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通識課程設計中的必要張力
書刊名: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
作者:黃俊儒
作者(外文):Huang, Chun-ju
出版日期:2008
卷期:2:2
頁次:頁1-11
主題關鍵詞:通識教育必要的張力收斂發散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
  • 點閱點閱:62
近年來,國內大學通識教育的推展工作,已從理念的推廣及溝通,逐漸地進入課程實施環節的落實及改進。過去通識教育的實施,常常背負著營養與浮濫的惡名。鑑此,本文嘗試從科學哲學家T. Kuhn著名的「必要張力」概念出發,藉以檢驗通識課程設計上所應該秉持的理念。透過兩門通識課程的作業設計作為媒介,本文旨在說明通識課程開課的過程中,如果過於向「收斂」及「發散」的任兩個極端傾斜,一極端是可能步入劣幣逐良幣的惡性循環中,另一極端則可能淘空了通識教育的學術根基。
期刊論文
1.朱建民(2006)。大學普及下的通識教育。通識在線,4,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宗瑞(20070100)。通識教育的結構性課題--下一波的通識教育改革重點。通識在線,8,38-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天鐸、幸曼玲(20070700)。高等教育?職業訓練?立場放送?或思維培育?。通識在線,11,1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鐘潮慧(20060500)。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先導型發展計畫:通識教育計畫辦公室介紹。通識在線,4,25-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青龍、鄒川雄、葉裕民、林明炤(2006)。以經典為核心的通識教育--南華大學通識教育改進方案。南華通識教育研究,3(1),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俊儒(20080200)。構思科技社會中的即時學習:以學生及專家對於科學新聞文本之理解差異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6(1),105-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Catherine, G.(2003)。Mastering the Inverted Pyramid。Writing,25(4),8-10。  new window
圖書
1.Kuhn, T. S.、王道還、程樹德、傅大為(1962)。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uhn, T. S.(1977)。The Essential Tension: Selected Studies in Scientific Tradi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金耀基(2003)。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的定性與定位。大學之理念。台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俊傑(1999)。大學通識教育:涵義的釐清與目標的展望。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及實踐。台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鄒川雄(2006)。當前通識教育理論之反省與批判--從現代性的反身性觀點出發。通識教育與經典詮釋--一個教育社會學的反省。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