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臺灣解殖文學
作者:游勝冠
出版日期:2012
出版項:臺北:群學
集叢:FT;6
ISBN:9789866525537
主題關鍵詞:臺灣文學史殖民主義日據時期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1) 博士論文(4) 專書(3)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
期刊論文
1.徐國章(19980600)。由「六三法」看日本治臺的基本理念--天皇大權統治主義。臺灣風物,48(2),19-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鹿錫俊(19961200)。從"東亞新秩序"到"廣義的東亞新秩序"--論日本戰時外交的一次螺旋式轉折:1939.7-1940.1。思與言,34(4),167-2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野間信幸、涂翠花(19920500)。張文環的文學活動及其特色。臺灣文藝,10=130,2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邱純惠(19970600)。臺灣的舊慣立法事業及其挫敗。臺灣風物,47(2),37-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Bennett, Bruce、李翠玉(19970600)。重寫澳洲文學史:國際性的挑戰。中外文學,26(1)=301,32-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Gunew,Sneja、林明澤(19970600)。褪去文化國族主義的國籍/本性:對「澳大利亞」做多元文化式解讀。中外文學,26(1)=301,42-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靜宜(19980600)。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組織推移之探討。臺灣風物,48(2),43-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中平(19880200)。日本從明治到戰前的歷史進程(兼及臺灣):以三階段來分析東亞 "半邊緣性" 之發展。臺灣社會研究,1(1),53-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During, Simon、林明澤(19970600)。文學--國族主義的另項?:一個旨在反思的個案。中外文學,26(1)=301,74-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藤井省三、臺灣文學研究會、邱振瑞、張季琳(19970700)。周金波特輯。文學臺灣,23,193-2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范燕秋(19950600)。日治前期臺灣公共衛生之形成(1895-1920):一種制度面的觀察。思與言,33(2),215-2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江宜樺(19980300)。當前臺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9,163-2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蔡英文(19971200)。政治權力及其正當合法性。當代,6=124,42-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柳書琴(19991200)。活傳媒:奉公運動下臺灣作家張文環的異聲。水筆仔,8,7-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Stephensen, P. R.、李翠玉(19970600)。澳洲:殖民地或國家。中外文學,26(1)=301,133-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Platz,Norbert、呂惠璇(19970600)。為新國家建立新文學:澳洲的文學批評及文化形塑。中外文學,26(1)=301,10-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Lever,Susan、李翠玉(19970600)。二百年與二千年:大衛.佛斯特與山姆.華生之異見。中外文學,26(1)=301,97-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野村章、徐琳(1990)。偽滿洲國的皇民化教育。日本學,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江士林(19971200)。將宰制「自然」化:從跨文化比較與歷史觀照的角度論語言及其他建制的「國族」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79-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趙彥寧(19991200)。國族想像的權力邏輯--試論五○年代流亡主體、公領域、與現代性之間的可能關係。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6,37-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周婉窈(19990600)。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臺灣史研究,4(2),7-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周婉窈(19940600)。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新史學,5(2),117-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蕭阿勤(19990700)。1980年代以來臺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臺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臺灣社會學研究,3,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富山一郎(19971200)。殖民主義與熱帶科學:"島民"差異的學術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121-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丘延亮(19971200)。日本殖民地人類學「臺灣研究」的重讀與再評價。臺灣社會研究,28,145-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洪秋芬(19911200)。臺灣保甲和「生活改善」運動:(1937-1945)。思與言,29(4),115-1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柳書琴(1998)。被動員去動員:張文環與殖民地的戰時動員。第一屆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殖民地經驗與臺灣文學,靜宜大學中文系、台杏文教基金會、台灣日報台灣副刊(主辦) (會議日期: 1998/12/19-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萬益(1996)。從民間來、到民間去--賴和的文學立場。中國文學史暨文學批評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芳明(1998)。現代性與本土性:以《南音》為中心看三〇年代臺灣作家與民間想像。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正惠(1998)。呂赫若與戰爭末期臺灣的「歷史現實」--〈清秋〉析論。呂赫若作品學術研討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呂正惠(1996)。「皇民化」與「決戰」下的追索--決戰時期下的呂赫若小說。呂赫若文學研討會。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呂正恵(1998)。殖民地的傷痕:「脫亞入歐」論、皇民化教育與臺灣文學中的認同危機。「殖民地經驗與臺灣文學」論文研討會。臺中:靜宜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瑞明(1996)。呂赫若的寫實風格。呂赫若文學研討會。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柳書琴(1998)。驚鴻一瞥:論張文環的〈父親的要求〉。呂赫若作品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芳明(1998)。現代性與殖民性的矛盾--論朱點人的小說。「殖民地經驗與臺灣文學」論文研討會。臺中:靜宜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萬益(1994)。夢境與現實--重探〈奔流〉。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代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萬益(1996)。蕭條異代不同時--從清秋到冬夜。呂赫若文學研討會。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恆豪(1994)。蒼茫深邃的「時代之眼」--比較賴和〈歸家〉與魯迅〈故鄉〉。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代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恆豪(1996)。日據末期的三對童眼--以〈感情〉、〈論語與雞〉、〈玉蘭花〉為論析重點。呂赫若文學研討會。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游勝冠(1995)。臺灣命運的深情凝視--論張文環的小說及藝術。臺灣文學研討會。淡水:淡水工商管理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游勝冠(1998)。帶著美麗人性重新登場的庶民階層--戰爭時期庶民形象的反同化作用。批判的新生代論文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照(1996)。國境內的流放者--試論呂赫若的文化認同危機。呂赫若文學研討會。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Chen, Ching-Chih(1994)。The Japanese Ideal and Ideal of Assimilation 1895-1945。芝加哥大學東亞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鍾美芳(1994)。呂赫若創作歷程初探--從〈柘榴〉到〈清秋〉。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代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鍾美芳(1995)。呂赫若的創作歷程再探--以〈廟庭〉、〈月夜〉為例。臺灣文學研討會。淡水:淡水工商管理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馮翰士、廖炳惠(1998)。文學.認同.主體性:第二十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鄭文良(1996)。阿信與總督--日據時期反殖民城市(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紹華(1994)。去殖民與主體重建--以原住民三份文化刊物為例探討歷史再現中的權力問題(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家慧(1996)。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永彬(1996)。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年(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佩賢(1994)。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莊雅仲(1990)。文化、書寫與差異:三個有關異己論述的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偉智(1998)。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1900)(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柳書琴(1994)。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國生(1997)。戰爭與台灣人:殖民政府對台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1934)。先發部隊。臺北:臺灣文藝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笛(1995)。臺灣文學巡禮。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葉永文(1998)。排除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川村湊(1996)。「大東亜民俗学」の虚実。東京:講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德功(1995)。中日啟蒙文學論。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23)。臺灣民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山田敬三、呂元明(1992)。中日戰爭與文學--中日現代文學的比較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20)。臺灣青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Judovitz, Dalia(1988)。Subjectivity and Representation in Descartes: the Origins of Modern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0.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1998)。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卓(1997)。家族制度與日本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Dirlik, Arif、王寧(1999)。後革命氛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944)。臺灣文藝。臺灣文學奉公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Hardacre, Helen、李明峻(1995)。神道與國家(1868-1988):日本政府與神道的關係。金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Zapf, Wolfgang、陸宏成、陳黎(1998)。現代化與社會轉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934)。臺灣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935)。臺灣新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280507)。臺灣大眾時報。株式會社臺灣大眾時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Watkins, Frederick、李豐斌(1999)。西方政治傳統:近代自由主義之發展。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葉石濤(1999)。臺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鄭彭年(1996)。日本西方文化攝取史。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乃信(1989)。臺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臺北:創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樂黛雲、張輝(1999)。文化傳遞與文學形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上野千鶴子、劉靜貞、洪金珠(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斯主義之女性主義。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黃臥松(1928)。崇文社文集。彰化:崇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垂水千惠、涂翠花(1998)。臺灣的日本語文學。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葉榮鐘(1987)。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社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Young, Robert J. C.(1996)。Colonial Desire: Hybridity in Theory, Culture, and Race。Routledge。  new window
29.鶴見俊輔、李永熾(1984)。日本精神史。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Edwards, John、蘇宜青(1994)。語言、社會和同一性。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李永熾(1998)。日本近代思想論文集。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美濃部達吉、林紀東(1998)。法之本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寧、薛曉源(1998)。全球化與後殖民批評。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Hastrup, Kirsten、賈士蘅(1998)。他者的歷史:社會人類學與歷史製作。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張旭東(1997)。幻想的秩序--批評理論與當代中國文學話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Foucault, Michel、劉北城、楊遠嬰(1998)。規訓與懲罰。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丸山真男、林明德(1984)。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兼論日本軍國主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Fanon, Frantz、Markmann, Charles Lam(1967)。Black Skin, White Masks。New York:Grove Press。  new window
39.張純甫、黃美娥(1998)。張純甫全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李永熾(1991)。日本的近代化與知識份子。臺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Foucault, Michel、林志明(1998)。古典時代瘋狂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杜武志(1997)。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Rex, John、顧駿(1991)。種族與族類。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何文敬、單德興(1996)。再現政治與華裔美國文學。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井出季和太、郭輝(1977)。日據下之臺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周佳榮(1994)。近代日本文化與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Césaire, Aimé、Pinkham, Joan(1972)。Discourse on Colonialis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new window
48.Zavala, Iris M.(1992)。Colonialism and Culture: Hispanic Modernisms and the Social Imaginary。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9.王政、杜芳琴(1998)。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吳潛誠、黃宗儀(1997)。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Tomlinson, John、馮建三(1994)。文化帝國主義。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Williams, Patrick、Chrisman, Laura(1993)。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r。  new window
53.Bakhtin, Mikhail Mikhailovich、錢中文(1998)。巴赫金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夏鑄九、王志弘(1999)。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廖炳惠、王桂枝(1995)。回顧現代文化想像。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黃昭堂、黃英哲(1994)。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丸山真男、區建英(1997)。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朱耀偉(1996)。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像。臺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Boehmer, Elleke、盛寧、韓敏中(1998)。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Said, Edward W.、王志弘、王淑燕、郭菀玲、莊雅仲、游美惠、游常山(1999)。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李有成(1997)。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陳清僑(1997)。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論文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Arendt, Hannah、林驤華(1995)。極權主義的起源。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Marcus, George E.、Fisher, Michael M. J.、王銘銘、藍達居(1998)。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1935)。第一線。臺灣文藝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王銘銘(1998)。想像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曠新年(1998)。現代文學與現代性。上海:遠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會(1992)。近代日本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福澤諭吉、北京編譯社(1997)。文明論概略。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Giddens, Anthony、李康、李猛(1998)。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Althusser, Louis、杜章智(1990)。列寧和哲學。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Bourdieu, Pierre、包亞明(1997)。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小熊英二(1998)。「日本人」の境界--沖縄.アイヌ.台湾.朝鮮--植民地支配から復帰運動まで。東京:新曜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Alexander, Jeffrey C.、鄧正來(1999)。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陳清僑(1997)。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安岡昭男、林和生、李心純(1996)。日本近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Gikandi, Simon(1992)。Writing in Limbo: Modernism and Caribbean Literature。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8.Jameson, Fredric、張京媛(1994)。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Bellah, Robert、王曉山、戴茸(1994)。德川宗教:現代日本的文化淵源。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Coetzee, J. M.(1988)。White Writing: On the Culture of Letters in South Africa。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1.王向遠(1998)。中日現代文學比較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張恆豪(1991)。臺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Smart, Barry、李衣雲、林文凱、郭玉群(1997)。後現代性。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朱耀偉(1992)。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理論。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朱耀偉(1994)。後東方主義--中西文化批評論述策略。台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1940)。文藝臺灣。台北:臺灣文藝家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李獻璋(1936)。臺灣民間文學集。臺灣新文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李世偉(19990000)。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Radcliffe, Sarah、Westwood, Sallie(1996)。Remaking the Nation: Place, Identity and Politics in Latin America。Routledge。  new window
90.顧昕(1992)。中國啟蒙的歷史圖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Fanon, Frantz、Farrington, Constance(1963)。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New York:Grove Weidenfeld。  new window
92.張京媛(1999)。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徐賁(1996)。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施淑(1997)。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Belsey, Catherine、胡亞敏(1993)。批評的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Nandy, Ashis(1994)。The Intimate Enemy Loss and Recovery of Self under Coloniali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97.Thiong'o, Ngûgî Wa(1994)。Decolonising the Mi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in African Literature。London:James Currey。  new window
98.Said, Edward W.、謝少波、韓剛(1999)。賽義德自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石元康(19980000)。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羅鋼、劉象愚(1999)。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Jameson, Fredric、王逢振(1998)。快感:文化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趙世瑜(1999)。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國現代民俗學思想史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Keesing, R.、張恭啟、于嘉雲(1991)。人類學與當代世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單德興、何文敬(1994)。文化屬性與華裔美國文學。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Said, Edward W.、單德興(19971101)。知識份子論。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郭洪紀(19970000)。文化民族主義。臺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陳芳明(1998)。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1922)。臺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1941)。臺灣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1932)。南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19301201)。新臺灣大眾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1943)。新建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洪棄生。寄鶴齋選集。臺北:臺灣大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賴和、李南衡(1979)。賴和先生全集。臺北:明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李歐梵(1996)。現代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周向軍、傅永軍(1998)。現代性的蹤跡。濟南:泰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邱天助(1998)。布林迪厄文化再制理論。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姚大中(1988)。日本天皇制研究與明治維新。臺北:經世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張博樹(1998)。現代與制度現代化。上海: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張寶明(1998)。啟蒙與革命--「五四」激進派的兩難。上海: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汪暉、陳燕谷(1998)。文化與公共。上海:上海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Watts, Jane(1989)。Black Writers from South Africa。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new window
123.Therbon, Coran、陳璋津(1991)。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Memmi, Albert(1998)。The Colonizer and the Colonized。Boston, Massachusetts:Beacon Press。  new window
125.Macdonell, Diane、陳璋津(1990)。言說的理論。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Jenks, Chris、俞智敏、陳光達、王淑燕(1998)。文化。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Giddens, Anthony、胡宗澤、趙力濤(1997)。民族:國家與暴力。北京: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Foucault, Michel(1997)。福柯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駒込武(1998)。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高橋幸八郎、譚秉順(1988)。日本近代史綱要。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近藤正己(1995)。総力戰と台湾:日本植民地崩壞の研究。刀水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三石善吉、余項斜(1998)。傳統中國的內發性發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劉捷、林曙光(1984)。臺灣文化展望。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劉慧英(1997)。婦女:最漫長的革命。北京: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Hall, Stuart、陳光興、唐維敏(1998)。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臺北市:元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周蕾(1995)。寫在家國之外。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張京媛(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盧建榮(19990000)。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簡瑛瑛(19970000)。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臺北:立緒。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陳芳明(1998)。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呂興昌(1995)。臺灣詩人研究論文集。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李永熾(1992)。日本近代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許極燉(19960000)。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顧燕翎、鄭至慧(19990000)。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Bhabha, Homi K.(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Routledge。  new window
146.Jenkins, Keith、賈士蘅(1996)。歷史的再思考。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Jameson, Fredric、王逢振、陳永國(1999)。政治無意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安東尼.吉登斯、趙旭東、方文、王銘銘(1998)。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Foucault, Michel、劉絮愷(1994)。臨床醫學的誕生。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廖炳惠(19940000)。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呂赫若、林至潔(1995)。呂赫若小說全集。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黃應貴(19990000)。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林瑞明(1993)。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臺北:允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涂照彥、李明峻(1993)。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人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Habermas, Jürgen、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傑(1999)。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Friedman, Milton、藍科正、黃美齡(1994)。資本主義與自由。台北市:萬象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陳萬益(19960629)。一個殖民地少年的啟蒙之旅--析論張文環的小說〈重荷〉,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萬益(19960630)。一個殖民地少年的啟蒙之旅--析論張文環的小說〈重荷〉,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映真(19880402)。精神的荒廢--張良澤皇民文學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良澤(19980210)。正視臺灣文學史上的難題--關於臺灣「皇民文學」作品拾遺,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Peattie, Mark R.(1984)。Japanese Attitudes toward Colonialism, 1895-1945。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Brah, Avtar(1992)。Difference, Diversity and Differentiation。'Race', Culture and Difference。London:Sage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3.Althusser, Louis、杜章智(1990)。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列寧和哲學。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成純(1991)。龍瑛宗研究。龍瑛宗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Tsurumi, E. Patricia(1984)。Colonial Education in Korea and Taiwan。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Chen, Edward I-te(1984)。The Attempt to Integrate the Empire: Legal Perspectives。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Jansen, Marius B.(1984)。Japanese Imperialism: Late Meiji Perspectives。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Pajaczkowska, Claire、Young, Lola(1992)。Racism, Representation, Psychoanalysis。"Race," Culture and Difference。London:Sage Publication。  new window
9.施淑(1990)。稱子與稱錘--論賴和小說的思想性。賴和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Viswanathan, Gauri(1992)。The Beginning of English Literary Study in British India。'Race', Culture and Difference。London:Sage Publication。  new window
11.Rattansi, Ali(1992)。Changing the Subject?: Racism, Culture and Education。'Race', Culture and Difference。London:Sage Publication。  new window
12.Chakrabary, Dipesh(1995)。Postcoloniality and the Artifice of History。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