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敦煌法數類書《法門名義集》及相關文獻研究
作者:陳淑萍
作者(外文):Shu-PingChe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三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法數《法門名義集》《大乘中宗見解》三寶四諦《三科》FashuFamen Mingyi JiDasheng Zhongzong JianjieTriratnaFour Noble TruthsThree subject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敦煌佛教文獻中,帶有數詞的法數解釋與集結並不少見,卻因為寫卷殘損而分散,少有系統性的整合研究。幸有王三慶教授〈釋應之《五杉練若新學備用》上卷與敦煌文獻等「法數」編輯之比較研究〉一文提示敦煌法數文獻的存在及價值,此一領域方為學界所重視。
本研究乃承繼王三慶教授奠定之根基,進一步發掘散落於各國公、私立館藏的法數寫本,而發現法數類書《法門名義集》的文獻數量最為豐富。目前蒐集的寫本數量,由田中良昭《敦煌禪宗文獻の研究》提及的17本,韓鵬《敦煌寫本法門名義集研究》提出的11本,拓增至30本,當中包含首度被綴合的BD.12049+BD.10194+BD.09719+ДX.00087+BD.04483。此外,敦煌文獻中尚有不少寫本與其相關聯,包括《大乘中宗見解》8本,〈三寶四諦文〉相關寫本13本,《三科法義》相關的寫本18本,共計39本。其中P.4665V+P.4805、BD07082+BD08466兩本於本研究首度被發現可綴合。
這些關係密切的寫本,田中良昭雖曾提及,因部分圖錄未公布而無法拓展研究材料,且未曾以《法門名義集》為中心作統合考查,以至於無法藉此觀察法數寫本傳抄的特性。因此在蒐集與拓展研究素材之後,本文以佛教文獻學的方法,迻錄、校理其錄文,並由文本本身的證據考察法數類書《法門名義集》之容受與影響,特別是其餘敦煌佛教寫本抄錄、改寫、擴寫其文句之現象。
研究結果顯示《大乘中宗見解》之三寶、四諦、四大、五蘊等詮釋文句援引自《法門名義集》,並加以敷衍;其中三寶、四諦兩部分被獨立抄寫為〈三寶文〉、〈三寶四諦文〉,或與其他佛教文獻同抄連寫;至於題名為《三科法義》、《大乘三科》、《小乘三科》等寫本,其四大、五蘊等詮釋文句若非引自《法門名義集》,即援自《大乘中宗見解》。
由此可見,敦煌法數類書《法門名義集》可能因為大量收集了佛教常識及其簡明易懂的句子,而成為唐代佛教文獻傳播和拓展的參考書,因此相關寫本的數量不少,自成一發展體系,與唯識學派法數文獻的發展雙軌並進。期許此研究結果可以彌補法數研究在佛教文獻史之空缺,成為唐代法數文獻研究、元明時期法數典籍研究的基礎。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project i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Fa Men Ming Yi Ji” and investigates its impact on the other Dunhuang manuscripts.
In this study, the method of Buddhist philology is used to record and supervise the recorded texts. The evidence of the text itself is used to examine the acceptance and influence of the Fashu Leishu “Fa Men Ming Yi Ji”, especially the transcripts, rewriting, and expansion of the sentences.
It was found that many sentences of Famen Mingyi Ji have been used for the text of Dacheng Zhongzong Insights, parts of which have been copied and written as Triratna and Triratna and Four Noble Truths, furthermore, a lot of sentences of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of Three subjects were copies from the Famen Mingyi Ji and Dacheng Zhongzong Insights .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Dunhuang Fashu Leishu Famen Mingyi Ji might have been as a reference book for the transmission and expansion of Dunhuang Buddhist manuscripts because of a large number of collected Buddhist common sense knowledge and its understandable sentences. Therefore, the number of related manuscripts is very large.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Unique school manuscripts.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Fashu manuscripts study can make up for the vacancy in the history of Buddhist literature and could be the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Fashu manuscripts study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Fashu Books study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一、敦煌文獻圖錄
上海師範大學、英國國家圖書館合編;方廣錩、〔英〕吳芳思主編:《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2017)。
上海博物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上海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合編:《英藏敦煌文獻 : 漢文佛經以外部份》(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
中國書店藏敦煌文獻編輯委員會:《中國書店藏敦煌文獻》(北京:中國書店,2007)。
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製作:《敦煌寫經》微縮膠卷(臺北市:漢鑫圖書縮影出版有限公司)。
任繼愈主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2012)
段文傑主編:《甘肅藏敦煌文獻》第六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頁358。
旅順博物館、龍谷大學共編:《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佛經選粹》(京都:法藏館,2006)。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臺北巿: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1986)。
〔日〕野上俊靜編集:《大谷大學所藏敦煌古寫經》(京都:大谷大學東洋學研究室,1965)。
〔日〕龍谷大學藏燉煌出土《觀門法大乘法論》,詳見「龍谷大學圖書館貴重資料畫像データベース」(2018.4.14上網)
〔法〕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敦煌西域文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5)。
〔俄〕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俄羅斯科學出版社東方文學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藏敦煌文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莫斯科:俄羅斯科學出版社東方文學部,1992-2001)。

二、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序,同朝代再依姓名筆畫數排列)
(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
唐.李林甫、張說、張九齡等編纂:《唐六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5冊。
唐.杜佑:《通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03冊。
後晉.張昭遠、賈緯等:《舊唐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9冊。
宋.王洙、王堯臣、歐陽脩:《崇文總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4冊。
宋.宋祁、歐陽脩:《新唐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72、274冊。
宋.晁迥:《法藏碎金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2冊。
宋.鄭樵:《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74冊。
遼.釋行均:《龍龕手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6冊。
元.托克托:《宋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83冊。
清.覺羅石麟等監修、儲大文等編纂:《山西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44冊。
(二)《大正新脩大藏經》(〔日〕高楠順次郎等監修 / 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2-1934)與《CBETA電子佛典集成》(Version 2016)參照使用
後漢.安世高譯:《四諦經》,《大正藏》第1冊,第32經。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八正道經》,《大正藏》第2冊,第112經。
後漢.安世高譯:《阿毘曇五法行經》,《大正藏》第28冊,第1557經。
西晉.竺法護譯:《普曜經》,《大正藏》第3冊,第186經。
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大正藏》第9冊,第263經。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達摩多羅禪經》,《大正藏》第15冊,第618經。
東晉.慧遠問,後秦.鳩摩羅什答:《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大正藏》第45冊,第1856經。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第26經。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第1經。
後秦.佛陀耶舍等誦譯:《四分律》,《大正藏》第22冊,第1428經。
後秦.竺佛念譯:《中陰經》,《大正藏》第12冊,第385經。
後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大正藏》第24冊,第1485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第1509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百論》,《大正藏》第30冊,第1569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第245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第262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第235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第475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大正藏》第32冊,第1646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第30冊,第1564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十二門論》,《大正藏》第30冊,第1568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十住毘婆沙論》,《大正藏》第26冊,第1521經。
後秦.釋僧肇:《注維摩詰經》,《大正藏》第38冊,第1775經。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第375經。
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大正藏》第25冊,第1511經。
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漢譯:《十地經論》,《大正藏》第26冊,第1522經。
北魏.菩提留支譯:《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大正藏》第9冊,第272經。
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正藏》第16冊,第670經。
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第99經。
南朝梁.僧旻、釋寶唱等集:《經律異相》(CBETA, T53, no. 2121)。
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大正藏》第24冊,第1451經。
南朝陳.釋真諦譯:《十八空論》,《大正藏》第31冊,第1616經。
南朝陳.釋真諦譯:《大宗地玄文本論》第32冊,第1669經。
南朝陳.釋真諦譯:《決定藏論》,《大正藏》第30冊,第1584經。
南朝陳.釋真諦譯:《轉識論》,《大正藏》第31冊,第1587經。
隋.淨影慧遠:《大乘起信論義疏》,《大正藏》第44冊,第1843經。
隋.淨影慧遠:《大乘義章》,《大正藏》第44冊,第1851經。
隋.淨影慧遠:《大般涅槃經義記》,《大正藏》第37冊,第1764經。
隋.淨影慧遠:《無量壽經義疏》,《大正藏》第37冊,第1745經。
隋.淨影慧遠:《溫室經義記》,《大正藏》第39冊,第1793經。
隋.淨影慧遠:《維摩經義記》,《大正藏》第38冊,第1776經。
隋.淨影慧遠:《觀無量壽經義疏》,《大正藏》第37冊,第1749經。
隋.釋智顗廣疏,湛然節略:《維摩經略疏》,《大正藏》第38冊,第1778經。
隋.釋智顗:《法界次第初門》,《大正藏》第46冊,第1925經。
隋.釋智顗述,灌頂錄:《金光明經玄義》,《大正藏》第39冊,第1783經。
隋.智顗、灌頂:《妙法蓮華經玄義》,《大正藏》第33冊,第1716經。
隋.那連提耶舍譯:《大方等大集經》,《大正藏》第13冊,第397經。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大正藏》第49冊,第2034經。
唐.李師政:《內德論》,收入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卷14》,《大正藏》第52冊,第2103經。
唐.胡吉藏撰:《涅槃經遊意》,《大正藏》第38冊,第1768經。
唐.胡吉藏撰:《維摩經義疏》,《大正藏》第38冊,第1781經。
唐.釋慧淨:《溫室經疏》,《大正藏》第85冊,第2780經。
唐.釋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大正藏》第55冊,第2149經。
唐.大乘光撰:《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大正藏》第44冊,第1837經。
唐.玄奘譯:《大乘百法明門論》,《大正藏》第31冊,第1614經。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第5冊,第220經。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藏》第31冊,第1585經。
唐.玄奘譯:《阿毘達磨發智論》,《大正藏》第26冊,第1544經。
唐.玄奘譯:《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大正藏》第26冊,第1536經。
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30冊,第1579經。
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釋》,《大正藏》第30冊,第1580經。
唐.釋般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正藏》第3冊,第159經。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大正藏》第11冊,第310經。
唐.曇曠:《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大正藏》第85冊,第2812經。
唐.曇曠:《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大正藏》第85冊,第2810經。
唐.曇曠:《金剛般若經旨贊》,《大正藏》第85冊,第2735經。
唐.窺基:《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中略錄名數)解》,《大正藏》第44冊,第1836經。
唐.釋弘忍:《最上乘論》,《大正藏》第48冊,第2011經。
唐.釋法照述:《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下》,《大正藏》第85冊,第2827經。
唐.釋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第35冊,第1733經。
唐.釋彥琮:《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大正藏》第50冊,第2051經。
唐.釋智儼:《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大正藏》第45冊,第1870經。
唐.釋湛然述:《法華文句記》,《大正藏》第34冊,第1719經。
唐.釋會寧、〔爪哇〕釋智賢共譯:《大般涅槃經後分》,《大正藏》第12冊,第377經。
唐.釋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大正藏》第54冊,第2125經。
唐.釋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大正藏》第24冊,第1451經。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冊,第2122經。
唐.釋道宣:《大唐內典錄》,《大正藏》第55冊,第2149經。
唐.釋道宣:《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大正藏》第40冊,第1804經。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第2103經。
唐.釋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第2060經。
唐.釋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正藏》第36冊,第1736經。
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大正藏》第16冊,第672經。
唐•釋慧能述,釋法海集,釋悟真傳:《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藏》第48冊,第2007經。
唐•釋慧能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48冊,第2008經。

〔日〕元興寺釋安遠:《三論宗章疏》,《大正藏》第55冊,第2179經。
〔日〕東大寺釋圓超:《華嚴宗章疏并因明錄》,《大正藏》第55冊,第2177經。
〔日〕興福寺釋永超集:《東域傳燈目錄》,《大正藏》第55冊,第2183經。
〔日〕釋平祚:《法相宗章疏》,《大正藏》第55冊,第2180經。
〔日〕釋圓珍:《日本比丘圓珍入唐求法目錄》,《大正藏》第55冊,第2172經。
〔吐蕃〕吳法成:《大乘稻芊經隨聽疏》,《大正藏》第85冊,第2782經。
〔吐蕃〕吳法成譯:《蕯婆多宗五事論》,《大正藏》第28冊,第1556經。
〔高麗〕義天錄,《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大正藏》第55冊,第2184經。
作者未明:《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序釋》,《大正藏》第85冊,第2811經。
作者未明:《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大正藏》第85冊,第2871經。
作者未明:《四部律并論要用抄》,《大正藏》第85冊,第2795經。
作者未明:《妙法蓮華經馬明菩薩品第三十》,《大正藏》第85冊,第2899經。
作者未明:《法華經疏》,《大正藏》第85冊,第2750經。
作者未明:《菩薩藏修道眾經抄卷第十二》,《大正藏》第85冊,第2820經。
沙門慧述:《四分戒本疏卷》,《大正藏》第85冊,第2787經。
北宋.施護譯:《佛說法集名數經》,《大正藏》第17冊,第76經。
北宋.釋延壽:《宗鏡錄》,《大正藏》第48冊,第2016經。
南宋.釋志磐:《佛祖統紀》,《大正藏》第49冊,第2035經。
南宋.釋法雲:《翻譯名義集》,《大正藏》第54冊,第2131經。
元.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大正藏》第49冊,第2036經。
元.釋覺岸:《釋氏稽古略》,《大正藏》第49冊,第2037經。
(三)《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日〕河村照孝編集 / 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 1975-1989)與《CBETA電子佛典集成》(Version 2016)參照使用
北周.釋慧影:《大智度論疏》,《新纂卍續藏》第46冊,第791經。
隋.淨影慧遠:《十地經論義記》,《新纂卍續藏》第45冊,第753經。
隋.淨影慧遠:《地持論義記》,《新纂卍續藏》第39冊,第704經。
隋.淨影慧遠:《勝鬘經義記》,《新纂卍續藏》第19冊,第351經。
隋.釋智顗:《維摩經文疏》,《新纂卍續藏》第18冊,第338經。
元.釋惟則會解,明.釋傳燈疏:《楞嚴經圓通疏》,《新纂卍續藏》第12冊,第281經。
明.洪蓮編:《金剛經註解》,《新纂卍續藏》第24冊,第468經。
明.釋心泰編:《佛法金湯編》,《新纂卍續藏》第87冊,第1628經。
清.釋紀蔭:《宗統編年》,《新纂卍續藏》第86冊,第1600經。


(四)其他古籍
北魏.楊衒之撰,周祖謨校釋:《洛陽伽藍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
北魏.作者未明:《淨度三昧經》,收入方廣錩主編:《藏外佛教文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5-2003)第7冊,第63經。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編:《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3)。
梁.宋文明撰:《通門論》,收入藏外道書編委會:《藏外道書》第21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
〔日〕《正倉院文書》,收入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古文書》卷之八(追加二)(東京:東京帝國大學,1912)。
唐.作者未明:《小鈔》,收入「國家圖書館善本佛典」(典藏臺灣):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d/f4/9d.html(2018.12.21上網)
後晉.張昭遠、賈緯等:《舊唐書》(臺北市:鼎文出版社,1976)。
南唐•釋應之:《五杉練若新學備用》,「天順六年壬午歲(1462)朝鮮國刊經都監奉/教重修」本,駒澤大學圖書館藏。
北宋.王欽若、楊億等編篡,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6)。
北宋.宋祁、歐陽脩:《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出版社,1981)。
南宋.王應麟:《玉海》(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
元.釋可遂:《藏乘法數》(大內盛見刊,應永17年,1410)。
明.焦竑(1540-1620):《國史經籍志》卷4,收入李萬健、羅瑛輯:《歷代史志書目叢刊》第10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明.釋一如:《大明三藏法數》,收入《明版嘉興大藏經》第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
明.釋行深撰:《賢首諸乘法數》(慶尚道二川地伽耶山鳳栖寺刊,弘治13年,1500)。
明.釋寂照:《大藏法數》(東京鴻盟社排印版,明治32年,1899本)。
明.釋圓瀞:《教乘法數》,收入《明版嘉興大藏經》第8冊。
清.葉昌熾撰、柯昌泗評:《語石 語石異同評》(北京:中華書局,1994 )。
清.董誥等編:《欽定全唐文》(臺北:匯文書局,1961)。

三、近人論著(依姓氏筆畫)
(一)專書
1.中文著作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敦煌學研究小組編撰:《倫敦藏敦煌漢文卷子目錄提要》(臺北:福記文化圖書,1993)。
王三慶:《中國佛教古佚書《五杉練若新學備用》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8)
王三慶:《敦煌類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3)。
王重民、劉銘恕等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王穎樓:《隋唐官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
汪娟:《敦煌禮懺文研究》(臺北:法鼓文化,1998)。
周叔迦評點:《法門名義集》,收入呂鐵鋼主編:《周叔迦佛學論著手稿》第8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12),頁551-584。
徐俊纂輯:《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
郝春文:《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張高評:《論文選題與研究創新》(臺北:里仁書局,2013)。
陳士強:《佛典精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頁977-999。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臺北:三人行出版社,1974)。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黃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錄》(臺北巿: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黃永武編:《敦煌叢刊初集》第1-1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潘重規:《敦煌壇經新書及附冊》(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3)。
藍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釋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臺北:印順自印,1968)。
2.外文著作
〔日〕上山大峻:《敦煌佛教の研究》(京都: 法藏館,1990)。
〔日〕大藏經學術用語研究會編:《事彙部/外教部》,《大正新脩大藏經索引》第30冊(東京: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1972.3)。
〔日〕玄幸子、高田時雄編:《內藤湖南敦煌遺書調查記錄續編—英佛調查ノート》(大阪府: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2017)。
〔日〕田中良昭:《敦煌禪宗文獻の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1983)。
〔日〕池田溫:《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0)。
〔日〕池田澄達著:《根本中論疏無畏論譯註》(東京:東洋文庫,1932)。
〔日〕牧田諦亮、福井文雅責任编集:《敦煌と中國佛教》(東京:大東出版社,1984)。
〔日〕宮本正尊:《根本中と空》,(東京:第一書房,1943)。
〔日〕高田時雄:《敦煌資料による中國語史の研究:九、十世紀の河西方言》(東京:創文社,1988)。
〔日〕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附屬圖書館編:《大正藏•敦煌出土佛典對照目錄》(東京: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附屬圖書館,2015)。
〔日〕深貝慈孝:《中国浄土教と浄土宗学の研究》(京都:思文閣出版,2002)。
〔日〕勝又俊教:〈慧遠の安識說〉,《佛教における心識說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61)。
〔日〕鈴木大拙:《校刊少室逸書解說 附錄達摩の禪法と思想及其他》(東京:安宅佛教文庫,1936)。
〔日〕鈴木大拙:《禪思想史研究》第2冊(東京:岩波書店,1951)。
〔英〕小翟理斯(Lionel Giles,1875-1958)編寫:《英倫博物館藏漢文敦煌寫本目錄》(“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Manuscripts from Tun-huang in the Biritish Museum,London)(臺北巿: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收入《敦煌叢刊初集》第一冊。
〔韓〕金剛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編:《地論宗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2017)。
3.翻譯著作
〔日〕沖本克己編輯,釋果鏡譯:《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Ⅱ隋唐》(臺北:法鼓,2016)。
〔日〕岡部和雄、田中良昭編,辛如意譯:《中國佛教研究入門》(臺北:法鼓文化,2013)。
〔俄〕孟列夫(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Меньшиковa, 1926-2005)主編,袁席箴、陳華平翻譯:《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英〕托瑪斯輯、〔日〕宮本正尊譯:《燉煌本大乘中宗見解不分卷》,收入藍吉富主編:《大藏經補編》第35冊(臺北:華宇出版社,1984)。
(二)期刊論文
1.中文期刊
王三慶:〈論武后新字的創制與興廢兼論文字的正俗問題〉,《成大中文學報》(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第13期,2005年12月,頁95-120。
王三慶:〈釋應之《五杉練若新學備用》上卷與敦煌文獻等「法數」編輯之比較研究〉,《敦煌學》(嘉義: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第33輯,2017年8月,頁17-32。
徐鍵:〈吐蕃高僧吳法成生平三題〉,《敦煌學輯刊》(蘭州:蘭州大學)2017年第1期,頁37-44。
陳士強:〈《長阿含經》中的法數類經典〉,《法音》(北京:中國佛教協會)1997年8期,頁21-25。
陳士強:〈法門名義集摘葉〉,《法音》1988年7期,頁34-35。
陳淑萍:〈佛教法數類書研究——以《法界次第初門》與《法門名義集》為研究中心〉,《敦煌學》第33輯,頁153-170。
陳淑萍:〈敦煌寫本《大乘義章》及其相關研究〉,《敦煌學》第34期,2018年8月,頁153-176。
陳濤:〈日本杏雨書屋藏《敦煌秘笈》中李盛鐸藏書印管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學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第220期,2010年4月,頁74-81。
馮煥珍:〈淨影寺慧遠的行持、著述及其顯實宗〉,《中華佛學學報》(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第15期,2002年,頁177-218。
黃永武:〈劉銘恕《斯坦因劫經錄》之訂補〉,《文史學報》(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第12期,1982年6月,頁1-18。
廖明活:〈淨影寺慧遠的佛性學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第4期,頁263-286。
廖明活:〈淨影寺慧遠的淨土思想〉,《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頁335-361。
鄭阿財:〈杏雨書屋《敦煌秘笈》所見《維摩詰經》及其相關文獻〉,《佛光學報》(宜蘭: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新2卷.第1期,2016年1月,頁1-34。
燕永成:〈試論鄭樵對本朝著述的著錄及運用〉,《圖書館理論與實踐》(銀川:寧夏回族自治區圖書館)2013年10期,2013年8月,頁50-53。
釋恆清:〈《大乘義章》的佛性說〉,《佛學研究中心學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第2期,1997年7月,頁23-47。
〔日〕高田時雄:〈敦煌遺書與漢語史研究〉,《敦煌研究》(蘭州:敦煌研究院)2006年第6期,頁136-138。
2.外文期刊
〔日〕岡本一平:〈淨影寺慧遠《大乘起信論義疏》の成立問題〉,《比較經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第3期,頁25-66。
〔日〕金山正好:〈《大乘中宗見解》とその漢藏對音〉,《大正大學學報》(東京:中正大學出版部)第30、31輯,1940年3月,頁335-370。
〔日〕高田時雄:〈日藏敦煌遺書の來源と眞僞問題〉,《敦煌寫本硏究年報》(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西陲發現中國中世寫本研究班)第9輯,2015年3月,頁1-17。
〔日〕藤枝晃:〈「德化李氏凡將閣珍藏」印について〉,《京都國立博物館學叢》(京都:京都國立博物館)第7期,1985年3月,頁153-173。
F.W. Thomas, S. Miyamoto, and G. I. M. Clauson :“ A Chinese Mahayāna Catechism in Tibetan and Chinese Characters,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Cambrige: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No. 1 (Jan., 1929), pp. 37-76
(三)學位論文
劉小鈴:《盛唐八分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韓鵬:《敦煌寫本法門名義集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6。
四、電子與網路資源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收入《CBETA電子佛典集成》(Version 2016)。
中國嘉德香港拍賣官網:http://www.cguardian.com.hk/tc/auction/auction-details.php?id=55775&auction=result(2017.11.1上網)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集成》(Version 2016)
日本國會圖書館近代文獻數字圖書館網頁:http://dl.ndl.go.jp/ (2018.4.21上網)
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網站:http://nhdh.nhu.edu.tw/2-1.htm(2017.7.1上網)
財團法人慈訊文教基金會:《聖大解脫經》網頁:https://sites.google.com/site/cosmosreality/01(2018.2.24上網)
國家圖書館善本佛典(典藏臺灣):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d/f4/9d.html(2018.12.21上網)
國際敦煌項目:絲綢之路在線網站:http://idp.bl.uk/(2018.2.14上網)
龍谷大學圖書館貴重資料畫像データベース:http://www.afc.ryukoku.ac.jp/kicho/top.html(2018.4.14上網)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線上查詢系統: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2016.10.30上網)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