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朱熹經典詮釋之理解循環析論
書刊名:問學
作者:柯玫妃
出版日期:2007
卷期:11
頁次:頁1-18
主題關鍵詞:詮釋理解理解循環朱熹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5
宋儒朱熹以「文本的原義」(Sinn \ meaning)、「聖人的原意」(Absicht \ intention),及詮釋者領悟知義理為詮釋目標。集宋學與漢學之大成,為中國的經學詮釋史提供既綜合又創新的詮釋方法:一方面擷取漢學著重訓詁的客觀性,另一方面則強調經典詮釋義理闡發的主觀性,並將兩者統一於理解的循環中,以理解的循環制約主觀與客觀的過度發展。是以,其詮釋方法是以對文本客觀性的理解為出發點,進而要求學者解經不要只停留在訓詁的階段,而在明白經典的原義與聖人的原意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闡發明主觀的義理,將求經文原義與聖人原意與義理解經相結合,從中發明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關的義理思想。客觀的訓詁與主觀的義理在理解的循環中得到一定的制約與統一。理解的循環實為朱熹經典詮釋集漢學與宋學之大成的主要因素,更保證了詮釋目標的完成。
圖書
1.朱熹、陳俊民(200002)。朱子文集•答張元德六。台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錢穆。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黎靖德、楊繩其、周嫻君(199711)。朱子語類。湖南: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熹(1985)。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2004)。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潘德榮(1999)。詮釋學導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潘德榮(2003)。文字.詮釋.傳統:中國詮釋傳統的現代轉化。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