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跨越東與西--吳經熊的人與法律思想素描
書刊名: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
作者:曾建元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seng, Chien-yuan
出版日期:2003
卷期:32:3
頁次:頁1-63
主題關鍵詞:吳經熊何姆斯惹尼斯丹木拉龐德卡多索聖多瑪斯自然法五五憲草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90
  • 點閱點閱:88
吳經熊為近代中國第一位世界級的法理學家,大學時代在上海由美國基督教監理舒會創辦的東吳大學法科的學習經驗,使他得以直接透過美國法律教育進入西方法律世界。吳經熊在其留學生中,遊歷美國、法國與德國,從學於西方重要法律學者,如美國何姆斯、龐德、卡多索、法國惹尼、德國斯丹木拉等人,於唯實主義、社會法學、新建德主義、分析法學等多有涉獵,在有關西方法律思想的詮釋之外,吳經熊也以其關中國法律思想的研究著作驚艷西方學界,使其成為近代中、西方法學交流的重要橋樑。 吳經熊以其豐富的法學素養,在近代中國的法律教育和法治建設上,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曾擔任東吳法學院院長和上海公共租界臨時法院首席推事,並且參與制憲工作,他一方面肯定西方法治,加以移植以解放封建中國,另一方面則反對帝國主義,服膺三民主義,期以躋中國於現代國家之林。中國戰爭發爆, 吳經熊身陷上海,後自香港逃出,這場時代巨變使吳經熊自此皈依天主教,他們到蔣中正、蔣宋美齡夫婦的資助翻譯《聖詠》及《新經全集》,之後出使教廷,吳共內戰再度摧折吳經熊,他辭謝公職,流亡美國,隱遁天主教世界與大學校園,而後應邀回到臺灣辦學,致力於結合士林哲學與中國牨秦儒家,終而成就其進化中的自然法思想。 惟吳經熊重要法理學著作率皆以英文發表,又身處時代與中國文化夾縫,與臺灣本土學界亦缺乏密切互動,以致於其對中國法律思想交流之貢獻鮮為後人所知,本文即嘗試重新整理吳經熊之生平與思想資料,至盼有志者能本此基礎,繼續發事近中國法治發展上的重要史料,給予近代中國法制以客觀的評價。
期刊論文
1.沈清松(19870100)。本性與個體:論吳經熊的自然法觀。哲學與文化,14(1)=152,1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田默迪(1991)。吳經熊-一位偉大的中國人和天主教徒。哲學與文化,18(2/ 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匡郎(1987)。一個向空處敲打的天使。哲學與文化,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耿雲卿(1986)。法學大師吳經熊精神不朽。法令月刊,3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騏(2000)。繼承與超越-二十世紀前半葉中國法理學回顧論綱。中外法學,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文團(2000)。吳經熊的比較方法。哲學與文化,2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如一(1986)。懷念恩師吳經熊博士。學生事務,2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曾建元(2000)。青年馬克思對康德、費希特法哲學的揚棄-從馬克思(給父親的信)說起。淡江人文社會學刊,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關國煊(1987)。起草憲法翻譯聖經的吳經熊:紀念前駐教廷公使吳經熊教授逝世一週年。傳記文學,5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起行(2002)。美國法理學發展概述,1870-197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建元(2002)。德治與法治的時空錯亂-中國法治社會形成過程中的蔣中正法律思想,東亞法治社會之形成與發展。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李炳南(2003)。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研究-臺灣憲政變遷的環境動力、政治過程與制度後果。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志堅(1996)。吳經熊的法律哲學與其自然法思想,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南山(1995)。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法律思想之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奕華(1976)。美國社會法學派之現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紫興(1980)。龐德社會法學之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馬清槐(1963)。阿奎那政治著作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雲龍、謝文孫(1993)。傅秉常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Aquinas, S. T.、Shapcote, L.(1990)。The Summa Theologica。The Summa Theologica。Chicago, IL: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new window
4.吳經熊、周偉馳、雷立柏(2002)。超越東西方。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曹競輝(1987)。法理學。曹競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思高聖經學會(1990)。聖經。臺北:思高聖經學會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洪遜欣(1982)。法理學。臺北:洪林翠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經熊(1981)。內心悅樂之源泉。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方中(2001)。于斌樞機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炳南(19930000)。政治協商會議與國共談判。臺北:永業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鴻蔭(1970)。西洋法律思想史。維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鴻烈(1964)。中國法律思想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羅光(1983)。中西法律哲學之比較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odenheimer, Edgar、結構群(1990)。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高宣揚(1994)。實用主義和語用論。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荊知仁(1984)。中國立憲史。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91)。私立東吳大學法學院概況及大事記(1930年)。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三輯):教育。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田默迪(0)。法學的藝術家-吳經熊早期法律哲學的比較性分析。法學的藝術家-吳經熊早期法律哲學的比較性分析。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何世楨(1935)。近代法律哲學之派別和趨勢。法學文選(下)。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吳經熊(1984)。中國新舊法制在哲學上之基礎。中西法律思想論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吳經熊(1978)。在進化中的自然法。法學論文選譯集。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匡郎(2002)。吳經熊博士的法律哲學-成長中的自然法。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基礎法學篇。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山田(198402)。刑法通論。臺北:林山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耿雲卿(1977)。民生哲學的法律思想。民生哲學的法律思想。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馬漢寶(1985)。龐德社會利益說之理論的基礎。西洋法律思想論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涂懷瑩(1982)。法學緒論-現代法學十二講。法學緒論-現代法學十二講。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玉法(1998)。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如一(1988)。吳經熊先生事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一輯。臺北縣新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華友根(1993)。中國近代法律思想史,下冊。中國近代法律思想史,下冊。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楊奕華(1993)。民生主義社會思想之法律基礎:從民生主義社會思想論法律基礎。民生主義社會思想之法律基礎:從民生主義社會思想論法律基礎。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蔣永敬(1970)。胡漢民先生年譜稿。中國現代史叢刊,第三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羅光(1986)。中國哲學思想史:民國篇。中國哲學思想史:民國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蘇松芬(1978)。憲法草案起草經過。民國憲政運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劉星(2002)。法理學的範圍。法理學的範圍。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楊日然、耿雲卿、蘇永欽、焦興鎧、陳適庸(1985)。法理學。法理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牟宗三(1986)。純粹理性之批判,上冊。純粹理性之批判,上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沈叔平(1991)。法的形而上學基礎權利的科學。法的形而上學基礎權利的科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Patterson, E. W.(1953)。Jurisprudence: Men and Ideas of the Law。Jurisprudence: Men and Ideas of the Law。Brooklyn。  new window
39.Stammler, I. H.(1925)。The Theory of Law。The Theory of Law。New York, NY。  new window
40.涂懷瑩(1982)。A Suggestive Idea of Neo-Synthetic Jurisprudence Based on Dr. Sun Yet-Sen's San Min Chu I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 with Comparisons。法學緒論-現代法學十二講。臺北。  new window
41.Wu, John C. H.(1928)。Philosophy of Roscoe Pound。Judicial Essays and Studies。Shanghai, PRC。  new window
42.Wu, John C. H.(1928)。Readings from Ancient Chinese Codes and Other Sources of Chinese Law and Legal Ideas。Judicial Essays and Studies。Shanghai, PRC。  new window
43.Wu, John C. H.(1928)。The Jurisdic Philosophy of Justice Holmes。Judicial Essays and Studies。Shanghai, PRC。  new window
44.Wu, John C. H.(1928)。The Province of Jurisprudence Redetermined。Judicial Essays and Studies。Shanghai, PRC。  new window
45.Wu, John C. H.(1928)。The Three Dimensions of Law。Judicial Essays and Studies。Shanghai, PRC。  new window
46.Wu, John C. H.(1976)。Jurisprudence: A Treatise, Richly Illustrated with Cases and Readings。Jurisprudence: A Treatise, Richly Illustrated with Cases and Readings。Taipei。  new window
47.Wu, John C. H.(1971)。Fountain of Justice: A Study in the Natural Law。Fountain of Justice: A Study in the Natural Law。Taipei。  new window
48.Wu, John C. H.(1969)。Beyond East and West。Taipei:Mei Ya Publication, Inc.。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戴季陶(197606)。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三民主義研究重要文獻。臺北:陽明山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端木愷(1935)。中國新分析派法學簡述。法學文選。會文堂新記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olmes, O. W.(1952)。The Path of the Law。Collected Legal Paper。New York, NY:Peter Smith。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