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現實的破繭與蝶舞的耽溺--王白淵其詩其人的矛盾與調和之美
書刊名:文學前瞻
作者:卓美華
出版日期:2005
卷期:6
頁次:頁89-107
主題關鍵詞:王白淵荊棘的道路日治時期新詩Bair-iuan Wa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16
  • 點閱點閱:175
由於詩這種文體,使得詩不同於小說的多種敘述手法與觀點,詩往往是訴諸作者情感的文體,或者直言或者寄寓,故此我們大多可以在詩作中見詩人的思想,尤其是屬於草創期的日治時期新詩。而王白淵卻不然,他詩中所呈現出的美感隱晦而柔和,大異於他的人。他的人是革命的、走上荊棘的道路的,兩者之間(詩作與個人生命)的貼合度並不佳。故後文除了嘗試對王白淵的詩作作一個較全面的理解,期盼能夠解決其詩與人之間矛盾性的因由何在?更希望進一步分析並探究何以這樣的矛盾性卻又成就了王白淵不同於他人的詩風? 以下先談王白淵本身思想的矛盾性,並將其矛盾衝突的思想於詩作中的展現作連結;再加以其唯美的形象(如蝴蝶)於詩中的運用所形成的情調與美感,來加深筆者所欲討論的重心(唯美與現實的調和);最後結於這樣的矛盾卻也形成了唯美與現實間最佳的辯證的綜合。
期刊論文
1.郭誌光(20041000)。「真誠的純真」與「原魔」--王白淵反殖意識探微。中外文學,33(5)=389,129-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雅惠(20030500)。詩畫互動的異境--從王白淵、水蔭萍詩看日治時期臺灣新詩美學與文化象徵的拓展。臺灣詩學學刊,1,27-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毛燦英、板谷榮城、黃毓婷(20000400)。盛岡時代的王白淵。文學臺灣,34,272-2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毛燦英、板谷榮城、黃毓婷(20000700)。盛岡時代的王白淵。文學臺灣,35,235-2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莫渝(20011000)。嗜美的詩人--王白淵論。臺灣文學評論,1(2),85-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何義麟(19990600)。臺灣知識人の對日觀--謝南光と王白淵を中心として。淡江史學,10,349-3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笛(2001)。王白淵的荆棘之路。創世紀詩刊,127,62-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柳書琴(20010200)。帝都的憂鬱--謝春木的變調之旅。臺灣文學學報,2,67-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許惠玟(2003)。日治時期台灣新詩分期硏究初探--以漢文新詩發展爲中心。台日硏究生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3/10/04-10/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沛淇(2003)。日治時期新詩之現代性符號探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良本惠莉(2002)。日本統治時代之台灣文學考(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俊豪(2000)。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之民族認同(1920-1945)(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翁聖峰(2002)。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柳書琴(1994)。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柳書琴(2001)。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趙天儀(1998)。台灣現代詩鑑賞。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莫渝(2000)。臺灣新詩筆記。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羊子喬(19830900)。蓬萊文章台灣詩。台北:遠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里法(1998)。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秀芝(1999)。臺灣美術評論全集:王白淵卷。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里法(1992)。台灣出土人物誌。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芳明(1988)。放膽文章拚命酒。台北:林白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默(1997)。台灣現代詩概觀。爾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千武(1997)。台灣新詩論集。高雄市: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武忠(1980)。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梁明雄(1996)。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彭瑞金(1997)。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武忠(1984)。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才崑(1995)。王白淵.荊棘的道路。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子文、郭啟傳(2002)。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時期。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巫永福(1995)。巫永福全集⑤詩卷。台北:傳神福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巫永福(1995)。巫永福全集⑥評論卷。台北市:傳神福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巫永福(1995)。巫永福全集(7)評論卷。台北市:傳神福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康原(1994)。文學的彰化--彰化縣新文學作家小傳。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宗翰(20020000)。臺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施懿琳、楊翠、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橋本恭子。尋找魂的故鄕:王白淵日本時期的思想形成以《荊棘之道》爲主,http://140.116.10.240/taioan/hak-chia/k/kio-pun/ong-pek-ian.htm, 2000/10/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