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專業及家庭角色的掙扎-急重症專科醫師面對親屬生命末期的醫療決策
作者:林珊伊
作者(外文):LIN, SAN-I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指導教授:彭懷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急重症專科醫師生命末期醫療決策專業角色家庭角色the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physiciansend-of-lifemedical decision-makingprofessional roledomestic ro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中文摘要
當實際遇上自己的親屬生命末期之際,才會發現要面對生命末期醫療決策並非想像中那樣地簡單與容易。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急重症專科醫師面對親屬生命末期醫療決策的生命經驗及感受,並探討醫師身為專家與家屬角色時的角色掙扎歷程。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作為研究設計,以急重症專科醫師為研究對象,透過敘事研究分析的方法,於通過IRB審查後,面對面深度訪談六位於2000年之後曾面臨親屬生命末期醫療決策經驗、且現仍在執業中的急重症專科醫師。由研究對象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經驗,再進行文本整理與分析。
研究發現急重症專科醫師在生命末期醫療決策時的認知改變模式,以及生命末期議題應用到雙重家庭壓力理論時的理論修正。研究結論整理出急重症專科醫師面對親屬生命末期醫療決策時,在認知、現實、執行層面與角色行為上的意義與特徵,包括:
一、在認知層面上,醫師所處的人生發展階段、執業場域、習醫行醫經驗及面對生命的態度有其重要意義。
二、在現實層面上,醫師會成為家庭核心的重要角色,以及發現陪伴的重要性。
三、在執行層面上,醫療決策會受到醫療處置侵入性及溝通討論的程度影響。
四、在角色行為上,會受到家人對其社會角色行為的期待及現實考量下的情感抽離影響。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對醫療從業人員、醫學教育、生命末期議題應用雙重家庭理論、醫務社會工作領域發展、生命末期政策以及未來研究的建議。藉此用以提供醫務社會工作者瞭解服務對象及醫療團隊在面臨醫療決策時的難處及提供專業處遇。
關鍵字:急重症專科醫師、生命末期、醫療決策、專業角色、家庭角色
Abstract
It is difficulty to do the medical decision-making of end-of-life about their family members, even for physicia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struggles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 and domestic role for the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physicians.
The study was designed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using in-depth interviews for the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physicians. Six physicians who were ever faced with the medical decision-making of end-of-life about their family members after 2000 were recruited. The narrative analysis was used to comprehend their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 disclosed the participants’ cognition change model for the end-of-life decision-making, and modified the double ABCX model when the end-of-life issue among physicians' families applied it. The results showed the physician’s stage of development, working place, experiences of learning and being a doctor,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to life were all crucial in the cognitional level. In the reality level, the physicians were the key person in their families and found the necessary of the companion. In the clinical level, the invasive treatment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their family’s members wound affect the medical decision-making. In the level of role behavior, the expectation and a feeling of detachment wound influence the physician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revealed the struggles among these physicians. At last, the suggestions of the health care providers, the medical education, the double ABCX model applied to the end-of-life issu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ocial work, the policy of end-of-life, and the further study could take this study as reference. For medical social workers, we can be aware of the struggles of the family and medical teams to help them.
Key words: the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physicians, end-of-life, medical decision-making, professional role, domestic role
中文部分
LINE Corporation(無日期)。LINE網頁。2019年1月15日,取自https://line.me/zh-hant/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專科醫師聯合甄審委員會(無日期)。重症醫學專科醫師臨床訓練計劃書。擷取日期2017年4月13日,取自中華民國急救加護協會網頁http://www.seccm.org.tw/union/union6.asp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2015)。重症醫學專科醫師聯合甄審委員會組織章程。2015年04月20日,取自http://www.tsccm.org.tw/Union/uni001.asp
今井孝祐(2009)。集中治療医学の定義。日集中醫誌,16,503-504。
王志嘉(2015)。末期病人生命身體法益的處分-談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立修法後的現況與展望。醫療品質雜誌,9(2),90-96。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3-16頁)。(原作者:Riessman, C. K.)。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3)
王律凱、林益卿、蔡佩渝(2015)。安寧療護癌末病人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療。安寧療護雜誌,20(3),269-274。doi: 10.6537/TJHPC.2015.20(3).5
王英偉、謝至鎠(譯)(2015)。緩和醫療症狀舒緩指引(267-272頁)。(原作者:Regnard, C., & Dean, M.)。新北市:合記圖書。(原著出版年:2010)
王維慶、朱怡康、蔡甫昌(2005)。無效醫療(Medical Futility)。當代醫學,32(7),542-549。
王慧卿、吳冠漢、郭玄章、李文輝(2007)。某醫學中心兒科急診72小時非計畫性返診之臨床特性分析。臺灣急診醫學會醫誌,9(1),S35-S41。引自鄭夙芬、劉雪娥、方震中、萬國華(2010)。影響急診醫護人員對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認知及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態度之因素。台灣醫學,14(2),124-132。doi:10.6320/FJM.2010.14(2).03
台灣安寧照護協會(無日期),協會介紹。取自http://www.tho.org.tw/xms/。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無日期),歷史沿革與大事紀。取自http://www.hospicemed.org.tw/ehc-tahpm/s/w/history/article/723bada3d2a6457ea21c52bdb5165f9a
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無日期),關於學會-學會簡介。取自http://www.hospicenurse.org.tw/UI/A1/A101000.aspx
台灣急診醫學會(2007)。急診醫學科專科醫師甄審原則。2007年10月16日,取自http://www.sem.org.tw/tsem/?menuID=1182327987
民法(2015年6月10日修正)。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B0000001 (中文)與 http://law.moj.gov.tw/Eng/LawClass/LawAll.aspx?PCode=B0000001 (英文)
石雅如(譯)(2005)。佛洛伊德與李維史陀:動力人類學和結構人類學的互補、貢獻與不足(56-67頁)。(原作者:Espina Barrio, A. B.)。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無日期)。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立法沿革】。臺北市:立法院。取自http://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13060C4C81064633060C0CF2060613468C4C89062623C64D8C81
全聯會國際事務工作小組(譯)(2012)。世界醫師會生命末期醫療照護宣言。台灣醫界,55(7),33-34。
吉矢生人(1994)。集中治療医学とは(pp.1-3).吉矢生人,島田康弘編(1994)。新しい集中治療の指針。東京:南山堂。引自今井孝祐(2009)。集中治療医学の定義。日集中醫誌,16,503-504。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2013年01月09日修正)。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066(中文)與http://law.moj.gov.tw/Eng/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066(英文)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施行細則(2015年01月16日修正)。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067
朱巧艷、蕭佳華(譯)(2002)。醫療社會學(257-275頁)。(原作者:Cockerham, W. C.)。臺北市:五南圖書。(原著出版年:2001)
朱淼(2009)。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Kinship Terms汉语中亲属关系称谓的文化内涵。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5,8-10。
江貞儀(2013)。探討醫護人員對癌末病人使用安寧療護之認知與阻礙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弘光科技大學,臺中市。
何淑娟、趙可式(1997)。癌症末期病人呼吸困難的緩和性照護。護理雜誌,44(2),98-103。doi:10.6224/JN.44.2.98
何縕琪(2008)。《敘事探究:質的研究中的經驗和故事》導讀與評論。高等教育,3(2),117-122。
余幸澄(2007)。疼痛、癌症疼痛控制:藥物性處置。載於楊克平(主編),安寧與緩和療護學:概念與實務(179-230頁)。臺北市:華杏。
吳佳璇(2009)。【浪人醫師】其實,最沒信心的是自己。康健雜誌。2009年12月16日。取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1298
吳佳璇(2010)。【浪人醫師】是不是該停止積極治療了?。康健雜誌。2010年3月16日。取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1422&fullpage=true
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1-26、157-192頁)。(原作者: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吳春桂、林宏茂、林芳如、林亞陵、蔡紋苓、廖婉伶、鄭博文、黃勝堅(2011)。重症生命末期照護之新趨勢。台灣醫學,15(1),37-47。doi:10.6320/FJM.2011.15(1).07
吳春桂、蘇玲華、黃勝堅、林芳如、黃美玲、林亞陵、蔡紋苓、林宏茂(2009)。"DNR"知情告知與決策對於重症生命末期照護之重要性。安寧療護雜誌,14(2),172-185。doi:10.6537/TJHPC.2009.14(2).5
吳彬源、黃信彰(2013)。非癌症病人的安寧緩和醫療。載於臺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編著),安寧緩和醫療-理論與實務(393-452頁)。臺北市:合記圖書。
吳慧菁(2013a)。社會個案工作評估:家庭結構、功能與脈絡。載於曾華源(主編),社會個案工作(277-294頁)。臺北市:洪葉文化。
吳慧菁(2013b)。社會個案工作:強化家庭關係與消除改善關係之障礙。載於曾華源(主編),社會個案工作(347-374頁)。臺北市:洪葉文化。
吳整昌(2009)。末期病人使用鎮靜治療的倫理議題。澄清醫護管理雜誌,5(2),4-9。
呂幸蓉、翁秀霞、謝伶瑜(2011)。探討急重症護理人員參與病患末期決策之經驗。重症醫學雜誌,12(4),175-181。
宋鎮照(1997)。社會學(117-154頁)。臺北市:五南。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第4頁)。臺北市:洪葉文化。
李再長、曹雅芬(譯)(2004)。組織理論與設計(507-560頁)。(原作者:Daft, R. L.)。臺北市:華泰文化。(原著出版年:2001)
李佳欣、鄭婉如、馬瑞菊(2016)。一位生命末期患者選擇撤除維生醫療之護理經驗。安寧療護雜誌,21(1),75-87。doi:10.6537/TJHPC.2016.21(1).6
李佳容(2016)。一般及加護病房護理人員的安寧療護知識、照護態度與情緒障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嘉南藥理大學。
李彥龍(2010)。「氣切」可怕嗎?。高醫醫訊月刊,30(1),p.14。取自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906/14.htm
李政賢(譯)(2014)。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原作者:Yin, R. K.)。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11)
李素貞(2007)。維生餵食管的拔與不拔-生命倫理學之四原則的反思。弘光人文社會學報,7,73-90。
李閏華(2013)。安寧療護社會工作。臺北市:洪葉文化。
李閏華(2018年12月)。台灣安寧療護社會工作專業培育現況與展望。劉弘毅(主持人),台日港安寧專業社會工作實務國際研討會,臺北市實踐大學。
李閏華、張玉仕(2012)。台灣安寧療護社會工作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7,229-240。
李榕峻(2006)。安寧療護醫療團隊工作壓力與壓力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慈濟大學。
李碩粲、許勝雄(2002)。急性心肌梗塞。高醫醫訊月刊,21(9)。取自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102/index.html
李鍾元(2009)。少子女化社會老年人的角色。社區發展季刊,125,156-161。
周月清(2001)。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1-36、133-138頁)。臺北市:五南。
周何(2002)。國語活用辭典。臺北市:五南。引自周麗端、唐先梅(總編輯)(2012)。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家庭教育教師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周佳慧(2015)。探討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對生命末期病患安寧療護知識與態度的相關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輔英科技大學。
周姚均、林雨樹、葉綉碧、何帥穎、白裕銘、余得嘉、林宏嶽、賴昭智、璩大成、黃勝堅、洪子堯(2016)。跨職類非第一線的急診安寧團隊有助於提升內外部安寧照顧滿意度。北市醫學雜誌,13(3),329-338。doi: 10.6200/TCMJ.2016.13.3.07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72-73頁)。臺北市:五南。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臺北市:空大。引自洪婉琪、何慧敏(2010)。幼兒之家庭概念。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8,1-32。
周麗端、唐先梅(總編輯)(2012)。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家庭教育教師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林正耀、林維君、黃文聰、馮盈勳、曹朝榮(2012)。Analysis of Infection and Antibiotics Use in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 in a Hospice Ward in Southern Taiwan 臺灣南部一安寧病房癌症末期病患感染與抗生素治療結果之回顧性分析。台灣癌症醫學雜誌,28(2),57-67。doi:10.6323/JoCRP.2012.28.2.1
林宗憲(2005)。心導管治療缺血性心臟病。高醫醫訊月刊,25(5)。取自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410/6.htm
林明慧(2011)。安寧療護臨床決策的醫學倫理。榮總護理,18(4),341-350。doi:10.6142/VGHN.18.4.341
林芳如、黃勝堅、吳春桂、黃美玲、林亞陵、蘇玲華、蔡紋苓、林宏茂(2010)。重症生命末期無效醫療之探討。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雜誌,21(S),1-8。
林珊伊(2009)。急診醫療團隊對急診社會工作者服務現況與角色期待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神經學科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
林珊伊(2018)。探討病人自主權利法中的醫療決定內容:醫務社工師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61,364-376。
林美伶、吳詠葳、黃美智(2008)。由手術知情同意過程談華人社會文化對自主的意涵。護理雜誌,55(5),69-72。doi:10.6224/JN.55.5.69
林義男(2000年12月)。角色理論Role Theory。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5948/
林維君、謝文心、黃文聰(2012)。中壯年配偶照顧者在生命末期照顧場域。安寧療護雜誌,17(3),274-287。doi:10.6537/TJHPC.2012.17(3).3
林慧文(譯)(2003)。緩和醫療秘笈(5-10頁)(原作者:Joishy, S. K.)。臺北市:合記圖書。
林麗芳、郭美娟、陳鴻鈞(2014)。腎臟病安寧之跨團隊照護。腎臟與透析,26(1),32-38。doi:10.6340/KD.2014(1).07
邱世哲(2013)。厭食/惡病質症候群與營養議題。載於臺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編著),安寧緩和醫療-理論與實務(171-184頁)。臺北市:合記圖書。
邱銘章、湯麗玉(2009)。失智症照護指南。台北市:原水文化。引自台灣失智症會網頁(無日期)。失智症是什麼。2019年1月15日取自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bn2
邱曉彥、陳麗琴、林琇珠、桑潁潁、康巧娟、邱艷芬(2008)。台灣急診檢傷新趨勢--五級檢傷分類系統。護理雜誌,55(3),87-91。doi:10.6224/JN.55.3.87
施盈逸、林靖皓、王庭荃、黃其晟、馮文侃、溫永銳(2013)。台灣癌末住院病人止痛藥使用情況。疼痛醫學雜誌,23(2),53-58。
柯文哲(2006)。呼吸道處理、呼吸器使用。載於台大醫院外科系編輯委員會(編輯),台大外科重症加護醫療手冊(90-110頁)。臺北市:台大醫學院。
柯雅婷、楊美賞(2007)。重症加護病房病患之倫理決策模式。安寧療護雜誌,12(2),198-206。doi:10.6537/TJHPC.2007.12(2).6
洪千惠(2008)。急診社會工作服務模式之探討-以北台灣區域級以上醫院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東吳大學。
洪婉琪、何慧敏(2010)。幼兒之家庭概念。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8,1-32。
洪韡倢、邱秀渝、洪芳明(2016)。外科重症病患生命末期CPR意願與家屬醫療決策之探討。安寧療護雜誌,21(3),258-272。doi:10.6537/TJHPC.2016.21(3).2
胡勝川(1994)。台北榮民總醫院急診病人疾病型態及人口學特徵。台灣醫學雜誌,93(1),61-65。
胡勝川(2010)。急診專科十年回顧。台灣醫界,53(5),53-54。
胡勝川(2015)。急診人文與經營管理(29-42頁)。新北市:金名圖書。
胡勝川(2016)。綜合急救概論。載於胡勝川(總校訂),ACLS精華 第五版(7-16頁)。新北市:金名圖書。
胡勝川、施美秀、賴佩芳(2016)。綜合急救概論。載於胡勝川(總校訂),ACLS精華 第五版(17-32頁)。新北市:金名圖書。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25-35。doi:10.6130/JORS.1994.7(2)3
夏征農(1992)。辭海。臺北市:東華。引自周麗端、唐先梅(總編輯)(2012)。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家庭教育教師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徐德隆(譯)(1988)。中國人與美國人(原作者:許烺光)。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53)。引自彭懷真(2015)。家庭與家人關係。臺北市:洪葉文化。
翁益強(2007)。呼吸系統障礙之處理。載於楊克平(主編),安寧與緩和療護學:概念與實務(305-318頁)。臺北市:華杏。
翁益強(2012)。對急重症病人生命末期之照護。榮總護理,29(3),220-224。doi:10.6142/VGHN.29.3.220
翁瑞萱、徐愫萱、施至遠、黃勝堅(2015a)。台灣社區安寧居家療護之現在與未來。護理雜誌,62(2),18-24。doi: 10.6224/JN.62.2.18
翁瑞萱、施至遠、洪香蓮、劉旭華、李佩璇、洪毓謙、賴俊夫、趙家德、劉嘉仁、黃勝堅、徐愫萱(2015b)。居家生命末期照顧新思維:以台大醫院金山分院社區居家安寧為例。安寧療護雜誌,20(3),258-268。doi: 10.6537/TJHPC.2015.20(3).4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無日期),基金會簡介。取自http://www.hospice.org.tw/2009/chinese/about-2.php。
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無日期),關於蓮花基金會。取自http://www.lotus.org.tw/1_about_1.asp。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2018a)。醫院評鑑及教學醫院評鑑[2018年申請受評準備資料-評鑑基準:醫院評鑑基準及評量項目(區域醫院、地區醫院適用)]。取自https://www.jct.org.tw/lp-1156-1-xcat-01.html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2018b)。醫院評鑑及教學醫院評鑑[2017年申請受評準備資料-評鑑基準:醫院評鑑基準及評量項目-醫學中心適用版]。取自https://www.jct.org.tw/lp-1156-1-xcat-01.html
馬元樞(1972)。親屬關係之發生及其消滅。法令月刊,23(4),3-6。
馬康莊、陳信木(譯)(1989)。社會學理論-上、下冊。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88)
高以信、王昱豐、江瑞坤(2011)。末期病人的預後:醫療照護團隊需要再進修的課題。台灣醫學,15(5),551-562。doi:10.6320/FJM.2011.15(5).14
高以信、江瑞坤(2015)。Antibiotics Use in the Last Week of Life among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under the Hospice Share Care Service Model - A Study of Regional Teaching Hospital in Taiwan探討接受安寧共照的癌末病人在生命 最後一星期使用抗生素情形—台灣某區域教學醫院之研究。台灣家庭醫學雜誌,25(4),240-251。doi: 10.3966/168232812015122504003
高以信、陳世琦、江瑞坤、林小琪(2010)。有關癌末病人難治之症狀使用緩和鎮靜的議題。安寧療護雜誌,15(3),319-330。doi: 10.6537/TJHPC.2010.15(3).4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02)。婚姻與家庭。嘉義市:濤石文化。
國際安寧療護現況、我國如何提升生命末期照護品質、推動在地安寧及減少無效醫療【專案報告】,立法院第8屆第6會期 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16次全體委員會議(2014年11月6日) 。
張文、韓晶彥、陳麗琴、陳雅欣、羅美怡、劉雪娥(2017)。急診檢傷護理人員間使用E化五級檢傷分類系統級數判斷一致性及影響因素之探討。長庚護理,28(1),1-11。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1-34頁)。(原作者:Miles, M. B. & Huberman, A. M.)。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1994)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苙雲(2005)。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80-110、198-202、214-234頁)。臺北市:巨流。
張悅詩、王正旭、張沛泓、黃彥閔、黃仁聖、賴建宏(2014)。緩慢進展的老年肝癌末期病人繼發腎臟衰竭之安寧療護經驗:個案報告。安寧療護雜誌,19(3),323-336。doi:10.6537/TJHPC.2014.19(3).8
張惠敏、李鳳屏、胡文郁、謝秀芳(2013)。中文版加護病房護理人員生命末期照護之障礙及 促進因素量表信效度測試。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9(3),218-227。doi:10.6225/JNHR.09.3.218
張惠雯、顏啟華、劉立凡、王俊堯、蔡崇煌(2014)。台灣中部門診病患對生命末期使用呼吸器態度的調查。台灣家庭醫學雜誌,24(3),136-147。doi:10.3966/168232812014092403004
張麟、黃勝堅、蕭勝煌(2015)。由加護病房重返窺看生命末期照護計畫。北市醫學雜誌,12(1),13-27。doi: 10.6200/TCMJ.2015.12.1.02
教育部(2011)。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index.html
許添貴(2012)。台灣急診醫師睡眠品質及自覺健康狀態影響使用輔助療法之相關因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
許喬琳、潘湘如(2015)。安寧療護使用抗生素的倫理考量:以接受腰大肌膿瘍治療病人為例。安寧療護雜誌,20(2),177-185。doi:10.6537/TJHPC.2015.20(2).7
許超群(2013)。重症醫學的過去與未來。高醫醫訊,33(4)。取自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10209/4.htm
許煌汶(2012a)。整體性疼痛與疼痛控制。載於許禮安、高以信、黃裕雯、高碧月、許煌汶、根秀欽(編著),安寧緩和療護(207-232頁)。臺北市:華杏。
許煌汶(2012b)。呼吸症狀及其他症狀的控制。載於許禮安、高以信、黃裕雯、高碧月、許煌汶、根秀欽(編著),安寧緩和療護(263-294頁)。臺北市:華杏。
許禮安(2012a)。安寧療護概論。載於許禮安、高以信、黃裕雯、高碧月、許煌汶、根秀欽(編著),安寧緩和療護(1-22頁)。臺北市:華杏。
許禮安(2012b)。非癌症末期病人的安寧療護。載於許禮安、高以信、黃裕雯、高碧月、許煌汶、根秀欽(編著),安寧緩和療護(335-360頁)。臺北市:華杏。
連怡甄、楊長興(2012)。醫師臨終之醫療資源耗用:醫師病人是否不同?。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1(3),236-250。doi:10.6288/TJPH2012-31-03-04
陳文鐘,急診119:案例精選集,<李源德序>,臺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2002),序頁5。
陳日昌(2006)。序。載於陳日昌(主編),急診醫學教學指引。臺北縣: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
陳正雄(2012)。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全身性表現及其合併症。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電子報,63。取自https://www.cch.org.tw/nephro/knowledge/detail.aspx?oid=190
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1995)。社會學(59-60、377-412頁) (原作者:Neil J. Smelser)。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1)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志銘(2012年10月)。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53/
陳佩君(2012)。肺水腫之護理。防癆雜誌,秋季號,25-29。取自http://www.tb.org.tw/uploads/101_f/08.pdf
陳其南(1986)。婚姻、家族與社會。臺北市:允晨。引自彭懷真(2015)。家庭與家人關係。臺北市:洪葉。
陳明晃、黃英傑(2003)。民眾對急診檢傷分類與等候時間的認知。中華民國急診醫學會醫誌,5(3),128-131。
陳武宗(1993)。社會工作在急診部門之運用現況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64,151-155。
陳亭儒、胡文郁、邱泰源、葉淑玲(2014)。家屬對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於生命末期不予維生處置的意向。安寧療護雜誌,19(2),138-154。doi:10.6537/TJHPC.2014.19(2).2
陳奕麟(1996)。由「土著觀點」探討漢人親層關係和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1-18。
陳美黛、陳明仁(2016)。呼吸治療師參與加護病房撤除人工呼吸器之相關議題。呼吸治療,15(1),39-48。doi:10.6269/JRT.2016.15.1.04
陳殷正、劉郁孚、蔡蕙珊、林玉書、范建得(2016)。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回顧與探討。醫學與健康期刊,5(1),25-34。
陳淑雅、胡文郁、楊郁、高芷華、何昌益(2011)。安寧緩和醫療於末期腎病透析老年病人之應用。台灣醫學,15(3),311-319。doi:10.6320/FJM.2011.15(3).10
陳琬青、蔡佩渝、盧建中、林益卿(2010)。The Role of Antibiotics Use in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抗生素於末期癌症病人的治療角色。安寧療護雜誌,15(1),1-12。doi: 10.6537/TJHPC.2010.15(1).1
陳雅惠、陳月枝、駱麗華、林東燦、王建得(2008)。兒科急重症病房護理人員照護臨終兒童之困境。長庚護理,19(4),450-460。
陳慶餘(2013)。第一章 緣起。載於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2013)。安寧緩和醫療-理論與實務(1-6頁)。臺北市:合記圖書。
彭懷真(2009)。婚姻與家庭。臺北市:巨流。
彭懷真(2012)。工作與組織行為(130-142頁)。新北市:巨流。
彭懷真(2014)。老年社會學。臺北市:揚智。
彭懷真(2015)。家庭與家人關係(9-20、65、180-182頁)。臺北市:洪葉文化。
彭懷真等(譯)(1991)。社會學辭典。臺北市:五南。引自彭懷真(2009)。婚姻與家庭。臺北市:巨流。
曾淑倩、余美嬅、謝伶瑜、陳鼎達(2009)。南部某區域醫院醫療從業人員簽署預立醫囑之意願探討。安寧療護雜誌,14(2),141-155。doi:10.6537/TJHPC.2009.14(2).3
湯夢彬、胡中傑、韓紹民、黃曉峰(2010)。生命末期照護的實證回顧。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25(11),418-422。
程雅慧、黃洽鑽(2011)。使用 Propofol 於緩和鎮靜:一個案報告。安寧療護雜誌,16(3),338-347。doi:10.6537/TJHPC.2011.16(3).5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安年(2013)。疼痛控制。載於臺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編著),安寧緩和醫療-理論與實務(115-157頁)。臺北市:合記圖書。
黃金安、賴其勛、翁瑞宏、胡為雄、楊大羽(2004)。病患非計畫性重返急診之因素分析-以病人觀點探討。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Taiwan,6(2),306-314。
黃冠霖、黃尚志(2014)。台灣腎臟病安寧療護的概況。腎臟與透析,26(1),1-6。doi:10.6340/KD.2014(1).01
黃宣穎、蔡甫昌(2005)。不予急救醫囑(Do Not Resuscitate Order)。當代醫學,32(2),146-151。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3-30頁)。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2000年12月)。成年期Adulthood。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840/?index=4
黃惠雯、童婉芬、梁文蓁、林兆衛(譯)(2007)。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原作者:Crabtree, B. F., & Miller, W. L.)。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年:1999)
黃惠鈴(2014年11月)。好死或歹活,你的選擇是?。天下雜誌雙週刊,560,114-116。
黃智英、楊郁(2004)。慢性腎臟病衛教簡介。臺灣腎臟護理學會雜誌,3(2),81-87。
黃裕雯(2012)。瀕死現象與處理及終末期脫水。載於許禮安、高以信、黃裕雯、高碧月、許煌汶、根秀欽(編著),安寧緩和療護(295-316頁)。臺北市:華杏。
黃麗續、魏書娥(2013)。加護病房裡生命末期的醫療決策:以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同意)書的決策分析為例。生命教育研究,5(1),25-56。doi:10.3966/207466012013060501002
黃馨葆、陳皇吉、蔡佩渝、謝雅琪、林楷煌、蔡兆勳(2014)。如何以家庭會議協助重症病人生命末期決策。安寧療護雜誌,19(3),268-281。doi:10.6537/TJHPC.2014.19(3).4
楊克平(2007a)。安寧與緩和療護之緣起與發展。載於楊克平(主編),安寧與緩和療護學:概念與實務(39-50頁)。臺北市:華杏。
楊克平(2007b)。安寧與緩和療護理念。載於楊克平(主編),安寧與緩和療護學:概念與實務(23-38頁)。臺北市:華杏。
楊茵淇、詹雅如(2016)。家庭系統對醫療自主性的影響-加護病房安寧共同照護模式照顧一位乳癌末期病人之經驗。安寧療護雜誌,21(3),341-351。doi:10.6537/TJHPC.2016.21(3).8
楊婉伶、李存白、陳小妮(2012)。腎病末期病人之安寧療護-最後一哩路的陪伴。源遠護理,6(2),15-21。doi:10.6530/YYN.2012.6(2).03
楊喻翔、釋惠敏(2011)。安寧療護文獻之計量研究:1952-2009。安寧療護雜誌, 16(1),42-61。doi:10.6537/TJHPC.2011.16(1).4
楊禮嘉、宋藝君、邱怡文(2014)。末期腎臟病安寧療護-高醫終止透析之經驗。腎臟與透析,26(1),17-22。doi:10.6340/KD.2014(1).04
溫信學(2013)。醫務社會工作(第二版)。臺北市:洪葉文化。
葉忍莉、陸重隆(2002)。安寧療護止痛藥的探討。安寧療護雜誌,7(1),57-61。doi:10.6537/TJHPC.2002.7(1).6
葉肅科(2011)。安寧照護服務:健康照護社工員的角色與功能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36,180-195。
詹尚易、張郁平、林淑美、蔡志婕(2015)。Factors Affecting the Acceptance of Resuscitation Treat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臨終病人接受心肺復甦術之影響因子。北市醫學雜誌,12(SP),46-56。doi:10.6200/TCMJ. 2015.12.SP.06
廖憲華、吳志隆、周明智、陳幹珍、邱偉欽(2009)。專責重症專科醫師對外科加護病房患者的照護品質提升之探討。重症醫學雜誌,10(1),2-7。
窪田達也(2001)。集中治療医学概論(p.16-23.2)。日本集中治療医学会編,東京:秀潤社。取自今井孝祐(2009)。集中治療医学の定義。日集中醫誌,16,503-504。
趙可式(1996)。臨終病人照護的倫理與法律問題。護理雜誌,43(1),24-28。doi:10.6224/JN.43.1.24
趙可式(2000)。可以除去病人的食物與水嗎?~安寧療護的倫理觀~。安寧療護雜誌,5(4),12-19。doi:10.6537/TJHPC.2000.5(4).3
趙可式(2009)。台灣安寧療護的發展與前瞻。護理雜誌,56(1),5-10。doi:10.6224/JN.56.1.5
劉士煒(2018)。從病人自主權論積極安樂死。臨床醫學,82(5),681-687。doi:10.6666/ClinMed.201811_82(5).0126
歐淑伊、許雅娟、蔡銘哲、莊昭華(2016)。南部某醫學中心加護病房護理人員死亡態度調查。彰化護理,23(1),75-84。doi:10.6647/CN.23.01.11
蔡文輝(1993)。社會學(3-20頁)。臺北市:三民。
蔡甫昌(2008)。末期病人該不該撤除維生治療?。健康世界,275,70-73。
蔡甫昌、郭蕙心(2017)。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倫理觀點與實務挑戰。台灣醫學,21(1),62-72。doi:10.6320/FJM.2017.21(1).8
蔡佩真(2011)。安寧療護工作壓力、耗竭與人力維護。社區發展季刊,136,163-179。
蔡忠榮(2006)。ARDS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高醫醫訊月刊,25(12),p.8。取自https://www.kmuh.org.tw/www/kmcj/data/9505/8.htm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219-220頁)。臺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衛生福利部(2015)。臨終病人死亡品質調查:台灣亞洲第一,躍升全球第六【新聞發布】。取自http://health99.hpa.gov.tw/TXT/HealthyHeadlineZone/HealthyHeadlineDetai.aspx?TopIcNo=7507
衛生福利部(2016)。長期照顧的整體政策藍圖【政策總覽】。地點:臺北市:衛生福利部。2016年7月21日,取自https://1966.gov.tw/LTC/cp-3635-42393-201.html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09)。今(98)年9月1日起,新增八類非癌症重症末期病患也能接受安寧療護服務,並正式納入健保給付【新聞發布】。取自:http://www.nhi.gov.tw/information/NewsDetail.aspx?menu=9&menu_id=544&No=808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0)。安寧居家療護病患權利說明書(2010.10.29新增)。取自http://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56BA5E522F215808&topn=D39E2B72B0BDFA15&upn=A13E1064AD055167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1a)。今(100)年4月1日起,新增「全民健康保險安寧共同照護試辦方案」【新聞發布】。取自https://www.nhi.gov.tw/News_Content.aspx?n=A7EACB4FF749207D&sms=587F1A3D9A03E2AD&s=BABE08713E9692FC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1b)。全民健康保險安寧共同照護試辦方案。取自http://www.nhi.gov.tw/epaper/ItemDetail.aspx?DataID=2499&IsWebData=0&ItemTypeID=2&PapersID=209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3)。住院安寧療護支付方式問答輯(102.07.29更新)。取自http://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FDEA69A72EC8765A&topn=D39E2B72B0BDFA15&upn=61AD5CAC87F3B67D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4a, 08/06)。中央健康保險署舉辦「全民健康保險安寧療護觀摩會」【新聞發布】。取自http://www.nhi.gov.tw/information/NewsDetail.aspx?menu=9&menu_id=544&No=1198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4b)。「在地善終」不再遙不可及,健保自103年元月起,新增社區安寧療護服務納入健保給付【新聞發布】。取自https://www.nhi.gov.tw/News_Content.aspx?n=A7EACB4FF749207D&sms=587F1A3D9A03E2AD&s=6B2C44A62273A313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5)。加強推動臨終照護服務 健保署加碼調高安寧療護支付點數【新聞發布】。取自https://www.nhi.gov.tw/News_Content.aspx?n=A7EACB4FF749207D&sms=587F1A3D9A03E2AD&s=8BA243970C0C2DA8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6a)。居家醫療零距離,銜接長照無縫隙,在家終老足甘心【新聞發布】。取自https://www.nhi.gov.tw/News_Content.aspx?n=A7EACB4FF749207D&sms=587F1A3D9A03E2AD&s=FC0CD59A5BF00232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6b)。臺灣透析相關數據(含每百萬人透析發生率、盛行率與新發個案前一年有糖尿病史比例)(105.07.15更新)。取自https://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D5CC89AE36D48E5E&topn=CA428784F9ED78C9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7a)。安寧療護(住院、居家、共照)網路查詢服務。取自http://www.nhi.gov.tw/webdata/webdata.aspx?menu=20&menu_id=712&webdata_id=3650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7b)。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取自http://www.nhi.gov.tw/webdata/webdata.aspx?menu=20&menu_id=710&webdata_id=3633&WD_ID=900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無日期)。什麼是透析治療。2017年05月27日,取自http://www.nhi.gov.tw/mqinfo/Content.aspx?Type=Dialysis&List=6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會(2017)。106年全民健康保險各部門總額評核會報告投影片:各部門總額(含門診透析)一般服務執行成果報告。取自https://dep.mohw.gov.tw/NHIC/cp-1664-36968-116.html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會(2018)。107年全民健康保險各部門總額評核會報告投影片:各總額部門(含門診透析)一般服務執行成果報告。取自https://dep.mohw.gov.tw/NHIC/cp-1664-42751-116.html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癌症病情告知 推動由病人和醫師共同決策醫療【工作交流】。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101&pid=6463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7)。2017世界安寧日-照護全面涵蓋 關懷無所不在【新聞】。地點:臺北市:衛生福利部。2017年10月13日,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137&pid=7806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安寧療護。2018年03月31日,取自http://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10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無日期)。癌症醫療品質【健康主題】。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08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6)。104年死因統計年報。取自http://dep.mohw.gov.tw/DOS/lp-1777-113.html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8a)。九、急診就診統計-表七、民國106年急診人次統計------按疾病別、性別及年齡別分【106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統計表】。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4268-45881-113.html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8b)。106年醫事機構現況及服務量統計年報-表48:醫院病床數-按權屬別分【醫療機構現況及醫院醫療服務量統計-年報】。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lp-4033-113.html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8c)。10512-01-02 專科醫師核准給證人數【醫事機構及醫事人員統計】。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28-2923-113.html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2015)。公告修正「急診五級檢傷分類基準」,並自105年1月1日起施行【公告訊息】。地點:臺北市:衛生福利部。2015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Ministry/DM2_P.aspx?f_list_no=9&fod_list_no=5349&doc_no=52649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2016)。急診五級檢傷分類基準宣導海報。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MA/DM1.aspx?f_list_no=935&fod_list_no=5868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2019)。病主法1月6日施行 衛福部公布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機構名單【焦點新聞】。地點:臺北市:衛生福利部。2019年1月2日,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4261-45986-1.html
鄭文肅、李瓊蔭(1986)。 民法概要。臺北市:巨浪。引自洪婉琪、何慧敏(2010)。幼兒之家庭概念。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8,1-32。
鄭夙芬、劉雪娥、方震中、萬國華(2010)。影響急診醫護人員對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認知及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態度之因素。台灣醫學,14(2),124-132。doi:10.6320/FJM.2010.14(2).03
鄭志雄、徐國雄(2012)。末期腎臟病的安寧緩和照顧。腎臟與透析,24(1),67-71。doi:10.6340/KD.2012(1).12
鄭秀晶(2011)。安寧療護教育方案對重症護理人員知識、態度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弘光科技大學。
鄭孟軒(2008)。敗血症--內科加護病房常見的疾病。高醫醫訊月刊,28(2),p.15。取自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707/15.htm
鄭高珍、蔡素貞、侯清正(2005)。專責重症醫專科醫師對加護病房重症病患照護之成效。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雜誌,16(3),93-98。
鄭琴妮、謝至鎠、王英偉、范聖育(2015)。不施行心肺復甦術與接受自然死亡:影響決策的標題與說明。安寧療護雜誌,20(1),1-12。doi:10.6537/TJHPC.2015.20(1).1
鄭麗珍(2011)。家庭社會工作。載於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329-362頁)。臺北市:巨流。
蕭阿勤(2012)。敘事分析。載於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133-166頁)。臺北市:台灣東華。
蕭淑方、梁嘉凌、江迎星、楊佰能(2016)。影響生命末期兒童父母緩和醫療決策的因素。彰化護理,23(4),55-66。doi: 10.6647/CN.23.04.08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蕭麗卿(2001)。非安寧療護醫師對安寧療護認知及轉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
賴允亮(2004)。打造台灣安寧照顧系統。安寧療護雜誌,9(1),21-27。doi:10.6537/TJHPC.2004.9(1).2
賴允亮(2013)。安寧緩和醫療的挑戰。載於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2013)。安寧緩和醫療-理論與實務(7-48頁)。臺北市:合記圖書。
賴敏裕(編譯)(2006)。急診室住院醫師手冊(22-27、375-390頁)。(原作者:相川植樹、堀進悟編輯)。臺北市:合記圖書。
閻守鈞(1998)。急診醫療品質改善計劃實施成效評估。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防醫學院。
戴道堅、陳永昌、方基存(2006)。重症病患之急性腎衰竭。腎臟與透析,18(4),149-154。doi:10.6340/KD.2006(4).01
謝伶瑜、林淑英、余美嬅(2011a)。加護單位護理人員對重症病患生命末期決策態度。台灣醫學,15(5),456-461。doi:10.6320/FJM.2011.15(5).02
謝伶瑜、翁秀霞、呂幸蓉(2011b)。急診醫護人員提供末期照護之相關議題。安寧療護雜誌,16(1),74-81。doi:10.6537/TJHPC.2011.16(1).6
謝秀芬(2004)。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技巧。臺北市:雙葉書廊。
謝秀芬(2010)。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73-84頁)。臺北市:雙葉書廊。
謝英皆(1998)。馬偕安寧療護史(1-2頁)。臺北市:馬偕紀念醫院。引自楊克平、杜友蘭、毛新春、鄭曉江、杜異珍、翁益強、秦燕、余幸澄、何麗齡(2007)。安寧與緩和療護學-概念與實務(第44頁)。臺北市:華杏。
謝博生(2002)。醫療與社會-拓寬醫療執行的社會視野(47-56、127-140頁)。臺北市:台大醫學院。
謝雅琪、蔡佩渝、楊鈺雯、林益卿、黃馨葆(2014)。無最近親屬者之生命末期醫療抉擇。安寧療護雜誌,19(1),33-46。doi:10.6537/TJHPC.2014.19(1).3
鍾月枝、邱亨嘉、侯清正、蔡素貞、呂瑾立、鄭高珍(2007)。加護病房設置專責重症專科醫師對照護品質和醫療資源使用之影響。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雜誌,18(4),139-145。
簡春安、趙善如(2010)。社會工作理論。臺北市:巨流。
顏鴻章(2006)。急診醫學臨床老師的角色與任務。載於陳日昌(主編),急診醫學教學指引(1-6頁)。臺北縣: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
羅文珮、洪韡倢(2015)。不予急救的決策與兩難。安寧療護雜誌,20(3),296-305。doi:10.6537/TJHPC.2015.20(3).8
羅玉岱(2010)。Making End-of-Life Decisions: Revisit Chinese Cultural Perspectives華人文化對生命末期決策的影響。安寧療護雜誌,15(2),187-195。doi:10.6537/TJHPC.2010.15(2).4
蘇玲華、黃美玲、林雅陵、吳春桂、林芳如、林宏茂、黃勝堅(2008)。護理人員對生命末期照護知識與態度-以中部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安寧療護雜誌,13(4),431-446。doi:10.6537/TJHPC.2008.13(4).4


英文部分
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2014). Emergency Department Planning and Resource Guidelin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cep.org/Clinical---Practice-Management/Emergency-Department-Planning-and-Resource-Guidelines/
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2015). Definition of Emergency Medicine. Retrieved April 12, 2017, from https://www.acep.org/Clinical---Practice-Management/Definition-of-Emergency-Medicine/
Bosanquet, N. (1999). Background. In Bosanquet, N. & Salisbury, C. (Eds.). Providing a palliative care service: Towards an evidence base (pp. 8-1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引自李閏華、張玉仕(2012)。台灣安寧療護社會工作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7,229-240。
Boss, P. G. (1988). Family stress management. Newbury Park, CA: Sage. 引自周麗端、唐先梅(總編輯)(2012)。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家庭教育教師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2013). Medicare Claims Processing Manual : Chapter 12- Physicians/Nonphysician Practitioners (Publication No. 100-04). Retrieved April 14, 2017, from https://www.cms.gov/Regulations-and-Guidance/Guidance/Manuals/Downloads/clm104c12.pdf
Chapman, K. Y., & Bass, L. (2003). A comparison of hospice in the U.K. and U.S. In Baird, R. M. & Rosenbaum, S. T. (Eds.). Caring for the dying: Critical issues at the edge of life (pp. 35-46).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引自李閏華、張玉仕(2012)。台灣安寧療護社會工作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7,229-240。
Cohen, L. M., Germain, M., Poppel, D.M., Woods, A., & Kjellstrand, C.M. (2000). Dialysis discontinuation and palliative care. Am J Kidney Dis, 36(1), 140-4. doi:10.1053/ajkd.2000.8286
Collins, N., Phelan, D., Marsh, B. & Sprung, C. L. (2006). End-of-life car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Irish Ethicus data. Critical Care and Resuscitation, 8(4), 315-320.
Definition of hospice. (n.d.). In MedlinePlus. Retrieved May 21, 2017, from https://medlineplus.gov/hospicecare.html
family. (n. d.) Mosby's Medical Dictionary - E - Book, 10th edition (2016). Retrieved from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B4wtDAAAQBAJ&pg=PA676&dq=family,+Mosby%27s+Medical+Dictionary&hl=zh-TW&sa=X&ved=0ahUKEwiwpJDR-6_TAhXElZQKHaEzAyEQ6AEIIjAA#v=onepage&q=family%2C%20Mosby's%20Medical%20Dictionary&f=false
family. (n.d.). In Cambridge Dictionaries. Retrieved April 17, 2017, from 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E8%A9%9E%E5%85%B8/%E8%8B%B1%E8%AA%9E-%E6%BC%A2%E8%AA%9E-%E7%B9%81%E9%AB%94/family
family. (n.d.). In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Retrieved April 17, 2017, from 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dictionary/english/family
family. (n.d.). In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Retrieved April 17, 2017, from http://www.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family_1?q=family
Gendt, C., Bilsen, J., Mortier, F., Stichele, R. V., & Deliens, L. (2009). End-of-Life Decision-Making and Terminal Sedation among Very Old Patients. Gerontology, 55: 99-105. doi: 10.1159/000163445
Health care provider. (n. d.) McGraw-Hill Concise Dictionary of Modern Medicine, (2010). Retrieved from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hl=zh-TW&id=s_NcDQAAQBAJ&q=health+care+provider#v=snippet&q=health%20care%20provider&f=false
Health care provider. (n. d.) Mosby's Medical Dictionary - E - Book, 10th edition (2016). Retrieved from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B4wtDAAAQBAJ&pg=PA810&dq=health+care+provider,+Mosby%27s+Medical+Dictionary&hl=zh-TW&sa=X&ved=0ahUKEwjAwaKR2KrTAhUFp5QKHaFLC0kQ6AEIIjAA#v=onepage&q=health%20care%20provider%2C%20Mosby's%20Medical%20Dictionary&f=false
Health-Care Decisions Law, California, Cal. Prob. Code §§ 4600-4805 (1993 & Supp.2000).
Hill, R. (1958). Generic features of families under stress. Social Casework, 49, 139-150.
kinship. (n.d.). In Cambridge Dictionaries. Retrieved April 17, 2017, from 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E8%A9%9E%E5%85%B8/%E8%8B%B1%E8%AA%9E-%E6%BC%A2%E8%AA%9E-%E7%B9%81%E9%AB%94/kinship
kinship. (n.d.). In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Retrieved April 17, 2017, from 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dictionary/english/kinship
kinship. (n.d.). In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Retrieved April 17, 2017, from http://www.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kinship?q=kinship
kinship. (n.d.). The American Heritage® Science Dictionary (2002). Retrieved April 17, 2017, from Dictionary.com website http://www.dictionary.com/browse/kinship
Leach, E. R. (1958). Concerning trobriand clans and the kinship category tabu. In Goody, J. (ed.). The developmental cycle in domestic groups (pp.120-14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nton, R. (1936). The Study of Man.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Inc.
Mancini, R. M., & Gale, T. A. (1981). Emergency care and the law. Aspen Systems corporation.
McCubbin, H. I., & Patterson, J. M. (1983). The Family Stress Process: The Double ABCX Model of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In McCubbin, H. I., Sussman, M. B., & Patterson, J. M. (1983). Social Stress and the Family: Advances and Developments in Family Stress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Haworth.
Moonilal, J. M. (1982). Trauma centers: a new dimension for hospital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 7(4), 15-25.
Murdock, G. P. (1949).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Macmillan. 引自彭懷真(2009)。婚姻與家庭。臺北市:巨流。
Nates, J. L., Kleinpell, R., Goldner, J., Fowler, C. S., Miles, W. S., & Sprung, C. L. (2016). ICU Admission, Discharge, and Triage Guidelines: A Framework to Enhance Clinical Operations,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al Policies, and Further Research. Critical Care Medicine, 44, 1553-1602. doi: 10.1097/CCM.0000000000001856
Pasman, H. R. W., Kasper, P. J., Deeg, D. J. H., & Onwuteaka-Philipsen, B. D. (2013). Preferences and Actual Treatment of Older Adults at the End of Life. A Mortality Follow-Back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61: 1722-1729. doi: 10.1111/jgs.12450JAGS
relationship. (n.d.). In Cambridge Dictionaries. Retrieved April 17, 2017, from 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E8%A9%9E%E5%85%B8/%E8%8B%B1%E8%AA%9E-%E6%BC%A2%E8%AA%9E-%E7%B9%81%E9%AB%94/relationship
relationship. (n.d.). In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Retrieved April 17, 2017, from 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dictionary/english/relationship
relationship. (n.d.). In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Retrieved April 17, 2017, from http://www.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relationship?q=relationship
Sheehan, D. C., & Forman, W. B.(1996).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Concepts and practice. Sudbury, MA: Johnes & Bartlett Publishers. 引自楊克平、杜友蘭、毛新春、鄭曉江、杜異珍、翁益強、秦燕、余幸澄、何麗齡(2007)。安寧與緩和療護學-概念與實務(第25頁)。臺北市:華杏。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992). Guidelines for the definition of an intensivist and the practice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Guidelines Committee;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4), 540-2.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999). Guidelines for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 discharge, and triage. Task Force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7(3), 633-638.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n.d.). Team. Retrieved April 14, 2017, from http://www.myicucare.org/About-Critical-Care/Pages/Team.aspx
United States Bureau of Census. (n.d.).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CPS) /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 Subject Definitions. Retrieved April 17, 2017, from https://www.census.gov/programs-surveys/cps/technical-documentation/subject-definitions.html#family
Van, W. K. S. (2017).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micro level: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3rd ed.)(pp.270-31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hite, D. B., Malvar, G., Karr, J., Lo, B., & Curtis, J. R. (2010). Expanding the paradigm of the physician’s role in surrogate decision-making: An empirically derived framework. Critical Care Medicine, 38(3), 743-750. doi:10.1097/CCM.0b013e3181c5884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d.). WHO Definition of Palliative Care. Retrieved May 21, 2017, from http://www.who.int/cancer/palliative/definition/e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