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代養老制度研究
作者:洪淑湄
作者(外文):Hong, Suemay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吳昌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尊老優免老年恤養老年王杖Royal staffRespecting the agedaged exemp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6
論文提要
本論文主要探討漢代的養老制度。傳統中國以農立國,在農業社會中,家族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儒家思想提倡維護家族制度的倫理精神。長期以來「孝道」成為中國倫理道德的基本概念,衍生出敬老養老的思想。但從漢代政府屢次透過律令的保障、賦稅的減免,提昇社會地位等等的措施,皆可瞭解老年的問題的確是存在著,所以要透過各種方法以協助解決問題。本文以養老為名,欲老有所養,有所尊之養,實乃廣義言之。所以論文寫作脈絡乃交錯進行,在養老層次上從尊敬老人、優免老人以至恤養老人;在養老層面上,有一般老人、持王杖老人、鄉官三老及致仕老人之等差。
本文第二章,探討先秦養老淵源,主要取材《周禮》、《禮記》、《孟子》等先秦典籍,雖有相當程度的理想成分,而可觀察出先秦養老的作為主要針對四部分:1.先秦養老設有固定的定點,2.免除賦稅傜役,3.生活上要細心照護,4.藉受杖提高長者政治、社會地位。此為漢代養老制度思想上的依循,故探討其概況及思想意義。
第三章,討論漢代的尊老,首談鄉飲酒禮在漢代成為尊賢尚齒的飲酒禮,在地方上發揮教化的功能;次談尊老的象徵物――王杖,受杖老人可以擁有各種尊寵,可惜受杖者有限。此節主要討論賜鳩杖並非始於漢代,其來有自;及討論賜鳩杖不等同於賜几杖,鳩杖是賜與庶民,而几杖乃賜與功高之達官;再討論不同材質的鳩杖頭是不同身分的人使用的,賜與庶民之王杖應是漆木。
第四章,討論各種不同的養老優免,包括刑罰及賦役之寬宥。其中,老人是否持有王杖有很大的差別待遇,不但寬免條件不同,寬免的種類也有異。在法令相關問題上,除了對老年相當的保障,對於毆王杖主之案例無例外的皆處棄市罪,理由是逆不道。處罰之重,同時也是彰顯王權。而在賦役優免方面,漢代對待鰥寡老年,比一般老年減免賦稅的年齡更寬延。
第五章,論及實質的各種賜物養老,有受鬻法,這是常態性養老,但年紀門檻很高;至於特殊性的賜物,與老年有關的,次數雖不少,但是,有些僅及部分地區,有些僅及部分老人,而從賜物的性質,可進一步印證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
第六章,對地方長者之養老,主要述及鄉官三老。此乃爲加強地方教化作用,一方面挑選老而賢能的人,一方面加重禮遇,達成養老並促使其發揮典範的效果。此外,官吏致仕養老,並無絕對的年齡;致仕過程每個人情況不一;致仕後,政府的待遇有別。當然,此非一般庶民所可比擬。
漢代養老制度的諸多措施皆可看出其等差性。但是,漢代經由制度的檢核,更可以看出在身份高低等差之外,還存在著對弱勢庶民的體恤,老年中的矜、寡、獨比一般的高年享受更多的優惠。並且能讓初老者如父老、三老充分發揮教化的社會功能,高年老者能有所養,漢代政府適時、適地的逐漸建立養老制度,有助於其穩定社會秩序。
A study of the Aged Care in Han Period
Abstract
The thesis will mainly discuss the system of the aged care in Han Dynasty. Being an agricultural society in traditional China, family is the society’s fundamental unit; therefore, the Confucianist thought advocates the ethics spirit to maintain the family system. Since long ago, “the filial piety” becomes the basic concept of Chinese ethics morals and grows idea to respect and care for the aged.
To take an overall view of safeguard law, tax reducing, and status promotion and so on measures the Han Dynasty in executing repeatedly, it is really a problem of the old age care.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must penetrate each method to solve it. This paper’s thread of thought from honoring and exempting to favoring the old age; and the context includes the common old person, the royall-staff-holding old person, San-Lao (Elders) and retired officials. But there is marked discrimination graded in all respects of benefits among them indeed.
By way of investigating the system carefully, besides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grades, Han government shows more solicitous for weak old than common old. For example, the old age wifeless, widowed have more protection and favor than general old men. And Han government makes young-old run a feature in society; otherwise, provides the oldest-old more bestowment. So the system which Han government has gradually and approximately established is helpful to its stable social order and is followed by the later dynasties for a long time.
徵引暨參考書目
壹、基本史料
一、傳統文獻
1.丁 孚(吳)撰,孫星衍(清)校集、周天游點校、《漢儀》,一卷(《漢官六種》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毛 亨(漢)傳,鄭玄(漢)箋,賈公彥(唐)疏,《詩經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12刷。
3.王 充(漢)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5月,第1版第2刷。
4.王 充(漢)原著,韓復智註譯,《論衡今註今譯》(中華叢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4月初版。
5.王夫之(清),《讀通鑑論》,31卷,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臺景印本。
6.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版。
7.王益之(宋),王根林點校,《西漢年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1刷。
8.王鳴盛(清),《十七史商榷》(《王鳴盛讀書筆記十七種》),臺北:鼎文出版社,1979年9月,初版。
9.王應麟(宋),《玉海》,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1月。
10.司馬彪(晉),《續漢書‧志》(收入新校本范曄(劉宋),《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臺2版)。
11.司馬彪撰、周天游輯注,《續漢書》五卷(《八家後漢書輯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1刷。
12.司馬遷(漢),《史記》(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臺2版。
13.左丘明(春秋)作,韋昭等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版,1995年3刷。
14.何晏(魏)注,邢昺(宋)疏,《論語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第12刷。
15.何清谷校注,《三輔黃圖校注》(古長安叢書甲集之一),陜西: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1版,1998年第2刷。
16.呂不韋(戰國)編,高誘(漢)注,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0月3刷。
17.宋祁、歐陽修(宋),《新唐書》(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臺2版。
18.李 昉(宋)等奉敕撰,《太平廣記》,臺北:新興書局,1958年。
19.李 昉(宋)等編,《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1版第1刷。
20.李隆基(唐)撰,李林甫(唐)注,廣池千九郎(日)校注、內田智雄(日)補訂,《大唐六典》,陝西:三秦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1刷。
21.杜 佑(唐)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6月,第1版第2刷。
22.杜預(晉)注,孔穎達(唐)疏,《左傳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12刷。
23.沈 約(梁),《宋書》(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臺2版。
24.沈家本(清)撰,鄧經元、駢宇騫點校,《歷代刑法考》,北京:中華,1985年,第1版。
25.房玄齡(唐),《晉書》(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臺2版。
26.胡吉宣著,《玉篇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版。
27.范 曄(劉宋),《後漢書》(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臺2版。
28.范 曄(劉宋)撰、王先謙(清)集解,《後漢書集解》,120卷(虛受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1版第2刷。
29.孫 楷(清),徐復訂補,《秦會要訂補》,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初版。
30.孫詒讓(清),《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第1版第1刷。
31.徐天麟(宋),《西漢會要》,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1月,臺1版。
32.徐天麟(宋),《東漢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6月,第1刷。
33.桓 寬(漢),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刷。
34.班 固(漢),《漢書》(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臺2版。
35.班 固(漢)撰、王先謙(清)補注,《漢書補注》(虛受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1版第2刷。
36.班 固撰、陳立(清)疏證,《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8月,第1版第1刷。
37.荀 悅(漢),《前漢紀》(《漢紀西漢年紀合刊》本),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初版。
38.荀 卿(戰國)撰,王先謙(清)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1版1996年第3刷。
39.袁 宏(晉),《後漢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臺1版。
40.馬非白,《管子輕重篇新詮》(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2月,第1版,2004年1月第3刷。
41.馬端臨(元),《文獻通考》(清光緒年間浙江翻刻殿本之景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6年初版,1987年臺1版。
42.商 鞅(戰國),《商子》,(《魏晉叢書》本),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1刷。
43.常 璩(晉),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4年,第1版第2刷。
44.張 璠(晉)撰,周天游輯注,《後漢紀》(《八家後漢書輯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5.許 慎(漢),段玉裁(清)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92年,再版。
46.郭 璞(晉)注,邢昺(宋)疏,《爾雅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12刷。
47.郭慶藩(清)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4月,第一版第7刷。
48.陳 壽(晉),《三國志》(新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臺2版。
49.陳孟雷編,《古今圖書集成》(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整理本),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50.陸 賈(漢)撰、王利器校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第1版第2刷。
51.陶宗儀(明)纂,《說郛》,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
52.程樹德,《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4月,第1版第2刷。
53.華 嶠(晉)撰,周天游輯注,《漢後書》,(《八家後漢書輯注》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1刷。
54.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編,《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1刷。
55.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月,第1版第3刷。
56.楊伯峻撰,《列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初版。
57.葛洪(晉)集,程榮(明)校,《西京雜記》(收入程榮纂輯,《漢魏叢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1刷。
58.董作賓增補,《二十史朔閏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4版。
59.賈 誼(漢),《新書》(收入程榮(明)纂輯,《漢魏叢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1刷。
60.賈思勰(後魏),《齊民要術》,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2月,3版。
61.趙 翼(清),《廿二史劄記》,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初版。
62.劉 向(漢)著,程榮(明)校,《說苑》(收入程榮纂輯,《漢魏叢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1刷。
63.劉 安等編著,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第1版第1刷。
64.劉 珍(漢),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第1刷。
65.劉 歆(漢)撰,葛洪(晉)輯,向新陽、劉克任校註,《西京雜記校註》收入《四庫筆記小說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1刷。
66.劉 熙(漢)、畢沅(清)疏證,《釋名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67.劉善澤,《三禮注漢制疏證》,湖南︰嶽麓書社出版,1997年第1版。
68.歐陽詢(唐),《藝文類聚》(宋紹興刻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版。
69.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月第1版。
70.蔡 邕(漢),《獨斷》(收入程榮(明)輯,《漢魏叢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1刷。
71.衛 宏(漢)撰、王仁俊(清)輯,周天游點校,《漢舊儀》,1卷(《漢官六種》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1版第1刷。
72.衛 宏(漢)撰、紀昀(清)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舊儀》,2卷,《補遺》,2卷(《漢官六種》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1版第1刷。
73.鄭 玄(漢)注,孔穎達(唐)疏,《禮記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第12刷。
74.鄭 玄(漢)注,賈公彥(唐)疏,《周禮注疏》(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12刷。
75.墨 翟撰、孫詒讓閒詁,《墨子閒詁》,附戶埼允明考,(收在《漢文大系》第十五),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初版。
76.錢大昕(清),《二十二史考異》(《錢大昕讀書筆記二十九種》),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9月,初版。
77.錢大昭(清),《漢書辨疑》,收在《四史辨疑》中,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2月初版。
78.錢大昭(清),《後漢書辨疑》,收在《四史辨疑》中,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2月初版。
79.錢儀吉(清),《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刷。
80.應 劭(漢)撰、陶宗儀(元)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儀》,一卷(《漢官六種》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9月,第1版第1刷。
81.應 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再版。
82.應 劭撰、孫星衍(清)校集、周天游點校,《漢官儀》,二卷(《漢官六種》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1版第1刷。
83.戴 德(漢)著,程榮校,《大戴禮記》(收入程榮(明)輯,《漢魏叢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1刷。
84.薛 瑩(晉)撰、周天游輯注,《後漢紀》,一卷(《八家後漢書輯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1刷。
85.謝 沈(晉)撰、周天游輯注,《後漢書》,一卷(《八家後漢書輯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1刷。
86.謝 承(吳)撰、周天游輯注,《後漢書》,八卷(《八家後漢書輯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1刷。
87.韓 非,《韓非子》,(日)太田方翼毳,《韓非子翼毳》,(收在《漢文大系》第8),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初版。
88.顏之推(北齊)撰,王利器注,《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2月,第1版第1刷。
89.顏昌嶢校釋,《管子校釋》,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2月,第1版第1刷。
90.瀧川資言(日)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天工書局,1993年出版。
91.嚴可均(清)編,《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1版第6刷。

二、出土史料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居延漢簡甲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9月,第1版第1刷。
2.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居延新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1刷。
3.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居延新簡》,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2月,第1版第1刷。
4.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6月第1版第1刷。
5.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薛英群、何雙全、李永良注,《居延新簡釋粹》,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1刷。
6.甘肅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武威漢簡》(考古學專刊乙種第12號),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第1版第1刷。
7.吳式芬(清)、陳介祺輯,《封泥考略》,中國書店,1990年,第1版第1刷。
8.吳礽驤、李永良、馬建華釋校,《敦煌漢簡釋文》,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第1刷。
9.李均明、何雙全編,《散見簡牘合輯》(秦漢魏晉出土文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0.李均明、劉軍,《漢代屯戍遺簡法律志》(《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編第二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第1刷。
11.林梅村、李均明編,《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第1刷。
12.洪 适(宋),《隸釋•隸續》(洪氏晦木齋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版第1刷。
13.胡平生、張德芳,《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刷。
14.高 文,《漢碑集釋》,河南大學出版社,1985年。
15.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刷。
16.連雲港市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東海縣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7月,第1版第1刷。
17.勞 榦,《居延漢簡‧考釋之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專刊之四十,1986年出版。
18.勞 榦編,《居延漢簡‧圖版之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5年3月初版,1992年2月,景印1版。
19.彭浩,《張家山漢簡《算數書》註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刷。
20.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2刷。
21.劉信芳、梁柱編著,《雲夢龍崗秦簡》,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2.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合校,《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月第1版,2001年12月2刷。
23.羅振玉、王國維撰,《流沙墜簡》,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1版第1刷。

貳、近人論著─專書
一、中文專書
1.于宗先等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史論文選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7月初版。
2.于振波,《秦漢法律與社會》,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1刷。
3.大庭脩(日)著,徐世虹譯,《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刷。
4.大庭脩(日)著、林劍鳴等譯,《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孔慶明,《秦漢法律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6.王 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版,1981年第2版,1999年第3版,2004年8刷。
7.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1刷。
8.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初版。
9.王學理等編,《秦物質文化史》,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刷。
10.加藤繁(日),《中國經濟史考證》(華世譯叢3),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初版。
11.加藤繁著,杜正勝、蕭正誼譯﹕《中國經濟社會史概說》,臺北:華世出版社,1978年臺1版。
12.北京吳簡研討班編,《吳簡研究》(第一輯),武漢:崇文書局,2004年。
13.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省博物館編,《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
14.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
15.白壽彝等主編,《中古時代‧秦漢時期》(上、下冊,《中國通史》第4卷第5、6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6.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17.安作璋、熊鐵基撰,《秦漢官制史稿》(上冊),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1月,第1版第1刷。
18.安作璋、學鐵基撰,《秦漢官制史稿》(下冊),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6月,第1版第1刷。
19.朱錫祿編著,《武氏祠漢畫像石中的故事》,濟南:山東美術社,1996年3月,第1版第1刷。
20.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21.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22.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23.吳昌廉,《兩漢算人考》,臺北:蘭臺出版社,1997年,初版。
24.吳福助,《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初版。
25.呂思勉,《秦漢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3年,第6版。
26.宋治民,《戰國秦漢考古》,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27.李甲孚,《中國法制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初版。
28.李均明,《初學錄》,臺北:蘭臺出版社,1999年,初版。
29.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臺北:華世出版社,1983年,臺初版。
30.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1992年。
31.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32.杜建民,《中國歷代帝王世系表》,山東:齊魯書社,1995年2月,第1版1刷。
33.邢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初版。
34.岳慶平著、閻步克審定,《漢代家庭與家族》,河南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35.林甘泉主編,《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第1版。
36.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刷。
37.林劍鳴等撰,《秦漢社會文明》,臺北新店:谷風出版社,1987年12月。
38.林劍鳴編譯,《簡牘概述》,臺北新店:谷風出版社,1987年出版。
39.林歐貴英、郭鐘隆合譯,Nancy R. Hooyman, H. Asuman Kiyak原著,《社會老人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初版。
40.侯外廬,《漢代社會與漢代思想》,嵩華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5月。
41.保羅貝爾萊著、張隆順譯,《英國老人社會工作》,臺北:國立編譯館,1983年。
42.柳曾符、柳定生選編,《柳詒徵史學論文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版。
43.胡平生,《胡平生簡牘文物論集》(蘭臺文史叢書二),臺北:蘭臺出版社,1990年初版。
44.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初版。
45.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46.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原名《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7版3刷。
47.徐麗君、蔡文輝合著,《老年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1987年。
48.栗 勁,《秦律通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
49.袁 方主編,《老年學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
50.袁緝輝等編著,《當代老年社會學》(社會科學叢書19),臺北:水牛出版社,1991年。
51.馬 新,《兩漢鄉村社會史》,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第1版。
52.馬 怡、唐宗瑜編,《秦漢賦役資料輯錄》,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87年。
53.馬非百,《秦集史》,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初版。
54.高 恒,《秦漢法制論考》,福建:廈門大學,1994年8月,第1版第1刷。
55.高成鳶,《中華尊老文化探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56.崔瑞德(英)、魯帷一(英)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秦漢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1刷。
57.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58.張朋川、吳怡如編著,甘肅省博物館供稿,《武威漢代木雕》,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第1版。
59.張傳璽撰,《秦漢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1刷。
60.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收入《張蔭麟先生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第1刷。
61.深圳博物館編,《中國漢代畫像石畫像磚文獻目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1刷。
62.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63.國家文物局主編,《2002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1刷。
64.逢振鎬,《秦漢經濟問題研究》,山東:華齡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第1刷。
65.陳 直,《漢書新證》(《周陳二氏漢書補證合刊》本),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8月,初版。
66.陳 直,《史記新證》,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第1版第1刷。
67.陳 直,《兩漢經濟史料論叢》,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第1刷。
68.陳 槃,《漢晉遺簡識小七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六十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5年6月。
69.陳 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
70.陳其南,《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臺北:允晨文化,1998年。
71.陳夢家,《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1版,2004年4月2刷。
72.陳寶良著,《中國的社與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73.陳鐵凡,《孝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74.陶希聖、沈任遠,《秦漢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11月,臺1版。
75.堀 毅(日)撰,《秦漢法制史論考》,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8月第,第1版第1刷。
76.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77.勞 榦,《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78.勞 榦,《秦漢史》,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4月,新1版。
79.湯志鈞、華友根、承載、錢杭著,《西漢經學與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刷。
80.程樹德,《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1版,1988年第2次印刷。
81.粟 勁,《秦律通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第1刷。
82.華友根,《西漢禮學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83.華世出版社編輯部,《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臺北:華世出版社,1984年10月出版。
84.馮爾康,《中國社會史研究概述》,臺北中和:谷風出版社,1988年12月臺1版。
85.黃今言,《秦漢賦役制度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
86.黃今言,《秦漢軍制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1刷。
87.黃留珠,《秦漢仕進制度》,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
88.黃紹筠,《中國第一部經濟史——漢書食貨志》,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89.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
90.楊 寬,《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91.鄒紀萬,《秦漢史》,臺北:眾文出版社,1984年。
92.熊鐵基,《秦漢軍事制度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第1刷。
93.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94.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允晨文化,1995年。
95.趙 沛,《兩漢宗族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
96.劉師培,《周禮古文注集疏》,臺北:國民出版社,1960年4月,初版。
97.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98.劉厚琴,《儒學與漢代社會》,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第1版第1刷。
99.蔣英炬、吳文祺,《漢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1刷。
100.鄭學檬主編,《中國賦役制度史》,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
101.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
102.錢 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年6月,初版。
103.錢 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9月,第6版。
104.錢 玄,《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105.錢大群、艾永明,《唐代行政法律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106.錢劍夫,《秦漢賦役制度考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07.錢 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4月,修訂18版。
108.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109.熊傳薪主編,《漢朝‧漢族‧漢文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
110.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111.薛文燦、劉松根編,《河南新鄭漢代畫像磚》,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刷。
112.薛英群,《居延漢簡通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1年。
113.謝元魯、王定璋著《中國古代敬老、養老風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114.韓復智,《漢史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10月,初版。
115.瞿中溶著、劉承幹校,《漢武梁祠畫像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1刷。
116.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1975年5月,增訂版。
117.羅彤華,《漢代的流民問題》,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118.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第2刷。
119.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0年5月,3版。
120.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年。

二、日文專書
1.《シルクロ─ドのまもり——その埋もれた記錄——》(中國甘肅簡牘暨古墓文物展)(日本大阪府立近つ飛鳥博物館發行,大阪府立近つ飛鳥博物館圖錄3,開館紀念特別展),大阪府,1994年10月。
2.大庭 脩(日),《漢簡研究》,日本京都:同朋社,1992年。
3.山田勝芳,《秦漢財政収入の研究》(汲古叢書;1),日本東京都:汲古書院,1993年。
4.好並隆司,《商君書研究》,廣島:溪水社,1992年。
5.好並隆司,《秦漢帝國史研究》,日本東京:未來社,1978年。
6.宇都宮清吉,《漢代社會經濟史研究》,日本東京都:弘文堂書房,昭和30年初版,昭和42年補訂版。
7.守屋美都雄,《中國古代の家族と國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68;黃金山中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三卷上古秦漢》,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8.西嶋定生,〈中國古代帝國の形成と構造——二十等爵制の研究〉,日本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1年3月,初版,1988年10月5刷。
9.長沙吳簡研究會,《嘉禾吏民田家莂研究——長沙吳簡研究報告‧第1集―》,日本東京:長沙吳簡研究會,2001年7月。
10.冨谷至,《秦漢刑罰制度の研究》(東洋史研究叢刊之五十五),日本京都:同朋社,1998年。
11.鐮田重雄,《漢代史研究》,日本東京:川田書房,1948年。

三、學位論文
1.李貞德,〈西漢律令中的倫常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85年。
2.杜 欽,〈漢代刑罰制度〉,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4年7月。
3.洪淑湄,〈漢代復除制度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4.張振明,〈唐律與日本養老令之比較——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臺北:文化大學日本所碩士論文,1987年。
5.曾佩芬,〈鄉飲酒禮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6.眭明光,〈漢代刑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80年。
7.黃金乙,〈我國老人福利措施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8.陳文豪,〈漢代九卿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12月。
9.郭廷豪,〈漢代尊老制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0.閻鴻中,〈從崇尚長者風氣看西漢前期政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88年。
11.閻鴻中,《周秦漢時代家族倫理之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12.謝美裕,〈漢晉時期的老年觀——思想與政治文化的塑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9年。

参、期刊論文
一、中文期刊
1.〈漢畫選(十一)––––養老賑贍〉,《故宮文物月刊》,第8卷1期(總85)(1990年4月),頁114〜115。
2.于振波,〈「筭」與「事」——走馬樓戶籍簡所反映的算賦和徭役〉,《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189〜210。
3.于振波,〈里耶秦簡中的「除郵人」簡〉,《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頁8〜12。
4.于振波,〈近三十年大陸及港臺簡帛發現、整理與研究綜述〉,《南都學壇》,2002年第1期,頁11〜16。
5.于振波,〈張家山漢簡中的名田制及其在漢代的實施情況〉,《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1期,頁29〜40。
6.于學斌、劉靜敏,〈我國北方古代民族“貴壯賤老”習俗淺論〉,《北方文物》,1999年第2期,頁61〜65。
7.大庭脩(日)著,徐世虹、郗仲平譯,〈武威旱灘坡出土的王杖簡〉,《簡帛研究譯叢》(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第1輯,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6月,頁291〜305。
8.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室,〈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王杖十簡釋文〉,《考古》,1960年第9期,頁29〜30。
9.中國第一史料館,「乾隆朝鄉飲酒禮史料」,《歷史檔案》,2002年第3期,頁3〜8。
10.尹在碩,〈睡虎地秦簡和張家山漢簡反映的秦漢時期後子制和家系繼承〉,《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1期,頁31〜43。
11.王子今,〈秦漢時期的社會福利法規〉,《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頁141〜145。
12.王子今,〈張家山漢簡《金布律》中的早期井鹽史料及相關問題〉,《鹽業史研究》,2003年第3期,頁23〜26。
13.王子今,〈張家山漢簡《賊律》「偏捕」試解〉,《中原文物》,2003年第1期,頁44〜45。
14.王子今,〈漢初查處官員非法收入的制度——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讀札記〉,《政法論壇》,2002年第5期,頁3〜8。
15.王子今,馬振智,〈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所見巴蜀縣道設置〉,《四川文物》,2003年第2期,頁23〜25。
16.王子今、范培松,〈張家山漢簡《賊律》「叚大母」釋義〉,《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5期,頁52〜56。
17.王子今、劉華祝,〈說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所見五關〉,《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1期,頁.44〜52。
18.王志芬,〈淺析中國古代的尊老養老體制〉,《學術探索》,2003年第7期,頁53〜56。
19.王長啟,〈西安地區發現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青銅器〉,《考古文物》,1992年第5期,頁1〜8。
20.王彥輝,〈從張家山漢簡看西漢時期私奴婢的社會地位〉,《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頁13〜20。
21.王貴元,〈張家山漢簡字詞釋讀考辨〉,《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頁85〜86。
22.王毓銓,〈「民數」與漢代封建政權〉,《萊無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第1版),頁33~64。
23.王德毅,〈宋代的養老與慈幼〉,《慶祝蔣慰堂先生七十榮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頁369〜388。
24.王興亞,〈明代的老年人政策〉,《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頁61〜70。
25.弘 一,〈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簡牘初探〉,《文物》,1974年第6期,頁78。
26.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頁1~11。
27.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發掘〉報告附圖,《考古》,1960年第9期,頁15~28。
28.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發現大批漢簡〉,《文物》,1959年第10期,頁85。
29.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磨嘴子三座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2年第12期,頁9~23。
30.安作璋,〈說「孝」〉《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頁31〜33。
31.朱志平、姚二團,〈唐代的敬老風尚〉,《瓊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頁97〜102。
32.朱紅林,〈從張家山漢律看漢初國家授田制度的幾個特點〉,《江漢考古》,總第92期(2004年第3期),頁75〜82轉48。
33.朱啟新,〈王杖和王杖詔書——兼談漢代的尊老和養老〉,《歷史月刊》第62期,1993年3月,頁87。
34.朱紹侯,〈西漢初年軍功爵制的等級劃分——《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一〉,《河南大學學報》,第42卷5期(2002年9月),頁99〜101。
35.江玉祥,〈釋「壽」──兼論中國先秦時期尊老敬老習俗〉,《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頁109〜111。
36.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收入氏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頁109〜203。
37.吳懷民,〈試論中國古代律令法及其在世界法制史上地位〉,《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3期,頁50。
38.宋艷萍、趙根華,〈從張家山漢簡看漢初的老年政策〉(收入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2002、2003,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刷),頁196〜203。
39.李 岩,〈先秦尊老尚齒的內容及影響〉,《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6期,頁38〜39。
40.李 岩,〈周代的尊老尚齒制度〉,《社會科學家》,2003年第6期,頁142〜145。
41.李 強,〈安車與車輿制度〉,《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6年第1期(總26期),頁51〜56。
42.李文玲,〈漢代孝倫理的法律化〉,《江淮論壇》,2003年第6期,頁93〜97。
43.李玉潔,〈“三老五更”與先秦時期的養老制度〉,《河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頁21〜24。
44.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反映的二十等爵制〉,《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2期,頁37〜47。
45.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反映的適用刑罰原則〉,《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頁117〜123。
46.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見規範人口管理的法律〉,《政法論壇》,2002年第5期,頁18〜23。
47.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見規範繼承關系的法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2期,頁26〜32。
48.李均明、劉軍,〈武威旱灘坡出土漢簡考述——兼論「挈令」〉,《文物》,1993年第10期,頁34〜39。
49.李修松,〈紹興灕渚出土青銅鳩杖源流考〉,《安徽史學》,2001年第2期,頁86〜90。
50.李學勤,〈張家山漢簡研究的幾個問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頁5〜7。
51.李寶通,〈漢代的《養老令》與「王杖」簡〉,《絲綢之路》,2001年第7期,頁42〜43。
52.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第2卷第3期(1991年),頁1〜65。
53.杜正勝,〈封建與宗法〉,收入氏著,《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1992年),頁331〜447。
54.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六十六本二分,1995年,頁383〜487。
55.杜家驥,〈清康熙、乾隆二帝的敬老慶典〉,《歷史月刊》113期(1997年6月),頁73〜79。
56.車佐賢,〈從出土簡牘看秦漢法律制度的繼承和發展〉,《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頁118〜120。
57.邢義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從尹灣出土簡牘看漢代的「種樹」與「養老」〉,收入宋文薰、李亦園、張光直編,《石璋如院士百歲祝壽論文集──考古、歷史、文化》(臺北:南天出版社,2002年),頁531〜551。new window
58.邢義田,〈東漢察舉孝廉的年齡限制〉,收入氏著,《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1987年),頁121〜143。
59.邢義田,〈漢代的父老、僤與聚族里居──「漢侍亭里父老僤買田約束券」讀記〉,收入氏著,《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1987年),頁215〜246。
60.邢義田,〈漢代案比在縣或在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六十本二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年,頁451〜487。
61.周 斌,〈《禮記》、《周禮》所載尊老養老禮儀與制度〉,《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頁55〜56。
62.周 斌,〈《禮記》《周禮》所載尊長養老禮儀與制度〉,《喀什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頁57〜59。
63.周建忠,〈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墓主考論——兼論屈原生平研究〉,《歷史研究》,2000年第5期,頁12〜23轉189。
64.尚永琪,〈中國古代的杖與尊老制度〉,《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第2期,頁86〜88。
65.林甘泉,〈“侍亭里父老僤”與古代公社組織殘餘問題〉,《文物》,1991年第7期,頁52〜59。
66.林富士,〈傳統中國社會對於「老年」門檻的界定──以漢唐之間的文獻為主的初步探討〉,收入《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頁17〜43。
67.武伯倫,〈關於馬蹬問題及武威漢代鳩杖詔令木簡〉,《考古》,1961年第3期,頁163〜164。
68.武尚清,〈西嶋定生對秦漢帝國社會政治結構的研究——《中國古代帝國的形式與結構》譯本序〉,《史學史研究》,1987年第4期,頁15~23。
69.武威地區博物館,〈甘肅武威旱灘坡東漢墓〉,《文物》,1993年第10期,頁28〜33。
70.邵台新,〈漢代的養老制度——以《王杖十簡》與《王杖詔書令》冊為中心的討論〉,收在黃清連編《結網編》(臺北:東大圖書,1998年8月初版),頁57〜90。
71.邱仲麟,〈敬老適所以賤老——明代鄉飲酒禮的變遷及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七十六本一分(2005年3月),頁2〜79。
72.金 立,〈江陵鳳凰山8號漢墓竹簡試釋〉,《文物》,1976年第6期,頁69〜75。
73.金秉駿,〈漢代鄉里統治之變遷〉,《中華文化論壇》,2004年第1期,頁76〜79。
74.金寬雄(韓),〈略論「棄老型」故事在中韓兩國的流變〉,《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2000年),頁46〜49
75.侯外廬遺著,〈漢代社會編制的諸特性〉,《史學史研究》(京),1991年第1期,頁2~8。
76.南玉泉,〈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刑罰原則〉,《政法論壇》,2002年第5期,頁24〜30。
77.姚偉鈞,〈鄉飲酒禮探微〉,《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1期,頁12〜22。
78.柳詒徵,〈長者言〉,收入柳曾符、柳定生選編,《柳詒徵史學論文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1版),頁675〜686。
79.胡大貴、馮一下合,〈試論秦代徭役制度〉,《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87年第6期,頁40~46。
80.胡小麗,〈漢代養老制度小議〉,《文博》,1993年第2期,頁31~34。
81.胡平生,〈簡牘制度新探〉,《文物》,2000年第3期,頁66〜73。
82.祝中熹,〈王杖鳩首新說〉,《絲綢之路》,1995年第5期,頁53〜54。
83.唐光孝,〈從《養老圖》談漢代養老、撫孤等民政問題〉,《四川文物》,2001年第4期,頁34〜38。
84.孫言誠,〈秦漢的徭役和兵役〉,《中國史研究》,1987年第3期,頁77~85。
85.徐世虹,〈張家山二年律令簡所見漢代的繼承法〉,《政法論壇》,2002年第5期,頁9〜17。
86.徐世虹,〈對漢代民法淵源的新認識〉,《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頁12〜16。
87.徐世虹,〈漢代的立法形式與立法語言〉,《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頁66〜72。
88.徐復觀,〈王充論考〉,收入氏著,《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卷2,頁563〜640。
89.徐復觀,〈先秦儒家思想發展中的轉折及天的哲學大系統的建立——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研究〉,收入氏著《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卷2,頁295〜438。
90.徐復觀,〈封建政治社會的崩潰及典型專制政治的成立〉,收入氏著《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卷1,頁63〜147。
91.徐復觀,〈淮南子與劉安的時代〉,收入氏著,《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卷2,頁175〜293。
92.徐復觀,〈賈誼思想的再發現〉,收入氏著,《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卷2,頁109〜174。
93.徐復觀,〈漢代——人專制政治下的官制演變〉,收入氏著,《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卷1,頁203〜280。
94.徐復觀,〈漢初的啟蒙思想家——陸賈〉,收入氏著《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卷2,頁85〜108。
95.桂齊遜,〈秦漢律令有關於「老幼殘疾有罪當減」相關規範試析〉,《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抽印本,1999年12月,頁1〜16。
96.祝中熹,〈王杖鳩首新說〉,《絲綢之路》,1995年第5期,頁53〜54。
97.祝中熹,〈王杖鳩首說〉,《文史知識》,1995年第11期,頁43〜46轉51。
98.高 敏,〈西漢前期“傅年”探討——讀張家山漢墓竹簡札記之六〉,《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6卷第3期(2002年8月),頁27〜29。
99.高 敏,〈秦漢的徭役制度〉,《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1期,頁13~31。
100.高 敏,〈從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簡牘看漢代的口錢、算賦制度〉,《先秦秦漢史》,1984年第6期,頁49~63。
101.高 敏,〈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看西漢前期的土地制度——讀《張家山漢墓竹簡》札記之三〉,《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3期,頁143〜147。
102.高 敏,〈論西漢前期芻、槀稅制度的變化發展——讀《張家山漢墓竹簡》札記之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頁114〜116。
103.高 敏,〈論兩漢賜爵制度的歷史演變〉,原載《文史哲》,1978年,第1期;收於《秦漢史論集》(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年),頁33~57。
104.高 凱,〈從走馬樓吳簡看孫吳時期長沙郡的人口性比例問題〉,《史學月刊》,2003年第8期,頁25〜29。
105.高大倫,〈尹灣漢墓木牘《集簿》中戶口統計資料研究〉,《歷史研究》,1998年第5期,頁110〜123。
106.高成鳶,〈中國尊老文化的倫理學與哲學〉,《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2期,頁35〜40。
107.崔永東,〈《王杖十簡》與《王杖詔書令冊》法律思想研究――兼及“不道”罪考辨〉,《法學研究》,1999年第2期,頁131〜139。
108.崔永東,〈張家山漢簡中的法律思想〉,《法學研究》,2003年第5期,頁139〜147。
109.常建華,〈中國古代對老年的界定〉,《歷史月刊》,第113期(1997年6月),頁36~40。
110.常建華,〈中國古代禮遇老年的制度〉,《歷史月刊》,第113期(1997年6月),頁41~49。
111.張 功,〈秦漢不孝罪考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頁12〜19。
112.張 踐,〈儒家孝道觀的形成與演變〉,《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3期。頁74〜79。
113.張仁璽,〈秦漢復除制度述論〉,《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1993年第4期,頁38~42。
114.張文昌,〈敬老幽齒:試探唐代的優老措施〉,《史原》,第20期(1997年5月),頁231〜247。
115.張全民,〈「毋二尺告劾」試解〉,《史學集刊》,2003年第3期,頁74〜77接66轉112。。
116.張金光,〈有關東漢侍廷里父老僤的幾個問題〉,《史學月刊》,2003年第10期,頁17〜25。
117.張建國,〈論西漢初期的贖〉,《政法論壇》,2002年第5期,頁36〜42。
118.張壽仁,〈漢代米與粟及大石與小石之換算與秦數用六關係之推測〉,《簡牘學報》,第7期(1980年),頁176〜180。
119.張豔國,〈論漢武帝時代的軍種、兵源及士卒組織〉,《學術月刊》,1987年第12期,頁62〜66。
120.曹旅寧,〈張家山漢簡盜律考〉,《南都學壇》,2003年第1期,頁11〜15。
121.梁方健,〈由張家山漢簡《史律》考司馬遷事跡一則〉,《齊魯學刊》,2003年第5期,頁35〜37。
122.許智銀,〈論漢代人的母親情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頁25〜28。
123.連雲港市博物館,〈尹灣漢墓簡牘釋文選〉,《文物》,1996年第8期,頁26~31。
124.連雲港市博物館等,〈尹灣漢墓簡牘初探〉,《文物》,1996年第10期,頁68~71。
125.郭沫若,〈武威王杖十簡商兌〉,《考古》,1965年第2期,頁1~8。
126.陳 直,〈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王杖十簡通考〉,《考古》,1961年第3期,頁160~162轉165。
127.陳夢家,〈武威漢簡考釋〉,收入《武威漢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頁140〜147。
128.傅樂成,〈漢法與漢儒〉,收入氏著,《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頁37〜63。
129.勞 榦,〈三老餘義〉,《大陸雜誌》,第31卷第9期,頁317〜318。
130.勞 榦,〈漢代的亭制〉,收入氏著,《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頁735〜745。
131.游自勇,〈漢唐時期「鄉飲酒」禮制化考論〉,《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245〜270。
132.黃今言,〈秦漢徭戍期限問題商兌〉,《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年第2期,頁19~28。
133.黃今言,〈論兩漢的賦斂制度及其演變——關於按丁口徵賦的研究〉,《秦漢史論叢》,第2輯(1983年8月),頁92~125。
134.楊振紅,〈月令與秦漢政治再探討——兼論月令源流〉,《歷史研究》,2004年第3期,頁17〜38轉190。
135.楊振紅,〈秦漢「名田宅制」說——從張家山漢簡看戰國秦漢的土地制度〉《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3期,頁49〜72。
136.溫樂平、程宇昌,〈從張家山漢簡看西漢初期平價制度〉,《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頁73〜77。
137.裘錫圭,〈湖北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簡牘考釋〉,《文物》,1974年第7期,頁49。
138.寧 可,〈關於《漢侍廷里父老僤買田約束石券》〉,《文物》,1982年第12期,頁21〜27。
139.廖伯源,〈漢初縣吏之秩階及其任命——張家山漢簡研究之一〉,《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3期,頁100〜107。
140.臧知非,〈「王杖詔書」與漢代養老制度〉,《史林》,2002年第2期,頁35〜41。
141.臧知非,〈西漢授田制度與田稅征收方式新論——對張家山漢簡的初步研究〉,《江海學刊》,2003年第3期,頁143〜151。
142.臧知非,〈張家山漢簡所見西漢礦業稅收制度試析——兼談西漢前期「弛山澤之禁」及商人兼併農民問題〉,《史學月刊》,2003年第3期,頁26〜33。
143.臧知非,〈張家山漢簡所見西漢繼承制度初論〉,《文史哲》,2003年第6期,頁73〜80。
144.臧知非,〈秦漢「傅籍」制度與社會結構的變遷——以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為中心〉,《人文雜誌》,2005年第1期,頁112〜118。
145.劉奉光,〈漢簡所記敬老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3年6期,頁44〜46。
146.劉松林,〈淺談我國古代的養老制度〉,《文史雜誌》1999年第6期,頁68〜71。
147.劉信芳,〈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辨疑〉,《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1期,頁23〜28。
148.滕昭宗,〈尹灣漢墓簡牘釋概述〉,《文物》,1996年第8期,頁32~36。
149.蔣武雄,〈論明代恤貧、養老、慈幼之救濟措施〉,《空大人文學報》第2期,頁121〜132。
150.蔡萬進、吳亮,〈從張家山漢簡看楚漢法統關係〉,《中州學刊》,2002年第4期,頁136〜140。
151.鄭蘭生,〈養老溯源及漢代養老制度的形成〉,《甘肅理論學刊》,1990年第5期。
152.黎明釗,〈西漢中期之三老與豪彊〉,《新史學》,8卷2期,1997年。
153.蕭 駟,〈中國古代的老人與鄉村治理〉,《歷史月刊》,113期(1997年6月),頁50〜53。
154.蕭 璠,〈皇帝的聖人化及其意義試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六十二本一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頁1〜37。。
155.蕭安富,〈略論先秦兩漢養老敬老的政策和風尚〉,《中華文化論壇》,1996年第3期,頁103〜109。
156.閻步克,〈《二年律令‧秩律》的中二千石秩級闕如問題〉,《河北學刊》,2003年第5期,頁145〜150。
157.閻步克,〈從《秩律》論戰國秦漢間祿秩序列的縱向伸展〉,《歷史研究》,2003年第5期,頁86〜90。
158.閻步克,〈論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3期,頁73〜90。
159.閻愛民,〈中國古代老人的怡樂會社〉,《歷史月刊》,113期(1997年6月),頁54〜61。
160.謝昆恭,〈「王杖十簡」論述〉,《中國上古秦漢學會通訊》,第4期(1998年),頁13〜40。
161.韓連琪,〈漢代的田租、口賦和徭役〉,《先秦兩漢史論叢》(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頁464~519。
162.禮 堂,〈王杖十簡補釋〉,《考古》,1961年第5期,頁259~260。
163.魏恤民,〈試論《唐律疏議》中的有關養老敬老思想〉,《咸寧師專學報》第15卷第2期(總45期,1995年5月),頁48〜52。
164.魏燕利,〈漢代“王杖制”新探〉,《許昌學院學報》,2005年1期,頁79〜82。
165.羅嗣忠,〈古代胡族“貴壯賤老”與漢族“尊長敬老”不同習俗形成原因之比較研究〉,《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頁59〜62。
166.羅嗣忠、王荷芳,〈淺談中國古代“貴壯賤老”胡俗及其成因〉,《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第3期,頁32〜37。
167.蘇瑩輝,〈論我國三老制度〉,《大陸雜誌》,第31卷第9期,頁311〜317。
168.蘇曉黎,〈紹興發現一批越國青銅器〉,《南方文物》,1994年第4期,頁105〜106。
169.鐘雅萍,〈漢代鳩杖〉,《絲綢之路》,2001年第7期,頁62。

二、日文期刊
1.大庭脩,〈武威出土「王杖詔書‧令」冊書〉,《關西大學文學論集》創立百週年紀念特集(上),1986年,頁373〜397。
2.山田勝芳,〈中國古代中世と老人優遇策—王杖十簡と侍丁—〉,《東北大學教養部紀要》,第40期(1983年)。
3.山田勝芳,〈王杖十簡と王杖詔書令——漢代の老人優遇策をめぐって〉,《東北大學教養部紀要》,第49期(1988年),頁464〜475。
4.山田勝芳,〈秦漢時代の復除—秦の復〉,《東北大學教養部紀要》,第52期(1989年),頁398~408。
5.山田勝芳,〈秦漢時代の復除—漢代の復除とその對象〉,《東北大學教養部紀要》,第54期(1990年12月),頁219~239。
6.山田勝芳,〈漢代の算と役〉,《東北大學教養部紀要》,第28期(1978年)。
7.平中苓次,〈漢代の復除と周禮の施舍〉,《立命館文學》,第138期(1956年11月),頁799~815。
8.重近啟樹,〈秦漢にてける徭役の諸形態〉,《東洋史研究》,第493期(1990年12月),頁431~465。
9.重近啟樹,〈漢代の復除について〉,《東方學》,第73輯(1987年1月),頁34~78。
10.冨谷 至,〈王杖十簡〉,《東方學報》,第64冊(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2年3月),頁61~113。
11.渡部 武,〈漢代養老禮儀における三老五更の問題〉,《東方學》,第46輯(1973年7月),頁85~102。
12.越智重明,《漢時代の王杖と復除》,《久留米大學論叢》,第40卷第2號,頁345〜360。
13.濱口重國,〈漢代の孝廉と廉吏〉,《史學雜誌》,53卷第7期(1942年7月),頁113~114。
14.鐮田重雄,〈漢代の孝廉について〉,《史學雜誌》,55卷第7期(1944年7月),頁98~101。

三、英文期刊
1.A.F.P.Hulsewe,“Han China ─ A Proto`Welfare State’?” T’ ’oung Pao LⅩⅩⅢ (1987),pp.265-285.
2.Clement Chow Kong Wing, “Love Thy Parents and Care For Thy Children: Filial Piety and Intergenerational Cooper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a” 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Volume 24, Number 2, pp. 391-408.
3.Michael Loewe,“The wooden and bamboo strips found at Mo-chu-tzu”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April 1965, pp.13-26.

肆、網路資料
1.http://cnki.csis.com.tw/中國期刊網
2.http://saturn.ihp.sinica.edu.tw/cgi-bin/hangais中央研究院文物圖像研究室
3.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中央研究院瀚典全文檢索系統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