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情態動詞研究
作者:巫雪如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ueh-ju W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周鳳五
魏培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先秦漢語情態情態動詞語義演變情態語義地圖Pre-Qin Chinesemodalitymodal verbssemantic evolutionmodality’s semantic ma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1)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8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8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為先秦漢語的情態動詞。在本文的界定中,「情態動詞」指的是能表達情態語義的動詞,其範圍除了傳統歸為助動詞或能願動詞的「可」、「能」、「欲」、「願」等成員外,也包括其他可表情態語義的實義動詞,如「知」、「信」、「命」、「禁」等。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這些情態動詞的語義、用法及情態演變路徑,同時描繪先秦情態動詞系統的整體面貌,並與跨語言的研究成果做比較,指出先秦情態動詞與之相較下的共性與特性。
  本文在第一章中首先說明「情態動詞」的名義,接著探討「情態」一詞在語言學研究中的定義及中外學者的研究概況,並從跨語言的情態研究成果入手,尋求適應於先秦漢語實際情況的情態界定方式,最後說明本文的研究範圍及方法。
  在第二章中,我們回顧了漢語情態動詞的相關研究文獻,並在各家的研究基礎上,從動詞語義及語法表現兩方面對先秦漢語的情態動詞做出新的界定,我們同時將先秦情態動詞所表達的情態類型分為認識、道義、動力及條件四類,並列出先秦漢語中所有可表達這四類情態類型的動詞成員。
  在劃定出本論文研究對象的範圍後,我們根據情態乃以表達說話者觀點或態度為中心語義的特徵,將先秦情態動詞分為典型情態動詞及非典型情態動詞兩類。典型情態動詞指的是可表達說話者觀點或態度的動詞,如「可」、「足」、「能」、「得」、「當」等,非典型動詞則為上述成員以外的動詞。非典型成員另依是否表主語能力或意願分為非典型情態動詞(一)及非典型情態動詞(二),前者主要包括傳統助動詞或能願動詞研究中可表主語指向情態的成員,如「肯」、「敢」、「欲」、「願」等,後者則包括上述兩類情態動詞以外的其他成員,如「知」、「信」、「恐」、「命」、「使」等。
  在第三~五章中,我們分別對上述三類情態動詞的語義及發展作較為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包括個別情態動詞的形成、語義的演變以及在先秦漢語中的情態表達類型與方式,必要時亦對情態動詞在句中的語法表現作簡單的分析。
  在第六章中,我們首先對情態動詞進行分類,接著分析情態動詞不同的形成方式及演變機制,再以情態語義地圖的方式呈現先秦情態動詞的演變路徑,並與跨語言情態研究成果做比較,最後根據情態動詞的類型及形成方式,分析情態動詞不同演變途徑的決定條件。
  在結語中,我們指出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及檢討,並提出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This dissertation is a study of modal verbs in Pre-Qin Chinese. In this study, modal verbs are defined as the verbs which express modality, including not only what were traditionally classified as “can-wish” verbs (nengyuan dongci 能願動詞) or auxiliary verbs, such as kě可, néng能, yù欲, yuàn願, but also lexical modal verbs, such as zhī知, xìn信, mìng命, jìn禁. This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meaning, usage, and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modal verbs, describing the system of modal verbs in Pre-Qin Chinese,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cross-linguistic research of modal verbs to show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stinctions.
Chapter 1 interprets the term “modal verbs” in this study, and then reviews the definition and research outline of modality by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Starting from their achievements in modality, this chapter seeks out the way to define the semantic category of “modality” adapted to Pre--Qin Chinese. Finally, this chapter explains the range of literature surveyed in this thesis and approach to the study.
  Chapter 2 first reviews the previous research documents concerning Chinese modal verbs and on which basis puts a new definition on modal verbs in Pre-Qin Chinese according to their meanings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 Next, this chapter distinguishes the types of modality into epistemic, deontic, dynamic and circumstantial, and lists all the modal verbs expressing these four modality types.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that modality expresses the speaker’s opinion or attitude on the proposition or event, modal verbs singled out above are further classified into typical modal verbs and atypical modal verbs, the former subsumes the modal verbs which express the speaker’s opinion or attitude on the proposition or event, such as kě可, zú足, néng能,dé得, dāng當, and the later subsumes those which do not express the speaker’s opinion or attitude on the proposition or event. The atypical modal verbs are further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namely atypical modal verbs I and atypical modal verbs II, the former subsumes the modal verbs which express the subject’s ability or volition, such as kěn肯, gǎn敢, yù欲 and yuàn願, and the later subsumes all the modal verbs excluding the two types mentioned above, such as zhī知, xìn信, kǒng恐, mìng命 and shǐ使.
  From chapter 3 to chapter 5, three types of modal verbs a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and the analysis are mainly focused on the forming and semantic evolution of modal verbs, and the modality types expressed by them. If it is necessary, the syntactic analysis of the modal verbs is also included.
Chapter 6 classifies the modal verbs in four categories and two large groups, analyzes the different ways of forming and evolution of modal verbs, draws the modality’s semantic map to present the path of semantic evolution of modal verbs and compare them with the cross-linguistic research of modal verbs to show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stinctions, and finally analyzes the requirements determining the diverse evolution paths of modal verbs according to the verb types of these modal verbs.
  The last chapter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 of this dissert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prospect of this study in the future.
一、中文部份

丁松(2010)〈敬辭「請」的語法化歷程、特點及成因〉,《宜賓學院學報》2010.9,頁64-67。
丁聲樹、呂叔湘、李榮等(1961/2009)《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初版由商務印書館於1961年出版)
于省吾(1996)《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
于嗣宜(2007)《漢語情態動詞語意研究:由方言比較入手》,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大西克也(1988)〈上古中國語の否定詞「弗」「不」の使い分けについて──批判說の再檢討──〉,《日本中國學會報》第四十集,頁232-346。
大西克也(1989)〈論「毋」「無」,《古漢語研究》1989.4,頁36-45。
大西克也(1994)〈秦漢以前古漢語語法中的「主之謂」結構及其歷史演變〉,《第一屆國際先秦語法研討會論文集》,長沙:岳麓書社,頁16-32。
大西克也(2006)〈從語法的角度論楚簡中的「囟」字〉,《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頁310-318。
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1993)《中文詞類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技術報告,第93-05號。
中國文物硏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編(20010《龍崗秦簡》,北京:中華書局。
太田辰夫(1958)著,蔣紹愚、徐昌華譯(1987/2003)《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方有國(1993)〈上古漢語「以A為B」的變換結構〉,《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3.1,頁88-91。
方有國(2002)《上古漢語語法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牛保義(2005)〈國外實據性理論研究〉,《當代語言學》2005.1,頁53-61。
王力(1937/1990)〈中國文法中的繫詞〉,《王力文集》第十六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頁344-434。(原載《清華學報》12卷1期,1937年1月)。
王力(1943/1985)《中國現代語法》,《王力文集》第二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初版由商務印書館於1943年出版)
王力(1944/1984)《中國語法理論》,《王力文集》第一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初版由商務印書館於1944年出版上冊,1945年出版下冊)
王力(1957/1988)《漢語史稿》,《王力文集》第九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初版由科學出版社於1957年出版上冊,1958年出版中、下冊)
王力(1989/1990)《漢語語法史》,《王力文集》第十一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初版由商務印書館於1989年出版)
王引之等(1983)《經傳釋詞/補/再補》,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仲英(1990)〈《左傳》「能、可、欲、敢」等詞的使用情況調查兼論其詞性〉,《陜西師範大學學報》1990.1,頁85-88。
王年一(1960)〈也談助動詞〉,中國語文》1960.5,頁217-219。
王玥雯、葉桂郴(2006)〈從情態範疇到將來範疇——試論漢譯佛經中將來時標志「當」的語法化〉,《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6.8,頁56-58。
王紅衛(2008)〈漢語情態動詞「能」語法化的類型學研究〉,《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2008.4,頁131-135,頁33-35。
王紅衛(2009)〈漢語情態動詞「能」語義演變的機制〉,《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5
王鴻濱(2001)〈《春秋左傳》中助動詞「可以」探源〉,《漢中師範學院學報》2001.2,頁89-91。
王鴻濱(2002)〈春秋左傳「以為」結構分析〉,《唐都學刊》2002.2,頁104-106。
王锳(1995)〈古漢語中「敢」表「能」義例說〉,《古漢語研究》1995.4,頁61、3。
古川裕(2005)〈現代漢語的「中動語態句式」——語態變換的句法實現和詞法實現〉,《漢語學報》2005.2,頁22-32。
史金生(2003)〈語氣副詞的範圍、類別和共現順序〉,《中國語文》2003.1,頁17-31。
史震己(1980)〈古代漢語中的「以……為……」句式,《語言文學》1980.4,頁27-31。
白曉紅(1997)〈先秦漢語助動詞系統的形成〉,《語言研究論叢》第七輯,北京:語文出版社,頁211-229
石定栩(1998)〈漢語主題句的特性〉,《現代外語》1998.2,頁40-57。
朱有明(1986)〈上古漢語中的「可」、「可以」〉,《新疆大學學報》1986.2。
朱承平(1988)〈先秦時期的「謂」字句〉,《中南民族大學學報》1988.6。
朱冠明(2002)《《摩訶僧祇律》情態動詞硏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
朱冠明(2003)〈漢語單音情態動詞語義發展的機制〉,《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6,頁43-48。
朱冠明(2005)〈情態與漢語情態動詞〉,《山東外語教學》2005.2,頁17-21。
朱冠明(2008)《《摩訶僧祇律》情態動詞硏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長安出版社,1981年。
何一寰(1966)〈論「以為」在古籍中的用法〉,《中國語文》1966.1,頁25-28。
何琳儀(1998)《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何樂士(1988/2000)〈論《左傳》前八公與後四公的語法差異〉,《古漢語語法研究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61-109。(本文修改自發表於《古漢語研究》1988.1之同名文章)
何樂士(1989/2004)《《左傳》虛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樂士(2006)《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
吳春生(2008)〈「當」的語法化〉,《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8.2,頁128-130。
吳崢嶸(2005)〈《左傳》中「請」與「求」的詞義差異及其語用選擇〉,《北方論叢》2005.2,頁35-39。
呂叔湘(1921/2001)〈論毋與勿〉,《呂叔湘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32。(原載《華西協合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一卷四期,1921年)
呂叔湘(1942/2004)《中國文法要略》,《呂叔湘文集》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初版由北京商務印書館於1942年出版上卷,1944年出版中下卷)
呂叔湘(1979/2001)〈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呂叔湘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324-414。(初版由北京商務印書館於1979年出版)
呂叔湘、王海棻編(2005)《《馬氏文通》讀本》,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巫宜靜(2005)〈「以為」的句式及語意演變〉,《清華學報》35卷1期,頁37-72。new window
巫宜靜(2007)《「以為」的歷史演變》,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巫雪如(2010a)〈上古語氣詞「與」「邪」新探──以出土文獻為主的論述〉,《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二期,2010年6月,頁79-118。new window
巫雪如(2010b)〈楚簡考釋中的相關語法問題試探〉,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編,《簡帛》第五輯,頁179-194。
巫雪如(2010c)〈〈民之父母》、〈孔子閒居》及〈論禮〉若干異文的語言分析──兼論《孔子家語》的成書問題〉,《漢學研究》28.4:319-349。new window
巫雪如(2011a)〈楚國簡帛中的「囟/思」、「使」問題新探〉,《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七十五期,2011年11月,頁1-34。new window
巫雪如(2011b)〈由先秦指代詞用法探討郭店、上博及今本《禮記》〈緇衣〉之相關問題──兼探三本〈緇衣〉之流傳〉,《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學系。
李宇明(1997)〈非謂形容詞的詞類地位〉,《中國語文》1997.1,頁1-9。
李佐丰(1991)〈《左傳》的「語」「言」和「謂」「曰」「云」〉,《語言學論叢》第十六輯,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73-190。
李佐丰(1994)《文言實詞》,北京:語文出版社。
李佐丰(2003)《先秦漢語實詞》,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李佐丰(2005)《古代漢語語法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明(2001)《漢語助動詞的歷史演變研究》,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
李明(2003)〈試談言說動詞向認知動詞的引申〉,《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一),北京商務印書館,頁350-370。
李朝遠(2005)〈姑成家父〉,《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37-250。
李運富(1994)〈《左傳》謂語「請」字句的結構轉換〉,《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4.3,頁49-54。(同時收錄於《第一屆國際先秦語法研討會論文集》,長沙:岳麓書社,頁171-180)
李零(2002)〈容成氏〉,《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47-292。
李零(2004)〈曹沫之陳〉,《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39-284。
李戰子(2007)〈《語氣.情態》導讀〉,收錄於帕莫(F. R. Palmer)著《語氣.情態》(Mood and Modality),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頁13-31。
李臨定(1983)〈「判斷」雙謂句〉,《語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9-31。
沈家煊(1989)〈「判斷詞語」的語義強度〉,《中國語文》1989.1,頁1-8。
沈家煊(1995)〈「有界」與「無界」〉,《中國語文》1995.5,頁367-380。
沈家煊(2001)〈語言的「主觀性」與「主觀化」〉,《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頁268-275。
沈培(2005)〈周原甲骨文裏的「囟」和楚墓竹簡裏的「囟」或「思」〉,《漢字研究》第1期,2005年6月,頁345-366。
沈培(2008)〈由上博簡證「如」可訓為「不如」〉,《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頁152-259。
汪維輝(2000)《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硏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谷峰(2010)《先秦漢語情態副詞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
車淑婭(2005)〈論詞義演變對句式演變的影響——以「請」字為例〉,《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05.4,頁74-78。
辛志鳳(2000)〈試析古漢語「以……為……」結構,《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0.6,頁71-72。
忻愛莉(1998) Modality in Taiwan Southern Min. (《台灣閩南語情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周法高(1961)《中國古代語法:造句編(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三十九。
周法高(1968)〈上古語法札記〉,《中國語言學論文集》,香港:崇基書局,頁291-327。new window
周鳳五(2000)〈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頁57-59。
周鳳五(2006)〈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簡帛》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19-135。
周鳳五(2007)〈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三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58-67。
周鳳五(2009)〈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新探〉,《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期,2009年6月,頁51-68。new window
孟蓬生(2003)〈上博竹書(二)字詞劄記〉,「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1月14日。
孟蓬生(2004)〈上博竹書(二)字詞劄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頁472-477。
孟蓬生(2005)〈上博竹書(四)閒詁,「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2月15日。(收入《簡帛研究2004》,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68-78)。
屈萬里(1986)《尚書釋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房紅梅(2006)〈言據性研究述評〉,《現代外語》2006.2,頁191-196。
易孟醇(1989)《先秦語法》,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林麗卿(1997)《漢語的「難字結構」與「難字複合詞」》,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武振玉(2008)〈兩周金文助動詞釋論〉,《殷都學刊》2008.4,頁114-117。
河北省文物硏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1997)《定州漢墓竹簡:論語》,北京:文物出版社。
河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编著(2003)《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
姚振武(1997)〈「以為」的形成及相關問題〉,《古漢語研究》1997.3,頁25-32。
姚振武(1999)〈先秦漢語受事主語句系統〉《中國語文》1999.1,頁43-53。
姚振武(2003)〈《晏子春秋》的助動詞系統〉,《中國語文》2003.1,頁66-76。
姚振武(2005)《《晏子春秋》詞類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段玉裁(1989)《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段業輝(2002)《中古漢語助動詞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紀國泰(1993)〈淺議「敢」字可以訓「能」〉,《西華大學學報》1993.1,頁52-54。
胡壯麟(1994)〈語言的可證性〉,《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1,9-15。
胡壯麟(1995)〈漢語的可證性和語篇分析〉,《湖北大學學報》1995.2,頁13-23。
胡性初(1987)〈古代漢語副詞獨用的探索〉,《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87.4,頁62-68
胡裕樹、范曉(1995)《動詞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胡裕樹、范曉(1996)《動詞研究綜述》,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胡龍彪、黃華新(2006)《邏輯學教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范開泰(1988)〈語義分析說略〉,《語法硏究和探索》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57-73。
苗文利(1992)〈試談「敢,不敢也」〉,《聊城大學學報》1992.1,頁117-119。
唐啟運(1988)〈論「以為」的語法特點〉,《古漢語論集》第二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頁301-312。
孫冬妮(2005),《上古漢語助動詞研究》,武漢大學碩士論文。
孫良明(2007)〈關於「見Vt」結構中「見」的語法、語義特徵問題〉,《古漢語研究》2007.2,頁50-55。
孫德金(1996)〈漢語助動詞的範圍〉,胡明揚主編《詞類問題考察》,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頁286-307。
徐中舒(1990)《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徐烈炯、劉丹青(2007)《話題的結構與功能》(增訂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晶凝(2008)《現代漢語話語情態研究》,北京:昆侖出版社。
殷國光(2008)《《呂氏春秋》動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殷國光(2008)《呂氏春秋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荊門市博物館編(1998)《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袁毓林(1995)〈詞類範疇的家族相似性〉,《中國社會科學》1995.1,頁154-170。
袁毓林(2005)〈基于隸屬度的漢語詞類的模糊劃分〉,《中國社會科學》2005.1,1164-177。
馬承源主編(2001-2008)《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馬建忠(1989/1998)《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
馬悅然(1982)〈關於古代漢語表達情態的幾種方式〉,《中國語文》1982.2,頁109-118。
馬景侖(1991)〈古漢語情態副詞「信、誠、實、果」的詞義差別〉,《江蘇大學學報》1991.1,頁64-67。
馬慶株(1988)〈能願動詞的連用〉,《語言研究》1988.1,頁18-28,後收入馬慶株(2004)《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慶株(1988/2004)〈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12-41。(原載《中國語言學報》(三),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馬慶株(1989/2004)〈能願動詞的意義與能願結構的性質〉,《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59-67。(原載《語言學通訊》1989.3-4。)
馬慧(2006)〈先秦時代「得」的語法化〉,《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6.5,頁20-23。
高名凱(1948/1957)《漢語語法論》(修訂本),北京:科學出版社。(初版由上海開明書店於1948年出版)
高明(1999)〈論《史記》中的「以為」結構〉,《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9.2,頁76-81。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1980)《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1985)《馬王堆漢墓帛書(肆)》,北京:文物出版社。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1987)《馬王堆漢墓帛書(參)》,京:文物出版社。
崔希亮(2003)〈事件情態和漢語的表態系統〉,《語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北京:商務印書館,頁331-347。
崔棠華(1981)〈古漢語中的「以……為……」結構〉,《遼寧師院學報》1981.3,頁67-71。
崔誠恩(2002)《現代漢語情態副詞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語言系博士論文。
張月明(1997)〈《論語》、《孟子》、《左傳》中的「可以」〉,《古漢語研究》頁50-54。
張古榮(1996)〈淺談古漢語副詞的語法功能〉,《西南民族學院學報》(漢語言文學研究專輯)1996.S6,頁62-65。
張玉金(2004)《西周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玉惠、徐夢葵(1981)〈古代漢語「請」字探究〉,《吉林師範大學學報》1981.1,頁84-89。
張宇恕(1989)〈說「以為」〉,《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989.3,頁99-101。
張成福、余光武(2003)〈論漢語的傳信表達——以插入語研究為例〉,《語言科學》2003.3,頁50-58。
張伯江(1997)〈認識觀的語法表現〉,《當代語言學》1997.2,頁15-19。
張家文(2001)〈古漢語介詞「以」支配成分的移位和省略〉,《古漢語研究》2001.4,頁44-48。
張國憲(1995)〈現代漢語的動態形容詞〉,《中國語文》1995.3,頁221-229。
張誼生(1998)〈說「永遠」——兼論漢語詞類研究中若干理論問題〉,《漢語教學與研究》1998.2,頁19-34。
張誼生(2000a)《現代漢語副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張誼生(2000b)〈現代漢語副詞的性質、範圍與分類〉,《語言研究》2000.1,頁51-63。
張誼生(2004)《現代漢語副詞探索》,上海:學林出版社。
張雙棣、殷國光、陳濤(1993)《呂氏春秋詞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張麗麗(1993)《現代漢語中的法相詞》,技術報告93-02,中央研究院資訊所出版。new window
曹逢甫(1990)著、王靜譯(2005)《漢語的句子與子句結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原書為:Ts’ao, Feng-fu (1990). Sentence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國語的句子與子句結構》),臺北:學生書局。)new window
曹逢甫(1996)〈漢語的提升動詞〉,《中國語文》1996.3,頁172-182。
曹逢甫、林麗卿(2001)〈橫看成嶺側成峰——以漢語難字結構為例談句法與構詞之間的關係〉,《現代中國語研究》第2期,頁59-88。
曹錦炎(2008)〈凡物流形〉甲、乙,《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19-300。
梁式中(1960)〈關於助動詞〉,《中國語文》1960.5,頁213-216。
莊惠茹(2003)《兩周金文助動詞詞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和平(1991)〈漢語情態助動詞語義和句法初探〉,《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郭曉麟(2010)〈「希望」和「願意」的願望表達模式解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10.4,頁57-62。
郭錫良(1988、1989/1997)〈先秦語氣詞新探〉,《漢語史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53-81。(原載《古漢語研究》1988創刊號及1989.1)
郭錫良(1998)〈介詞「以」的起源和發展〉,《古漢語研究》1998.1,頁1-5。
陳光磊(1981)〈關於衡詞的考察〉,《復旦學報》增刊語言文字專輯,頁40-51。
陳佩芬(2007)〈平王問鄭壽〉,《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53-265。
陳佩芬(2008)〈鄭子家喪〉甲、乙,《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69-188。
陳承澤(1922/1959)《國文法草創》,北京:商務印書館。(初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於1922年出版)
陳偉(2003)〈竹書〈容成氏〉零識〉,《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新世紀的古文字學與經典詮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10月,頁295-300。
陳偉武(2003)〈新出楚系竹簡中的專用字綜議〉,《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頁99-106。
陳望道(1978)《文法簡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陳斯鵬(2003)〈論周原甲骨和楚系簡帛中的「囟」與「思」─兼論卜辭命辭的性質〉,《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新世紀的古文字學與經典詮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10月,頁393-413。
陳斯鵬(2006)〈略論楚簡中字形與詞的對應關係〉,《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頁210-233。
陳鼓應主編(1993)《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鼓應主編(1995)《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劍(2005a)〈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2月12日。
陳劍(2005b)〈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2月15日。
陳穎(2009)《現代漢語傳信範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章士釗(1907/1925)《中等國文典》,上海:上海書店。(初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於1907年出版)
傅雨賢、周小兵(1991)〈口語中的助動詞〉,《語法研究和探索》(五),北京:語文出版社,頁184-196。
傅斯年(1940/1952)《性命古訓辨證》,《傅孟眞先生集》第三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原為1940年出版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乙種之5)。
傅繼宗(1990)〈「以……為(以為)」淺釋〉,《學術交流》1990.2,頁146-148。
彭再新、劉紅花(2002)〈《詩經》中「宜」字的意義和用法〉,《懷化師院學報》2002.1,頁75-77。
彭利貞(2007)《現代漢語情態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2008)〈攻研雜志(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http://www.guwenzi.com) 2008年2月1日。
斯爾螽(1980)〈「以為」、「以……為……」在古漢語裏的幾種特殊用法〉,《中國語文教學》1980.10,頁27-31。
湖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1995)《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
湖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2000)《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1991)《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湯廷池(1988)《漢語詞法句法論集》,臺北:學生書局。new window
湯廷池(2000)〈漢語的情態副詞:語意內涵與句法功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1:199-219。new window
湯廷池、湯志真(1997/2000)〈華語情態詞序論〉,《漢語語法論集》,臺北:金字塔出版社,頁81-101。(原文發表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語文分析組》,頁175-197,臺北:世界華文出版社。)new window
湯餘惠(1999)〈金文中的「敢」和「毋敢」〉《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吉林大學出版社,頁54-57。
賀陽(1992)〈試論漢語書面語的語氣系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5,頁59-66。
黃岳洲(1956)〈區別助動詞、副動詞、副詞的一般方法〉,《語文學習》1956.12,頁34。
黃郁純(1999)《漢語能願動詞之語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盛璋(1956)〈助動詞和動詞等的界限問題〉,《語文學習》1956.12,頁33-34。
奧田寬(2000)〈作為助動詞的「容易」和「好」》,《語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務印書館,頁243-256。
楚永安(1986)《文言複式虛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楊伯峻(1981/2000)《古漢語虛詞》,北京:中華書局。
楊伯峻(1987)《孟子譯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
楊伯峻(1993)《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楊伯峻、何樂士(1992)《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
楊伯峻、何樂士(2001)《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修訂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楊樹達(1928/2008)《詞詮》,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於1928年出版)
楊樹達(1930/2007)《高等國文法》,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於1930年出版)
溫鎖林(2001)《現代漢語語用平面硏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董秀芳(2005)〈古漢語中賓語的表層隱現條件及其解釋〉,《語言學論叢》31: 219-241。
裘錫圭(2004)〈讀上博簡《容成氏》劄記二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25,頁314-317。
解惠全(1987)〈談實詞的虛化〉,《語言研究論叢》第四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頁208-227。
解惠全、崔永琳、鄭天一編著(2008)《古書虛詞通解》,北京:中華書局。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1977/2001)《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裴學海(1954/1982)《古書虛字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趙大明(1998)〈《左傳》中「以」的語法意義與功能〉,《走向新世紀的語言學》,臺北: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頁246-260。
趙元任著(1968)、呂叔湘譯(2005)《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原書為:Chao, Yuen-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趙丕杰(1991)〈論「可」並非但表被動更非表被動的助動詞〉,《天津師大學報》1991.3,頁70-74。
趙誠(1999)《甲骨文簡明詞典》,北京:中華書局。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1975)《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2010)《銀雀山漢墓竹簡(貳)》,北京:文物出版社。
齊春紅(2008)《現代漢語語氣副詞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齊滬揚(2002)《語氣詞與語氣系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劉川民(1994)〈上古漢語中「以A為B」式變換結構及相關問題〉,《呼蘭師專學報》1994.3,頁53-56。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巧芝(2004)〈從副詞謂語句看古漢語「必」字的詞性〉,《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4.4,頁111-112。
劉利(1994)〈從《國語》的用例看先秦漢語的「可以」〉,《中國語文》1994.5,頁382-387。
劉利(1998)〈先秦助動詞「得」字用法的考察〉,《古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頁283-292。
劉利(2000)《先秦漢語助動詞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承慧(1998)〈試論先秦漢語的構句原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1,頁75-101。new window
劉承慧(1999)〈先秦漢語的結構機制〉,《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五輯:語言中的互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頁565-591。new window
劉承慧(2006a)〈先秦動詞類型及詞性轉化——從Croft 「因果鏈」 假設談起〉,《語言學論叢》34:76-97。
劉承慧(2006b)〈先秦漢語的受事主語句和被動句〉,《語言暨語言學》7.4:825-861。new window
劉承慧(2007)〈先秦「矣」的功能及其分化〉,《語言暨語言學》,8.3:743-766。
劉承慧(2008)〈先秦「也」、「矣」之辨──以《左傳》文本為主要論據的研究〉,《中國語言學集刊》第2卷第2期,頁43-71。
劉堅(1960)〈論助動詞〉,《中國語文》1960.1,頁1-4。
劉淇(2004)《助字辨略》,北京:中華書局。
劉景農(1959/2003)《漢語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初版由北京中華書局於1959年出版)
劉樂賢(2005)〈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2月15日。
樊青杰(2008)《現代漢語傳信範疇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
蔣紹愚(2007)〈從助動詞「解」、「會」、「識」的形成看語義的演變〉,《漢語學報》2007.1
鄭天剛(2001)〈助動詞的語義特徵和句法特徵〉,《漢語言文化研究》第八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頁60-73。
鄭貴友(1989)〈漢語「助動詞」的研究芻議〉,《漢語學習》1989.6,頁23-27。
鄭縈(2003)〈從方言比較看情態詞的歷史演變〉,《慶祝曹逢甫教授六十華誕論文集》,《台灣語文研究》第一卷第一期,台北:文鶴出版公司,頁107-143。new window
鄭縈(2004)〈「可」與「可以」的歷史發展與互動〉,第五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語法史研討會,2004年8月20-22日,台北中央研究院。
魯川(2003)〈語言的主觀信息和漢語的情態標記〉,《語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北京:商務印書館,頁317-330。
魯曉琨(2004)《現代漢語基本助動詞語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濮茅左(2007)〈競公瘧〉,《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57-192。
濮茅左(2008)〈君人者何必安哉〉甲、乙,《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89-218。
薛鳳生(1997)〈古漢語中的主語省略與所謂的被動句型〉,《中國語言學論叢》,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頁105-117。
薛鳳生(1998)〈試論漢語句式特色與語法分析〉,《古漢語研究》1998.4,頁67-74。
薛儒章(1991)〈「以…為…」式辨析〉,《天津教育學院學報》1991.3,頁53-55。
謝佳玲(2002)《漢語的情態動詞》,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謝佳玲(2006a)〈華語廣義與狹義情態詞的分析〉,《華語文教學研究》第3卷第1期,頁1-25。new window
謝佳玲(2006b)〈漢語情態詞的語意界定:語料庫為本的研究〉,《中國語文研究》第21期,頁45-63。
韓自強(2004)《阜陽漢簡《周易》硏究:附《儒家者言》章題《春秋事語》章題及相關竹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魏培泉(1982)《莊子語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碩士論文,。
魏培泉(1994)〈古漢語被動式的發展與演變機制〉,《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2:293-319。new window
魏培泉(1997)《上古漢語詞類標注手冊》,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計劃技術報告。
魏培泉(1999)〈古漢語語料斷詞標類的準則與問題〉,詞彙語意與詞彙演變研討會,台北福華太平洋翡翠灣。
魏培泉(1999)〈論先秦漢語運符的位置〉, In Alain Peyraube and Sun Chaofen, (eds.) In Honor of Tsu-lin Mei: Studies on Chinese Historical Syntax and Morphology. Paris: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魏培泉(2000)〈先秦主謂間的助詞「之」的分布與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3,頁619-678。new window
魏培泉(2001)〈「弗」、「勿」拼合說新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1,頁121-215。
魏培泉、譚樸生、劉承慧、黃居仁、孫朝奮(1997)〈建構一個以共時與歷時語言研究為導向的歷史語料庫〉,《中文計算語言學期刊》1.2:131-145。new window
龐樸(2000)〈郢燕書說─郭店楚簡及中山三器心旁文字試說〉,《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頁37-42。
廬卓群(1996)〈助動詞「欲」的發展軌迹跡〉,《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96.5,頁36-40。
譚世勛(1985)〈試論「以A為B」結構的發展〉,《華南師大學報》1985.4,頁90-06。

Bloomfield, Leonard 著、袁家驊譯(1980)《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Fillmore, C.J. 著、胡明揚譯(2002)《格辨》,北京:商務印書館
Li, & Thompson著,黃宣範譯(1983)《漢語語法》,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二、英文部份

Allwood, Jens S. & Lars-Gunnar Anderson & Östen Dahl. (1977) Logic in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ustin, John. (1975)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2nd E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ybee, Joan L, Revere Perkins & William Pagliuca. (1994)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 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ybee, Joan L. (1985) Morphology: A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Meaning and Form.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Bybee, Joan L. (1995) “The Semantic Development of Past Tense Modals in English.” In Joan Bybee, Suzanne Fleischman, (eds.) Modal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 Benjamins.
Chafe, Wallace. (1986) “Evidentiality in English Conversation and Academic Writing. In Chafe, W & Johanna Nichols, (eds.) Evidentiality 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 261-272. Norwood: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Chao, Yuan-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eng, Lisa Lai Shen. (1989) “Transitivity alterna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In M. Chan and T. Emst, (Ed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215-243.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
Chung, S, Timberlake, A. (1985) “Tense, Aspect and Mood”. In Shopen, T. (ed.)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v. III: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58.
Coates, Jennifer. (1983) The Semantics of the Modal Auxiliaries, London: Croom Helm.
Comrie, Bernard. (1985) Ten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ndale, Patrick & Liliane Tasmowski. (2001) Introduction: Evidentiality and related notions. Journal of Pragmatics 33: 339 - 48.
Dirven, René & Marjolijn Verspoor eds. (1998) 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Dobson, W. A.C.H. (1959) Late Archaic Chinese: A Grammatical Study.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Droste, F.S. (1968) “Intention, Meaning, Interpretation.” Lingua 21:126-134.
Finegan, E. (1995)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an introduction”. In Stein & Wright, (eds.)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vón, T. (1989) Mind, Code, and Context Essays in Pragmatics. Hilsdale: Erlbaum.
Givón, T. (1994) “Irrealis and the Subjunctive”. Studies in Language, 18:265-337.
Halliday, M. A. K. (1970)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Language as Seen from a Consideration of Modality and Mood in English”.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6.3:322-361.
Halliday, M. A. 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 A. 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London: Edward Arnold.
Harbsmeier, Christoph. (1989) “The classical Chinese modal particle yi (已)”,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Section on Linguistics. Taipei: Academia Sinica, pp. 471-503.
Haser, Verena. (2000) Metaphor in semantic change. In Antonio Barcelona (ed.)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Hopper, J. B. (1975) “On asserative predicates”. In John P. Kimball,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4).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sueh, Frank. (1994) “Subject deletion and “passive construc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aper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Pre-Qin Chinese Grammar, ed. by R. Gassmann and L. He, pp. 383-419. Changsha: Yuelu Press.
Huddleston, Rodney. (1976) “Some Theoretical Issues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English Verb”. Lingua 40:331-83.
Huddleston, Rodney. (1984) Introduction to the Grammar of Englis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espersen, Otto. (1924/2007)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Johnson, Mark. (1987)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amio, A. (1994) The theory of territory of information: the case of Japanese. Journal of Pramatics 21:67-100.
Kamio, A. (1997) Territory of Informa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Lakoff, George.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mpert, Günther & Martina Lampert. (2000)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s) of Modality: Essences and Ideologies: a Study in Linguistic (meta-) Categorization. Frankfurt am Main & New York: Peter Lang.
Li, Charles N. and Sandra A. Thompson. (1981)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n, Jo-wang & Chih-Chen Jane Tang. (1995) “Modals as Verbs in Chinese: A GB Perspective”,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1。
Lyons, John. (1977) Semantics, 2 Vols.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lmqvist, Goran. (1981) “On the functions and meanings of the graph 其 CHYI in the TZUOOJUANN.” In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Section on Linguistics and Paleography. Taipei: Academia Sinica. 365-389.
Matlock, Teenie. (1989) Metaphor and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evidentials.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 15: 215 - 25.
Meisterernst, Barbara. (2008a) “Modal verbs in Han period Chinese Part I: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kĕ 可 and kĕyĭ 可以”.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37.1:85-120.
Meisterernst, Barbara. (2008b) “Negative Marker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modal auxiliary verbs kĕ 可 and kĕyĭ 可以”.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37.2:197-222.
Meisterernst, Barbara. (2011) “From obligation to future? A diachronic sketch of the syntax and the semantics of the auxiliary verb dāng 當”.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40.2:137-188.
Mithun, Marianne. (1986) Evidential diachrony in Northern Iroquoian. In Chafe, W & Johanna Nichols, (eds.) Evidentiality 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 89-112. Norwood: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O''Connor, D.J. (1954) “Reviewed Work(s):An Essay in Modal Logic by Georg H. von Wright”. 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5.18:166-167.
Palmer, F. R (1979) Modality and the English Modals. London: Longman.
Palmer, F. R. (1986) Mood and Moda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lmer, F. R. (1990) Modality and the English Modals (2nd ed.).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Palmer, F. R. (2001) Mood and Modality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pafragou, Anna. (2000) Modality: Issues in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 Amsterdam & New York: Elsevier.
Perkins, Michael R. (1983) Modal Expressions in English. Norwood, N.J.: Ablex Pub. Corp.
Peyraube, Alain. (2000) “On the modal auxiliaries of possibility in Classical Chinese.” In H. S. Wang F. Tsao & C. Lien (ed.)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Taipei: Crane Publishing Co.
Peyraube, Alain. (2001) “On the modal auxiliaries of voli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In Hilary Chappell (ed.) Sinitic Grammar: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ulleyblank, Edwin G.. (1992) Outline of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Vancouver: UBC Press.
Quirk, Randolph & Sidney Greenbaum & Geoffrey Leech & jan Svartvik. (1985)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Radford, Andrew. (1988)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 A First Course.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scher, N. (1968) Topics in Philosophical Logic. Drodrecht: Reibel.
Shopen, Timothy. (1985)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imon, Walter (1951) “DER ERL JIANN 得而見 and DER JIANN 得見 in LUENYEU 論語 VII, 25”, Asia Major 2.1:46-67.
Sweetser, Eve. (1990)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i, James H-Y. (1984) “Verbs and Times in Chinese: Vendler’s Four Categories.” In D. Testen, V. Mishra, and J. Drogo (eds.) Papers from the Parasession on Lexical Semantics, 287-296. 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Takashima, Kenichi(1994) “The modal and aspectual particle Qi in Shang Chinese”,《第一屆國際先秦漢語語法研討會論文集》,頁479-565,長沙:岳麓書社。
Taylor, John R. (2002) Cognitive Grammar.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iee, Henry Hung-Yeh. (1985) “Modality in Chinese”. In Nam-Kil and Henry Hung-heh Tiee (eds.) Studies in East Asian Linguistics. Los Angeles: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84-96.
Traugott, E. and E. König. (1991)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of Grammaticalization Revisited.” In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Vol. 2, E. Traugott and B. Heine (eds.), 189-218. Amsterdam: Benjamins.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1982) “From propositional to textual and expressive meanings; some semantic-pragmatic aspects of grammaticalization.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In Winfred P. Lehmann and Yakov Malkiel (eds.),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245-271. Amsterdam: Benjamins.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1989) “On the rise of epistemic meanings in English: An example of subjectification in semantic change”, Language 65.1:31-55.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2002) 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2006) “Historical aspects of modality.” In William Frawley (ed.), The Expression of Modality. .107-139.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Ts’ao, Feng-fu (1990). Sentence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國語的句子與子句結構),臺北:學生書局。
Tsang, Chui Lim. (1981) A Semantic Study of Modal Auxiliary Verbs in Chinese. Ph. D. Dissertation, UMI.
van der Auwera, J. and Plungian, V. (1998) “Modality’s semantic map”. Linguistic Typology 2:79-124.
von Wright, G. H. (1951) An Essay in Modal Logic. Amsterdam: North-Holland.
Willett, Thomas. (1988) “A cross-linguistic survey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evidentiality.” Studies in Language 12.1:51-97.



三、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上古漢語標記語料庫:
http://db1x.sinica.edu.tw/cgi-bin/kiwi/akiwi/akiwi.sh
中央研究院漢籍全文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
http://db1x.sinica.edu.tw/kiwi/mkiwi/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現代漢語語料庫:
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