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關於撰述當代《臺灣道教史》的詮釋建構試探︰兼論臺灣本土世業道壇與道法傳承譜系的相關研究突破問題-
作者:謝聰輝
書刊名:當代臺灣宗教研究精粹論集:詮釋建構者群像;江燦騰 (主編)
頁次:203-222
出版日期:2014
出版項:臺北:博揚文化
主題關鍵詞:臺灣道教史道壇道法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林振源(20071200)。閩南客家地區的道教儀式:三朝醮個案。民俗曲藝,158,197-2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蕭進銘(20090000)。全真道龍門宗伍柳法脈在臺傳承的調查研究--以陳敦甫一系為核心。道教研究學報 : 宗教、歷史與社會,1,239-2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聰輝(20090600)。大人宮翁家族譜與道壇源流考述。臺灣史研究,16(2),205-2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玉昆(1999)。略論閩臺的王爺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99(4),119-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葉明生(19950500)。閩西南道教閭山派傳度中心永福探秘。民俗曲藝,94/95,165-2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聰輝(20130000)。正一經籙初探--以臺灣與福建南安所見為主。道教研究學報,5,143-1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豐楙(20080600)。丹道與科學、政治:戰後臺灣丹道的現代化。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1,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丁煌(1990)。臺南世業道士陳、曾二家初探:以其家世、傳衍及文物散佚為主題略論。道教學探索,3,283-3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謝聰輝(20140600)。南臺灣和瘟送船儀式的傳承與其道法析論。民俗曲藝,184,9-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Lagerwey, John、許麗玲(19960900)。臺灣北部正一派道士譜系。民俗曲藝,103,3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Andersen, Poul(1990)。The Practice of Bugang。Cahiers d'Extrême-Asie,5,15-53。  new window
12.Katz, Paul R.、趙昕毅(20021000)。道教與地方信仰--以溫元帥信仰為個例。臺灣宗教研究通訊,4,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松本浩一(20081200)。中元節的產生與普度的變遷。民俗與文化,5,5-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山田明廣(2012)。臺湾道教のとるの水死者救濟儀礼文書。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豐楙(20010600)。鹿港施姓道壇與泉籍聚落。臺灣文獻,52(2),1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勞格文、許麗玲(19980700)。臺灣北部正一派道士譜系。民俗曲藝,114,83-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丁煌(19941200)。「正一大黃預修延壽經籙」初研。道教學探索,8,373-4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丁煌(19951200)。「正一大黃預修延壽經籙」初研。道教學探索,9,199-3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丁煌(19970900)。「正一大黃預修延壽經籙」初研。道教學探索,10,342-3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丸山宏(2012)。大英圖書館所藏福建漳州海澄縣道教科儀手抄本(Or. 12693)初探。「正一與地方道教儀式」研討會,香港飛雁洞佛道社贊助,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原東亞研究中心)、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合辦 (會議日期: 2012/09/22-2012/09/23)。金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豐楙(2000)。中部山線道士行業圈:陳、李兩個道壇的合作與傳承。道教文化的精華:第二屆海峽兩岸道教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聰輝(2012)。道壇秘傳知識體系研究:以南臺灣《道教源流》傳承為例。Affilia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Taoism: A Berlin Symposium。Wiesbaden:Harrassowitz Verlag。277-2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豐楙(2008)。巡狩:一種禮儀實踐的宣示儀式。臺灣民間宗教信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花蓮: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所:勝安宮管委會。5-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聰輝(2011)。受籙與驅坪:以臺灣「鳳山道」奏職文檢為中心。Exorcism in Taoism: A Berlin Symposium。Wiesbaden:Harrassowitz Verlag。213-2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山田明廣(2008)。道教齋儀の研究(博士論文)。關西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譽薰(2003)。道教「午夜」拔度儀式之研究--以高雄縣大寮鄉西公厝道士團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見川(2003)。張天師之研究:以龍虎山一系為考察中心(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游坤(2011)。臺灣基隆廣遠壇的傳承與演變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淺野春二(2005)。臺灣における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笠間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aso, Michael R.(1978)。The teachings of Taoist Master Chuang。臺北市:南天書局。  new window
3.劉枝萬(1995)。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Schipper, Kristofer、Duval, Karen C.(1994)。The Taoist Body。南天書局。  new window
5.康豹(19970000)。臺灣的王爺信仰。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呂錘寬(19940000)。臺灣的道教儀式與音樂。臺北:學藝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丸山宏(2004)。道教儀禮文書の歷史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大淵忍爾(1983)。中國人の之宗教禮儀:佛教道教民間信仰。東京:福武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見川、高萬桑(2012)。近代張天師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松本浩一(2001)。中国の咒術。東京:大修館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康豹(2009)。臺灣王爺信仰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博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田仲一成(1989)。中國鄉村祭祀研究--地方劇の環境。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豐楙(2011)。臺灣中、北部的道、法複合。中國地方宗教儀式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聰輝(2013)。大人宮翁家道法外傳及其相關道壇考述。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地方道教變遷。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舟人、福井重雅(1981)。都功の職能の關する二、三の考察。道教の総合的研究。東京:圖書刊行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振源(2011)。福建詔安的道教傳統與儀式分類。中國地方宗教儀式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見川(2002)。臺灣道教素描:道教在臺灣的發展。臺灣宗教閱覽。臺北:博揚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聖智(2002)。鹿港的道士與威靈廟普渡科儀調查報告。鹿港暑期人類學田野工作教室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丸山宏(2011)。道教傳度奏職儀式比較研究--以臺灣南部的奏職文檢為中心。中國地方宗教儀式論集。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豐楙(2010)。仙學獨立與宗教新境:1949年以前陳攖寧與李玉階的開放之路。跨界想像與文化書寫--近代文人生活的道與藝。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豐楙(1994)。臺灣中部「客仔師」與客家移民社會:一個宗教民俗史的考察。臺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臺北:三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豐楙(20090000)。王船、船畫、九皇船--代巡三型的儀式性跨境。空間與文化場域 : 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臺北:漢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