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四庫全書總目》詩話提要述評
作者:楊雅筑
作者(外文):yang,ya-ch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芳定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詩話《四庫全書總目》紀昀清高宗(乾隆)Shi Hua (poetry)Si Ku Quan Shu Zong Mu (General Catalogue of Four Treasuries)Ji YunQing Kao Tsung (Qianlong Empero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8
《四庫全書總目》問世之後,被認為是闡明學術、考鏡源流的重要著作,許多文人學者經由《四庫全書總目》認識古典文學作品。然而,《總目》夾帶官修目錄書的包袱,成於眾手,仍然有一些問題值得追問與商榷。
是以本文從《總目》出發,研究其中書寫詩話的面向,梳理《總目》詩話作品的提要,並且和不同時代的詩話論述交互比對,審視四庫館臣對於詩話這一個文類,在內容、形式和分類上的種種看法。並進一步梳理《總目》對於詩話作品的評價,叩問提要形成的原因,是否包含了政治因素的考量和清代學風的習氣。
藉由此一論題,希冀能方便其他的研究者,確實掌握《總目》之中的詩話提要。
After Si Ku Quan Shu Zong Mu was published, it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masterpiece which elucidated academic researches as well as verifying their origins. Many scholars got acquainted with classical literature through Si Ku Quan Shu Zong Mu. However, it is a burden the contents of Zong Mu were modified by different people. Therefore, there are still some issues worth being examined and discussed.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how Shi Hua was written in Zong Mu, then the systematical classification of Shi Hua abstract in Zong Mu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discourses in Shi Hua from different periods. The purpose is to examine point of views through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the content, the form and the classification from the editors of Si Ku. Further, after analyz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Shi Hua in Zong Mu systematically, the thesis also examined if the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of Qing Dynasty were considered as the reasons of forming the abstract.
With the statements of this thesis, I hope that it can provide a simple and a clear guidance for other researchers to master Shi Hua abstract from Zong Mu.
專書
(一)古籍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6年10月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漢】鄭玄注、【唐】孔潁達疏,《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魏】張楫,《廣雅》,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2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晉】杜預注、【唐】孔潁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南朝宋】劉義慶編、【南朝梁】劉孝標箋注,《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點校,《顏氏家訓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收入《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6年
【唐】杜甫著、【宋】郭知達編,《九家集注杜詩》,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6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唐】杜甫撰、【宋】黃希原編,《補注杜詩》,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6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唐】杜甫撰、【宋】蔡夢弼編,《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6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韋應物,《韋蘇州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8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唐】魏徵等撰,《隋書》,收入《欽定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6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後晉】劉煦,《舊唐書》,臺北,鼎文出版社,1982年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全二冊),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0月
【宋】王楙,《野客叢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5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宋】司馬光,《續詩話》,收入《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9月
【宋】朱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米芾,《書史》,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1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宋】吳可,《藏海詩話》,收入《宋詩話全編》冊4,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吳幵,《優古堂詩話》,收入《續歷代詩話.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
【宋】吳聿,《觀林詩話》,收入《宋詩話全編》冊3,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吳沆,《環溪詩話》,收入《宋詩話全編》冊3,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呂本中,《紫微詩話》,收入《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9月
【宋】呂祖謙,《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宋】宋敏求,《宋大詔令集》(全二冊),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9月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收入《宋史資料萃編》第二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阮閱,《詩話總龜》,收入《宋詩話全編》冊2,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周麟之,《海陵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宋】朋九萬,《東坡烏台詩案》,收入《叢書集成》,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2刷
【宋】邵溫,《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2刷
【宋】姚寬,《西溪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2刷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收入《宋詩話全編》冊4,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胡仔,《漁隱叢話》,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7年6月
【宋】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1月
【宋】馬令,《南唐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6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宋】馬純,《陶朱新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張君房輯,《雲笈七籤》,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9月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收入《續歷代詩話.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6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收入《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9月
【宋】張鎡,《仕學規範》,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75,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宋】莊綽,《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2刷
【宋】許顗,《彥周詩話》,收入《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9月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4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收入《宋詩話全編》冊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7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宋】曾慥,《樂府雅詞》,《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程顥,《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程顥、【日】岡田武彥主編,《二程遺書》,臺北,大化書局,1985年
【宋】黃庭堅,《山谷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1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宋】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收入《宋詩話全編》冊3,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收入《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9月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收入《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9月
【宋】趙汝愚編、北京大學中國古史研究中心校點整理,《宋朝諸臣奏議》(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宋】劉攽,《中山詩話》,收入《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9月
【宋】歐陽脩,《六一詩話》,收入《宋詩話全編》冊1,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歐陽脩,《六一詩話》,收入《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9月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2刷
【宋】魏泰,《臨漢隱居詩話》,收入《宋詩話全編》冊2,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1966年9月再版
【宋】羅大經、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蘇軾,《東坡全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07~110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宋】蘇軾,《蘇軾詩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宋】釋志磐,《佛祖統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3月
【金】王若虛,《滹南詩話》,收入吳文治,《遼金元詩話全編》冊1,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10~61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9月
【明】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
【明】朱承爵,《存餘堂詩話》,收入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冊2,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72~77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8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明】海瑞,《元祐黨籍碑考》,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17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明】陶宗儀,《說郛》,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76~88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清】方苞,《望溪文集》,收入《欽定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2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清】王士禛,《師友詩傳錄》,收入郭紹虞編,《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清】王士禛,《師友詩傳續錄》,收入郭紹虞編,《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清】王士禛,《漁洋詩話》,收入郭紹虞編,《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初版2刷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9月5版
【清】吳景旭,《歷代詩話》,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8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收入郭紹虞編,《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清】阮元,《揅經室二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147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岳濬等撰,《山東通志》,收入《欽定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39~54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清】紀昀,《紀曉嵐刪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北京,國家圖書館,2011年3月
【清】徐乾學,《資治通鑑後編》,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6月
【清】秦緗業著、【清】黃以周輯注、顧吉辰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清】翁方綱等撰,吳格、樂怡標校整理,《四庫提要分纂稿》,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10月
【清】清高宗敕修、江慶柏整理,《四庫全書薈要總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清】清高宗敕修、紀昀編撰、北京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刊,《文津閣四庫全書提要匯編》,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9月
【清】葉燮,《全唐詩話續編》,收入郭紹虞編,《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清】趙執信,《談龍錄》,收入郭紹虞編,《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清】趙執信,《聲調譜》,收入郭紹虞編,《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清】劉聲木撰、劉篤齡點校,《萇楚齋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
【清】潘永因輯,《宋稗類鈔》,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顧炎武,《金石文字記》,收入《欽定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8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二)近人著作
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
丁福保,《續歷代詩話》(全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6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王偉勇,《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3月new window
王樹楷,《四庫全書簡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8月
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2月
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編纂考》,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任松如,《四庫全書答問》,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1月
余英時,《朱嘉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全二冊),臺北,允晨文化實業,2003年6月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月
吳文治主編,《遼金元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2月
吳思,《潛規則—中國歷史上的進退遊戲》,臺北,究竟出版社,2002年
吳哲夫,《四庫全書薈要纂修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12月new window
吳哲夫,《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年6月
李則芬,《宋遼金元歷史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1月
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10月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沈松勤,《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周彥文,《中國目錄學理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new window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四川,巴蜀書社,1997年1月
周積明,《文化視野下的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10月
周積明,《紀昀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林宜陵,《北宋詩歌論政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3月new window
林繼平,《宋學探微》,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年3月
姚名達,《目錄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5月
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8月
孫光浩,《王安石洗冤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11月
孫光浩,《王安石冤屈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4月
孫微,《清代杜詩學文獻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9月
徐國興,《朋黨與中國政治》,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4月
恩昶,《宋代人物與風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8月2版1刷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崔富章,《四庫提要補正》,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84年4月
張升,《四庫全書館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張伯偉,《中國詩學研究》,瀋陽,遼海出版社,1999年12月
張書才主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張高評,《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11月
張高評,《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8月
張高評,《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出版社,1993年10月
張高評,《宋詩論文選輯》(全三冊),高雄,復文出版社,1988年5月
張健,《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5月
張晶,《禪與唐宋詩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張舜徽,《四庫提要敘講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3月
張葆全,《詩話和詞話》,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1月
張毅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月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兩岸四庫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9月
盛寧,《新歷史主義》,臺北,揚智出版公司,1995年
莫礪鋒,《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長沙,岳麓書社,2010年12月
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7月
郭紹虞,《宋詩話考》,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9月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出版社,1981年12月
郭紹虞,《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陳少明,《漢宋學術與現代思想》,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陳居淵,《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6月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臺北,里仁書局,1959年
陳曉華,《《四庫全書》與十八世紀的中國知識份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1月
曾守正,《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9月
程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2月
賀治起、吳慶榮,《紀曉嵐年譜》,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6月
馮琦編、陳邦瞻輯、張溥論正,《宋史紀事本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黃永武、張高評,《宋詩論文選輯》(全三冊),高雄,復文出版社,1988年5月
黃美鈴,《歐、梅、蘇與宋詩的形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5月new window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
黃愛平,《樸學與清代社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楊家駱,《四庫全書概述》,臺北,中國辭典館復館籌備處,1968年10月
楊慶存,《黃庭堅與宋代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葉坦,《大變法——宋神宗與十一世紀的改革運動》,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4月
葉樹聲、許有才,《清代文獻學簡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雷飛龍,《漢唐宋明朋黨的形成原因》,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02年9月new window
漆俠,《王安石變法》,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漆俠,《宋史研究論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劉玉珺,《四庫唐人文集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3月
劉德重、張寅彭,《詩話概說》,臺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12月
禚夢庵,《宋代人物與風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8月二版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5月
蔡鎮楚,《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8月
鄧廣銘,《王安石——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黎活仁等編,《宋代文學與文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
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7月13刷
簡錦松,《初刻唐宋詩人檔案》,高雄,復文出版社,1992年6月
羅炳良,《清代乾嘉歷史考證學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2月
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羅家祥,《朋黨之爭與北宋政治》,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9月
釋惠嚴等,《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會議論文集.上》,臺北,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1995年
顧志興,《文瀾閣與四庫全書》,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10月
顧易生、蔣凡、劉明今,《宋金元文學批評史》(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龔顯宗,《歷朝詩話析探》,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0年7月
【日】青木正兒著,鄭樑生、張仁青譯,《中國文學思想史》,臺灣,開明書局,1977年10月
【美】艾爾曼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

論文
(一)單篇論文
丁曉、沈松勤,〈北宋黨爭與蘇軾的陶淵明情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2003年3月,頁111~119
方豪,〈宋代之變法與黨爭及其後果〉,收入《宋史》第八章,臺北,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再版,頁118~152。
王保珍,〈歐陽修論朋黨〉,《國魂》,第632期,1998年7月,頁80~83
王重民,〈論《四庫全書總目》〉,收入《中國目錄學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2月,頁225~253
王記錄,〈《四庫全書總目》史學批評的特點〉,《史學史研究》,1999年第4期,頁41~49
王偉勇,〈東坡集句詞四考〉,《宋代文學文學研究叢刊》第四集,1998年12月,頁271~299
王渭清,〈紀昀四議〉,《四川圖書館學報》,1987年第2期(總第36期),頁67~70、66
王頌梅、葉永芳,〈四庫提要詩文評類之文學觀〉,《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第7期,1981年5月,頁19~24
王榮科,〈北宋政治文化與王安石變法〉,《南通師範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版)》第15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54~59
包根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歷代詞家評論探析〉,《輔仁國文學報》第9期,1993年6月,頁53~108new window
史麗君,〈淺析《四庫全書總目》的考據——以史部提要為中心〉,《圖書與情報》,2005年02期,頁74~78
司馬朝軍,〈殿本《四庫全書總目》與庫本是要之比較〉,《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5年第2期,頁61~63
司馬朝軍、王文暉,〈試論《四庫全書總目》的考據準則〉,《圖書情報知識》,2004年3月,頁25~27
白貴,〈“詩文評”五種模式與詩話之關係淺說〉,《內蒙古社會科學》,第25卷第1期,2004年1月,頁89~91
伏俊璉,〈《四庫全書總目》的文學史觀和文體觀〉,《閱江學刊》第3期,2010年6月,頁128~133
朱野坪,〈古代文學理論研究領域的跨世紀基礎工程——評江蘇古籍出版版《宋詩話全編》〉,《江海學刋》,1999年03期,頁191~192
江惜美,〈「後山詩話」中對蘇軾詩詞的評論〉,《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2期,2001年11月,頁587~598
吳承學,〈論《四庫全書總目》在詩文研究史上的貢獻〉,《文學評論》,1998年第6期,頁130~139
吳哲夫,〈四庫全書補正工作回顧與前瞻〉,《故宮學術季刊》第16卷第1期,1998年秋季號,頁1~17、左1new window
吳哲夫,〈四庫全書館臣處理叢書方法之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17卷第2期,1999年12月,頁17~40、左2new window
吳哲夫,〈紀曉嵐與四庫全書〉,《故宮文物月刊》第3卷第10期(總第34期),1986年1月,頁112~118new window
吳麗珠,〈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看紀昀的小說觀〉,《國文天地》第19卷第4期,2003年9月,頁67~72new window
呂士朋,〈黨爭的歷史教訓〉,《中國文化月刊》第169期,1993年11月,頁2~9
宋晞,〈異論相攪——北宋的變法及其紛爭〉,《歷史月刊》第138期,1999年7月,頁45~51
李杰,〈90年代《四庫全書總目》研究論文綜述〉,《學術月刊》,2001年第6期,頁109~112
李劍亮,〈試論《四庫全書總目》詞籍提要的詞學批評成就〉,《文學遺產》,2001年第5期,頁86~93
汪小洋,〈蘇詞與北宋黨爭〉,《江蘇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01期,頁36~38
汪受寬,〈《四庫全書》研究的回顧與思考〉,《史學史研究》,2005年01期,頁62~66
沈明暲,〈變法與黨爭〉,收入《宋元明史綱》第三章,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出版組,1979年8月,頁31~48
沈松勤,〈北宋台諫制度與黨爭〉,《歷史研究》,1998年第4期,頁27~44
沈松勤,〈北宋黨爭與“荊公體”〉,《文學遺產》,1999年04期,頁48~54
沈松勤,〈論王安石與新黨作家群〉,《杭州大學學報》第28卷第1期,1998年1月,頁71~77
車行健,〈紀昀與「四庫全書總目」的關係〉,《歷史月刊》第127期,1998年8月,頁120~122
周彥文,〈四庫全書總目〉,《書目季刊》第33卷第1期,1999年6月,頁15~27
周彥文,〈論提要的客觀性、主觀性與導引性〉,《書目季刊》第39卷第3期,2005年12月,頁23~38new window
周祚紹,〈論黃庭堅和北宋黨爭〉,《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頁55~59
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批評方法論〉,《歷史研究》,1988年第5期(總第195期),頁74~85
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文化價值重估〉,《書目季刋》第31卷第3期,1997年6月,頁14~20new window
周積明,〈乾嘉時期的漢宋之“不爭”與“相爭”——以《四庫全書總目》為觀察中心〉,《清史研究》,2004年04期,頁1~18
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與十八世紀中國文化的流向〉,收入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兩岸四庫學——第一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9月,頁56~80
季野,〈開明的迂腐與困惑的固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小說觀的現代觀照〉,《小說評論》1997年04期,頁69~73
岳書法,〈《四庫全書總目》詩類著錄情況分析〉,《西華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頁122~126
昌彼得,〈「四庫學」的展望〉,《書目季刊》第32卷第1期,1998年6月,頁1~4new window
昌彼得,〈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考〉,《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35期,1984年12月,頁161~170new window
林宜陵,〈詩話創作的政治功用——以北宋最初三詩話為例〉,《輔仁國文學報》,第18期,2002年11月,頁129~162new window
林美秀,〈張戒《歲寒堂詩話》的文體觀念及其有關問題〉,《高雄工商專校學報》第24期,1994年12月,頁1~26
林時民,〈紀昀與「史通削繁」——以史學批評為中心的探討〉,《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02年6月,頁57~78new window
林瑞翰,〈士大夫的鬥爭——北宋慶曆黨爭與新舊黨爭〉,《歷史月刊》第70期,1993年11月,頁45~47
林耀德,〈從熙寧到元符——十一世紀後期北宋的政治與文藝〉,《聯合文學》第7卷第8期(總80期),1991年6月,頁14~18
金強、葛金芳,〈北宋文官政治與熙豐黨爭〉,《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01年3月,頁108~110
胡元玲,〈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探析〉,《書目季刊》第35卷第1期,2001年6月,頁13~21new window
胡楚生,〈「四庫提要補正」與「四庫提要辨證」〉,《南洋大學學報》第8、9期,1975年,頁110~121
夏長樸,〈《四庫全書總目》與漢宋之學的關係〉,《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第2期,2005年冬季號,頁83~128、205new window
夏翠軍,〈《四庫全書總目》小說類探析〉,《山東圖書館季刊》,2004年第1期,頁60~62
孫微,〈《四庫全書總目》所體現的杜詩學〉,《杜甫研究學刊》,2003年第1期,頁57~61
孫德謙,〈四庫提要校訂〉,《亞洲學術雜誌》第4期,1922年
徐晴嵐,〈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收入《中國通史一百講》第65講,臺北,中央廣播電台,1976年11月,頁436~441
時永樂、智延娜,〈《四庫全書總目》卷首聖諭學術價值研究〉,《圖書館工作與研究》198期,2012年8月,頁78~82
栗品孝,〈試論“洛蜀會同”〉,《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3期,頁91~96。
涂謝權,〈論《四庫全書總目》文學批評的經世價值取向〉,《貴州師範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總第116期),頁65~69
崔富章,〈《四庫提要》補正〉,《古籍整理與研究》,1988年第2期(總第3期),頁112~118
崔富章,〈二十世紀四庫學研究之誤區——以「四庫全書總目」為例〉,《書目季刊》第36卷第1期,2002年6月,頁1~19new window
崔富章,〈四庫提要諸本分析──以《四庫全書總目》本為優〉,《文獻季刊》2012年7月第3期,頁3~17
張其凡、金強,〈陳瓘與《四明尊龍集》——北宋哲徽之際黨爭的一個側面考察〉,《浙江大學學報》第34卷03期,2004年5月,頁112~119
張勁,〈宋哲宗“紹述”時期新舊黨爭述論〉,《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頁123~127
張高評,〈王安石「明妃曲」及其寫作特色〉,《國文天地》第15卷12期,2000年5月號,頁62~67new window
張高評,〈破體與宋詩特色之形成——以「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以賦為詩」為例〉,《成大中文學報》第2期,1994年2月,頁73~111new window
張高評,〈會通與宋代詩學——宋詩話「以『春秋』書法論詩」,《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4期,2000年12月,頁89~115new window
張健,〈「詩話總龜」中所展示的詩學評論〉,《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0卷1、2期合刊,2001年12月,頁189~226
張健,〈「韻語陽秋」研究〉,《漢學研究》第17卷第2期(總第34期),1999年12月,頁249~276
張雙英,〈論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的編纂方法及其寓義〉,《中華學苑》第45期,1995年3月,頁367~410new window
張麗珠,〈紀昀反宋學的思想意義——以《四庫提要》與《閱微草堂筆記》為觀察線索〉,《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總40期),2002年6月,頁253~276new window
梁靜惠,〈孟啟《本事詩》與唐傳奇關係探討〉,醒吾大學學報第39期,2008年12月,頁223~236new window
郭伯恭,〈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考〉,收入《中國圖書文獻學論集》,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11月,頁135~155
陳曉華,〈《四庫全書》三種提要之比較〉,《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頁61~65
傅錫壬,〈從詩作看王安石變法維新的心境〉,《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3期,1999年5月,頁1~17new window
曾棗莊,〈日本《四庫提要北宋五十家研究》序〉,《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總107期),頁79~82
曾聖益,〈從「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看中國詩文論著之特性(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2卷第2期,1995年12月,頁67~75
曾聖益,〈從「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看中國詩文論著之特性(下)〉,《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2卷第3期,1996年3月,頁48~53
黃永武、張高評,〈兩岸「全宋詩」所據版本之比較研究——以北宋為例〉,《中國書目季刊》第30卷第2期,1996年9月,頁17~34new window
黃旭建,〈孟啟《本事詩》的詩歌本事探究〉,《傳奇文學選刋.理論研究》,2010年第1期,頁21~22
黃忠慎,〈王夫之《詩經》學新探〉,《彰師大國文學誌》第8期,2004年6月,頁299~322
黃端陽,〈歐陽脩「六一詩話」研究〉,《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3期,2003年9月,頁77~92
黃瓊誼,〈淺論紀昀的文學觀——以四庫提要與簡明目錄為中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0卷第2期,1991年12月,頁157~188
楊有山,〈試論《四庫全書總目》的文學批評觀念〉,《江漢論壇》,2003年第4期,頁107~109
楊有山,〈論《四庫全書總目》的文學史研究〉,《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8月,第23卷第4期,頁95~97
楊有山,〈論《四庫全書總目》的文體研究〉,《南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6月,第1卷第3期,頁44~46
楊果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內府藏本」研究〉,《醒吾學報》第29期,2005年6月,頁73~90
楊晉龍,〈「四庫學」研究的反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頁349~394new window
路拴洪,〈紀昀與《四庫全書》〉,《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7月,第3期(總第25期),頁57~63
廖棟樑,〈「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序」對文學批評的認識〉,《輔仁國文學報》第9期,1993年6月,頁109~131new window
趙榮蔚,〈論《珊瑚鉤詩話》的文學批評特色〉,《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2002年8月,頁30~34
劉永明,〈宋代詩話二題〉,《陰山學刊》,1995年第4期,頁22~26
劉成因,〈宋代文學研究的新創獲——讀《北宋文人與黨爭》〉,《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頁159~160
劉沖,〈清朝文化政策與《四庫全書》的編纂〉,赤峰學院學報第33卷第9期,2012年9月,頁8~9
劉國鈞,〈四庫分類法之研究〉,《圖書館學季刊》第1卷第3期,1926年
劉復生,〈北宋“黨爭”與儒學復興運動的演化〉,《社會科學研究》,1999年06期,頁114~119
劉漢屏,〈略論《四庫提要》與四庫分纂稿的異同和清代漢宋學之爭〉,《歷史教學》,1979年第7期,頁40~44
劉德重,〈宋代詩話與江西詩派〉,《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頁15~22
劉黎卿,〈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明代前後七子〉,《臺中商專學報》第27期(1995年6月),頁151~168
鄧國軍、王發國,〈《許顗詩話‧解題》等誤漏舉正〉,《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23卷第8期,2002年8月,頁143~146
鄧富華,〈《四庫全書總目》明詩批評述論〉,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2期,頁112~116
鄭明暲,〈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文學批評學〉,《唐都學刊》,2005年第3期,頁94~97
鄭禮炬,〈清初四庫館臣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07期,頁219~225
盧錦堂,〈紀文達公年譜〉,《書目季刊》第8卷第2期,1974年9月,頁55~73new window
盧錦堂,〈紀昀的文學著述〉,《中央圖書館館刊》,第19卷第1期,1986年9月,頁73~89new window
蕭永明,〈北宋新學理學的對立與新舊黨爭〉,《求索》,2001月第5期,頁90~92
蕭淳鏵,〈「詩人玉屑」評論人物部份的體例、編排及資料選擇〉,《大陸雜誌》第97卷第4期,1998年10月,頁27~38
蕭慶偉,〈北宋黨爭與杜詩陶詩之顯晦〉,《河北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頁33~38、53
蕭慶偉,〈杜詩之顯與黃庭堅紹聖以來的詩論〉,《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總第55期),頁39~42
蕭慶偉,〈熙豐、元祐黨爭的特質及其蛻變〉,《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04期,頁58~63
蕭慶偉,〈論熙豐、元祐黨爭的文化背景〉,《漳州師院學報》,1998年第1期,頁58~64
鍾美玲,〈從宋代詩話看宋人對詩歌特質的要求〉,《雲漢學刊》第2期,1995年6月,頁87~101new window
關加福,〈《四庫全書總目》卷首聖諭中的修書思想〉,《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4卷第5期,2013年5月),頁4~6
J.Hillis Miller.“Persidential Address 1986.The Triumph of Theory.The Resistance to Resding.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Material Base.”PMLA 102(1987),p281~291.
(二)學位論文
石惠美,《《四庫薈要》與《四庫全書》集部著錄書版本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1997年中文所碩士論文
吳秀蓉,《從新舊黨爭論蘇東坡的從政生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佩如,《北宋黨爭對蘇轍文學創作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4月
李維虎,《《四庫全書總目》凡例序案研究》,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6年4月20日
林錦婷,《蘇軾與黃庭堅之詩論及其比較》,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邱世芬,《葉夢得年譜》,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金英華,《葉石林的詩論》,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高靜文,《葉夢得之文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崔成宗,《宋代詩話論詩研究,以詩之情性、寫景、詠物、詠史、敘事、說理為對象》,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3年new window
郭玉雯,《宋代詩話的詩法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new window
陳曉華,《“四庫總目學”史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古籍所博士論文,2004年4月
黃培青,《歲寒堂詩話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楊雅筑,《新舊黨爭與北宋詩話——黨爭影響論的重新評詁》,臺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趙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學術思想與方法論研究》,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7年6月
劉正忠,《王荊公金陵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5年6月
劉萬青,《宋代詩話的格律論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鄧國軍,《宋詩話考論——以江西詩派、反江西詩派詩話為中心》,四川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3年3月
盧錦堂,《紀昀生平與其閲微草堂筆記》,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4年
龔詩堯,《《四庫全書總目》之文學批評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三)報紙
林柏燕,〈形式與意識之間——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學理論〉(上)(《中華日報》, 1975年8月12日),第九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