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病人自主的刑法效應
作者:王志嘉
作者(外文):Wang Chih-Chia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指導教授:陳子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病人自主性被害人承諾告知後同意業務上正當行為病人不適當要求自然死善終安寧緩和醫療條例Autonomyvictim’s promiseinformed consenta proper conduct performed in the course of due businessinappropriate request.natural deathgood deathHospice-Palliative Care Ac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55
由於「病人自主性」的興起,將傳統以「醫師為中心」的醫病關係,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病關係,對於醫療生態產生前所未有的衝擊,在醫療上「病人自主性」興起所引起的相關爭議,在醫學倫理、醫療實務、及司法實務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如何在「醫師專業性」與「病人自主性」取得衡平,在刑法上衍生的爭議應該如何處理,成為本論文研究的核心。
病人自主性的興起,平衡了病人自主與醫師專業,本文初步在醫療與刑法體系建構出「醫病協力的病人自主性」,並具體落實在醫病關係上。換言之,醫師要展現專業,向病人說明並說服病人選擇對病人有利的醫療行為,但是病人有最終的決定權。
病人的自主性,在刑法通常涉及「病人生命身體法益的處分」。「告知後同意原則」,是病人自主性的核心價值,在醫療實務上,最常被用來處理病人生命身體法益處分的議題,在醫界的能見度最高,惟若直接適用在刑法上,會與刑法體系產生矛盾的情形。因為,刑法向來係以「被害人承諾」,而非以「告知後同意」作為生命身體法益處分的阻卻違法事由。關於此部分,本文認為「同意」與「承諾」,在刑法的體系並無不同,僅是用語與解釋空間上的差異。惟對於「被害人承諾」與「告知後同意」,由於歷史發展背景的不同、源自的法律體系也不相同、而且各自有其要件與內涵,故其二者並不相同,但是理念上是相通的。
病人自主性,日趨多元性與多樣性,本文認為各類病人自主性,都必須考慮醫療專業,病人的自主性必會受到醫療專業的影響,不能僅以「被害人承諾」或是「告知後同意」,作為醫療行為的適法性要件,亦需考量醫療專業性與醫師裁量性。因此,各類醫療行為都會有其適法性要件,本文認為醫療行為的適法性要件,應該以法定的阻卻違法事由「業務上正當行為」為主,而非以「被害人承諾」或是「告知後同意」,如此也符合「醫病協力的病人自主性」。
本文初步將「業務上正當行為」,區分為「醫療的」業務上正當行為與「醫美的」業務上正當行為。前者的適法性要件,在病人同意的部分,僅需達到「被害人承諾」,即能阻卻其違法性;後者的適法性要件,在病人同意的部分,需要達到「告知後同意」的程度,始能阻卻其違法性。
醫療上涉及「病人同意」的情形,至少可區分為三大類型。除了單純由同意或拒絕引起的爭議問題(如精神障礙病人的同意、醫療行為中途變更的同意、無知的同意或拒絕、告知後拒絕、以及未得病人同意的醫療行為),以及病人同意權與其他基本權利產生衝突(如耶和華見證人教會信徒拒絕輸血的爭議、孕婦自主性與胎兒生存權的衝突)外,最具重要性的就是醫療上特殊類型同意所衍生的刑法爭議,如家屬參與成年病人的醫療決策以及法定代理人等,本文也透過具體個案分析,探討其與刑法體系的契合與適用。
病人自主性的界限,在醫療上就是處理「病人不適當要求處置」的議題。在台灣,最具爭議與挑戰性的就是「病人未親自就診,委由家屬開藥,醫師是否能開立處方的問題」。由於社會福利制度尚未健全,以及醫療體系人力的受限,在醫師行無餘力,無法至行動不便病人家進行診察,提供醫療服務的情況下,此類病人往往造成病人或家屬,以及醫療實務的困擾,甚至衍生刑事責任的爭議。本文從醫學倫理與法律的角度分析,若醫師曾經就診過該「行動不便」的病人,且輔以各種客觀因素綜合判斷,在家屬提供病人本人的委託書符合代理規定的情形下,將可能同時符合尊重自主原則、病人最佳利益、以及公平正義原則,此時雖然涉及病人或家屬向醫師提出不適當要求,惟就病人權益、醫療實務、社會現況、與我國國情,係符合醫學倫理與法律。
病人生命法益的處分,是處理病人自主性不可避免的問題,特別是在自然死與善終理念的推廣後,成為近年來國人重視的議題,也成為潛在醫療糾紛的來源。處理自然死與善終的議題,最無爭議的就是「末期瀕死病人」-換言之,無論在醫學倫理或是在刑法的概念上,這屬於自然死的概念,醫師並無透過人工方式延長瀕死病人死亡過程的義務,目前也有法律的規定可茲依循。然而,醫療實務最困擾的就是末期病人如何診斷的爭議,在刑法的評價也很重要。
由於醫療的不確定性,醫療實務診斷末期病人常用的方法有三:一、「法條定義」,可採用「嚴格定義的無效醫療」或「寬鬆定義的無效醫療」,無論通說或是實務係以後者為原則。換言之,在判斷是否為末期病人時,需要透過病人的自主性、對生活品質的看法、以及醫師的專業綜合判斷;二、「八大非癌的醫療常規」為主,其準則係參考國內外的醫療常規,雖為行政命令位階,由於已成為醫療常規,在適用上並無爭議;三、「綜合判斷說」,無論是法條定義或是八大非癌的醫療常規在診斷末期病人通常都著重在單一器官,但病人的功能是整體退化的,故國際的安寧療護組織,以及國內醫院亦有相關的研究認為可將病人的「主要疾病」、「其他共病性」、「功能狀態」、以及「其他身體狀況」等,作一綜合判斷來診斷病人是否為末期病人。
死亡與善終最棘手的議題,就是「慢性高齡多重疾患的非末期病人」,展現其生命或醫療自主性,不願意治療或進行任何侵入性醫療,而病人的拒絕可能導致死亡的情形。在病人自主性以及善終的議題興起後,在醫療實務上更是屢見不鮮,成為新興的刑法爭議所在。從醫學倫理觀點,尊重病人的「自主性」、「價值觀」、以及「對生活品質的觀點」最重要。然而,從刑法的觀點,生命處分涉及「生命絕對的保護」以及憲法第15條國家必須「維持人民最基本生存權利」的義務,其如何處理關鍵在於「醫師緊急救治義務」的界限,以及人是否有「選擇死亡的權利」的爭議。
關於此爭議,無論在醫學倫理與刑法上都是高度的難題,「救治與否」都有不妥之處。如採違逆病人意思表示而予以救治的觀點,可透過「義務衝突」或「緊急避難」,以阻卻違法性;若採尊重病人自主性而不予急救,可以「病人自主權與生命權,均是憲法上的權利」、「尊重病人自主性是醫學倫理核心價值」、「此類病人不是於國家生命絕對保護的範圍」、「醫師並無公權力的角色即便有也有比例原則的適用」、「屬於不作為犯的一部分,醫師無作為可能性」、以及「透過不具期待的可能性阻卻罪責」等阻卻違法事由阻卻其違法性,本文採可尊重病人自主性的不予急救說。
病人自主性,所引起爭議或醫療糾紛案件層出不窮,不少案件本身即具有倫理的爭議性,由於涉及病人自主性與醫師裁量性的界限,最重要即在於「價值判斷」,由於欠缺本土化的文獻與常模,故於論文撰寫期間進行曾提出研究計畫進行「本土化病人自主性」的研究,以期提供病人自主性本土化的常模,惟該研究係屬於「量性」,與本文屬於「質性」論述的博士論文,在契合上有困難,而且研究上仍有不盡完善之處,然其對於本論文論述適足以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故將此部分置於論文的結論與建議後,以附錄的方式呈現。
最後,病人自主性的議的興起,衝擊了醫界、法界、與民眾,從正面思考,維護了病人的自主性,醫院及醫師也加強了醫療品質、醫療專業、以及醫學倫理等,醫病互為協力的病人自主性,為醫病雙贏締造了契機;惟在過渡時期,法價值的未定性,民眾、法界、與醫界的確無所適從,確實也造成了五大重症科皆空、護理師短缺、醫病關係緊張、以及防禦性醫療等情形。醫療刑法領域,如何做出適當的判斷與評價,兼顧病人自主性與醫療專業,穩定其法價值的判斷,使醫病間能能在正常軌道中運行成為當務之急。因此,本文透過闡述醫學倫理上病人自主性的概念,融入刑法的體系中,並分析醫療上常見的病人生命身體法益處分的類型與價值判斷,最後藉由本土化的自主性分析,希望能對醫學與法律的整合有所助益。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criminal issues on the patient autonomy. First of all, we discuss the balance between patient autonomy and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We analyze the contents and features of the four principles of biomedical ethics (PBE)- the principles of respect for autonomy, nonmaleficence (do no harm), beneficence, and justice. The conclusion is that both the patients and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get the best interests on the basis of the patient autonomy.
To realize the contents of the patient autonomy in Criminal Law, we have to define and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practices. The medical practices include two categories, broad ones and narrow ones. We have to get the patients' consents before performing most of the medical practices. The concepts of consent may come from two origins. One is the informed consent, which is originated from the Common Law. The other is the victim's promise (Einwilligung des Verletzten), which is originated from the Civil Law. Therefore, we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nsent and promise,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nformed consent and victim’s promise. We find that the meanings between consent and promise are identical, but the meanings between informed consent and victim’s promise are different.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medical practices, patient autonomy is based on "proper conduct performed in the course of due business." A proper conduct performed in the course of due business is composed of the patients’ consent and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Therefore, we also discus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atients’ consent in various kinds of medical practices. Due to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there are limits on the patient autonomy. We also discuss the managements of three types of inappropriate requests from the patients.
In recent years, the issues on "natural death and good death" are valued. According to the Hospice-Palliative Care Act (the Natural Death Act),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are entitled to refuse life-sustaining treatment. We define the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and we also discuss the courses and issues on legislation and 3-time amendments of the Hospice-Palliative Care Act. Moreover, we discuss the issues on refusing life-sustaining treatments on the non-terminally ill aged patients who have several chronic diseases.
In summary, the patient autonomy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ields of medicine and law. In this thesis, we discuss and integrate the concepts of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and the patient autonomy. We also investigate the viewpoints of the patient autonomy in our culture by questionnaires. We hope this thesis will be the bridge of the gap between medicine and law.
(中文部分作者姓氏筆劃排序,英文部分依年代排序)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原著】
1.王挺熙,醫學尋根之旅,第1版,學富文化,2009年。
2.王澤鑑,民法概要,增訂新版,三民書局及台大法學院,2007年。
3.王澤鑑,民法總則,三民書局,2002年。
4.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第1卷),再版,瑞興圖書,2007年。
5.甘添貴、謝庭晃,捷徑刑法總論(第1卷),再版,瑞興圖書,2006年。
6.甘添貴,刑法案例解評,1999年new window
7.甘添貴,刑法之重要理念,瑞興圖書,1996年。new window
8.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冊),第1版,輔大法學,2001年。
9.林山田,刑法通論(上),第10版,作者自版,2008年。
10.林山田,刑法通論(下),第10十版,作者自版,2008年。
11.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第5版,作者自版,2006年。
12.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第5版,作者自版,2006年。
13.林東茂,刑法綜覽,第6版,一品,2009年。
14.林東茂,刑法綜覽,第5版,一品,2007年。
15.林鈺雄,新刑法總則,第1版,元照,2006年。
16.林誠二,民法債編總論(上),瑞興圖書,2000年。
17.吳志正,解讀醫病關係(I)醫療契約篇,第1版,元照,2006年。new window
18.吳志正,解讀醫病關係(II)醫療責任體系篇,第1版,元照,2006年。new window
19.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第10版,三民書局,2007年。new window
20.吳旭洲,醫療糾紛終結手冊,初版,合記,2005年。
21.柯耀程,通識刑法-基礎入門十六講,第1版,元照出版,2007年。
22.柯耀程,刑法概論,第1版,元照出版,2007年。
23.孫維仁,癌症疼痛治療學,大地之愛癌症基金會,1996年。
24.陳子平,刑法總論,第2版,元照,2008年。
25.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第4版,2001年。
26.陳春山,醫師、病人、醫療糾紛,第3版,書泉,2004年。
27.陳煥生、劉秉鈞,刑法分則實用,三民書局,2006年。
28.許禮安等,安寧緩和療護,第3版,華杏,2012年。
29.曾淑瑜,醫療倫理與法律15講,第1版,元照,2010年。new window
30.曾淑瑜,醫療、法律、倫理,元照出版社,台北,2007 年。
31.張麗卿,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五南,2007年。
32.黃丁全,醫事法,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
33.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第3版,元照,2006年
34.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第3版,元照,2006年
35.劉宜廉、王志嘉主編,陳子平、劉宗榮總校閱,醫療法律教學指引-案例導向教學討論,第2版,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2008年。
36.蔡甫昌,醫學倫理小班教學,第1版,醫策會,2006年。
37.蔡甫昌,臨床倫理病案討論,第1版,橘井,2007年。
38.蔡振修,醫事過失犯罪專論,增訂1版,作者自版,2005年。new window
39.蔡墩銘,刑法精義,第2版,翰蘆圖書,2007年。
40.蔡墩銘,醫事刑事法要論,第2版,翰蘆,2005年。new window
41.鄭逸哲,醫療刑法,作者自版,第1版,2009年。
42.謝博生,健康藍圖,第1版,醫策會,2006年。
43.戴正德、李明濱,醫學倫理導論,增訂第1版,教育部,2006年。
44.戴正德,基礎醫學倫理學,第2版,高立,2002年。
45.嚴久元,當代醫事倫理學,第1版,橘井文化,1999年。new window
46.台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及中華民國醫事法律學會編著,護理業務與法律實務,第2版,中華民國醫事法律學會,2002年。
47.性別與健康教學指引,醫策會,2007年。
48.受試者保護,行政院衛生署,2009年。
49.腦死(台灣神經醫學會出版),第1版,合記,2006年。
50.醫師法解釋彙編,行政院衛生署,2004年。
51.醫療法解釋彙編,行政院衛生署,2006年。
52.藥品非臨床試驗安全性規範,第3版,行政院衛生署,2000年。

【譯著】
1.辛幸珍、許正園、陳汝吟、陳彥元、蔡篤堅譯,Albert R. Jonsen、Mark Siegler、William J.Winslade著,臨床倫理學-臨床醫學倫理決策的實務導引,第1版,合記出版社,2011年。
2.余振華譯著,甘添貴監譯,川端博著,刑法總論,第1版,2008年6月。
3.冷羈生、陶芸、江濤等譯,植木哲著(日),醫療法律學,第1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
4.李城譯,Roberto Margotta著,醫學的歷史,第1版,究竟出版社,2006年。
5.李尚霖譯,田中真由美著,哈佛醫師之路,第1版,原水,2004年。
6.林丹卉、王惟芬譯,Stuart B. Levy 著,抗生素的迷思,商周出版,2004年。
7.林淑娟譯,Jodi Picoult著,姐姐的守護者,第1版,台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
8.吳懿婷譯,Alderman & Kennedy 著,隱私的權利,商周出版,2006年。
9.柳麗珍,臨終之醫療倫理,Ezekiwl J. Emanuel 著,第1版,五南,1999年。
10.陳虹樺,醫療糾紛-處理與實例解說,和田仁孝及前田正一原著,第1版,合記,2003年。
11.郭貞伶、陳雅汝譯,Ronald Dworkin(朗諾.德沃金),生命的自主權,商周出版,2002年。
12.蔡甫昌,臨床生命倫理學,Peter A. Singer編著,第1版,加拿大醫學會授權,醫策會出版,2004年。
13.蔡錚芸等譯,Richard M. Zaner著,倫理師的聲影,政大出版社,2008年。
14.譚家瑜譯,Richard M. Zaner著,醫院裡的哲學家,初版12刷,心靈工作坊,2007年。

(二)期刊論文
1.王志嘉,論急救與建議轉診義務- 台灣高等法院96年醫上訴字第3號刑事判決評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87期,2010年12月。
2.王志嘉、羅慶徽:論性別差異對醫療行為及病人同意的影響,科技法學評論,第6卷第2期,2009年10月。new window
3.王志嘉,評台灣高等法院96年度上易字第2020號「強制罪」刑事判決- 兼論病人生命身體法益的處分與醫師緊急救治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74期,2009年11月。
4.王志嘉、楊奕華、邱泰源、羅慶徽、陳聲平,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有關「不施行,以及終止或撤除心肺復甦術」之法律觀點,台灣家醫誌,第13卷第3期,2003年。
5.王志嘉、陳聲平,拒絕心肺復甦術(DNR)的醫療與法律問題,台灣醫界,第46卷第4期,2003年。
6.王英偉,安寧緩和醫療臨床工作指引,台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2000年。
7.王皇玉,論醫師對藥物副作用之說明-從99年台上字第558號判決談起,出自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册,台灣刑事法學會叢書16,第1版,2012年4月。
8.王皇玉,墮胎‧同意‧隱私權──以美、德法制視角檢視墮胎諮詢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174期,2009年11月。
9.王皇玉,德國醫療刑法論述概說,月旦法學雜誌,第170期,2009年7月。
10.王皇玉,墮胎罪同意問題之研究——兼評「生育保健法」草案關於人工流產相關規定,月旦法學雜誌,第162期,2008年11月。
11.王皇玉,墮胎罪同意問題之研究——兼評「生育保健法」草案關於人工流產相關規定,月旦法學雜誌,第156期,2008年4月。
12.王皇玉,強制治療與緊急避難-評基隆地方法院九十五年易字第223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51期,2007年12月。
13.王皇玉,論醫療行為與業務上之正當行為,台大法學論叢,第36卷第2期,2007年6月。new window
14.王皇玉,論醫師說明義務與親自診察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37期,2006年10月。
15.王皇玉,整形美容、病人同意與醫療過失中之信賴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127期,2005年12月。
16.王維慶、朱怡康、蔡甫昌,無效醫療,當代醫學,第32卷第7期,2005年7月。
17.甘添貴,醫療業務過失與刑事責任,日新司法年刊,台灣屏東地方法院檢察署,2009年8月。
18.甘添貴,醫療糾紛與法律適用- 論專斷醫療行為的刑事責任,月旦法學雜誌,第157期,2008年6月。
19.甘添貴,治療行為與傷害,月旦法學教室第15期,2004年1月。
20.甘添貴,專斷醫療與承諾,月旦法學教室,第17 期,2004 年3 月。
21.甘添貴,人工流產與殺害胎兒,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9期,2001年2月
22.甘添貴,緩和醫療行為之適法性,月旦法學雜誌第38期,1998年7月。
23.朱柏松,整型、美容醫學之區別及其廣告應有之法規範,月旦法學教室,第31 期,2005 年5 月。
24.余振華,得被害人承諾之行為評價,出自刑與思: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元照出版社,2008年11月。
25.邱泰源,「末期醫療照護之常見倫理困境與決策」,澄清醫護管理雜誌第3卷第3期,2007年。
26.李美秀、張鳳麟、馬淑清,護理人員面對知情同意的倫理困境,第17卷第1期,長庚護理,2006年3月。new window
27.李震山,身體不受傷害權,法學講座,第25期,2004年1月。
28.李震山,從生命權與自決權之關係論生前預囑與安寧照護之法律問題,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二期,1999年7月。new window
29.杜麗燕,希波克拉底精神與西方人文醫學理念,自然辯證法通訊第28卷166期,2006年。
30.林東茂,刑事醫療過失探微- 從一個案例說起,月旦法學雜誌,第176期,2010年1月。
31.林東茂,醫療糾紛與法律適用- 醫療上病患承諾的刑法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57期,2008年6月。
32.林萍章,新版手術同意書與知情同意法則,萬國法律,第133期,2004 年2月。
33.林美伶、葉莉莉、陳清惠,影響病人參與醫療決策之論述,護理雜誌,第56卷第3期,2009年6月。new window
34.林美伶、吳詠葳、黃美智,由手術知情同意過程談華人社會文化對自主的意涵,護理雜誌,第55 卷第5期,2008年10月。new window
35.吳俊穎,壽終正寢?-病患親屬代理決定權的探討,月旦法學雜誌,2004年。
36.柯耀程,全民健保醫療詐欺,月旦法學雜誌第5期,1995年9月。
37.姜安波,重症醫療倫理綜論,內科學誌,第4卷第4期,1993年。
38.陳子平,醫療上「充分說明與同意」之法理在刑法上的效應(下),月旦法學雜誌,第179期,2010年4月。new window
39.陳子平,醫療上「充分說明與同意」之法理在刑法上的效應(上),月旦法學雜誌,第178期,2010年3月。new window
40.陳子平,醫師違反緊急救治義務之刑事責任-與日本法之比較,月旦法學雜誌,第158期,2008年7月。
41.陳子平,醫療上充分說明與同意之法理,東吳法律學報,第12卷第1期,2000年2月。new window
42.陳子平,尊嚴死(安樂死)初論,安樂死之合憲性問題研討會,憲政時代,第24卷第1期,1998年7月。
43.陳子平,安樂死與刑事責任,載於「現代刑事法與刑事責任」- 蔡墩銘教授六秩晉五壽誕祝壽論文集,國際刑事法學會及刑事法雜誌,1997年1月。
44.陳亮恭、林瓊玲、吳彬源、林明慧、黃信彰、陳振文,安寧療護病患抗生素使用之探討,安寧療護雜誌,第6卷第3期,2002年。new window
45.陳英淙,論長期昏迷且意願未明者之死亡協助-兼釋疑「死亡協助」一詞,月旦法學,第一二一期,2005年6月。
46.陳祖裕,無效醫療,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25期,2003年。new window
47.陳明進,安樂死問題初探,台東師院學報,第12期,2001年new window
48.陳振業,蔡甫昌,臨床道德兩難的解決,當代醫學,第32卷第5期,2005年5月。
49.陳振崑,從儒家倫理看醫病關係,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11期,2004年11月。new window
50.陳誌雄,遠距醫療與醫師親自診察檢驗義務,中原財經法學,第22卷,2009年6月。
51.陳聰富,醫療法:第六講─告知後同意與醫師說明義務(下),月旦法學教室,第82卷,2009年8月。
52.陳聰富,醫療法:第六講:告知後同意與醫師說明義務(中),月旦法學教室,第81卷,2009年7月。
53.陳聰富,醫療法:第六講:告知後同意與醫師說明義務(上),月旦法學教室,第80卷,2009年6月。
54.陳聰富,拒絕醫療與告知後同意,月旦民商法雜誌,第23卷,2009年3月。
55.陳聰富,醫療法:第三講—醫療行為與犯罪行為(下)—告知後同意的刑法上效果,月旦法學教室,第70卷,2008年8月。
56.陳聰富,醫療法:第三講─醫療行為與犯罪行為(上)─告知後同意的刑法上效果,月旦法學教室,第69卷,2008年7月。
57.郭熙文,藥物治療應權衡利益與風險:由愛妥糖之膀胱癌事件淺談面對藥物警訊的處理,台灣醫界雜誌,第55卷第4期,2012年4月。
58.張麗卿,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借債割肉「得被害人承諾乎?」,法學講座,第25期,2004年1月
59.黃宣穎、蔡甫昌,不予急救醫囑,當代醫學,第32卷第2期,2005年2月。
60.曾淑瑜,醫師之說明義務與病人之同意,法官協會,第9卷第1期,2007年6月。
61.楊秀儀,告知後同意之倫理法律再思考- 縮小理論與實務的落差,月旦法學雜誌,第162期,2008年11月。
62.楊秀儀,論病人自主權-我國法上「告知後同意」之請求權基礎探討,台大法學論叢,第36卷第2期,2007年6月。new window
63.楊秀儀,美國「告知後同意」法則之考察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21期,2005年6月。
64.楊秀儀,論屍體取精之法律爭議及應有的管制架構- 以尊重自主為中心思想,萬國法律,第145卷,2006年2月。
65.楊秀儀,告別馬偕肩難產事件?-新醫療法第82條第2項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2004年9月。
66.楊秀儀,救到死為止?-從國際間安樂死爭議之發展評析臺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3卷第3期,2004年8月。new window
67.楊秀儀,「法定急救義務?強制締約義務?—醫師法第21條、醫療法第43條(現為第60條)性質解析」,台灣本土法學第49期,2003年8月
68.楊秀儀,誰來同意?誰作決定?從「告知後同意法則」談病人自主權的理論與實際:美國經驗之考察,台灣法學會「紀念世界人權宣言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報告,台灣法學會學報第20 期,1999年11月。
69.劉秀枝,看「病」要看「人」,康健雜誌第44期,2002年7月。
70.廖建瑜,論醫師說明義務之建構與發展-兼評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第2676 號判決,成大法學,2005 年12 月。new window
71.劉宜廉、陳慶餘,法律與醫學,出自家庭醫學,第2版,台北:台灣家庭醫學會,2006年6月。
72.蔡甫昌、呂碧鴻:醫學倫理與家庭醫學,出自家庭醫學,第2版,台北:台灣家庭醫學會,2006年6月。
73.蔡甫昌,醫病關係與執業倫理,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21期,2002年。new window
74.蔡甫昌,生命倫理四原則方法,醫學教育,第4卷第2期,2000年。new window
75.賴其萬,醫學是軟硬兼施的科學,科學人,第62 期,2007年4 月。
76.賴明亮,安樂死真的安樂嗎,科學發展月刊,第390期,2005年6月。
77.賴明亮,死刑之存廢:由醫學基礎省思死亡及其相關事件,成大醫訊,2001年9月。
78.盧映潔、高忠漢、朱振國,「患者同意與醫師刑事過失責任之辨正」,台灣法學雜誌第112號,2008年9月。
79.盧映潔等,論醫療行為之常規診療義務,台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4期,2006 年7 月。new window
80.鄭逸哲、林萍章,宗教信仰不得凌駕醫學與法律,軍法專刊,第56卷第4期,2010年8月。new window
81.鄭逸哲,「侵入性外科手術醫療行為」的「構成要件該當性」和「阻卻違法事由」,法令月刊,第60卷第6期,2009年6月。new window
82.從醫美回流外科,洪浩雲再丟震撼彈-他甩掉雷射槍揭開「救醜」大荒謬,商業周刊,第1322期,2013年3月。

(三)專書論文
1.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册,台灣刑事法學會叢書16,第1版,2012年4月。
2.刑與思: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元照出版社,2008年11月。
3.蔡墩銘教授六秩晉五壽誕祝壽論文集,國際刑事法學會及刑事法雜誌,1997年1月。

(四)學位論文
1.王志嘉,死亡協助與刑事責任,東吳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王皇玉,醫療行為於刑法上之評價:以患者之自我決定權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3.王麗姬,安樂死立法可行性的研究,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4.朱福銘,安樂死的倫理向度,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5.吳志正,醫療契約論,東吳大學專業法律碩士班論文,2005年。
6.黃璽文,論醫療上病患同意的刑法效力,東吳大學法律系碩士在職專班法律專業組碩士論文,2007年。
7.廖建瑜,論醫師之說明義務,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年。
8.褚盈鑛,從信任的角度重建現代醫病關係,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五)研討會資料
1.醫療糾紛之政策與法律研討會,台灣大學生醫暨科技倫理、法律與社會中心,台灣大學醫學院104講堂舉行,2010年7月3日。
2.台北醫法論壇第三次-醫療糾紛案例學術研討會,台北榮民總醫院、台灣法學會刑事法委員會、台灣刑事法學會等共同主辦,台北榮總致德堂舉行,2010年5月29日。
3.台北醫法論壇第二次-醫療糾紛案例學術研討會,台北榮民總醫院、台灣法學會刑事法委員會、台灣刑事法學會等共同主辦,台北榮總致德堂舉行,2010年11月21日。
4.台北醫法論壇第一次-醫療糾紛案例學術研討會,台北榮民總醫院、台灣法學會刑事法委員會、台灣刑事法學會等共同主辦,台北榮總致德堂舉行,2009年4月28日。
5.陳聰富,王皇玉,蔡宗珍等,醫療法律實務案例研討專班,醫療法律核心課程與師資培育工作坊第二年度,教育部顧問室「醫學人文社會教師師資培育工作坊」計畫辦公室主辦,台科大國際大樓&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2008年12月13日至2009年2月21日(共計6次)。
6.醫學倫理與醫療法律的交錯與互動學術研討會第二次-病患自我決定權的新紀元,天主教耕莘醫院及台北縣醫師公會主辦,天主教耕莘醫院國際會議廳舉行,2008年3月8日。
7.醫療法律、醫療糾紛與全民健保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醫事法律學會及國泰醫院舉辦,國泰人壽大樓舉行,2008年3月1日。
8.刑事醫療糾紛研討會,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大醫院、台灣法學會刑事法委員會、以及台灣刑事法學會共同舉辦,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2008年1月19日。東海大學「醫療倫理與刑事法律」學術討論會,東海大學法律系、台灣刑事法學會、台灣法學會刑事法委員會等主辦,東海大學波錠廳舉行,2007年10月24日。
9.醫學倫理與醫療法律的交錯與互動學術研討會第一次,長庚醫院主辦,長庚醫院台北分院舉行,2007年10月6日。
10.「健保爭審研討會-從健保爭議案例談醫療倫理法律問題」手冊,行政院衛生署全民健康保險爭議審議委員會及台灣醫學會主辦,台大醫學院舉行,2004年5月22日。
11.「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專業人員臨終關懷研習會,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台灣安寧照顧協會主辦,馬偕醫院淡水院區安寧照護計劃中心舉行,2002年8月。
12.九十年度安寧療護醫師專業在職課程學員手冊。台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2001年。

(五)網路資料
1.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http://www.awker.com/ethics/
2.司法院網站 http://www.judicial.gov.tw
3.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www.moj.gov.tw
4.法源法律網 http://www.lawbank.com.tw
5.中央健保局 http://www.nhi.gov.tw/
6.新北市醫師公會 http://www.tcdrs.org.tw/
7.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http://www.tma.tw/
8.張美玉醫師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006/4728.htm
9.楊秀儀,醫療糾紛「慎」刑化違反平等原則嗎? https://www.facebook.com/doctorvoice.org/posts/304297869686124
10.國家網路醫院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27181&category=%C2%E5%C3%C4%AFe%AFf
11.「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154病房簡介及護理衛教-氣胸」 http://wd.vghtpe.gov.tw/cs/site.jsp?id=2101
12.衛生署有關醫學美容之相關管理,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25&level_no=1&doc_no=86177
13.台大醫院皮膚科http://derm.ntuh.gov.tw/Article.asp?BlockName=ArtView&AT_ID=115
14.希波克拉底醫師誓詞http://www2.cmu.edu.tw/~cmcmd/download/05.pdf
15.耶和華見證人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r/11/today-life5-2.htm
16.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http://www.cde.org.tw/Data/CDEDoc/Documents/%E8%97%A5%E7%89%A9%E7%9B%A3%E8%A6%96.pdf
17.資策會 http://kksc.sg1006.myweb.hinet.net/0624-nkc


二、外文部分
(一)英文書籍
1.Anne Grinyer, Palliative and End of Life Care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Home, Hospice, Hospital, Wiley-Blavkwell, 2012.
2.Dan Longo, Anthony Fauci, Dennis Kasper, Stephen Hauser, J. Jameson,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 VOL with DVD(IE), 18th edi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 2011.
3.Jane Runzheimer, Linda Johnson Larsen, Medical Ethics for Dummies, Wiley, 2011.
4.Keri Thomas and Ben Lobo, Advance Care Planning in End of Life Care, 1st edition, Oxoford, 2011.
5.Albert R. Jonsen, Mark Siegler, William J. Winslade, Clinical Ethics: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Ethical Decisions in Clinical Medicine, 7th edi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 2010.
6.Bonnie F. Fremgen, Medical Law and Ethics, 4th edition, Pearson, 2010.
7.Ilene R. Brenner, How to Survive a Medical Malpractice Lawsuit: The Physician's Roadmap for Success, Wiley-Blavkwell, 2010.
8.Jonsen、Siegler、Winslade,Clinical Ethics:A Practical Approach to Ethical Decisions in Clinical Medicine. 7th ed. New York, NY:McGraw-Hill;2010.
9.Sana Loue, Forensic Epidemiology- Integrating Public and Law Enforcement,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2010.
10.Stephen J. McPhee, JAMA Evidence Care at the Close of Life: Evidence and Experience, 2010.
11.Max Watson, Caroline Lucas, Andrew Hoy, Jo Wells, Oxford Handbook of Palliative Care, 2nd edition, 2009.
12.Tom L. Beauchamp & James F. Childress, Principles of Biomedical Ethics, Sixth Edition, Oxo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3.Lorraine Corfield, Ingrid Granne, William Latimer-Sayer, ABC of Medical Law, 2008.
14.Neil C. Mason and Onora O’Neil, Rethinking Informed Consent In Bioethics, Cambridge, 2007.
15.Robert H. Blank, Janna C. Merrick, End-of-Life Decision Making: A Cross-National Study, MIT, 2007.
16.Emily Jackson, Medical Law–Text, Cases, and Materia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New York, 2006.
17.Eugene Braunwald, et al.,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Sixteenth edi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 U.S., 2005.
18.James Stacey Taylor, Personal Autonomy: New Essays on Personal Autonomy and its Role in Contemporary Moral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st edition, 2005.
19.Chloe-Maryse Baxter, Mark G Brennan, Yvette GM Coldicott, and Maaike Moller, The practical guide to medical ethics and law, 2nd edition, BMA, 2004.
20.George J. Annas, The Right of Patients, 3rd edi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4.
21.Philip Howard and James Bogle, Medical Law and Ethics,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22.Tony Hope, Julian Savulescu, Judith Hendrick, Medical Ethics and Law, 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4.
23.Christina Faull and Richard Woof, Palliative Care, Oxoford, 2002.
24.Faull & Woof, Palliative care. Oxford Handbook of Clinical Medicine, 1st edition, 2002.
25.Lisa Schwartz, Paul E Preece, and Robert A Hendry, Medical ethics:A case–based approach, 2002.
26.Brody H., Squier HA., 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in Behavior&Medicine, Danny Wedding, 3rd edition, Hogrefe & Huber Publishers, Germany, 2001.
27.Neil MacDonald, Palliative Medicine, Oxoford, 1998.
28.Smith G. P. II, Wrongful life or wrongful birth, In Bioethics and the Law, University press of Am. Inc. Lanham Maryland, 1993.

(二)日文書籍
1.甲斐克則編,医事法,第1版第1刷,ブリッジブック(Bridgebook),2008年1月。
2.甲斐克則,醫事刑法への旅Ⅰ(新版),イウス出版,2006年6月。
3.大谷實,いのちの法律学一生命の誕生から死まで,第3版,1999年9月。

(三)期刊論文
1.Lewis JD, Ferrara A, Peng T, et al., Risk of bladder cancer among diabetic patients treated with pioglitazone, KPNC interim report, Diabetes Care, 2011;34, p916-922.
2.Mello MM et al, Malpractice Reform–Opportunities for Leadership b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and Liability Insurers, N Engl J Med, 2010;362(15):p1553-3556.
3.Robert D. Truog, Is It Always Wrong to Perform Futile CPR, NEJM, 2010, 362(6), p477-479.
4.Robert D. Truog, Tackling Medical Futility in Texas, NEJM, 2007, 357,p1-3.
5.Ezekiel J. Emanuel, Linda L. Emanuel. Palliative and End-of-Life Care. In:Dennis L. Kasper, Eugene Braunwald, Anthony S. Fauci (Eds.)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Vol. 1). 16th ed. New York:McGraw Hill, 2005:p53-66.
6.Arnold, R. L., & Egan, K., Breaking the "bad" news to patients and families: Preparing to have the conversation about end-of-life and hospice care. Am J Geriatr Cardiol, 2004;13(6):p307-312.
7.Carole A. Warnes, Pregnancy an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4, p11-13.
8.Burns JP, Edwards J, Johnson J, Cassem NH, Truog RD,Do-not-resuscitate order after 25 years, Crit Care Med(Vol. 31, No. 5),2003, p1543 – 1550.
9.Chao DVK, Chan NY, and Chan WY:Euthanasia revisited. Fam pract 2002;19(2):p129–132.
10.Chiu TY, Hu WY, Cheng SY et al:Ethical dilemmas in palliative care:a study in Taiwan. J Med Ethics 2000;26(5):p353 – 357.
11.Brad Stuart, The NHO medical guidelines for non-cancer disease and local medical review policy:hospice acess for patients with diseases other than cancer, Hosp J, 1999;14(3-4):p139-154.
12.Fan, R., Self-determination vs. family-determination:Two incommensurable principles of autonomy:A report from East Asia. Bioethics, 1997,11, p309-322.
13.Parkman C.A. & Calfee B.E.,Advance directives:Honoring your patient’s end-life wishes, Nursing, 1997.
14.Finlay I:Difficult decisions in palliative care. Br J Hos Med 1996; 56(6): p264-247.
15.Sulmasy DP., FizGerald D., Jaffin JH., Ethical considerations, Crit Care Clin 1993;9:p775–789.
16.Kinzbrunner BM:Ethical dilemmas in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Support Care Cancer 1995; 3:p28-36.
17.Emanuel E., Emanuel L.L.:Four models of 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JAMA , 1992;267(16):p2221-2226.
18.Brett AS: Limitations of listing specific medical interventions in advance directives. JAMA 1991;266:p825-828.
19.La Puma J, Orenticher P Moss RJ: Advance directives on admission: Clinical impl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atient self-determination act of 1990. JAMA, 1991;266:p402-405.
20.White ML, Fletcher JC: The patient self-determination act. JAMA, 1991;266:p410-412.
21.Schneiderman LJ, Jecker NS, Jonsen AR, Medical futility: its meaning and ethical implications, Ann Intern Med, 1990, 112, p949-954.
22.Szasz TS and Hollender MH, A Contribu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The basic models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Vol 97, 1956, p585-592。

(四)日文期刊
1.大嶋一泰,治療行為—說明義務を中心として,刑法基本講座第3卷(阿部純二、內田文昭、川端博、曾根威彥編)法學書院,1994年2月。
2.稻垣喬,診療に關する醫師の裁量と限界民事裁判例を基礎として,判例タイムズ 294號,1981年。


(五)網路資料
1.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http://www.ama-assn.org/
2.Assisted dying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bosshard1/English
3.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 http://www.bma.org.uk/
4.Consent in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http://autonomy.essex.ac.uk/consent-in-history-theory-and-practice
5.Delivered Babies, Delivered Family Planning Education https://www.countway.harvard.edu/chm/rarebooks/exhibits/Stone_Guttmacher_Online_Exhibit/Guttmacher_bio.htm
6.Ethics in Medicin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 http://depts.washington.edu/bioethx/tools/4boxes.html
7.Gillick v West Norfolk and Wisbech Area Health Authority and another http://www.gmc-uk.org/guidance/ethical_guidance/children_guidance/index.asp
8.My sister’s keeper http://blog.yam.com/odyssey2001/article/ 8037313
9.Patient Self-Determination Act (PSDA) http://www.abanet.org/publiced/practical/patient_self_determination_act.html
10.Terri Schiavo http://en.wikipedia.org/wiki/Terri_Schiavo
11.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之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double-effect/#End
12.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http://www.wma.net/en/30publications/10policies/l4/index.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