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傳達「臺灣」印象的視覺符號研究--以臺灣官方及民間出版品為例
書刊名:科技學刊. 人文社會類
作者:鄭建華嚴貞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g, Chien-huaYen, Jen
出版日期:2007
卷期:16:2
頁次:頁111-121
主題關鍵詞:臺灣印象臺灣符號視覺傳達Taiwan imageTaiwan signVisual communi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9
  • 點閱點閱:60
期刊論文
1.石之瑜(20030400)。臺灣本土化論述的當代緣起。展望與探索,1(4),73-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啟政(20010300)。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搓揉遊戲:論學術研究的「本土化」。社會理論學報,4(1),41-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萬華欣(19990900)。從外來流行文化反思本土文化的主體性建構與通俗化方向。歷史月刊,140,106-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炳惠(20000100)。臺灣流行文化批判。當代,31=149,76-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東山(19960700)。臺灣藝術的本土化與主體性。藝術家,43(1)=254,247-2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良文(19940700)。文化符碼與社會意義--臺灣地區報紙醫療廣告的分析。廣告學研究,4,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建華(20030700)。符號學理論研究與應用之初探。設計研究,3,132-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述先(2003)。全球倫理與臺灣本土化。新世紀宗教研究,1(3),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邱武德(2005)。金剛‧金光 臺灣人民生命途徑的視覺美學。現代美術,118,26-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建華、嚴貞(2004)。從流行文化思考在地性文化形塑之初探。設計研究學報,4,171-1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步清(1999)。臺灣主題館:意亂情迷、威尼斯雙年展。現代美術,84,2-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莊修田(2000)。人類空間行為之內涵與本土化研究初探。中原設計學報,2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倪再沁(1992)。臺灣美術史.臺灣意識。雄獅美術,251,193-2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濁水、蔡慶同(2002)。全球化.華人文化與本土化。中國事務,25-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磐聳(1992)。從臺灣文化的設計談臺灣設計的文化。印刷與設計,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幸蓉(2000)。傳統及本土設計資源之應用。臺灣工藝,57-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阮新邦(2000)。楊中芳的本土化研究觀的詮釋論意含。社會理論學報,221-2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石瑞仁(1999)。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策展計畫。現代美術,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昭旺(2002)。由集體記憶到文化認同論述電視廣告中的文化符號。新民學報,7,149-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鄭建華、嚴貞(2004)。臺灣印象符號初探─以本土設計師海報為例431-4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建華、陳思聰、李芷宥(2003)。視覺圖像解讀之研究─以臺灣印象海報為例257-2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卿枝、林榮泰、林草英(1995)。從文化認知觀點探討本土化的海報設計37-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Dane, F. C.(1990)。Research method。California:Brooks。  new window
2.Berger, Arthur Asa(1995)。Culture Criticism: A Primer of Key Concept。Culture Criticism: A Primer of Key Concept。California。  new window
3.斯圖亞特.霍爾(2003)。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梅丁衍、孫立銓、謝東山、王嘉驥、李俊賢、王品驊、林小雲(20011210)。流變與幻形--當代台灣藝術--穿越90年代。台北:木馬文化:世安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孝濚(1991)。傳播研究方法總論。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McKim, Robert H.(1972)。Experience in Visual Thinking。Brooks/Cole。  new window
7.黃惇勝(1995)。臺灣式KJ法原理與技術--邁向21世紀改造臺灣的思考武器。臺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Cobley, Paul、Jams, Litza(1999)。Semiotics。Icon Books Ltd.。  new window
9.Fiske, John(1990)。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New York。  new window
10.楊裕富(2002)。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市:亞太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Berelson, Bernard(1952)。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Free Press。  new window
12.席汝楫(1999)。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Eco, Umberto(1979)。A Theory of Semiotic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Fiske, John、張錦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臺北市: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Corner, John、Hawthorn, Jeremy(1993)。Communication Studies and Introductory Reader。Communication Studies and Introductory Reader。  new window
17.Kress, Gunther、Van Leeuwen, Theo(1996)。Reading Image。Reading Image。London/New York。  new window
18.簡丹(2004)。臺灣有藝術─臺灣有意思。洪易作品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蕭錕(2005)。土地上的奇花異草─五行五形:臺灣當代常民劇場導覽書。土地上的奇花異草─五行五形:臺灣當代常民劇場導覽書。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廖新田(1996)。符號分析、意義詮釋與閱讀策略。符號分析、意義詮釋與閱讀策略。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何秀煌(1995)。記號學導論。記號學導論。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王美琇(2004)。創造文化想像:形塑臺灣人的文化力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