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龜圖像祭物文化詮解
作者:古佳峻
作者(外文):KU CHIA-CHUN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顏美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紅龜粿祭祀儀式飲食民俗龜文化民間信仰Red turtle ricecakeRitualFood FolkTurtle cultureFolk belief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1
《臺灣龜圖像祭物文化詮解》一書,以臺灣地區常民生活之「生命禮俗」與「節日慶典」中常備的龜紋或龜形祭品為研究對象,過去多以紅龜粿或米龜為使用,也以此稱統攝後來新創的糕餅龜品,或者綜合食品、不可食財貨製成之龜品,筆者綜觀臺灣清代以來地方文獻及藝文作品多以紅龜粿為重要祭典的圖像食物,而臺灣自1950年代以來陸續發展多元龜品品項,已異於他處,並足以形成龜品體系,祭典儀式與使用時節在地方已形成默契,自成風氣,衍為臺灣地方自有的龜祭文化。由此為發端,1970年代學者何聯奎、宋龍飛、凌純聲有針對臺灣祭龜與乞龜儀式的報導與調查,1990年代後僅以簡榮聰承繼與闡述糕餅粿糖塔文化發展,關於龜紋祭物與印模器具的闡釋仍有發展空間,筆者試圖建構此一龜品祭祀與使用的文化結構,並進行文獻、圖像、工序、工藝、文化創意產品的在地文化之詮釋及解析。除緒論與結論外,主論為三章,文獻與文化、物像與工序、傳藝與創意,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本研究以民俗學知識為基礎,以文獻與田野調查資料參附,在前賢成果上提出「龜圖像祭物」建構及研究方案,在「泛臺灣化」的民間信仰現象中不侷限某一鄉鎮為例,以臺灣地區為整體樣本,抽樣體現祭龜與乞龜儀式之差異。
第二章文獻與文化,臺灣龜品最早疑於清乾隆年間《澎湖紀略》元宵求乞儀式中的「亞公仔」,道光十七年(1837年)柯培元《噶瑪蘭志略》有「紅龜仔」為慶壽之用,寓臺清人與日人都對此有所紀錄;筆者考此一時期諸書及《臺灣日日新報》認為乞俗、乞龜、分食與餽贈龜品屬臺灣地方民間習俗,其承繼龜靈信仰、龜壽文化,並發展以龜品獻祝,以龜品之形表達圓滿平安的祈禳心理,在時節循環與人之禮儀取得秩序儀典的平衡關係,反映非常時節的非常製物;屬於人與他者的精神和物質的易換關系,對於神的敬仰,神力獲得的祈與乞、分食、還願系統得到人神關係互動、縝密交際關系;由其「圓」形成臺灣藝文創作藉此懷念過去、聯繫情感、記錄臺味,並在「臺灣蛇郎君故事」與「掽舍龜傳說」中作為最終變形的物件,與「浪子回頭」勸化作用的糕點故事。其一脈相連的是「求全忌缺」的心理目的。
第三章物像與工序,本章先行定義「龜圖像祭物」及其類型,認為食品訂名都以顏色、形象、材質為造詞結構,以致有必要新立「龜圖像祭物」描述臺灣龜品的多元現況。以材質論、工序論、形貌論類聚群分龜品,以確立名稱、品項、建構系統。進一步針對龜圖像寓意的龜紋印模、圖像記號、龜形祭物美學建構為討論,龜粿印模與龜品形塑都是吉祥符號的拼裝組合,自龜首至殼身甲紋都由地方信仰者詮釋並沿用,追求繁複裝飾的視覺特質,之於信仰者而言,龜品是神力依託的媒介,足以讓家族得到幸福吉祥。
第四章傳藝與創意,從傳統民間工藝與當代文化創意兩個面相為討論結構,有地方舉辦文化節以傳承節慶內涵,博物館舍以展覽與營隊活動傳遞文化知識,透過食材之外的媒材創作紅龜粿,以祭龜禮俗為配合,體驗壓印複刻之教學內容,在消費導向的商品化創意中歸納2010年以來個公私單位舉辦比賽與活動成果,有對傳藝概念、符號應用、客家本色面向之開發,為當代對於龜圖像祭物的記憶表述、文化再現、傳統再生之現況。
第五章結論,綜合本論三章核心,提出基礎成果是在有限的文獻中將龜圖像祭物文化逐一描繪,確立名物關系,將龜品與閩粵文化合觀比較,概述對於龜文化的接受;臺灣在地化與地方感的重要成果便是文獻與藝文創作中應用紅龜粿為圓滿意象,生活中透過紅龜粿作為除凶復吉的界限。從「非常」的角度定義龜品,其亦存在於非常時間中被使用。反映地方的習俗與圖像選定的地方特色。對於文化節、設計產品、課程體驗採積極推行,近年相關活動及產品日益增多,是懷舊風氣與鄉土教學影響龜品圖像的再創造,為臺灣當代重要成果。由此提出觀察與建議,認為傳遞正確的民間習俗,保存工藝師傅的技術與作品;扭轉好大喜功與沽名釣譽的奢華風氣,找回人神禮敬心態;物品圖像化後僅存商品價值,若強化文化內涵能兩方兼顧。提出議題延伸與未來展望,企盼在臺灣方面的架構完成後能逐步擴及崇龜文化及相關議題的討論,以及受命題侷限而未能及時討論者,待日後追根溯源。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mmonly-used turtle pattern or turtle shaped offerings in life ceremonies and holidays by the residents of the Taiwanese regions. In the past, turtle shaped offerings were turtle-shaped red rice cakes or rice turtles. Current varieties include turtle shaped pastries, confectioneries and even other inedible turtle-shaped offerings made from gold or precious items. Taiwan has developed many unique varieties of turtle shaped offerings since the 1950s, as compared to other regions. This has formed a new cultural tend during ceremonies and rituals, and would be considered as a special cultural aspect in Taiwan. This paper is organized into three chapters: 1)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 imagery and process, and (3) heritage and creativity, which are detailed as follows:
Chapter 1 introduces and proposes the research motives, objectives, and academic value of this paper.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and Cultural Origins, reviews the local gazettes from the Qing dynasty and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and traces the turtle shaped foodstuffs back to the Song dynasty. This cultural aspect is a part of the belief in the turtle spirit and longevity it represents. Taiwan has developed this old tradition into an offering of turtle shaped offerings as a symbolism of the people's hopes for safety and sanctuary, and to achieve equilibrium and balance during disruptions of climatic, social, and interpersonal harmony. Thus, turtle shaped offerings are reserved for special occasions. The offering could be translated into an exchange of spirituality and materialism as well as a reverence for the gods. The gods would answer human wishes after taking the offering, representing the intricat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the supernatural. The round shape would symbolize Taiwan's nostalgia about the past and represent the psychological desire for perfectionism.
Chapter 3, Imagery and Process, systematically defines the turtle shaped offerings and other similar objects. It further elaborates on the turtle shaped molds, markings and design aesthetics. Turtle shaped molds for rice cakes and other objects are composed of a collection of symbols that represent fortune. Every part of the turtle, from its head to the shell patterns, have been utilized and given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by regional believers to create intricately decorated visual characteristics. The turtle shaped offering acts as a vector for divine powers that provide the entire family with fortune and blessings.
Chapter 4, Heritage and Creativity, discusses the two facets of traditional folk handicraft and modern creativity. It focuses on the content of regional cultural festivals, museum exhibitions and campaigns that aim to disseminate traditional and cultural knowledge via experience-based learning, such as using a variety of materials to create red turtle cakes. Consumer items and commercial creativity include results of public and private competitions and activities held since 2010. These supported the concepts of cultural heritage, use of symbolisms, development of Hakka cultural facets, revitalization of turtle shaped images and its associated memories as well as cultural aspects and traditions.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ing the hypothesis and Taiwan's acceptance of the turtle reverence. An important result of Taiwan's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utilization of the red turtle rice cake as an icon against ill fortunes in literature and folk culture. Moreover, it defines turtle shaped offerings as "special", reserved only in rare occasions for specific purpos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the selection of different imageries in accordance to the local customs. Cultural festivals, products designs, and experience-based course are implemented extensively. However, these activities lack content as they focus only on superficial representation.
一、書目資料
(一) 古籍
(五代) 孫光憲 《北夢瑣言》 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一編第一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一刷。
(宋) 李昉等編 《太平廣記》 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9月一版。
(宋)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 《東京夢華錄 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10月。
(宋)吳自牧 《夢粱錄》 《東京夢華錄 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10月。
(宋) 四水潛夫輯 《武林舊事》 明宋廷佐刻本參校,《東京夢華錄 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10月。
(元) 佚名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 據南京圖書館藏明隆慶二年飛來山人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第118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 《明清小說大觀》,上海出版社。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 據南京圖館藏明萬曆四十六年柯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小說第126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 袁枚 《隨緣食單》 上海:文匯出版社,2006年12月一版一刷。
(清) 程瑤田 《九穀考》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清) 丁紹儀 《東瀛識略》 《臺灣文獻叢刊》第二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年9 月影印版。
(清) 唐贊袞 《臺陽見聞錄》 《臺灣文獻叢刊》第三○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年11 月出版。
連雅堂 《臺灣語典》 臺北:金楓出版,1987年初版。
連雅堂 《臺灣語典/雅言》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31日。

(二) 專書
1、地方誌與民俗
(日)片岡巖,陳金田翻譯 《臺灣風俗誌》 臺北:眾文圖書,1990初版,1996年9月二版二刷。
(日)鈴木質,林川夫審訂 《台灣番人風俗誌》 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1月一版三刷。
(美)焦大衛(David K. Jordan),丁仁傑翻譯 《神‧鬼‧祖先》 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10月初版。
丁世良、張放 主編 《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東卷》下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2月北京一版一刷。
王繼英 《民間信仰文化探踪》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11月北京一版一刷。
石奕龍、余光弘主編 《閩南鄉土民俗》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一版一刷。
仲富蘭 《中國民俗流變》 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12月初版。

宋德胤 《文藝民俗學》 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1年8月一版一刷。
何立智 等選註 《唐代民俗和民俗詩》 北京:語文出版社,1993年12月一版一刷。
李秀娥 《祀天祭地─現代祭拜禮俗》 蘆洲:博揚文化,1999年2月初版一刷,2002年1月五刷。
李鄉瀏、李達 《福州習俗(修訂本)》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一版,2009年10月五刷。
沈錦惠 《說凶道吉》 臺北:光啟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
林衡道 《臺灣民俗論集》 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年7月。new window
林衡道 《鯤島探源》(二) 永和:稻田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一刷,1998年3月一版三刷。
林衡道 《鯤島探源》(八) 永和:稻田出版社,1996年5月一版一刷,2001年6月一版五刷。
林嘉書 《閩台風俗》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一版一刷。
林曙光 《打狗瑣譚》 高雄:春暉出版社,1993年2月28日初版。
林曙光 《打狗搜神記》 高雄:春暉出版社,1994年1月31日初版。
林蔚文 《福建民俗》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一版一刷。
林淑慧 《禮俗‧記憶與啟蒙─臺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2月初版。new window
苑利 主編 《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民俗理論卷》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一刷。
周金水 《結婚禮俗》 楊梅:桃園縣伯公岡客家文化協會,2007年1月2日再版。
吳詩池、邱志強 《文物民俗學》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初版一刷。
周金水 《年節禮俗》 楊梅:桃園縣伯公岡客家文化協會,2007年1月2日再版。
胡樸安 編著 《中國風俗》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一版一刷。
晁福林 等撰 《中國民俗史(先秦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一版一刷。
徐福全 《臺灣民間祭祀禮儀》 新竹: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1995年出版,1998年6月20日一版三刷。
徐藝乙 《中國民俗文物概論:民間物質文化的研究》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12月一版一刷。
殷登國 《歲時佳節記趣》 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初版。
婁子匡、許長樂 《臺灣民俗源流》 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71年。new window
婁子匡 《新年風俗志》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10月初版,1988年6月四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暨台灣文學研究所 《當代的民間文化觀照》 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12月28日。
許如中編著 《金門民俗志》 婁子匡編《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29輯,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1年春季。
陳淑均 編纂 《噶瑪蘭廳治》 宜蘭:吳楊欽發行,1995年3月。
陳垂成 主編 《泉州習俗》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一版,2007年6月二刷
陳江水 主編 《南投縣鄉土大系‧勝蹟篇》 南投:南投縣政府,1995年6月再版。
陳勤建 《文藝民俗學》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7月一版,2010年5月二刷
曾彩金、張春菊 《六堆客家地區祭拜入門》 屏東:財團法人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2004年11月。
陶立璠 《民俗學概論》 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年。
陶思炎 《中國祥物》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黃振良編著 《閩南民間信仰》 臺北:河洛文化,2009年8月。
張士閃 耿波 《中國藝術民俗學》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一版一刷。
彭書淮 《二十四節氣》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年12月一版一刷。
喬繼棠 《中國崇拜物》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一版,1992年2月二刷。
喬繼堂 《中國歲時節俗》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一版,1992年2月二刷。
楊仕俊 《臺灣民俗點滴》 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出版部,1989年4月。
楊玉君 《春節》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6月一版,1996年12月二刷。
楊玉君 《清明》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6月一版,1996年12
月二刷。
萬建中等 《中國民俗史(民國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一版一刷。
董曉萍 《田野民俗志》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一版,2006年12月二刷。
劉魁立 《劉魁立民俗學論集》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一版一刷。
劉魁立等 《民間敘事的生命樹》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12月一版一刷。
劉還月、陳阿昭、陳靜芬 《台灣島民的生命禮俗》 臺北:常民文化,2003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劉志文、嚴三九 《廣東民俗》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一版一刷。
鍾敬文 《民俗學集鐫》第二輯 1932年8月1日,由鍾敬文、婁子匡編纂出版第二輯,收編於中國民俗學會編《民俗學集鐫》影印本,民俗、民間文獻影印資料之三十三,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6月。
鍾敬文 《鍾敬文文集‧民俗學卷》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簡榮聰 《南埔風土志》 草屯:南埔里辦公室、南埔社區發展協會發行,2006年8月5日。
濟陽文史工作室 《鎮轅境文化祭 古街古早情》 台南:鎮轅境頂土地公廟管理委員會,2002年9月。
韓養民等 《中國民俗史(隨唐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一版一刷。
蕭放等 《中國民俗史(明清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一版一刷。
羅曲主編 《民俗學概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7月一版一刷


2、民間文學
王甲輝、過偉 《台灣民間文學》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一版一刷。
朱介凡 《中國謠俗論叢》 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6月初版。
亦玄(陳玉慶) 《台語溯源》 臺北:時報文化,1977年11月初版。
亦玄(陳玉慶) 《新編台語溯源》 臺北:時報文化,1988年3月初版。
亦玄(陳玉慶) 《新編台語溯源續集》 臺北:時報文化,1996年3月初版。
江肖梅 《臺灣故事》下 婁子匡編集《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120冊,臺北:中國民俗學會,1974年春季。
林藜 《台灣傳奇4》 永和:稻田出版社,1991年11月一版一刷。
林金田主編 《臺灣童謠選編專輯》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12月一版二刷。
金榮華 《澎湖縣民間故事》 新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0年10月初版。
邱冠福 《台灣童謠》 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邱坤良、施如芳等編著 《宜蘭縣口傳文學》上冊 宜蘭:宜蘭縣政府,2002年5月。
邱坤良、施如芳等編著 《宜蘭縣口傳文學》下冊 宜蘭:宜蘭縣政府,2002年5月。
姜佩君 《澎湖民間故事研究》 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12月30日初版。new window
是非 《走進故事看台灣:傳奇與趣聞》 臺北:人類出版社,2009年12月20日。
施翠峰 《臺灣民譚探源》 臺北:漢光文化,1985年5月10日初版。
胡萬川總編輯 《石岡鄉閩南語故事集(二)》 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
胡萬川總編輯 《彰化縣民間文學集故事篇(三)》 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7月。
胡萬川總編輯 《彰化縣民間文學集故事篇(四) 》 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7月。
胡萬川、王正雄總編輯 《大安鄉閩南語故事集(三)》 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11月。
胡萬川、王正雄總編輯 《東勢鎮閩南語故事集(一)》 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5月。
連橫 《臺灣漫談》 收入於《雅堂文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08種,臺灣文獻叢刊始料第8輯,臺北:大通書局。
連橫著,許丙丁、黃典權、張振樑、賴建銘校訂 《雅言》 臺南:海東山房,1958年8月1日,初版。
鹿憶鹿 《台灣民間文學》 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初版。
許在全 等主編 《泉州掌故》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陳海虹、婁子匡 《蛇郎君》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117集,1964年。
陳益源 《台灣民間文學採錄》 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9月30日初版,2000年9月15日初版二刷。
張 帆 編輯 《泉州講古》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一版,2007年2月二刷。
童錦茂編繪 《中國民俗兒歌(台灣篇)》 高雄:愛智圖書,1985年3月出版。
謝雲聲 《福建故事》第一集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98集,1929年。
謝雲聲編錄 《閩歌甲集》卷下 收錄於婁子匡編纂《中山大學民俗叢書》第13冊,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70年夏季。
盧曉輝 《現代性與民間文學》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8月一版一刷。
簡榮聰 《台灣農村民謠與詩詠》 南投: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19945年6月增印。

3、飲食文獻
王仁興 《中國年節食俗》 北京:北京旅遊出版社,1987年5月一版一刷。
王正雄 等主編 《餅圓探源》 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6月。
王增能 《客家飲食文化》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第二刷。
王子輝 《八方食尚》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1月一版一刷。
石文年 《廈門飲食》 廈門:鷺江出版社,1998年8月一版,2002年9月二刷。
光華編輯部 《寶島的中國美食》 臺北:光華書報雜誌社,1985年2月16日初版,1990年7月三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小稻米‧大秘密(幼童篇)》 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04年4月再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小稻米‧大秘密(學童篇)》 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04年4月再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小稻米‧大秘密(親師篇)》 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04年4月再版。
何炳棣 《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69年4月。
宋兆麟 等著 《中國飲食史》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一刷。
沈松茂 《中國米麵食加工實務》 新莊:中華民國餐飲學會,1990年出版。
李東印 《民族食俗》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5月一版一刷。
周芬娜 《飲饌中國》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8年4月一版一刷。
知識出版社 《食俗大觀》 北京:知識出版社,1992年12月一版一刷。
邱龐同 《中國麵點史》 青島:青島出版社,2000年12月二版,2001年3月二刷。
林華 《福建菜譜‧名小吃》 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6月一版一刷。
吳錦城 《實用中國米食》 桃園:禮來初版社,1984年3月初版。
姚偉鈞、方愛平、謝定源 《飲食風俗》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一版一刷。
洪玉芬主編 《島嶼‧食事─金門人金門菜》 臺北:聯合文學,2011年10月20日初版二刷。
唐魯孫 《唐魯孫談吃》 臺北:大地,2000年。
翁雲霞 《談食話民俗》 臺北:新中國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徐麗雯 《六堆回味:屏東六堆客家地區傳統老店》 屏東: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2009年8月初版。
馬鳳琴 等編著 《中國黏食500種》 大連:大連出版社,2000年2月一版一刷。
黃莉芸 等撰 《澎湖產業文化誌:傳統糕餅篇》 馬公市:澎縣文化局,2000年。
黃春慧 《客家媽媽教你做粿》 中和:膳書房文化,2009年12月初版,2010年4月一版二刷。
黃婉玲 《淺談古早味》 臺南:臺南市政府,2004年5月。
黃婉玲 《尋找台灣古早味─讓人難忘的36種絕妙好滋味》 臺北:樂果文化,2010年12月第一版。
黃婉玲 《百年台灣古早味─尋訪真實老滋味》 臺北:健行文化,2011年7月初版。
黃婉玲 《總鋪師辦桌:再現老台菜的美味記憶》 (臺北:健行文化,2012年2月初版,2012年3月二印。
張覺民、仲美文 《民間糕模》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年9月一版一刷。
張珣 主編 《人神共歆:宗教與養生飲食》 中華飲食文化研究叢書,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年10月初版一刷。
張尊禎 《台灣糕餅50味─舌尖上的懷舊旅行》 臺北:遠流,2009年4月1日初版一刷。
張尊禎 《百年糕餅 風華再現:老師傅珍藏木模技藝大公開》 臺北:臺北市糕餅商業同業公會,2013年3月1日初版一刷。
張瑞伶、蘇晨瑜 《食飽吂─22位客家名人飲食記憶地圖》 新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籌備處、野人文化出版,2006年11月初版。
張玉欣、楊秀萍 《飲食文化概論》 臺北:揚智文化,2004年10月初版一刷。
張洪光、郭起雲 主編 《飲食風俗》 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1月一版一刷。
張勁松、謝基賢 等編 《飲食習俗》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一版一刷。
葉益青 《台灣的地方特產》 新店:遠足文化,2006年4月初版。
楊文騏 《中國飲食民俗學》 北京:中國展堂出版社,1983年10月一版一刷。
楊光宇 《中國傳統印糕版》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10月一版一刷。
潘魯生、孫磊、趙屹、唐家路 《以食為天》 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5年9月一版一刷。
潘魯生主編
譚紅麗、唐家路撰 《麵花花》 石家庄:河北美術出版社,2003年12月一版一刷。
劉君茹 《中國飲食》 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年10月一版一刷。
劉益昌等撰 《臺北米其林》 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12年10月31日。
廖炳惠 《吃的後現代》 臺北:二魚文化,2004年3月初版二刷。
漢聲雜誌社 《中國米食》 臺北:漢聲雜誌社,1983年9月初版,1986年1月六版。
漢聲雜誌社 《四川倒糖餅兒》 臺北:漢聲雜誌社,漢聲雜誌68期,1994年8月。
鄭秀美 《中國飲食風俗》 臺北:星光出版社,1986年1月初版。
鄧景衡 《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上)(下)》 臺北:田園城市文化,2003年11月初版二刷。new window
簡榮聰 《台灣粿印藝術:台灣民間粿糕餅糖塔印模文化藝術之研究》 臺北:漢光文化,1999年6月30日出版。
魯克才 《中華民族飲食風俗大觀》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年4月一版一刷。
顏金滿 《糕與粿》 臺北:邦聯文化,2008年11月初版一刷。

4、文化學
Bertrand Russell ”The Philososphy of Logical Atomism,”(1918)in Rober Charles Marsh(ed.),Logic and Knowledge(Capricorn Books Edition,1971[1956])
Edward Burentt Tylor泰勒,連樹聲翻譯 《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 上海:上海文藝,1992年
John Fiske,張錦華等翻譯 《傳播符號學理論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3月16日初版一刷,2002年1月16日初版七刷。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爾特,李幼蒸翻譯 《符號學歷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一版一刷。
Raewyn Connell 《SOUTHERN THEORY》,Cambridge ; Malden, MA : Polity, 2007。
Sarah Allan愛蘭,汪濤翻譯 《龜之謎:商之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The Shape of Turtle:Myth,Art,and Cosmos in Early China》,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一版一刷。
Sigmund Freud佛洛伊德著,楊庸一譯 《圖騰與禁忌》 臺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8月再版。
(德)皮柏,黃藿翻譯 《節慶、休閒與文化》 香港:三聯書局,1991年。
王嵩山 《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 板橋:稻鄉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new window
王從仁 《玄武:吉祥納福看瑞獸》 臺北:世界書局,1995年12月初版一刷
甘陽 主編 《八十年代文化意識》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一版,2007年4月二刷。
李亦園 《信仰與文化》 臺北:巨流圖書,1978年8月一版一印,1985年12月四印。new window
李亦園 《文化的圖像》(下) 臺北:允晨文化,1992年11月。
李亦園 《說文化,談宗教:人類學的觀點》 永和:Airiti Press,2010年4月出版
李瑞騰 《文化理想的追尋》 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出版。
李幼蒸 《歷史符號學》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一版一刷。
李幼蒸 《理論符號學導論》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三版一刷。
沈清松 《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初版一刷,2002年1月二刷。new window
杜而未 《麟龜與神話》 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
辛晚教主持,林美容、李瑞金、王世燁協同主持 :《全國文化生活圈整體規劃先期研究案─全國文化生活圈文化硬體(展演)設施發展綱要計畫》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規劃,1996年3月。
何星亮 《圖騰與中國文化》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一版一刷。
何秀煌 《記號學導論》 臺北:大林出版社,1980年9月30日再版new window
何秀煌 《人性‧記號與文明─語言、邏輯與記號世界》 臺北:東大圖書,1992年10月初版。
何九盈、胡雙寶、張猛 主編 《中國漢字文化大觀》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一版二刷。
林美容 《人類學與台灣》 板橋:稻鄉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1995年7月二版二刷。
周慶華 《中國符號學》 臺北:揚智文化,2000年12月初版一刷。
易思羽 《中國符號》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二刷。
後藤和子等撰 《文化節慶與創意產業國際論壇論文集》 臺北: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碩士班主辦,2009年11月29日。
凌純聲 《中國海洋洲的龜祭文化》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2年。
高有鵬 《文化現象的兼融情感》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一版一刷。
唐蕙韻 主持 《2008金門縣金門城非物質文化調查結案報告書》 行政院文建會指導、金門縣文化局主辦「金門城非物質文化調查計畫」,2008年1月-2008年7月。
陳器文 《玄武神話、傳說與信仰》 高雄:麗文,2001年9月
陳益源主編 《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金門縣文化局,2009年12月。
陳迺臣 《教育哲學》 臺北:心理出版社,1990年7月初版一刷,2005年1月三版三刷。
彭基山 總編輯 《2005客家文化創意產業國際行銷學研討會論文集》 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6年7月初版。
傅亞庶 《中國上古祭祀文化》 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一版一刷
博報堂生活總合研究所編著,鍾霓翻譯 《五感的時代─視、聽、嗅、味、觸覺的消費社會學》 臺北: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2007年7月。
黃文山 《文化學體系》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
黃文山、衛惠林輯 《何聯奎文集》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9月初版。
楊曉東 《燦爛的吳地魚稻文化》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12月一版一刷。
楊美會撰,趙旭東、孫珉翻譯 《禮物、關係學與國家─中國人際關係與主體性建構》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一版一刷。
劉兆元 《中國龜文化》 1992年10月一版一刷。
劉維公 《風格社會》 臺北:天下雜誌,2006年8月8日初版一刷。
劉曉明 《中國符咒文化大觀》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11月一版,2003年10月三刷。
劉惠萍 《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之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2月。
廖炳惠 主編 《回顧現代文化想像》 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12月21日初版一刷。
盧建榮 主編 《文化與權力:臺灣新文化史》 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11月27日初版一刷。new window
謝宗榮 《台灣傳統宗教文化》 臺中:晨星出版,2003年5月30日初版。new window
瞿明安、鄭萍 《溝通人神:中國祭祀文化象徵》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一版,2005年10月二刷。
蘇克明 《壽‧壽禮‧壽星:中國民間祈壽習俗》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二版一刷。

5、民藝與美術
Edmund Burke Feldman愛德蒙‧惠特曼,桂雅文等譯 《藝術教育的本質》 臺北:五觀藝術管理,2000年12月出版。
Heidi Reimer-Epp海蒂雷蒙-愛普、Mary Reimer瑪麗‧雷蒙合撰,無妍儀翻譯 《手工紙與裝幀技法小百科》 臺北:果實出版,2005年8月。
約翰‧義庭著,王秀雄翻譯 《造形藝術的基礎─包浩斯的造形原理及開展》 臺北:大陸書店,1971年6月1日初版。
Malcolm Barnard馬爾科姆‧巴納德撰,王升才、張愛東、卿上力翻譯 《藝術、設計與視覺文化ART,DESIGN&VISUAL CULTURE》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年8月一版一刷。
Paul H.‧Ray保羅‧H‧睿, Sherry Ruth Anderson雪莉‧露絲‧安德森撰,陳
敬旻、趙亭姝翻譯 《文化創意人:5000萬人如何改變世界The cultural creatives:How 50 million people are changing the world》 臺北:相映文化,2008年12月初版。
海野弘Unno Hiroshi著,梁若琦翻譯 《現代都市的美學記憶─符號、象徵、設計與ART DECO》 臺北:如果出版社,2007年10月初版。
馬場雄二著,王秀雄翻譯 《美術設計的點‧線‧面》 臺北:大陸書店,1968年12月2日初版,1972年2月3日三版。
朝倉直巳著,廖偉強翻譯 《紙的立體構成與設計》 臺北:大陸書店,1993年7月20日五版。
天津楊柳青畫社 《中國吉祥圖案百科》 臺北:笛藤出版社,1998年2月4日初版一刷。
王建柱 編著 《包浩斯─現代設計教育的根源》 臺北:大陸書店,1972年3月20日出版。
王抗生 編著 《中國花卉圖案》 臺北:南天書局,1988年 11 月初版。
王抗生 編著 《中國瑞獸圖像》 臺北:南天書局, 1990年12月初版。
古添洪 《記號詩學》 臺北:東大圖書,1984年7月初版。new window
宋龍飛 《民俗藝術探源》上冊 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2年11月15日初版。new window
宋龍飛 《民俗藝術探源》下冊 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2年12月1日初版。new window
李蒼彥 編著 《中國吉祥圖案》 臺北:南天書局,1988年3月臺灣初版。
杭間 《手藝的思想》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一刷。
杭間 等主編 《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二刷。
祁台穎 等 《尋百工》 臺北:遠流,2010年12月1日初版一刷。
林炯任 《大地遊龍─龍與北縣建築》 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11月初版。
林柏賢 《收藏學》 高雄:洪明美發行,2003年4月。
林愛芳 《客家民間藝術》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一版一刷。
林秋芳 主編 《天地同春 壽文化大展》 宜蘭:國立傳藝中心,2011年1月。
林明德 《俗之美》 臺北:聯合文學,2011年2月初版。
林蔚文、楊際嵐 主編 《海峽兩岸傳統文化藝術研究》 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9年10月一版一刷。
洪淑宜 《創新教學之單元設計研究─以《創意思考》課程為例》 深坑:揚智文化,2006年8月初版一刷。
席德進 《台灣民間藝術》 臺北:雄獅美術,1974初版。
陳景容 《版畫的研究及應用》 臺北:大陸書局,1971年9月1日初版。
陳大川 《紙素材與現代紙藝》 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陳大川 《中國造紙術盛衰史》 臺北:中外出版社,1979年12月初版。
莊伯和 《中國造型》 臺北:光華畫報雜誌社,1989。
莊伯和 《台灣民間吉祥圖案》 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
張玉玲、黃燕靜 《創意節慶教學》 臺北:東西出版事業,2003年12月初版六刷。
黃世輝、吳瑞楓 《展示設計》 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9月初版,1998年2月三刷。
黃鳳鳥 《灣攏愛ㄟ粿模》 高雄:灣愛社區發展協會,2008年12月。
黃鳳鳥 《粿模傳奇之風華再現》 高雄:灣愛社區發展協會,2013年1月。
楊學芹、安琪 《民間美術概論》 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4年8月一版二刷。
葉劉天增 《中國紋飾研究》 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
鄒悅富 《彩色的研究》
臺北:華聯出版社,1976年12月出版。
漢寶德 《生活美學》 臺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年3月初版。
漢寶德 《收藏的雅趣》 臺北:九歌出版社,2009年5月10日初版。
劉文三 《台灣早期民藝》 臺北:雄獅美術,1976年。
劉慶孝 編繪 《新裝飾圖案》 臺北:丹青圖書,1987年臺再版。
潘魯生、葉兆信 《中國佛教圖案》 臺北:南天書局,1989年4月臺灣初版。
潘魯生 《中國漢字圖案》 臺北:南天書局,1990年12月臺灣初版。
鄭巨欣主編 《民俗藝術研究》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年3月一版一刷。
謝宗榮 《臺灣傳統宗教藝術》 臺中:晨星出版,2003年9月30日初版。
謝宗榮 《台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 蘆洲:博揚文化,2003年12月初版一刷。
簡榮聰 《臺灣銀器藝術(上冊)》 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年11月初版。
簡榮聰 《臺灣銀器藝術(下冊)》 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年6月初版。
簡榮聰 《臺灣童帽藝術》 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4月初版
簡榮聰 《臺灣傳統家具》 中壢:桃園縣文物協會,2000年8月。
簡榮聰、鄭昭儀 《彩塑風華─臺灣交趾陶藝術專輯》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10月。
簡榮聰 《彰化常民文物》 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4年3月。
簡榮聰、阮昌銳撰述 《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專輯》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8年11月初版。
顏鴻蜀、王珍珠 編繪 《中國民間圖形藝術》 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4月第一版,1995年6月第二刷。
鄧文貞 《飲食‧意象‧文化》 南投:財團法人台灣省文化基金會,2008年4月初版一刷。
謝里法 《紫色大稻埕》 臺北:藝術家,2009年3月初版。

6、文學類
黃春明 《九彎十八拐》 臺北:聯合文學,2009年5月15日初版三刷。
壹週刊 《台灣辦手禮老字號》 臺北:早安財經文化,2007年12月1日初版。
葉益清、羅秀華、陳彥仲 《老字號的故事》 臺北:臺灣英文新聞,2009年7月初版一刷。
齊治平 《節令的故事》 臺北:幼獅文化,1996年7月初版三刷。
蔡明原撰寫、黃祈嘉繪圖 《噴射龜》 臺北:巴巴文化/也是文創有限公司,2013年3月初版一刷。
鄭宗弦 《媽祖回娘家》 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7月10日初版。
鄭宗弦 《神豬減肥記》 臺北:小魯文化,2004年1月初版,2010年3月九刷。
鄭宗弦 《阿公的紅龜店》 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1月初版。
鄭宗弦 《紅龜粿與風獅爺》 臺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7月10日初版。
簡榮聰 《走過台灣鄉土》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1995年6月初版一刷。
簡榮聰 《咱走過的路》 南投:南投縣文化局,2004年11月。
簡榮聰 《臺灣四季情懷》 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05年12月。
簡榮聰 《春暉雜詠》 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11年5月。
簡榮聰 《澎湖旅遊詩記》 九九峰文化社、閩臺文化研究院,2009年7月23日。
蘇麗春、黃春美、陳維鸚 《來宜蘭旅行》 宜蘭: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10年5月二版。

(二) 學位論文
于佩玉 《臺灣客家節令及其食俗文化研究》 盧國屏教授指導,臺北:淡江大學語獻所碩士學位,2007年6月。
尤珮娟 《「傳統祭祀米食記號」之分析研究》 洪明宏教授指導,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2011年1月。
王怡茹 《臺灣日治時期漢人米食生活之研究》 張勝彥教授指導,三峽: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王怡雯 《台灣糕餅包裝設計之視覺圖像表現現況研究─以2009~2011年之中秋、結婚、年節三節慶為例》 洪明宏教授指導,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2年1月。
石錦祥 《一把記憶的鑰匙─蔡文章鄉土書寫研究》 蔡振念教授指導,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夜碩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7月。
古明璟 《「六堆」客家文化之海報設計創作》 卓展正教授指導,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李明宗 《當代台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詮釋觀點的提擬》 劉一民教授指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1月。new window
高麗珍 《台灣民俗宗教之空間活動- 以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 陳國章教授指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7年
汪智偉 《中國祭祀觀點應用於產品設計之創作研究》 鄧怡莘教授指導,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2003年6月。
吳家慧 《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績效之影響因素探討─以地方特產糕餅業為例》 佘日新、陳厚銘教授指導,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林承緯 《臺灣民間吉祥物研究─以生命禮俗為例》 阮昌銳教授指導,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6月。
紀凱淵 《突變點,斜線號的游移與中間》 林逸青教授指導,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2011年5月。
徐再仙 《《說文解字》食、衣、住、行之研究》 李振興教授指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學位,1993年6月。
徐楓惠 《從90年代地下搖滾樂看台灣另翼搖滾主體性的指涉》 陳泓易教授指導,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
連蘭芬 《中國菜之花式擺盤形式與色彩之研究》 阮綠茵、張栢烟教授指導,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2月。new window
陳亭儒 《從符號學角度詮釋傳統吉祥圖案之研究-以蝙蝠吉祥圖案為例》 林田壽教授指導,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陳秀雯 《台灣廟宇門神之視覺傳達設計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 李億勳教授指導,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6月。
陳緯華 《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清代彰化平原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形成》 莊英章、陳祥水教授指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5年7月。new window
陳玉玲 《臺灣木刻糕餅印模造型與圖案之研究》 陳元義、謝潮儀教授共同指導,三峽: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
陳漢章 《澎湖元宵民俗節慶活動─龜祭文化圖騰意涵與文化觀光的應用》 蘇維杉教授指導,斗六: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
陳加怡 《元宵節慶的文化意涵與文創發展》 王德育教授指導,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英豪 《文化展演中的集體記憶:頭城老街民間信仰的再詮釋》 王嵩山教授指導,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年。
華家緯 《台灣傳統文化圖像研究─以木製糕餅印模為例》 陳懷恩教授指導,斗六: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曾齡祺 《祭祀社群、儀式與祭品─平鎮東勢建安宮個案分析》 林秀幸教授指導,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7月。
張史寶 《桃的神話與文學原型研究》 高桂惠教授指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國文教學碩士學位,2005年1月。
張尊禎 《台灣老餅舖與傳統餅食研究》 江韶瑩教授指導,臺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藝所碩士學位,2008年7月。
黃啟智 《兩岸飲食文化現況之研究:以中國福建省漳州市與台灣彰化市為例》 劉勝驥教授指導,新北市: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文化教育組),2004年1月。
黃一誠 《傳統糕餅產業成長策略之研究─以百年老店【玉珍齋】為例》 謝偉勳教授指導,新竹: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黃崇斌 《從本土文化探討產品創意的新元素─以宗教寺廟為例》 杜瑞澤教授指導,彰化: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2005年6月。
黃瓈君 《民間習俗諧音現象之研究─以漢族婚俗、年俗為主》 王松木教授指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論文,2005年1月。
郭藤安 《祭祀食用供品色彩文化之研究─以台南神廟祭典為例》 洪嘉永教授指導,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1999年。
郭家冶 《台灣普渡宴看生之研究》, 江韶瑩教授指導,臺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藝所碩士學位,2007年6月。
郭立婷 《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 呂紹理教授指導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0月。
郭芬 《中國上古民族復生神話中龜、蛇意象探究─以鱉靈、顓頊等為例》 秦臻教授指導,雲南大學民俗學碩士論文, 2010年5月。
盛翠穎 《台灣玄天上帝信仰之研究--以外澳接天宮為例》 莊宏誼教授指導,臺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2009年。
葉曼華 《凶禮告終除喪即吉─台灣民間喪葬禮俗中合爐儀式的研究》 臺南:國立台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戴文鋒教授指導,2010年6月。
蔡孟嫻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李國俊教授指導,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2006年6月。
蔡明偉 《被顯赫的神威─宜蘭礁溪協天廟關帝信仰的宗教實踐與自我生產》 余德慧教授指導,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蔡松齡 《遊憩動機對活動涉入、場所依戀與知覺擁擠關係之影響-以澎湖元宵節為例》 李明儒教授指導,馬公: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
厲同喜 《隋唐靈龜文化與文學創作的互動》 呂書寶教授指導,廣西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9年4月。
劉施宏 《龍蛇龜黽文化解讀》 羅琴教授指導,重慶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2008年4月
鄭淑君 《傳統木製糕餅印模之研究:以台南市傳統餅舖和文物館現存印模為例》 高燦榮教授指導,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2000年6月。
潘佳賢 《殷卜辭祭品研究》 邱德修教授指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賴夷倩 《鄭宗弦小說之本土民俗研究》 蔡輝振教授指導,斗六: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賴美娟 《以皮爾士記號觀點探討《詩經》中常見的鳥獸名物及其象徵意義》 吳彥霖、吳淑明教授指導,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謝在豐 《消費者對包裝設計偏好的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糕餅禮盒為例》 羅文坤教授指導導,臺北:中國文化大學造紙印刷研究所印刷組碩士論文,1997年6月。
戴文鋒 《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 毛漢光、林瑞明教授指導,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99年6月。new window
戴正倫 《儀式中身份的轉化:以客家拜新丁為例》 陳美華、張翰璧教授指導,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魏瑞伸 《客家民俗節慶的蛻變─以臺中東勢新丁粄節為論》 周錦宏教授指導,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11年6月。
鍾智誠 《清代嘉南地區玄天上帝信仰發展》 顏尚文教授指導,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2005年。
鍾孟芸 《六堆地區之客家文化商品視覺表現現況研究》 洪明宏教授指導,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2年1月。
簡齊儒 《臺灣地區蛇郎故事之研究》 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胡萬川、戴坤瑞教授指導,2000年。
顏素足 《漢族「桃」文化與文學研究》 浦忠成教授指導,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2003年6月。
謝宗榮 《臺灣辟邪劍獅研究》 林保堯教授指導,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蕭博文 《探討內模仿應用於產品設計》 張文智教授指導,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二、 單篇資料
(一) 期刊
王邦雄 〈中西文化的傳統性格及其會通之道〉 《鵝湖》第152期,1988年2月,頁2-13。new window
王熾文翻譯 〈蓮花的民俗和象徵〉 (譯自《芬克、瓦格爾標準民俗、神話和傳說辭典》,1977年紐約版)《民間文學論壇》總59期,1992年第6期,頁19、78-79。
王政 〈論民俗模仿〉 《民間文學論壇》總63期,1993年第4期,頁43-47。
王子輝 〈中國米食文化源流淺釋〉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2卷第3期,1996年8月,頁2-5。
王子輝 〈陝西關中的麵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3卷第2期,1997年5月,頁11-15。
王子輝 〈中國點心的由來與發展〉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8卷第2期,2002年5月,頁45-52。
王子輝 〈《周易》美學思想與飲食道化審美〉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0卷第1期,2004年2月,頁4-8。
王瑤芬 〈人類學與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7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23-29。
王磊 〈饅頭的產生及其名稱的由來初探〉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0卷第3期,2004年8月,頁14-18。
王晴佳 〈解構與重構――近二十年來臺灣歷史意識變化的主要趨勢〉 《漢學研究通訊》第25卷第4期,總第100卷,2006年11月,頁13-32。new window
王怡茹 〈淺談臺灣傳統歲時節俗之米食〉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2卷第2期,2006年5月,頁45-51。
尹榮方 〈杜宇、鱉靈神話的原型研究〉 《中國民間文化》1991年第2期,頁199-215。
古佳峻 〈珍愛台灣有唯一─紙作紅龜粿〉 《重高館訊》第14期,2007年1月,頁1。
亦玄 〈碰舍龜(白色的米龜)〉 《歷史月刊》第91期,1995年8月6日,頁130-131。
何江紅 〈方便食品在現代快餐產業上的應用〉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6卷第2期,2010年5月,頁16-23。
李依倩 〈歷史記憶的回覆、延續與斷裂:媒介懷舊所建構的「古早臺灣」圖像〉 《新聞學研究》第87期,2006年4月,頁51-96。new window
李雅雯、林韋村、蘇瑋璇 〈CAMPO創意市集風潮直擊紙糕餅傳問候〉 《大學報‧藝想世界3》,2006年11月3日。
李豐楙 〈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 《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頁116-154。new window
李金平 〈古代宗教祭祀用食物類祭品的構成及其形態特徵〉 《當代經理人》2006年12月,292、302。
邱仲麟 〈旦日稱觴─明清社會的慶壽文化〉 《新史學》第11卷第3期,2000年9月,頁101-156。new window
周清源 〈傳統米食與飲食健康〉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2卷第3期,1996年8月,頁12-13。
周清源 〈台灣傳統糕點麵食之探討〉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4卷第1期,1998年2月,頁20-23。
林新欽 〈乞龜乞平安〉 《豐年》第49卷第8期,1999年4月16日,頁65-67。
林美容、周益民 〈高雄縣少見的開漳聖王廟略論〉 《閩台文化交流》總第23期,2010年3月。
林育慈 〈外食型態轉變與速食消費的形成〉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6卷第1期,2000年2月,頁51-58。
林汝法 〈山西麵食宴〉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0卷第3期,2004年8月,頁44-47。
林長華 〈閩南崇龜文化趣談〉 《中國水產》2009年第2期,頁79-80。
林長華 〈兩岸「紅龜」一個模〉 《僑園》總127期,2011年第1期,頁23。
味道堂主人 〈春節與春節食俗漫談〉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8卷第1期,2002年2月,頁37-38。
邸永君 〈漫談滿族麵食與節慶宴〉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1卷第1期,2005年2月,頁11-15。
邸永君 〈中華傳統民間技藝─捏麵人趣談〉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2卷第4期,2006年11月,頁12-15。
姚偉鈞 〈南味甜,北味鹹:《口味歌》與中國菜系的特色〉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8卷第4期,2002年11月,頁20-23。
段友文 〈也談龜信仰─兼論楊琳同志商榷〉 《民間文學論壇》總57期,1992年第4期,頁40-44。
段寶林 〈廟會的民俗本質─論生活美與廟會〉 《民間文學論壇》總66期,1994年第3期,頁2-8。
范文芳、張居中 〈中國史前龜文化研究綜論〉 《華夏考古》2008年第2期,頁69-76。
俞美霞 〈生命禮俗中的湯餅宴探析〉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7卷第1期,2011年2月,頁13-26。
前島信次 〈關於台灣的瘟神,王爺及送瘟的習俗〉 《民族學研究》第4卷第4號,1983年。
徐苹芳 〈我所知道的山東麵食〉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3卷第2期,1997年5月,頁2-5。
徐銘穗 〈紙紅龜粿 碩士創意熱銷〉 《蘋果日報》A38大台北社區新聞,2007年5月11日(週五)。
曹逸盈編輯整理 〈「博物館學國際委員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鉅作和博物館學的角色」〉 《博物館簡訊》第43期,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發行,2008年3月。
許秀琴 〈客家美食之旅〉 《鄉旅》,1995年4月&5月,頁25-30。
莫高 〈都市民俗研究和商品經濟開發〉 《中國民間文化》總8期,1991年第4期,頁91-99。
郭吉清 〈歷史性博物館的展示美學〉 《博物館簡訊》第47期,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發行,2009年3月。
郭克伶 〈探究茶食之我見〉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2卷第2期,1996年5月,頁8-10。
郭艷春,近藤由美翻譯 〈雲南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與環境適應─西雙版納州‧泰族(一)〉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3卷第1期,1997年2月,頁18-22。
郭景元 〈糕餅世界裏的「龜與粿」〉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6卷第2期,2000年5月,頁26-31。
鹿憶鹿 〈從神話到民間傳說中的龜〉 《東吳中文學報》第五期,1999年5月,頁215-233。new window
曾子良 〈基隆俚諺之蒐集及其內容(下)〉 《國文天地》第17卷第5期,總197期,2001年10月,頁58-63。
張成基 〈元宵節習俗說略〉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9卷第1期,2003年1月,頁50-51。
張玉欣 〈魚米之鄉:談中國東南地區飲食習俗〉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2卷第2期,1996年5月,頁11-14。
陳品 〈歡鑼喜鼓談春節…各地春節風俗趣談〉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2卷第1期,1996年1月,頁11-14。
陳漢初 〈民間拜神供品與潮汕風味美食〉 《廣東史志》第4期,1999年,頁51-54。
陳婧 〈吉慶食品 年糕為首〉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7卷第1期,2001年2月,頁36-37。
陳其潮 〈古代糕餅概況〉 《食品資訊》第198期,2003年12月5日,頁44-50。
陳光新 〈麵人‧送「羊」‧禮饃:黃河流域農村年節喜慶食俗采風〉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0卷第1期,2004年2月,頁42-45。
黃典權 〈古帳研究一例〉 《臺南文化》第6卷第3期,1959年5月31日,頁2297-2332。
黃蘭亭 〈談清明食俗〉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4卷第1期,1998年2月,頁38-40。
黃韶顏 〈台灣佛教與道教祭典的飲食〉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4卷第3期,1998年8月,頁21-27。
黃有興 〈談澎湖元宵「乞龜」的習俗〉 《臺灣文獻》第41卷第2期,1980年6月30日,頁181-208。new window
黃有興 〈鹿耳門天后宮的祭典〉 《南臺灣文化專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96年6月30日出版。
黃自來 〈美國文化價值觀與英語教學〉 《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第3卷第4期,總16號,1992年。
馮霽嵐 〈尋訪老玩具 找兒時回憶〉 《臺北畫刊》第489期,2008年10月10日。
楊琳 〈龜由貴反賤的民俗心理分析〉 《民間文學論壇》總50期,1991年第3期,頁14-17。
楊博任 〈客家米食文化─粄類〉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2卷第3期,1996年8月,頁6-9。
劉惠萍、黃景春、鍾宗憲、劉曉峰、宣炳善 〈在「傳統」與「發明」之間:當代民間文化研究的反思〉 《民間文學論壇》總155期,2007年第3期,頁1-13。
劉樸兵 〈古代養豬業與豬肉祭祀的演變〉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6卷第4期,2010年11月,頁11-20。
劉淑玲 〈千帆迎神乞龜祈福元宵─澎湖「萬家漁火」〉 《漁業推廣》第247號,頁21-23。
劉煥雲 〈客家文化創意工藝產業─以聯園藝文工作室為例〉 《臺灣工藝》第32期,草屯: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2009年2月。
鄭宗弦 〈龜孫子〉 《金門文藝》第十九期,金城:金門縣文化局,2007年7月,頁93-96。
鄭惠玲 〈米的簡史(上)〉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卷第2期,1995年5月,頁8-13。
鄭惠玲 〈米的簡史(下)〉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卷第3期,1995年8月,頁16-18。
潘江東 〈談臺灣閩南傳統婚姻飲食〉,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7卷第1期,2011年2月,頁4-12。
蔡文婷撰文,卜華志圖 〈元宵乞龜夜未眠〉 《光華》第27卷第4期,2002年4月,頁80-85。
蔡文婷撰文,卜華志圖 〈錢龜大王─巧手漁郎韋慶陽〉, 《光華》第27卷第4期,2002年4月,頁86-87。
蔡惠琴 〈臺灣客家習俗賽神豬與義民信仰〉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6卷第4期,2010年11月,頁21-29。
謝宗榮 〈在傳統民俗藝向與現代生活經驗間的掙扎〉 《北縣文化》46期1995年10月27日,頁22-28。
謝偉峰 〈周人吃祭品說及其政治意義〉 《中華文化論壇》2011年第1期,頁122-126。
簡榮聰 〈南臺灣的工藝〉 《南臺灣文化專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96年6月30日出版。new window
簡榮聰 〈臺灣的食器及其人文藝術表現〉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1卷第4期,2005年11月,頁12-19。
簡榮聰 〈臺灣食具的藝術表現─以「粿糕餅糖塔印模」為例〉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2卷第3期,2006年8月,頁37-41。
簡榮聰 〈台灣粿糕餅糖塔印模的年節飲食文化─春節篇〉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7卷第1期,2001年2月,頁38-41。
簡榮聰 〈台灣粿糕餅糖塔印模的年節飲食文化─清明時分〉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7卷第2期,2001年5月,頁47-48。
簡榮聰 〈台灣粿糕餅糖塔印模的年節飲食文化─七夕、中元、中秋〉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7卷第3期,2001年8月,頁38-42。
羅漁 〈節慶習俗與飲食文化〉 《歷史月刊》第133期,1999年2月,頁29-59。
羅桂環 〈閩西某些飲食習俗瑣談〉 《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5卷第2期,1999年5月,頁32-33。

(二) 學報論文
王爾敏 〈傳統中國庶民日常生活情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92年6月,頁149-176。new window
古佳峻 〈芭蕉剪葉紅伴綠,龜模印就吉祥篇:論簡榮聰詩作中的臺灣慶典習俗誌〉 高師大《國文學報》第九期,2009年1月。new window
古佳峻 〈糕餅再現‧時尚臺灣:論紅龜粿文化與紙藝教學整合策略〉 高師大《國文學報》第十期,2009年6月。new window
古佳峻 〈傳藝與創意:從「紅龜粿」圖像應用論糕餅文化的承變意涵〉 實踐大學民生學院《民生論叢》第七期,2012年7月,頁49-86。new window
冉凡 〈祭品與祥物─紙錢與傳統喪葬風俗心態譾論〉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2004年7月,頁108-111。
朱盈蒨、汪文政 〈社區意識與節慶文化活動認同之研究─以澎湖乞龜活動為例〉 《島嶼觀光研究》第3卷第1期,2010年3月,頁125-144。new window
李依倩 〈歷史記憶的回復、延續與斷裂:媒介懷舊所建構的「古早台灣」圖像〉 《新聞學研究》第87期,2006年4月。
高莉芬 〈蓬萊神話的海洋思維及其宇宙觀〉 《政大中文學報》第六期,2006 年12,頁103-124。new window
勞榦 〈漢代社祀的源流〉 《歷史語言所集刊》第11本,1943年出版,1971年1月再版。new window
曹建墩 〈周代祭品觀念〉 河南駐馬店市師範高等專校《天中學刊》第23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124-126。
陳麗娜 〈《蛇郎》故事在台灣的流傳與變異〉 《美和專校學報》第16期,1998年7月。
陳緯華 〈婉飾、慣習與神蹟創造:現代性下的神如何不死?〉 《台灣社會學》第15期,2008年6月,頁1-45。new window
黎永勵 〈儀式的物及其社會象徵─桂西盤瑤村落還盤王願儀式中的祭品研究〉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08年11月,頁56-60。
羅煥光 〈清末民初臺灣客家婚姻禮俗〉 《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2期,1996年6月,頁69-83。new window
羅煥光 〈客家人的祭祀禮俗〉 《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5期,1997年6月,頁107-120。new window
劉惠萍 〈戰後台灣民間俗信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東亞文化研究(香港九龍)》第8期,2006年8月。
劉惠萍 〈從北方麒麟到北方玄武—兼論漢代四象的演變〉 《東華漢學》2011年夏季特刊,2011年7月,頁125-154。new window

(三) 會議論文
Mike Robinson 〈將創意落實在節慶旅遊中:地點、合作關係及可能性〉 《文化節慶與創意產業國際論壇》會議論文抽印本,2009年11月29日,臺北:臺灣大學凝態館104室,臺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碩士班主辦。
Sidney W. MINTZ文思里 〈傳播、離散與融合:中國飲食方式的演進〉 張玉欣總編輯《第十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馬來西亞檳城,2008年9月初版一刷,頁1-12。
丁毓玲 〈泉州傳統節日飲食與傳播〉 張玉欣總編輯《第十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7年11月12-14日,馬來西亞檳城,2008年9月初版一刷,頁327-333。
王連茂 〈泉州傳統祭品與象徵及其現代變遷〉 張玉欣總編輯《第十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7年11月12-14日,馬來西亞檳城,2008年9月初版一刷,頁295-307。
王念恩 〈論象徵主義的美學特徵〉 《文學與美學》第二集,淡江大學中文所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頁375-413。
王政 〈民俗文化的美學思考〉 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上海民俗學會編印《中國民間文化─稻作文化田野調查》第2集,總第10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年6月一版一刷,頁229-255。
王念恩 〈論象徵主義的美學特徵〉 《文學與美學》第二集,淡江大學中文所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頁375-413。
王文良 〈從乞龜活動和造形藝術看澎湖人過「上元」〉 《澎湖研究第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澎湖:澎湖縣政府,2009年12月1日出版,頁84-109。
江榮吉 〈中國飲食的發展〉 張玉欣總編輯《第八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3年10月17-19日,中國四川,2004年7月初版一刷,頁133-140。
李依倩 〈土懷舊與洋復古:流行風潮的年代建構與歷史想像〉 《去國‧汶化‧華文祭:2005年華文文化研究會議論文集》,2005年1月8-9日於臺灣新竹交通大學,頁1-20。
李漢昌 〈傳統飲食工業化加工的形勢與展望〉 張玉欣總編輯《第七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1年11月12-13日,中國四川,2002年6月初版一刷,頁87-142。
李惠芳 〈傳統歲時節日的形成及特點〉 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上海民俗學會編印《中國民間文化─稻作文化田野調查》第2集,總第14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8月一版一刷,頁229-238。
李緒鑒 〈論民俗改革〉 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上海民俗學會編印《中國民間文化─稻作文化田野調查》第2集,總第14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8月一版一刷,頁239-247。
林鍵璋、徐敏真 〈從臺灣漢人祭祀文化角度探討客家粄食產業創新發展〉 第二屆「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抽印本,桃園縣客家文化館,2011年5月23日(星期一)。
何彬 〈論中日正月食品的象徵意義〉 王三慶、陳益源主編《2007東亞漢文學與民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永和:樂學書局,2007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何三本 〈語文領域統整及連貫策略之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今臺北教育大學)《九年一貫語文統整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2001年8月。
邱坤良 〈社‧會‧戲─以礁溪協天廟龜會為中心〉 陳益源主編《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金門縣文化局,2009年12月,頁211-240。
邱延洲 〈「鳳邑特產」赤山「粿」─由其形成與製作史脈談起〉 《第四屆中區研究生台灣文學學術論文研討會暨97學年度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學士論文發表》抽印本,台中:靜宜大學台文系,2009年6月7日,頁11-1~11-20。
施晶琳、洪瑩發 〈另一個世界飲食的想像:府城普渡祭品文化意涵初探〉 張玉欣總編輯《第九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5年11月11-12日,臺灣臺南,2006年8月初版一刷,頁357-388。
高啟安 〈「饆饠」、「餢飳」的東傳日本和變異〉 張玉欣總編輯《第十一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年10月12-14日,韓國首爾,頁329-356。
徐海榮 〈中國飲食文化在世界上的深遠影響〉 張玉欣總編輯《第七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1年11月12-13日,中國四川,2002年6月初版一刷,頁191-225。
財團法人長春棉紙基金會 〈甚麼是「紙藝術」〉 《玩紙工廠:國際紙藝術創作營專刊》,南投:文建會中部辦公室,1999年12月出版。
陳建中、蔣丙煌 〈中式食品加工化─台灣經驗〉 張玉欣總編輯《第七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1年11月12-13日,中國四川,2002年6月初版一刷,頁143-164。
陳文華 〈新石器時代的飲食〉 張玉欣總編輯《第八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3年10月17-19日,中國四川,2004年7月初版一刷,頁117-132。
陳益源 〈越南李文馥(1785-1849)筆下十九世紀初的亞洲飲食文化〉 張玉欣總編輯《第十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7年11月12-14日,馬來西亞檳城,2008年9月初版一刷,頁113-124。
陳漢章、江幸容 〈澎湖元宵民俗節慶「龜祭文化」活動分析〉 周靈山主編《2008 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嘉義:吳鳳技術學院,2008年,頁917-932。
陳器文 〈玄武龜蛇雙首勾環圖像探賾〉 陳器文主編《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第八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系,2010年12月,頁89-120。new window
黃樹民 〈泰北雲南華人節日祭典餐宴食物及其近時的改變〉 張玉欣總編輯《第十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7年11月12-14日,馬來西亞檳城,2008年9月初版一刷,頁95-111。
張淑華 〈風格解碼‧開啟創意生活產業的體驗價值〉 《文化節慶與創意產業國際論壇》會議論文抽印本,2009年11月29日,臺北:臺灣大學凝態館104室,臺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碩士班主辦。
張珣 〈要昏也要素:大甲媽祖進香客的飲食〉 張玉欣總編輯《第九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5年11月11-12日,臺灣臺南,2006年8月初版一刷,頁341-356。
傅含章 〈試析〈蛇郎〉故事的「結構」與「性」意涵〉 《源頭活水論文發表論文集》第二期,2008年6月。
曾喜城 〈臺灣及東南亞客家移民飲食文化初探〉 張玉欣總編輯《第十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7年11月12-14日,馬來西亞檳城,2008年9月初版一刷,頁79-93。
楊玉君 〈避疫養生與節日飲食〉 張玉欣總編輯《第九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5年11月11-12日,臺灣臺南,2006年8月初版一刷,頁389-414。
劉還月 〈庸俗社會,功利信仰─從樸實的信仰到暴發戶式的頭城搶孤〉 漢學研究中心主編《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鄭南 〈地緣區域視野下的東南亞飲食文化考察〉 張玉欣總編輯《第十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7年11月12-14日,馬來西亞檳城,2008年9月初版一刷,頁335-365。
蔣孔陽 〈中國藝術與中國古代美學思想〉 《文學與美學》第二集,淡江大學中文所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頁15-36。
蔡英俊 〈非人性化藝術的美學觀〉 《文學與美學》第二集,淡江大學中文所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頁415-438。
應長裕 〈奉化稻米習俗調查〉 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上海民俗學會編印《中國民間文化─稻作文化田野調查》第2集,總第14集,1994年8月一版一刷,頁101-122。
顏學誠 〈「客家擂茶」:傳統的創新或是創新的傳統?〉 張玉欣總編輯《第九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5年11月11-12日,臺灣臺南,2006年8月初版一刷,頁157-168。
蕭新煌、林開忠 〈家庭、食物與客家認同:以馬來西亞客家後生為例〉 張玉欣總編輯《第十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7年11月12-14日,馬來西亞檳城,2008年9月初版一刷,頁57-78。

(四) 手冊
古佳峻 編印 金門民宿協會「99年度民宿經營輔導研習會」授課資料,2011年7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第二辦公室、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編印 《尋米之旅導覽手冊(一)》,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第二辦公室。
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臺灣省政府糧食局編印 《米食食譜》,1983年3月。
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 《2007台灣客家博覽會大會手冊》,2007年12月21日-2008年1月9日。
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 「2010客家特色產業展」導覽手冊,2010年10月。
宜蘭縣文化局 東光國中「宜蘭燈」設計計畫書,宜蘭縣文化局主辦。
宜蘭縣文化局 宜蘭頭辦公室「兔X龜 歡樂宜蘭年特展」現場提供之藝術家簡介。
屏東縣客家文物館 Design Liouduei 2011六堆青年創意設計營活動簡章,2011年。
臺灣省政府糧食局 2007年臺北中華美食展「美食精典展」之「美食精典」手冊,美食天下雜誌社,2007年。

三、 非書資料
(一) 影音
《紅龜粿》 王金選文,曹俊彥圖,臺北:信誼基金出版社,1991年6月30日初版。
《紅龜粿》 朝陽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學院傳播藝術系出品,導演何宗臻,副導黃雅靖,吳麗雪監製,製片楊惠汝、徐于敏,2011年。
〈紅龜粿〉 劉昕昀,選自《國立臺南大學美術系設計組102級畢業展專刊》,林美吟、李香蓮教授指導,2013年4月。
《愛的麵包魂》 電視劇,導演高炳權,2006年。
《愛的麵包魂》 電影,美商二十世紀福斯影片公司、得藝國際媒體出品,導演高炳權、林君陽,2012年2月上映。

(二) 資料庫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文史哲及社會科學專輯
中國博碩士論文全文資料庫-文史哲及社會科學專輯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三) 網路資源
2010年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研討會官方網站 檢索於2011年7月27日,http://tnuamamcr2010.blogspot.com/p/blog-page_25.html

〈2011澎湖萬龜祈福乞龜紀念章(達成任務) 〉 《烏龜家族》部落格,檢索於2011年7月27日, http://tw.myblog.yahoo.com/turtle-family/article?mid=5281&prev=-2&next=-2&page=1

2011年澎湖萬龜祈福官方網站 檢索於2011年7月27日,http://temp.penghu.gov.tw/100_lantern/gamepage.html

〈39元小物 巧變自然風家飾〉 《蘋果日報》2011年 06月14日,檢索於2011年7月27日,http://tw.nextmedia.com/subapple/article/art_id/33456621/IssueID/20110614

王念綺〈手工陶藝自創品牌之打火石〉 《30》雜誌2006年8月,轉引自淡江大學文學院http://gogo.tku.edu.tw/web/articles.php?ID=166

〈乞到金錢龜 好運接著來〉 蘇文章報導,《澎湖日報》,2011年2月13日,檢索於2011年7月27日,http://www.penghutime.com.tw/newsdata.php?no=11020139

《三峽半世紀的老皂廠【茶山房手工肥皂】》官方網站 檢索於2011年7月25日,http://www.ucute.com.tw/teasoap/index.aspx?act=article&cid=59&aid=202067208

小鳥工作室 檢所於2010年3月28日,http://tw.myblog.yahoo.com/hungpont-younghong/
天地同春‧壽文化大展 檢索於2011年7月25日,http://www.ncfta.gov.tw/events/2011eternal/index.html
行政院客委會官方網站及客庄十二大節慶專屬網頁 http://www.hakka.gov.tw/mp.asp?mp=1及http://www.ihakka.net/hv2010/index.html,檢索於2011年3月30日。

李悅華〈百年「林金香」響亮老招牌邀你同享太陽餅的麻芛好滋味〉 小草月刊,檢索於2011年7月22日,http://www.mychinabusiness.com/magazine/0908/home02.html

李振華〈傳藝福龜好運皂 免費乞求〉 中華日報,檢索於2011年3月29日,http://www.cdns.com.tw/20110209/news/dfzh/740020002011020815270528.htm
李姿儀〈無間使命底下開出的驚艷感動-地方文化館〉 檢索於2011年7月21日,http://superspace.cca.gov.tw/ct.asp?xItem=33171&ctNode=20390&mp=130

8吳淑君〈創意頭辦公室 將推動文創〉 聯合報2010年12月18日,檢索於2011年7月25日,原新聞網址為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6041267.shtml,本文引用轉載文http://only-perception.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_20.html。

〈府城的節令民俗:粿品篇〉 檢索於2013年3月21日,http://sixstar.moc.gov.tw/blog/denyjt/myBlogArticleAction.do?method=doListArticleByPk&articleId=1183。
〈泉州澎湖聯辦“乞龜”共祈兩岸和平發展〉 中國新聞網,2010年2月27日,檢索於2011年7月27日,http://big5.chinataiwan.org/xwzx/la/201002/t20100227_1266654.htm

周珊汶〈守著老街,與時令共度─金成蘭餅店〉 檢索於2011年7月23日,http://www.nhclac.gov.tw/modules/life/detail.php?id=157

〈紅龜粿 PK 愛心 紙漿大車拼〉 劉燕美報導、高大鈞攝影,2011年 03月16日《蘋果日報》,檢索時間2011年3月30日,http://tw.nextmedia.com/subapple/article/art_id/33249316/IssueID/20110316

高雄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檢索於2011年3月30日,http://www.kcg.gov.tw/

屏東縣客家事務處 檢索於2011年7月21日,http://www.pthg.gov.tw/planhab/CP.aspx?s=1894&cp=1&n=12495

12彭志光〈通天宮創新 陶龜代諾米龜〉 自由時報電子報,檢索於2012年6月25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feb/13/today-north1.htm。

楊久瑩〈老店名廚/汐止紅龜店 傳承百年成功轉型〉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1年7月3日,檢索於2011年7月22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l/3/today-life11.htm

發現臺灣味系列報導 TVBS,檢索於2011年7月23日,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ghost20080615220510

廖銘瑞〈活化屏東縣客家文物館,專管團隊進駐〉 檢索於2011年7月21日,http://news.e2.com.tw/utf-8/2010-6/1455712.htm

澎湖生活文化館官方網站 檢索於2011年7月21日,http://www.phlm.nat.gov.tw/page3.php?item3_id=143

葉正洋〈茄苳文化藝術綠市集試營運VS.留傳百年的「做福拜新丁」〉 六堆願景工作坊,檢索於2011年7月18日,http://web.hach.gov.tw/hachweb/blog/chengyang

遺忘村無心路4125弄7巷6號5樓147室
檢索於2011年6月15日,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gopeiiepog/3/1299302939/20071127012352/#centerFlag
謝燕豪〈吃餅愛台灣 林金生香餅行融合傳統創新意〉 大臺灣旅遊網,檢索於2011年7月22日,http://tw.tranews.com/Show/Style1/News/c1_News.asp?SItemId=0271030&ProgramNo=A000001000002&SubjectNo=35283

〈懷舊尪仔標 做創意小物〉 《蘋果日報》2011年 05月18日,檢索於2011年7月27日,http://tw.nextmedia.com/subapple/article/art_id/33393761/IssueID/2011051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