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白玉蟾交游論考--丹道南宗傳道對象分析
書刊名:世界宗教學刊
作者:曾金蘭
作者(外文):Tseng, Chin-lan
出版日期:2007
卷期:10
頁次:頁251-354
主題關鍵詞:南宗白玉蟾交游Inner Alchemy of Southern LineageBai YuchanSocial activ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8
  • 點閱點閱:77
論者嘗謂丹道南宗的傳道對象,侷限於士大夫階層,所欲指稱者,即南宗五祖白玉蟾的交游傳道方式,但學者多僅泛論之而無詳細陳述。本文從白玉蟾實際交游與傳道對象,分析其如何在慕道者、知識分子、官員與禪師、道士間建立其交游網絡。經由這個交游網絡的清楚呈現,可窺知南宗在白玉蟾時期,依其人格特質所建立的交游途徑如下:一是透過官式道場與訪問地之詩社等文化社團進行;二為雲遊山林訪遇;三為傳度弟子,四為與各名山宮觀道士交流。若從區域來看,多集中在江浙、閩贛、湖廣與安徽之間。其中以武夷山為中心的交游,明顯呈現出地緣關係的影響,這也是南宗傳播最鮮明的特色。
期刊論文
1.莊宏誼(20040100)。宋代道教正一派--以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為主之研究。輔仁學誌(法管社科之部),38,79-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橫手裕(1996)。白玉蟾と南宋江南道教。東方學報(京都),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嗣傳(2002)。九宮山與道教御制派。中國道教,200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澤洪(2000)。論道教的靈寶齋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5)=110,36-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遠國(2003)。略考巴蜀地區的道教法印。文史雜誌,2003(6),77-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澤洪(2004)。閤皂山靈寶派初探。中國道教,2004(2),8-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見川(2003)。張天師之研究:以龍虎山一系為考察中心(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金蘭(2007)。宋代丹道南宗發展史研究─以張伯端與白玉蟾為中心,臺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唐代劍(1996)。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清)嚴可均。全宋文。全宋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必大。文忠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王銍(1978)。國老談苑。國老談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之亮(2001)。宋福建路郡守年表。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之亮(2001)。宋兩廣大郡守臣易替考。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戴玄之(1990)。中國祕密宗教與祕密會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傳燈(1987)。天台山方外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卿希泰(1999)。續‧中國道教思想史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國符(1963)。道藏源流考。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寶良(19980000)。中國的社與會。臺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南懷瑾(1988)。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徐曉望(1996)。福建思想文化史綱。福建思想文化史綱。福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詹石窗。道教科技與文化養生。道教科技與文化養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連鎮標(1999)。彭耜與南宗、老學。道韻(第五輯):金丹派南宗研究(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宋)真德秀(2004)。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2>。宋集珍本叢刊。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樂愛國(1999)。白玉蟾及其門人的「三教合一」與朱熹理學。道韻(第五輯):金丹派南宗研究(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柳存仁。題免得龕藏漢天師世系贊卷。和風堂文集(中冊)。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砂山稔(2000)。玉皇大帝と宋代道教-蘇軾を中心にして。講座道教.第一卷.道教の神々と經典。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宗慈(1975)。廬山志。台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宋)白玉蟾(1987)。白真人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之亮(2003)。宋代路分長宮通考,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清)陳孟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9)。逍遙山萬壽宮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清)趙之謙(1967)。江西通志,臺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清)宋廣業(1999)。羅浮山志會編,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明)陳槤(1999)。羅浮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松本浩一(1982)。張天師と南宋の道教。酒井忠夫先生古稀紀念.暦史における民衆と文化。東京:國書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尹志華(2000)。論白玉蟾的道教思想。金丹派南宗研究論文集。臺北:中華大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澤洪(2000)。論白玉蟾的科儀法術。金丹派南宗研究論文集。臺北:中華大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