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現象學觀點看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以羅曼.英加登理論為主之探究
書刊名:文學新鑰
作者:陳嘉璟
作者(外文):Chen, Jia-jing
出版日期:2006
卷期:4
頁次:頁119-145
主題關鍵詞:二十四詩品詩歌現象學意向性層次結構直觀味外味意象意境論詩學主體互轉The twenty-four poemsPoetic phenomenologyIntentionalityIntuition of individual stratumCovert meaningImage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Intersubjectivity poet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13
  • 點閱點閱:12
期刊論文
1.陳尚君、汪涌豪(1996)。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辨偽。唐代文學研究,6,581-5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祥林(1998)。《二十四詩品》是否係司空圖所作?。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3),52-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甲辰(2002)。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主旨辨析。忻州師範學院學報,18(3),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少康(2002)。清人論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5),32-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曼.英伽登(1985)。藝術的和審美的價值。文藝理論研究,98-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羅曼.英伽登(196407)。藝術的和審美的價值。英國美學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又如(1987)。英加登現象學美學與文學理論的主要特色。外國文學報導,1987(1),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昌元(19860100)。殷佳頓[Roman Ingarden]的文學理論。中外文學,14(8)=164,66-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登(2001)。論羅曼.英伽登的現象學美學。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7(4),8-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章啟群(1994)。胡塞爾意向性學說與現象學美學。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58-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樹明、李豔(2000)。現象學批評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69-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維振(2001)。從現象學的角度反思範疇和語義模糊性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10),59-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聶春華(2003)。司空圖「象外之象」的思維模式及方法論意義。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郭紹虞(1991)。中國歷代文論選。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Ingarden, Roman Witold、Grabowicz, George G.(1973)。The Literary Work of Art。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潘樹廣(1998)。古代文學研究導論--理論與方法的思考。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維廉(1994)。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舊唐書。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新唐書。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南史。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國球(1987)。二十四詩品。臺北:金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宏印(2002)。「詩品」注譯與司空圖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祖保泉、陶禮天(2002)。司空表聖詩文集箋校。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鍾嶸、周振甫(1998)。詩品。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仕華(1982)。詩韻集成。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朱東潤(1983)。中國文學史批評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良運(2003)。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Spiegelberg, Herbert、李貴良(1974)。現象學史。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埃德蒙特.胡賽爾、倪梁康(1999)。邏輯研究--現象學與認識論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幼蒸(1994)。結構與意義。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泰奧多.德布爾、李河(1995)。胡塞爾思想的發展。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弼。周易略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Husserl, Edmund、張憲(1992)。笛卡兒的沉思。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Husserl, Edmund、李幼蒸(1994)。純粹現象學通論。臺北:桂冠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倪梁康(1996)。現象學及其效應 : 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今道友信、李心峰(1990)。美學的方法。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謝雲飛(1978)。文學與音律。臺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葉桂桐(199801)。中國詩律學。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熊偉(1994)。現象學與海德格。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胡賽爾、張慶熊(1992)。歐洲科學危機與超越現象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許清雲(1984)。皎然詩式輯校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楊松年(1994)。中國文學批評問題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劉勰、周振甫(1993)。文心雕龍譯注。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易(198808)。詞曲史。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弘法大師、王利器(1991)。文鏡秘府論校注。臺北:貫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建元(1992)。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羅曼.英加登、陳燕谷(1991)。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台北:商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洪漢鼎(2001)。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祖保泉(1991)。司空圖的詩歌理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蔡英俊(20010000)。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司空圖、袁枚(1974)。詩品集解.續詩品注。河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蔡美麗(1990)。胡塞爾。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鄭樹森(1991)。現象學與文學批評。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