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他詮釋了什麼:賴賢宗《佛教詮釋學》的討論
書刊名:正觀
作者:周慶華
出版日期:2006
卷期:36
頁次:頁213-228
主題關鍵詞:賴賢宗佛教詮釋學對話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20
  • 點閱點閱:18
圖書
1.伊索、吳憶帆(1999)。伊索寓言。臺北: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慶華(2004)。後佛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伊格頓、聶振雄(1987)。當代文學理論導論。旭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慶華(2001)。後宗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熊十力(1963)。新唯識論。臺北:文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臺大哲學系(1988)。當代西方哲學與方法論。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慶華(199909)。佛教與文學的系譜。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熊十力(1970)。新唯識論。台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太虛(1955)。太虛大師全集。臺北:善導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尼采、劉崎(1998)。上帝之死。臺北: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1999)。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Macdonell, Diane、陳墇津(1990)。言說的理論。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孟子、趙岐、孫奭(1982)。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慶華(1999)。新時代的宗教。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保羅.呂格爾、林宏濤(1995)。詮釋的衝突。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Bleicher, Josef、賴曉黎(1990)。當代詮釋學。臺北:使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Heidegger, M.、Macquarrie, J.、Robinson, E.、王慶節、陳嘉映(1993)。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Foucault, Michel、劉北成、楊遠嬰(1999)。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賴賢宗(2003)。佛教詮釋學。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Palmer, Richard E.、嚴平(1992)。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吳汝鈞(1988)。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周慶華(1997)。佛學新視野。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汝倫(1988)。意義的探究:當代西方釋義學。臺北市: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蔡耀明(2001)。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南投:正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潘德榮(1999)。詮釋學導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傅偉勳(1990000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釋普濟(1986)。五燈會元。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周慶華(20020000)。故事學。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林鎮國(19990000)。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臺北:立緖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張念東、凌素心(2000)。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Foucault, Michel、王德威(1993)。知識的考掘。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