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北齊兩都制下對隨葬俑的影響
書刊名:史轍
作者:劉瑋琦
作者(外文):Liu, Wei Chi
出版日期:2007
卷期:3
頁次:頁41-85
主題關鍵詞:東魏北齊二元政府隨葬俑Eastern Wei Northern Qi dynastyDuality governmentPottery sculptur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7
  • 點閱點閱:60
東魏北齊在首都鄴城之外,又在晉陽設-個別都,使得整個東魏-北齊時期出現一個二元政府。由於鄴城的政府是完完全全由洛陽遷移過去,代表北魏傳統的權威,而晉陽掌權的是,以高氏為中心的軍事集團,代表的是新興軍閥勢力,兩都制反映了傳統的舊王朝與新興的軍閥勢力並存的情勢。1也因為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使得晉陽與鄴城兩地區出現相當多東魏北齊時的墓葬。在此發現,鄴城地區的墓主大都為漢人(除了元良之外)且幾乎都為士族,而晉陽地區的墓主幾乎是隨著高歡東征西討的六州鮮卑人與少數被胡化的漢人,這身分上的差異是否影響這兩地區喪葬禮制為本文章討論的主題與重點所在。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朝廷皆會對各級官員和皇室貴族使用的鹵簿內容進行詳細的規定,四品以上的官員都有自己的鹵簿,因此從這些鹵簿隊伍便可知擁有者的地位,而這鹵簿儀仗更是當時的權貴者表現自己身份的方法,王侯貴冑們在生命結束復,便會利用最復的機會來炫耀其生前的威儀,2因此他們會在他們墓室壁畫與隨葬俑中展現出來。 在此便對鄴城與晉陽兩地區隨葬俑鹵簿進行分析得知,基本上這兩地區的出行隨葬俑同樣都表現出侍衛型與儀仗型兩類,而且這兩類型的俑皆會隨著墓主人的身分地位有所增減,身分地位越高者,隨葬俑的種類與數量自然會越多,只不過俑的身分與服飾上的表現,似乎會隨著這兩地區的風俗、文化與習慣有所不同。因此從晉陽地區發現許多與鄴城地區不同的俑,如出現大量身穿鐘甲的俑與辮髮俑等,但這地區的墓主似乎是在不違背這傳統禮制的規範內,加入自己的特色。由此可知,北齊時期無論是晉陽或鄴城地區,在禮制上遵循的是鄴城來的規制,即從北魏孝文帝以來一直使用的傳統。
期刊論文
1.朱華(1992)。太原隋斛律徹墓清理簡報。文物,1992(10),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梅田(2004)。北齊墓葬文化因素分析--以鄴城、晉陽為中心。中原文化,2004(4),59-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河北省文管處(1979)。河北景縣北魏高氏墓發掘簡報。文物,1979(3),17-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世平(2003)。北齊新畫風--參觀太原徐顯秀墓壁畫随感。文物,10,63-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石家莊地區革委會文化局文物發掘組(1977)。河北贊皇東魏李希宗墓。考古,1977(6),382-3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河南省博物館(1972)。河南安陽北齊范粹墓發掘簡報。文物,1972(1),47-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振芳(1991)。論太原在東魏北齊時期的戰略地位。山西大學學報,1991(4)=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矢部良明(1981)。北朝陶磁の研究。東京国立博物館紀要,16,31-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克林(1979)。北齊庫狄迴洛墓。考古學報,1979(3),377-4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磁縣文化館(1979)。河北磁縣北齊高潤墓。考古,1979(3),235-2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磁縣文化館(1977)。河北磁縣東陳村東魏墓。考古,1977(6),394-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太原北齊徐顯秀墓發掘簡報。文物,2003(10),4-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1959)。安陽隋張盛墓發掘記。考古,1959(10),541-5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全生(1984)。河北磁縣東陳村北齊堯峻墓。文物,1984(4),16-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磁縣文化館(1984)。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4),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磁縣文物保管所(1997)。河北磁縣北齊元良墓。考古,1997(3),33-39+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2001)。大同市北魏宋紹祖墓發掘簡報。文物,2001(7),19-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巳奈夫(1966)。後漢時代の車馬行列。東方學報(京都),37,183-2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洛陽博物館、黃明蘭(1973)。洛陽北魏元邵墓。考古,1973(4),218-224+243+272-2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唐雲明、河北省文物管理處(1973)。河北平山北齊崔昂墓調查報告。文物,11,27-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陶正剛(1975)。山西祁縣白圭北齊韓裔墓。文物,4,64-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90)。太原南郊北齊壁畫墓。文物,1990(12),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慶捷(2003)。虞弘墓石槨圖像整理散記。藝術史研究,5,199-2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梅田(2004)。北齊墓葬文化論析。中國歷史文物,2004(6),6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梅田(2006)。從洛陽到鄴城-北朝墓室畫像及象徵意義的轉變。考古與文物,200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崔彥華(2004)。晉陽在東魏北齊時的霸府和別都地位。晉陽學刊,2004(3),2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岳起、劉衛鵬(2004)。關中地區十六國墓的初步認定。文物,2004(7),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汪波(1998)。東魏北齊時期的晉陽交通貿易。晉陽學刊,1998(4),81-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宿白(1996)。關於河北四處古墓的札記。文物,199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孫紅梅(2002)。中原地區鎮墓獸藝術造型探源。華夏考古,200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靜平(2005)。太原市郊北齊墓壁畫與北齊繪畫藝術成就。文物世界,2005(1),67-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揚之水(2006)。磁縣灣漳北朝壁畫鹵簿圖若干儀仗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2),115-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楊怡(2004)。楚式鎮墓售的式微和漢俑的興起。考古與文物,20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湯池(1996)。磁縣發現東魏北齊大型壁畫墓的啟迪。文物,199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蔣衛東(1991)。「鎮墓獸」意義辨。江漢考古,199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陶正剛(1984)。北齊東安王婁叡墓的壁畫與雕塑。美術硏究,198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5)。陝西咸陽市道頭塬十六國葬。考古,2005(6),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87)。安陽北齊和紹隆夫妻合葬墓清理報告。中原文物,1987(1),622-6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滄洲地區文化局(1984)。黃驊縣北齊常文貴墓清理簡報。文物,1984(9),3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太原北齊賀拔昌墓。文物,2003(3),1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004)。太原西南郊北齊洞室墓。文物,2004(6),35-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晉源區文物旅遊局(2006)。太原開化村北齊洞室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6(2),7-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92)。太原市神堂溝北齊賀婁稅墓整理簡報。文物季刊,1992(3),33-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太原北齊狄湛墓。文物,2003(3),37-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李愛國(2003)。太原北齊張海翼墓。文物,2003(10),4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983)。太原北齊庫狄業墓。文物,1983(10),26-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吉村苣子(2003)。中國墓葬における獨角系鎮墓獸の系譜。Museum:東京国立博物館研究誌,200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吉村苣子(1993)。楚墓鎮墓像の成立と展開。Museum:東京国立博物館研究誌,1993(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83)。太原市北齊婁睿墓發掘簡報。文物,1983(10),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怡辰(1994)。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博士論文)。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孫機(1993)。中國古輿服論叢。中國古輿服論叢。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八木春生(2002)。南北朝時代における陶俑。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3,三國.南北朝。東京:小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秋山進午(1982)。中國古代の土偶。世界陶磁全集 (10)。東京:小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005)。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魏徵(1962)。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房玄齡(1962)。晉書。臺北:啟明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泓(1997)。美術考古半世紀:中國美術考古發現史。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小林太市郎(1947)。漢唐古俗の明器土偶。京都:一條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顏之推(1996)。顏氏家訓。顏氏家訓。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杜鈺洲、繆良雲(2000)。中國衣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岩(2002)。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賀雲翱、徐吉軍(1991)。中國喪葬禮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寅恪(19940000)。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陸建松(1999)。魂歸何處--中國古代喪葬文化。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孫機(1996)。中國聖火:中國古文物與東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問題。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4)。中國古代鎮墓神物。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朱大渭、劉馳、梁滿倉、陳勇(1998)。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杜佑、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雲、謝方(1988)。通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長廣敏雄(1969)。貴族風俗圖について。六朝時代美術の研究。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孔德明(1996)。中國古代服飾‧用具‧職官。中國古代服飾‧用具‧職官。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谷川道雄(2005)。隋唐帝國形成史論。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宿白(2002)。北朝造型藝術中人物形象的變化。宿白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沈從文(1999)。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周汛、高春明(2003)。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臺北市。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高華、徐吉軍(2000)。魏晉南北時期的服飾。中國服飾通史。浙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楊泓(2000)。漢唐美術考古與佛教藝術。漢唐美術考古與佛教藝術。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蘇哲(2002)。西安草廠坡一號墓的結構、儀仗俑組合及年代。宿白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朝聞總、陳綬祥(2000)。陵墓美術的南北分化。中國美術史-魏晉南北朝卷。山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蘇哲(1998)。安陽隋墓所見北齊鄴城文物制度的影響。遠望集(下)─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華誕四十周年紀念文集。西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傅樂成(1996)。中國通史。中國通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山西省博物館(1958)。太原壙坡北齊張肅墓文物圖錄。太原壙坡北齊張肅墓文物圖錄。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佐藤雅彥(1972)。中国の土偶。中国の土偶。東京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佐藤雅彥(1976)。陶瓷‧土偶。六朝の美術。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富田哲雄(1995)。陶俑。陶俑。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長廣敏雄(1982)。南北朝の明器泥像。世界陶磁全集﹝第八卷﹞。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長廣敏雄(1954)。明器と土偶。中國明器泥象。大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駒井和愛(1982)。漢魏の明器泥像。世界陶磁全集﹝第八卷﹞。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濱田耕作(1989)。支那古明器泥像圖說 總論。濱田耕作著作集(第3卷)。京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河野道房(2000)。壁畫。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3)。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劉宋)范曄(1976)。後漢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北宋)司馬光(1977)。資治通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東漢)班固(1986)。漢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8)。禮記,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漢)應劭(1965)。漢官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唐)司馬貞(1965)。史記索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小林仁(2000)。隋俑考。美術史論叢.造形と文化。雄山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永洪(2001)。由墓室到墓道--南北朝墓葬所見的儀仗表現與喪葬空間的變化。漢唐之間文化藝術的互動與交融。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