子們-紅衛兵一代的成長和經歷》天津:渤
海灣出版公司,1988年。
【英】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著、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翻譯小組譯、戴漢笠校:《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2卷)(大躍進1958-1960)石家莊:河北人民出
版,1989年。
【美】德雷克著、任復興譯:《徐繼�滮峔鞀s寰志略》北京:文津出版社,1990
年。
【美】戴維.利明(David Leeming)、埃德溫.貝爾德(Edwin Belda)著、李培
茱、何其敏、金澤譯:《神話學》(Mythology)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
【美】埃德加.斯諾著、李方維、梁民譯:《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美】羅伯特.諾齊克(Robert Nozick)著、何懷宏譯:《無政府、國家與烏托
邦》(Anarchy,State and Utopi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美】張灝著、崔志海、葛夫平譯:《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
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
【美】泰爾朋著、陳墇津譯:《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The Ideology
of the Power of Ideology)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英】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著:《信仰的動力》(Dynamics of Faith )臺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美】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賴肖爾(Edwin Reischauer)合著:《中國:
傳統與變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郭穎頤著:《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南京:江蘇人民
出版社,1995年。
【美】本杰明.史華茲著:《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美】墨子刻(Metzger,Thomas A﹒)著:《擺脫困境-新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
演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杜維明著、曹幼華、單丁譯:《儒家思想新論-創造性轉換的自我》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意】艾儒略原著、謝方校釋:《職方外紀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日】丸山真男著、區建英譯:《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北京:世界知識
出版社,1997年。
【英】斯當東著、葉篤義譯:《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年。
【英】呤唎著:《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美】蕭公權著、汪榮祖譯:《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為變法與大同思想研究new window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法】羅曼.羅蘭著:《莫斯科日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西班牙】門多薩著、何高濟譯:《中華大帝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葡萄牙】曾德昭著:《大中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德】卡爾.馬克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著:《共產主義宣言》香港:新苗出
版社,1998年。
【美】約翰.拜倫(John Byron)、羅伯特.帕克(Robert Pack)著、顧兆敏、顧兆平、金朝暉譯:《龍爪-毛澤東背後的邪惡天才康生》臺北:時報文化出
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英】羅素著、秦悅譯:《中國問題》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美】羅伯特.道爾(Robert A. Dahl)著、李伯光、林猛譯:《論民主》(On Democracy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
【意】馬可波羅著、馮承均譯、黨保海新注:《馬可波羅行紀》石加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1999年。
【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年。
【美】霍塞(Emest O.Hauser)著、越裔譯:《出賣上海灘》(Shanghai:City for Sale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德】瓦德西著、王光祈譯:《瓦德西拳亂筆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年。
【英】詹姆斯.貝特蘭(Bertram,J.M.)著、林淡秋譯:《一個西方記者眼中
的西安事變》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0年。
【英】普特南.威爾著:《庚子使館被圍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法】盧梭著、朱友仁編譯:《懺悔錄》臺南:文國書局,2000年。
【美】費正清著(John King Fairbank)著:《美國與中國》(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美】費正清著:《偉大的中國革命 1800-198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
年。
【美】張仲禮著、費成康、王寅通譯:《中國紳士的收入-《中國紳仕》續篇》上
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
【波】愛德華.卡伊丹斯基著、張振輝譯:《中國的使臣卜彌格》鄭州:大象出
版社,2001年。
【俄】米.瓦.阿列克謝耶夫著:《1907年中國紀行》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俄】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著、列華、文秀譯:《社會主義:一種有益的學說》瀋陽
:陽明教育出版社,2001年。
【日】竹內實著、張會才譯:《毛澤東的詩與人生》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
年。
【美】李敦白(Sidney Rittenberg)、雅瑪達.伯納(Amanda Bennett)著:《我在
毛澤東身邊的日子》臺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美】史景遷著、林宗憲譯:《永不休止的顛覆與冒險-「胡鬧領主」毛澤東》
臺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美】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臺北:時報文化
出版公司,2002年。
【美】惠頓著:《萬國公法》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美】弗里曼(Edward Friedman)、畢克偉(Paul G. Pickowicz)、賽爾登(Mark Selden)著、陶鶴山譯:《中國鄉村,社會主義國家》(Chinese Village,Socialist State)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美】愛德華.W.薩義德(Edward W.Said)著、單德興譯、陸建德校:《知
識份子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德】花之安著:《自西徂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英】麥肯齊著、李提摩太、蔡爾康譯:《泰西新史攬要》世紀出版集團、上海
書店出版社,2002年。
【英】傅蘭雅著:《佐治芻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美】羅洛.梅(Rollo May)著、朱侃如譯:《權力與無知》台北:立緒文化事業
公司,2003年。
【美】亞瑟.亨.史密斯著、樂愛國、張華玉譯:《中國人的性格》香港:三聯
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
【美】馬克.里拉(Mark Lilla)著、閻紀宇譯:《當知識份子遇到政治》(臺北:
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美】史景遷著:《太平天國》(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
【古希臘】柏拉圖著、張子菁譯:《理想國》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
【意】馬國賢著、李天剛譯:《清廷十三年-馬國賢在華回憶錄》上海:世紀出
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美】賀佛爾(Eric Hoffer)著、梁永安譯:《狂熱分子》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2004年。
【德】希特勒著、陳式編譯:《希特勒-我的奮鬥》臺南:文國書局,2004年。
【美】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Mao’s China and After: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美】王國斌著、李伯重、連玲玲譯:《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侷限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珍.雅各(Jane Jacobs)著、姚大鈞譯:《集體失憶的年代》(Dark Age Ahead
)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英】杰夫.柯林斯(Jeff Collins)著、趙成文譯:《海德格爾與納粹》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英】托瑪斯.摩爾著(Thomas More)、戴鎦齡譯:《烏托邦》(Utopia)臺北:
志文出版社,2005年。
【日】福澤諭吉著、楊永良譯:《福澤諭吉自傳-一個影響日本近代化至鉅的頑童
》臺北:商周出版社,2005年。
【英】法蘭克.富里迪(Frank Furedi)著、戴從容、王晶譯:《知識份子都到哪
裡去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
【德】渥夫剛.索夫斯基(Wolfgang Sofsky)著、邱慈貞譯《暴力十二章》:臺
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美】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鄧伯宸譯:《黑暗時代群像》(Men in Dark
Times)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美】段義孚著、周尚意、張春梅譯:《逃避主義》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2006年。
【美】羅克珊.維特克(Roxane Witke)著、范思譯:《紅都女皇-江青同志》
香港:星克爾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美】理查.沃林(Richard Wolin)著、閻紀宇譯:《非理性的魅惑》(The Seduction
of Unreason)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義】尼柯洛.馬基雅維里(Niccolo Bernardo Machiavelli)著、閻克文譯:《君
主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法】托馬-西蒙.格萊特(Thomas–Simon Gueulette)著、劉雲虹譯:《達官馮皇的奇遇-中國故事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美】艾愷採訪、梁漱溟口述、一耽學堂整理:《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漱溟晚年口述》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英】山繆爾.斯邁斯爾著(Samuel Smiles)《自己拯救自己》臺北:立緒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美】卡蘿.皮爾森(Carol S. Pearson)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內
在英雄》(The Hero Within)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美】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陳恆、梅義征譯:《利瑪竇的記憶宮殿
》(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印】泰戈爾著、糜文開主譯:《泰戈爾詩集》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五、現代重要論著

勞思光著:《中國文化要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1965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編印:《毛主席語錄》天津:國營天津人民印刷廠,1967
年。
郭湛波著:《近代中國思想史》香港:龍門書店有限公司,1973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儒法鬥爭史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林逸著:《洪亮吉(北江)及其人口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林毓生著:《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干國勳等著:《藍衣社 復興社 力行社》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4年。
高皋、嚴家其編撰:《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王喣華編選:《顧頡剛選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金春明、黃裕沖、常惠民編:《文革時期怪事怪語》北京:求實出版社,1989年

俞雲波、吳雲鄉、趙壽龍著:《中國民主黨派史述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周谷城著:《中國社會之結構》,收錄於《民國叢書》(第1編77�銦^上海:上海
書店,1989年。
湯志鈞著:《乘桴新獲-從戊戌到辛亥》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劉曉波著:《中國當代政治與中國知識份子》臺北:唐山出版社,1990年。
齊墨編:《新權威主義-對中國大陸未來命運的論爭》臺北:唐山出版社,1991
年。
孫廣德著:《政治神話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梁漱溟著:《東方學術概觀》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
劉再復著:《人論二十五種》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
陳祖武著:《清初學術思辨錄》河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郭曉平主編:《中國共青團史》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岱年等箸:《國學今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千家駒著:《千家駒讀史筆記》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2年。
王力著:《現場歷史-文化大革命紀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曹玉文著:《馬克思主義的若干理論問題》臺北:唐山出版社,1993年。
曉地主編:《文革之謎》北京:朝華出版社,1993年。
汪樹白著:《毛澤東思想的中國基因》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1993年。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陶緒著:《晚清民族主義思潮》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桑兵著:《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年。
袁偉時著:《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年。
宗璞著:《宗璞文集》(第1卷)北京:華藝出版社,1996年。
任知初著:《紅衛兵與嬉皮士》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
周質平著:《儒林新誌》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徐君慧著:《文字之禍-殺人盈野.白色恐怖》臺北:牧村圖書有限公司,1996
年。
周予同著:《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劉青峰編:《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年。
池子華著:《中國近代流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虞和平著:《近代中國商人》佛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毛應章編撰:《太平天國始末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徐宗勉、張亦工等著:《近代中國對民主的追求》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年。
柏楊口述、周碧瑟執筆:《柏楊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
金耀基著:《中國政治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劉述先著:《當代中國哲學論:人物篇》香港: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7年。
陳儀深著:《近代中國政治思潮-從鴉片戰爭到中共建國》臺北:稻鄉出版社,
1997年。
胡風著:《胡風回憶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
羅孚著:《燕山詩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鄧拓著:《中國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吳�捄菕G《史鏡管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劉偉、饒東輝著:《中國近代政體發展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龍應台、朱維錚編著:《未完成的革命-戊戌百年紀》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8年。
滕守堯著:《海德格》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謝泳著:《西南聯大與中國現代知識份子》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
余英時著:《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葛劍雄編:《譚其驤日記》上海:文匯出版社,1998年。
聞一多著:《紅燭.死水》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
朱文通等整理編輯:《李大釗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丁曉強、李立志著:《李達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姜義華編:《毛澤東著作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廖蓋隆著:《攻擊與鬥爭-毛澤東思想的發展與延續》臺北:新視野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陶東風著:《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份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徐友漁著:《形形色色的造反-紅衛兵精神素質的形成及演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火著:《在忠字旗下跳舞》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張冠生選編:《費孝通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
陸鍵東著:《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
周良霄著:《皇帝與皇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浦江清著:《清華園日記》《西行日記》(增補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書店,1999年。
柳詒徵著:《柳詒徵說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韋政通著:《無限風光在險峰:毛澤東的性格與命運》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1999年。
徐揚杰著:《家族制度與前期封建社會》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吳宓著:《吳宓日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
劉振嵐著:《戊戌維新運動專題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高華著:《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社,2000年。
張志忠著:《中國1966-風乍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
高華著:《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社,2000年。
白盾著:《歷史的磨道-論中華帝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
吳�捄菕G《朱元璋傳》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夏明方著:《民國時期自然災害與鄉村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郭洪紀著:《文化民族主義》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new window
吳孟雪、曾麗雅著:《明代歐洲漢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湯志鈞、湯仁澤著:《維新.保皇.知新報》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年。
張研著:《清代社會的慢變量-從清代基層社會組織看中國封建社會結構與經濟
結構的演變趨勢》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胡逢祥著:《社會變革與文化傳統-中國近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世紀
出版集團,2000年。
劉澤華著:《中國的王權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金觀濤、劉青峰著:《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孫宜學編著:《泰戈爾與中國》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倪平編著;《蕭伯納與中國》石家莊: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劉澤華主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與社會整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年。
元青著:《杜威與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川著:《市舶太間與南海貿易-明代廣東市舶太監研究》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
司,2001年。
劉高著:《北京戊戌變法史》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
李怡著:《近代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潮與中國傳統文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冠倬編著:《中國古船圖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路新生著:《中國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池子華著:《流民問題與社會控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羅爾綱著:《困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王立民著:《上海租界法制史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1年。
錢伯城著:《問思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于風政著:《改造》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課題組編著:《胡繩論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
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韋政通著《一陣風雷驚世界-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new window
司,2001年。
宗僕、熊秉明主編、楊振寧等著:《永遠的清華園-清華子弟眼中的父輩》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1年。
謝冕、胡的清主編:《北大遺事》青島:青島出版社,2001年。
勞思光著:《歷史之懲罰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林毓生著:《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王家範著:《百年顛沛與千年往復》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
張分田著:《亦主亦奴-中國古代官僚的社會人格》臺北:星定石文化出版有限公
司,2002年。
許倬雲著:《許倬雲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徐葆耕著:《紫色清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第1卷)(文化與人生)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余英時著:《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new window
有限公司,2002年。
王海龍著:《哥大與現代中國》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唐德剛著:《袁氏當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彭明輝著:《晚清的經世史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毛崇杰著:《顛覆與重建-後批評中的價值體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年。
馮天瑜、謝貴安著:《解構專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
版社,2003年。
勞思光著:《思辯錄-思光近作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
季羨林著:《牛棚雜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
李國文著:《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臺北: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吳思著:《血酬定律-中國歷世上的生存遊戲》臺北:究竟出版社,2003年。
余英時著:《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new window
章詒和著:《最後的貴族》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
黃仁宇著:《大歷史不會萎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李冬山編著:《選擇自殺-中外名人的人生苦旅》臺北:三言社,2004年。
何信全著:《儒學與現代民主-當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中new window
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魏承恩著:《中國知識份子的沉浮》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
舒乙著:《我的父親老舍》瀋陽:遼寧出版社,2004年。
曹長青著:《理性的歧途-東西方知識份子的困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
公司,2005年。
陳曉農編纂:《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香港:陽光環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5
年。
李志綏著:《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
賈植芳著:《早春三年日記(1982-1984)》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康正果著:《出中國記-我的反動與自省》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王丹著:《王丹訪談-與兩岸知識份子的對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5年。
聶元梓著:《聶元梓回憶錄》香港:時代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陳之藩著:《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年。
米鶴都著:《聚焦紅衛兵》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
張寶明著:《現代性的流變-新青年個人、社會與國家關係聚焦》北京:社會科
學文獻出版社,2005。
黃俊傑主編:《理想與現實-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
司,2005年。
郭雙林著:《西潮激盪下的晚清地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胡平著:《犬儒病-當代中國精神危機》臺北:博大出版社,2005年。
唐德剛著:《毛澤東專政始末(1949-1976)》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傅國涌著:《1949年:中國知識份子的私人記錄》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
年。
林偉民著:《中國左翼文學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戎(Jung Chang)著、張樸譯:《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Wild Swams-Three Daughters of China)臺北:唐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製作、日月文化出版股份
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
張戎(Jung Chang)、喬.哈利戴(Jon Halliday)著:《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
香港:開放出版社,2006年。
陳煥仁著:《紅衛兵日記》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國祁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小組編:《近代國家的應變與維新》臺北:唐山
出版社,2006年。
殷海光著:《思想的顏色》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
胡海濤著:《建國初期對唯心主義的四次批判》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
年。
曹聚仁著:《文壇五十年》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許倬雲著:《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臺北:英文漢聲出版股份
有限公司,2006。
唐德剛著:《晚清七十年》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楊中美著:《紅朝艷史-毛澤東的女人》(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

六、期刊雜誌與學術論文
胡適發行:《自由中國》臺北:自由中國雜誌社,1949年11月第1卷第1期。
馮鏡如發行:《清議報》(中國近代期刊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馬勇撰:〈嚴復晚年思想演變之重估〉《哲學研究》,1992年第4期頁46-53。
莊萬壽撰:〈莊子盜論-統治結構中的權力、知識、道德之批判〉《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1993年6月第22期。
李佔領撰:〈近年來洋務運動史研究綜述〉《文史知識》,1993年第6期,頁98-104

范明生撰:〈東西方思維模式初探〉《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3年第2期
,頁42-49。
李平海撰:〈近代中國若干社會思潮評析〉《福建論壇》,1993年第2期,頁59-62

林金水撰:〈明清之際士大夫與中西禮儀之爭〉《歷史研究》,1993年第2期,頁
20-37。
金春峰撰:〈馮友蘭先生批孔的前前後後及其教訓-兼論「新理學」體系非新儒
學思想〉臺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9月第5期,頁51-96。
柯遠揚、鄧華祥撰:〈試論嚴復傳播維新思想的貢獻〉《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4
年第3期,頁107-111。
陳錦谷撰:〈甲午戰爭與中國近代知識份子的覺醒〉《福建論壇》,1994年第4期
,頁38-42。
《知新報》(影印本)上海:澳門基金會、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
梁啟超編:《清議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胡適主編:《努力週報》湖南:岳麓書社,1999年。
胡適主編:《獨立評論》湖南:岳麓書社,1999年。
儲安平主編:《觀察》(第1-6卷)(中國近代期刊影印叢刊之一),湖南:岳麓書
社,1999年。
林正三撰:《從胡適與基督教的互動關係談胡適的宗教情懷》臺北:東吳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周鐵項撰:〈評馮友蘭的類邏輯思想〉《孔子研究》,2000年4月,頁100-105。
丁亞傑撰:《清末民初公羊學研究-皮錫瑞、廖平、康有為》臺北:東吳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蒙培元撰:〈知識,還是境界?-評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總結〉 《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學報》,2001年第3期,頁37-43。
田文軍撰:〈傳言與真實-讀兩組關於馮友蘭事蹟的文字聯想到馮友蘭研究〉《中
州學刊》,2001年第6期,頁142-147。
王芳恆撰:〈論馮友蘭的社會道德思想〉《貴州社會科學》,2002年11月第6期,
頁41-44。
柴文華、馬亞男撰:〈反思之反思-論馮友蘭的哲學觀〉《燕山大學學報》,2002
年8月第3卷第3期,頁13-18。
翟志成撰:〈馮友蘭的抉擇及其轉變〉臺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2年3月
第20期,頁447-510。
劉鄂培撰:〈論馮友蘭教育思想和治學之道〉《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學報》,2003年
3月第17卷第1期,頁74-81。
劉鄂培撰:〈憶馮友蘭先生〉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11月14日第8版。
金觀濤撰:〈從「格物致知」到「科學」、「生產力」–從知識體系和文化關係的
思想史研究〉,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集刊》(第46期,2004年12月出版),頁128-129。
金鐘編:《開放雜誌》臺北:台灣英文雜誌社,2005年1月,總第217期。
東年編:《歷史月刊》臺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第220
期。
金恆煒編:《當代》臺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5月第234期。
潘耀明編:《明報月刊》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5月號第42卷第5
期,頁38-42。
張昌華撰:〈狂人劉文典〉傳記文學編輯委員會編:《傳記文學》臺北:傳記文學
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92卷第6期,頁54。
危另敦撰:〈欲語還休–論《一個人的聖經》的文革回憶〉見《中外文學》(第
37卷第1期,2008年3月出版),頁3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