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賽先生來之前----晚清科學小說中的科學系譜
作者:林健群
作者(外文):Chun, Lin Chien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英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晚清科學小說科幻小說科學想像科學系譜編年目錄late Qingscience fictionsscientific imaginationscientific pedigreeschronicle content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48
本文偏重文學史研究,還原晚清歷史語境下的「科學」實況,扣緊小說中明確表達「科學」意涵的相關標籤和詞彙為篩選標準,蒐集清末民初科學小說作品,製作〈清末民初科學小說編年目錄(1851-1919)〉,以做為晚清科學小說研究的學術土壤,編年目錄並細究出版日期中西紀年的轉換與翻譯小說的原本溯源。
其次,在編年目錄的基礎上,針對晚清科學小說出版的數量變化、著譯消長、小說體製、作者身分、刊載期刊和主題分布等特徵進行分析。提供客觀的數據為佐證,取代印象式的推測。總計收錄晚清科學小說創作小說93部,翻譯小說202部,數量上,1907年無論創作與翻譯都達到出版顛峰。傳統章回體是晚清科學小說翻譯最常見的體例,但是在標目形式上多所創新,語體選擇偏好淺近文言,並且由報刊編輯與譯者進行「導讀」式的評註。晚清科學小說作家幾乎都接受過新式教育,並擔任報社編輯工作,有資訊取得的優勢。小說主題受到時勢環境影響,以宣揚民族和政治的時代議題為大宗,如果細究「科學小說」做為標籤的文本,可以發現晚清小說家創作科學小說時是以傳播客觀科學知識為主要目的。
最後,提出從「科學想像」的論述視角去分析晚清科學小說,回歸晚清小說家的起心動念,利用象限分析法,以真實與幻想的思維性質做為橫軸,科學與玄學的構思材料做為縱軸的劃分下,將晚清科學想像區隔為四象限,分別是:第一象限「科普想像」,第二象限「哲理想像」,第三象限「翻新想像」和第四象限「神怪想像」。同時根據晚清科學小說理論,對照相應的文本證據,顯示晚清科學小說有取法西方的借鑒,也有來自傳統文化的淵源。以「科學想像」切入分析晚清科學小說,根本地回歸創作初衷,凸顯傳統文化慣性的主導關鍵,說明了晚清歷經多次科學啟蒙運動何以未達預期,對於日後中國科幻小說「模式化」的創作表徵,也找到了解釋的突破口。藉由建構晚清科學小說的科學系譜做為新的論述起點,期望開拓中國傳統科幻體系的研究領域。
This study lays stress on the research of literature history. It surveys the Science Fictions in Late Qing-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were definitely highlighted by ‘Science’ as keyword and resource, to build up the chronicle contents; then analyzes their publication amounts, writing styles, identities of the authors, magazines issued on, and topics.
Statistics are showed as objective data. In total, 93 original and 202 translation novels in late Qing are included in the research. Chinese Traditional Chaptered Body was still the most common style. Most of their authors had received the newly education and worked in the press. The topics were mainly on the ra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of the time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Viewed from the ‘scientific imagination’ as the motive of their authors, the Science Fictions in late Qing could be located in four different quadrants : the first is " popular science ", second is " philosophic thinking ", third is " renovation ",and the last is " fantastic imagination ". They were resourced from both the Western thoughts and Chinese traditions. The Scientific Pedigrees within Chinese Science Fictions are hopefully constructed as conclusion.
參考文獻

一、原始資料
(一)小說文本
小山居士 編次,1989,《平金川》,成都:巴蜀書社。
小說林總編輯所 編輯,1980影印本,《小說林》1-12期,上海:上海書店。
于潤琦 主編,1997,《清末民初小說書系•科學卷》,北京:中國文聯。
王孝廉 等編,1984,《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
王繼權 等編,1988-1996,《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江西人民/百花洲文藝。
李漁,1998,《十二樓》,臺北:三民。
李寶嘉 主編,1980影印本,《繡像小說》(1-72期),上海:上海書店。
吳沃堯、周桂笙 共編,1979復刻版,《月月小說》(1-24期),臺北:文海。
吳敬恆,1984,《上下古今談》,臺北:傳記文學。
吳組緗、端木蕻良、時萌 主編,1991-1995,《中國近代文學大系・小說集》(第
2集,第3-9卷),上海:上海書店。
俞萬春,1991,《蕩寇志》,臺北:文光
陳年希 等校點,1990,《中國神話小說大系・寓意卷(2)奇天異地》,瀋陽:遼沈
書社。
董文成 李勤學 主編,1997,《中國近代珍稀本小說》,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陸士諤,1928,《新野叟曝言》,上海:亞華書局。
陸士諤、梁啟超、蔡元培,2010,《新中國盛世預言》,北京:中國長安。
康有為,2005,《大同書》,上海:上海古籍。
康有為 著,朱維錚 編校,1998,《康有為大同論兩種》,香港:三聯。
魯迅,1958,《魯迅譯文集》,北京:人民文學。
饒忠華 主編,1982,《中國科幻小說大全》,北京:海洋出版社。

(二)史料辭書
上海圖書館 編,1965—1985,《中國近代期刊篇目匯錄(1857—1918)》,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 編,1993,《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王栻 主編,1986,《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
王繼權 主編,1993,《中國歷代小說辭典・第四卷「近代」》,昆明:雲南人民。
王韜 等編,2003,《近代譯書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付建舟、朱秀梅,2010,《小說版本經眼錄》,上海:上海遠東。
朱熹,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艾素珍、宋正海 主編,2006,《中國科學技術史•年表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任鴻雋 著,樊洪業、張久春 選編,2008,《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編,1990,《中國通俗小說總目
提要》,北京:中國文聯。
吳友如 等繪,張奇明 主編,2001,《點石齋畫報:大可堂版》,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
吳鐵峰,1996,《清末大事編年》,長沙:湖南大學。
沈雲龍 主編,1971,《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62輯),臺北:文海。
1972,《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6輯),臺北:文海。
周振鶴 編,2005,《晚清營業書目》,上海:上海書店。
阿英,1954,《晚清戲曲小說目》,上海:上海文藝聯合。
1958,《晚清文藝報刊述略》,上海:古典文學。
1960,《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北京:中華書局。
1980,《晚清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苑書義 等主編,1998,《張之洞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姚遠、王睿、姚樹峰 編著,2008,《中國近代科技期刊源流》,濟南:
山東教育。
袁珂 編《中國神話大詞典》,成都,四川辭書,1998。
張品興 主編,1999,《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高時良 編,1992,《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上海:上
海教育。
梁啟超,1989,《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陳大康 編,2002,《中國近代小說編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玉堂 編著,2005,《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全編增訂本》,杭州:浙江
古籍出版社。
陳平原、夏曉虹 編,1989,《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獨秀,1989,《獨秀文存》,上海:上海書店。
1993,《陳獨秀著作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程顥、程頤 著,王孝魚 點校,1981,《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舒新城 編,1979,《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湯志鈞 編,1981,《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賈植芳、俞元桂 主編,1993,《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
社。
劉永文 編撰,2008,《晚清小說目錄》,上海:上海古籍。
鄭振鐸 編選,2002,《晚清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蔡尚思、方行 編,1981,《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黎靖德 編,王星賢 點校,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薛綏之 主編,1983,《魯迅生平史料彙編》(第三輯),天津:天津人民。
魏紹昌 主編,1996,《中國近代文學大系・史料索引集》(第12集,第29、30
卷),上海:上海書店。
〔日〕樽本照雄 編,賀偉 譯,2002,《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濟南:
齊魯書社。

二、研究專書
丁守和 主編,1999,《中國近代啟蒙思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王一川,2001,《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清末民初文化轉型與文學》,北京:北
京師範大學。
王天根,2006,《《天演論》傳播與清末民初的社會動員》,合肥:合肥工業大學
出版社。
王友貴,2005,《翻譯家魯迅》,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王立興,1992,《中國近代文學考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王宏志 編,2000,《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
王泉根 主編,2011,《現代中國科幻文學主潮》,重慶:重慶出版社
丁偉志、陳崧,《中西體用之間:晚清中西文化觀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95。
王向遠,2001,《二十世紀中國的日本翻譯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社。
王善博,1996,《追求科學精神:中西科學比較與融通的哲學透視》,南寧:廣西
人民。
王倫信 等著,2007,《中國近代民眾科普史》,北京:科學普及。
王揚宗 編校,2009,《近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濟南:山東教育。
王曉秋、尚小明 主編,1998,《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北京:北京大學。
王稼句 編著,2006,《晚清民風百俗》(晚清寫照叢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王德威,1993,《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
199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臺北:麥田出版。
2003a,《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
2003b,《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
王國偉,2007,《吳趼人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王爾敏,1977,《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華世
王潔群,2009,《晚清小說中的西方器物形象》,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
方正耀,1991,《晚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牛仰山,1991,《中國近代文學與魯迅》,廣西:灕江。
石泉,1997,《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北京:三聯書店。
田若虹,2005,《陸士諤小說考論》,上海:上海三聯。
江秀平,1993,《走向近代化的東方對話: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的比較》,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
任訪秋,1992,《中國近現代文學研究論集》,鄭州:河南人民。
李孝悌,1992,《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李廷舉、吉田忠 主編,1996,《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科技卷》,杭州:浙江人
民出版社。
李長莉,2002,《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
出版社。
李維武、何萍,1994,《中國傳統科學方法的嬗變》,浙江: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李偉昉,2004,《英國哥特小說與中國六朝志怪小說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
李歐梵,2010,《現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聯。
李鵬飛,2005,《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岩 主編,2006,《賈寶玉坐潛水艇:中國早期科幻研究精選》,福州:福建少
年兒童出版社。
2008,《科幻文學理論和學科體系建設》,重慶:重慶出版社。
吳岩,2011,《科幻文學論綱》,重慶:重慶出版社。
吳雁南、馮祖貽、蘇中立 編,1992,《清末社會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
吳海江,2008,《文化視野中的科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吳霓,1997,《中國人留學史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國盛,1995,《科學的歷程》(上),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杜慧敏,2007,《晚清主要小說期刊譯作研究(1901-1911)》,上海:上海書店。
何曉明,2007,《知識分子與中國現代化》,上海:東方出版社。
汪一駒,1991,《中國知識份子與西方》,臺北:久大。
汪林茂,2005,《晚清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汪暉,1997,《汪暉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增訂版,《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三聯書店。
肖同慶,2000,《世紀末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合肥:安徽教育。
周寧,2000,《中西最初的遭遇與衝突》,北京:學苑。
林岡 主編,1999,《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毓生,1988,《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
阿英,1996台二版,《晚清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孟昭毅、李載道 主編,2005,《中國翻譯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
邱若宏,2004,《傳播與啟蒙:中國近代科學思潮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昌切,1999,《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脈》,北京:東方。
金忠明 等著,2007,《中國近代科學教育思想研究》,北京:科學普及。
金健民,2003,《中國古籍中的自然科學思想》,濟南:山東大學。
金耀基 等著,1980,《中國現代化的歷程:知識分子與中國現代化》,臺北:時new window
報文化。
尚智叢,2008,《傳教士與西學東漸》,太原:山西教育。
胡逢祥,2000,《社會變革與文化傳統:中國近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勝,2004,《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胡翠娥,2007,《文學翻譯與文化參與:晚清小說翻譯的文化研究》,上海:上海
外語教育出版社。
胡曉真 主編,2001,《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new window
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胡繩,1997二版,《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北京:人民出版社。
范伯群、朱棟霖 主編,1993,《1898-1949中外文學比較史》,南京:江蘇教育。
范伯群 主編,2000,《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南京:江蘇教育。
范祥濤,2006,《科學翻譯影響下的文化變遷:20世紀初科學翻譯的描寫研究》,
上海:上海譯文。
唐宏峰,2011,《旅行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旅行敘事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出版社。
郝秉鍵、李志軍,2005,《19世紀晚期中國民間知識分子的思想:以上海格致書
院為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孫廣德,1982,《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陳平原,1989,《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
1999,《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陳平原、夏曉虹 編注,2001,《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
社。
陳平原、王德威、商偉 編,2002,《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陳平原 選編,2008,《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
夏曉虹,2004,《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夏曉虹 等著,2005,《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
高瑞泉 主編,1996,《中國近代社會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耿傳明,2010,《絕決與眷戀:清末民初社會心態與文學轉型》,上海:復旦大學。
徐海松,2000,《清初士人與西學》,北京:東方出版社。
張振國,2011,《晚清民國志怪傳奇小說集研究》,南京,鳳凰(原江蘇古籍)。
張榮明,2006,《從老莊哲學到晚清方術:中國神祕主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
大學。
張新穎,2001,《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北京:三聯。
張劍,2008,《中國近代科學與科學體制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陶緒,1995,《晚清民族主義思潮》,北京:新華。
郭廷以,1999,《近代中國的變局》,臺北:聯經。new window
郭延禮,1999,《中西文化碰撞與近代文學》,濟南:山東教育。
2000,《近代西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
2005,《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修訂本)》,武漢:湖北教育。
郭雙林,2000,《西潮激盪下的晚清地理學》,北京:北京大學。
曹增友,1999,《傳教士與中國科學》,北京:宗教文化。
許紀霖、陳達凱 主編,2006,《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學
林出版社。
黃錦珠,1995,《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臺北:文史哲。new window
2005,《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臺北:文津。
馮光廉、劉增人、譚桂林 主編,2002,《多維視野中的魯迅》,濟南:山東教育
出版社。
單正平,2006,《晚清民族主義與文學轉型》,人民出版社。
游秀雲,2006,《王韜小說三書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湯克勤,2012,《近代轉型視閾下的晚清小說家:從傳統的士到近代知識分子》,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早,2008,《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豋場》,北京:北京大學。
楊希之,2002,《魯迅思想面面觀》,重慶:重慶出版社。
楊世驥,1981,《文苑談往》,臺北:廣文書局。
楊國榮,1999,《科學的形上之維:中國近代科學主義的形成與衍化》,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
楊聯芬,2003,《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
楊霞,2012,《清末民初的「中國意識」與文學中的「國家想像」》,南京:南京
師範大學出版社。
楊鵬 等編著,2001,《中國古代科幻故事》,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喻大華,2001,《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趙冬,2007,《近代科學與中國本土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葉永烈,1999,《中國科幻小說世紀回眸(第一卷)大人國》,福州:福建少年兒
童出版社。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2004,《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
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
鄒振環,1996,《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北京:中國對外翻譯。
2000,《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學譯著的
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樊洪業、王揚宗,2000,《西學東漸:科學在中國的傳播》,長沙:湖南科學技術
出版社。
歐陽健,1997,《晚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歐麗娟,2000,《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
熊月之,1994,《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人民。
劉禾,2008,《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
1937)》,北京:三聯書店
劉勇強,2009,《集成與轉型︰明中葉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
劉鈍、王揚宗 編,2002,《中國科學與科學革命:李約瑟難題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論著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劉善齡,1999,《西洋風:西洋發明在中國》,上海:上海古籍。
劉為民,1997,《「賽先生」與五四新文學》,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0,《科學與現代中國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劉衛英,2008,《明清小說寶物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黎仁凱、鍾康模,1999,《張之洞與近代中國》,保定:河北大學。
潘吉星 主編,1986,《李約瑟文集》,瀋陽:遼寧科學技術。
黎難秋,1993,《中國科學文學翻譯史稿》,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鄭傑文、陳朝暉,1993,《方術迷信與科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鄭匡民,2008,《西學的仲介:清末民初的中日文化交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
鄭家建,2002,《中國文學現代性的起源語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賴芳伶,1994,《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臺北:大安。
鍾叔河,2000,《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
局。
2002,《從東方到西方:走向世界叢書敘論集》,長沙:嶽麓書社。
瞿立鶴,1971,《清末西藝教育思潮》,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984,《清末民初民族主義教育思潮》,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顧長聲,1981,《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
顧鈞,2009,《魯迅翻譯研究》,福州:福建教育。
韓一宇,2008,《清末民初漢譯法國文學研究(1897-1916)》,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
欒梅健,1996,《通俗文學之王:包天笑傳》,臺北:業強。
〔日〕,武田雅哉,1988,《翔ベ!大清帝國:近代中國の幻想科學》,東京都:リ
ズロポート。
〔日〕,武田雅哉、林久之,2001,《中國科學幻想文學館(上、下)》,東京都:
大修館書店。
〔日〕,武田雅哉 著,任鈞華 譯,2008,《飛翔吧!大清帝國:近代中國的幻想
科學》,臺北:遠流。
〔日〕長山靖生 著,王寶田 等譯,2012,《日本科幻小說史話:從幕府末期到
戰後》,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捷〕米琳娜 編,伍曉明 譯,1991,《從傳統到現代:19至20世紀轉折時期
的中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英〕Joseph Needham(李約瑟) 著,陳立夫 主譯,1971-,《中國之科學與文明》,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英〕Joseph Needham(李約瑟) 著、李彥 譯,2001,《中國古代科學》,上海:
上海書店。
〔美〕柯文 著,雷頤、羅檢秋 譯,1998,《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
改革》,南京:江蘇人民。
〔美〕Benjamin A. Elman(本傑明•艾爾曼)著,王紅霞 等譯,2009,《中國近代科學的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
〔美〕Patrick Hanan(韓南),2004,《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三、學位論文
王瓊玲,1996,《清代才學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方曉慶,2007,《急進與慣性:晚清科學小說中的文化心態》,北京師範大學中國
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
吉又佳,2002,《晚清外國小說翻譯策略》,四川外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
論文。
任冬梅,2010,《1902-1912:「科學小說」命名及其背後的意義》,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
仲立新,1999,《晚清與五四:新文學現代性的理論建構-中國文學觀念的現代
化與五四文學理論》,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
李廣益,2007,《大同新夢:清末民初文學烏托邦研究》,北京清華大學中國現
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
肖雯,2009,《晚清科幻小說現代性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
文。
吳澤泉,2007,《曖昧的現代性追求:晚清翻新小說研究》,首都師範大學文藝學
專業博士論文。
吳獻雅,2002,《科學幻想與科學啟蒙:晚清「科學小說」研究》,北京大學中
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
肖雯,2009,《晚清科幻小說現代性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
論文。
林佩慧,1988,《晚清戲劇小說繫年目及統計分析》,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林健群,1998,《晚清科幻小說研究(1904-1911)》,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姜倩,2006,《幻想與現實:二十世紀科幻小說在中國的譯介》,復旦大學外文
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博士論文。
袁楓,2009,《清末民初(1891-1917)科幻小說翻譯探究》,中國海洋大學外國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論文。
郭蓁,1997,《論晚清政治烏托邦小說》,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
張治,2003,《在東西文化碰撞中的天人懷想:晚清科幻小說與現代性研究》,
上海社科院文學所碩士論文。
陳宏廣,2012,《想像科學的方式:論晚清科幻小說對科學的類型化表達》,北
京師範大學兒童文學專業碩士論文。
陳明哲,2006,《凡爾納科幻小說中譯本研究:以《地底旅行》為例》,臺灣師
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利,2002,《明清演史神魔之戰爭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new window
論文。
張淑蕙,1996,《新石頭記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葉素蓉,1994,《唐人筆記小說中所記幻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
馮鴿,2007,《晚清非寫實小說研究》,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
顏健富,2008,《編譯/變異: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政治大學中國文
學系博士論文。

四、單篇論文
王焱,2004.3,〈談社會心理對晚清翻譯作品的影響〉,《江蘇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10卷第1期,頁58-60,75。
王志松,2000,〈析《十五小豪傑》的豪傑譯――兼論章回白話小說體與晚清翻
譯小說的連載問題〉,《中國比較文學》第3期,頁64-73。
王福康、徐小蠻,1987,〈清末的科學雜誌〉,《出版史料》1987年第3期,頁92。
朱發建,2003.7,〈清末國人科學觀的演化:從「格致」到「科學」的詞義考辨〉,《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2卷第4期,頁79-82。
李豔麗,2009,〈清末科學小說與世紀末思潮:以兩篇《世界末日記》為例〉,《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頁157-192。
吳岩,1998.8.13,〈發掘晚清科幻的寶庫〉,《科技日報》1998.8.13,第三版。
吳岩、方曉慶,2008.4,〈中國早期科幻小說的科學觀〉,《自然辯證法研究》第
24卷第4期,頁97-100。
李廣益,2005,〈魯迅留日時期的科幻小說翻譯〉,《星雲》第1期,頁54-64。
金觀濤、劉青峰,2004.12,〈從「格物致知」到「科學」、「生產力」:知識體系和文化關係的思想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6期,頁new window
105-157。
徐善娥,2007.7,〈晚清科幻小說譯介初探〉,《滁州學院學報》第9卷第4期,
頁50-52。
范苓,2009.6,〈明治「科學小說熱」與晚清翻譯:《海底旅行》中日譯本分析〉,《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119-123。
徐光台,2002.6,〈「自然知識儒學化」:通過自然知識在「格物窮理」中的地
位來看朱熹與利瑪竇的歷史關連〉,《漢學研究》,頁161-193。
崔波,2007.5,〈政治化閱讀和反閱讀――以晚清翻譯小說為中心〉,《杭州師範
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42-45,68。
陳新良,2007.7,〈我國近代科學小說翻譯簡論〉,《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7期,頁102-105。
張帆,2009,〈從「格致」到「科學」:晚清學術體系的過渡與別擇(1895-1905)〉,《學術研究》2009年第12期,頁102-114。
鄧天乙,1996,《魯迅譯〈造人術〉和包天笑譯〈造人術〉》,《長春師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頁26-30。
姜倩,2006.6,〈晚清科幻小說譯介活動管窺:以譯者為中心的考察〉,《復旦外
國語言文學論叢》05秋季號,頁32-37。
樊洪業,1988,〈從「格致」到「科學」〉,《自然辯證法通訊》1988年第3期,
頁39-50。
2005.11,〈中國科學社是「科學救國」運動的先鋒隊〉,《科學》57卷6期,頁6-9。
〔日〕工藤貴正 著,趙靜 譯,陳福康 校,1995,〈魯迅早期三部譯作的翻譯意
圖〉,《魯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1期,頁38-43。
〔日〕山田敬三,2003,〈魯迅與儒勒•凡爾納之間〉,《魯迅研究月刊》2003年
第6期,頁28-33。
〔日〕神田一三 著,許昌福 譯,2001,《魯迅<造人術>的原作》,《魯迅研
究月刊》2001年第9期,頁36-40、46。
〔日〕神田一三 著,許昌福 譯,2002,《魯迅<造人術>的原作•補遺——英
文原作的秘密》,《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1期,頁27-31。
〔美〕艾爾曼 著,蔣勁松 譯,龐冠群 校,2000,〈從前現代的格致學到現
代的科學〉,收入《中國學術》第二輯,頁1-43。
〔美〕安德魯・瓊斯 著,王敦、李之華 譯,2012,〈魯迅及其晚清進化模
式的歷險小說〉,《現代中文學刊》2012年第2期,頁10-2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